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当体温下降至25oC时,脑组织耗氧量仅 及正常的1/3 体温每下降1oC,脑血流量减少6.7% 但在复温后,氧耗并非恢复到以前水平, 而是增加了15%
脑脊液压力也随体温下降而下降,体温 每下降1oC,脑脊液压力下降5.5% 体温于25oC时,脑实质容积约缩小4.1% 体温在18-20oC时,脑循环阻断30分钟时 是安全的
由于患者使用肌松冬眠合剂和呼吸机 辅助呼吸,因而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 呼吸道通畅、防治肺部并发症十分重要。
虽然亚低温治疗对脑损伤的保护作 用已被肯定,但近年来有的学者对有 关亚低温治疗的时间窗、选择指征、 时程和疗效提出了不同意见。
1993年,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医 学中心Clifton牵头组织的9个医学中心 亚低温治疗(32-33℃,24-48h)392 例重型脑损伤患者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 结果已发表,结果表明亚低温治疗能显 著提高GCS6-8分、年龄<45岁、伤后 6h内达到亚低温水平的患者的治疗效果 良好,而其它亚低温治疗 的重型颅脑损伤则无效。
实施方法
在降温过程中,全身各部位温度的下降 是不均衡的 常用的探测体温的部位:直肠、鼻咽、 食管—体内温度
复温
若设定体温32-35oC,可直接停机 若体温在32oC以下,一般降体温缓慢恢 复至32oC,每小时升高1oC左右
低温注意事项
御寒反应:寒战和小血管收缩。若没做 降温前准备,基础代谢率将成倍增加, 应激状态下,机体可持续到接近衰竭, 对机体危害极大,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 防止。 肺并发症:肺水肿、肺炎
关于何时开始降温和维持多长时 间的亚低温虽无统一定论。普遍观 点认为,伤后越早开始亚低温越好, 但伤后24小时内开始降温均有效。 在维持亚低温时间上,国内大多数 专家认为:颅脑外伤有颅高压的病 人,应在颅内压正常后再维持亚低 温24小时。对于无明显颅内高压的 病人,亚低温维持24小时即可。
亚低温治疗在重症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在重症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应用及护理目的就亚低温治疗在重症重型颅脑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本院重症监护室2016年1月~2017年5月以来36例重型颅脑术后患者对其进行亚低温治疗。
术后6~8小时及早实施,维持体温在32℃~35℃,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护理。
结果36例重型颅脑术后患者在上述精心护理后,显效33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亚低温治疗有效地控制重型颅脑术后患者的体温,降低颅内压。
越早实施亚低温治疗,对脑保护作用越明显,疗效越好,亚低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也对重症监护发起了更多挑战,需要我们全位方的护理。
标签: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术后;冰毯;体温;护理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多种病理机制保护颅脑创伤后的神经功能[1],对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2-3]。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亚低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
可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含氧量,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重症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脑水肿在术后极易发生,及早实施亚低温治疗非常有必要。
就本科室36例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评估重型颅脑术后患者GCS≤8分,头颅CT可见明显的脑水肿,占位效应式中线结构有移位,短时间内不能苏醒且脑水肿有进展加重的可能。
1.2 亚低温治疗开展亚低温治疗在术后6~8小时尽早开展,制定好亚低温流程并实施。
首先要制定亚低温治疗的目标体温(32~35℃),2小时内选择无创-低温治疗仪(冰毯)将体温降到目标温度,实施亚低温诱导,越快越好,尽快达到目标体温,我们选用鼻腔温度、直肠温度。
计划亚低温治疗维持时间,48~72小时,或个体化。
在治疗过程严格遵医嘱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镇静镇痛,首剂予负荷量。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将7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
结果亚低温组体温<38.5 ℃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38.5 ℃的比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亚低温组6个月后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重残以上的比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而严密监测和精心护理是保证亚低温成功实施的关键。
随着国民经济、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重型颅脑损伤占急性颅脑损伤的13%~21%,其病死率却高达36.8%~64.3%,历来救治十分困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学者开始探索亚低温对缺血性和外伤性脑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研究发现30 ℃~33 ℃亚低温疗法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且不产生任何严重的并发症[1]。
2008年7月~2011年6月,本科采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6例,同时加强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3例为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为伤后24 h以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为3~8分,经头颅CT检查证实有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或弥漫性损害,无其他脏器的合并症或功能衰竭。
其中,男49例,女24例,年龄15~63岁,平均(38.5±6.9)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41例,坠落伤25例,打击伤7例。
将73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损伤类型及入院时GC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或手术后入住ICU病房,均按常规给予综合治疗,包括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吸氧,给予脱水剂、抗生素、奥美拉唑及神经营养药物,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及防治并发症等。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监护重点及护理配合。
方法:对23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
结果:存活20例,根据ADL分级法:Ⅱ级 2 例,Ⅲ级10 例,Ⅳ级6 例,Ⅴ级 2 例,死亡3 例,病死率13. 0 %。
结论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有效。
标签:亚低温;颅脑损伤;护理配合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
近年来人们发现亚低温治疗在避免了深低温的副作用的同时,具有很好的保护脑神经功能的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
有研究表明,亚低温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可以明显降低颅脑损伤后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但是,亚低温对神经元的保护机制是复杂的,因为它改变了作为生命体征之一的体温,不同程度地影响体内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所以,在临床中严密观察与良好的护理是极为重要的。
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23 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男21 例,女2 例,年龄11 岁~66 岁。
入院时按国内统一标准分型和哥拉斯格评分。
3 分~5 分8 例,6 分~8 分15 例。
1. 2 治疗方法23 例病人均于伤后2 h~24 h 入院,并开始亚低温治疗。
降温采用KN01 型(北京康诺技术发展公司产,编号:00915)医用冰毯机,温度设定为33 ℃~35 ℃;同时持续泵入冬眠肌松剂,呼吸机辅助呼吸。
高热者给予头部置冰帽、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置冰块。
经 4 h~12 h 病人体温降到33℃~35 ℃,维持2 d~10 d。
复温采用自然复温,停用冰毯机,病人经10 h~12 h 恢复正常体温。
1. 3结果依据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Ⅱ级2 例,Ⅲ级10 例,Ⅳ级6 例,Ⅴ级2 例,死亡 3 例,病死率13. 0 %。
2 护理配合2.1生命体征监护在降温期间,应24h连续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如在做口腔护理时深昏迷病人出现吞咽反射,提示病情好转;清醒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或嗜睡,常提示病情恶化;出现脉搏缓慢、呼吸减慢、血压升高(“两慢一高”)时应警惕是否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15min~30min观察记录1次瞳孔变化,以便动态客观地综合分析病情。
亚低温治疗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亚低温治疗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一、概念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亚低温治疗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精心的护理配合,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和超深度低温(2~16℃)4种。
近年来,我国学者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之为亚低温。
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二、作用机理(1)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2)保护血脑屏障;(3)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4)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细胞内钙超载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5)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的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恢复;(6)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三、亚低温治疗适应症①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胀②脑干伤③GCS<8分④年龄18~70岁⑤难以控制的中枢性高热。
四、亚低温治疗的禁忌症①失血性休克②患有严重心肺疾患③<16岁儿童或>70岁老年病人。
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四、降温的时间窗颅脑损伤后亚低温治疗实施越早越好,但在伤后24小时内开始亚低温治疗,仍然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临床亚低温治疗维持时程一般为24—72小时,但也有人主张亚低温治疗维持4—5天为宜,也可维持到7天.但多数学者主张,亚低温治疗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对于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在颅内压降至正常水平后再维持24小时五、用法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常用的降温方法是控温仪+肌松冬眠合剂+呼吸机辅助呼吸。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许丹【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年(卷),期】2013(039)003【总页数】3页(P167-169)【作者】许丹【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江苏,苏州,215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发病率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高达30% ~50%,一直是危重症医学(ICU)所面临的重大难题[1]。
亚低温是目前唯一在临床研究中证实有效的脑保护治疗措施[2],许多有条件的医院都将亚低温治疗方法列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措施之一,可以预见其在脑复苏治疗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将这一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亚低温脑保护的主要机理低温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2~35℃)、中度低温(28~32℃)、重度低温(17~27℃)、超重度低温(2~16℃)。
人体体温低于28℃将带来感染机会增加,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血液凝滞等并发症。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我国学者江基尧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定义28~35℃轻中度低温为亚低温,并发现亚低温范围对实验性缺血和实验性颅脑外伤具有显著的治疗保护作用[3],随后亚低温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
亚低温治疗对脑保护的机理十分复杂,可以影响脑损伤的多种因素。
目前认为亚低温的脑保护治疗效果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1.1 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颅脑创伤后血脑屏障破坏是导致患者脑水肿和颅高压的最重要病理基础,也是导致颅脑创伤患者死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迈阿密大学研究人员发现36℃常温组脑缺血动物大脑半球血脑屏障明显破坏,30~33℃低温治疗的血脑屏障则完全正常[4]。
亚低温能抑制介导血管收缩的强效因子白三烯B4的生成有关,避免了由于内皮细胞收缩与内皮间隙增加而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从而减轻脑水肿的发生,降低颅内压。
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摘要】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HI)具有肯定的疗效。
目前,在亚低温保机制、降温方法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安全有效的降温方式,合理的降温时限,简便准确的测温方法,势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亚低温治疗SHI的疗效。
探究能够直接降低并监测病灶区温度的亚低温治疗方法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亚低温重型颅脑损伤脑保护【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015-02自1987年Busto首次提出低温脑保护的概念以来,亚低温(32~35℃)治疗在SHI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亚低温脑保护的作用机制、降温方法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随着亚低温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报告肯定亚低温的脑保护效应。
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如凝血功能障碍、难以控制的低血压及颅内压(ICP)“反跳”等,影响亚低温治疗效果。
1.亚低温脑保护的作用机制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亚低温脑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减轻脑水肿、降低ICP、抑制脑细胞损伤、保护脑细胞功能等方面。
具体机制包括:(1)抑制代谢率,减少脑血流量,减少乳酸堆积,延迟能量代谢耗竭的发生。
(2)抑制脑损伤后内源性有害因子、产物和炎症介质如兴奋性氨基酸(EAA)、氧自由基、白三烯B4等等的生成、释放和摄取,减轻对脑细胞的损害。
(3)通过抑制核因子-kB(NF-kB)的激活进而抑制脑细胞发生凋亡[1]。
(4)减少ca2+内流,抑制细胞内钙超载,阻断ca2+对脑细胞的毒性作用,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2]。
(5)通过抑制由凝血酶引起的血脑屏障破坏和多形核白细胞炎症反应;减少应激反应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升高,减轻脑水肿[3]。
(6)减轻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及蛋白质合成抑制,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目的探索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①亚低温组59例,均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32℃~35℃,维持3~8d;②常温组53例,其它治疗同亚低温组。
分别于入院后第1d 及第8d两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GCS)疗效评估,6个月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OS)评估。
结果入院第1d,两组GCS评分结果(P>0.05),第8d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时GOS标准随访评估也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伤后24h内接受治疗,疗效确切,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标签:亚低温疗法;颅脑损伤;预后P>0.05△u=3.85P<0.05表2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GOS 评分结果比较n(%)注:u=3.96 P<0.05△u=2.02P<0.053 讨论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很多,但起决定性因素的是脑组织结构的损伤程度及继发性损害。
由于颅脑损伤的程度是客观的,唯一能人为控制的是外伤后造成的继发性损伤[2]。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均报道[3,4]颅脑损伤急性期发热的患者预后较差。
因此,积极有效地控制颅脑损伤后5~7d内的发热症状,具有重要意义[5]。
近几年来,亚低温(32℃~34℃)在治疗脑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6],亚低温技术具有显著地脑保护作用[7]。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可促进GCS5-7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其预后[8],本组病例探讨表明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6个月GOS评估恢复良好率也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而植物生存及死亡率比较,则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这表明亚低温治疗可帮助患者安全渡过脑水肿期,并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预后,大大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亡率和致残率,为治疗脑损伤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三原县医院神经外科陕西三原713800)【摘要】目的探索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①亚低温组59例,均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32℃~35℃,维持3~8d;②常温组53例,其它治疗同亚低温组。
分别于入院后第1d及第8d两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gcs)疗效评估,6个月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os)评估。
结果入院第1d,两组gcs评分结果(p>0.05),第8d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u=3.85
p<0.05表2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gos 评分结果比较n(%)注:u=3.96
p<0.05
△u=2.02
p<0.053 讨论
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很多,但起决定性因素的是脑组织结构的损伤程度及继发性损害。
由于颅脑损伤的程度是客观的,唯一能人为控制的是外伤后造成的继发性损伤[2]。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均报道[3,4]颅脑损伤急性期发热的患者预后较差。
因此,积极有效地控制颅脑损伤后5~7d内的发热症状,具有重要意义[5]。
近几年来,亚低温(32℃~34℃)在治疗脑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6],亚低温技术具有显著地脑保护作用[7]。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可促进gcs5-7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其预后[8],本组病例探讨表明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6个月gos评估恢复良好率也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而植物生存及死亡率比较,则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这表明亚低温治疗可帮助患者安全渡过脑水肿期,并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预后,大大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亡率和致残率,为治疗脑损伤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迄今为止,亚低温治疗的机构尚未完全统一认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4](1)降低颅内压和脑氧代谢率。
防止继发性脑损害;(2)抑制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酰胺、天门冬氨酸)的释放;(3)对血脑屏障有保护作用,从而抑制脑水肿的发生;(4)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
无论是缺血、缺氧所造成的,还是颅脑损伤造成的脑损害,亚低温疗法都可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得到明显改善[7]。
亚低温实施时间愈早愈好,临床观察认为[9],伤后6h或10h
内开始低温治疗,均有良效,甚至于伤后6~23h开始低温治疗,也仍有明显疗效。
但低温治疗宜早不宜迟,报道认为[8]l临床上亚低温治疗时程一般为24~72h。
但也有人主张以4~5d为宜,也
维持到7~14d,而多数主张,亚低温治疗具体时间应视患者病情而定。
本组患者于伤后20h内开始降温(平均8h),维护时间3~8d 不等(平均5d),从结果分析肯定,有显著疗效。
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和疗效已得到充
分肯定[7],但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尤其是急待探讨和规范亚低温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时间窗、温度窗、规范实施办法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的中止标准等问题。
特别应注意避免简单地滥用亚低温疗法[8],真正有效地发挥亚低温脑保护的作用,提高我们的临床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1]只达后,崔世民,张赛。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5-70.[2]费智敏,罗其中,王宗等。
体感诱发电位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临床疗效的评估[j].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2,2(3):144-146.[3]江基尧,朱诚,卢成等。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华创伤杂志,1997,13(1):13-16[4]王德生。
亚低温脑保护[m].第一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270-277.[5]只达石,张赛,陈荷红。
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4):239-242.[6]刘雪平,张秀洲,王敏忠,等。
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应激激素的影响[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3):179-181.[7]万跃明,石浩,樊启涛。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3):170-171.
[8]只达石。
亚低温脑保护研究的发展与现状[j].现在神经疾病学,2002,2(3):133-135.[9]赵雅度。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规范化[j].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2,2(3)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