2010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观后感

2010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观后感
2010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观后感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观后感

我不是古典乐的粉丝,虽然也曾尝试着听过一些,但是没有太深的感觉。我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完全是带着一种崇敬的心里去看。计算机里的音乐资料也飞速膨胀,从巴洛克时代的巴赫、亨德尔,到几乎现代的布里顿、科普兰,都有涉及得颇为深入,早已经不再是十多年前只着迷于施特劳斯的轻快舞曲了。然而,新年音乐会更多的是一种符号,它无须有多高深的音乐内涵,仅仅是一场轻松的沐浴,让人们以愉快的心情迎接新年的到来。

86岁高龄的乔治·普莱特第二次执棒新年音乐会。必须要说,普莱特可能是新年音乐会这些年最棒的指挥。他对舞曲极强的弹性处理,以及对乐团的紧密控制,我感觉这15年来是无人出其右。奥地利作曲家的舞曲,或许由生性浪漫的法国人来指挥,会显得最为适合。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今年的音乐会,那应该是“弹”了。对于《蝙蝠》这样耳朵起茧的老曲目,普莱特还能玩出新花样,确实不容易,速度突然加快减慢1倍,在全场音乐会中并不太少见,听起来感觉确实比较“爽”。《炽热的爱情与舞蹈》,上一次演出已经是19年前的阿巴多了,这一次普莱特将速度略微加快,味觉上与阿巴多的演绎有明显的不同(也可能是阿巴多将其作为返场曲目演奏的缘故)。《美酒、女人和歌》或许是上半场最有意思的曲目(《克拉普芬公园》那几个新玩具我就不评论了),和10年前穆蒂的版本比较,关键字依然是“弹”——如同超级大弹簧一样的弹。很奇怪,穆蒂作为同样带有

歌剧背景的指挥家,对同一首曲子的演绎居然和普莱特有如此显著的不同,我怎么都觉得这首圆舞曲和歌剧应该不至于太没有关系呀——比如莫扎特笔下,胖胖的女主角在舞台上引吭高歌。

下半场开场,演奏爱乐乐团的开山鼻祖尼古莱的作品。普莱特的处理倒是前后平均,但有意思的是开头比一般的版本明显快。同一首作品在1992年新年音乐会上也演奏过,当时的指挥是卡洛斯·克莱博。奥芬巴赫《莱茵仙女》序曲的曲调和《霍夫曼故事》中的《船歌》如出一辙,奇怪了,这两者啥关系?我简单翻了一下奥芬巴赫的歌剧清单,似乎没看到《莱茵仙女》,后来看了Decca的介绍才知道奥芬巴赫把这段旋律移了过去。《晨报》在2001年的时候由非常反普莱特风格的哈农库特指挥过,不过顾着看舞蹈了,没仔细听区别,感觉弹性有所减弱。伦拜整一个就是施特劳斯的山寨版,但他的加洛普似乎不是明显的ABA曲式。返场的第一首,《狩猎》,上一次2005年演奏的时候为了向海啸遇难者表示敬意,没有拿出猎枪来耍,这次普莱特他老人家亲自上阵,结果“啪”的一声出来一朵花,有新意!新年问候么,普莱特从动作到语调基本都是2008年的翻版,不过86岁的长者还那么有力气,已经很不简单了。

说到最后,相比以前,这一次音乐会的特色是一种让人畅快的弹性,这里你必须佩服爱乐乐团的高深功力,虽然今天“稍微不齐”的地方不少见(相对以前要多一些),但几十号人能感觉一致,同时摇头晃脑,确实也很不简单;而且普莱特的指挥有一点“富特文格勒”,有好几次他全身已经开始狂震,几百毫秒之后乐队整齐划一的

声音才出来,我是比较好奇哪一个动作发出了“开始”的信号。以前我觉得最有观赏性的新年音乐会指挥是穆蒂,但普莱特的观赏性还在他之上不少,如同CCTV直播嘉宾卞祖善老师说的一样,普莱特“老人的庄重、中年人的力度、年轻人的活力、小孩子的天真”,统统具备,演奏《维也纳糖果》开始的时候还好像小孩吃了块糖一样傻傻的笑了,看得我那个乐呀。虽然今年没有延续2006年开始的“一年一大笑”传统,但看着普莱特在指挥台上手舞足蹈,感觉还是很享受。

一年一度的等待,太值得,也太有必要了。

破天荒片尾留大块时间,让电视观众和普老一起享受现场观众献给普老的热烈掌声,经久不息。

又是新的一年,又是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新年音乐会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一次古典盛宴,还是一个新年的祝福和音乐带给人类的无限美好的享受。

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令我印象深刻。85岁高龄的乔治·普莱特先生给了我一个新年的惊喜。

这几年的欣赏,已经使我成为很忠实的乐迷。相比较而言,2010年新年音乐会,我认为,超过了09,08,07等近几年的音乐会。虽然不能称为完美,但是亮点还是很多的。

后面三首波尔卡,首推在克拉普芬森林。这首曲子这次相对杨松斯的版本要成熟,要华贵一些。平稳中带有明快。

美酒、女人与歌是比较经典的曲目,普莱特演绎的比较华美。相对穆蒂的00年的版本,更加富有变化性。我觉得2010年的更胜一筹。

无穷动显得没有什么特点了,除了结尾比较长。

今年精彩的都比较集中在下半场。那两首序曲,都是比较成功的。毕竟普莱特的本职是歌剧指挥。速度把我是很到位的。维也纳糖果和晨报显得典雅(这两首我没听过其他版本的,不敢妄加评论)。

因为新年,所以维也纳音乐会基本基本都是以轻快的曲子为主,也有抒情的(比如蓝

色多瑙河)。最后的一首拉德斯基进行曲是每年结尾的必演曲目,积极上进,乔治·普莱特调动起全场的热情,即指挥乐队,又指挥观众,场面甚是火热。

再加上指挥家,爱乐乐队和舞者,简直是一场听觉加视觉的盛宴。喜欢古典音乐和舞蹈千万别错过。

其实,音乐的演奏就像我们在诗歌版写诗一样,要么你就尽情演绎中国艺术元素,表现中华民族风情,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比起那些“西洋名曲”,去年演的那些中国普通百姓所熟悉的旋律反倒拥有更好的认同感、亲和力和接受度,二胡、晋胡、竹笛等民族乐器在不同曲目中的轮番亮相,更增添了整场音乐会的中华风韵。

但是你不能半中半洋,就好象用满江红填词,里面居然出现了“电话手机,打开时,嗡嗡乱啸。再重拨,电波响处,刺声激烈”这样的词句,纵使合乎词谱,也会终成笑柄。

不过随着古典音乐的听众越来越多,若文化上的本土意识能够与西洋音乐更好的融合,在音乐创作与演出领域的通力协作下,办出有中华民族特色并形成优秀传统的高水准新年音乐会,指日可待!

我听得古典乐不多,但是我喜欢看这方面的书,算是一个没有耳朵的音乐爱好者吧,我也希望中国出一个卡拉扬,虽然有点荒唐,但是印度能有一个祖宾梅塔,日本能有一个小泽,连韩国也出了一个郑明勋(他的姐姐郑京和是与帕尔曼齐名的小提琴手),中国也会有的,我期待着这一天

《维也纳2010新年音乐会》观后感

随着2010年的到来,2009年悄然离去。在过去的几年,我都没怎么注意收看一些新年音乐会,但是可能是09年时在学校介绍维也纳的时候讲到了新年音乐会,我不禁想去看看到底是怎样一个场面。

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在这个音乐之都,有过许多音乐家在这里创造过无比美妙的音乐,在这里,到哪都可以感受的音乐的魅力。而新年音乐会,便是这里的一道新年时的美丽风景线吧。

今天的维也纳音乐会是由乔治·普莱特指挥,依旧是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演奏的曲目许多都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在美丽的金色大厅,观众席上坐满了人,

音乐响彻了这个金色大厅,一开始便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序曲》,令人感到既忧伤,又雄伟;既哀婉动人,又热烈欢腾。之后的有一曲《克拉普芬森林法兰西波尔卡》又给一种置身于森林的味道,或者说是田园的感觉,有鸭子的叫声,布谷鸟的鸣叫,以及许许多多美丽的景色……《维也纳糖果圆舞曲》也给人一种浓浓的甜味,或许是因为转播的屏幕把镜头拉到了在做糕点、甜品的店铺里,望着一个个巧克力、糖果等等的甜食,再加上耳边的糖果圆舞曲,真是令人垂涎三尺。《蓝色多瑙河》,优美的旋律令人感觉到了多瑙河的美和静。《在猎场上快速波尔卡》又让人仿佛亲身体验了打猎的种种乐趣。最后,维也纳2010年新年音乐会在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中结束了。在《拉德斯基进行曲》中,指挥家乔治·普莱特不仅指挥的乐团,更是指挥了在场的观众,音乐让观众产生了共鸣,观众们跟着《拉德斯基进行曲》的节拍都拍起掌来,金色大厅成了乐器声和拍手声的圣地,2010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随着掌声结束了!

用解说员的话来讲:指挥家乔治·普莱特指挥的不是一场音乐会,而是一种音乐人士们之间的一场有趣的游戏,而且把我们也带领进去了。指挥家乔治·普莱特给人的感觉是他有着老年人的冷静、中年人的力量、年轻人的朝气、小孩子的童真……

今天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真是令我大饱心福:金色大厅的华丽,轻歌剧的舞蹈,香槟的醇美,糖果的甜蜜、打猎的收获、森林的悠闲、多瑙河的美丽与乔治·普莱特的指挥才华!

新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节日。人们庆祝新年的方式有各种各样,但世界各大城市都不约而同地会有一场高水准的音乐会,在轻松美妙的音乐中宣告新的一年的开始。新年举行音乐会的传统源自维也纳。时至今日,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仍是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全球绝大部分电视台和电台都进行现场直播,听众数以千万。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票都要提前几年预订,音乐会的CD和录像资料的发行权都是各唱片公司争夺的焦点,因为它意味着崇高的声誉和丰厚的商业利润。中国中央电视台于1996年以后一直派专题摄制组去维也纳现场直播,使国人对维也纳和新年音乐会有了更多的了解。[编辑本段]1848: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发祥1847年12月31日,一场音乐会正在维也纳郊外一个露天舞台举行。当时莱比锡一家报纸描述道:“指挥是一个卷发,肤色黝黑的人。他的嘴唇微向上翘,给人一种富有天才的印象。他举起小提琴,随着琴头的摇动,明快流畅的音乐便从一个规模虽小但素质很高的乐队中飘荡出来。”这个肤色黝黑,“类似摩尔人”的指挥,便是老约翰·施特劳斯——辉煌的施特劳斯家族的创始者。当时他组织了一个乐队在全欧洲巡演,声誉载道。这次音乐会一直进行到1848年新年的钟声响

时,乐队演奏了维也纳著名作曲家约瑟夫·海顿(Josel Haydn)的一首作品,作为对新年的庆祝,接着乐队演奏了施科泽(John Georg Scherzer)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后来几乎成为维也纳民谣)“跳吧,唱吧,无论我们是富裕还是贫穷……”(随后乐队开始持续演奏欢快的舞曲:圆舞曲、波尔卡、连德勒……音乐会变成了盛大的舞会,整个场地就是舞场,听众跟随音乐翩翩起舞,精彩的作品则被要求加演,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欢乐的舞会一直持续到天明。一个半世纪前的这场音乐会,就是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发祥。

上半场曲目

蝙蝠序曲

约翰.施特劳斯

女人心波尔卡玛祖卡舞曲作品第166号

约瑟夫.施特劳斯

在克拉普芬的森林里法兰西波尔卡作品第336号

约翰.施特劳斯

在爱和舞蹈中的激情匈牙利舞曲快速波尔卡

作品第393号

约翰.施特劳斯

美酒、女人和歌圆舞曲作品第333号

约翰.施特劳斯

无穷动作品第257号

约翰.施特劳斯

下半场曲目

轻歌剧《愉快的温莎妇人》序曲

奥托.尼古拉

维也纳的糖果圆舞曲作品第307号

约翰.施特劳斯

香槟加洛普

汉斯.克里斯蒂安.伦拜

一心一意波尔卡玛祖卡舞曲作品第323号

约翰.施特劳斯

巴黎狂欢节加洛普作品第100号

满意答案好评率:0% 184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发轫

1847年12月31日,一场音乐会正在维也纳郊外一个露天舞台举行。当时莱比锡一家报纸描述道:“指挥是一个卷发,肤色黝黑的人。他的嘴唇微向上翘,给人一种富有天才的印象。他举起小提琴,随着琴头的摇动,明快流畅的音乐便从一个规模虽小但素质很高的乐队中飘荡出来。”

这个肤色黝黑,“类似摩尔人”的指挥,便是老约翰·施特劳斯——辉煌的施特劳斯音乐家族的创始者。当时他组织了一个乐队在全欧洲巡演,声誉载道。这次音乐会一直进行到1848年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乐队演奏了维也纳著名作曲家约瑟夫·海顿(Josef Haydn)的一首作品,作为对新年的庆祝。接着乐队演奏了施科泽(John Georg Scherzer)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后来几乎成为维也纳民谣):“跳吧,唱吧,无论我们是富裕还是贫穷……”随后乐队开始持续演奏欢快的舞曲:圆舞曲、波尔卡、连德勒……音乐会变成了盛大的舞会,整个场地就是舞场,听众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精彩的作品则被要求加演,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欢乐的舞会一直持续到天明。

一个半世纪前的这场音乐会,就是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发轫。

1873年:小约翰·施特劳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首次合作

1873年4月22日,为了庆祝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球形建筑的落成,小约翰·施特劳

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了他的作品《维也纳的高贵血统》(Op 354)。据记载,施特劳斯是边演奏小提琴边指挥。当时的报道写道:“乐团尽职尽责、全心全力地演奏,使演出获得了‘施特劳斯式’的成功”。观众反映热烈,使得这首曲子不得不再加演一遍。这次音乐会的成功,奠定了“圆舞曲之王”和“严肃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基础。

1873年11月4日,在维也纳召开了世界博览会,小约翰·施特劳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了他家族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蓝色多瑙河》。

1899年:与“圆舞曲之王”的告别

由于小约翰·施特劳斯有自己的乐团,因此很少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但两者的私下交情还是非常好。1894年10月,为纪念小约翰·施特劳斯从事指挥生涯50周年,维也纳爱乐乐团举行了系列音乐会。小约翰·施特劳斯发来致谢电报:“在此我深表感谢,感谢乐团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和由此带给我的巨大欢乐。”

1899年5月22日,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歌剧《蝙蝠》首演时,作曲家指挥乐团在维也纳歌剧院演奏了序曲。但就在歌剧演出的期间,小约翰·施特劳斯染上了风寒,引发肺炎,于1899年6月3日不幸逝世。

1921年:施特劳斯纪念碑的落成

即使伟大的作曲家逝世之后,维也纳爱乐乐团也并没有立刻成为他坚定的拥护者。1902年,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Op 410)和《美酒、女人与歌曲》(Op 333),这次演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921年。当时,为了庆祝在维也纳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纪念碑的落成,著名指挥家阿图尔·尼基什(Arthur Nikisch)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了作曲家的《艺术家的生涯》(Op 316)、《蓝色多瑙河》、《美酒、女人与歌曲》等作品。由于尼基什当时巨大的声望和影响,许多指挥家都开始模仿他演奏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1925年10月25日,为了纪念作曲家诞辰100周年,指挥大师魏因加特纳(Felix von Weingartner)指挥演出了《蓝色多瑙河》,在此之前这部作品已成为维也纳爱乐乐团在10月17日和18日的国际旅行演出的保留曲目和返场曲目。1925年10月25日的这场音乐会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部是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组成的音乐会。

1929年:演奏施特劳斯作品传统的形成

维也纳爱乐乐团形成了演奏施特劳斯作品的传统得益于当时一位施特劳斯作品的狂热拥护者:克莱门斯·克劳斯(Clemens Krauss)。1929年8月11日,他在奥地利萨尔茨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举行了全部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组成的系列音乐会。由于音乐会巨大的成功,一直到1933年,他每年都举行类似的音乐会。当然,音乐会的作品除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外,还有其家族别人的作品,这就是新年音乐会的雏形。

1939年:第一次新年音乐会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诞生是不同寻常的,它开始于乐团晦暗的年代——1939年,当时在欧洲爆发的战争演化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局势变化很快,乐团内部出现了很多派别,各持自己的主张。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乐团举行了一场全部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组成的音乐会,它向外界发布一个信息(这个信息远远超出了音乐的本身),表明了维也纳爱乐协会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对奥地利的忠诚。

这场音乐会于1939年12月31日举行,30日举行了公开的排演。这次演出日后成了奥地利丰厚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年音乐会是1941年1月1日的那次,指挥同样是克莱门斯·克劳斯。在战争年代,克劳斯掌管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会演出和爱乐乐团的私立学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1月,在战后艰难的岁月中,维也纳爱乐乐团依然忠诚于奥地利,1945年的举行的新年音乐会在1月2日还加演了一场。

1946年至1947年乐团的指挥换为约瑟夫·克里普斯,尽管他带领乐团首次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新年音乐会,但并没有博得广泛的好评。1948年,克莱门斯·克劳斯重新执掌乐团,直到1954年克劳斯辞世,一共举行了7次新年音乐会。在克劳斯一生指挥的13次新年音乐会中,他把新年音乐会变成了维也纳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音乐活动。尽管没有电视将他的指挥艺术保存下来,但从存留的各种文献上我们仍可以认为,他对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的演绎至今仍具有权威性。

1955年:与波斯科夫斯基25年的合作

克莱门斯·克劳斯的不幸辞世给维也纳爱乐乐团带来个巨大的问题:谁能接替他的

位置并继续他的成功?乐团为此召开了几次全体会议,最终选择了威利·勃斯科夫斯基(Willi Boskovsky)。当初这个选择引起了许多的争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是个多么正确的选择。勃斯科夫斯基一共指挥了25次新年音乐会——从1955年至1979年。他使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因此当他因病退休时,也同时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勃斯科夫斯基与众不同的是,那种只能在回忆中、在梦境中和施特劳斯的音乐魔力中才能被唤起的奥地利的古老传统,被勃斯科夫斯基通过他的指挥、他的小提琴展现出来,让世人全然忘记了身处的时代。在勃斯科夫斯基年代,增加了每年12月30日晚上为奥地利军队演出音乐会的传统。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电视台介入了音乐会,由于广播电台和电视的作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成为世界最知名的音乐盛会和奥地利音乐文化的象征。

1980年:年度指挥家的出现

当1980年勃斯科夫斯基因病退休后,维也纳爱乐乐团选择了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一位在国际乐坛取得辉煌成就的指挥家。他指挥新年音乐会直至1986年1月1日。从那以后,新年音乐会的指挥每年更换,1987年的指挥是大名鼎鼎的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他指挥了一场令人难忘的音乐会,随后是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88年和1991年)、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1989年和1992年)、祖宾·梅塔(Zubin Mehta)(1990年、1995年和1998年)、里卡多·穆蒂(Riccardo Muti)(1993年和1997年)、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1994年、1996年和1999年)。所有这些指挥都是维也纳爱乐乐团当年音乐季中取得最大成功的指挥。1999年洛林·马泽尔指挥的新年音乐会打开了“施特劳斯年”的序幕——1999年是小约翰·施特劳斯逝世100周年,老约翰·施特劳斯逝世150周年。2000年的新年音乐会由里卡多·穆蒂执棒。

轻松优雅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当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很有想象力地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从此以后,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水乳交融的鼓掌场面就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1989年的新年音乐会,当《蓝色多瑙河》乐曲开头的弦乐震音响起时,听众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这时,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中断指挥转过身来,向现场听众(同时也通

过电视向全球收看直播的听众)说:“让我们迎来一个美好、欢乐与和平的新的一年。”于是以后的新年音乐会又多了一项内容:当《蓝色多瑙河》乐曲开头的弦乐震音被听众掌声打断时,指挥都会转身向广大听众致辞,预祝新年快乐。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洛林·马泽尔用了几十种语言来表达新年祝辞,倒数第二句是他略显生硬的汉语“新年好!”随后是英文“Happy New Y ear!”

一个半世纪以来,维也纳爱乐乐团用音乐来纪念施特劳斯家族这些伟大的成员:老约翰·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家族的创始人,将圆舞曲从民间的舞场带入高雅音乐厅的“圆舞曲之父”;小约翰·施特劳斯——第一个将轻喜歌剧带入传统歌剧院的人,创作出大量传世圆舞曲的“圆舞曲之王”;约瑟夫·施特劳斯——第一个将贝多芬的音乐手法融入圆舞曲创作的人;爱德华·施特劳斯——带领“施特劳斯乐团”周游世界,将家族音乐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一个半世纪以来,维也纳爱乐乐团用音乐来欢迎新年的到来。无论时代沧桑,人事变迁,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核心并没有改变,那就是对维也纳、对奥地利的热爱,对和平、欢乐和充满艺术生活的向往

老约翰.施特劳斯

歌剧《莱茵河的仙女》序曲

雅克.奥芬巴赫

根据轻歌剧《美丽的海伦》改编的四对舞舞曲

作品第14号

爱德华.施特劳斯

晨报圆舞曲作品第279号

约翰.施特劳斯

加演曲目

香槟波尔卡作品第211号

约翰.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品第314号

约翰.施特劳斯

拉德斯基进行曲作品第228号

老约翰.施特劳斯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Das Neujahrskonzert der Wiener Philharmoniker)是世界音乐生活的一件音乐盛事。于每年的1月1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由维也纳爱乐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演奏。这个音乐会最初宗旨是展示与推广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直到今天音乐会的曲目还是以施特劳斯家族成员的作品为主(主要是三位: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虽然也会穿插一些其他作曲家的舞曲或进行曲。

[历史]

1939年12月31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首届“新年音乐会”,由克来门斯?克劳斯创办。

第2届于1941年1月1日举行,以后除1945年因战争原因停办一届外,其余都是于每年的1月1日定期在金色大厅举行。

1946年,正式命名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55年起,音乐会由博斯科夫斯基指挥,直至1979年。

1980年起,音乐会每年更换指挥

【传统】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于1959年开始第一次进行电视转播,不久便成了欧洲文化的盛事。电视转播中,维也纳歌剧院芭蕾舞团还为新年音乐会配上了古典的维也纳舞蹈,这一传统一直保留至今。在中国,由中央电视台进行的电视转播于1987年开始。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通过电视向全球40多个国家进行直播,估计观众人数超过10亿。音乐会已经形成了一些传统,包括3个加演曲目,其中最后两个永远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以及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在加演曲目的最后一首《拉德斯基进行曲》,观众也会加入到演奏中,在特定的段落跟着节拍拍手,而指挥家这时也会转过身来指挥观众的节拍。另一个传统则是指挥家的新年致词。

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上,当《拉德茨基进行曲》响起时,观众忍不住开始鼓掌打节拍,

卡拉扬转身指挥观众。以后每年如此,而2005年的新年音乐会上,为悼念印度洋海啸的遇难者而取消了这一曲目。

1989年的新年音乐会上,当《蓝色多瑙河》响起时,观众的掌声打断了艺术家们的演奏。克莱伯面向观众,发表新年祝词。此后的某些年,还有指挥说“新年好”(最近一次是2005年的洛林?马泽尔)。

年复一年,每逢新年来临,守候在电视机前的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与遥远的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济济一堂的听众一道,为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而倾倒,为约翰?施特劳斯家族音乐宝库中流泻出的醇香的天籁之音而陶醉。有些人会觉得,年年听这些古典音乐中的“轻音乐”,难道不会腻烦?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维也纳这块音乐沃土上结出的两颗珍贵硕果——施特劳斯家族和维也纳爱乐乐团,以及二者在洋溢着欢乐和希望的元旦当天的美妙结合?86岁的法国指挥大师乔治?普雷特为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带来了哪些新奇魅力?这是主讲人为我们讲解的主题。

老约翰?施特劳斯在世时,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还没有把施特劳斯的音乐作为主题。但后来,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施特劳斯音乐的魅力。所以自1939年以来,除了1940年因为纳粹原因未举办音乐会之外,每个新年伊始,在维也纳都举办新年音乐会,形成了良好的传统。而且每年的音乐会都有各自的特色,包括加入的一些噱头,有时还使用一些奥地利特有的乐器。但不变的是,音乐会演奏的基本上都是约翰?施特劳斯家族创作的音乐,最后一段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倒数第二首周曲子是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2010年的音乐会有72个国家现场转播,10亿人收看。这在古典音乐不是最为流行的今天,是很不易的。维也纳音乐会让我们意识到,古典音乐的生命力存在于重视教养,重视品位,重视文化底蕴的民族群体之中,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而且在逐年递增。

虽然维也纳爱乐新年音乐会每年都会引进一些新曲目,加入一些新元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它特别讲究品味,不会更改音乐会的宗旨。

每年的元月1日下午6点,中国实况转播维也纳爱乐新年音乐会。

王先生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奥地利广播公司(ORF)新年音乐会的开始曲,这是17世纪法国音乐家夏邦第埃创作的《感恩赞》的前奏曲,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曲风具有古代风格。

2010年音乐会的指挥是法国指挥家乔治·普莱特,他已经86岁了。他是第一位在金色大厅亮相的正宗法国指挥,也是历任指挥中年事最高的一位,被乐迷们戏称为“苍老的

新面孔”。

普莱特为音乐会带来了新的元素--法国因素,他专心体会那些已经烂熟于心的曲目,结合自己的理解出了新的处理。所以此次演奏的那些老曲目也有很多新的亮点。

维也纳爱乐乐团是个优秀的交响乐团,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他们用的乐器有很多是特殊的,所以同一首曲子他们演奏的音色与其他乐团完全不同,对曲子的处理也别有特色。

民族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民族音乐欣赏心得体会 这学期学了《少数民族音乐赏析》这门课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周课程。可是真的学到了挺多的知识。虽然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后半学期了,在新疆待了快两年了,但是新疆的地域特色,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一直是一无所知。 老实说,跟其他同学一样,我也很少认真听选修课,但是这个课我听起来还是比较认真的。因为感觉这个讲的挺有意思的,每天上完课之后很疲惫,晚上还可以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放松一下,感觉挺好。我知道了新疆有7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5个直辖市,知道了,南疆北疆以天山为划分等一些基本常识。 记得老师说过一首歌,刀郎的新疆好,其中有一句歌词是:弹起你的冬不拉啊。在一次演唱时,有人说冬不拉不能代表新疆的乐器,于是改成了:弹起你的热瓦普啊。因为冬不拉是一种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这是哈萨克族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他们用冬不拉伴奏,自弹自唱。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歌唱性有固定的唱词,旋律悠扬、宽广、而明快,擅长演奏哈萨克族民间的

混合拍子,伴奏、合奏、独奏都能应用自如,是冬不拉弹唱艺术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节奏多用混合拍子。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音量较小,一股用于自弹自唱、独奏和合奏等。热瓦甫,又称热瓦普、拉瓦波、喇巴卜。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创制于十四世纪。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民间流传的喀什热瓦普,全长130厘米。 民间歌曲,是各少数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被称誉为歌海、音乐之乡。歌声伴随着他们的劳动生产、社交、娱乐等活动。他们在放牧、从事农业生产时唱歌,婚礼或丧葬时唱歌,谈情说爱,思念故土时也唱歌。许多民族都有歌唱节日,如壮族的歌、回及撒拉等族的花儿会、苗族的龙船节及绕三灵、侗族的采桑节对歌、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族的温泉水边赛歌节、瑶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节等。情歌在少数民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森林或在月光下、火塘边、公房(供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房屋),都荡漾着优美动听的歌声。 在我国新疆西南部,在那雪山冰峰高耸的帕米尔高原上,居住着勤劳、勇敢、有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塔吉克族人民。

【盛宴 】 201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现场完整版)

【盛宴】201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现场完整版) 在乐声中展示人类最文明、最欢快、最明亮的一面201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单指挥:古斯塔沃·杜达梅尔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合唱团:维也纳音乐者协会合唱团 视频:2017年维也纳新音乐会/完整视频解读《新年音乐会》不为人知的故事?新年音乐会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它还营造了一种氛围,提供了更多机会让平时很少走进音乐厅的人愿意来感受音乐的美好。在辞旧迎新之际,聆听一场新年音乐会,成为了不少人的习惯。从人们熟悉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到柏林爱乐新年音乐会,再到上海的各类新年音乐会,这其中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看看上海音乐学 院陶辛教授趣谈新年音乐会。施特劳斯是如何与新年音乐会结缘的 在全世界各地的新年音乐会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每年在金色大厅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而被誉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正是新年音乐会的发祥地。 1847年12月31日,一场音乐会正在维也纳郊外举行。当时的报纸是这样描述的:“指挥是一个卷发、肤色黝黑的人,他的嘴唇微微向上翘,给人一种富有天才的印象。他举起小提琴,随着琴头的摇摆,明快流畅的音乐便从一个规模虽小但素质很高的乐队中飘荡出来。”

这位肤色黝黑的指挥,就是著名的老约翰·施特劳斯。那场音乐会一直持续到1848年元旦的凌晨,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乐队演奏了著名作曲家约瑟夫·海顿的作品,作为对新年的庆祝。接着乐队演奏了施科泽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后来几乎成为维也纳民谣:“跳吧,唱吧,无论我们是富裕还是贫穷……”当圆舞曲与波尔卡的旋律奏响后,听众们跟随音乐翩翩起舞,音乐会变成了盛大的舞会。精彩的作品被要求加演,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欢乐的舞会一直持续到天明。这场音乐会开创了用音乐会庆祝新年的先河。 那么,维也纳爱乐乐团又是如何与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结缘的?1929年8月11日,非常热爱施特劳斯作品的指挥家克莱门斯·克劳斯在奥地利萨尔茨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举行了一场全部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组成的音乐会。由于音乐会的巨大成功,一直到1933年,每年都举行类似的音乐会。 然而,直到1941年,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演出才被正式称作“新年音乐会”。从1959年起,电视台对新年音乐会进行转播,从此,这一音乐会成为世界最知名的音乐盛会和奥地利文化的象征。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第一次在电视荧屏上和中国观众见面。 时至今日,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始终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全球大部分电视台和电台都会

郎朗演奏会观后感

郎朗演奏会观后感 郎朗演奏会>观后感 我期待已久的12月21日终于到来了,因为,这一天妈妈带我去看郎朗的演奏会。郎朗是全世界着名的钢琴家。 演奏会在晚上7:30正式演出。妈妈带我去了奥体中心东荷厅。我到入口处,看到好多人在排队过安检,等了一会儿,轮到我和妈妈,检查完我迫不及待地和妈妈入场。哇!东荷厅很大很大,可以容纳好几千人,里面很漂亮。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座位,我们就等待着开始。这时,我看了看周围,人山人海。舞台上摆着一架很漂亮的三角钢琴,黑色表面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茫,很漂亮。演出开始了,我和妈妈聚精会神的看着舞台。首先开场的是大合奏,有大提琴、小提琴、笛子等各种各样的乐器。指挥老师手里的指挥棒,好像带有魔法,台上的叔叔、阿姨都要听指挥老师的这根指挥棒。郎朗的这场演出主要是演奏的肖邦大师的曲子。他弹奏的曲子让我从心底感受到轻柔,平静,欢快,还有肖邦身在异乡的>孤独、寂寞与忧伤。他弹奏的《>小狗圆舞曲》就好像一只小狗蹦蹦跳跳欢快无比,他演奏的《保卫黄河》让我感触很深,黄河的壮观、大气都在郎朗的指尖散发出来,他是用自己对黄河的热爱,用心去演奏。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这时,有好几位小朋友上台献花。然后,他们就两人一组坐在了钢琴的座位上,有一位小同学和郎朗一起坐在了钢琴的座位上,他们弹了《春天在哪里》我们从轻快的琴声里闻到了春天的气息,大家跟着节拍,拍起了掌声。郎朗不止钢琴弹得好,他还是一位很有爱心的人,他在现场给贫困小朋友捐赠了很多励志和音乐方面的书籍。最后,他弹了一首《我爱你中国》在优美的音乐中大家不约而同的一起唱了起来。我不会唱,但是,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在音符停止的那一刻,掌声热烈地响起来。 散场后,在回去的路上,我和妈妈还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郎朗演奏会观后感》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家生平介绍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家生平介绍 1939-1945,1948-1954 克莱门斯·克劳斯(Clemens Krauss)(1893年3月31日-1954年5月16日) 1946-1947 约瑟夫·克里普斯(Josef Alois Krips)(1902年4月8日-1974年5月16日)1955-1979 维利·波斯克夫斯基(Willi Boskovsky)(1909年06月16日-1991年04月21日) 1980-1986 1994,1996,1999,2005 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1930年3月6日- 2014 年7月13日) 1987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1988, 1991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年06月26日- 2014年01月20日)1989,1992 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1990,1995,1998,2007,2015 祖宾·梅塔(Zubin Mehta)(1936年04月29 日- )1993,1997,2000,2004,1018,2021 里卡尔多·穆蒂(Riccardo Muti)(1941年7月28日- )2002 小泽征尔 (Seiji Ozawa) (1935年9月1日- ) 2001,2003,尼古拉斯·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1929年12月6日-2016年3月6日) 2006,2012,2016 马里斯·杨松斯(Mariss Jansons) (1943年1月14日-2019年11月30日)2008,2010 乔治·普莱特(Georges Prêtre) (1924年8月14日-2017年1月4日) 2009,2014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1942年11月15日- ) 2011,2013 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st)(1960年8月16日- ) 2017 古斯塔夫·杜达梅尔(Gustavo Dudamel)(1981年1月26日- ) 2019 克里斯蒂安·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1959年4月1日- ) 2020 安德里斯·尼尔森斯(Andris Nelsons)(1978年11月18日- ) 1939年12月31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首届“新年音乐会”,由克莱门斯·克劳斯创办。第2届于1941年1月1日举行,以后都是于每年的1月1日定期在金色大厅举行。1946年新年音乐会正式命名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首届新年音乐会为克莱门斯·海因里希·克劳斯(Clemens Heinrich Krau?)创办。克劳斯为著名奥地利指挥家,克劳斯1893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是维也纳女演员及歌唱家克莱门汀·克劳斯之子,是女高音歌唱家加布列里·克劳斯的侄孙。8岁时在宫廷合唱团唱高音声部,以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师从莱恩霍德学习钢琴,师从格拉德勒学习作曲,师从胡贝格尔学习理论,于1912年19岁毕业。同年到布尔诺任合唱指挥和歌剧演出指挥。 从1913年起在欧洲各地举办巡演并声名大噪,1921年回到奥地利,在格拉兹歌剧与交响

音乐会观后感

XX音乐会观后感 每一声打击点都好像打在观众们心上。曲目演奏结束了,但是观众似乎还没有从音乐中回到现实,热烈的掌声让指挥一次次上台来谢幕,下面是XX整理的XX音乐会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6月30号晚上,在央视的音乐频道我有幸收看了一场持续三个小时的《光荣绽放——十大二胡青年演奏家音乐会》,这场音乐会集结了中国二胡领域的十位顶尖级名家:宋飞、周维、于红梅、邓建栋、姜克美、许可、陈军、姜建华、王晓南、马向华。整场演出可谓创意超前,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又精彩绝伦,二胡演奏家们用独奏、重奏的形式与交响乐团和电声乐队的合作堪称完美,超强的灯光、音响效果令现场更加美伦美奂,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本次音乐会分为三个篇章,依次为向传统致敬、向时代献礼、与世界对话。演出开场,就史无前例的聚集了中国十位顶尖级二胡演奏家合奏经典曲目《赛马》,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声名副其实的来自胡琴的问候。然而,这只是个精彩的开始,此后的表演高潮迭起、精彩不断。由周维、邓建栋、陈军、许可组成的二胡界“四大金刚”首先拉开了第一篇章的序幕,这四位演奏家首次同台就带给了观众颇大的震撼,有力的琴声加上特殊的演奏技巧,把战马奔腾的形象如同浮

雕一般凸显出来,更是将听众带入到战马嘶鸣、风驰电掣、冲锋陷阵的艺术情景之中。接下来是新版红楼梦的曲目串烧,台上六位美女演奏家和电声乐队合作出演,红楼梦中的画面在她们神奇的双手下转瞬即逝,每一个音符配合着熟悉的画面都敲打着观者内心最脆弱的那根心弦。如同一湾平静的河水,填平千丘万壑却依然波澜不惊。不禁把观众带进了大观园里,不禁道出了宝黛二人的凄美爱情,不禁让观众潸然泪下…… 接下来是名家们的单独演奏,先来谈谈令我印象最深的几个节 目。首先出场的马向华老师为观众们带来了《长城随想》第四乐章《遥望篇》。这个节目别出心裁地邀请了沙画老师为其添彩,悠扬的二胡声,与美轮美奂的沙画表演相得益彰。马向华老师的二胡演奏流畅、舒服、富有歌唱性,旋律上下的幅度达十二度之宽,成功表现出人们攀登长城,凭空远眺时的心理情感变化,富有青春活力,使听众不由得精神振奋,继而豁然开朗。接着,陈军老师为观众们带来了一曲《太极琴侠》。在太极胡上拉出自己心里的乐曲,拉出亘古久远的声音,陈军老师用阴阳二弦让世俗下早已疲惫不堪的我们心窍顿开。还有一个节目令我印象很深,那就是姜克美老师演奏的《海之歌》,这次二胡与交响乐队的艺术形式,加上非洲打击乐元素,继而呈现出的崭新版本演奏出了生命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一厉史简介 二历年指挥 三历年曲目 四著名指挥家 五附录 2012年1月4日

一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厉史 1. 资料一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的几个阶段 央视国际https://www.360docs.net/doc/723641483.html,2006年12月12日20:06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23641483.html, (1) 难忘的1939年: 1938年春,纳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打破了这里和平的一切,后来在欧洲爆发的战争进而演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局势的变化在爱乐乐团内部也出现了很多各持自己的主张的派别。 在1939年12月31日,由克莱门斯·克劳斯执棒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上第一次专场演奏了施氏家族的音乐作品。音乐会实际上是向外界发布一个信息,表明了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对奥地利的忠诚。从1941年开始,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圆舞曲音乐会改在元旦上午举行。到1946年(约瑟夫·克里普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演出才被正式称作“新年音乐会”。 第一任指挥克莱门斯·克劳斯一生指挥了13次新年音乐会。他把新年音乐会变成了维也纳新年期间一个非常特殊的音乐活动。 克劳斯在1952年 (2)威利·波斯罗夫斯基担任指挥的25年间: 从1955年开始,威利·波斯科夫斯基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指挥,直至1979年。在这25年间,威利·波斯科夫斯基率领乐团努力进取,使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3) 马泽尔担任常任指挥的六年: 1980年至1986年,指挥家洛林·马泽尔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 (4) 风格变化从1987年开始: 从1987年开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出现了年度指挥家。1987年是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指挥该音乐会。从此以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不再固定,著名指挥家阿巴多、穆蒂、祖宾·梅塔、小泽征尔以及奥地利指挥大师克莱伯和哈农库特等先后做过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的指挥。2006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将由拉脱维亚的指挥大师杨松斯担任。

201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曲目单

201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曲目单 指挥:马里斯·杨松斯 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合唱团:维也纳童声合唱团 主题:在舞蹈庆典中稳步发展 时间:2016年1月1日,奥地利当地时间11:15,北京时间18:15 曲目单: 上半场: Robert Stolz: "UNO Marsch"; 罗伯特·施托尔茨联合国进行曲 Johann Strau?: "Schatz-Walzer",op. 418; 约翰·施特劳斯珍宝圆舞曲,作品第418号 Johann Strau?:"Violetta-Polka fran?aise",op. 404; 约翰·施特劳斯维奥列塔法兰西波尔卡,作品第404号 Johann Strau?:"Vergnügungszug-Polka schnell",op. 281; 约翰·施特劳斯游览列车快速波尔卡,作品第281号 Carl Michael Ziehrer: "Weana Madln,Walzer",op. 388; 卡尔·米歇尔·齐莱尔维也纳的少女圆舞曲,作品第388号 Eduard Strau?: "Mit Extrapost-Polka schnell",op. 259; 爱德华·施特劳斯特快邮车快速波尔卡,作品第259号 下半场: Johann Strau?: "Eine Nacht in Venedig", Ouvertüre (Wiener Fassung) ; 约翰·施特劳斯威尼斯之夜序曲(维也纳首演版)

Eduard Strau?: "Au?er Rand und Band-Polka schnell",op.168; 爱德华·施特劳斯激动万分快速波尔卡,作品第168号 Josef Strau?: "Sph?renkl?nge,Walzer",op. 235; 约瑟夫·施特劳斯天体乐声圆舞曲,作品第235号 Johann Strau?: "S?ngerlust-Polka fran?aise" (Wiener S?nger Knaben),op. 328; 约翰·施特劳斯快乐的歌手法兰西波尔卡(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作品第328号 Josef Strau?: "Auf Ferienreise-Polka schnell" (Wiener S?nger Knaben),op. 133; 约瑟夫·施特劳斯假日旅行快速波尔卡(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作品第133号 Johann Strau?: Fürstin Ninetta - Entr’acte zwischen 2. und 3. Akt 约翰·施特劳斯轻歌剧《侯爵夫人尼奈塔》第三幕间奏曲 Emil Waldteufel: "Valse-Espa?a",op. 236; 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西班牙圆舞曲,作品第236号 Joseph Hellmesberger/Vater: "Ball-Szene"; 老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舞会场景 Johann Strau?/Vater: "Seufzer-Galopp",op. 9; 老约翰·施特劳斯叹息加洛普,作品第9号 Josef Strau?: "Libelle-Polka Mazur",op. 204; 约瑟夫·施特劳斯蜻蜓玛祖卡波尔卡,作品第204号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一课,在黄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其实在我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只是为了修够我所需的学分,并不太在意学的是什么。我本人是所谓的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对于音乐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对音乐的兴趣上,认为好听就听,而不能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如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富含什么样的寓意等,那是我们无法体会出来的。 之所以会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也算是一种巧合吧。谁知,竟由一开始的硬着头皮来上课,到盼着每周三的晚上来上课,最后,课程将结束时,竟飘飘然,感觉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音乐,触摸音乐。 大千世界最不能缺少的是声音,而声音中最美妙的是音乐。音乐是世界上所有声音的诠释,是社会生活的调味剂。没有音乐世界将枯燥乏味,生活也将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因此音乐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观点有了新的改变。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201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曲目

201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曲目单(1页A4) 指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以色列钢琴家) 上半场 1、uard Strauss Helenen Quadrille 爱德华·施特劳斯《美丽的海伦》四对舞曲 2、Joseph Strauss Friedenspalmen, Walzer 约瑟夫·施特劳斯《和平棕榈》圆舞曲(首演) 3、Johann Strauss Vater Carolinen Galopp 老约翰·施特劳斯《卡罗琳娜》加洛普(首演) 4、Johann Strauss ?gyptischer Marsch 约翰.施特劳斯《埃及》进行曲 5、Johann Strauss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Walzer 约翰·施特劳斯《万众团结》圆舞曲 6、Johann Strauss Stürmisch in Lieb und Tanz 约翰.施特劳斯《浓情与舞蹈》快速波尔卡 下半场 7、Johann Strauss Waldmeister, Ouvertüre 约翰·施特劳斯轻歌剧《护林员》序曲 8、Johann Strauss Klipp Klapp Galopp 约翰.施特劳斯《噼噼啪啪》加洛普 9、Johann Strauss G’schichten aus dem Wiener Wald, Walzer 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10、Josef Hellmesberger jun. Vielliebchen, Polka francaise 小约瑟夫·赫尔梅斯伯格《心爱宝宝》法兰西波尔卡(首演) 11、Josef Strauss Bouquet Polka 约瑟夫·施特劳斯《花束》波尔卡(首演) 12、Richard Strauss Mondscheinmusik 理查德·施特劳斯《月光曲》(首演) 13、Joseph Lanner Die Romantiker, Walzer 约瑟夫·兰纳《浪漫》圆舞曲(有芭蕾表演) 14、Josef Strauss Neckerei, Polka Mazur 约瑟夫·施特劳斯《插科打诨》波尔卡玛祖卡(首演) 15、Josef Strauss Schabernack, Polka schnell 约瑟夫·施特劳斯《恶作剧》快速波尔卡(首演) 16、Leo Délibes Sylvia列奥·德里布《希尔薇娅》(首演)(有芭蕾表演) 17、Josef Strauss Dynamiden, Walzer 约瑟夫·施特劳斯《动力》圆舞曲 18、Josef Strauss Ohne Sorgen, Polka schnell 约瑟夫·施特劳斯《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 加演曲目 19、Josef Strauss Carrière, Polka schnell 约瑟夫·施特劳斯《邮递员》快速波尔卡 20、Josef Strauss An der sch?nen blauen Donau, Walzer op. 314 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有芭蕾表演) 21、Johann Strauss Vater Radetzky Marsch, op. 228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

观后感:音乐会观后感(800字)

观后感:音乐会观后感(800字) 暑假,我的二胡刘老师送给了我两张民族管弦音乐会的门票,他也会登台演奏二胡。 拿到门票后,我非常期待,因为我从来没有到现场听过音乐会。 三天后,我兴奋地来到了大剧院,哇!剧院非常宽广,里面摆设非常雅致。坐下不久,剧院内那明亮的灯光突然暗了下来,原本空黑的舞台亮起了强烈的灯光,犹如道道瀑布射向舞台。 主持人走上舞台,用悦耳的声音介绍演出人员和曲目。古筝名曲《梁祝》将音乐会拉开序幕,舞台中央指挥家身着笔挺的黑色中式服,有节奏的地挥舞着指挥棒,音乐随着指挥棒起起落落,时而急,时而缓,犹如万马在草原驰聘,又犹如老家水田里的小蜻蜓在水面上轻轻点了一下水,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点点小小的水波。在场的观众深深的地沉醉在这音乐世界里,让人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下一个节目是二胡演奏,有二胡,扬琴,提琴……我期待已久的二胡音乐终于来了,二胡乐队整齐地走上舞台,庄严的坐下,拉起了著名的《二泉映月》。我的二胡刘老师也看见了我,用他那宽广有稳重的目光向我点了点头。我以前从未听过刘老师演奏过一支完整的曲子,这次,我终于听到了!二胡音乐声婉转悠扬, 只见弓在他的手上轻快地挥舞着,犹如在空中画着泉水,一股股清泉随着弦缓缓而下,犹如道道金光随着舞台注入整个大厅,流进每个观众心田。以前刘老师给讲过《二泉映月》故事,伴随着他的演奏,我仿佛看到了江南名山――惠泉山的那个清泉,看到了创作者阿炳虽失明了,但他对故乡山水充满着深情,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但人间不平的现实。 奏完了所有的曲子,观众一齐站起来鼓掌,掌声传遍了整个艺术大厅,久久都没有停止,拍得我的手掌又红又疼。 我以前一直觉得名族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很老土,还不如动画片里的音乐好听,这次音乐会改变了对名族乐器的看法。现在我学二胡快两年了,从中也领悟到了乐器带给我快乐,它让我在烦恼时平静,在痛苦时卸下包袱。我下决心一定

上钢琴音乐欣赏课的心得体会

学习《音乐欣赏》课的感想 在本学期,我选择了《音乐欣赏》课作为选修课。起出我选修《音乐欣赏》课,仅仅是因为觉得欣赏音乐时不用动脑子,不用写字,只要用耳朵去听就行,上课时会很轻松。但在上过几堂课之后,我的想法有了些变化。我对欣赏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懂得了欣赏音乐的方式方法,并且在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以及我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之后,我的音乐文化知识增长了许多,了解了更多种形式的音乐。同时,我的艺术修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学习《音乐欣赏》课前,我对音乐的认识更多是在流行音乐方面。之所以更关注流行音乐,是因为它的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于接受。而对于其它方面的音乐,我则是一知半解,而这学期的《音乐欣赏》课使我开阔了眼界。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是以“聆听”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聆听是沟通的开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老师的角色像是一个导游,引导着我们直接面对音乐,体验音乐,同时也给我们留有想像的空间,这使我们能够很好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在课上,我们都欣赏了民乐、管弦乐、钢琴曲、圆舞曲、小夜曲、歌剧、舞剧…… 同时,为了更好的使我们欣赏音乐,了解音乐家的故事。老师也为我们准备了几部以音乐或音乐家为题材的电影。像经典的音乐电影《音乐之声》,描写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生平的故事片《翠堤春晓》和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难忘》。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一曲难忘》这部影片。它描写了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与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电影中出现了肖邦的部分重要作品,不但寓意深刻,而且演奏的水平很高,旋律优美,场景典雅,引人入胜,十分感人。整部影片看起来就像是“五彩缤纷的狂想曲”,电影中的场景、故事和那动人的琴声一直深存在我的记忆之中。 在课上,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像音乐最基本的要素有节奏和旋律,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的

历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作曲家介绍(1939-2021)

历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作曲家介绍(1939-2021演出曲目的34位作曲家) 、1、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德文:Johann Baptist Strauss,1804年3月14日-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 、老约翰·施特劳斯早年为图书装订商做学徒,受会拉小提琴的父亲弗郎茨.博尔基亚斯(1816年多瑙河溺水身亡)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 1817年15岁入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7岁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管弦四重奏乐团拉琴,经音乐家赫尔点拨有时担任指挥。20岁从事”维也纳圆舞曲” 创作,26岁在维也纳建立花园舞厅乐队,因他将圆舞曲(华尔兹)从一种缓慢而且头尾循环的四三拍子的乡间舞曲,发展成了一种由五个相互承接的小圆舞曲、一个短小的完结篇和一个激动人心的结尾构成,节奏改变的轻快明了而且扣人心弦,凭借着坚持和执着,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最后感化了维多利亚公主带头跳起华尔兹以示支持,从此将这种欢快的民间娱乐搬入上流社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圆舞曲之父。 老约翰施特劳斯娶了妻子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生下四个儿子两个女儿(1829年安娜(anna),1831年特蕾莎(theresa),1834年小儿子斐迪南(Ferdinand)只活了十个月就夭折了)后,成名后长期在外演出,与家庭感情淡薄,1834年与情妇埃米莉.特兰布施离家出走公开同居并生了7个孩子,与家庭断绝关系迫使安娜与之离婚,离婚声明乐团和财产要留给小约翰施特劳斯。而母亲安娜为了报复老约翰施特劳斯的绝情,将省吃俭用积攒出来的钱全部用于供给三个儿子学习音乐,最后成就了施特劳斯音乐家族。 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起义中站在儿子的对立面,为保皇派写下了几十首进行曲以鼓励军队作战。其中最著名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是献给拉德斯基将军检阅士兵时用的。他一生创作了150首圆舞曲、14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28首加洛普舞曲、35首卡得累尔舞曲和19首进行曲。 最著名的有《莱茵河女妖罗蕾莱》、《卡洛琳娜》加洛普等。他45岁时从伦敦演出返回维也纳后由于旅途疲劳,加之又不幸感染了猩红热而早世,一种流行的说法,“没有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就像失去了多瑙河的奥地利一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老约翰施特劳斯在死后全部身家甚至包括睡衣被褥均被情妇搜刮干净,最后还是由小施特劳斯安葬。 2、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 (1825年10月25日-1899年5月22日) (Johann Strauss Sohn) 小约翰·施特劳斯在父亲的坚决反对和母亲的全力支持下,7岁就开始谱写圆舞曲,19岁就组建了自己的乐团,他分析市场改换曲风,抓住属于自己的年轻群众,成为奥地利欢乐和感情的缩影,当小约翰·施特劳斯1844年首演自己的《心灵的诗篇圆舞曲》,在人们“再来一个”的喝采声中竟连续重奏了五遍后,据说第二天维也纳的(幽默家)杂志写到:“好好休息吧,兰纳!晚上好!老施特劳斯,早上好!年轻的施特劳斯。代表着在圆舞曲领域内,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时代到来了。从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历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曲目单(1939-2015)

日文资料翻译:王晅璐 德文翻译、校订:钱雪韵 特别感谢张倩如对德文“Josef”和“Franz”的解释策划、整理、校订:胡乔旸

1940(193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1939年12月31日) 指挥:(奥地利)克莱门斯·克劳斯Clemens Krauss 01.J ohann StraussⅡ- Morgenbl?tter,Walzer [Op.279] 约翰·施特劳斯- 晨报圆舞曲 02.Johann StraussⅡ- Annen,Polka [Op.117] 约翰·施特劳斯- 安娜波尔卡 03.Johann StraussⅡ- Csárdás,aus der Operette “Ritter Pasman” [Op.441-No.1] 约翰·施特劳斯- 查尔达什舞曲,选自歌剧《骑士帕斯曼》 04.Johann StraussⅡ- Kaiser,Walzer [Op.437] 约翰·施特劳斯- 皇帝圆舞曲 05.Johann StraussⅡ- Leichtes Blut,Polka-schnell [Op.319] 约翰·施特劳斯- 轻如鸿毛快速波尔卡 06.Johann StraussⅡ- Egyptischer,Marsch [Op.335] 约翰·施特劳斯- 埃及进行曲 07.Johann StraussⅡ- Geschichten aus dem Wienerwald,Walzer [Op.325] 约翰·施特劳斯-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08.Johann StraussⅡ& Josef Strauss - Pizzicato,Polka 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 拨弦波尔卡 09.Johann StraussⅡ- Perpetuum mobile,Polka [Op.257] 约翰·施特劳斯- 无穷动波尔卡 10.Johann StraussⅡ- Ouvertüre zur Operette“Die Fledermaus” 约翰·施特劳斯- 歌剧《蝙蝠》序曲

音乐会观后感

聆听天籁 光线暗了,投向舞台的是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神,四处寂静,朦胧的声音叮当响起.......这是在学校的艺术楼,一场音乐会拉开序幕。 随着指挥轻盈得甩动指挥棒,各路乐器竞相奏起——小提琴欢快得跃动,那是奔跑在春天怀抱的精灵;大提琴沉稳得摇摆,那是流出于山涧的小溪;笛子吹出清凉的风,悠悠扬扬,自在飘渺,好似春风拂面,温柔而又清爽;喇叭唱出快乐的歌,飘飘洒洒,活泼调皮,好似春的孩子,稚嫩而又天真......这是春的呼唤——春之声。 ...... 轻快的旋侓飘入耳中,目光随着屏幕中的四小天鹅上下摆动,跳动,跃动。多么有节奏感,似乎与心跳同步,闭上眼睛,她们的舞步仍然闪现在眼前,是一种莫名的自由和感动,从心底流出。我体会到了她们在感恩,感恩自然给予她们的生命和生活。 音乐竟然有如此的感染力,我从没有想过,我只是觉得这是一种学习,一种心灵的交流。 不能放弃——那份执着- [学生作品] 听老师说周四将有“高雅艺术进校园”,孰不知伴随着的竟然是如此庞大的浙江交响乐团。 出场了,看到他们一个个器宇轩昂,步伐轻盈,浑身都流露出天生音乐家的浪漫气质。这么多音乐人组成的集体聚集在舞台上,多么耀眼。 指挥上台了,天哪,是外国人,这令我万分意外,节目单首页明明是个中国人?辗转得知那是艺术总监:汤沐海,而台上这位则是首席指挥:艾伦巴赫,都是著名指挥家。 演奏开始了,音乐婉转动听,我眼球被艾伦巴赫那全身心投入的指挥动作吸引,他身体前倾,拿着指挥棒,时而缓慢柔美时而迅速有利地指挥着,更甚则在舞台上踏着步子、打着节拍。虽然他留给我的只是背影,但我仿佛能够看到他那专注的眼眸,陶醉的微笑,看他的指挥棒所指挥出的轮廓,与旋律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怪不得说指挥是整个乐团的灵魂。 再看看演奏的乐团成员,一个个都仿佛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在他们眼中我看出的是音乐人对音乐的执着,他们都是热爱音乐的人,怀着相同的梦想而走在一起,他们都是快乐的,都是是洒脱的,,这样真好。这样就不经联想到我自己,我也是个热爱音乐的人,那么现在,在繁忙的生活之余,我无暇顾及我的音乐,我有点惭愧,当初对音乐的执着都到哪儿去了呢??他们令我感触颇深,一回到家我就弹了好久的钢琴,自从高中以来练得还真是少啊,接下来只要在家我就一定要练习钢琴。不放弃,不放弃——那份执着。 侯叶昊 09.11.29 2010年5月20日19:30,由西南交通峨眉校区学生处主办,大学生艺术中心、大学生艺术团声乐队承办的大学生音乐艺术广场之“音乐之梦”声乐专场在明诚堂成功举行。 晚会在激情的开场歌舞《POKER FACE》中拉开了序幕。晚会分为“花样年华”、“海外来风”、“影视金曲”三个篇章。已毕业的声乐队队员也回到母校助阵,共同演绎大学生们的音乐之梦。在“花样年华”篇章中,既有清新婉转的《你最

音乐会观后感

音乐会观后感 不久前,辽宁交响乐团来我校演出,演出的地点在校体育馆,这是我作为一名学生欣赏过的最高雅、最有意义的艺术表演。我曾尝试用尽头脑中所有文字来形容这场音乐会的华丽,然而一旦与其相比,这些文字就会失去所有光彩而徒留苍白。 随着音乐会帷幕的拉开,我真真切实的感受到了大型音乐会的气氛,场面恢弘,充分体现了音乐作为高雅艺术的内涵。音乐会一开始,我就感受到音乐的震撼。我发现从管弦乐器中演绎出来的版本是如此的震撼,动听。当每一首曲子被国家一级演员深情演奏出来时,我竟觉得身体每一个细胞都在震撼。幸而音乐会的光辉早已遮盖了我无意流露的惭愧,否则全场学生一定会来嘲笑我的肤浅与无知。那时,我感觉太不可思议了,自己能有机会来享受这次音乐会,真是太幸运了。 细细端详台上的每个乐手:有年老的、有年轻的,有男的、有女的,有拉琴的、有吹号的、有打鼓的、有敲三角铁的,有站在台上指挥的、有在台下演奏的。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协作,演奏出动人、和谐、高水平的乐章,带给了我们带来强大的震憾、愉悦的享受。 随着乐声渐渐荡漾开来,钢琴家的手指欢快地奔跑在黑白世界中。我开始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只觉得时而舒缓,宛如山涧小溪潺潺流淌;时而急促,恍若万马奔腾、尘土飞扬;时而轻松,好像林中小鹿欢腾嬉闹;时而沉重,仿佛哀鸿遍野、国破家亡。虽然不知道作者本来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但通过演奏的变化,我的眼前交替着出现

了这一幅幅画面。当音乐在高潮声中强劲收尾时,我觉得血液在燃烧,心脏好像要迸出来了,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此外,还有多名男女歌手演唱。当然,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了男、女高音演唱,真的太棒了。说实话,我很羡慕每一个与音乐打交道的人,这种羡慕也会莫名的随着岁月增加而愈加强烈。我深知这不单单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气质强烈吸引着我,恐怕也与我儿时的爱好有关。记得小时候不懂什么叫音乐,只知道拥有自己第一台电子琴的那一天十分激动,以至于后来一直爱不释手。那时候我没有指导书,只会试探性地在琴键上寻找仅会的几支儿歌曲调,甚至我把“1、2、3、4、5、6、7”写在琴键上这件事成了玩伴们的笑话。我很喜欢那台电子琴,尽管它的音质一点不够专业,但它伴我走过了愉快的“儿童时代”,为我带来许多快乐与回忆。如今的大学时光宝贵、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想想那时候的自己,总会有些心疼与同情。如果说那时的自己不够幸运,那么现在的我完全可以自由地追求更充实的生活———可以继续学习乐谱知识,可以下载任意一首喜欢的音乐,甚至可以有幸看到像今晚一样的大型音乐会。如此想来现在的我真是很幸运。 我时常这样告诉自己:音乐的妙处不在于懂的很多,留一分美好的追求在心底,就足够了。在交响团演奏的曲子里将那种拉扯着人的灵魂游走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整颗心都好像贴在琴弦上,在人间的辛酸里一页页地翻过,掠了满身的热泪。我像是一只被拉扯着的风筝,琴弦拉一下,我的心就抖一下,跟着风飞过苍凉的大地,看遍世间的炎凉,满心的悲怆都一点点被激发出来,却不让你一瞬间倾泻,

维也纳音乐会的历史

维也纳的历史和简介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Das Neujahrskonzert der Wiener Philharmoniker)是世界音乐生活的一件音乐盛事。于每年的1月1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由维也纳爱乐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演奏。这个音乐会最初宗旨是展示与推广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直到今天音乐会的曲目还是以施特劳斯家族成员的作品为主(主要是三位: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虽然也会穿插一些其他作曲家的舞曲或进行曲。 [历史] 1939年12月31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首届“新年音乐会”,由克来门斯?克劳斯创办。 第2届于1941年1月1日举行,以后除1945年因战争原因停办一届外,其余都是于每年的1月1日定期在金色大厅举行。 1946年,正式命名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55年起,音乐会由博斯科夫斯基指挥,直至1979年。 1980年起,音乐会每年更换指挥 【传统】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于1959年开始第一次进行电视转播,不久便成了欧洲文化的盛事。电视转播中,维也纳歌剧院芭蕾舞团还为新年音乐会配上了古典的维也纳舞蹈,这一传统一直保留至今。在中国,由中央电视台进行的电视转播于1987年开始。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通过电视向全球40多个国家进行直播,估计观众人数超过10亿。音乐会已经形成了一些传统,包括3个加演曲目,其中最后两个永远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以及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在加演曲目的最后一首《拉德斯基进行曲》,观众也会加入到演奏中,在特定的段落跟着节拍拍手,而指挥家这时也会转过身来指挥观众的节拍。另一个传统则是指挥家的新年致词。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上,当《拉德茨基进行曲》响起时,观众忍不住开始鼓掌打节拍,卡拉扬转身指挥观众。以后每年如此,而2005年的新年音乐会上,为悼念印度洋海啸的遇难者而取消了这一曲目。 1989年的新年音乐会上,当《蓝色多瑙河》响起时,观众的掌声打断了艺术家们的演奏。克莱伯面向观众,发表新年祝词。此后的某些年,还有指挥说“新年好”(最近一次是2005年的洛林?马泽尔)。 ●1939年:第一次新年音乐会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诞生是非同寻常的,它开始于乐团晦暗的年代——1939年,当时在欧洲爆发的战争演化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局势变化很快,乐团内部出现了很多派别,各持自己的主张,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乐团举行了一场全部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组成的音乐会,它向外界发布一个信息(这个信息远远超出了音乐的本身),表明了维也纳爱乐协会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对奥地利的忠诚。 这场音乐会于1939年12月31日举行,30日举行了公开的排演。这次演出日后成了奥地利丰厚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年音乐会是1941年1月1日的那次,指挥同样是克莱门斯.克劳斯。在战争年代,克劳斯掌管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会演出和爱乐乐团的私立学校,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1月,在战后艰难的岁月中,维也纳爱乐乐团依然忠诚于奥地利,1945年举行的新年音乐会在1月2日还加演了一场。 1946年至1947年乐团的指挥换为约瑟夫.克里普斯,尽管他带领乐团首次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新年音乐会,但并没有博得广泛的好评。1948年,克莱门斯.克劳斯重新执掌乐团,直到1954年克劳斯辞世,一共举行了七次新年音乐会。在克劳斯一生指挥的十三次新年音乐会中,他把新年音乐会变成了维也纳的一个非常特殊的音乐活动。尽管没有电视将他的指挥艺术保存下来,但从存留的各种文献上我们仍可以认为,他对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的演绎至今仍具有权威性。 1955年:与波斯科夫斯基二十五年的合作

国家大剧院音乐会观后感

聆听音乐品味高雅 —国家大剧院音乐会观后感2014年10月12日,怀着对国家级剧院的憧憬和对音乐的向往,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国家大剧院,观赏聆听由北京交响乐团演奏的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曾经在北大百年纪念堂聆听过姜波强先生的钢琴独奏,轻快灵动的旋律在偌大的纪念堂里回响,令人沉醉,让我一度认为音乐会就应当在音乐中与作者和演奏者对话,而表现力则是次要的。这次的音乐会,却给了我别样的震撼。 在金色的大厅内坐定,看着手里的节目单,我心中充满了期待。上午十点整,在观众的掌声中,乐团指挥谭利华先生走上台来,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即将演奏的作品。在之后的演奏中,每个部分结束后谭先生都会向观众讲解作品的内涵及背景,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部作品。 演奏在气势宏大的序奏中拉开序幕,强烈而热情的节奏引我们进入了美国快节奏的生活中。指挥投入的神情,小提琴演奏者一致的动作,各个乐器间的高度契合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觉得这更像是一场表演而非单纯的演奏。在第一乐章结束后短暂的静默里,指挥始终闭着双眼,仿佛在与交响曲的作者交谈,听他诉说浓浓的乡愁。接着,在几个哀伤的和弦之后,英国管独奏开启了整个交响乐中最著名的乐章—第二乐章。长笛与双簧管的交替演奏让整个旋律充满奇异的美感。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

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第三乐章的开始使整个音乐厅内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清丽明亮的旋律使听众们不自觉地扬起了嘴角。灵动的音符在大厅上空跳跃盘旋,中间部分悠长而婉转,使我仿佛看到了离家的游子即将归乡前的喜悦。 进入第四乐章后,整个乐曲突然变得激昂而宏大,仿佛一股情感的洪流,一下子喷薄而出。在威武而雄壮的乐曲声中,我仿佛看见了游子与家人团聚的欢乐场面。作者所有的情感,在辉煌的旋律中完美收场。 演奏结束,场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指挥在谢幕两次后,观众们的热情仍不减退。最终,谭先生又指挥乐团为大家演奏了一段,大家才心满意足的离开。至此,音乐会圆满结束。 离开国家大剧院,我的心还久久不能平息。我钦佩那些演奏者的专注和投入,以及一个乐团默契的配合。感谢这次活动的组织者,给我了一个接触高雅艺术的机会,希望将来还能够有幸来到大剧院,聆听音乐,品味高雅。 ---环境144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