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完整word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完整word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2011-07-07 15:54:30作者:胡建兰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浏览次数:4 网友评论0 条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使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为丰富,极大推动了我国民生改善的步伐,中国人民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关系、个性自由等几乎所有人类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社会、资源及实践中的偏差等多方面的制约,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问题。

一、中国民生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统计,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从1975年的0.530上升到2008年的0.793,排名从1999年的全球第105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81位,成为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

1.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79—2008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高6.8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大幅提高,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水平也大幅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我国人均GNI只有19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改革开放后,人均GNI水平大幅提升,2008年达到277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3%。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979—2007年间平均每年增长7.1%。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贫困标准),城镇家庭为57.5%;1996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中国

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在2000年也下降到50%以下,表明中国城乡居民整体达到小康水平。到2008年,中国城镇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到37.9%,农村恩格尔系数则降到43.7%。根据世界银行划分标准,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改善,食品、服装、住房、教育、健康及其他必需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也极大增加。

2.教育科学文化发展与进步。教育科学文化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活动以及活动能力的发挥与扩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快速增长,从1978年的94.2亿元(约为年GDP的2.5%)增长到2007年的12148.1亿元(占中国GDP的3.2%)。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教育方面,全国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五年累计2.43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6倍,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用于文化体育事业的支出五年累计3104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3倍,县乡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免费义务教育让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5200万名中小学生受益,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得到免费教科书,780万名寄宿学生享受了生活费补助。西部地区大约有20万名因贫困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农村家庭承担的学龄儿童教育费用继续降低。2000年以来,中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88.6%上升到2008年的98.5%,中国中小学教育发展在有些指标上逼近甚至超过了工业化国家。

中国在公共卫生和健康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1973—197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63.6岁,到2007年已经上升到73岁。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国人口预期寿命的数据,世界平均水平为67岁,中国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1998年以来,政府医疗卫生服务政策的重点是建立和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保证个人有能力支付所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国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五年累计6294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7倍;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五年累计1.95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41倍。

3.人们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等。首先,我国的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低到高、由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向“一主多元”转化,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8年的11.3%,第二产业由1978年的47.9%上升到2008年的48.6%,第三产业由1978年的23.9%大幅上升至2008年的40.1%。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商品和服务从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部分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社会流动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并且更加公平、开放与合理,阶级阶层结构也逐步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先赋性的身份分层、政治分层淡化,通过对城乡二元化政策、户籍管理制度、单位制度、所有制制度等把各个阶级阶层封闭隔离的社会制度进行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通过法律、制度和政策人为地造成的不平等现象和身份制度,但这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大分化、大改组,现代化阶级阶层结构的雏形和基本要素雏形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其次,政治关系日益民主化。中国人民在政治民主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并取得稳步进展,公民权利意识逐渐觉醒,选举质量不断提升,各级政府更加开放,重视民意、民情和民生,政治关系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4.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改革开放后,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促使社会生活多元化、经济利益差别化,也使得人们的个人能力、权利、利益受到尊重和提高。在现代化亦即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社会成员实现个人成功的机会空间空前扩大。建立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并把这一制度确立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等改革措施,承认人的个性、人格的差异,激励其充分发挥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了经济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精神生活的丰富。人们的行为选择、思维模式、情感范式、交往方式逐步发生变化,开始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人生之路和认识世界。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增强了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对政治体制改革、对民主化和观念更新的关注和参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社会评价机制日益多样化,社会包容性增强,个人生活方式多姿多彩,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和社会文明

程度。

(二)当前中国民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发展速度在全球屈指可数,但由于受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制度等制约,中国仍然存在着大量贫困人口,社会公平、正义、和谐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待推进。

首先,人均GDP低。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7月4日公布的数据,尽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增长水平,但是在更能体现百姓贫富情况的人均GDP方面,2008年中国仅排在世界第104位,与全球前几位比较,差距显著。

其次,我国人均教育经费和卫生医疗经费不足。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巴西为2.29%。公共卫生方面,1997—1998年,在低收入国家中公共卫生平均预算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26%,而中国的这一比重还不足其一半,仅为0.62%。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世界卫生报告》中,对全球191个国家的卫生体系表现进行了评估,中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居第144位,而卫生公平性排在第188位,为全世界倒数第4位。

再次,资源环境制约。中国过去30年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伴随着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一方面,耕地、水资源、石油、铁矿石等资源贫乏,约束着中国经济和人民的发展;另一方面,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已经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环境,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森林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为表现的生态环境退化,更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人均耕地只有1.44亩,不足世界水平的40%;支撑经济增长的水资源、石油、铁矿石、铜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5%、8%、45%、

26%。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能源利用率(单位GDP能耗)大,严重制约着中国人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包括经济收入、社会资源等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地区、职业、性别差距。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为5153元,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2009年的3.33倍,相距甚远;1978—2009年,东、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关系从44.9∶34.3∶20.8变为54.3∶19.3∶17.8,按人口加权的人均GDP之比从1.65∶1.01∶1变为2.48∶1.16∶1;资源垄断和行政垄断、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腐败以及再分配制度的不完善等一些非市场因素导致我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利益分化,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女性、农民工、残疾人士在就业和收入等资源占有上处于弱势地位。与经济收入差距相对应,在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人的发展差异也很明显。

最后,经济发展不足导致人们就业和价值选择的“物的依赖”性。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多元主体的出现、经济效益的刺激等,使中国社会价值观从一元价值观向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互动转变。生产力的发展和不足,导致价值主体的价值评价既对理想目标和精神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又为世俗生活和物质利益所左右。近年来对大学生择业倾向的调查显示,政府机关和能源、电信等垄断性行业一直居于前列。关于“选择工作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薪酬待遇、福利保障和职业稳定性。关于“对实现就业影响较大的因素”,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排在前两位。这样的就业图景,折射出一些深层社会问题。在人潮汹涌中很少有人去思考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的兴趣,什么样的工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调查显示,在人们就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中,“专业对口”和“兴趣爱好”比较靠后。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忽视专长和兴趣的就业,对社会来讲往往是效率较低的。

二、推进我国民生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要求我们赋予人的发展问题以新的时代意蕴和价值定位,以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为民生发展提供现实条件、实现路径和前景目标。

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生产力是人的发展的前提,是人改造自然的活动及其活动能力的体现和发挥,也是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发展的条件。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福祉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而使人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创造和发展,扩大人们的社会交往,丰富人们的社会关系,推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其次,发展文教卫生事业。依靠教育提升劳动者的素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且用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制度的约束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但十多年来,这一目标仍未实现,这表明加大教育投入势在必行。同时,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和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也极为重要,教育部要探索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并要研究制定设立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方案和审计制度等,确保教育经费的落实和科学使用。在推进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应该确定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最低标准,保障全国学龄儿童,不论是男童、女童、城镇儿童还是农村儿童,都能享受到符合这个最低标准的义务教育。另外,加强就业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以及对进城就业农村劳动者、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等,提高其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

发展卫生事业,提升人们的健康素质。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由社会卫生支出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两项合计,而事实上还有许多社会成员无力支付一些基本医疗服务。因此,应该增加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降低个人承担医疗支出比例。尽管中国政府卫生支出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政府卫生

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中国的卫生预算支出占GDP的比重仅有0.82%左右,远低于2.6%的世界平均水平。个人医疗卫生支出负担仍然过重,分担比例过高,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仍然不堪重负。2006年10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强调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从而指明了我国卫生改革的方向。政府应该确定一揽子核心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等。这些服务内容必须满足最低标准要求,并保证所有中国公民都能够获得。

再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第一,应加快政治民主法制建设,加强普法教育,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理解、运用、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建设和宣传、引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加强道德规范建设。道德规范是人们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规范,大至国家活动,小到家庭生活和朋友相交,在社会的任何角落,道德都可能存在并发生作用。

此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持续保证。第一,树立全局观念,深化生态文明意识。在新的时期,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尊重自然,遵循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规律,承认自然的价值,全社会共同努力,建成生态文明。改变片面以GDP作为衡量和评价地区、部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标准和做法,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增长。第二,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环境利用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质量效益型工业道路,把资源科学和环境领域的相关研究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加以重点扶持。围绕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球环境的可承受能力,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中长期战略计划,并定期对具体实施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审查和落实。第三,加强管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初建、扩建、改建的工业项目技术起点要高,要求先评价、后建设,严格控制新污染,积极治理老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配合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检查以

及有效的奖惩制度和措施,褒奖一切在工程建设中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企业和个人,推动资源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进行。

最后,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缩小人的发展差距。生产力的发展是长期的工作,如何在现有生产力状况下保证人的发展的公平公正呢?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调节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或公共物品分配的均等化,缩小中国城乡、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确保社会弱势群体以及贫困地区的居民都能得到相对公平而有基本保障的发展机会,缓解经济发展差距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第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推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优先保障广大农民最亟需的基本公共服务。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提升农业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水平。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把财政新增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卫生事业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第二,发挥东、中、西部比较优势,形成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提高国家对西部地区财政投资比重,实行财政税收政策的倾斜,并制定相应的地区优惠政策,多角度开拓资金筹集渠道,鼓励和刺激民间和东部沿海的资本向西部地区投资,并加强对西部开发资金的监督和管理,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第三,提高弱势群体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能力,缩小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在发展机会上的差距。加大财政在弱势群体教育、就业、再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增加农民工、妇女以及残疾人的就业培训,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提高其就业率和创业率;同时,完善法律保障,畅通法律救济渠道,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帮助、支持农民工、妇女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就业。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通过二次分配消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和发展差距。

总之,民生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民生改善的步伐。当前,我们应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发展为核心,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进一步推进民生事业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字:

民生中国发展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 班级:高一七班 小组成员:谭浩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 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饮食风俗的变迁 1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

战略合作协议(民生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南昌分行 江西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二OO九年二月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甲方:中国民生银行南昌分行 乙方:江西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为了适应金融业的发展要求,加强银行与信托公司的金融同业合作,推动甲乙双方各项业务发展,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就结成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达成如下协议: 一、双方遵循“平待自愿、互惠互利、平等诚信、长期合作”原则,以建立长期、战略性的业务合作关系和实现双方业务的共同发展目的。 二、双方达成合作关系后,应积极为业务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落实本协议内容。 三、甲乙双方将在资金信托计划、资金收付业务、信贷资产买断、融资业务、资产证券化、电子商务、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并积极探讨其他创新业务领域。 其中在资金融通类项目选择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1、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项目 2、政府信用类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项目 3、大型企业(非房地产行业)信托贷款项目 一般由母公司(大型国企)或其他大型央企等机构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4、纯信用信托贷款项目

该类信托贷款要求融资客户满足属大型中央企业、行业龙头国有企业或甲方认可的大型机构。行业投向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外部信用评级AA以上等条件。 5、优质房地产企业或一级土地开发企业债权信托项目 该类开发企业应具备条件:资质不低于二级开发资质,为地区龙头企业,财务状良好,必须有抵押物。 6、对企业并购贷款信托,企业债券信托、担保融资信托、林权融资信托等项目进行合作。 四、在符合甲乙双方信用管理制度的前提下,甲方为乙方及乙方的子公司提供综合授信额度。 五、建立双方高层领导定期会晤和日常工作联系制度。为密切双方合作关系,增进友谊,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双方高层领导定期或不定期会晤。同时,为加强沟通,落实合作事宜,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双方业务合作顺利开展,双方建立日常工作联系制度。甲方联系单位为,乙方联系单位为江西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信托创新业务部。 六、本协议为双方进行全面长期业务合作的框架性协议,涉及的具体合作项目,需经双方业务部门另行签订协议或合同,并在具体合作中进一步予以明确。 七、本协议有效期为三年,如期满前30天双方均无书面异议,则有效期自动延续三年;如一方需要变更或终止,应提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告之对方。 八、本协议一式肆份,双方各执贰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银行分行转型战略[2020年最新]

ⅩⅩ银行ⅩⅩ分行转型战略 第3章ⅩⅩ银行ⅩⅩ分行发展现状 3.1ⅩⅩ银行ⅩⅩ分行概况 3.1.1ⅩⅩ银行ⅩⅩ分行的发展历史 20 0 1年6月1 6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ⅩⅩ银行成功收购ⅩⅩ市 商城城市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ⅩⅩ商城社”),改制设立ⅩⅩ银行义 乌支行(以下简称“ⅩⅩ支行”),2007年3月21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 委员会批准升格为Ⅹ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ⅩⅩ分行(以下简称“ⅩⅩ分 行”)。 收购改制前,ⅩⅩ商城社是一家仅有3个网点的地方性小法人金融机 构。截至2000年末,ⅩⅩ商城社各项存款余额仅为4.6亿元,贷款余额3.02 亿元,不良贷款余额724万元,不良贷款率2.4%,当年实现利润530万 元,员工124人,人均创利仅约4.3万元。但就其资产质量和人均创利水 平而言,当时己位居浙江全省城市信用社系统前茅。然而,由于受到国 家金融政策的限制,其存在的业务范围狭窄、服务手段单一、网点规模 受到严格控制、网络覆盖面狭小、员工素质较低等因素,都严重阻碍了 ⅩⅩ商城社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当时发生的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及湖 北武汉、广东普宁、福建石狮等地城市信用社的挤兑风波,导致全国众 多城市信用社陆续出现流动性风险,对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及社会稳定都 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中小金融机构的社会信誉和正常营 运。鉴于此,当时我国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对城市信用 社进行了严格的清理整顿。在这种情况下,ⅩⅩ商城社只有三种选择: 一是由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收购; 二是并入当地农村信用联社;二是由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收购;三是撤销 机构,退出市场。 与此同时,在当时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 大环境下,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希望抓住机遇,通过机构和业务的扩 张,快速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抢占未来业务发展的有利制高点。但根据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规定,股份制 商业银行不得在县(市)及其以下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在地级市也只允许 设立分行,因收购或兼并中小金融机构而设立机构的除外。县域经济发 达是浙江经济的突出亮点,早在2000年时期百强县中浙江已占23席,因 此人民银行的这一规定让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面对金融资源富庶的县 (市)级区域“无可奈何”。而这次全国性的城市信用社清理整顿,给刚 刚成立的ⅩⅩ银行杭州分行通过收购城市信用社的方式进入当地经济发 达县(市),实现机构网络的快速扩张带来了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 ⅩⅩ商城社整体风险小,不良资产总额、比率相对国内其他省份机构明 显较小,能够在收购后做到风险可控,保障存款人、股东的利益。因此, 本次ⅩⅩ银行收购ⅩⅩ商城社,能够把ⅩⅩ商城社的风险处置、ⅩⅩ银 行的自身发展和ⅩⅩ政府的社会稳定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项能够 使地方政府、监管当局、存款人和收购银行达成“多赢”的方案 [2 3] 。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 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 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 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 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 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 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 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民生银行信息化“十二五”建设的战略蓝图

2011年7月,银监会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布了《业信息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规划》)。本着“分而治之”的思想原则,《规划》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划分为“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金融机构”三类,并针对“十一五”期间各类金融机构在建设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而后,《规划》以前瞻的视野和整体推进的高度,描绘了“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建设发展的战略蓝图。 针对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规划》以满足银行业务发展战略需要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遵循“坚持围绕银行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全面风控”和“坚持科技引领”四大指导原则,要求各商业银行在今后五年齐抓共谋,创新实践,按照“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和“加强保障、有序推进”的实施策略,全面开展“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是银行业信息化战略发展的大纲,将引领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快步前行。 作为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对《规划》制定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发展战略高度关注。通过对《规划》内容的深入研究与理解,把其中的核心思想贯穿于实现民生银行“二次腾飞”战略转型,特别是“持续加大数据积累与整合的和深度,建设统一的数据平台,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展现客户单一全景; 为满足前台营销、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风险管理等多种要求,持续提升对数据的分析、挖掘与深度运用能力;以数据共享、数据业务价值提炼,促使银行客户服务、产品创新、渠道拓展、市场营销、风险防范能力大幅提升,从而引领银行业务的差异化、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民生银行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民生银行信息化发展现状 自1996年成立以来,民生银行一贯注重信息化建设。2001年,民生银行完成了“大集中”科技平台建设,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网点的集中联网和会计账务集中处理,并陆续实现了账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管理,促使民生银行在业务层面上尝试发展管理信息化,初步实现了、流程化的头寸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分析等信息应用,为银行经营决策提供了最基础的信息保障。随着业务的不断开拓创新,发展至2003年,以账务视角形成的银行数据大集中已难以满足全行日益增加的信息应用需求。民生银行随即决定提升自身已有IT体系,在对核心银行系统及综合业务平台实施升级改造的同时,提出要全力打造一个以级数据仓库为核心的全行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对各类数据的及时汇总整合,支持全行经营数据的报表展现、灵活查询、监管报送和统计分析,实现商务智能信息应用。 民生银行企业级信息共享平台是实现全行“决策科学化、营销精确化、管理精细化”的基石,是近十年来民生银行实现业务战略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柱。民生银行自2003年4月起,以“打造先进的信息平台、实施数字化管理、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开始建设企业级信息共享平台。经过长期建设与不断完善,平台全面整合了全行包括核心银行系统、网上银行系统、授信风险管理系统、信用卡系统在内的数十个业务源系统数据,并基于平台应用门户,面向全行零售、对公、中后台及监管报送四个板块,实现了涵盖客户管理、产品管理、渠道管理、营销管理、风险管理、绩效管理、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等大量信息应用功能,向全行各级用户提供了专业化信息服务。2011年1月,民生银行企业级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了银行科技成果鉴定,在企业级数据仓库技术架构以及商业银行深度信息应用等方面达到了国内同业领先水平。2012年3月,“中国民生银行企业级数据管理及信息应用共享平台系统”项目荣获了2011年度银行科技发展奖二等奖。 二、银行业信息化发展从“科技为辅”转向“科技引领” 从银行业信息化发展脉络来看,银行业务经营与信息科技应用的核心交汇是银行数据。作为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出银行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同时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_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

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 第3章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3.1民生银行情况简介 中国民生银行成立于1996年1月12日,是我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 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相关规定 建立,实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民生银行区别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显著特征。 据民生银行官方发布的2012年业绩年报,2012年,民生银行实现净利润 375.63亿元,同比增长了34.54%。实现净非利息收入259.58亿元,占营业收入 的比率达到25.17%。不良贷款比率为0.7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 25.24%,比2011年提高了1.29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1.34元,比2011年增加了0.29 元;到2012年末,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5.75元,比2011年末增加了0.90元。2012年,民生银行储蓄存款净增首次超千亿元,在全国性股份 制商业银行中名列前茅。 民生银行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定位,推动战略转型。2009年下半年,民生银行董事会明确了“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 的战略定位,开始全面推进战略转型。目前,民生战略转型的成效已经充分显现,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 2012年末,民生银行有余额民营企业贷款客户数达13,680户,一般贷款余额达5,375.05亿元,分别占对公贷款客户数的85.05%和贷款余额的61.57%。2012 年末,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169.51亿元,占全行贷款的比重达到23.07%,小微企业客户数达到99.23万户。 3.2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中国民生变迁调查报告

以一衣而知中国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服装专题 通过生活方式的变迁,特别是服饰与文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 诸如穿鞋戴帽,本是纯粹的个人生活行为,但在近代中国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一代先辈思想启蒙的先声,生活方式国际化的滥觞。 鸦片战争后人们痛感到国家的积弱是由于民智不开,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其中尤以吸鸦片、裹足成为摧残民体,有辱国格的两大公害。先进的知识分子莫不对此口诛笔伐。如果说禁烟是对少数人不良嗜好的整治,反对裹足却要变更上千年的陈规旧习,波及千家万户。19世纪末兴起男子剪辫子的风潮,成为维新运动和民族革命的动员号召。 反对女子裹足和男子留辫子,必然推动鞋帽服饰的改革。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裾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于“与欧美同俗”,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开启民智的意义。剪辫子与留辫子,从上到下分成两大派。主留的固然有上层的冥顽派,而下层民众尤其是闭塞的农村反剪的势力更大,辫子尽管不是汉族的装束,但已通行了几百年,由长期生活积淀形成的心理习惯已经积重难返。有的为失去辫子哭泣的、骂娘的、呼妈的形形色色,有的自发组织保辫会进行抗议,甚至发生罢市。主剪的更把这一行动视为支持革命的召唤,到辛亥革命前夕形成高潮,人们欢欣鼓舞地选吉日,拜祖宗,放爆竹,剪辫子。有的地方“辫子”还成为一句骂人话,要说一句“你这人真是辫子! ”如同被骂“不是东西”。对辫子的态度,是非荣辱的两极对立和迅速转化,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中社会风尚的起伏激荡。 断发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髦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出“适於卫生,便於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⑺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这一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服装观念在中国的实施,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彻底摆脱封建伦理的规范,向着实用、经济、卫生、美观的方向发展,这是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 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去掉腰带。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式,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么,不穿什么是个人行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都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合理的,不合理的浪急潮涌。西装革履,长袍马褂,坦胸露背,长靠短打,新旧土洋,千奇百怪,真正开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服装的变化得风气之先,敏感地表现了文化气候的走向。 从社会、思想和文化变迁的角度看服装的变化,那服装就成为考察社会文化变迁的窗口。所以一部优秀的社会生活史必定是社会文化史;一部优秀的社会文化史必然要对社会生活作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 学习课题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 班级:高一七班 小组成员:谭浩 1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义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状况及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使学生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的学习以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增强学生整理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报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功能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报刊业近代发展对社会影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分析及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4)通过对报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功能的比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较历史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报刊业走向繁荣历程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报刊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的学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影视业的迅速发展,使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变化。 (3)通过对互联网功能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它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感受大众传媒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使学生感受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报刊业和影视事业以及互联网的发展。 2.教学难点:各种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教学。 2.教学用具:制作的课件、有关的图片和影视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讨论:什么叫大众传煤?你所熟悉的大众传煤有哪些?

民生银行:董事会战略发展与投资管理委员会工作细则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战略发展与投资管理委员会工作细则 (2008年2月29日第四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公司章程》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 战略发展与投资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是董事会按照股东大会决议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 对董事会负责。 第三条 委员会由不少于三名董事组成,设委员会主席一名,由董事长担任。委员会成员组成和变更经董事长提名,由董事会决定。 第四条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并配备工作秘书,协助委员会开展工作。 第二章 职责权限 第五条 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研究制定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纲要,并向董事会提出建议,包括但不限于: 1、研究拟定公司中长期战略目标; 2、研究公司经营发展商业模式,拟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和业务结构; 3、根据发展目标,研究拟定公司资本补充规划,拟定资本金补充渠道,包括利润分配政策及年度利润分配方案; 4、研究拟定公司内部组织机构设置方案; 5、研究拟定公司分支机构发展规划,包括海外发展规划; 6、研究拟定公司信息技术的目标及手段。 (二)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提出战略调整建议; (四)研究制定对外投资的相关制度,对公司重大投资决策(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等)提出建议和方案,并对民生银行附属机构实施集团化管理工作; (五)研究制定对外兼并收购的相关制度,研究兼并收购的策略,并提出建议实施方案,包括收购对象、收购方式、重组整合等; (六)研究筹划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研究拟定金融(集团)公司的组建模式及管理方式; (七)研究实施其他涉及我行战略发展的重大事宜。

民生银行的竞争优势

民生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 从11月12日起,市场持续暴跌,对暴跌原因,说什么的都有:高盛看空、热钱撤退、机构做波段、政策紧缩等等,其实暴跌这不是第一次,也更不会是最后一次,有暴涨就有暴跌,有暴跌必有暴涨,潮起潮落,没什么新鲜的。很遗憾,国内媒体所有的分析都抛开了投资的根本,没人提公司的基本面,更没有看到银行估值已经低估到了何种地步,此时买入民生银行,有何风险? 近期李嘉诚133亿增持中银H股,索罗斯买入近2亿股民生H股,巴菲特3季度继续增持富国银行,又新买入纽约梅隆银行,新加坡淡马锡70多亿美元参与建行H股配股,所有这些说明了什么? 2010年11月18日,资阳民生村镇银行开业,注册资金8000万元。截止11月11日,商贷通余额已到1400亿,民生银行每天都在健康成长,投资民生银行,我们夜夜安枕! 从10年前的300多亿元,到现在1.8万亿的规模,在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发展正是以创新性的转型,抓住了市场机遇。

而每次转型,人的力量将不可忽视。 “很多人问我,民生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我们有很好的团队。”11月18日,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洪琦在金融业人才研讨会上表示,“如果现在从零开始,我们依然可以在10年内做好。” 二次转型:做小微企业的银行显成效 在民生银行的发展历程当中,经历了一次较大的战略转型。而目前,民生银行正面临着在进行着二次转型。 据了解,1996年民生银行成立之初,定位为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服务。然而,到了2000年A股上市之后,民生银行根据当时的环境以及监管背景,首次做出了战略调整,将服务定位于为大企业服务,走一条低风险、高增长、高效益的发展道路。 据洪琦透露,民生银行目前正面临着二次转型。“目前,外部环境、国际市场、国内的监管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率市场、资本市场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也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活动形式 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 在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中(20世纪初~21世纪初),民生的变迁涉及诸多领域。教材中还提供了多领域及多个生活侧面的思考,如交通、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本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选题进行筛选和改造,或者对活动形式进行拓展。例如:举行“主题论坛”,题目可定为:百年民生与现代文明。 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模拟展览公司的承展规划人,写出本次历史展览会的具体方案。然后搜集有关材料或进行访谈调查,将整理好的有关资料、图片参加“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会。

本课内容还可以请学生调查、采访身边的行业单位或个人,或者自己家里生活的变迁,撰写调查报告,或者采访记,切身感受民生变迁就在自己身边。例如:可以调查交通局、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及变化。还可以设计一个调查表,了解所确定内容的变化历程。题目可以是通讯的变迁、我的家与交通工具等。 还可以请年长家长到班里,或者请学生采访家长,请他们结合自己在这些企业工作的亲身感受,畅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感受中国民生百年的巨大变迁。这样的活动可以将一个表面很概念化的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开展本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感性的了解升华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民生的百年变迁理解得更加深刻。 2.教材分析 这节探究活动课内容是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教材的开篇就指出:一个世纪以来(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一百多年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和我们的父辈、祖辈感受着。即指出了本课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教材提出了本活动课可涉及的众多领域,以“活动任务”的栏目,布置了探究活动课的具体任务。 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过去,我们非常重视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关注的是社会形态发展更迭的历史,讲的是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生产方式发展更迭的历史过程,基本上或者说是没有触及社会生活方式。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除政治活动、政治生活非常重要外,还有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更值得注意,而常常被忽略的社会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完全不亚于它们。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人类从来就不是单个人在生活。人们不能自由超越他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也会受制于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生活。这里所说的民生变迁,是指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的最普通、最普遍的日常生活,是人民千百万芸芸众生世俗生活的历史演变。我们的活动课就是要探究与广大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 历史研究的根本使命,就是研究人、了解人、了解人的最真切的生活方式,这就要了解民众生活的方式、了解衣食住行,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富地表现历史发展的历程。在20世纪初~21世纪初的百年间,中国民生的变迁,跨越了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的质的飞跃过程。 近百年的民生变迁,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教材中对于时代背景的交待,采用列出时代发展大事记的方式,以引导学生重视民生变化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密切相连的。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基本点:第一,新旧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交替促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辛亥革命前,半殖民地

荣盛发展与民生银行战略合作签约

强强联手,荣盛发展与民生银行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荣盛发展发布公告表示,近日公司与民生银行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荣盛发展董事长耿建明、总裁刘山及民生银行副行长石杰、业务管理部总经理陈焕德、地产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吕莉等双方领导出席仪式。 为构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结算、理财、互联网金融以及境内外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资本市场业务、境内外共同投资等方面加大合作。民生银行向荣盛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具体服务内容以双方经协商达成合意后最终签订的相关协议为准),预计总规模约为200亿元,以推动企业在提升市场竞争力、新型城镇化发展、建筑节能环保与科技创新、促进消费升级版块发展、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领域、“走出去”领域、个人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发展。 耿建明先生表示,独行快、众行远。荣盛发展与民生银行合作起步于2013年成都荣盛花语城融资工作的正式落地,4年间,双方惺惺相惜、合作默契,在传统的开发贷款和资管融资方面不断深入合作,累计合作规模180多亿元,截至目前存量余额超过120亿元。 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作为优秀的民营企业代表,荣盛发展和民生银行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贯彻大会要求部署,主动适应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受益者和建设性的贡献者。荣盛发展期待乘

着十九大的东风,抓住发展机遇,与民生银行精诚团结、默契合作,把握发展良机,驾驭周期波动,保持健康稳定增长,秉持“共赢、共享、共进”的协作精神,继续谱写银企一家、共创双赢的炫美篇章! 民生银行是国内首家以非国有企业为主要股东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近 3,000 家、员工近 5.7 万人。成立21年以来,以鲜明的经营特色、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持续的创新能力,在行业内保持着良好的竞争优势,经营管理持续健康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民生银行也加快了全面改革转型步伐,大力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在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荣盛发展作为河北首家IPO上市房企,深耕细作20余载,资产规模近两千亿,业务遍布全国40余城市。成绩的背后,是荣盛一直秉承着“创造财富、培育人才、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宗旨做企业;坚持“诚信、谦和、认真、苦干、拼搏、创新”的文化精神做事情;把“为消费者缔造快乐、健康、富有的新型生活方式”作为企业使命;坚守道德、法律的底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伴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角,2016年荣盛集团开启了“五五规划”新篇章,到2010年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升级,形成以大地产为主干,大健康、大金融为两翼,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为辅助的多产业综合集团公司;推动公司由专业地产商转变为管理规范、模式领先、运营健康、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服饰的变迁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服饰的变迁从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些变化就在人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的祖辈,父辈和我们感受着,其中服饰的变迁最为显著。。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通商口岸外商云集,西方的服饰文化传入了中国,清末,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受到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掀起了“剪辫易服”的风潮,纷纷剪去辫发,穿起西服。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20世纪30年代,海禁开放以后,外国衣料、西方款式源源输入我国,随之西方的工艺方法也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服装品类。尤其是上海,人口集中,工商业和文化事业都比较发达,所以成为当时的妇女时装中心。男子的服饰,初期仍如清代,从20年代起,上海等大城市的教师、公司洋行和机关办事员等,开始穿着西装,但多见于青年,老年职员和普通市民很少穿着,长衫马褂作为主要的礼服仍有一定的地位。孙中山先生提倡的由西式服装改革成的中山装,对西式服装在中国的生存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革命者首先穿起了西式服装,一大批年轻人也纷纷改变自己的服装打扮。西式的西服、连衣裙、制服、套裙等很受欢迎。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一批知识分子从国外带回西式服装,

使人们认识到短装的许多好处,对长装装式起了冲击作用。穿制服和西服等短装的人多了起来 建国以后服装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49年开始的干部服热,是受军队服装的影响,首先效仿的是青年学生,革命的热情激励他们穿起了象征革命的服装,接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争相效仿,许多人把长袍、西服改成中山装或军服式样,还有人把西服穿在里面,外罩一件干部服。这时穿长袍、马褂和西服的人已经很少了。从1949年以后,穿中山装的人越来越多,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更是形成穿中山装的热潮。除去中山装之外,人们又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综合设计出“人民装”,其款式的特点是:尖角翻领、单排扣和斜插袋,这种款式既有中山装的庄重大方,又有列宁装的简洁单纯,而且也是老少皆宜。后来出现的“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女式两用衫”都有中山装的影子。中山装从50年代开始普及,在款式上也是不断变化,如领子从完全扣紧到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当时毛泽东很喜欢穿这种改进了的中山装,因此国外把这种服装叫做“毛式服装”。中山装用什么样的面料都能制作,可以平时穿着,也可作为礼服,无论是外交场合还是在庄重的场合都很合适。中山装作为中国的传统服装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 代一直流行不衰。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工人、农民的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服装业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风气崇尚服装以朴素为美,时装、西服还不能在广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 课题组长:廖明兴 课题其他成员:牟丽、张浩宇、 汪旭鹏、舒宇、文俊杰、王益 指导教师:胡鸿敏 一.开题报告: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 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变迁

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意。 2、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段、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情况 (1)男子服饰变化情况 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装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装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接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策略报告(doc 11页)

民生维新:中国银行业的新生代蓝本 挥杆击球!白色小球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直向球洞方向而去……这是“民生银行杯”中华名人高尔夫球赛的一个场景。以民生银行冠名的中华名人高尔夫比赛,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举行,众多明星前来捧场,与民生银行贵宾客户同场竞技,形成了轰动效应。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次商业化的高尔夫赛事,民生银行在其中的角色,并不是仅冠名赛事这么简单。作为为客户打造的增值服务体系中的一环,自从组建了俱乐部之后,高尔夫目前已经成为民生银行推行贵宾服务的三大平台之一。 民生银行也是国内迄今为止惟一的以专业俱乐部形式来管理与开展高尔夫增值服务的银行。这种增值服务,便是民生银行零售银行部的一项业务创新。“一切创新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产品创新,没有产品创新,就没有市场,更没有发展。”董文标曾如此说道。 而民生银行的高速发展,应该说正是得益于各个层次的创新之举。“好的创新不仅对企业有益,对于增长更至关重要。”全球知名管理学家加里?哈梅尔是如此看重它的作用。 民生银行当然知道创新是企业生命线的不变真理,其实,在该行的整体架构中,几乎每个部门都涌动着革新求变的血液。 无论从零售银行部的业务增值服务体系、授信评审部的独立评审制度、稽核部的首席稽核检查官制度,到公司业务部的企业财务革新计划,再到科技开发部的“八大系统”改造,无一不体现了民生银行的自主创新能力。

正因为民生银行如此着力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以至于被业界誉为“创新领先的银行”。而成立10周年之际,民生银行通过创新经营带来的高回报率、低不良资产率以及高发展速度就不难理解了。 一篇在网上流传甚广的文章中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民生银行创新体系最适当的注脚——“民生银行最重大的价值,也许不在于其自身的资产价值,而是在于其为国内金融改革提供的崭新路标与探索精神。” 零售银行的春天? “市场这么大,遍地是黄金,就看你有没有能力把钱捡回来!”零售银行部副总经理高峰半开玩笑地说,对于自己负责的这个部门,他谈着谈着就兴奋起来。 也难怪他对零售业务如此着迷,从2003年开始,民生银行着手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加大对零售业务的支持力度。按照未来三年的战略规划,民生银行的零售业务的综合占比要达到30%。 早在2003年初,针对零售业务的发展,民生银行就开始采取行动,总行个人业务部和7家主要分行的个人业务部统一更名为零售银行部,这意味着民生银行在两年多之前,便开始运筹实施业务结构的调整。 这对于一家成立时间不到十年的中小型银行来说,抢占个人业务市场份额的野心,不言而喻。 “这么大的一块肥肉,谁不想吃?”高峰认为经过经济体制改革、私有化进程的推进,还有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增大,私人财富会急剧膨胀,“为什么现在外资对中国的银行业这么看好,因为零售银行的春天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