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职语文第一册 第四单元 第十六课 拿来主义

最新中职语文第一册 第四单元 第十六课 拿来主义
最新中职语文第一册 第四单元 第十六课 拿来主义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四单元

十六拿来主义

教学要求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文章结构,概括要点,提炼主旨。

3.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4.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揣摩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课文说明

(一)各段主要内容及要点

本文有10段。

第1段:从追述“闭关主义”入笔,指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从而批判国民党政府一味地媚外惑众。要点有:

(1)本段主要是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一起笔却谈起“闭关主义”来了呢?二者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当年封建统治阶级搞“闭关主义”,是为了“关起门来做皇帝”,结果导致我国落后于世界几百年;后来关不住门了,于是搞“送去主义”,还是为了维护少数统治者的利益,结果仍然是有害于国家民族;国民党政府“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那就更是危害国家民族了。可见,“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表现不同,本质一样。

这种开头方法,是将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谈论,使容易被人们看作只是文学艺术界的争论,具有了更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2)“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一句,及时转入正题。前面放得开,这里收得拢,完全没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之虞。

(3)随后举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的事例,以见“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之一斑。

这几句语言辛辣,充满讽刺。“捧”字描画出毕恭毕敬的媚外之态;“挂”字描画出到处张扬,唯恐对方不赏识之态;“发扬国光”则用反语指责这是不计后果的一味奉送,是自欺欺人。而“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也是用反语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媚外惑众方面逐步升级,愈演愈烈。

第2段: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只送不拿,为后文正面阐述“拿来”蓄势。

第3段:指出“只送不拿”的危害是祸及子孙。要点有:

(1)用“丰富”、“大度”等反语嘲笑了“送去主义”者的“打肿脸充胖子”式的虚荣。

(2)举尼采的例子是说“只送不拿”无异于发疯。

(3)举煤的例子是说“只送不拿”的后果是总有一天会枯竭。

(4)提到我们“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是为了说明那将祸及子孙。

第4段:强调当子孙没有东西和别人平等交换的时候,将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抛来”和“抛给”的区别是“抛来”指他人随意“抛”。东西恰巧落到你这里“来”;抛的人并没有特定的目标,因而也就没有不良的企图;既然对方没有不良企图,那么接受者也就有如“天上掉馅饼”,不用付出什么代价。“抛给”则不然。既然“给”,一定有“给”的特定对象;选定对象的“给”,一定有想法,有目的;那么“接受者”则必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第5段:承上启下,正面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具体阐述“拿来主义”之前,再扫清一种思想障碍——盲目排外。

前3句的内在逻辑是:由于我们深受“送来”(即“抛给”)之苦,所以有些人便盲目排外。

第4句隐含的语意是:正因为以前接触到的都是洋人“抛给”的垃圾,所以才对洋货发生恐怖;要是我们自己去“拿”,决不会拿这些无用而有害的东西。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

“运用脑髓”指开动脑筋加以分析;“放出眼光”指提高鉴别好坏的能力;“自己来拿”指主动索取而不是被动接受。

第8段:用“大宅子”作比,激浊扬清,强调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大宅子:指文化遗产。

激浊: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徘徊不敢走进门”——畏首畏尾,不敢继承;“放一把火烧光”——全盘否定,拒绝继承;“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迫腥逐臭,继承毒素,指出持这几种态度的人分别是孱头、昏蛋、废物。

扬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第9段:在明确态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拿来”的方法。

鱼翅:食中精品,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待这类遗产要“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即继承下来为工农大众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贵族大宾服务。

鸦片:正确使用是药品,错误使用是毒品,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对待这类遗产要“送到药房里去”,而不把它制成鸦片烟膏出售,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起好的作用。

烟枪烟灯:“外形”有一定的特色,但却是“毒具”,比喻文化遗产中有一定研究价值,但内容不健康的部分;对待这类遗产要“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即留一点供研究,不易扩散。

姨太太: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才能娶姨太太,纯粹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比喻文化遗产中纯糟粕的部分;对待这类遗产要“请她们各自走散”,即排斥毁灭。

归纳上面的分析,“拿来”的方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第10段:总结前文,指明“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胆识、品质和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意义。

(二)课文的思路

可以浓缩成以下10句话:

送去主义同闭关主义一样害国害民,而现在正一味送去。

却没人说道:拿来!

主张一味送去有如发疯,因为再丰富也会枯竭,那将祸及子孙。

其危害是要付出代价,接受“抛给”。

因此我主张“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然而有人被“抛给”的东西吓怕了,那是因为不是自己拿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开动脑筋,鉴别好坏,主动索取有益的东西。

我认为正确态度是拿来;不敢继承、拒绝继承和继承毒素都是错误的。

其方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当然“拿来”的人要有胆有识、出以公心,不拿,无法建设民族新文化。

根据以上思路,对本文的结构层次,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理解:

1.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4段):批判“送去主义”;第二部分(5~10段):阐述“拿来主义”。文章结构成“先破后立”的“对照式”。

2.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6段):批判阻碍“拿来”的两种错误做法。分两层。第一层(1~4段):批判“送去主义”;第二层(5~6段):批评“盲目排外”。第二部分(7~10段):阐述“拿来主义”的含义、态度、方法和重要意义。文章结构亦成“先破后立”的“对照式”。

3.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5段):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第二部分(6~9段):阐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拿来”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第三部分(10段):总结“拿来主义”的重要意义。文章结构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

(三)写作特点

运用比喻论证,把道理讲得生动活泼。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主要是“从喻体的特点出发,去推知本体”(示例见“课文说明”中对第9段的分析)。

语言特点是犀利、幽默,在嬉笑怒骂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示例见“课文说明”中对第1段的分析)。

教学建议

1.介绍有关常识、背景。通读全文。

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1)假如让你“切一刀”,把文章分成两部分的话,断点在哪里?为什么?

(2)研究前一部分。

①第1段批“送去”,举了哪些实例?

②在批“送去”时,为什么提到尼采和中国的煤?

③一味“送去”的危害是什么?“抛来”和“抛给”有什么区别?

(3)研究后一部分。

①第6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各是什么意思?

③“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有哪几种态度?

④“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⑤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拿来”的方法。

⑥最后一段段意如何概括?

3.略谈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练习参考答案

一、gēng miǎn yāsuíxǔsèbié

二、孱头:比喻软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比喻看似革命实则割断历史,盲目排斥,对文化遗产全面丰富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三、第一部分(第①段至第④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的后果。第①②段是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第③④段中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须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⑤段至第⑨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⑤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第⑥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第⑦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⑧段是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第⑨段是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第⑩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纳为: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对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1.“中国”指满清政府,“一向”强调时间之长,“闭关主义”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2.鲁迅并不是真的反对文艺交流,而是反对一味地“送去”。

3.“抛来”使接受的一方有选择的余地,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门面;“抛给”即“送来”,则是对方强迫接受,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有意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侵略,达到其永远的奴役中国的目的。

五、运用因果论证进行说理议论:课文第七段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它揭示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作者在论述这原因时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作者从交往需要“礼尚往来”的原则驳斥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的错误行径。第二层作者从历史角度指出只是送去,必论为乞丐。第三层作者从现实的角度指出只是一味听凭“送来”将会大受其害。至此,作者彻底批驳了由“闭关主义”导致的“送去主义”的荒谬,水到渠成,自然得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文章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比喻论证:课文第二部分,第八段一开始就用“譬如罢”开始论证。用从祖上得来的一所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以“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以“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都非常准确,形象生动。

有关资料

读《拿来主义》札记

徐中玉

(一)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他的观点最早偏重于对某些顽固派吹捧“国粹”的批判,接着也批判过一味崇洋、西化的论调。这在当时,他的批判都有针对性,是针对着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两个极端的。两个极端当然都不对,反对走这两个极端,如能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论点为指导,另外探索正确的道路,本来完全有可能,但由于缺乏“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精神、态度和能力,不少人反而彷徨,甚至害怕起来了,对文学遗产采取了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其中,也有一些是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在他们看来,不向文学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关系的。正是针对着这种新情况,新问题,也怀着不可抑止的激情,写了这篇《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中的基本观点,虽然在他成于此文前后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表现,但都不如此文表现得集中、全面而且形象生动。为了更详细地理解他这篇文章,我们有必要参看他其他一些文章。不过此文的确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问题的一篇最重要、最深刻的文章。虽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因为半个世纪来,被他在这篇战斗檄文里指责为“孱头”,怒骂为“昏蛋”,鄙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出现。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

他把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

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

他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拿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为什么应该这么办?很清楚:“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而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要求从事这一工作,“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二)

大家知道,鲁迅早期曾非常尖锐地抨击过“国粹”。他曾以为要少看中国书,或者竟不看中国书。怎么后来又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了呢?这里有没有矛盾?我的看法是:没有矛盾,但有发展。

在很多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要求冲破旧文化的桎梏向前迈进的时候,顽固派却涌出来大肆宣扬“国粹”的美妙,一定要大家仍唱老调子。本国独有的东西是否一定好?为什么都该保存,而且仍像神明一样向它膜拜?说是保存“国粹”,实际岂不是在反对革新,妄图保古、复古吗?当时的形势,保存了“国粹”,不抛弃了老调子,要保存我们的国家、人民便很难。而“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热风·随感录三十五》。他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集,忽然想到[五至六]》)可见,鲁迅在当时条件下狠批“国粹”,是把它作为顽固派妄图复古,反对革新的一块重要招牌来打击的,它打击了“国粹”,也就是打击了反动复古势力。当时文化革命战线上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打击这种复古伎俩,复古势力。显然还没有到对遗产需要提出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时机。

须知要少看或者竟不看中国书的话,乃是鲁迅对当时的青年们说的,他认为当时青年最

要紧的是“行”,不是“言”,暂时不能作文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不要与现实人生离开,应积极做点革新的事(参见《华盖集·青年必读书》)。当时的青年一般对遗产中的糟粕还缺乏辨别力。劝告他们少看或者竟不看,是出于一种爱护,使他们少受或不受毒害。鲁迅从未笼统地要求一切人少看或竟不看中国书。恰恰相反,他多次慨叹过真正懂得遗产中的精华,正确理解遗产的作用的人太少了。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搜集整理了很多古籍;他还想亲自编写一部文学史,可惜未能实现。只要稍加分析,对照事实,就可知道他从批判“国粹”到后来的主张“首先拿来”,其实是并不矛盾的。

当然,其间有发展。主要的危险已经不是复古或崇洋,一般青年已经逐渐长大,有一定辨别力了,创造革命的新文艺的需要更迫切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理论的传人以及苏联在批承文学遗产方面的某些经验教训的介绍,所有这些因素都促成了鲁迅思想在这一问题上的发展,使得他的观点更加辩证、完整、深化。我觉得,写成于《拿来主义》之前一年的《关于翻译(上)》中间的这一段,透露了发展的重要消息:

……但我们也不能决定苏联的大学院就“不会为帝国主义作家作选集”。倘在十年以前,是决定不会的,这不但为物力所限,也为了要保护革命的婴儿,不能将滋养的,无益的,有害的食品都漫无区别的乱放在他前面。现在却可以了,婴儿已经长大,而且强壮,聪明起来,即使将鸦片或吗啡给他看,也没有什么大危险,但不消说,一面也必须有先觉者来指示,说吸了就会上瘾,而上瘾之后,就成一个废物,或者还是社会上的害虫。

鲁迅也就是在这篇文章里指出这个著名的观点的:“凡作者,和读者因缘愈远的,那作者就于读者愈无害。古典的,反动的,观念形态已经很不相同的作品,大抵即不能打动新的青年(但自然也要有正确的指示),倒反可以从中学学描写的本领,作者的努力。”时代不同了,新的青年长大了,要创造革命的新文艺又必须从旧文艺和外国作品中择取有益的东西,所以他就把他随着形势的改变和学习的深入而发展了的思想写在这篇《拿来主义》里了。

(三)

为什么创新必须择旧——择取中国的和外国的旧文化?

在这个问题上,鲁迅曾引过卢那察尔斯基的一些话,也赞赏过他在革命之初采取的一些措施,例如仍要保存农民固有的美术,怕军人的泥靴踏烂了皇宫的地毯等。这道理,用鲁迅自己的话,便是:“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仍然有所择取。”“古人所创的事业中,即含有后来的新兴阶级皆可以择取的遗产。”(《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先前的遗产,有几位青年以为采用便是投降,那是他们将‘采用’与‘模仿’并为一谈了。”(《致魏猛克》1934年4月9日)文学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旧文学衰颓,来了一个新的转变,这转变往往得力于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欧洲的印象派,是吸取了从中国和日本传去的画的养料而形成的。新阶级的文学也一样。文学遗产中一切进步的,合理的,科学的,美的东西,都仍能对新阶级的文学,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艺术方面提供有益的成分。为什么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会成为一个国家创造新文化的极为有利的

条件?就因为可以从旧文化中择用的养料多极了。鲁迅后期杂文是无产阶级文学的瑰宝,它正是从对地主、资产阶级旧文化的斗争中产生的,它批判旧文化中的糟粕,吸收、改造、发展其中对无产阶级有用的成分,它就成了新阶级的新文化的组成部分。不能设想,如果没有择取中国的旧文化,会产生出鲁迅的这种锋利无比的杂文来。

其实不只是新文化,就是无产阶级的新战士,最早又何尝不是从旧社会中培育起来,改造成长的?过去并无无产阶级,就是有了无产阶级之后,很多革命家包括革命导师在内也出身于非无产阶级,受过较长时间的旧教育。旧文化并没有妨碍他们转变立场,甚至成为革命导师。在他们成为革命导师之后,对旧文化还是竭力主张吸收和改造利用的。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反复强调学习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的极端重要性,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文化。他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列宁选集》,第4卷,第347页。)如果否定了继承文化遗产的必要性,那么对知识分子的作用,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家的作用,也会否定或怀疑了。这方面我们积下的沉痛教训是非常怵目惊心的。

鲁迅的思想,显然是受到列宁的影响,并同他一致的。

在他写作《拿来主义》的时候,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正待大力开展,无产阶级文艺质量正待迅速提高。但不少人对文学遗产却不敢接触,中国的外国的旧文化都不要,好像一接触就会被染污、被俘虏过去,不得了。他们也说要成为新人,也说要创造新文艺,可就不懂得:“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指责这种人为“孱头”,实出于如焚的热情,对这种人中的大多数,是由于“恨铁不成钢”,是想借此激出他们的勇气,把他们狠推到前面去。

(四)

对“昏蛋”和“废物”,鲁迅只有愤怒和鞭挞,而对“孱头”则不同,鲁迅讲过很多话,摆事实,讲道理,希望他们不要再这样的害怕。参看一下,可以更好地理解他这篇文章。

第一,他认为避忌旧文化,乃是衰病,无力,缺乏自信的表现;壮健,有魄力,富于自信的人是决不会这样的。他说:“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唯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类。”(《坟·看镜有感》)他说像这类人物,如果再不振作,就会更加衰弱下去,因为终日战战兢兢,先已丧失活气了。他又说:“我们吃东西,吃就吃,若是左思右想,吃牛肉怕不消化,喝茶时又要怀疑,那就不行了,——老年人才如此。有力量,有自信力的人是不至于此的。”(《关于知识阶级》)如果知识阶级如此胆小,一听到俄罗斯,一看见红色,一看到俄国的小说,就怕得发抖,对西洋文明也唯恐受害,一动也不敢动,怎样能进步呢?岂止不能进步,将来必定要灭亡。他说汉唐虽有边患,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时,自由驱使,绝不介怀。而一到衰弊陵夷的时刻,神经就衰弱过敏,对外国东西,便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了。(参见《坟·看镜有感》)我们究竟是甘心当弱者,还是应该努力做强者?

第二,他认为文艺上的创新必须择旧,一味害怕,是决不行的。他说:“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即违了祖宗,那么做又像了夷狄,终生悄悄如在薄冰上,发抖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坟·看镜有感》)十年后他在论新木刻时,又指出有两条路,一条是“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另一条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

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他认为我们对旧文化,无论是中国遗产中的精华还是外国遗产中的良规,实在都还知道得太少,吸收得太少。只要是优点,他说“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第三,他阐明了保存遗产与开创新业的辩证法。他说:“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集外集拾遗·<引玉集>后记》你要在文艺上有所开拓,有新的建树吗?那就要保存遗产。保存当然不同于保古,不是为了复古。保存下来也不是模仿和照搬,而只能是为了择取优点。如果只为复古、保古而保存,由于大家都反对复古、保古,遗产就保存不住。只有抱着革新的目的,认识到了择旧的重要作用,遗产才会得到大家的重视与爱护,所以真正的革命者才是最理想的遗产保存者,而遗产中的精华,亦只有在革命者手里才能得到开拓,并成为建设新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材料。难道我们还能把保存(择取)和开拓、建设割裂了来理解?

(五)

最后,再说说为什么要“不管三七二十一”。

这是流行在我们江南地区的一句口头语。三乘七,二十一,原是对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是如果经过考虑决定了要做某件事,认为非做不可了,那就不要再犹豫不决,计议末节,三七是二十一也好,不是二十一也好,反正是做定了,别人的七嘴八舌,亦都由他去。

“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所以文题即为《拿来主义》。如果没有一点勇气,东张西望,畏畏缩缩,欲拿又怕,拿了又不敢分别对待,就不成其为“拿来主义”了。

“拿来主义”好得很,因为它有科学性。如果不先拿来,许多有用的东西就被抹煞、毁灭了,还谈得到什么使用与存放?对旧文化,当然需要“批”,这有利于择取,但若像“四人帮”些“昏蛋”一样,“批字当头”“大批判开路”,实际是首先要毁灭大批遗产。把遗产大批大批地烧光,或用行政命令投入冷宫,这还怎么能进行择取、谈得到使用呢?只有首先拿来了,不毁灭掉,才能进行择取。你要“批”,尽管“批”,批对了固好,批错了还能够改回来,反正东西仍在,不致无法补救。“十年浩劫”中我们毁灭了多少文化遗产啊!“拿来主义”好得很,因为它同时也有革命性,创新离不开择旧,不先拿来无从创新。

鲁迅的思想、主张所以特别有力,即在富有科学性。它的革命性与科学性是统一的,而科学性则始终是基础。在批判继承文学遗产的问题上,亦复如此。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2)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高一(15)班时间:2010年6月24日执教者: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蹩( bié) 进:躲躲闪闪在走进。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你认为‘主义’什么意思?”(1、理论主张2、思想作风3、一定的社会制度),课文中主义就是思想,就是主张。而“拿来”就是一个动作,口语化动词—文化遗产<历史>,‘主义’是一个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1

《拿来主义》 师: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生1: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 生2: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生3: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 师: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吗? 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生读5分钟) 师: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你来。 生1: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师:概括得挺简洁的。能具体说说吗? 生1: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生笑);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师: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生1: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 师:你说的很不错。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 生4:老师,穷青年得了大宅子,是举例还是比喻? 师:你怎么看? 生4:我觉得应该是比喻。 师:说说理由。 生4:一般举例子应该是实实在在很典型的事,可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么能做例子呢? 师:有道理。你怎么就想到这是比喻呢? 生4:凭感觉。 师:哪个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5: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 生5: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 师: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 (生读书) 生6: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 师:依据? 生6: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从外国“拿”什么呢? 生6: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 师: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好,你来。 生7: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高一(15)班时间:2010年6月24日执教者: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着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 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蹩(bié)进:躲躲闪闪在走进。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着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 导语: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以下是本人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a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b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c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d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e挂过去,叫作“f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g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h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i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

拿来主义 公开课

拿来主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洋垃圾”视频,“洋垃圾”到底是该进还是禁呢?我们今天先来继续学习《拿来主义》,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了文章思路,明白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节课我们来解决为什么拿来,怎样拿来。 二、探究文本,学习论证 (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的1至7自然段,回答问题:边读边勾画出相关的信息 1.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哪几个“主义”?它们的表现和危害是什么?

2.为什么要拿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哪几个“主义”?它们的表现和后果是什么? 明确:闭关主义 表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实质:惧外、排外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导致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 表现:只是送出去,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实质:媚外、卖国 后果:祸延子孙(子孙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 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毒害、侵略)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2.为什么要拿来? 韩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破不立 塞:堵塞;止:停止。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鲁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德育目标 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比喻论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教学设想] 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

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与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您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不?”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就是您,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就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她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就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就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她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

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与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与“八德”(忠、孝、仁、爱、信、义、与、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就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就是国民党反动政权与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与“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与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11 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归纳比较疑问探讨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三、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 1、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 特点不送不拿主动送去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惧外排外媚外求荣自欺欺人爱国和平交往 利弊丧权辱国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文化堕落主权丧失 贻害子孙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称为新文艺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表现实质 孱头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讲课教案

《拿来主义》公开课 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拿来主义》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并进行资料导引,学生摘录其大意: 资料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资料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大意: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 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2、再次阅读课文5~10段,独立思考问题。 ①思考: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拿来主义朗读拿来主义课文原文

拿来主义朗读|拿来主义课文原文拿来主义(1)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2),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6),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3〕。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4〕,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

得大度。尼采〔5〕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6〕。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导学案

8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通过拿来主义这一观点论说过程的探讨,理解并说出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思路和比喻论证的作用。 2.结合杂文这种文体形式,找出讽刺性的语言在本文中的运用并说说其作用。 学习内容: 一、知识链接: 1.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主张“全盘西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2.文体简介: 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二、文本研读 (一)设疑自探 1.本文核心写“拿来主义”,作者为什么花将近一半的篇幅写其它“主义”?(二)解疑合探 2.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呢?在这一论说过程中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式,说明其作用? 3.毛泽东主席指出:“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请从文中找出下列句子加以分析并说说其作用。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四)质疑再探 4.读完本文,在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方面,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与同学们探讨一下,看是否能解决自已的问题。 三、拓展运作 5.作为一个青年人,我们该如何实行拿来主义?看到下面材料,你有何感想?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理解“拿来主义”的本质与内涵。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 3.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本文的论点。 2.品味语言,学习论证方法。 3.拓展延伸,理解“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拿来主义”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2.把握本文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上的特色。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2.“拿来主义”具有的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初高中我们学过哪些鲁迅的文章?(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补充一些。) 有多少同学是发自内心地喜欢鲁迅的文章?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的回答,喜欢的理由和不喜欢的理由。) (多媒体展示北大三位教授的话,强调鲁迅的重要性。) 鲁迅是不会被历史忘却的。 ——王富仁(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鲁迅是语文教学的灵丹妙药。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 鲁迅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亚洲的,是整个东方灵魂的脊梁。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起来学习《拿来主义》,看看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是否能解决掉。(多媒体展示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此处让同学们齐读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江苏省沛县中等专业学校张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把“拿来主义”与时代结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 二、教学重难点: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学讲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朗读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先学: 1、利用晨读课反复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小组合作,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搜集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3、阅读课文,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 4、小组讨论交流,搜集与拿来主义相关联的文化现象以及社会事件。 二、导入新课: 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最喜欢的节日、影视剧或动漫剧是什么? 从同学们的爱好中,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比我们传统的节日都盛大;爱看韩剧和日本动漫剧。近几年,外国的文化迅速占领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是全盘接受,还是全部抵制,还是相互融入?你对这种情况怎么看?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自学检测: 1、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议论文,那么下面我们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把他们搜集的相关资料共享给大家,请大家做好相关的记录。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阿Q正传》、《朝花夕拾》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①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高一(15)班时间:2010年6月24日执教者: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着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 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蹩(bié)进:躲躲闪闪在走进。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着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

高中语文教案:《拿来主义》教学片段实录

排除法巧理思路一一《拿来主义》教学片段实录重庆市渝北中学校刘祖平段成素 【导言】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应该有两个教学重点:一是论证思路,二是形象化说理。就前者而言,实际上又包含着“为什么要’拿来’”和“怎样’拿来’”两个部分。片段所展示的课文1――7段的思路分析,就笔者所知的范围,应该算是一种创新。 【实录】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所以D 师: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 的选项就行了一一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请大家快速阅读《拿来主义》1――7段, 把作者提供的所有“选项” 一一找出来。 生:闭关主义。 生:送去主义。 生:听凭送来。 生:自己来拿。 师:不错,一共是四个“选项”。那么,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生:“自己不去,另叽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师:“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生: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师: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生: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一一“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师:看看“送来”的是些什么东西? 生: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 '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师: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生: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师: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生: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所以,要“自己来拿” 师:1―― 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 生: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后记】 善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否定 肯定式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运用,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教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顺便说一句,在组织“怎样’拿来’”(8――9段)这一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整合模式研究之“破立结合” 濉溪中学张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课文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并能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当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并进行实践练习,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正确认识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的问题,端正对待事物的态度。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理解其论证结构的好处,总结归纳方法,并指导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 将学得的技法运用于实践,并指导以后的写作活动。 教学方法: 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并能迁移训练。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过:“当你一切春风得意,你的感觉极好的时候,你觉得鲁迅的著作是读不进去的;但是一旦你对现状不满,包括社会现状,也包括你自己的现状,你想寻求新的出路的时候,这就是你接近鲁迅的最佳时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鲁迅的《拿来主义》,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收益。 二、探讨课文:

(一)、探讨其先破后立的结构——如何提出问题 1、本文题为拿来主义,探讨的是什么问题?观点在哪里出现? 预设: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问题。主要观点在第7段提出,接着加以论证。 3、观点在行文中间才出现,之前都做了什么? 预设:在“拿来主义”之前,先谈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听凭送来”几种情况。 几种情况都是作者所反对的。 “闭关主义”——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封闭落后。 “送去主义”——子孙们、残羹冷炙做奖赏,——亡国灭种。 “听凭送来”——被“送来”东西吓怕了——毒害侵略。 这说明这几种方式都不可取,所以我们就只有“拿来”。 4、如何实行“拿来”? 预设: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具体是怎么论证的呢?运用“大宅子”的比喻。 (2)、在论证怎样“拿来”的时候,是不是直接就指出来该怎样做的呢? 预设:也不是。也是先否定几种做法。 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那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他占有,挑选。 5、论证结构: 我们来看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方式,在本文中,局部和整体的论证结构是一样的,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提出观点,而是先提出了几种有危害的现象,先否定,再肯定,这种方式叫做“先破后立”,也叫“驳论”。 我们可以仔细研究一下本文的“破”和“立”的方法:

《拿来主义》优质课教案

8、拿来主义 ..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教学重点: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1、“送去主义”是难点。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1.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是后半部分,即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于丹,因在百家讲坛里解读《论语》、《庄子》而暴得大名,被称为2006 年的“超级女声”,一面是好评如潮,一面被炮轰的声音也是十分强烈,有人在博客上 撰文《孔子真要被于丹弄哭了》、《中国进入文化奶妈时代》来质疑于丹。并称他们的 行为不是“醋意大发”,而是出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因为他们的初衷都是想 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孔子,一部真实的《论语》。面对《论语》、面对文化遗产,谁是 对的,我们应该相信谁?《拿来主义》将给我们答案。(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思考: 什么是拿来主义?除了拿来主义,作者还写了哪些主义? 三、初步探究 本文核心写“拿来主义”,作者为什么花将近一半的篇幅写其它“主义”?(多媒体展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实质及危害) (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要点) 【①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②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③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引出下一问题(对拿来主义的解读)】 【(选讲)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提问:(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明确:这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鸦片战争洋人的枪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大门之后,中国的反动政府“送去”了什么:国土、主权、白银、文物、苦力、奴隶,从“古董”到“活人”,从人格到国格。就在鲁迅写作本文的时候,国民党政府给日本帝国主义送去了东三省和热河省(今河北、内蒙古、辽宁),还给别的帝国主义国家送去了“租界”等等,美其名曰“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以至于在中国的土地上竟也被挂上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送”古董到巴黎,“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提问:(2)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