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聊斋志异_与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_聊斋志异_与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_聊斋志异_与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潘晓生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聊斋志异 与 比较研究 唐传奇和《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小说创作中的两座巍峨的高峰,遥遥相望,相映成辉。《聊斋志异》对唐传奇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对此早有人给予了正确评论。指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不少作品则显然是唐代传奇的嫡系。他大量描写人神狐鬼间的爱情故事,在思想内容和题材手法上,都受到《任氏传》、《柳毅传》等的影响,而又超过了它们。”①对女性形象塑造的重视在唐传奇和《聊斋志异》中都得到较充分的表现,并取得了为人瞩

目的成就。本文试图就二者在女

性形象塑造上的异同做一简略分

析,探讨它们各自的不同表现,找出某些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求加深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大家闺秀风范与平民女子风采的鲜明对照综观唐传奇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最引人注目的区别是二者在人物身分的选择上颇有不同。在唐传奇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中地位显赫身分高贵法力无边的仙女神女或出身豪门的女性为数众多,她们大都被刻画得明丽动人雍容华贵,拥有无尽的财富甚至至高无上的权势。如《汝阴人》和《华岳神女》中中岳南部将军的女儿与华山神的女儿,《柳毅》和《韦安道》中的龙女与后土夫人,或是府邸豪华摆满奇珍异宝,连烛盘都是用紫玉制成的;或是内外奴婢数百人,荣华富贵,一时无人可比;或是权利大到

可以支配人间的统治者;或是能够帮助所爱的男子升仙得道。即使是人间的凡女,也有许多是出自名门望族,《长恨歌传》中备受恩宠贵为极位的杨贵妃自不必言,其它如著名的《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无双传》中的尚书租庸调使之女无双等等,也都是大家闺秀,家境富裕,地位优越,令常人羡慕。虽然她们有的家族权势渐失,不再声望显赫,但其影响仍在。更令人无法回避的是,明明是青楼女子形象的人物,在作家的笔下也被冠以“博陵王之苗裔,清河公之旧族”的高贵门第。相比之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则显示出浓重的平民色彩,既不显贵也不富有。无论是幻想中的鬼狐花妖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市井女子,都“淡淡妆,天然样”,悉如常人。且看聂小倩、婴宁、香玉、荷花三娘子、胭脂、青梅等,皆具此方面的代表性。她们有时也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如翩翩、婴宁所表现出的非凡能力,然而,这只为她们所追求的爱情服务,不带有其它任何功利色彩,极少使所爱的男子富甲天下或飞黄腾达。《韦安道》中的后土夫人利用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利,使原来屡试不中的韦安道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他的人生愿望,得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财富和魏王府长史的显赫官位。而婴宁给王子服带来的只是充满欢乐的笑声和为维护自己的爱情而施展法力对恶人进行惩罚。

在文学创作中,任何艺术形象的创造,无不是社会现实和作家内心世界的双重表现,是其潜在的文化基因的释放。唐传奇和《聊斋志异》女性形象身分选择上的不同,体现了彼时与此时社会文化氛围的差异,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思想见解,展示出他们各自迥异的人生价值追求。已有许多研究者明确指出了唐传奇的兴盛与唐代士子阶层的密切关系。唐传奇是创作它们的士子们谋求实现自我价值情感的真实流露。这不仅因为它可以作为士子们科举登第的敲门砖,而且还因为表达着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形象展示。唐传奇中女性形象选择上这种独特性必须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去分析,把握传奇的创作者在讲述爱情故事的表层下隐藏的对功名的热烈追求。对于贵族女性或具有这

一特征的仙女和神女的热衷,以至纷纷把她们作为描述对象,极力展示她们的高贵,如果从作者内心世界深入探讨,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它并非完全是出于对女性的由衷赞美,而是另有隐情所在。因为与贵族女性的结合对他们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前途命运。所以有人称:宦与婚是唐代士子人生的两大关键,②吴志达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指出:“唐代在婚姻方面,是非常讲究门第的。一般知识分子的生活理想,在功名上能通过科举进士及第,在婚姻上能娶世家大族之女,认为这就是最幸福最得意的事。”③众所周知的薛元超的平生三恨,不就是不是以进士及第,没有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吗?④薛元超已经是官至极品,尚对此耿耿于怀,更何况远不如他者。唐代文人士子的生活追求精神渴望在传奇作品中暴露无遗,在把这些作品看作是现实生活反映的同时,不妨更注意一下它们对作者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当唐传奇的作者们塑造出一个个具有非凡品行和能力的女性之时,也就是他们自慰式的幻想得到满足之时。

一生穷困潦倒,曾幻想依靠科举博取功名但最终无望的蒲松龄自然与他们大不一样,从社会地位到思想情感差异极大。蒲松龄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接触更多了解更深的是民间社会生活,是像他一样的下层知识分子。对他们的命运遭遇向往追求感受得最真切,体会得最彻底。他把真情倾注到自己最熟悉的普通民众及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从这里扑捉人间的友谊和温情。正像蓝翎讲的,在他笔下,“越是下层的生活和人物形象,越是令人感到亲切,生动,真实,朴素,具有泥土的芳香气。”⑤蒲松龄所钟情的女性形象不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贵族女子,而是落魄知识分子的红颜知己,能给他心灵安慰和情感满足的人物。她们有的出身卑贱,但慧眼识人,以品德才能作为选择自己所爱人的标准,一经确定,就大胆追求,历经贫困与磨难而不改初衷,如瑞云,青梅。有的是既不富贵又无权势的狐女花妖,但能与寒门书生情投意合,使他们平淡的生活变得情趣盎然,如莲香,香玉。她们不再被

赋予高贵的门第,而是被赋予感人的品格;不再被要求帮助所爱的男子出人头地,而是被希望能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愉悦,能和他们共同走过艰难的生活之路。在《细侯》里蒲松龄写到:“闭户相对,君读妾织,暇则诗酒可遣,千户侯何足贵!”这无疑是平民意识的典型体现。对功名仕途的失望与对现实黑暗的深切感受,使蒲松龄不再有唐代文人的狂热梦想,不再渴求有名门闺秀来帮助自己实现人生理想。他在生活的艰难中认识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最可珍贵,心心相印的知己胜过一切。《姊妹易嫁》通过两个女子的鲜明对照,通过对彼此的肯定与否定,传达了作者的思想认识。姐姐嫌贫爱富,赖婚不嫁;而妹妹则将人品作为衡量的标准,只要人好,“即乞丐不敢辞”。妹妹这一形象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正是她给了贫困中的毛生以生活的幸福,让他找到了真正的人生伴侣。

当然,仅仅视富贵如浮云还远远不够,他还要从这些普通女子身上表现过人的才识和品行,让她们充分焕发自我的光彩。诚如某些研究者所言:“封建社会鄙视妇女。《聊斋志异》则以大量篇目塑造许许多多天生丽质,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示她们的美好情操和过人才能,她们人各一面,其品行和才能,全非世俗男子所能比拟。”⑥这些女子往往被描绘得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温柔多情,善解人意。林四娘工诗词,通音律,与陈宝钥谈诗习乐,彼此切磋,展示出人物深厚的文化修养。其歌其乐,令闻者“无不流涕”;其诗“静锁深宫十七年,谁将故国问青天”寓意深长,令人回味无穷。白秋练和慕生更是以诗作为相爱的媒介,并以诗彼此安慰,战胜磨难,相聚一生。连琐未见其人,已闻其诗,让杨于畏“心向慕之”。既至相识,又在书法音律上表现出过人之处,使两人“剪烛西窗,如得良友”。更有甚者,蒲松龄让笔下的女子反衬某些男性的浅薄,迂腐,胸无点墨,从而使这些女性形象显得更为亮丽动人。如《嘉平公子》中的温姬,因慕嘉平公子的风流而与之相交。未想对方虚有其表,不学无术。写一帖便错字百出,椒讹为“菽”,

姜讹为“江”,可恨讹为“可浪”,让学识过人的温姬大失所望,留下“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有婿如此,不如为娼”的字条决然而去。这种对女性聪明才智的肯定和赞扬,使得《聊斋志异》达到了前人没有达到的思想高度。

爱情婚姻上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由于创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的差异,唐传奇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表现出较大的不同。这一不同也直接影响到两者思想价值的高低,显示出作者女性观念的进步与否。

在唐传奇为数不少的作品中,作者对男女爱情的理解还是建立在“郎才女貌”的基点上,男女主人公的相识相悦相爱都是从这一出发点开始的。被誉为足以代表唐代传奇小说最高水平的三大传奇《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都带有此种色彩,而其中女性命运的悲剧性结局也与这有着必然联系。刘慧英在透视这一现象时讲:“从《莺莺传》、《李娃传》到《霍小玉传》,尽管其中有始乱终弃,终成眷属等不同结局,但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男为‘色’倾倒,女为‘才’仰慕却是始终不变的。”⑦《霍小玉传》中李益对霍小玉讲得最为明确:“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两好相映,才貌相兼。”既然它不是两性对等的情感精神的有机结合,不是双方超越世俗观念建立起的人世间最坚实最无私最崇高的关系,那么自然会经不住意想不到的打击,经不住外来的压力,随时会被风吹雨打去。对此这些女性也有一定的认识。如霍小玉就曾对李益讲:“但虑一旦色衰,思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依靠这样的基础产生的爱情不可能牢固,即使有最初的海誓山盟也未必能白头偕老。李益的负心,张生的始乱终弃,莺莺的哀怨都有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根源。而由于这一原因又导致了唐传奇中的女性大都有较强的依附性,在

爱情上处于某种被动状态。尤其是那些植根于现实生活土壤中的女子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她们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往往在迈出爱情的第一步后,再无所作为,听任他人摆布。当不得不面对不幸结局时显得无能为力,只好听之任之。所以当人们为崔莺莺、霍小玉的遭遇感到不平,质问这些女性的爱情为何如此被玩弄被践踏,她们做人的地位和尊严为何得不到尊重和保障时,很应该去透视其中的深层原因,充分考虑到形成这一问题的必然性。

但是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我们却看到了不同的表现,看到了人物具有了新的风采,看到作家思想观念的进步。这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必然会有的结果。我们同意以下这种观点,“《聊斋志异》反映青年男女个性解放和自由爱情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明中叶后的启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价值。《聊斋志异》中这类作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的产物,是蒲松龄民主主义思想的结晶。”⑧这使得蒲松龄能超越前人,能对事物的观察达到更高的水准。许多文学史论著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这点,如吴志达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中就讲:“我们在论述唐人传奇《霍小玉传》、《李娃传》这类作品时,曾肯定士子与妓女之间产生真挚爱情地可能性,但其爱情的基础,是郎才女貌互相吸引。《聊斋志异》中的这类题材,则予以升华——情爱贵在知己之心。”⑨其实后者的升华决不仅体现在这一类题材上,它贯穿于几乎所有描写爱情的作品中。在《连城》中,男女主人公以文相识,以意相会,以情相投,面对重重阻力,苦苦相恋,生死不渝。连城因倾心乔生的才华而不嫌其贫,全力相助。后更因乔生的一片真情而愿与之共结姻缘。从这里人们感受到的不再是莺莺与张生式的男女之情,是比其更高层次的新爱情观念,强调的是至情之爱和知己之爱。不同于李益的“才貌相兼”,乔生看重的是“连城我知己也”。主张“士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这已经具有了现代意义性爱的色彩。用恩格斯的话讲: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

的;——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掷”。βκ

由于两性爱情关系的变化,使《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不再被笼罩在男性的阴影之下,丧失了自身的意义,而是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充满进取精神。她们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都表现得大胆热烈,毫不顾及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忠贞不渝地去爱,直到实现与所爱的人的幸福结合。在《青梅》中蒲松龄塑造了一个地位低下但见识过人的俾女的形象——青梅。她对贫寒书生张介受深为敬佩,在自己的小姐因懦弱不敢追求自己所爱的人时,她大胆主动地把自己的爱情献给张介受。面对张介受的质问,她讲:“妾良家子,非淫奔者;徒从君贤,故愿自托。”当别人提醒她没有自主的权利时,她说:“不济,则以死继之。”表现得义无返顾。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但敢于主动追求爱情,而且敢于在自己的爱情受到伤害时果断采取行动,毅然离开曾爱过的人,去寻找新的真正的爱情。《云翠仙》中的云翠仙母女为梁有才的苦苦追求和百般表白所打动,应允了他的求婚。但后来梁有才见利忘义,密谋背叛云翠仙。对此,云翠仙怒斥他的卑鄙行径,愤然离去。《阿霞》中的女主人公则在看到自己所爱的景生薄情寡义时,立刻断绝了与他的联系,同郑生结为姻缘。在唐传奇中因男子的移情别恋而造成的女性的悲剧,在《聊斋志异》中发生了变化,它们演化为新的结局,最终被抛弃的不再是这些女性,而是那些忘恩负义的男子。

从性别关注到性与情的有机统一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唐传奇和《聊斋志异》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也不尽相同,表现出彼此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应该说这一问题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其女性形象塑造的各个方面,并

因此造成她们性格命运众多不同之处。

由于在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封建传统观念处处对女性进行束缚,而赋予了男性各种特权,形成了制约整个社会生活的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男性文化意识。它时时注意强化男性的权利,从现实生活到精神生活莫不如此。男性话语是社会的统治话语,而女性的声音却几乎听不到。这一现象也鲜明地体现在文学上。所以有人讲:“从全部古代情爱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来看,除了少数民间情歌可能出自女性之手以外,几乎所有的文人制作均出自男性之手。尽管这无疑是由历史所造成的一种偏向,但这一事实决定了在全部情爱文学作品中必然打上深刻的男性文化心理的烙印。”βλ尽管这一论断还有可商榷之处,但它毕竟指出了这一基本事实。能够揭开蒙在各类文学形象上的那层面纱,尤其是蒙在女性形象上的面纱。

在唐传奇的部分作品中,女性形象是作为一种男性的观赏对象而存在的。她自身的独立价值被抹杀,仅成为满足男性作家情感需要的载体。作家对她的性别关注远远超出对她的价值的肯定。“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唐传奇的作者们对女性的外貌美是特别强调的,着重给予描写。而作品中的男子之所以与某一女子相识相爱也大都缘于对她美貌的迷恋。像李益对霍小玉,张生对崔莺莺,或因其容姿艳丽,世间无双;或因其姿色奇美,光彩照人,而一见钟情,如胶似漆。更有甚者,如当时影响极大的张文成的《游仙窟》通篇是视女性为玩物的描写,极力渲染十娘和五嫂千看千般妩媚,万看万般妖娆,风情无限,让自己留恋难舍之情。他此时动情的是面前女子娇媚的容貌,婀娜的腰肢,纤细的玉手;追求的是与其相亲相悦,共度良宵。与美貌女子寻欢作乐即是作品的主要内容。恰如有的研究者讲的,“在唐代,‘仙’一般是指艳冶女子,或妓女;‘游仙’,也就是艳遇或逛妓院的代名词。——作者把唐代文人放荡轻佻的狎妓生活,第一次写入传奇领域,——表现了作者‘傥荡无检’的作风”。βμ既然男女之间

的关系近似于嫖客和妓女的关系,它经常被人们指责的自然主义的露骨的两性关系描写也就在所难免了。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去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把握其流露出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判断。看其对女性的认识评判究竟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究竟是把她们作为什么来看待。

对于蒲松龄而言,这一情况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两性关系的理解也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具有现代气息。尽管它离今天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还难以完全脱掉沉重的旧的影响,还不时隐隐约约透出某些痕迹,但是进步的表现还是能够清楚看到的。《聊斋志异》中的两性世界少了些观赏与被观赏的色彩,更多了些和谐融洽的情调。女性对男性展示的不再只是容貌,男性对女性的要求也更强调心灵的相通。“作者一改前代文人所持的仅限于对女性外在感性形态把玩、欣赏的态度,在她们的身上寄托了自己深刻的理性思考。”βν在这里不妨以《瑞云》为例与唐传奇的那些代表作品做个比较,看看二者的区别。贺生与瑞云真情相爱,在瑞云容貌美丽时是如此,当她变得“丑状类鬼”时仍然不改初衷。贺生曰:“人生所重者知己:卿盛时犹能知我,我岂以衰故忘卿哉!”当感情的基础建立在心心相印上时,女性的容貌就不再是唯一的条件,而彼此心灵的交融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蒲松龄并不回避男女之间性的吸引,有时甚至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大胆、直率。不少作品都写到了男欢女爱,体现这一自然的生命活力。然而他更重视两性间性与情的有机统一,重视青年男女的情投意合,重视双方在这中间得到的情感满足。在《娇娜》中,孔雪笠与娇娜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使人感到格外优美,以至让评论家们为之感叹:“孔雪笠和狐女娇娜在彼此救助时,曾相近到‘偎傍’‘接吻’的地步,最终却没有结为夫妇,只是一种‘腻友’关系。蒲松龄以为,‘色授魂与’要胜于‘颠倒衣裳’,这是在主张男女社交公开化,颇有几分近代色彩,令人一新耳目。”βο正是随着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作家对此的认识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才

会有如此动人的描写。

综上所述,应该说唐传奇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给了《聊斋志异》以启发和借鉴,但由于变化了的时代和文化前景的原因,使得《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较之于唐传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能有新的突破。在唐传奇中作者对女性社会价值和生活命运认识上的局限,许多在《聊斋志异》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克服。这是社会生活不断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蒲松龄从自身经历中得到的此问题的清醒认识。代表了他那个时期对现实生活有较深入思考的知识分子所能达到的思想认识的高度。虽然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聊斋志异》在女性问题的表现上确实还存在着若干不足,然而它的作者毕竟以较之前人更宽阔的眼界,更透彻的观察,更深刻的分析,写出了那个时期的历史真实,展示了新思潮孕育生成的轨迹。通过自己的一系列作品,蒲松龄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为中国古代文学创造出一批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

注释:

①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2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②参见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文人士子风貌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③《中国文言小说史》306页,齐鲁书社1994年版。

④《隋唐嘉话》《唐语林》均记载:“薛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⑤蓝翎:《〈聊斋志异〉前言》,5页,岳麓出版社,1989年版。

⑥朱其铠《〈聊斋志异〉赋予妇女诸般品行的时代意义》,《蒲松龄研究》1995年3,4期合刊142页。

⑦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17页,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⑧《〈聊斋志异〉赋予妇女诸般品行的时代意义》142页。同上。

⑨《中国文言小说史》743页,同上。

β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7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βλ朱德发等著《爱河溯舟》91页,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βμ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42-43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βν刘宁《〈聊斋〉女性自由世界探析》,《蒲松龄研究》1996年第3期35页。

βο林骅、李厚基《拟古派小说的振兴》,程毅中编《神怪情侠的艺术世界》181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上接第77页)

化的特点压倒了个性特点。它们好像是“围绕着单一观念或素质塑造的”βμ,多是扁形人物、类型人物。与狐的“扁形”相适应,纪昀很善于以简淡的笔墨、白描的手法,从容地勾勒狐性情中某一具有趣味性的言行,而非如《聊斋》有较细腻的细节摹写,在故事进展中,将细节连缀成一整体,使形象活泼可感。当然《笔记》之狐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那便是理趣,与《聊斋》中的情趣相比,别具个性。

要之,《笔记》、《聊斋》写狐在精神、艺术上各具个性:一崇理、一主情;一以圆形人物胜,一以扁形人物胜。两部小说中的狐故事于总体的审美价值上虽有高下之分,却不可以互代。

注释:

①⑥⑦参“比较研究”之二、之三,分见《蒲松龄研究》1994年第1期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

②③④⑤βλ分见《阅微草堂笔记》之《槐西杂志》卷一、《如是我闻》卷一、《滦阳续录》卷一、《槐西杂志》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9月版。

⑧⑨βμ《小说美学经典三种》第257、362、25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4月版。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商品经济时代,我们把女性放在爱情和社会的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的真善美,这仍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外貌和心灵皆美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分析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作者:蔡碧兰指导教师:李新灿教授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狐的篇章有82篇,专写狐女的达40余篇,占一半有余。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狐精形象的集大成者,它成功描绘了一幅狐女群像图,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粗笔勾勒,她们大都是美、善、智慧的象征。本文就狐女形象的创作背景及其性格特征、意义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狐女形象;创作背景;性格特征;意义 On "Strange" Female Foxes Cai Bilan School of Humanities,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Abstract: "Strange" chapter comes to Fox eighty-two designed to write the fox woman more than 40,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Pu Songling's "Strange" is the image of a master of the fox spirit, successfully depicts a female fox portrait view, whether it is meticulous fine description or crude pens, big is beautiful, good, and a symbol of wisdom. Female Foxes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a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 female fox image; creative backgrou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引言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形象中,狐狸这一角色,自古以来以负面形象居多,最为特出的当推助纣为虐的妲己,她使商纣王遭致国破身亡的覆灭命运。大约肇始于这个形象,狐狸贪婪、狡猾奸诈、魅惑好人、背信弃义等无恶不作的角色定位便确立了。历代以来,人们关于狐狸的情感体验便局限于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而后快这样一个狭隘的范畴,数千年来基本没有改变。 然而,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却颠覆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狐的看法。蒲氏笔下的狐女,她们大多美丽善良、温润可亲,亦人亦狐,亦狐亦仙,是作者浓墨重彩宣扬讴歌的形象。这类幻化为女子的狐精更具人情味,其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各具情趣,也更多地得到读者的喜爱与共鸣。这些美狐形象光艳绚丽,互相辉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学生姓名杨翠平 学号081111246 指导教师张玉国 年级2008秋 分校/学院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2010年10月22日

内容摘要 蒲松龄坎坷的一生和特殊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科场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更使他在思想上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政治制度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常常处于愤懑、无聊之中。因此,他借创作来抒情,寻求心理慰藉,其中女性形象恰恰充当了他的理想载体,饱含了他在人生失意后被压抑的某些欲望、动机和理想。他的《聊斋志异》是部一独具特色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颠峰之作。在《聊斋志异》这本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则不下百人,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态,色彩缤纷,个性鲜明,总体上含概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其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女性形象

目录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 (一)侠女仁妇形象 (2) (二)经济自立的女性形象 (2) (三)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的女性形象 (4) (四)被侮辱的女性形象 (4) (五)悍妒仁女性形象 (5)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海洋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可谓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作品却也屈指可数。然而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是这位三家村“不得志”的私塾先生却在刻画女性形象上创造了一个高峰。渴望民主革命,改良民主社会的思想流露在字里行间。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他出身于一个久已衰落的世家,其父因科举不显而弃儒从商,却仍不能忘怀于光复门庭。蒲松龄从小随父读书,十九岁时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自此文名大振,而自视甚高。但他此后的科场经历却始终困顿不振,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接受老妻之劝,放弃了仕途幻想。又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得到一个已经无意义的岁贡生名义。在蹭蹬科场的数十年中,他先是做过短期的幕宾,后来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以为糊口。大致从中年开始,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聊斋志异》,一直写到晚年。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并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常识。除《聊斋志异》外,他还存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俚曲等,今人编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全书约四百九十余篇,主要讲述花妖狐魅故事,但也有不少直接取材于现实的题材,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全书着力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揭露和批判。其中有对于黑暗的官府制度、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抨击,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这其中《聊斋志异》在呼唤女性的人格尊严和展示中国女性强烈的反抗精神,不懈追求自主方面,也有其独到的思想光辉,值得人们去探索和思考。 蒲松龄在落魄孤烦中体验生命的痛苦,深切同情女性,为女性张扬个性,寻找出路,他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同时《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女性鬼狐形象二重性分析

高青芝 (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要:《聊斋志异》中有众多特色鲜明的女性鬼狐形象,她们身上集中表现为二重性:既是落魄才子心目中的红颜知己,又最终逃脱不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最终宿命;既有丰富而又真实可信的“人性”,但最终又回归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理性;既至情至性又至善至孝。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鬼狐;二重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54-02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主要以志怪形式记述人情世态、阐述世理人心。《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0余篇,多通过花妖狐魅和人间男子的恋爱故事,表现作者理想的爱情,塑造理想的女性形象。其爱情故事突破了此前小说中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强调知己之爱,表现并赞美了超越生死的爱情力量。其中的女性鬼狐形象更是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并成为世间男子热切盼望的红颜知己。这些女性鬼狐形象清晰可爱、生动且极富人情味,但其身上也充满了二重性。 一、红颜知己与女性宿命的冲突 《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多以女性鬼狐为故事发展的主线,赋予她们绝对主导的地位。爱情故事中,男性多文弱,总是需要女性的帮助,问题解决,女性的地位却一落千丈。由此可见,在理法森严的封建社会,部分女性即便有选择爱人、追求爱情的可能,但其地位却与男性相差甚大。 《小翠》中,小翠为了替母报恩,嫁与痴儿王元丰。当王太常困于官场遭人陷害而束手无策时,聪明机敏的小翠却在玩乐中消此灾祸于无形。“嫣然展笑,真仙品也”8字即写出了小翠的出众容貌,“女又甚慧”,“夫人往责女,女首微笑,以手刓床。既退,憨跳如故”,①单纯、童心未泯之小儿女情态尽显。小翠容貌绝丽,头脑聪慧,性格单纯。小翠从未曾嫌弃元丰痴傻,反日日与他蹴鞠为乐。经历种种波折后,治好元丰痴病,给王家带来了欢乐,消解了许多灾祸。可是却因失手堕碎玉瓶,即遭王太常夫妇“交口呵骂”。最后因“妾实不能产,恐误君宗嗣。请娶妇于家,旦晚侍翁姑”②而退出王家。由此可知,不管小翠如何美貌聪慧、单纯善良,如何一心为王家,地位终不如一“价累千金”的玉瓶,心意相交的红颜知己也终敌不过生儿育女的女性宿命。 《莲香》中,莲香为狐,李氏为鬼。李氏“殚袖垂髫,风流秀曼,行步之间,若还若往”。③俨然一温柔灵秀之佳女,犹如林妹妹一般,有一种病态之美,令桑生眷恋不已。但因情爱无节制,险害桑生丧命。莲香屡劝不止,无奈心中又无法释然,故而“别后采药三山”,终在危难关头救桑生于病榻之上。其行为颠覆了人们对狐的传统定性。她们虽身为鬼狐,但与桑生真挚的爱情着实打动人心。而最后,蒲松龄让她们成为人间女子后,两美共一夫,可见红颜知己也不过如此,终是顺应了封建社会三妻四妾的大潮。同时结局亦有尊人抑鬼狐之嫌,可见蒲松龄骨子里依然维护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无法真正把鬼狐与人等同。尽管如此,和此前的一些小说相比,才子佳人的幻想世界已比维护封建伦理教条浪漫千倍。 《聊斋》中最为天真可爱、俏皮的女鬼形象便是小谢、秋容。二女在女鬼中实属罕见,一出场便以捉弄人的形象出现。秋容“翘一足踹生腹”,小谢则掩嘴而笑,以左手挼其胡须,而右手轻拍其脸颊,明显就是贪玩的妙龄女子。后来二女鬼在受到陶生的诸番教导之后,变得勤奋好学。在3人日常相处的过程中,情愫日渐滋长。当陶生参加科考被诬入狱时,小谢、秋容则千方百计、不辞辛苦为之奔走。其真情感人至深。鬼女与陶生相交也没有任何不良意图,她们从未想过为满足个人情欲而伤人身体,甚至为救陶生而受伤受辱也在所不惜。但最后,秋荣和小谢经由借尸还魂变为人间凡女子后,最终落了个两美共一夫的封建大结局。 蒲松龄在狐鬼花妖中寻见的佳女,自由洒脱、灵秀不凡,亦不被书生见弃,但她们却为自己的异类身份伤感,不愿以异类身份存于天地之间,千方百计想要修炼成人。她们不仅要得到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01111-14陈一惟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谈狐说鬼,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现实生活,深刻地描绘出人民群众所受的苦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生活在人间的底层,她们的痛苦擢发难数。蒲松龄的孤愤心情和寄托情怀使他首先注意到妇女的生活状态。作家倾注了他的全部热情,用那枝生花妙笔,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民间。民间故事通过作者的艺术夸张和加工,于是成了一部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这些故事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全书的很大比重。追求婚姻自由,藐视和反对封建礼教,珍爱爱情,这样的女性是《聊斋志异》中描写最多的一类。《青凤》、《娇娜》、《小翠》写人与狐的爱情,《聂小倩》、《公孙九娘》、《小谢》写人与鬼的爱情,《织成》、《翩翩》写人与仙的爱情,《竹青》、《香玉》写人与花鸟虫鱼等精灵的爱情。也有《连城》、《侠女》这样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 这些恋情故事都极其曲折动人,绚丽有文采,而且有强烈的思想性。作者讴歌真诚高洁的爱情和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美满自由的婚姻生活。作者塑造了大量美的形象,她们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她们不仅有美的外貌,而且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行动,她们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这些作品中,有机智贤能并挽救夫家危亡的红玉,有深山采药救情人生命垂危的莲香,也有坦荡爱笑的婴宁,温情体贴的翩翩,多情守信的嫦娥等等。她们往往有着美丽的外貌,鲜明的个性,纯洁的灵魂和真挚的爱情,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反抗。 《聊斋志异》中关于人妖艳遇的故事写得最精彩美妙,最令人难忘。所有的人妖恋情都有相似之处。书生与精魅幽欢的场所环境大致相似。男主人公的身份处境大致相同,几乎都是书生一个。他们穷愁潦倒但却才情横溢,风流儒雅。贫贱书生在生活仕途上运际多灾,但在情场上却艳遇不迭,非凡得意。女主人公这些狐仙精魅们个个美丽绝伦,聪慧绝顶,既有倾国之貌,又有灼人之情,她们热情主动,只求奉献没有索取,专爱失意书生,并不计较回报,她们一往情深及时地抚慰着书生们落寞的心灵。这样的多情女子,实在是人间难得的佳偶。这些女子不仅是失意书生生活中的伴侣,而且还是他们精神上的知音。她们理解书生的牢骚,排遣他们的郁闷,献给他们温柔,坚信他们的才能。她们是他们的红颜知己。这也体现了蒲松龄对女性美的关注,不仅停留在其年轻美貌,也不仅深入到其心灵秀美,才能超凡。蒲松龄以执着的态度和集中的注意力审视的是红颜知己。这与屈原以女性美为政治理想美的寄托不同,与曹雪芹以女性美为人性美的象征也不同,蒲松龄把女性美作为知己之情的形象化身。 对《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的篇章,人们予以了热情的赞美之词。有谁能不为蒲松龄所描写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炽热的两性情感而扣动心扉呢?有谁能不赞叹蒲松龄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诸如宣扬恋爱自由,歌颂爱情专一,表现夫妇平等呢?虽然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女性最后大多都获得幸福的归宿,但这只是作家的理想。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男女青年自由结合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蒲松龄正是通过这些妇女的不同遭遇,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 创作〈聊斋志异》蒲松龄是用一枝饱蘸着激情的笔来写出的。这些狐鬼精魅作者把她们当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来塑造,作者把无限爱慕之情倾注在她们身上。这也是蒲松龄塑造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这就是幻化。把非人(花妖狐魅,神仙灵祗等)幻化为人。书中的女性大都是鬼狐花鸟等异物的化身,但这些异物都具备了人的感情、人的个性,以致使读者感到“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作者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细节描写,塑造了大量成功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表里如一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女却敢到孟生坟上临哭尽哀。当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时,连孟生的好朋友林生被无赖威胁后都吓得不敢出面,而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地抚养孤儿成人,请老师,积累钱粮,和名门联姻,她的做法俨然孟生遗孀。 乔女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重情重义,用终生的辛劳来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情,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 3、出淤泥而不染的妓女形象:鸦头 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少女,因为她不肯接客一再受到老鸨毒打,她认识了诚实的书生王文之后,认识这个人可以托以终身,马上就机智地把握自己的命运,百折不回。 鸦头出身低贱却为人清高,她向往正常的婚姻,可是在封建礼教下,女子处于被压迫、

《聊斋志异》狐形象解析

《聊斋志异》狐形象解析 《聊斋志异》又名《鬼狐传》,一经问世,便成为“风行天下,万口传诵”的经典小说。对这一经典的研究,无论是古之大家的点评, 还是时下学者的专著研究,都成果硕然。其研究意义与价值也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历久弥新。其中对狐精故事、狐形象的研究,亦是这一经典研究的魅力之一。狐精故事、狐形象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经崭露头角,然而到了蒲松龄笔下才真正实现人形、人情和人性的完美结合。笔者通过文本细读,以数量统计为手段,得出:《聊斋志异》中狐精故事共计84篇,占全部篇目的1/6。故本文拟从这些狐精故事中的狐形象一途入手,先以历史发展为依据,总结出《聊斋志异》之前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的四大特点,即:祥瑞之狐、妖魅之狐、祭坛之狐以及人性之狐。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整理出《聊斋志异》狐精形象对前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在:善幻化、善蛊媚、能预知、初显人情方面的继承;以及在:人性特征的融入、人类情感的凸显、人狐关系的改造三个方面对以往狐精形象予以的突破。在继承和创造的基础上,蒲松龄笔下的狐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人性化、情感化、个性化特征,还体现了人情、人性、人狐关系的复杂性。以人形、人情、人性为基础,笔者从爱情、友情、侠义、才智、作祟五个层面解读了《聊斋志异》中狐精形象:使狐形象具有了敢爱敢恨之情、肝胆相照之谊,对人情予以张扬;划分了厚德仁行的侠狐、作祟害人的恶狐,对世间善恶予以评判;蕴含了足智多谋之才华,博采众长之学识,儒雅而才通古今,反映 了作家朴实的文学态度。结合历史文献,进而探究作者在这一作品中

生动塑造狐形象的内在原因,挖掘其形象背后作者矛盾、孤愤、治世的独特的创作心态,既是作者深邃情感的寄托,也是自我生活状态的呈现,更是文人情怀的表达。这不仅完成了深入挖掘蒲松龄与狐形象之间的联系,也实现了对狐形象的深刻解读,以至于通过狐精形象来读透,乃至读懂蒲松龄。

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谈《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创作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它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书中描写了一系列花妖鬼狐形象,但是书生这一形象也是不可小觑的,书中的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条件划分为好几个类别。本文从书生形象这个角度对《聊斋志异》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大家对《聊斋志异》有更好的理解。 标签:《聊斋志异》;书生;科举制度;人性 《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名著,书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花妖鬼狐形象。与此同时,书生形象也在这部巨作中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书生是科举制度下的产物,在书中,花妖鬼狐多与书生有接触,而书生性格各异,形象万千,在蒲松龄的笔下栩栩如生。这些书生有着坚定的科举情怀和传统的儒家精神,但是部分书生在道德上有所动摇。作者蒲松龄也是一位书生,他的生平经历,他的理想抱负,都通过书中的书生形象折射了出来,结合对蒲松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书生形象。 一、《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家境及外在表现的不同 (一)家境贫寒 《聊斋志异》中,大部分书生的生活状况是不好的,他们家境贫寒,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衣食温饱都成问题。这与蒲松龄本身的遭遇类似。蒲松龄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生活清苦,却热衷科举,所以在他的笔下,书中的书生即使再贫困也要读书。在那个时代,中下层的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有可能摆脱困境,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蒲松龄一生追求科举的最终目的。这样的时代造就了一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他们大多不谙世事,自命清高,手无缚鸡之力。 1.劳有所获,精诚所至 在他们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的努力后,部分人获得了成功。成功之后,书生表现出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是被利欲冲昏了头脑,抛弃了原有的淳朴本质。《聊斋志异》中部分书生科举成功后丧失了人性,长期以来的贫困压抑、突如其来的富贵奢华、周围人的阿谀奉承,自己文人骨子里的自命清高急速增长,这些书生自我膨胀,虚荣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从而开始“飘飘然”。《成仙》中,周生大怒骂道:“黄家牧猪奴而取尔!其先世为大父服役,促得志,乃无人耶!”从侧面写出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书生形象(黄吏部)。《王兰》中,贺才“饮赌不事生业,其贫如乞”,在张姓书生给予金钱后肆意挥霍,周而复始地向他人索要钱财,贪婪而又无耻;张姓书生也在被捕后无视约定出卖了王生。这两个人在利益的面前都抛弃了自己的尊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少见的。在这一群人物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这些女性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眩目。除了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或聪慧,或天真或无邪,或行侠仗义。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既体现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美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本文选取数位耳熟能详的女性人物加以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浅析性格特点 追求爱情的女性人物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女性打入与“小人”同类的行列,“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给女性套上了难以解脱的精神枷锁。同时。在《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再被笼罩在男性的阴影之下,丧失了自身的意义,而是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充满了进取精神,她们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表现得大胆热烈,毫不顾及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敢于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忠贞不渝地去爱,直到实现与所爱的人的幸福结合。爱情背景下聊斋女性的代表主要有: (一)敢爱敢恨的狐妇 《武孝廉》中的狐妇在石某病时救了石某,也不嫌弃他的落魄嫁给他,并且帮助他走上仕途,但石某不知恩图报,百般侮辱、谋害狐妇,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作者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不得好死,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笞。不难看出,这些被侮辱的女性她们虽然普遍命运悲惨,都是为男子所遗弃所侮辱,但是她们都有坚决的反抗精神,最终都惩罚了那些负心汉。 (二)外貌丑而心灵美的乔女 乔女在丈夫穆生死后,志不二嫁。后来孟生不嫌其“黑丑”,欲要迎娶,乔女不嫁,然而她却认为孟生不嫌自己丑陋,是自己的知己,所以孟生死后,她为了酬报知己挺身而出,急其家难,抚其遗孤,撑其门户,增殖其产,自己却廉洁自守贫贱以终,表现出“士为知己而死”的美德。仇大娘则是在娘家面临破产时,挺身而出担起重担使家庭得以重新振兴。作者在这里着重肯定的是传统女性那种善于治家的天性。不畏困难、勇挑重担是她们所共有的美德。 (三)要独立,只要婚姻实质而不要名分的侠女 侠者是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人,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侠女》中的侠女却是大家闺秀,但她同样具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特点。主要是为报父仇。更为特别的是她为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甘心情愿地未婚生子,给顾家传宗接代却不接受明媒正娶。侠女的婚姻观在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社会中,像她这样只讲求婚姻实质,而不讲表面的礼法和名分的表现,可以说是极其解放的思想。 更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但敢于主动追求爱情,而且当爱情遭到背叛时能果断采取行动,毅然离开曾爱过的人,去寻找新的真正的爱情。《云翠仙》中的云翠仙母女为梁有才的苦苦追求和百般表白所打动,应允了他的

《论聊斋志异中的鬼狐形象》论文

论《聊斋志异》中的鬼狐形象 中文摘要:蒲松龄所作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极富想象力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被称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后一个高峰。在这部小说集中,蒲松龄为我们塑造了许多鬼魅狐妖形象。这些形象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虚幻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即这些幻想中的形象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在他们身上既有作者虚构的要素,又有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影子。二是物性与人性的统一,即这些鬼狐在奇幻的外表下都裹藏着一颗常人之心,他们或多或少都还保留着一些幻化为人形之前的特点,同时他们又有着类似常人的性情姿态和思维逻辑。蒲松龄塑造这些鬼狐形象的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借鬼狐之事表现社会现实,蒲松龄一方面借鬼狐之事来表现封建社会中官场的黑暗;另一方面也借鬼狐之说记录下许多重要的历史真实。二是慰藉心灵,蒲松龄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一生热衷科举却屡不得志,这使他的精神处于严重的困顿之中,蒲松龄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鬼狐身上,以慰藉自己困顿已久的心灵。三是寄托思想情感,蒲松龄在这些鬼狐身上寄托着自己追求善良人性、追求自由爱情、追求自由婚姻的思想情感。穿梭于这些形态各异、生动灵活的鬼狐形象之间,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蒲松龄刻画人物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关键字:聊斋志异鬼狐形象特点意义

目录 一、《聊斋志异》中鬼狐形象的特点 (3) (一)虚幻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3) (二)物性与人性的统一 (5) 二、蒲松龄塑造鬼狐形象的意义 (7) (一)借鬼狐表现现实 (7) (二)慰藉心灵 (9) (三)寄托思想情感 (10) 参考文献 (12)

论《聊斋志异》中的鬼狐形象 蒲松龄所作的《聊斋志异》被称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最后的一个高峰,这是一部志怪文言小说集,描写花妖狐魅,叙述鬼怪异事,以志怪的形式表现现实生活。同时,《聊斋志异》也是一部想象力极丰富的著作,作者运用自己超人的想象力和文学才华,将常人想象不到的情节、意象,通过文字展现在人们面前,可谓旖旎绚丽、异彩纷呈。在这部文言小说集中,蒲松龄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令人难以忘记的鬼怪狐妖形象,这一类形象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许多文人研究的对象。本篇论文主要从鬼狐形象的特点和蒲松龄塑造这些形象的意义两个方面对《聊斋志异》中的鬼狐形象进行了探究。 一、《聊斋志异》中鬼狐形象的特点 《聊斋志异》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这部小说中所塑造的各类鬼狐形象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小翠,莲香、小倩等。这一类鬼狐形象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虚幻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蒲松龄是一个刻画人物的高手,他运用虚实结合的浪漫主义手法为文学画廊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鬼怪狐妖形象。世间本没有鬼神狐仙,这是众所周知的,《聊斋志异》中的那些个性鲜明的鬼狐形象是作者吸取民间传说的精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虚构出来的文学形象。同时,蒲松龄也是一位对现实有深刻认识的作家,他苦心孤诣的通过鬼狐形象铸造出人世间的情状,因此那些穿梭于文学人物走廊的鬼狐形象并不是作者胡思乱想出来的,而是作者的想象力与现实结合的产物。那些鬼狐,有许多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十分相似的地方,这些形象具有虚幻与现实兼具的特点。比如《狐嫁女》一篇中,蒲松龄为我们虚构了一户“狐人家”: (殷天宫)坐良久,更无少异,窃笑传言之讹。席地枕石,卧看牛女。一更向尽,恍惚欲寐。楼下有履声,籍籍而上。假寐睨之,见一青衣人,挑莲灯,猝

《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栾庆怡 鲁迅认为在明末清初的志怪群书中,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成就最高。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非复人。”这里所指的使人“忘为异类”的“花妖狐魅”,显而易见,主要是指《聊斋志异》一书中的女性。据统计,《聊斋志异》五百余篇,除去寓言、笑话、速写外,真正称得上小说的约不到三百篇,其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占一半以上,这些作品大都“描写委曲,叙次井然”,是全书中脍炙人口的最精彩的篇章。 一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妇女的命运更加悲惨。“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根本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更谈不到有什么自由爱情的生活。作为生活在封建社会晚期、具有深刻观察力的蒲松龄不会不看到这一切,加上屡遭坎坷而终不得其志的生活经历,更激起了他的“孤愤”之情,所以,在当时文网遍布的恐怖时代,他仍以“曲笔”向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加以有力的抨击,对于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作了深刻的揭露。追求婚姻自由,蔑视和反对封建礼教,这样的女性在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婴宁》中的婴宁是一个像山花一样烂漫,又像山泉一样纯净的美丽少女,她的所作所为,特别是爱笑和敢说私房话的特点,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大胆的挑战。白秋练(《白秋练》)则是另一类女性,她在爱情的生活道路上不像婴宁那样平坦顺当,而是屡遭坎坷挫折,她没有婴宁活泼爱笑的特点,却比婴宁更显得痴情和持重。因她知书多才,所以一见到“执卷吟诗”的慕生,立即视为知音,但三次求婚,均遭到慕父回绝。对此,白秋练并没有失去追求婚姻幸福的信心。在与慕父的屡次较量中,逐渐认识到“凡商贾志在利耳”的道理,然后凭着自己超人的本领,使其“得厚息”,终于以金钱打动了这个封建老顽固的心,得以与慕生结为美满伉俪。 像婴宁、白秋练这样的女性,在书中还有不少篇幅,其中有的女性为了追求婚姻自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女性尽管生活的道路各自不同,但在追求婚姻幸福、蔑视和反封建礼教这一点上,却是她们的共同之处。《聊斋志异》一书还塑造了一批敢于反抗封建黑暗势力欺凌压迫的烈性女子。《鸦头》中的鸦头就是一个敢于抗争、凌辱不能屈的坚强女性。《细侯》中的细侯,是一个比鸦头受凌辱受损害更重的女子,她被逼以妓为业,受尽了折磨和苦难,但她始终不甘心屈从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决心跳出火坑,矢志跟从穷书生满生却又中了富贾某的圈套,后满生归,她“方悟前次多端,悉贾之诡谋”,愤然“杀抱中儿(细侯与富贾某所生子),携所有亡归满”。 《商三官》中的商三官,为报父仇,巧扮优伶,在仇人庆贺生日的当夜,将其杀死。《窦氏》中的窦氏,本是一个纯真而痴情的女子,被土豪南三复始乱而终

《聊斋志异》中狐鬼精魅形象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聊斋志异》中狐鬼精魅形象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聊斋志异》中鬼狐精魅”多具人情”,并独具痴绝、义绝、妙绝的特性,从而流露出至真至善至美以至非常真实的人性。蒲松龄之所以如此偏爱这些鬼狐精魅,赋予他们如此美好的韵味,更多的在于这些狐鬼精魅承载着蒲松龄强烈的批判和进步的思想,以至于完美的人格。在狐鬼形象塑造中不仅揭露了黑暗,也歌颂了光明,表现了希望。蒲松龄以极大的热情塑造了一批理想人物,这是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另一社会的人。现实社会中”正人君子”们披戴着人的衣冠,干的却是豹虎鬼蜮的勾当;而在异类的妖魅仙鬼中却大有光明正大者。他们敢于向恶势力抗争;他们主动地帮助别人去战胜困难;他们不受礼教束缚,自由地恋爱结婚,建立美满家庭。正是这些形象才显示出蒲松龄所寄托的对社会、人生的理想。 在人世间,社会黑暗,人们备受压迫而无力反抗。但在《聊斋志异》中却许许多多富于反抗的鬼狐精魅。《伍秋月》中力杀阴间两皂隶的王鼎,《聂政》中惩罚怀庆潞王强掠民女的聂政幽灵;《向杲》中身化猛虎咬碎仇人头颅的向杲等等,作者借以人物来寄托反抗希望,并给反抗斗争以鼓舞。 《聊斋志异》中塑造大量主动帮助别人战胜困难的花妖狐鬼形象,于他们身上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封建伦理道德本质上都是害人的,吃人的,没有帮助人的意思在里边,尤其是没有帮助弱者的意味。蒲松龄多少从冷酷的现实中感到了这一点,所以格外热情的描写了一批与封建社会道德伦理相对立的助人为乐的艺术形象,在冷酷的社会中投下一点光明和温暖。 《红玉》中,狐狸精红玉主动帮助贫士冯相如娶了妻子卫氏。后一个虬髯丈夫杀死了打伤冯相如、打死冯父、抢走卫氏的宋御史父子,帮冯相如报了仇,冯却被捕入狱,抱中小儿被弃在山间。冯相如出狱后”翁无升斗,孤影对四壁”,在这十分困难时候,红玉带其儿子出现,使他们父子团聚,自己也留下来帮助冯生重整家园。在冯相如被害得走投无路时,是狐精伸手救了他们,其精神甚为感人。难怪篇末的”异史氏曰”一段里说:”其子贤,其父德,故其报之也侠。非特人侠,狐亦侠也,遇亦奇矣!”这几句,不能简单抽象以因果报应思想视之。联系作品来看,我们不难看出:”人侠”惩恶,杀死为非作歹的豪绅,给滥官以警告;”狐侠”救助良善,为遭到家破人亡之惨祸的穷书生重整家业,并日益兴旺。官府黑暗,公道不彰,作者愤而寄希望于来去无踪的”人侠”和异类幻化的狐女,让他们出现在人间除暴安良,虽不实际,但毕竟表达出一种善良愿望。《封三娘》中那个慷慨帮助女友的封三娘也令人叹服。她热情帮助好友范十一娘择婿,缔结婚约。范被逼自缢表示反抗时,冯三娘让孟生发墓破棺,取出范的尸体,亲自用药水把范救活,使他们成婚。这种帮助显示其慷慨无私,当然,《聊斋志异》中写助人为乐的鬼狐精魅并不仅仅止于此,《娇娜》、《秦生》、《武孝廉》、《阿绣》、《小翠》、《小梅》等作品中帮助人的狐狸精也令人难忘,除外《宦娘》、《章阿端》中助人的女鬼也不逊色。 现实中,蒲松龄深深感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在男尊女卑的世界中,女性逆来顺受。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热情支持男女青年打破礼教的规范,自由地恋爱、结婚,建立美满的家庭。在这,作者往往用浪漫手法,通过花妖狐魅和人恋爱,

《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

《聊斋志异》中女性的形象及蒲松龄的女性意识 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女子,如:封建叛逆者形象、复仇女神形象、执着追求者形象、爱情忠贞者形象,蒲松龄借笔下女性们的血肉之躯,热情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笔者以为,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总体并未超出以往文学作品的涵盖,对女性的认识又无法超越时代和认识的局限,致使这群女性仍然是礼教的传声筒。 关键字:《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正文:对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题材作品,论者大多抱着褒扬的观点,认为蒲松龄笔下出现了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新型女性形象,如阿秀、娇娜、黄英,更有甚者,则从其中看到了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了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大多文学史对这一问题也是遮遮掩掩,褒扬之言占据绝大多数。虽有零星片言述其不足,但要么是挠不到痛处,要么就是聊搔其痒而力道不足。也有论者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但又立刻激起反对声一片。那么《聊斋志异》中的女性题材的作品到底如何呢?笔者认为,《聊斋志异》中部分作品对于女性的认识虽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作者的根本意识却是保守的,并未超出以往文学作品的涵盖范畴,反而充满了封建道德男权主义色彩。 首先,我们先浅要分析一下《聊斋志异》作品中出现的主要的女性的形象。一、封建叛逆者形象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的负担和礼教的束博使千千万万的女子如小草一般,被压在封建专制的巨石之下,失去了生命的色泽。但在一个远离人间的偏僻山村,却生活着这样一位少女:她嗜笑爱花,天真无邪,丝毫没有受到封建礼教、世俗人情的摧残、污染。这位少女就是蒲松龄在《婴宁》中塑造的理想形象——婴宁,作者称之为“我的婴宁”,喜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她嗤笑、狂笑、一路笑来一路笑去,像一道纯净山溪,单纯得不曾沾有一丝世俗的尘埃,显露出活泼的野性。这个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聊斋》里的鬼狐迷人,花妖可爱。作者塑造了许多人性美的女性形象,突破传统世俗观念,从人性角度展现出了女性前所未有的风貌,表现出对女性的尊重关怀和人文关照。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人文关照 《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数百个人物形象。在这一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中,又以多彩多样的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交织着爱恨情仇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令人感动又发人深思的部分。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没有把女性仅仅限制于狭小的传统世俗观念,而是从人性展现,才能发挥,精神反抗等多方面的展现出女性前所未有的风貌。这当然与明中期以来资本主义萌芽所带来的浪漫主义及伤感思潮有关,也和作者进步的女性观念密不可分。读者可以看到蒲松龄先生对女性存在的人文主义观照,可以想见作者是以怎样的情怀面对他笔下可爱可叹可怜可悲的女性形象。 如果我们对《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加以归纳分析,可以比较清楚分为以下三类: 1、“不是凡间人,却有世间情”的女性。显而易见,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先生是以写人的手法写妖。《聊斋志异》中的女鬼与以往民间传说中的妖女不同,她们较以前传奇中的同种类型人物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人的心理和特征。以前的志怪小说,传奇中的女性总是妖味多于人性,她们缺少女性的特质而显得生硬死板,这与男权社会的女性意识薄弱不无关系。而在《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突破了以往志怪传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单一、简单乏味的瓶颈,塑造的更加具有人情味。《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人物,是从“人”的角度着手,即使本体还有妖怪的特性,但其温柔体贴,从而更具有女性气息,栩

栩如生。蒲松龄先生用富于文采的笔墨作为媒介,拉近了虚幻中的鬼怪与现实读者之间的距离。对于这样具有人性化的美丽形象,通过作者饱含爱怜激赏之情的笔触,读者对她们愈加怜爱。《婴宁》中的婴宁爱笑,她让冷漠的封建社会多了点人情味儿,多了些许暖色。她俨然一个未涉世的婴儿,脸上总是挂着美丽的笑容。家里仆人偶有犯错,只要她在场一笑,马上令紧张气氛烟消云散。婴宁爱花如命,即使婚后也不改本性,一旦遇到珍奇花卉,哪怕变卖首饰也在所不惜。这时的婴宁是真与美的化身,她不受人间污浊,天真烂漫,犹如美玉无暇,令人怜爱不已。《莲香》一文中的女主人公拥有典型的女性味道。《莲香》大意是狐精莲香和女鬼李氏因情根深种,同时爱慕桑生的疏狂与静穆而主动趋献的故事。李氏因其“阴气太盛”而使桑生病重危殆,她深感惭愧主动告别了桑生,但李氏的魂魄为情所隔,居然“尔日抑郁无聊,徒以身为异物,自觉形秽,别后愤不归幕,随风飘荡,每见生人则羡之,昼凭草木,夜则信足浮沉。偶至章家,见少女卧床上,未知遂能活也”,竟不自觉的借尸还魂。当她看见自己还魂后相貌丑陋,竟然不如做鬼时美,更觉得无颜再见桑生,“七日不食”,使得身体浮肿,消肿后“皮尽脱”,从而“眉目颐颊,宛肖平生”,最后喜嫁桑生。莲香听说李氏的故事感叹不已,居然“我自乐死”,希望能够托生为女人,与桑生接着前世的情缘,最后也如愿以偿。一个女鬼为情所困,借尸还魂后依然对桑生念念不忘,一个狐精为续前缘,竟不惜自杀托生为女子,结局是圆满的,两人得其心愿。女性的情感竟然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令后世读者嗟叹不已。上面分析的两位女性不论是性情宛然,还是为情而死,她们都已经超出了妖精本身固有的含义,在蒲松龄先生的笔下,她们虽然形体非人,却更得到了后人的敬重和喜爱。 2、才能、胆识不输于男儿的奇女子。古语云: “巾帼不让须眉。”在《聊斋志异》中描写的这些女性,表面看似柔弱,但她们的才能胆识,足令庸碌的男子望尘莫及。其中一类女子虽容貌不善但是心灵美丽,以才德自居; 而另一类则成为家庭的经济来源,彻底颠覆了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