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文化

唐代诗文化
唐代诗文化

绪论:隋唐五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隋唐五代文学是指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近四百年的文学,短命的隋代南北文风合而未融,隋代文学只是唐代文学的铺垫,战乱频仍的五代又是唐代文学的延续,唐代文学文学才是这几百年文学的主体。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为我们留不了引以荣的文化遗产。它那休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昌明的学术,赫赫的武功,尽管隔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幕纱,我们至今仍能从各种历史和学术著作中看到它清晰的轮廓,而唐代文学就是这一总体轮廓的一部份。明朝人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以为一切诗到唐代都做绝了。”这个诗歌黄金时代留下的诗歌一直是历代诗人模仿的典范,其中许多诗歌至今仍是妇孺传诵的名篇。从《全唐诗》上见到的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个,除了李白、杜甫这样蜚声世界的伟大诗人外,开宗立派的诗人就有几十个,如杜审言、初唐四杰、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元结、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曹植曾夸耀当时的文坛盛况说:“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以此来评价唐代的诗坛也许更为恰当些。唐代的古文一扫六朝以来骈文的柔靡浮华,产生了韩愈、柳宗元这样为历代景仰的散文宗师。唐代的传奇将我国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高峰,代表了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晚唐五代的词虽然没有取得诗歌那样耀眼的成就,但它为后代提供了新的文学样式,宋词是它美好的将来。这里我们将阐述唐代文学繁荣的深层原因、基本特征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唐代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无论任何时代的任何人,必定兼有主客体的双重身份:首先他是那个时代文化创造的主体,同时他又是被那个文化塑造出来的客体。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也不例外他们既是创造唐代文化的豪杰,又是被唐代文化塑造出来的伟人。关于他们创造唐代文化的业绩我们留待以后讨论,我们先看看唐代文化是如何抚育他们的。唐代文化是从哪些方面对他们的精神面貌、气质个性和诗歌创作产生影响的呢?

(一)士庶地位的沉浮与诗人心态的变化

魏晋以来压抑人才的门阀制度的衰亡,科举制的确立,使一大批出身于庶族乃至下层人民的子弟有可能在政治舞台大显身手,于是一些没有显贵门弟的士人纷纷要求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不再象六朝士人那样哀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激起了他们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自己才能高度的自信心。

唐朝开国时,盛极一时的南朝大族如王、谢已趋于没落刘禹锡的名诗〈乌衣巷〉反映了这种政治势力的消长:“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北朝的门阀如崔、卢、李、郑,唐一建国就受到唐太宗沉重的打击,〈旧唐书〉载唐太宗的话说:“我与崔、李、卢、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不知世何以重之?我今特定姓族者,欲崇今朝冠冕,……不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定爵高下作等级。遂以崔干为第三等。”原来“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关中之人雄故沿冠冕”,以李唐王朝为首的关中势力夺取全国政权以后,重冠冕(重视现世的官阶爵禄)必然压倒重婚娅(汉魏北朝门阀重视既然婚姻关系)、重人物(东晋南朝以风度品评人物的门阀)和重(入主中原的原少数民族重视血缘关系)。而以皇室为中心的关中势力,武则天当国以后又受到惨酷的摧残。科举制的确立使一大批有

才能的士子冲破世族门阀的笼断踏上了仕途。起宰相于寒门,拔将军于卒伍,现实为大多数有志之士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美好的未来有待遇他们去开拓。

每一个人眼前都展现出希望,谁都想在政坛上大出风头。就是那位自称隐士、逸人的孟浩然并不象李白说的那样“红颜弃轩冕”,他自己更不甘心“白首卧松云”,一直说自己“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李白当然不会甘拜下风,你看他的自我感觉多么好:“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这样的文武全才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难怪他的志向和他的才能一样大得惊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广文〉)。杜甫对自己才能的自负一点也不比李白逊色: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不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这真的有点舍我其谁的气慨,至于他的政治抱负还是由他自己说吧:“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当时的士人狂傲、自信,刚中进士的王泠然给御史高昌宇(御史为唐掌监察、执法的官吏,地位仅次于丞相),不加掩饰地向他要官讨女人,并以有朝一日升台阁相威胁:“仆虽幼末,示未闲声律,辙参选举。公既明试,量拟点额,今年春二月及弟。往者虽蒙公不送,今日亦自致青云。天下进有数,自河北以北,惟仆而已,光华藉甚,不是不知。仆困穷如君之往昔;君之未遇似仆之今朝。因斯而言,相去何远。君是御史,仆是词人,虽贵贱之间,与君隔阔,而文章之道,亦谓同声。试遣仆为御史,君在贫途,见天下文章精神气调得如王子者哉!望御史今年为仆索一妇,明年为仆留心一官,幸有余力,何惜些些。此仆之宿憾,心中不言,君之此恩,预上相戴,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与御史高昌宇书》)

《南部新书》还载有这样一则故事:“杜羔妻刘氏,善为诗,羔屡举不弟,将至家,妻先寄诗与之曰:‘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这充分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对功名事业的热望。王昌龄的《闺怨》也同样表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价值取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当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更直接地表现了当时士人的精神风貌。

(二)浪漫的时代氛围与诗人豪纵个性的形成

唐代尤其是盛唐浪漫狂热的时代气氛养育了一代士人浪漫使气的个性,不仅使李白这样的诗人狂放不羁,也使杜甫这样个性稳健的诗人充满了豪气。

近百年的安定、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清明、军事的强大,使整个大唐帝国处处洋溢着浪漫的激情和青春的情调。风平浪静的日子过得太久了,人们耐不住按部就班的单调,更受不了安然无事的寂寞,与成天在血雨腥风中度日的南北朝人民希望安定不同,唐代尤其是盛唐的青年喜欢寻求精神与物质上的刺激。这不是一个注重思辨的时代,如魏晋南北朝;也不是一个注重感官感受的时代,如宋元,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澎湃着青春的激流,谁还有心坐下来死啃经书和子书呢?人们把眼光投向了沙漠边疆:“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高适)到大沙漠中去吧,那景象是多么开阔!“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边塞是多么吸引人,那里的风光多么使人感到新奇、刺激!连杨炯、王维这样的书呆子也高喊“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岂学书生辈,空前老一经”。因而当听到李白叫“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时,我们就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了。

在盛唐轻身勇敢的侠士与骁勇善战的将军是人们崇拜的偶像,人们崇尚的是强梁豪迈的

气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少年行》只是到了中晚唐以后,时代精神才由边塞走进闺房,偶像也由侠客变为小白脸:“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五首》“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羸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

盛唐的狂放浪漫与中晚唐的风流蕴藉存在着重大差别,中晚唐的风流中失去了盛唐狂放的那份豪健,我们来看看李白的《流夜郎赠辛判官》:“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归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李白是大诗人,才气纵横,豪迈奔放,同时他又是侠客,逞勇好斗,豪侠仗义,“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这还不够强梁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还不够浪漫吗?不仅李白如此,盛唐的大部分士人都有一股狂放的豪情,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是盛唐士人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豪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本人比起李白虽然要老成得多,但他心中同样鼓荡着盛唐人那特有的豪气与热情,看看他的名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目空一切的气概就知道他是如何自负如何傲兀,他说自己青年时“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儒家文化的薰陶固然使他比一般人要稳健和理智,但这并不是说他失去了刚强与豪气,他也曾有过“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的清狂岁月。如果没有盛唐文化孕育的英风豪气,他就可能被后来人生的坎坷不幸压垮,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我们仍能看到他那尚泯灭盛唐豪情。

(三)开明的文化政策与诗人创作的自由

唐代包容各种思想、各种宗教、各种学术、吸收各种外来文化营养的宏大气魄,养育了一代士人博大的胸襟,也培育了他们宽容的气度。

唐代没有像汉武帝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唐三百年始终没有定于一尊的思想信仰,儒、道、释相互竞争相互影响。它的典章、制度、文化也兼有南北朝之长,兵制、官制、刑法、田赋继承前代而又有新的发展。在宗教、音乐、艺术、舞蹈、杂技、绘画、雕塑、服饰、器皿等方面,受到印度、南亚、中亚、西亚的影响。当时的宫迁内外都可以听到胡乐,看到胡舞,还有不少人身着胡服。张开双臂迎接八面的文明,从来不耽心会被异质文化所奴役,用一种自信的心态来融化和改造异质文化,不像明清统治者那样神经衰弱,面对西方文化胆战争心惊,时时害怕成了别的文化的俘虏。杜甫六岁时在家乡附近的郾城看到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老来还忘不了那刚健的舞姿:“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兼收并蓄各种文化这种开明的文化政策,不仅刺激了李、杜、韩、柳、元、白等人丰富的想象力,更培育了他们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杜甫能广泛地吸收前人的艺术成果,“不薄今人爱古人”的艺术借鉴,使他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空前绝后的集大成诗人,如果没有地

负海含的胸襟气魄这是不能想象的。李白也是在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才成为李白的。

(四)民族、文化的融合与盛代文学的繁荣

唐代文学同时也是南北不同文化融合的结果。我国的南北不仅具有地理学上的意义,它同时也标志着民俗、民风、民众心理、学术风格的巨大差异。南北不同学风的特点《颜氏家训》中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唐代初期更有不少学者探讨各自的差异和优劣,如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溯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则宜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者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南人的学风长于抽象的理论思辨,北人则善于翔实细密的语言训诂;南人推崇儒雅的气质和飘逸的风采,北人强调品行的端庄和为人的稳重。北方的文风粗犷、刚劲、凝重而双朴实,南方的文风则细腻、委婉、空灵而双华靡。大家不妨比较一下南北朝的民歌。南方的民歌一般都是写爱情,风格大多细腻、妩媚、缠绵,如《子夜四时歌》中的《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北朝民歌则给我们展示出完全不同的境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境界是何等辽阔,情调是何等粗犷。即使描写爱情,北朝民歌也直率、强烈、奔放,全不像南朝民歌那样写得缠绵悱恻扑朔迷离:门前一株柳,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儿孙抱?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折杨柳枝歌》唐代经过长期南北文化的融合,南方的细腻的文风中充实了北方刚劲的骨力,北方的质朴粗犷中又增添了南方妩媚的风韵。李白与杜甫恰恰生逢南北文化融合成熟的历史时期,历史造就了这两位诗歌史上的巨人。

南北文风在李、杜那里得到了有机的综合。李白从小生长在扬雄、司马相如、陈子昂的故乡,青年时期又在江南一带漫游近十年,中年以后又长期在北方游历,这使他既能感受南方文化中委婉妩媚的风韵,又能体验到北方文化中强悍粗犷的气慨。否则就还会有《蜀道难》的气势,还会有《长干行》的细腻了。比较一下《静夜思》与南方民歌《秋歌》,就不难看出两诗不仅有些意象相同,二者之间的神韵也非常相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南方民歌《秋思》杜甫虽然青少年生长在中原北方,北方的儒家文化和民情风俗使他更多地赋有北方人稳重深沉的气质,但他二十多岁时漫游吴越的经历,使他得以领略江南文化的神采,到老来他还忘不了这段愉快的经历:“东下苏姑台,已具浮海航,至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暮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老来又在四川、湖北、湖南一带飘泊,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国力的强大、生活的安乐、精神的自由,不仅鼓舞了人民高昂的生活热情,也刺激了诗人们丰富的想象,恰巧又逢南北文化融合成熟的时期,李杜在这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各种历史机缘巧合的结果,也是我们民族的活力达到顶峰的象征。盛唐前后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往后退一步是上官仪、沈、宋和初唐四杰、陈子昂的时代,这时南北文化开始融合,但远没有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要么还带有北方文化的干枯和僵硬,如魏征、陈子昂等,要么还未脱去南方文化的浓艳华靡,如沈宋和初唐四杰等,这是一个艺术尚未成熟的时期‘往前走一步是白居易、元稹、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贾岛、李贺的时代,随着安史之乱的大动乱大破坏,随着经济的凋弊和国力的衰微,人们的生活热情和想象力开始衰退,人们的审

美趣味也开始出现病态,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自然也发生了变化,从盛唐的开拓进取一变而为封闭内向,从盛唐的豪迈奔放一变而为细腻敏感,他们虽然推崇和仰慕李白、杜甫,但既缺乏杜甫那博大的胸怀和深挚的情感,更没有李白那开朗的性格和豪迈的激情,有些诗人的想象力虽然丰富但带有病态,如李贺,其诗只能在风格的奇崛、平易、鬼怪或通俗上与伟大的前辈一较短长,却完全没有盛唐诗歌那种宏伟的气象和壮阔的境界。晚唐诗人更是走进了感官享受,细腻然而小巧,优美然而并不崇高。

第二节唐代文学的基本历史特征

唐代文学的主体是世俗士子,他们向往的是意气和功业,六朝贵族所津津乐道的“无为而治”与他们的思想情感格格不入,他们又重新找回具有入世品格的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唐代虽然儒、释、道并行,但在大多数士人的心目中儒学仍然是正统,释、道只能算作旁门,有的把它们当作寻求政治出路的手段,有的把它们当作政治失败后的补尝。唐代文人的心态与六朝文人的大不一样,我们随便来看几首六朝与唐代的两首代表作: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左思《咏史》之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之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颧雀楼》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作》唐代士人既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对现实生活也十分热爱和留恋,大家都盼望在现实社会闹得春风得意。李白完全不能理解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对他的人生抉择和生存方式尤其轻蔑,公开说“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九日登高巴陵置酒望洞庭》)。如果说,魏晋文学着力表现的是士族个体的觉醒,他们对存在的珍惜与依恋,如果说南朝文学表现的是支现实的享受和占有,或者竟是对世俗声色的沉醉与迷恋,那么,唐代文学表现的则是一代士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对现实的积极介入精神,以及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在唐代散文中碰不到超脱世事的“大人先生”和淡泊洒落的“五柳先生”,也找不到南朝散文中那种“情无所治,志无所求,不怀伤而恨,无惊猜而自愁”无生活目的的病态闲愁(萧纲《序愁赋》)。唐代散文中的主旋律是“辅时及物”的济世精神(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是“修辞明道”的热忱呼喊(韩愈〈争臣论〉),是“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介入态度(白居易〈与元九书〉),个人的情感因素在唐代散文中退居到了相对次要的地位。萧颖士、李华、柳冕、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散文自不必说,就是李白的散文也主要是抒写“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鹏程大志(〈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从初唐的魏征到晚唐的皮、陆,无一不把散文写作看成一种严肃的事业,有唐一代的散文中几乎找不到爱情或调情的文字。

唐诗中吟咏的不是〈古诗十九首〉中那种对死亡的恐惧,不是抒写厌倦避世的消极情怀,也很少描写迷恋感官享受的浮情浪语,相反,它表现的是对功业的肯定和渴望,追求的是在现实社会的春风得意,从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的狂热呼号,到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与坚定,再到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气魄与执著,直到韩愈复兴儒学,柳宗元的永贞革新,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甚至杜牡那“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抱负(〈郡斋独酌〉)无一不是建功立业的豪迈歌唱,他们的追求、憧憬、向往都落实在现实社会的层面。唐诗之所以比以前任何时代的诗歌更为动人,除了艺术上的成熟外,它所抒写出的情感更切近现实人生,因而能更直接地打动人心。唐代诗人羡慕的既不是潇洒出世的风神,也不是低俗语的感官享乐,他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洋溢着青春的欢愉与冲动,充满了对事功的执著与企求。

上述导致了唐代文学不屑于只在技巧上“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唐代的政治家重新肯定“词义贞刚”(魏征《隋书·文学传序》),诗人要求诗歌具备“风骨”,语言要“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陈子昂《修竹篇序》),散文家呼唤文章的“雄气”(柳冕《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韩愈强调文章应“气盛言宜”(《答李翊书》),柳宗元力戒文章中的“昏气”和“矜气”(《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刘熙载认为一言以蔽之就是除尽文章的“耗气”(《艺概·文概》)。总之,唐代作家在诗歌散文中推崇的是淋漓贯注的生气,呼唤雄肆刚健的力度,鄙弃齐梁纤巧柔弱的诗风和文风。唐朝的一切艺术都与六朝不同,书法中张旭豪放恣肆的狂草,颜真卿气势雄伟的楷书,柳公权笔力劲健的行书,都与王羲之父子婀娜妩媚的行书异趣。诗中李白的豪放浪漫,杜甫的沉郁顿挫,文中韩愈的浑灏流转,柳宗元的峻峭幽深,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都十分罕见。中国古典诗歌体裁至唐代已经完备,乐府诗、古体诗此时仍充满生机,并在艺术上有所发展,李白将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近体诗在初唐便已成熟和定型,并已成为诗人们抒情写意的主要手段,杜甫的五律和七律代表了我国近体诗的最高水平。韩、柳倡导和创作的古文一直封建社会后期主宰文坛的文体,他们两人更是后世的典范作家。自然,唐代文学是秦汉与六朝的一次综合和发展。虽然唐代的诗人和散文家都鄙薄齐梁,但他们又广泛地吸取南朝的艺术营养,没有南朝对语言形式的艺术探讨,不仅近体诗不可能产生,唐代的古文也是不可想象的——古文本来就是对骈文的反拔。最后还得谈谈唐代的传奇,它将我国的文言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节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一般都将它分为四个阶段:初唐诗坛、盛唐诗坛、中唐诗坛和晚唐诗坛。这种分期始于宋代严羽,明代的高棅表述得最为完备清晰,他在《唐诗品汇总序》中说: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

详而分之,贞观、永微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王、杨、卢、骆,因加美丽,刘希夷有闺帷之作,上官仪有婉媚之体,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陈子昂古风雅正,李巨山(李峤)文章宿老,沈、宋之新声,燕、张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王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大历、贞元中,则有韦苏州之雅淡,刘随州之闲旷,钱、郎之清赡,皇甫之冲秀(皇甫冉),秦公绪之山林(秦系,公元?——800),李从一之台阁(李嘉祐),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元和之际,则有柳愚溪之超然复古,韩昌黎之博大其词,张、王乐府,得其故实,元、白序事,务在分明,与夫李贺、卢仝之鬼怪,孟郊、贾岛之饥寒,此晚唐之变也;降而开成以后(唐文宗年号,836——840),则有杜牧之豪纵,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许用晦之偶对,他若刘沧、马戴、李频、李群玉辈,尚能黾勉气格,特迈时流,此晚唐变态之极也,而流风余韵,犹有存焉。

从唐开国的武德元年至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618——713),近一百年的时间为初唐诗

坛,这一历史时期主要的诗人有王绩、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刘希夷、张若虚、杜审言、初唐四杰、陈子昂。

唐初诗坛仍沉浸在“梁陈宫掖之风”中,宫廷诗人上官仪还将六朝以来积累的对偶、音韵等技巧程式化,提出的“六对”、“八对”等名目,一方面使诗风趋于轻靡浮艳,另一方面又促进了格律诗的形成。只有王绩能自拔于时流,诗风朴质真率。当然,真正显示出时代特色的是稍后的“初唐四杰”,虽然他们并没有廓清“积年绮碎”,遣词的“华靡”仍“沿陈隋之遗”,但其“骨气翩翩,意象老境”已“超然胜之”(王世贞《艺苑卮言》),更重要的是让诗歌走出了宫廷,面向广阔的现实社会,歌行的笔力恣肆奔放,律绝的音韵也趋于圆美和谐。沈亻全期、宋之问总结前人有关诗歌形式的艺术经验,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律诗在形式上基本定型。陈子昂结束了初唐诗坛,并为盛唐诗坛拉开了序幕。他在诗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在理论上批判了齐梁诗歌“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流风,明确提出了诗歌革新的主张(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在创作上继承了从《诗经》到汉、魏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自己质朴刚健的诗风,从而把唐诗的发展引向了健康的道路。

从开元初年至大历初年(713——766)为盛大唐诗坛,这五十多年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除李白、杜甫是两座诗国的高峰外,还有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这一时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是唐诗发展的顶峰,文学史家把它称之为“盛唐”。在这之前诗人的技巧还不娴熟,诗歌的色彩不是失之干枯就是过于浓艳,词藻要么堆垛华靡要么质木无文;在这之后诗人的精神失去了平衡,他们的艺术趣味也因此显示出般般病态:不是追求轻俗就是追求险怪,或者崇尚奇僻或者偏嗜苦涩。恰恰这半个世纪中诗人的精力弥满趣味纯正,诗歌生气贯注博大浑厚,并完善了各种诗歌体裁,创造了各种诗歌风格,形成了不同的诗歌流派。

盛唐社会为一大批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物质条件,释、道盛行又激起了他们对山水林泉的向往,对于已入仕的诗人来说,徜徉山水或者是政治失意的补偿,或者是功成身退后的归宿,对于未入仕的诗人来说,它可以作为踏入仕途的“终南捷径”(《新唐书·卢藏用传》),因此,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应运而生。他们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的艺术传统,发展和丰富了前人刻画山水的表现技巧,不过,王、孟等人的山水田园诗与陶、谢的山水田园诗在思想情感上有诸多差别:包括陶、谢在内的六朝山水田园诗产生于对现实的灰心失望,诗人们以自然的优美来反衬社会的污浊,盛唐的山水诗人却深感“端居耻圣明”,通常不满足于在现实生活中扮演“坐观垂钓者”的角色(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时的山水田园诗主要表现的是对现实的“介入”和肯定,热爱自然与热爱时代在这些诗中获得了有机的统一,它们反映了那个时代和谐宁静的一面。孟浩然善于从平常的景物中发现隽永的诗意,用白描的手法创造蕴藉含蓄的诗境;王维善于应用各种体裁和驾驭各种题材,尤其是山水诗的取景构图别具匠心,创造了“诗中有画”的优美境界。

相比于山水田园诗,盛唐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更能反映那个积极昂扬而又热情浪漫的时代,他们在边塞诗中抒发了战斗的豪情和民族的自豪感,讴歌了戍边将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刻画了“四边伐鼓雪海涌”的战斗场面(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记下了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王昌龄《从军行》),揭露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军中腐败(高适《燕歌行》),也留下了“胡儿眼泪双双落”这种被不义战争所造成的惨象(李颀《古从军行》)。边塞诗人笔下多的是悲壮景象,多的是塞外奇观,多的是宏伟的场面,多的是浪漫的气息。高适往往直抒胸臆,前人称其诗“尚质主理”(陈绎曾《吟谱》,引自《唐音癸签》),对战事的反映严峻深刻,诗风粗犷厚重。岑参表现了当时普遍的尚武热情,以急促、多变、高亢的语言描绘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呈现出奇峭奔放的美学风貌。王昌龄的边塞诗则专拣短小的七言绝句,描写征夫思妇缠绵的思念和将士

为国立功的壮志,深挚婉曲,格调天然。

“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无疑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同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诗国伟人,同样具有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健全的人格、深厚的同情心以及对祖国对人民无私的爱;他们的诗歌同样具有史诗般的宏伟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技巧;他们以不同的创作方法反映了盛唐的兴盛与衰微,表现了我们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心灵的骚动。他们身上那种巨大的艺术创造力,那种不可替代的天才,那种对时代走向和本质的敏锐直觉和深刻把握,在中国古代诗人中罕有其匹。他们各自个性、气质和才情的不同,他们诗歌内容、风格和创作方法的差异,正好揭示了他们所处时代文化内在的丰富性。李白为人热情奔放,豪迈不羁,他的诗歌表现了那个时代蓬勃向上浪漫豪放的精神;杜甫为人稳健节制,博大深沉,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盛唐由盛而衰的痛苦历程。在李白那里的纵情欢乐、无限憧憬、恣意幻想,在杜甫那里则表现为忧心忡忡、痛苦的反思和大胆的揭露,因而,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杜甫的诗风却表现为沉郁顿挫。李白的笔力变化极于歌行,特别是在七言长篇歌行中,他把神话、幻想、夸张融为一体,语言上随意挥洒,结构上大开大合,为我们展示出一幅雄伟奇幻的艺术境界。他同时也是五七言绝句的圣手,喜欢用口头语来写眼前景和抒胸中情,却别具弦外音和味外味。无论是其歌行还是其绝句,都兼有他那天马行空般的豪气和艺术上行云流水般的高妙,只是歌行体的笔势酣畅淋漓,一气奔涌,绝句的笔势则自然流走,含蓄不尽。杜甫集古今诗歌艺术之大成,前人称其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长篇、短制和古体、近体无不曲尽其妙。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导中唐元白新乐府的先路;五古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内容汪洋浩瀚,结构往复回旋,被后人誉为建章之宫千门万户;他尤能在格律严整的律诗中出奇制胜,五律七律属对精切但不堆砌死板,针脚绵密却又挥洒自如。杜甫的诗歌是我国诗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从代宗大历初年至文宗大成初年(766——836)为中唐诗坛,在这约七十年的历史时期,虽然没有出现像李白、杜甫那样的大家,可仍是诗歌史上群星灿烂的时刻,此时有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还有韦应物、刘长卿、皇甫是、柳宗元等著名诗人。

“安史之乱”惊醒了一代士人的美梦。大历前后的诗人多数已失去了盛唐诗人那种慷慨豪迈的激情,忙着去追求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调。元结、顾况则对现实采取批判的态度,艺术上偏爱古诗而轻视近体;李益以边塞诗著称,多写将士久戍思归的幽怨;其他诗人如刘长卿、韦应物和“大历十才子”或抒羁旅之愁,或赋节序之变,或写闲适之情,其中虽不乏玲珑精致的佳作,但从整体上看这些诗歌“气骨顿衰”,诗风由盛唐的明朗壮大一变而为萧散清丽。

从贞元到大和初40余年的是唐朝诗发展的又一高峰。李白、杜甫之后,有创新精神的诗人大都在为诗歌寻找新的突破口,元、白朝坦易这个方向发展,韩、孟朝奇崛这方面探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诗歌流派——一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为羽翼。元、白等人提倡“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创作中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批判了创作中“嘲风雪、弄花草”的倾向(白居易《与元九书》),他们的新乐府“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白居易《寄唐生》),诗风通俗、平易、畅达。此外,白居易的感伤诗具有浓郁的抒情味,情节曲折动人,描写细腻委婉,音调更和谐流丽。元稹的悼亡诗以浅语写深情,以其至情至性打动人心。一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韩孟等人强调不平则鸣,主张诗歌要抒发真情,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奇险古拙,创作态度上重视苦吟。韩愈的诗风雄健奇崛,孟郊的诗风瘦硬精警,贾岛清冷奇僻,李贺瑰丽奇诡,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韩愈以文为诗,抒情写意铺张扬厉,给后来的宋诗以巨大的影响。这两派之外,刘禹锡在当时有“诗豪”之称,其诗音节响亮明快,风调酣畅爽朗。柳宗元与韦应物并称“韦、柳”,其模山范水之作峻洁澄澈。

从文宗开成初年至昭宗天祐三年(836——906)为晚唐诗坛,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诗人

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许浑等。

晚唐的诗人们一方面把眼光从现在移向过去,一方面又从社会缩回闺房,因而涌现出大量的咏史诗和爱情诗。这时诗坛上杰出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杜牧的古体诗多写社会政治题材,风格豪健遒劲;近体诗多写爱情和咏史,诗风俊爽轻利。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七律和绝句。律诗通过华丽的辞藻、繁密的意象和婉转的音节,构成了一种朦胧优美的意境,但少数诗流于晦涩难解;绝句以措辞婉谐而寄托遥深见长。另外,温庭筠的近体诗也时见精彩,设色浓艳而意象精巧,在当时就与李商隐并称“温李”。

唐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藩镇之间混战连年,中央完全失去了号令全国的权威,民气消沉,精力耗尽,诗人的创造力自然日渐枯萎。其间只有杜荀鹤、聂夷中、皮日休等用明白朴素的语言来倾诉时代的深重苦难,来喟叹人生的悲惨凄凉,而韦庄、司空图、韩亻屋等或遁迹山林,或沉溺声色,追求幽约的情致,表现末世的悲哀。此刻,唐诗已和唐朝一起走到了尽头。

参考书目

1 蘅塘退士编(孙洙)、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

2 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中华书局

3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4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5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6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古代散文选》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7 陈贻焮:《孟浩然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8 陈贻焮:《王维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9 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0 萧涤非:《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1 王汝弼:《白居易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安徵大学中文:《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3 缪钺:《杜牧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和谐宽松的政治氛围与士人人格的完善

民族、文化的融合与盛唐之音的形成

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教学目的:杜甫诗歌艺术的成就及特色。 二、重点:杜甫写实的艺术特色和律诗的精工多变。 三、难点:杜甫律诗格律精工与变化 杜甫诗歌艺术的特点: (一)创新开派: (1.盛唐诗人崇尚风骨,创造了兴象玲珑的意境美和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2.盛唐诗风是六朝“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的延续,王维是盛唐诗风的代表。他们具有唯美倾向,虽崇尚风骨,但对诗歌美的追求,远甚于对心志的表露。3.盛唐诗人常以天分写诗。孟浩然的“淡到看不见诗”、李白的“专仗着灵感作诗”〔闻一多语〕,是盛唐诗追求自然美、以天分写诗的典型表现。) 1.刻意锻造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1〉杜甫对诗歌艺术有着自觉的追求,他对儿子宗武说:“诗是吾家事。”〔《示宗武》〕〈2〉又反复陈述自己如何苦炼诗歌艺术:“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七〕、“觅句知新律”〔《又示宗武》〕、“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呈路十九曹长》〕、“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 2. 把自元结以来形成的写实倾向推到极致,消散了盛唐诗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二)集大成 元稹:“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稹《杜甫墓系铭》) 1.杜诗中有《诗经》写实讽喻的精神(“别裁伪体亲风雅”。);有《楚辞》反复咏叹、回环悲壮的格调(“窃攀屈宋宜方驾”、“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摇荡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2.杜甫对六朝、初唐诗人,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薄今人爱古人”、“颇学阴何苦用心”,劝别人“转益多师是汝师”。)。 一、古体诗的叙事艺术 (杜甫的叙事:1.具有历史认识价值,①《奉先咏怀》写安史之乱前夕社会现实,②《哀江头》、《北征》、《羌村三首》、《悲陈陶》、《悲青坂》、《三吏》、《三别》等,记述了安史之乱中的广阔的生活画面; 2.有些诗,弥补了史料记载的缺失,如《三绝句》。) (一)既叙述过程,又着力于细节描写 《无家别》:久行见巷空,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向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羌村三首》之一: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北征》写途中所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鸱鸮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北征》写战争所带来的贫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杜甫的叙事诗,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很难分别。 《新安吏》: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犹东流,青山犹哭声! 《悲陈陶》: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前二句可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指挥拙劣,不战自溃,故曰“无战声”;二,“无战声”乃因“同日死”,悲切之情,油然而生。) 《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表现了复杂的思想情感,暗含了深刻的议论。) 二、律诗的精工多变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律诗占杜诗总数的55%,加上绝句,要占到70%以上。)。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理学院130131112 吕霄博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五代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历时近三百年的唐代,则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坛上百花齐放,文学成就辉煌灿烂。其中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沿袭齐梁陈隋诗风, 宫廷文臣以及帝王后妃在诗坛上非常活跃,形成了阵营庞大的诗人群体。但大多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和诗僧王梵志等少数人能够清新脱俗,不被世风束缚。初唐四杰对歌行体进行改造,具有诗赋交融的特点。篇之恢宏,敷叙精巧,以气御诗,辞藻华丽。促进初唐诗歌混融意境的形成。陈志平. 四杰与初唐诗歌的新变[D].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DOI:10.7666/d.y513591.真正廓清梁陈诗风的是陈子昂,陈子昂针对齐梁文风,提出“兴寄”和“风骨“两种主张,唐诗风骨才为之一振,遂开盛唐诗风的先河。张澎. 陈子昂与初唐诗风的变革[J]. 语文学刊, 2012, (5).同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被称为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其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以律诗著称。他与沈佺期、宋之问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诗歌在前人的努力下,进一步走向辉煌。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百年初唐后,李白横空出世,为诗国带来新的美学楷模,宣示了对宫廷陈式做派的胜利,他极大地影响了后代士人的人格并融入民族的精神史,而自贞元,元和以后则出现了宗杜思潮,诗人们以坚实的步履沿着“少陵路径”前进。罗时进.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J]. 文学评论, 2007, (2):193-199.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在盛唐诗中占有很大比重。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异域奇葩,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诗中往往写出一种远大、明确的社会理想,与天下苍生共同的理想。其诗不回避战争艰苦的生活,但诗人在描写战争残酷的时候,却能够表现信心和勇气。在述说艰难痛苦的时候,能够想到胜利和未来。王强. 初探盛唐边塞诗的特征[J]. 作家, 2008, (8).山水田园诗派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不始于唐代,六朝时就有了,还是比较成熟的山水田园诗。但六朝时的山水田园诗是公开的,以陶渊明为代表是写田园风光的;以谢灵运、谢眺为代表是写山水的。二谢的山水诗,按前人的评价是“有句无篇”,只有些好句子,没有整个篇章好的。而王维的诗歌里描写性要强些,这与诗人具备的艺术才能无不相关,其空间画面感是其主要特色;而孟浩然单纯的经历和性情使得他的诗歌相较王维的而言,平淡许多。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里有某种事实情节,具备一种时间接续的故事性。杨卫丽.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异同论[D]. 山东大学, 2012. 中唐诗歌由于国家的衰落也变得不景气。此时期最为杰出的应数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中唐新乐府诗人在选择体裁样式时别具匠心,从中透射出他们的乐府观。一方面借鉴汉魏古乐府之体式,采用古体,有五言、四言、杂言等,风格古朴浑厚,富有情感张力。另一方面又有所新变,吸收唐代民间流行的歌谣体"三三七体"来改造乐府诗,这种体式流利宛转,易于唱诵,为时人所喜,便于实现诗人以诗为奏议的目的。中唐新乐府还采用组诗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主题,这类组诗有总题、分题,组诗内的每首诗风格一致,篇幅接近,各个单篇以某个视角来展现共同的主题,有助于深层次开掘主题,有利于传播组诗所呈现出的情感内容和艺术风格。陈瑞娟. 中唐新乐府诗体探析[J]. 理论界, 2012, (2). DOI:10.3969/j.issn.1003-6547.2012.02.039.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各有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形成时期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开元盛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个人经历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性格 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显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他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思想内容 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艺术风格 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变幻莫测的想象,壮丽而优美的意象,清新明快的语言,豪放飘逸的风格。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审美文化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审美文化 上次看了一个访谈类节目,听他们讲到了有关中国古人的一些休闲娱乐方式,乐舞百戏、博弈娱乐、体育娱乐和民俗娱乐等等。中国古人在精神生活方面有一种把娱乐和艺术相结合的能力,很多种娱乐都变成了艺术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像曲水流觞,对酒当歌,登高抒怀,歌舞戏曲,琴棋书画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艺术瑰宝。还有观鸟赏鱼,斗蝈蝈,抖空竹,评书等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民族,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古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共同的民族心理的熏陶下,总会形成某些传统的审美崇尚,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从这些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这些风格,或者说古代中国人的文学审美崇尚,可以从历代文论家的古典诗词著作中找到它们的一些影踪。 一、自然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流传千古的佳句是唐代李白对江夏韦太守的诗作的推崇之词。他本人还发出了:“自建安以来,绚丽不足珍。”的呼吁,要求文学作品气韵天成,真实自然。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了电视上化妆品牌自然堂的一句广告词—你本来就很美!本来的,最初的,自然的就是美的。 自然美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的美,同时也是一种真实的美。推崇自然之美,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审美思维中的思想,它和主张一切顺应自然的思想一样,发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庄子曾在《天道》

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王充把“朴”解释为:“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即自然形态的树木,是一种不假雕琢的自然美。自然同时也意味着真实。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是不会感人的,真实才会自然。浑然逼真,不假雕琢,这才是庄子推崇的自然之美。他把这看成美的最高境界。 与对自然的赞美亲近相联系的是,在人的生存理念上,不是以征服自然为最高理想,而是在跟自然平等相处和把自然作为审美欣赏与情感亲近的对象的前提下,提倡审美化生存方式和诗意生存境界。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在某种意义上也包括禅宗,它们都不是把生存的意义寄托于某种彼岸的神灵或某种道德形而上学,而是把生存的意义定位于此世,定位于一种审美化的生存方式。 而这种审美期待的依据则在于把整个宇宙人生看成一种有情的世界。宇宙本是无限的,宇宙有自己铁的法则和必然性。然而在中国古人看来,宇宙并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冷冰冰的容器,而是一个有情有趣的世界,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已的世界。人与天地是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的。人是天地之子(因此古代君王自称“天子”),人必需顺天应人,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有情的宇宙中活下来。而这种活着因为与宇宙自然的节律一致,因而才能活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只要与自然节律相一致,与自然相互欣赏,相互依赖,活着本身就成为一种美,一种诗意。 但是,任何艺术都不是原始状态的自然形态的照搬,自然美是经过文学家创造的艺术境界,是庄子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绚

高考备考:古代文化常识模考真题7

2018届语文高考备考:古代文化常识选编(七)初稿 编制:李珍和审核:高二语文组①包科领导: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 A.旧时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乙夜指二更时候,约为夜晚10时。 B.荫指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C.五岳指我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华山、北岳嵩山和中岳衡山。 D.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祭天称作“封”,在梁父山祭地称作“禅”。2.下列读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A.“推官”,唐朝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等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宋时亦有节度、观察等推官。 B.“移”表示官职调动,文言文中类似的还有“调”“徙”“出”“行”“判”“权”等。 C.“敷文阁”是南宋绍兴年间建的一座阁楼,用以收藏宋徽宗的各种作品,设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 D.“铭”在本文指墓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文章。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3月联考] A.元元,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杜甫诗句“穷年忧黎元”中的“黎元”与此意思相同。 B.乘传,古文中指朝廷派出官员乘车发布文书、命令等,也有传檄、移书等说法。 C.博士,古代一种官职,任职者往往在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有教授生徒的职责。 D.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期颐等。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东北三省三校(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届甘肃省兰州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A.受禅是指接受帝王的让位,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更迭、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 B.郡是古代区域的名称,秦统一六国后,是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域,但春秋前,县大于郡。 C.柱国是官名,始设为最高武官,后为勋官称号,是授予有功者的虚职,没有实际职务。 D.古代帝王可以赐予臣子作为世禄的封地,邑三千户是指居住人口超过三千户的封地。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A.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B.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D.致仕,指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联合体2017届高三第二次(11月)联考语文试题] 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元代许衡也担任过此职。

浅谈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

浅谈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 摘要:杜甫,字子美,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其诗大都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记录了天宝至大历年间的时事政治,具有历史意义,后代都称他的诗为“诗史”。而他本人则被称为“诗圣”。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学习着正统的儒学知识,所以杜甫的政治理念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他有着深厚的影响。本文试从杜甫的诗歌里来探讨杜甫的政治抱负以及治世理念。 关键词:杜甫民本思想儒家思想 杜甫出身于一个信奉儒家思想的家庭,而儒家学派一直以来都提倡“仁政”和“民本”的思想。儒家的“仁”本质上来讲就是“民本思想”。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孟子明确地提出了“仁政”的主张“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天子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民心决定着帝位的得失。故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仁政要求君主能够养民,富民。君主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够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轻徭薄役。仁政同时还反对兼并战争。而这些思想对杜甫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玄宗天宝时期,社会利益分配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朝廷奢靡腐化,而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对于此,杜甫写下这样的诗句来反映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老百姓的艰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亦,惆怅难再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岁晏行》)。由于封建社会的极不稳定性,农村户口逃亡是常见的现象。原因很多,如逃避苛重赋税,逃避兵役,逃避战乱;或由于豪强兼并……唐玄宗开元末年起,以及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战祸重赋,农民逃亡更加严重。①杜甫在诗里曾描述了农民挨饿交租但又无处可走的境况“子实不得吃,货市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甘林》)以及农民不堪重赋,被迫卖儿卖女“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答案

1
唐代结束了西晋以来长达多少年的动乱, 使唐朝成为了世界上的 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 ? ?
A、100 年 B、200 年 C、300 年 D、500 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唐朝诗歌风格单一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3
唐诗数量目前大概多少
? ? ? ?
A、3 万 B、4 万 C、5 万 D、6 万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唐朝诗歌题材全面
-1-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5
《全唐诗》加上今人补辑部分总共有多少首唐诗?
? ? ? ?
A、2300 多 B、23000 多 C、48900 左右 D、50000 以上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
唐诗繁荣和唐代统治者实行的儒释道并存, 广开言路等没有太多 关系。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2
政治清明与否与诗歌有很大关系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3
《看镜有感》是谁的作品
? ? ?
A、李白 B、杜甫 C、鲁迅
-2-

?
D、孙中山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唐代人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什么路径?
? ? ? ?
A、海运 B、大迁徙 C、侵略,扩张 D、丝绸之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耳听清渭洗”是说的关于谁的典故?
? ? ? ?
A、周文王 B、蚩尤 C、许由 D、晁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
琵琶,二胡等乐器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并不是中国传统乐器。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2
-3-

西安市文化遗产保护百题知识竞答附答案知识讲解

西安市文化遗产保护百题知识竞答附答案 试题: 1.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是我国制定颁布的第一部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 A.《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文物犯罪的规定》 C.《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D.《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 2.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06年8月4日,陕西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修订通过了《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这部地方法规共有章条。() A.5、38 B.8、38 C.8、67 D. 6、54 3.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是()。 A.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B.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利用有效管理 C.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D.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有效管理 4.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A.第一个星期六 B.第二个星期六 C.第三个星期六 D.第四个星期六 5.2005年8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出土的金饰上的“四鸟绕日”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该图案中环绕太阳飞行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整体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A.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B.北京周口店遗址 C.四川三星堆遗址 D.四川成都金沙遗址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其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B.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C.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D.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7.地下发现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哄抢、破坏和()。 A.转让 B.买卖 C.藏匿 D.私分 8.2011年9月3日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召开会议,提出合作共建()。 A. 西咸新区 B.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 C.关天经济区 D.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9.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 )。 A.文化名城 B.历史文化名城 C.旅游名城 D.文明城市 10.西安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目前西安地区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点32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0处。

杜甫诗歌的诗兴与家庭和谐思想

杜甫诗歌的诗兴与家庭和谐思想 杜甫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有着超越周公的人生理想,但事实上他没有做到,在“丈夫誓报国”的背景下,更多的情况下都在离乱与奔忙,因此大部分诗歌都与景物有关,记录描绘与朋友交往以及观赏风景,所以又把自己的人生的无奈比如陶渊明,“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後汝期。”【1】(386)以《可惜》为题。某种意义上说诗兴在于消闲无奈。但杜甫对自己的家庭还比较关心关注,诗歌大约有上百首涉及到家庭婚姻和子女。这些诗歌还表现了杜甫对家庭人生的态度,但在家庭情感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了解杜甫的人格、性格与时代,认识杜甫的诗兴发生具有很重要作用。因此,很有研究价值。 人类的亲情本自天然,因此在人生积累中往往最为丰富,也是作家表达感情、感受人生的重要内容,因此是重要的诗兴发生方式途径。《诗经》中的许穆夫人、庄姜是诗人等都有表现。比较起来,楚辞中屈原的诗歌25篇,有《离骚》、《招魂》等诗兴大发的名作,涉及亲情却几乎没有,说明屈原的个性强烈,把自己放在家庭之上,或者之外。汉代的乐府诗歌比较多地涉及夫妻、母子、家庭等情感关系。到陶渊明才大量地写自己的子女,有的还写得很好,如《责子》诗等说:“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2】(1002)在抒情本体上表现出特别的诗兴,逐步成为中国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方式。杜甫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亲情表现传统,表达了在乱离奔忙的经历中对家人亲戚的多元复杂的思想感情。杜甫的诗歌来源与诗兴是多方面的,例如他好学习,“读书破万卷,”因此“下笔如有神”等。亲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构成,也是诗兴之一。但引起他诗兴的内容与对象又各不相同。可以是自然环境,如《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嶔岑婵娟,宛有尘外格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也可能是人文社会,《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说:“吾舅政如此,古人谁复过。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精祷既不昧,欢娱将谓何?汤年旱颇甚,今日醉弦歌。”【1】(308)杜甫诗歌常写到下雨,春雨秋雨,都看作喜庆的象征,比喻清明政治。古礼把下雨看成是天的恩赐,《礼记》说:“天降膏露,地出醴泉。”杜甫诗承传统,风俗不易,也是他的人生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相关体现。 杜甫诗歌引为自豪的是他的家世与少年时代。 《赠蜀僧闾丘师兄》说:“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1】(117)对于祖父的诗歌,杜甫应该知道他的实际水平,也不是太高,但称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显然过于赞美了。 杜甫是位多愁善感的诗人,所以,作品中有自卑、自责、自夸的成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1)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对以前人生的深刻总结。与《赠蜀僧闾丘师兄》等诗歌体现了杜甫的自豪、欣赏与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他为人生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精神。,但也充满了矛盾,虽然知道“儒冠多误身”,但又无法自拔。 《进鵰赋表》中说:“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矣。唯臣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伏惟天子哀怜之。明主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1】(669)考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非子云淡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经年锐积,以此成书。”【3】(1)扬雄和枚皋的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_122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使用 品析、背诵经典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诗歌大意,学会品读诗歌。 3.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诗歌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分析其丰富内涵。 4.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窥探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政治抱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使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使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望岳》。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1、读懂诗歌

(1)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学生自读,探索技巧。 明确: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语调:痛苦、孤独; 语速:低沉、缓慢; 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学生自读自评,教师点拨。 (2)变形比读。(比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 明确: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字实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本诗的停顿节奏不同于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 (3)译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 学生译读并展示,老师点拨。 明确: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2、品读诗歌 (1)本诗言简意赅,但情感饱满,作者是怎样达到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总结) 明确: ①破题:关于幽州台 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烟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在此延请天下奇士,又称黄金台。诗句中的“古人”“来者”也就是像燕昭王一样的明君。 ②强烈情感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 发表时间:2015-10-23T10:11:05.85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作者:海嫚[导读]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好不容易过上了快乐自足的生活的杜甫,却被一场无情的秋风摧毁了一切,他用之以安身立命的栖所没有了。 海嫚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750000 摘要:“诗圣”杜甫的诗作因为工整讲究的格律、抑扬顿挫的诗风为后世所追捧传唱、经久不衰;因为他的诗歌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作品又被誉为“诗史”;因为有着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他的诗歌里又有了他无处安放的忧国情怀。 关键词:杜甫忧国情怀诗歌唐诗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了顶峰,唐诗把中国定义为诗歌的国度。“诗圣”杜甫的诗作因为工整讲究的格律、抑扬顿挫的诗风为后世所追捧传唱、经久不衰;因为他的诗歌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作品又被誉为“诗史”;因为有着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他的诗歌里又有了他无处安放的忧国情怀。本文就以杜甫为例,谈一谈他作品中的忧国情怀。 经过时间的积淀,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杜甫的思想核心仍然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也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忧国情怀。这两种精神追求支撑着他命途多舛的一生。以他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杜甫得到亲朋好友的资助,在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求取安身。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第二年八月,草堂被秋风吹破,许多的小孩子来扯撕茅草,耻笑杜甫。杜甫百感交集,记之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好不容易过上了快乐自足的生活的杜甫,却被一场无情的秋风摧毁了一切,他用之以安身立命的栖所没有了。不幸的是面对来撕扯茅草的孩童,年老体衰的他竟是力不从心,唯有暗自叹息。更为不幸的是天气大变,风雨大作,茅屋漏雨,床褥潮湿,自从安史之乱以后甚少睡眠的杜甫面对漫漫长夜仰天长叹。眼前的处境让诗人想到了安史之乱以来自己的种种痛苦经历,风雨飘零几近倒塌的茅屋中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无医可治的家国,他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喊。这是怎样的情怀,这是怎样的精神,他宁愿冻死,来换取些许天下贫穷苦难的百姓的温暖。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瞬间迸发了出来,诗人博大的胸襟与崇高的理想、忧国忧民的情怀至此也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 再如胡应麟《诗薮》推崇的金光万丈、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堪称杜甫的呕心之作,诗句中字字是对家国命运的担忧,是忧国伤时的慨叹。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仅仅五十六字,即将诗人所有的感情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掩面。杜甫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来叙述:第一阶段是读书游历时期(712~746年);第二阶段是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年);第三阶段是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年);第四阶段是漂泊西南时期(759~770年)。这首诗就是唐代大历(767年)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即诗人飘泊西南时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旅居夔州,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倾倒出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怅。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被后来人反复咀嚼。更有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指出了此句道出的八层含义: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对偶而又精确。可想而知,此时此刻的诗人内心如波涛翻滚,骇浪滔天般的无处申诉的苦楚一泻千里地倾倒了出来。至此,杜甫忧国伤时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无疑再一次为他的忧国情怀找到了佐证。 杜甫还有很多能够体现他忧国伤时情怀的作品,如“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些作品选取了平常百姓家的生离死别,展现了安史之乱之后国家的风雨飘零,也深刻写尽了百姓的疾苦,更是道出了身处乱世之中漂泊无依的孤独寂寞之感。这些作品无一不写出了老百姓的贫困苦难,无一不道出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以及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迫害。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杜甫是一位真正的关心百姓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里随处可见的家国愁思、感时伤怀,不正是他精神追求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吗?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文档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着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李杜”。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充和伸发。他在该文中认为,“盛唐气象”是指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答案

1 占据唐代文学三分之一的是 ? ? ? ? 我的答案:A 2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是在 ? ? ? ? 我的答案:C 3 现存唐诗的数量,今天知名的有多少人? ? ? ? ? 我的答案:B 4 在唐时代的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 ? ? ?

? 我的答案:D 5 诗发展到唐诗为现代诗歌之最盛 我的答案:√ 错 6 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开始生根发芽 我的答案:√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二)已完成1 执政指的是 ? ? ? ? 我的答案:B 2 宋代人特别讲究()之辩。 ? ? ? ? 我的答案:D

3 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 ? ? ? 我的答案:A 4 唐代的文化是比较开放的 我的答案:√ 5 唐代是627年开国 我的答案:×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三)已完成1 唐代人的诗歌里面涉及到的女人的身材是以()为美的。 ? ? ? ? 我的答案:C 2

什么时候,佛教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 ? ? ? 我的答案:A 3 在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哪里 ? ? ? ? 我的答案:D 4 在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 ? ? ? ? 我的答案:B 5 佛教是从汉朝末年来到中国 我的答案:√ 6 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

我的答案:√ 错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四)已完成 1 古典诗歌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发展期 ? ? ? ? 我的答案:C 2 明代高棅将唐诗划分为几个时期 ? ? ? ? 我的答案:A 3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唐诗的繁荣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怎样的结果 ? ? ? ? 我的答案:C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