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药物与制剂-第4章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2010.10.21)

>7μm:肺毛细血管机械截留
< 7μm:被单核巨噬细胞摄取,运送至肝、脾等 器官。 此外,微粒还会同血浆蛋白作用:
①调理素
②高密度脂蛋白
42
利用载药微粒的特性,可改变药物原有的体 内分布,达到增效和安全的目的。 阿霉素:有效的化疗药物,但心脏毒性大→制成 脂质体→心脏中浓度降低,毒性减小
43
50
四、靶向给药系统
(一) 被动靶向
(二) 主动靶向 1、表面修饰的主动靶向
载药微粒表面联接一种配体,通过配体分子特
异性专一地与靶细胞表面的互补分子相互作用,可 防止微粒在肝内浓集,而使其到达特定的靶区。 配体有糖、植物凝集素、单克隆抗体等
51
肝脏存在去唾液酸半乳 糖受体
将脂质体表面连接半乳 糖残基,其在肝脏聚集 程度比普通脂质体高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
个比例常数,用“V ”表示。可设想 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 需要体液的总容积。单位以“L”或 “L/kg”表示
V
X0 C0
7
细胞内液 (41%)
体液 细胞间液 (13%) 血浆 (4%)
一体重约60kg的人,总体液量约36L,其中 血浆约2.5L。
K:平衡时的结合常数 P:蛋白浓度;n:每一分子蛋白质表面的结合部位数
K值反映了药物-血浆蛋白间结合作用的强弱
:血浆蛋白结合率,K↑→β↑
16
17
应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时,
当增大剂量或同服另一结合率更强 的药物,应小心避免出现安全性问 题。
18
(二) 蛋白结合与药效
一般,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尽管血中能 维持较高的浓度和较长的半衰期,但只有游离药
纳米药物与制剂-第5章

2.Risbud M V, Bhonde R R, “Polyacrylamide-Chitosan Hydrogels: in Vitro Biocompatibility and Sustained Antibiotic Release Studies”, Drug Delivery, 2000, 7(2), 69-75
碱法明胶(B型):将牛皮或猪皮在石灰水 预浸、水力除污 、放入浸渍池中,用2~ 4%的石灰水(比重1.015~1.035)浸渍。 湿皮与水的比例为1:3~4,pH值为12.0~ 12.5。温度最好在15℃,时间为15-90d。此 工序称“发皮”;是明胶生产的要害工序 之一。待皮块膨胀后,捞出用水充分洗涤, 经过多次洗涤,最后pH为9.0~9.5。洗涤后, 用酸中和剩余的石灰 。熬胶浓缩 ,凝胶干 燥。
优点:
(1)良好的生物降解性,降解产物无毒
(2)良好的生物及组织相容性,几乎无抗原性 (3)具有可以连接其它配体的活性基团 (4)可以用多种方法制备微囊或微球 (5)可采用醛类或辐射方法交联固化,缓释的时间 长短由交联度调控 (6)较大的包封率和载药量,载药微球可长期贮存 (25年以上)无明显变化
作为药物释放材料的文献报道:
1.Chandy T, Rao G H, Wilson R F, Das G S, “Development of Poly(lactic acid)/Chitosan Co-matrix Microspheres: Controlled Release of Taxol-Heparin for Preventing Restenosis”, Drug Delivery, 2001, 8(2), 77-86
天然与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对比
纳米药物载体

选择合适的药物载体、药物剂型 以及给药方式对于药物的治疗效 果是至关重要的。
精品课件
给药途径(用药途径)
定向给药不仅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而且
可将一些药物输送到机体天然的生物屏障部
位,达到治疗以往只能通过手术治疗的疾病
的目的。
精品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4.1 纳米药物载体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4.1.1 纳米粒的类型
纳米脂质体 固体脂质纳米粒 纳米囊和纳米球 聚合物胶囊 纳米药物
精品课件
A. 纳米脂质体
脂质体是由磷脂(或与附加剂)为骨架膜材制成 的,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封闭囊状体。药物制成 脂质体制剂,具有靶向性、长效作用(缓释性)、 降低药物毒性、保护被包封的药物,提高药物稳 定性,具有较好的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脂 质体作为制剂新技术,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 史,但当前仍是药物新剂型研究主要方向.
精品课件
Diagram of a bilaminar liposome
The hydrophobic region traps drugs in the central core when the liposomes are prepared. The outer surface can be functionalized with ligands for active targeting or PEGylated. Liposomes can vary in the number of lipid bilayers they possess and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精i品)课m件ultilamellar vesicles, (ii) large unilamellar vesicles and (iii) small unilamellar vesicles.
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药物释放机制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颗粒的药物释放机制研究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颗粒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很多优势,如可调控的药物释放、提高药物稳定性和溶解度、增加药物在局部的积聚等。
本文将从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药物的载药机制、纳米颗粒的稳定性以及不同因素对纳米颗粒释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纳米颗粒在药物制剂中的药物释放机制。
一、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直接影响到药物的释放效果。
目前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溶剂沉淀法、乳化沉淀法、胶束法和凝胶法等。
溶剂沉淀法是最常见的纳米颗粒制备方法之一。
它通过在有机溶剂中将聚合物或其他药物载体的溶液渗入非溶剂中,形成纳米颗粒。
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常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对环境污染较大。
乳化沉淀法则利用高速搅拌使水相和油相乳化,随后添加聚合物或其他药物载体的溶液,使其沉淀为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分散性较好,但工艺较为繁琐。
胶束法借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药物载体溶解于溶液中形成胶束结构,经过处理得到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尺寸较小且分散性良好,适用于水溶性药物。
凝胶法则是将药物载体的溶液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使其凝胶,随后通过破碎或其他处理,得到纳米颗粒。
该方法可制备较大尺寸的纳米颗粒,更适用于控释药物。
二、药物的载药机制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药物的载药机制对纳米颗粒的药物释放有重要影响。
目前常见的载药机制主要包括物理吸附、静电作用和化学键结合。
物理吸附是药物与纳米颗粒表面之间的非共价吸附。
药物通过电荷交互作用或范德华力与纳米颗粒相互结合。
这种载药机制简单易行,但药物释放相对较快,吸附力较弱。
静电作用是药物与纳米颗粒之间的电荷吸引。
药物分子通过电荷相互吸引与纳米颗粒结合,形成静电层。
这种载药机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较大,可通过改变纳米颗粒表面电荷来调控药物释放速度。
化学键结合是药物通过共价键与纳米颗粒共同形成化学结构。
这种载药机制稳定性较好,药物释放较为缓慢,还可通过改变化学键的性质来控制药物的释放行为。
2024纳米材料与技术期末考试复习

《纳米材料与技术》期末复习第一章: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1、1959年12月,美国物理学家费曼在加州理工学院召开的美物理学会会议上作了一次富有想象力的演说“最底层大有发展空间”,费曼的幻想点燃纳米科技之火。
2、1981年比尼格与罗勒尔独创了看得见原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3、1989年在美国加州的IBM试验内,依格勒博士采纳低温、超高真空条件下的STM操纵着一个个氙原子,实现了人类另一个幻想——干脆操纵单个原子。
4、1991年,日本的饭岛澄男教授在电弧法制备C60时,发觉氩气直流电弧放电后的阴极碳棒上发觉了管状结构的碳原子簇,直径约几纳米,长约几微米碳纳米管。
5、1990年在美国东海岸的巴尔的摩召开其次届国际STM会议的期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该会议标记纳米科学技术的诞生。
其次章:1、纳米材料的分类:按功能分为半导体纳米材料、光敏型纳米材料、增加型纳米材料和磁性纳米材料;按属性分为金属纳米材料、氧化物纳米材料、硫化物纳米材料、碳(硅)化合物纳米材料、氮(磷)等化合物纳米材料、含氧酸盐纳米材料、复合纳米材料。
按形态分为纳米点、纳米线、纳米纤维和纳米块状材料。
2、纳米材料的四个基本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1)量子尺寸效应与纳米材料性质a.导电的金属在制成超微粒子时就可以变成半导体或绝缘体;绝缘体氧化物相反。
b.磁化率的大小与颗粒中电子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
c.比热亦会发生反常变更,与颗粒中电子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
d.光谱线会产生向短波长方向的移动。
e.催化活性与原子数目有奇数的联系,多一个原子活性高,少一个原子活性很低。
2)小尺寸效应的主要影响:a.金属纳米相材料的电阻增大与临界尺寸现象(电子平均自由程)动量b.宽频带强汲取性质(光波波长)c.激子增加汲取现象(激子半径)d.磁有序态向磁无序态的转变(超顺磁性)(各向异性能)e.超导相向正常相的转变(超导相干长度)f.磁性纳米颗粒的高矫顽力(单畴临界尺寸)3)表面效应及其影响:表面化学反应活性(可参加反应)、催化活性、纳米材料的(不)稳定性、铁磁质的居里温度降低、熔点降低、烧结温度降低、晶化温度降低、纳米材料的超塑性和超延展性、介电材料的高介电常数(界面极化)、汲取光谱的红移现象。
纳米药物与制剂课件

纳米药物与制剂
33
比表面积: 是指1g固体物料的总表面积, 它包 括物质晶格内部的内表面积和晶格外部的表 面积, 是粉末及多孔物质的一项重要参数
r = S/m
尺寸减小,比表面积增大,导致性质发生较 大的改变,例如:溶解性增加
纳米药物与制剂
l 教材与参考书:
1. <<纳米生物医药材料 >> 李玉宝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2.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陆彬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纳米药物与制剂
1
第一章 新型制剂技术与药 物纳米化简介
21世纪重点(前沿/热点)科研技术领域
l 信息技术 l 生物技术 未来经济三大支柱 l 纳米技术
l (1)药物增溶:减小粒径、控制粒径分布
等
可提高药物的溶解性,使药物易
于吸收
l (2)可靶向释放(被动靶向分布)
l (3)可控释放(尺寸大小)
l (4)易于透皮吸收、易于穿过血脑屏障等
纳米药物与制剂
16
1.4 纳米载药系统给药特点:
① 纳米载体尺寸小,可进入毛细血管, 胞饮方式吸收
② 延长药物半衰期 ③ 解决口服易水解药物的给药途径
系统的巨噬细胞吞噬摄取,而使药物定位、浓集并
释放于巨噬细胞丰富的肝、脾、肺、骨髓及淋巴
等病变部位,从而实现靶向的制剂。这类靶向制
剂常采用脂类、蛋白类、生物降解型高分子物质
等作为载体材料,将药物包裹或嵌入于这些载体材
料中而制成微粒给药系统。一般微囊化的药物由
纳米药物与制剂

Company Logo
前言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
本质: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操纵原子、分子, 使其按一定的方式排布,从而制造具有特定功能新 物质的技术 被国际上公认是21世纪最具前途的科研领域 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未来经济的三大支柱
Company Logo
前言
Company Logo
纳米药物的作用特点和机制
使用纳米技术能使药品产生过程越来越精细,并能直接利用原子 和分子的排布制造具体特定功能的药物
Company Logo
决定因素
纳米化
重要因素
制剂 工艺
纳米化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1.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
过渡区域
系统
20世纪80年代 国外学者发现,当微胶囊粒径达到纳米级时,会表现出一些独特 介观 的性质
Company Logo
1. 2. 3. 4. 5.
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的新剂型

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的新剂型药物制剂技术是药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它主要涉及药物的加工处理、分散制剂、控释制剂、微胶囊制剂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药物制剂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其中,药物制剂的新剂型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
新剂型是指与传统剂型不同且具有一定独特性的药物制剂形式。
新剂型的出现,旨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减少副作用、方便患者用药等方面。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新剂型。
1. 纳米药物制剂纳米药物制剂是指药物以纳米级别的尺寸进行制备和输送的药物制剂。
由于纳米尺度的特殊性,纳米药物具有比传统药物更高的比表面积、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分布等优点。
同时,纳米药物还可以用于靶向输送,提高药物对病灶的选择性,减少对健康器官的毒副作用。
因此,纳米药物制剂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抗癌药物、抗感染药物等领域。
2. 难溶药物的固体分散制剂难溶药物是指溶解度极低的药物,传统的制剂技术无法很好地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而固体分散制剂是将难溶药物制备成微米级别的胶体颗粒,使药物在消化液中快速溶解,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固体分散制剂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如粉碎法、溶剂法、凝胶方法等。
固体分散制剂主要应用于难溶药物的制剂领域,如黄体酮、罗非嗪等药物的制备。
3. 控释制剂控释制剂是指通过药物制剂技术,将药物以控制释放的方式给予患者。
这种方式可以使药物在体内保持平稳的血浓度,达到长效治疗的目的。
常见的控释制剂有缓释剂、吸附剂、膜剂、颗粒剂等。
控释制剂的制备主要有直接制剂法、间接制剂法、骨架制剂法等,其原理多为扩散控制、溶解控制或化学反应控制。
控释制剂的应用范围广泛,如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
4. 微胶囊制剂微胶囊制剂是指将药物包裹在微米级别的胶囊中,形成微胶囊制剂。
微胶囊制剂具有保护药物、改善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优势。
微胶囊制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如油包水法、乳胶法、复乳法等。
生物药剂学第四章 药物分布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对分布的影响
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 转运速度取决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 ❖ 蛋白结合的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 ❖ 蛋白结合可作为药物贮库 ❖ 置换现象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对分布的影响
蛋白结合与药效 • 可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 • 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 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和药物疗效
第四节 脑内分布
一、血脑屏障概念: 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的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
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其功能在于保护中 枢神经系统使其具有稳定的化学环境。
一、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的生理基础: -神经胶质细 -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 - 脂质屏障
血脑屏障的生理基础 - 血液-脑组织屏障 - 血液-脑脊液屏障 - 脑脊液-脑屏障
➢ 蓄积(accumulation) :长期连续用药时,机体 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 主要原因:药物对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 ➢ 结合物不易透过细胞膜,使药物蓄积在组织中 ➢ 例如:地高辛、四环素
四、药物的体内分布与生物膜
➢ 生物膜是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重要部位; ➢ 与药物转运相关的受体、转运体的影响; ➢ 某些受体、转运体在多数肿瘤细胞高表达;
• 脂质体、微球、毫微粒、复合乳剂等载体制剂淋巴分布 的倾向性高,不同乳剂给药的淋巴浓度以W/O/W型> W/O型>O/W型为序。
四、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
➢ 大分子脂溶性药物以淋巴管转运为主; ➢ 药物通过甘油硬脂酸通路进入肠系膜淋巴管中; ➢ 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以乳糜微粒靶向淋巴。
第四节 脑内分布
➢ 药物的脂溶性影响分布;
❖ 亲脂性越大越易透过血脑屏障 ❖ 5位无取代,无活性; ❖ 5位取代基碳原子总数大于4,开始显效
药物制剂毕业论文题目

摘要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制剂作为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其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药物制剂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药物制剂的基本概念、分类、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我国药物制剂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药物制剂;研究进展;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第一章引言1.1 药物制剂的定义与重要性1.2 药物制剂的发展历程1.3 药物制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章药物制剂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1 药物制剂的基本概念2.2 药物制剂的分类2.2.1 按给药途径分类2.2.2 按药物剂型分类2.2.3 按制备工艺分类第三章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3.1 药物制剂制备工艺概述3.2 常见药物制剂制备工艺3.2.1 溶液型制剂的制备工艺3.2.2 固体分散型制剂的制备工艺3.2.3 胶囊型制剂的制备工艺3.2.4 粉末型制剂的制备工艺第四章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4.1 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4.2 药物制剂质量控制方法4.2.1 药物制剂的原材料质量控制4.2.2 药物制剂的制备过程控制4.2.3 药物制剂的成品质量控制第五章药物制剂研究进展5.1 药物制剂新技术的研究进展5.1.1 药物靶向制剂5.1.2 药物纳米制剂5.1.3 药物缓释/控释制剂5.2 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研究进展5.3 药物制剂安全性研究进展第六章药物制剂未来研究方向6.1 药物制剂制备工艺的改进与创新6.2 药物制剂质量控制技术的提升6.3 药物制剂新剂型的研发与应用6.4 药物制剂与生物技术的结合第七章结论致谢[此处表达对导师、同学、家人等人员的感谢]摘要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制剂作为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其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药物制剂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药物制剂的基本概念、分类、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我国药物制剂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纳米药物ppt课件

2、临床研发中的纳米药物
较已上市的纳米药物,大多在制作工艺上更上一层楼。 大致分三类:
(1)用新一代纳米技术对经典的化疗药物进行纳米工
艺的包装。例如CPX-351。
17
(2)加上主动靶向的要素。如BIND-014上 连接的配体是一个可以和前列腺特异膜结 合的小分子。
18
(3)将治疗药物扩大至核酸,利用基因沉默和干扰机制
但是研究的火热和上市药品的稀疏是完全 无法对等的。
纳米药物的这些优势也带来了其他的风险。
20
(四)纳米药物的瓶颈
1、稳定性 包括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的稳定性以及药
物载体本身的稳定性。 2、有效性
纳米药物如果改变相应原药物在体内的行 为,靶部位局部药物浓度发生改变从而带 来有效性方面的变化。 3、安全性
12
13
4、纳米药物的应用
(1)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 (2)肿瘤的治疗 (3)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4)疫苗佐剂 (5)基因载体
14
(三)纳米药物的现状
目前的纳米药物可分为: 1、已被监管机构批准的上市药物
两性霉素B制剂;阿霉素脂质体Doxil;白 蛋白结合紫杉醇纳米粒注射混悬Abraxane; 等等。
与纳米技术结合。如ALN-VSP脂质纳米颗粒中包裹了两 种不同的siRNA,一个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一个针对纺锤体驱动蛋白(KSP)。癌细胞的生长、增殖 依赖VEGF和KSP。ALN-VSP将二者合二为一,体现了从 多个途径杀灭肿瘤的想法。
19
研发纳米药物通常主要解决了两个方面的 问题。一是改变难溶药物的溶解性能,减 少某些特殊辅料的使用,提高载药量和体 内暴露量,从而降低毒性,提高疗效;二 是实现定向给药,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毒 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肠溶膜控释制剂
(羧化了的聚合物在高pH值时溶解或溶胀后释 药,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衣膜可在小肠部 位控制释放;壳聚糖包衣膜在低pH值溶解或
溶胀后释药,可在胃部控制释放)
2)溶质扩散(药物扩散出,药物可溶性的) 如:微孔膜包衣片 (采用胃肠道中不溶解的聚合物:醋酸纤维素、 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等为衣膜材料,加入 少量致孔剂,如:PEG、PVP、PVA、糖和 盐等水溶性物质,膜内外浓度差使药物通过 微孔向膜外扩散)
微囊和微球型控释系统释放机制
①扩散
(药物从多聚物控释载体中直接扩散出来)
②溶胀后扩散
(介质常为受环境调节的凝胶,进入体内后溶胀、 孔径增大从而释药)
③降解后释放
(载体多为生物可降解多聚体,在体内降解从而释 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2.4 脂质体控制释放系统
脂质体(liposome):脂类化合物悬浮在水中形成 的具有双层封闭结构的泡囊结构。
4.2.2 骨架型缓释、控释系统:
药物以一种或多种惰性固体骨架材料通过压制或融
合技术制成的片状、颗粒或其他形式的制剂,使药
物以可控的速度释放 特点: 缓慢释放药物,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减少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及毒副作用,维持平稳 的血药浓度、定位给药、提高难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骨架型控释剂型与药物释放机制
第四章 纳米药物控释系统
4.1 简介
– 控制释放:药物以恒定速度、在一定时间内从
材料中释放的过程。 – 优点:药物在血液中保持对疾病治疗所需的最 低浓度,保持血药浓度恒定,避免了偏高时药物 中毒、偏低时治疗无效的问题。
药物释放体系发展概况:
20世纪50年代前,传统型药物制剂 50年代起,缓释型药物制剂(DSRP) 70年代起,控释型药物制剂(CRP) 80年代起,靶向型药物制剂(TDDS) 及智能型药物制剂(IDDS或SDDS)
将药物包裹在多聚物制成的薄膜包衣内是制备口服
缓释和控释制剂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优点:
① 药物可以均匀释放
② 一种药物可通过不同包衣获得不同释放
③ 不同活性成分可分别包衣,彼此不同释放
常用缓释包衣材料:
醋酸纤维素(Cellulose acetate, CA)
乙基纤维素(Ethylcellulose, EC)
①不溶性骨架片(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等) (药物溶解并通过骨架中的孔道缓慢向外扩散)
②溶蚀性骨架片(聚酯、聚酸酐等)
(药物随材料水解和溶蚀逐渐分散、溶出)
③亲水凝胶骨架片(壳聚糖凝胶、PVA、海藻酸钠等)
(随亲水骨架溶胀、溶解,药物通过扩散作用缓慢
释放)
4.2.3 微球和微囊型控释系统:
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作 为药物释放控制的载体,制备成直径 以纳米级的球或囊状颗粒。 特点:载药微粒可被器官或组织吸收, 经细胞胞饮作用进入胞内,能延长药效, 降低毒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和活性。还 易于制成靶向制剂。
理想药物控制释放体系具备以下功能:
–药物控制释放功能,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所需范围内 –药物靶向释放功能,使药物只输送到治疗目标部位 –用药量少 –毒副作用小 –服用方便,易于被患者接受 –在通常环境下具有一定化学和物理稳定性
4.2 药物控制释放机制
4.2.1 包衣型控释系统药物释放机制 缓释、控释包衣:
脂质体控制释放系统作用机制
①吸附(脂质体作用的开始,受两者粒子大小、 密度和表面电荷等因素影响,如脂粒与细胞 表面电荷相反,吸附作用就大) ②脂交换(脂质体脂类与细胞膜脂类)
③内吞(主要作用机制,脂质体易被网状内皮 系统(RES)作为外来异物吞噬,浓集于网 状内皮细胞丰富的肝、脾等组织中)
但是,很难突破RES系统进入或定位到靶区
丙烯酸树脂(Polyacrylic resin)
硅酮弹性体(硅橡胶,Silicon elastomer)
肠溶材料(CAP、聚醋酸乙烯苯二甲酸酯、邻 苯二甲酸羟丙甲纤维素酯等) 交联海藻酸盐
醋酸淀粉
缓释包衣方法(薄膜包衣):
包衣锅滚转法(片剂)
空气悬浮流化床包衣法 (小丸或颗粒) 压制包衣(片剂)
包衣型控释系统药物释放机制
特点 (优点):
①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都可包裹 ②在体内有定向分布特征(肝、脾、肺 等),天然靶向性 ③易于通过物理或化学处理获得主动靶向 性 ④毒副作用小 ⑤能降低药物清除速率 ⑥能增加药物稳定性 ⑦制备工艺简单
存在问题:
- 由于噬菌作用,循环时间短(非靶向) 提高循环时间的对策: ������ 减小体积 ������ 增加双分子层的刚性 ������ PEO-双亲分子结合 ⇒“行动不为人知”的脂质体 - 脂质体不稳定 ������ 机械稳定性差 ������ 磷脂易水解(酯键)⇒ 药物被滤掉 提高稳定性对策: 两亲嵌段共聚物中形成聚合物囊泡 ⇒聚质体 该对策的缺点是什么?
提高靶向性:(1)空白脂质体饱和RES; (2)粒径<30nm,按照低密度脂蛋白形 式转运不被内吞 ④融合(脂质体脂膜与细胞膜构成成分类 似,可以融合方式将药物传递到细胞内) ⑤扩散(脂质体凝胶制剂/透皮吸收、肠道 粘膜吸附、扩散、融合释放药物) ⑥磷酸酯酶消化(脂质体磷脂膜消化与体 内磷酸酯酶含量成正比关系,肿瘤组织 磷酸酯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因此 脂质体在肿瘤组织更易释放药物
Ref.: 药物新剂型与技术,2ED,P120-185
制备方法: - 水/油乳液由药物水溶液、两亲分子和易挥发有机相 组成 - 有机溶剂的挥发——围绕水溶液相的微滴脂类沉淀 形成囊泡 - 超声转换成单层囊泡 - 纳米过滤以控制粒径分布
超声 过程
纳米过滤
治疗剂: - 细菌、病毒、寄生抗原(疫苗) - DNA,DNA 片段(基因疗法) - 化学疗法使用的制剂 目标疗法机理: - 脂质体聚集在 RES(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 (淋巴结,肝脏,肺部)通常癌细胞新陈代谢位 置, 形成适于目标化学疗法的脂类与 MAbs 有机 体⇒ “魔力弹” 举例:老鼠肺部内皮细胞表面蛋白 MAb 过去常 被用作目标转移性肺癌
聚乙烯吡咯烷酮: Polyvinylpyrolidone
3)渗透压作用(加入盐类、促渗透聚合物等 来促进药物溶出) 如:渗透泵控释制剂
利用渗透压原理,在体内恒速释药。促渗
透聚合物能吸水膨胀,膨胀压产生的推动
力将药物推出释药小孔,故又称推进剂。
常用的有:PVP(1万-36万);交联PEG (200-30000);聚丙烯酸(8万-20万)等
脂质体的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
肌肉和皮下注射
口服给药
眼内给药
肺部给药
经皮给药
脂质体产品实例:
思考题
1、聚乳酸是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用它 作为药物载体制备的纳米药物颗粒,其 可能的药物释放机制是什么? 2、脂类很难突破网状内皮系统(RES) 进入和定位到靶区,怎样提高脂质体载 药体系的靶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