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西欧的政教之争王之香

合集下载

政教之争名词解释

政教之争名词解释

政教之争名词解释政教之争,又称“教会与国家之争”,是指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会与世俗政权之间争夺权力和控制的斗争。

这场斗争主要发生在11世纪至16世纪之间,涉及许多欧洲国家,包括法国、英国、德国等。

政教之争的核心问题是教会是否应该拥有独立于国家的政治权力,以及教会的权威是否应该受到国家的制约。

政教之争的背景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教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

教会通过宗教仪式、教育和慈善活动,对信徒进行精神控制,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同时,教会还通过与世俗政权的联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权力的加强,教会与国家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政教之争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 权力争夺:教会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扩大自己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例如,教会试图控制国王的选举,甚至直接干预国家政务。

而国家则试图削弱教会的权力,将教会纳入国家体系之中。

2. 司法权争夺:教会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可以对信徒进行审判和惩罚。

然而,这种权力往往被滥用,导致教会成为压迫和剥削信徒的工具。

国家试图削弱教会的司法权,将司法权收归国家所有。

3. 税收争夺: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享有免税的特权。

这使得教会成为国家的财政负担,因为国家需要为教会提供财政支持。

国家试图取消教会的免税特权,增加教会的税收负担。

4. 教育权争夺:教会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教育机构,负责培养神职人员和普通信徒。

然而,教会的教育内容往往过于狭隘,只关注宗教知识,忽视世俗知识。

国家试图改革教会的教育制度,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政教之争的结果:经过长时间的斗争,最终国家取得了胜利。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削弱教会的权力和影响。

例如,英国通过《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废除了教皇的权威,建立了国教制度;法国通过《南特敕令》限制了新教徒的权利,加强了对教会的控制。

这些措施使得教会的权力大大削弱,国家成为欧洲政治的主导力量。

中世纪教会与王室权利之谜

中世纪教会与王室权利之谜

08外汉俞露露80213013论中世纪教会与王权之谜在我看来,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存在,可以说是一把双面刃。

一方面,它可以作为维护王室尊严权利的屏障,它帮助政权稳定,人民信服,但同时,作为欧洲政界的另一大势力,与王室又有着权利之争。

欧洲,长期处于教会和国家、王权与神权的二元统治制下,政教之争是中古西欧政治史上极重要的内容。

王室与教会作为并存的两大政治力量,二者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并存。

中世纪前期,王权与教会的关系错综复杂,两者既相互为援,又不乏激烈的权益纷争,处于对立、统一状态;中世纪中期,教会的实力不断增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以争夺最高统治权为核心的政治斗争;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

在权利的更迭之中,唯一不变的是,不论斗争输赢如何,基督教,确实是作为一种全民性的信仰而千百年的流传,至今仍源源不息。

除去在政权的争夺上,教会在某些方面也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

单是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上的诸多进步,被教会野蛮掩盖,甚至扼杀。

多少启蒙的进步的思想,被狠狠扼杀。

海帕西娅,贞德,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等,都遭到教会的残忍对待,或是被严刑,或是被剥夺人权,罄竹难书。

但,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提,教会对于蛊惑人心,得到“太平”社会,又有着一定的贡献。

比如,大家都坚持做礼拜,相信会有地狱与天堂之存在,坚信人的一切都有身在看,会有终极审判的存在。

所有人在做着任何事的时候,也许会想到,一旦违背法律,违背规则,又会为自己添下多少罪域。

于是,大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对外界的任何都保持一种进而远之的距离,以策安全。

以此,社会,又怎么可能不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稳定。

为什么说是一段时间的稳定呢?自然是因为人,作为万物之主,世界之灵魂的所在,在受到巨大的压力大打击之下,虽然会被镇压,但势必会反弹地更加厉害。

于是,在欧洲历史上,也并不是一直太太平平。

公元10至11世纪,格里高利一世在改革天主教会时,所提出的新理论代表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社会理想,即在尘世建立起一元化的神权统治,实际上是建立起教皇权的一元化统治。

第三章西欧

第三章西欧

(二)教权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教皇尼古拉一世:提出了教权至上的思想,反 对世俗政权干预教会的事务。 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提出了日月论的思想,认 为君主的权力是教皇授予的,因此才具有合法性。 教皇英诺森三世:自命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广泛插手各国世俗事务,把各国君主置于教会的控 制之下。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提出两剑论的思想,对教 权派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世俗统治者必须服 从教会和教皇的旨意。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思想
(第三章)
《西方政治思想史》
(本章概要)
中世纪欧洲政治思想在形式上表现为基督教。 基督教是从罗马帝国后期发展起来的,到了中世 纪中期阶段,不仅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主导地 位,而且成为干预各国世俗政权的强大的政治力 量。教会借助教皇的权威和政教合一的制度,宣 扬君权神授,鼓吹教权至上,统治欧洲长达一千 多年。 在中世纪后期阶段,反映市民阶级和农民意 志的宗教“异端”思想在基督教内部顺应而生, 这种异端思想及其引发的宗教异端运动成为各国 反对基督教会重要的社会力量。
(封臣拜见封主)
三、二元权力体系与王权教权之争
(一)中世纪各国政教关系
人的构成和人的生活都具有二重性,国 家与教会有各自的权力范围,因此西欧各国 神权政治的基本格局:由国王负责国家事务, 由教会负责宗教事务,即所谓“凯撒的物归 于凯撒,上帝的物归于上帝”。 王权教权之争围绕的问题:1.关于君主 权力的来源;2.对待割据势力的态度

(三)神权政治的特征
●宣扬君权神授 ●体现教会至尊 ●鼓吹天国幸福 ●强调神权至上
恩格斯在《德国的农民战争》一文中 指出,各国天主教会垄断了教育的权力和 政治权力,神学教条成为处理问题通行的 原则,所有学科都是神学的分支学科,任 何思想都被神学思想所控制。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二1-1《西方专制主义理论》习题04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二1-1《西方专制主义理论》习题04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一、选择题1.在中世纪的欧洲,王权同教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主要是因为()A.基督教的神学理论不利于国王的专制统治B.王权不甘心居于神权之下C.罗马教会阻碍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欧洲君主反对基督教信仰【解析】当时教会是欧洲政治的主宰,地位高于王权,因此二者斗争的原因是B项。

【答案】 B2.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在对阿奎那的思想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生争论,下列言论属于阿奎那的是()A.治理人民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B.蜂群中可以有多个蜂王C.国王可以任意处置他的臣民D.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解析】阿奎那的主要思想是“君权神圣”,他认为天上和人间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上帝,世俗的权力来源于神的授予,这样世俗君主的权力就有了神圣的性质。

B、C、D三项不符合阿奎那的思想内容。

【答案】 A3.(2013·南昌高二检测)“工作即人生,人生即工作”是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生信条。

作为神学家,他主要致力于从神学的角度论证()A.教会神权统治的合法性B.民族国家形成的必然性C.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D.君主专制出现的合法性【解析】阿奎那生活在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当时的基督教权威受到了来自世俗社会的严峻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为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阿奎那创建了神学思想体系,主要是论证教权高于王权,以此确定教会神权统治的合法性。

【答案】 A4.阿奎那宣称中央集权的政府或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他认为让一个君主进行统治,就能()①符合上帝的旨意②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统一③实现自由和平等④避免分裂和战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阿奎那认为国家最好让一个君主进行统治,以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这不但符合上帝的本意,也可避免因多数人的统治造成社会的分裂和战争。

故①②④是正确的。

③属于民主思想的内容,排除。

【答案】 D5.(2013·济宁高二检测)下列不是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理论提出的背景的是() A.教会的神权统治面临严重危机B.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上升C.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统治矛盾加深D.英国积极对外扩张【解析】“君权神授”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权力,而不是解决教会神权统治的危机,当时英国已经进行了宗教改革,教权已经从属于王权。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

欧洲中世纪长期处于教会和国家、王权与神权的二元统治制下,政教之争是中古西欧政治史上极重要的内容.在中世纪的西欧,可以说教会这一宗教势力与政权同时作为了政治力量.教会以上帝之名,政权以世俗之名,二者间由最初的相互依靠,合作走向了敌对的局面,但同样作为统治工具,两者应当是始终统一的,而彼此之间利益的对立又让两者关系有了不一样的微妙变化。

在这里,我想以教会势力的发展为线索将两者斗分为三大阶段,即教会势力的起步,鼎盛及衰落。

首先,我们不可置否的是中世纪西欧的黑暗与二者之间的矛盾摩擦十分不开干系的,政权的镇压与教会的压迫让中世纪成为西欧的黑暗时期已是事实,在这里也不赘述。

然而,正是因为两者起初的共同相互需要,也为早起的西欧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稳定的基础。

“统治阶级为稳定统治,给自己的统治罩上一层神秘的光圈,使人民安于天命,企图借助神权来强化自己的统治。

于是,统治者开始不断向教会供奉土地,粮食和金银财宝,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教会经济.”例举基督教例子来说,米兰敕令的颁布绝对是不得不提的,自此罗马君主对基督教大力扶持,基督教也因此从一个被犹太教赶出庙堂并屡受罗马迫害的地下宗教,转变为公开、合法的宗教,走上了正式发展的历程.这对早期的宗教发展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后来又在法兰克首领克洛维征服各地中,要求被征服地百姓放弃原有的原始多神教信仰,统一信仰基督教,对于即巩固了基督教的稳定地位,又统一了信仰,为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苦难以及生老病死等问题的困惑的解决给了希望,更加利于政权的统治。

而另一方面,教会也需要国家的保护,需要王法处理世俗事务,并且教皇的选任也需要国王的认可,说白了,是教会企图得到政权的庇护。

虽然两者是相互利用,但的的确确稳固了中世纪初期的统治。

随着政权对教会势力的进一步依赖到了11-14世纪,天主教会势力逐渐增强,教权企图与皇权分庭抗礼.首先表现在教皇摆脱了世俗政权的控制,教会取得了完全的独立,教皇真正主宰了教会。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事件 克洛维皈依基 督教、 督教、 丕平篡位、 丕平篡位、 丕平献土、 丕平献土、 查理加冕称帝 卡诺莎觐见
影响 教皇开始干预 世俗君主的废 立;奠定教皇 国的基础, 国的基础,使 罗马教会掌握 了世俗权力 教皇当时完全 摆脱了世俗君 主的控制, 主的控制,具 备了与之抗衡 的能力
教会权势的膨 胀,王权的衰 弱
法王腓力四世
王权与教权 关系 相 互相利用, 互相利用, 互 互为依存 依 存 、 相 互 相互斗争, 相互斗争, 斗 教权高于 争 王权
时 间 5 至 11 世 纪
11 至 13 世 纪
背景
王权期望为自己 的统治披上合法 神圣的外衣, 神圣的外衣,强 化王权; 化王权;教会为 获得国家的大力 扶持, 扶持,以发展和 壮大自己的势力
相互斗争 王权上升 教权衰微
13 世 纪 末 后
13世纪末叶,十 世纪末叶, 世纪末叶 字军运动失败导 致教权衰弱; 致教权衰弱;商 品经济的发展和 市民阶层的支持 ,王权加强
阿维尼翁之囚 教权由盛转衰 ,各地教会依 附于世俗政权
讨论: 讨论:中世纪西欧王权与教权之争 的发展趋势怎样?为什么? 的发展趋势怎样?为什么? 这种趋势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种趋势说明了什么道理?
克洛维接受洗礼
法兰克人克洛维是第一 法兰克人克洛维是第一 克洛维 个接受基督教的日耳曼 部落首领
• 请学生通读课文,找出反映西欧中 世纪王权与教权关系的典型事件, 并归纳这些事件所反映的西欧中世 纪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王权与教权 关系 相 互相利用, 互相利用, 互 互为依存 依 存 、 相 互 斗 争
13 世 纪 末 后
阿维尼翁之囚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是在 )是在1096年到 年到 1291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 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 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 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 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 国家发动的战争。 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 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 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 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 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 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东征期间, 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 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 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十 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 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 天主教巳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 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 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 污的错误行为。 污的错误行为。

人民版历史选修二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

人民版历史选修二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
③主要内容
③主要内容:解决王权与神权之争的方法
(1)国家观:①教权高于王权 ②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 所以君权也是神圣的(君权神圣)
(2)政体观: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④思想特点:
把宗教至上理论与理性哲学相结合(自然法 则、古希腊哲学) ⑤作用:
对教会:维护教会权威与至高无上地位。 对君主:提高了君主的地位,论证了君主权力的合法性、 神圣性、重要性,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2、神学家从理论上对教权至上的诠释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问题探究 阿奎那是中世纪重 要的基督教神学家, 他为什么宣扬“君 权神圣”思想?又 是怎样宣扬的?其 主要内容有哪些?
2、神学家从理论上对教权至上的诠释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①背景: 王权和教权的长期斗争 ②目的:
调和教权与王权的矛盾,维护神权统治
二、
君主专制的加强
1、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教会具有比国家更高的地位, 对世俗君主的权力构成强大威胁 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王权的保护 1)1531年对教士课以重税; 令英国主教和教会将各种收入上缴国王 宣布英王有权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须请示教皇 措施 2) 1543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宣布“英国国教”的最高首领是英王 3)议会与教皇断绝一切往来 4)解散修道院,没收教会地产
(2)英国资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资阶和新贵族力量壮大。 (3)专制王权与资阶、新贵族矛盾日益加深。
2、思想主张 ①“君权神授”:宣扬国王是上帝的代理人,是尘 世间最高权威;除上帝外,国王无须对任何人负责。 ②王权至上:国王可以任意行使权力,人民必须绝 对服从国王;国王如果滥用权力,人民只能祈求上帝来 引导。 ③狂热鼓吹君主专制 外表丑陋,表 3、专制措施 现消极,被称 ①压制议会 做“最聪明的 ②对人民横征暴敛 蠢人”。 ③对清教徒的宗教迫害 4、结果: 把专制主义理论付诸实践(经济、政治、宗教等),导 致王权和议会矛盾尖锐,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014年高二历史同步测试题第一单元《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人教版选修2)Word版含解析

2014年高二历史同步测试题第一单元《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人教版选修2)Word版含解析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对于中世纪西欧王权与教权的关系,图示比较准确的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全面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

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之间为了权力曾长期斗争,但二者又共同维系着西欧封建统治,因此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A项仅说了一个方面,不全面;B、C两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D。

答案:D2.“世俗权力之服从宗教权力,犹肉体之服从灵魂。

”阿奎那这句话体现了他主张() A.王权至上B.法律至上C.教权至上D.政教合一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关键信息是“世俗……服从宗教……”,A、B、D三项均不符合阿奎那神学家的身份。

答案:C3.阿奎那认为统治宇宙万物的只有一个上帝,蜜蜂也只有一个蜂王,因此国家由一个君主来治理,才是最好的政体,也才最符合上帝的本意。

这说明他()①主张“君权神圣”②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③甚至把国王称作神④认为君主是世俗的统治者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③④解析:阿奎那并没有把国王称作神,①②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A4.关于右图著作说法不正确的是()A.标志着阿奎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基督教神学体系的作品B.在书中阿奎那用古希腊哲学论证神学的合理性C.在本著作中阿奎那鼓吹“君权神授”论D.是集中世纪神学之大成,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解析:“君权神授”论是詹姆士一世的理论,不是阿奎那的思想。

答案:C5.詹姆士一世外表丑陋,表现消极,被称做“最聪明的蠢人”。

下列与詹姆士一世无关的是()A.宣扬“君权神授”、王权至上B.竭力压制议会C.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善待清教徒D.引发“法在王上”和“王在法上”之争解析:詹姆士一世对清教徒实行宗教迫害,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6.詹姆士一世认为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主要依据是国王的权力来自() A.人民B.议会C.教会D.上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思想的认识能力。

中世纪西欧的教权和皇权之争

中世纪西欧的教权和皇权之争

中世纪西欧的教权和皇权之争教权和皇权的斗争是中世纪[1]西欧的重大事件,主要表现为11~13世纪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2]皇帝为争夺主教或修道院院长授职权而进行的斗争,其起因相当复杂,性质分析存有分歧,持续过程较长,影响也很深远,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课题之一。

原因:10世纪时的意大利,四分五裂,德意志萨克森王朝国王奥托一世应罗马教皇的请求挥师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镇压了罗马贵族的叛乱,并占领了伦巴德,接受了意大利国王的称号。

奥托一世不仅把大片的土地,而且把土地上的行政、司法、财政等权利全部封赐给主教和修道院院长。

因而得到教会的支持。

962年2月,教皇约翰十二世为感谢奥托一世的帮助,在圣彼得教堂亲自为奥托一世加冕称帝,建立起日耳曼民族罗马帝国,后称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开始直接任命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并且干预教皇的废立。

帝国名义上包括德国和意大利北、中部等国家和地区,实际上在封建割据形势下,并没有建立大帝国的现实物质基础,意大利人也不断掀起反抗斗争,使德国的统治难以巩固。

性质:政教首领为了便于维护统治,既互相勾结,又经常冲突,皇帝与教皇间的冲突集中地表现为争夺主教续任权,这实质上是争夺主教领地上的政权和捐税收入的斗争,教权阶层为了要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而保持独立地位,力图建立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统治体系。

从10世纪起在教权阶层中展开的这一加强教会权威的活动,称为克吕尼运动[3]。

运动的主要纲领是:教权应置于俗权之上,教皇由教廷的枢机主教们选举。

反对世俗君主的干涉,任命主教权应属于教皇,反对世俗君主的任命权,在教士和僧侣中规定严格纪律,实行独身制度,以提高教会的威信,并对俗权保持独立。

该运动后期甚至要求教皇权力高于一切,可以废黜世俗君主,此理论主张还得到了实践。

运动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

在实行这些纲领的过程中,引起与德皇亨利四世以及依附皇权的主教们的冲突。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命令规定各地主教的任免权在于教皇,世俗君主无权干涉教会事务。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选修2学业分层测评1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选修2学业分层测评1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Word版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一)(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1.中世纪的欧洲,王权同教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主要是因为()A.基督教的神学理论不利于国王的专制统治B.王权不甘心屈尊于教权之下C.罗马教会阻碍了西欧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D.欧洲君主反对基督教信仰【解析】在中世纪的欧洲,王权长期受制于神权,但王权不甘心屈尊于教权之下,同教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答案】 B2.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在对阿奎那的思想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生争论,下列言论属于阿奎那的是()A.治理其人民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B.蜂群中可以有多个蜂王C.国王可以任意处置他的臣民D.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解析】阿奎那的主要思想是“君权神圣”,他认为天上和人间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上帝,世俗的权力来源于神的授予,这样世俗君主的权力就有了神圣的性质。

B、C、D三项不符合阿奎那的思想内容。

【答案】 A3.(2016·南昌高二检测)“工作即人生,人生即工作”是阿奎那的人生信条。

作为神学家,他主要致力于从神学的角度论证()A.教会神权统治的合法性B.民族国家形成的必然性C.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D.君主专制出现的合法性【解析】阿奎那生活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当时的基督教权威受到了来自世俗社会的严峻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为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阿奎那创建了神学思想体系,主要是论证教权高于王权,以此确定教会神权统治的合法性。

【答案】 A4.(2016·唐山高二检测)詹姆士一世在议会中声称“国王完全有理由被尊称为神,因为他在人间行使类似神权那样的权力”。

这充分说明詹姆士一世() A.是教会组织的统治者B.主张国王权力必须在神权之上C.极力贬低神的地位D.借助神权强化王权【解析】詹姆士一世本身并非教会组织的统治者,排除A项;他虽然极力强化王权,但是并没有把自己的权力置于神权之上,更没有贬低神的地位,故排除B、C两项。

【答案】 D5.詹姆士一世统治时期,英国出现了有关“王在法上”还是“法在王上”的争论,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英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B.封建统治者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间的矛盾C.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的矛盾D.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之间的权力纠纷【解析】詹姆士一世鼓吹“王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理论,“王在法上”属于其理论范畴。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单元检测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单元检测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托马斯·阿奎那基本观点的是( )①用“自然法则”论证“君权神圣”说①教权高于一切①国家由一个君主来治理才是最好的政体①国王是上帝的代表,是尘世间的最高权威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2.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讥讽詹姆士一世是“基督教世界中最聪明的大傻瓜”,主要是因为詹姆士一世()A.放纵王室肆意挥霍B.常年发动对外战争C.无力解决财政危机D.与议会间斗争激烈3.英王詹姆士一世明确提出“君权神授”,其根本目的是()A.从神学角度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B.为推行君主专制统治制造依据C.宣扬国王是上帝的代理人,是尘世间的最高权威D.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4.卢梭“主权在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A.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B.当人民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由推翻当权者C.国家建立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D.契约是为了维护人类的自由,人们建立了国家与法5.观察下图,雕塑家塑造的斯宾诺莎形象,向人们展现了一位善于深思的哲人。

斯宾诺莎所思考的问题应围绕着用自己的思想理论()A.为荷兰资产阶级争取政治自由和民主权利B.为荷兰摆脱西班牙的统治提供指导C.使荷兰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D.为荷兰人建立“理想王国”提出构想6.詹姆士一世在议会中声称“国王完全有理由被尊称为神,因为他在人间行使类似神权那样的权力”。

这充分说明()A.他是教会组织的统治者B.国王权力必须在神权之上C.他在极力贬低神的地位D.他在借助神权强化王权7.关于下图著作说法不正确的是()A.标志着阿奎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基督教神学体系的作品B.在书中阿奎那用古希腊哲学论证神学的合理性C.在本著作中阿奎那鼓吹“君权神授”论D.是集中世纪神学之大成,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8.斯宾诺莎认为,“神学不一定要听理智的使唤,理智也不一定要听神学的使唤,二者各有其领域……”。

中世纪西欧教俗之争宏观背景之剖析

中世纪西欧教俗之争宏观背景之剖析

国【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07页。
万 方数据
65
世界宗教研究
2002年第4期
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①初始的基督教是一个传播福音、超渡众生、济贫帮困的宗教。 信徒们信仰上帝,耶稣及其门徒被奉为圣人而受到顶礼膜拜。为了抗拒世俗社会种种为 人所不齿的现象,基督徒采取忍让、忏悔甚至起码的反抗等手段。教会的纯洁性由于其 信仰的一致性、节俭易行的礼仪、教徒差不多的社会背景以及共同的行为准则而得到保 证。@随着基督教的不断传播,基督教的影响愈来愈大,信仰基督的人已超出穷人的范畴。 随着罗马帝国各民族、各阶层人士的介入,基督教的性质正悄悄地发生变化。它逐渐地 成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植根于罗马帝国的土壤之中。虽有罗马统治者视基督教为 帝国稳定与安全的最大威胁而采取了极端的镇压措施,但基督教如星星之火已燃成燎原 之势,加之宗教教义的影响,“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 上帝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锄,所以,基督教发生了为求得生存所必需的变化。罗马 帝国的统治者也开始醒悟道:与其仇视基督徒,还不如争取这些日益增长的基督教势力 的支持。这样,基督徒在历经磨难、罗马统治阶级在屡遭打击的情况下,具有远见卓识 的君士坦丁大帝与另一位皇位竞争者于313年共同颁布了教会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历史 文献——《米兰敕令》,该敕令给予基督徒以信仰的自由以及基督教与其它宗教平等的地 位,并授予基督教会一系列特权,其中教会被授予的接受财产、释放奴隶的特权为基督 教会的世俗化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如诏令所有的贵族“把所有的东西立即归还基督教 会,不要因你们的干预而延迟,这是你们的责任。”圳这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 转折点。一方面基督教会开始以合法的地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越来越多的人

中世纪西欧的教权和皇权之争

中世纪西欧的教权和皇权之争

中世纪西欧的教权和皇权之争教权和皇权的斗争是中世纪[1]西欧的重大事件,主要表现为11~13世纪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2]皇帝为争夺主教或修道院院长授职权而进行的斗争,其起因相当复杂,性质分析存有分歧,持续过程较长,影响也很深远,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课题之一。

原因:10世纪时的意大利,四分五裂,德意志萨克森王朝国王奥托一世应罗马教皇的请求挥师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镇压了罗马贵族的叛乱,并占领了伦巴德,接受了意大利国王的称号。

奥托一世不仅把大片的土地,而且把土地上的行政、司法、财政等权利全部封赐给主教和修道院院长。

因而得到教会的支持。

962年2月,教皇约翰十二世为感谢奥托一世的帮助,在圣彼得教堂亲自为奥托一世加冕称帝,建立起日耳曼民族罗马帝国,后称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开始直接任命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并且干预教皇的废立。

帝国名义上包括德国和意大利北、中部等国家和地区,实际上在封建割据形势下,并没有建立大帝国的现实物质基础,意大利人也不断掀起反抗斗争,使德国的统治难以巩固。

性质:政教首领为了便于维护统治,既互相勾结,又经常冲突,皇帝与教皇间的冲突集中地表现为争夺主教续任权,这实质上是争夺主教领地上的政权和捐税收入的斗争,教权阶层为了要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而保持独立地位,力图建立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统治体系。

从10世纪起在教权阶层中展开的这一加强教会权威的活动,称为克吕尼运动[3]。

运动的主要纲领是:教权应置于俗权之上,教皇由教廷的枢机主教们选举。

反对世俗君主的干涉,任命主教权应属于教皇,反对世俗君主的任命权,在教士和僧侣中规定严格纪律,实行独身制度,以提高教会的威信,并对俗权保持独立。

该运动后期甚至要求教皇权力高于一切,可以废黜世俗君主,此理论主张还得到了实践。

运动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

在实行这些纲领的过程中,引起与德皇亨利四世以及依附皇权的主教们的冲突。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命令规定各地主教的任免权在于教皇,世俗君主无权干涉教会事务。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权力之争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权力之争
——英诺森三世《宇宙的创造者》
教皇实现其目标凭借的优势:
第一,掌握着无可争议的精神权威。 第二,强大的经济实力。 第三,教会拥有军事力量。 第四,参与立法、司法,司法特权。 第五,组织上的优势。 第六,智力上的优势。
3.后期:教权盛极而衰,王权日益强大
——新“两个王国 教皇权力开始论衰落”,“阿维农之囚”(1308-
奥托一世(912-973) 约翰十二世(937-964)
2.中期:教权至上、王权衰落 ——“日月论”
• 10世纪,克吕尼运动
• 1077年,卡诺莎事件
• 1122年,沃姆斯宗教协定
• 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时 教会权力达到顶峰
△ 参与德国王权争夺 △ 使英王约翰称臣纳贡 △ 讨伐阿尔比派、宗教法庭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查理大帝
腓力四世
格里高利七世 英诺森三世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 权力之争
中世纪西欧政教之争三阶段:
前期
二元统一,携手共进
(5-10世纪)
(11中-1期3世纪)教权至上,王权衰落
后期 (14世纪)
教权极盛而衰,王——“双剑论”
克洛维:与主教建立良好关系, 基督教支持克洛维扩张,得到
英诺森三世 (1198-1216在任)
卡诺莎事件(1077年)
格里哥利七世 (1073-1085年在任)
亨利四世 (1056-1105年在位)
认为教会应对人类的全部 活动进行判断和引导,社 会应由教士管理,主教和 教士不得由俗人授职。
批准教皇选举、任命 主教,不支持米兰大 主教就职
• “教皇是太阳,世俗国王是月亮。”
在兰斯大教堂受洗
土地和财富
矮子丕平:解除伦巴德人的威 支持丕平当上国王 胁,“丕平献王”(756)

中世纪西欧政教之争原因简论

中世纪西欧政教之争原因简论

中世纪西欧政教之争原因简论
王军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11-13世纪,西欧的政权与罗马教会之间发生了规模较大的两次争斗,罗马帝国的传统将世俗君主与罗马教会结合在一起,双方互为依存,政权对教会采取扶植与控制并用的策略.后罗马教会自10世纪改革后实力增强,教权至上理论与皇权至上理论发生了严重的对立,二者的关系由合作到剧烈冲突.11世纪的主教叙任权之争和13世纪的争夺西欧最高统治权斗争说明了双方在利益上的巨大冲突,这对欧洲政教关系的特点与政治格局的走向影响深远.
【总页数】4页(P83-86)
【作者】王军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132
【相关文献】
1.简论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教俗之争 [J], 赵林
2.从西藏地方与中世纪西欧"政教合一制"形成之比较谈"政教合一制"的认识与把握[J], 李文萍
3.浅析西欧中世纪哲学的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J], 马希
4.中世纪西欧政教二元格局的社会模式探析 [J], 郭超
5.中世纪西欧政教二元格局的社会模式探析 [J], 郭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课件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课件
第四,中世纪在政治思想方面 实现的最重大转变,是在政治哲学 思考或研究主题的转换。
第五,古典时代的平等观也出 现了变化。
第六,民主思想也在中世纪出 现了重大创新。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三、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特点
1、中世纪政治思想虽然有大量的创 新,但政治学理论却处于不发达状 态
(1)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在教 权与政权的斗争中产生的,是实践 需要的直接产物,很少有理性的加 工和抽象的推演,更没有产生系统 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3、教权之上论 基督教会就是上帝之城在现实生活中
的代表。教会是上帝拯救人类灵魂的组 织者和实施者,它本身是神圣的、正确 的。人们必须皈依这个神圣的组织才能 得救。换句话说,只有通过基督教会, 才可能进入天堂。在这个意义上说,教 会的使命高于世俗国家的使命教会的权 力高于世俗国家的权力。
一、中世纪的概念
中世纪一般是指从公元5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文艺复兴 运动兴起之间这段历史时期。
当人文主义者回望历史的时候, 发现在古典时代与他们生活的现代 世界之间,横亘着一个漫长的时代, 他们将其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二、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地位
第一,虽然在中世纪的大部分 时间里,社会发展的水平并不高, 但却实现了对古典政治思想的继承 与转型,形成了一种新的气质和类 型的政治思想,从而架起了沟通古 典时代与近代政治思想的桥梁。
2、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暴君 制是最坏的政体。暴政是上帝 对世人罪孽的惩罚。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3、国王是上帝的仆人,王权是 上帝的赐予。国王必须行仁政,天 堂的幸福是对有德人君的酬报。
4、人生而不能平等,奴役和统 治是神的安排。社会存在着两种服 从形式即奴役式的和非奴役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之争摘要:政教矛盾和冲突贯穿了整个西欧中世纪,对西欧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对于教会权与王权之间的这场尖锐复杂、旷日持久的斗争,本文试从中古西欧历史入手,分三个阶段来分析,以期能了解两者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和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教权王权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

“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一边从头做起。

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的文明城市”。

⑤卷七,p400 “公元5世纪,“蛮族”日耳曼人的入侵,打破了旧日罗马帝国的社会秩序,分割了西欧,历史出现了倒退。

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西欧出现了一个断层时期,残存的古典文化大多隐藏在修道院里。

基督教在这个杂乱无章的世界中成为一片文明的绿洲,它理所当然地担负起寻觅一条恢复秩序及文明教化的艰辛道路的责任。

蛮族应处于“英雄时代”无力承担此任,必须在教会的指引下建立国家。

因而教会在帮助蛮族建国、治国及扩张过程中与世俗政权结成一种密切相连的二元关系。

教会权力系统与世俗权力系统并存的权力二元化结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大特征。

教会摄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等各方面的特权”。

⑥西欧的封建制度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由日尔曼、罗马和基督教三种因素互相融合,从罗马灭亡后的废墟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骑士制度同样也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确立起来的封建附庸制度。

中世纪的欧洲国家是一种松懈的领土集合体。

在西欧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基督教起源于罗马帝国,它的发展盛期在中世纪,这是西欧封建经济和政治的条件所决定的。

基督教在中世纪逐渐取得统治地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天主教有严密、完善的组织,教会靠此分享西欧政权。

9世纪的欧洲实现了基督教化,教会遍及城乡。

基督教会依照世俗封建等级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教阶制度。

教会的组织规模庞大,职能齐备。

罗马教皇是教会的最高首脑,这一职位从有影响的枢机主教中选出,终身任职。

以下是由罗马教皇直接任命的最高级主教即枢机主教,他们与各国政界要人有微妙关系。

再下有宗主教、都主教、一般主教等。

教皇常向各国派出训练有素的传教士、间谍、密探或代理人,他们或为政治顾问,或为重要官员,参与国家政治决策,左右各国政治。

教会自成一体的组织系统与社区的政治权力为教权极盛奠定了组织与政治基础。

第二,教会取得了遍及西欧的土地,是西欧封建社会最大的封建领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由于世俗封建主的依赖,教会不断得到国王和官员的封赐,加上信徒的捐赠,对异端份子产业的吞并与开垦无主荒地,教会取得了巨额地产。

此外教会还利用各种非法手段掠取土地。

12世纪末,罗马教廷的年收入比西欧任何一国的年收入要高得多,这为教权极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教会积极参与立法、司法活动,享有司法特权。

自从法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以后,即给予兰斯大教堂“豁免权”,教堂可以不受世俗官员的干涉,即使有犯罪分子潜入,官兵也不能追捕。

后来这项特权扩展到别的教堂。

教会也拥有一批著名的法学家,他们被邀请参加世俗法律建设工作。

后来又出现了教会法庭。

至13世纪,教会法庭凌驾于国王法庭之上。

第四,教会拥有军事力量,掌握军事大权。

和世俗领主组织私人护卫一样,教会也组织僧兵。

教会上层人士活跃于军旅,或当军事顾问,或当军事指挥官,本笃会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教会组织十字军骑士团、教会骑士团、神庙骑士团等,频繁奉命讨伐种种“异端”,帮助世俗领主镇压农民起义、市民暴动和民族运动。

僧侣在军事活动的地位是教会权力表现出暴力与专制的性质。

第五,垄断教育文化事业,控制人们的思想,是教权极盛的思想基础。

中世纪初期,经过蛮族的打击,古典文明不复存在,仅神职人员掌握着知识,加上蛮族在治国过程中对教会的依赖,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

⑥在西欧中世纪的历史中,政教矛盾一直存在,政权与教权一直是此消彼长,处于激烈的斗争中。

开始,罗马教皇和神职人员总是从属于世俗的君主或领主的。

但到十一世纪末,其地位大大改观。

教会利用世俗封建主的相互格斗和厮拼而有力的增强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希求确立对整个欧洲的统治。

不过世俗的皇帝和君主们是不甘心充当教会走卒的。

他们对教会的支持与合作,说到底,无非是个利用。

所以,一旦他们感到教会势力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时候,便要采取断然措施相抗衡,以至于不惜诉诸武力,总之,在中世纪,教会权(神权)与王权之间的斗争是尖锐复杂、旷日持久的,二者之间的斗争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至八世纪的酝酿期;第二阶段是九到十三世纪,教权高涨,与政权形成对垒之势,期间教权达到颠峰状态,随后便开始由胜转衰;第三阶段是随着君主国家的形成和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萌发,王权逐步得到加强,教权节节败退,王权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一、酝酿时期中世纪伊始,基督教教会和基督教国家二者,只不过被当作统一社会的两种基本的职能机构而已,它们只有分工的差别,并无不同社会性质的对立。

它们并没有料到嗣后彼此之间会发生多大的冲突。

尽管如此,在某些神职人员的思想理论中,已显露了夸张神权的苗头。

盖拉西(492——496年为教皇),是最早提倡教政二元主义的理论家之一,他提出所谓的“双剑”论。

他说,在基督那里,本来是君主、教主合为一体的;但基督深知人的弱点,便在尘世中将这两种职能分开,将两把剑一给君主,一给教主,并令他们互相提携。

盖拉西说:“治理现世有两大系统,一为教士的神权,一为人主的君权。

在‘最后判决’中,就是君主也必须由教主代向天主负责。

就此点而论,则这两种权力中,教士权力的分量较重。

”又说:“耶稣·基督在规范这两权各得其所的方法和尊严中,又区别彼此的职务……既:为使来世的永生,信教皇帝应需用教士,而教士应用皇法也是为了尘俗事务的缘故。

”⑴由以上可以看出,在中古初期,神权开始觊觎世俗权力,并为以后染指世俗权力寻求理论上的依据。

在公元六七世纪时,罗马主教趁拜占廷皇帝对意大利的控制削弱之机,首先统治了罗马,继之又在意大利中部占据了大片土地,在格列高一世(590——604年)任罗马主教时,对西欧教会开始有了较强的影响,此后罗马主教逐渐独占了教皇的名号。

在751年,教皇与西欧新兴封建主法兰克国王结盟,支持法兰克王丕平篡夺王位后,后者在754年战胜意大利北部伦巴德人时,强迫伦巴德人把侵占的意大利中部的一片领土交给教皇,教皇从756年起,在这片领地上形成了一个世俗国家,俗称“教皇国”。

这样,教皇在宗教权力之外,又获得了相当大的世俗权力,这为盖拉西“双剑论”的推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以后神权与王权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二、教权与王权的对垒随着十一世纪欧洲经济的增长,教会的经济力量越来越大,逐渐想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表现为这个时期兴起的教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克吕尼运动。

改革的内容主要是恢复和执行传统的僧侣生活,通过赠予土地和庄园,使修道院获得一定的自治权。

这种自治权逐渐演变成不受任何教俗贵族的控制,甚至可以摆脱教皇宗主权的局面。

改革者要求严格教会管理,反对世俗政权对教会的操纵。

克吕尼改革运动规模不断扩大,最后形成大规模的教会改革运动。

克吕尼运动加强了教会的组织力量,最后由改革者与教廷建立起联系,而打破了数世纪以来,政教之间虽有矛盾,但相安无事的局面。

在修道院改革运动的影响之下,教会改革又开始了。

罗马教会改革是在德意志皇权的推动下开始的,在改革运动初期,起主导作用的是德意志国王。

1049年,利奥九世上台掀开了罗马教会改革的新篇章。

在改革过程中,罗马教廷的改革派与罗马贵族展开激烈的斗争,目的是为了彻底摆脱罗马贵族的控制和禁止他们对教廷事务的干预,其中表现突出的就是反对买卖圣职的斗争。

在斗争的过程中强调教会的任何职务都不能由世俗领主授予,甚至不能由国王或皇帝授予,买卖圣职是一种罪过,所以他们严厉批判买卖圣职者。

在罗马教会改革过程中,塑造罗马教皇权威是一个重要内容。

利奥九世周游各国努力与下层建立直接联系,这些大大增强了教皇权利的世界性。

随着修道院改革和教会改革运动的展开,教会世俗权力不断扩大,教皇、大主教和修道院院长享受着各种经济特权。

经济地位的提升增强了他们对政治权力的渴望。

教皇逐渐有了自己的封臣,有了一定的军事力量,使其具有一个诸侯国君主的性质。

①p150长期以来加剧了教权与王权之间的矛盾,最终引起了主教授职权之争。

在主教授职权之争这一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时件就是卡罗莎事件。

1073年,克吕尼修道院修士希尔得布兰德当选为教皇,即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由此开始了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分庭抗礼。

1077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趁德国国内局势未稳之际,命令亨利四世放弃任命德国境内各教会主教的权利,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甚至可以罢免皇帝。

对此亨利四世召集德意志主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并与之相对抗。

国王亨利四世与教皇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

亨利四世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

于是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德皇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孝忠誓约。

与此同时,德国国内以公爵鲁道夫为首闹独立的一些诸侯宣称,倘若亨利四世不能得到教皇的宽恕,他们将不承认他的君主地位。

教皇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亨利四世被迫妥协。

他再也无法顾及自己高贵的国王身份,1077年一月,他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演出了一场“负荆请罪”。

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去了远离罗马,意大利北部的卡罗莎行宫。

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罗莎拜见教皇。

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

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站在城堡门前求饶。

当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带着自己的孩子赤足披毡,一直在雪里站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

亨利恢复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平息了诸侯反对派,曾一度韦继他王位的内部反抗势力逐一告灭。

1080年,亨利四世立即挥戈南下,将矛头直指意大利,准备以武力血洗“卡诺莎之辱”。

1084年德皇大军攻陷罗马,格列高利七世匆忙出逃。

次年,格列高利七世在孤独中克死意大利南部的萨莱诺。

卡诺莎事件是教权与皇权矛盾激化的一个表现,同时它也充分证明经过改革后的罗马教会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权的控制,成为能与之相抗衡的教会君主。

导致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生冲突的直接原因是,教会要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但是我们认为更为重要的是,皇帝和教皇政策中的“世界主义”倾向,即双方都想确立对整个基督教世界的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