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考题大纲

污染生态学考题大纲
污染生态学考题大纲

1.污染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污染的生态系统是其研究对象)

2.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

2.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与修复

3.环境污染的生物指示、监测和评价

3.污染生态学的任务

1.阐明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为环境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2.寻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生态学途径

3.建立和完善污染环境的生物监测评价体系

4.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生物与受污染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在具体研究时常把它“分解”为各个单元进行研究,最后综合为整体。

野外调查、受控实验、多学科交叉、新技术的运用

5.污染生态学侧重于研究污染条件下生物的生物过程和生态效应,核心是分析环境中的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对生物的影响,目的是要利用生物控制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并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提出生态规划和管理对策。

6.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一)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

粘附的数量决定于植物表面积的大小和粗糙程度;

吸收主要通过气孔和叶孔进入植物体,积累后并对这些部位产生伤害。

(二)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

1、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或叶)表面

两个途径:

1.质体流(mass flow)途径: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

植物根部;

2.扩散途径:通过分子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2、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

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

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传递需要能量。

3.污染物透过细胞膜过程的物理化学解释

植物吸收环境中的污染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细胞壁等质外空间的吸收,一种是污染物透过细胞质膜进入细胞的生物过程。

1.不带电荷分子的跨膜扩散 (2)带电离子的跨膜扩散

3.离子被动运输①离子运输②促进运输(4)主动运输

4.

7.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通路:

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

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相连接细胞质通道。

8.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污染物通过动物细胞膜的方式有两大类:被动运输与特殊转运。

被动运输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作用;

特殊转运分为:载体转运、主动运输、吞噬和胞饮作用。

吞噬作用:某些固态物质与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有特殊亲和力,当其与细胞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细胞膜外包或内凹.将固态物质包围进入细胞;

胞饮作用:吞食细胞外液的微滴和胶体物质(即液态物质,特别是蛋白质) 通过这种方式进入细胞。

动物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

(一)经呼吸道吸收 (二)经消化管吸收(三)经皮肤及其他途径的吸收

9.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污染物连接到微生物细胞壁上有三种作用机制:

离子交换反应、沉淀作用和络合作用。

10.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因素

一、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1.不同植物种对污染物的吸收、积累量差异很大

2.生态类型之间对污染物吸收的差异比较复杂

3.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吸收污染物也有差异

4.、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

植物对有些元素容易吸收而对另一些元素很难吸收。

三、pH

土壤中绝大多数重金属都是以难溶态存在,它的可溶性受pH控制。

1.、氧化还原电位

重金属是过渡元素,在不同的氧化还原状态下,有不同的形态

五、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对阳离子的固定率,就能减少植物对镉等重金属的吸收。

六、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

(一)相加作用(addition)(二)协同作用(synergism) (三)颉颃作用(antagonism) (四)独立作用(independent joint action) M=M1+M2(1-M1)或M=l-(1-M1)(1-M2)。

七、土壤性质的影响

1.土壤类型和特性不同,能影响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吸收。

2.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多,提供了更多的能沉淀、络合污染物的基团,从而对污染物

吸附能力越强,根系吸毒量就越少。

3.不同类型的金属离子,被土壤吸附的数量、强弱是不同的。

4.金属离子形成有机螯合物后,植物对它们的吸收主要取决于所形成螯合物的溶解性

八、根际微生物的作用

根际是根土界面不足1mm到几毫米范围的微区土壤,是植物根系与土壤接触的微域环境。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够通过2种相互增效的方法来提高:一种是通过微生物产生含fe细胞、分泌生物表面活化剂及有机酸等来提高金属在土壤中的移动性,促进植物吸收高浓度的金属;另一种则主要通过与促进植物生长的根际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关联性来提高植物的生物量,从而增加重金属的积累量。

真菌也能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丛枝菌根真菌也能增加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11.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或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2.生物积累:同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13.生物放大:在同一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从低位营养级到高位营养级逐级增大的现象。

14.生物富集机制

1.、生物学特性

生物体内能与污染物结合的物质

糖类物质葡萄糖和果糖等,其分子结构中都有醛基(果糖是酮糖,但易变为醛糖);在还原性环境中,重金属离子易被还原,导致活性下降,并和糖类结合形成不溶性化合物。

蛋白质和氨基酸也具有与重金属及某些农药相结合的位点。一股认为蛋白质所含有的酸性氨基酸比碱性氨基酸多,其等电点接近于pH5。如果在中性环境中,蛋白质往往呈阴离子状态,易和金属阳离子结合

在能与重金属结合的蛋白质中,最重要的是金属硫蛋白及类金属硫蛋白。⑦作为细胞内蛋白质存在,不存在于一般体液中。

脂类含有极性酯键,这类酯键能和金属离子结合而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从而把重金属贮存在脂肪内。

核酸是极性化合物,既含有磷酸基又含有碱性基团,属两性电解质。在一定的pH条件下能解离而带电荷,所以能和金属离子结合。因此,尽管生物体内核酸含量不多,但仍是生物富集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物对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富集能力与其体内存在的分解该类物质的酶的活性有关。酶活性越强,则越不易富集;酶活性越弱,则越易富集

金属元素在各类生物体内的半衰期长短不同,能直接影响生物富集量。

富集还和某些元素的代谢有关

1.()不同器官

对三种鱼(鲢鱼、草鱼、鲤鱼)的研究证明,在相同铅浓度下,三种鱼各部位的富集规律都一致,即鳃>内脏>骨骼>头>肌肉

1.()不同生育期

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施铅,根对铅的富集顺序为:拔节期>分蘖期>苗期>抽穗期>结实期。叶片和茎对铅的富集也以拔节期最高。谷壳和糙米的富集量则不同,都是以结实期施铅富集量最高,其富集顺序为:结实期>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分蘖期。

1.()不同生物种

生物体吸收污染物后,由于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可以降低污染物的毒性,从而使其在体内富集。主要表现为:①污染物和生物体中某些成分结合(络合、螯合),不能再参加代谢活动,使污染物失去毒性,从而可以在生物体内富集;②体内污染物在酶的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水解、脱烃、脱卤、苯环羟基化和异构化过程,毒性降低,甚至彻底分解,失去毒性,从而加速生物的吸收,增加生物富集量。

(五)超量积累的植物

这类植物有三个主要特征:①体内某一元素浓度大于一定的临界值;②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大部分分布在地上部,即有较高的地上部/根浓度比率;③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这类植物能良好的生长,一般不会发生重金属毒害现象。除以上主要特点外,生物有机体的大小、性别、食性、食量、生活区域、脂肪含量及生长发育季节等也都会影响生物对污染物的富集。

1.、污染物的性质

污染物的价态、形态、结构形式、相对分子质量、溶解度或溶解性质、物理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在溶液中的扩散能力和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能力等。

化学稳定性和高脂溶性是生物富集的重要条件。

重金属作为一类特殊的污染物,具有显著的不同于其他污染物的特点:

首先,重金属在环境中不会被降解,只会发生形态和价态变化,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能力很差,故在环境中长期存在。

其次,许多重金属是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如铜、锌、铬等,具有很强的生物富集效应。只有在超过一定的浓度时、才可以被称为污染物,会产生更高的生物积累,并对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副作用。

有些重金属为生物生长发育非必需,它们具有与许多矿质营养元素相同或相似的外层电子层结构,能通过扩散和细胞膜渗透而进入生物体内,发生生物积累。这类重金属在环境中只要微量存在,即可产生毒性效应,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第三,环境中的某些重金属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重金属化合物,如汞的甲基化作用。

第四,重金属在进入生物体内后,不易被排出,在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作用十分明显,在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可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蓄积起来造成慢性中毒,影响人体健康。

污染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富集量与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成正相关,但富集系数与环境中污染的浓度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反有随污染物浓度增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

富集量不仅与污染物浓度有关,还与作用时间密切相关。污染物的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则生物体内污染物富集量也超多。

1.、环境特点

环境要素通过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污染物的性质来间接影响污染物的生物富集,土壤重金属作物效应的区域差异就是环境要素作用的结果。

土壤环境对植物的富集作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气态污染物主要通过气孔进人植物体,凡是能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均能影响气态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积累。

鱼体内积累的几乎都是甲基汞。鱼体内富集的甲基汞多少和湖底有机质含量有关,湖底有机质含量越高,则湖底甲基汞占总汞量越高而鱼体含汞量越低

富集与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内,污染物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含量逐级增加,其富集系数在各营养级中均可达到极其惊人的程度

15.受害机制

1.、生物活性点位—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

在生物大分子中的活性点位有:羧肽酶、碱性磷酸酶、碳酸酐酶、细胞色素C、血红蛋白以及铁氧还原蛋白等。

二、重金属对生物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

金属的生物中毒有两种可能的分子机制:一是有毒金属进攻生物大分子活性点位,取代活性点位上有益金属,破坏了生物大分子正常的生理和代谢功能,造成生物的病变;二是有毒金属键结合到生物大分子的去活性位置上,降低或消除了生物大分子(如酶)原有的生物活性,同样使生物发生病变。

三、金属离子对生物大分子活性点位的竞争及其与金属生物毒性的关系

当进人生物体内的金属不止一种时,引起的生物毒性效应除与金属离子的种类、浓度以及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结合的部位有关外,还与这些金属在生物体内的联合作用有关。

1.、分子、原子结构理论解释

重金属是过渡元素,都有d电子存在,而d电子在催化、磁性等方向都有特殊的性质与效能。它对生物都是致毒的根源。这些重金属如进入人体.就会起催化作用,扰乱生理反应,成为比原子能放射性更有害的污染物。因为原子能放射只是无机离子,而这些重金属都有有机化的危险。

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对生物毒害效应的差别主要是前者为慢性中毒,后者主要是急性中毒。

16.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各层次对环境污染程度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7.生物监测优缺点

优点:1.能够反映环境污染的综合效应2.能够反映环境污染的累积效应3.具有连续监测的特点4.具有经济性特点

缺点:定量困难、灵敏度低、选择性不强、时效性差。

18.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遗传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遗传多样性也因

此不复存在,从而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

2.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由于遗传漂变的发生,降低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3.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于达到了种群的遗传学瓶颈,即使种群最后实现了完

全的适应,并恢复到原来的种群数量,由于建立者效应,导致遗传来源单一,使得遗传变异性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2.物种多样性

1.污染物的直接毒害作用,阻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

2.污染引起生境的改变,使生物丧失了生存的环境

3.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和积累作用,使食物链后端的生物中毒难以存活或繁育等

3.生态系统多样性

1.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

环境污染往往导致生境的单一化,从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也成必然

2.生态系统复杂性的降低

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简单化,食物链简化,食物链不完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路径减少或不畅通,能量供给渠道减少、供给程度减少,信息传递受阻。

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减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污染直接影响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二是污染大大降低了初级生产,从而使依托强大初级生产力才能建立起来的各级消费类群没有足够的物质和能量支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趋于简单化。

19.“指示生物”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定性反应,指示环境污染物的存在。

“监测生物”不仅能够反映污染物的存在,而且能够反映污染物的量。

监测生物必然是指示生物

20.水体污染:进入水体的外来杂质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对人来

环境和水的利用产生不良影响。

21.水体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

泊、河口、海湾等缓慢水体,导致某些特征性藻类异常增殖。水体颜色加深,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水质变坏,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体呈鱼腥气味,从而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导致水体生物多样性下降,单优势种群数量增加,水生生态系统失去原有价值。

植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细胞壁的结合钝化作用:细胞壁是结合、固定污染物的重要部位;细胞膜的结合钝化作用;细胞质和液泡的结合钝化作用:细胞质和液泡中具有许多能够与污染物结合的“结合座”,当部分污染物突破细胞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后,就能够和细胞质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的羧基、氨基、琉基及酚基等官能团结合,形成稳定的整合物,从而起到钝化作用。)

动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各种脂溶性有毒污染物进入组织后,多数耍与体内的某些化合物或基团结合,使毒性减低,极性和水溶性增加,从而可以迅速随尿液或汗液排出体外。结合反应的主要有6种:葡萄糖醛酸化反应、硫酸、乙酰化、甲基化、甘氨酰基、谷胱甘肽的形成)

葡萄糖醛酸化是动物体内(除猫外)最常见的解毒方式;乙酰化是各种芳香胺类、酰阱类使氨基的活性作用减弱,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谷胱甘肽是机体内存在的一种最重要的非蛋白琉基,其解毒作用的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1)为亲电子物质或其他氧化代谢物提供琉基,形成无毒的加成物。(2)阻断亲电子污染物及共代谢物与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的共价结合,使其保持正常代谢。(3)对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抑制及对自由基的清除。金属硫蛋白形成可和污染物结合起到解毒作用。如Cd-MT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沉淀作用、胞外络合作用、细胞壁结合作用、细胞质的结合作用)

23、生物对污染物的代谢解毒:

植物对污染物的代谢解毒;

动物对污染物的代谢解毒;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代谢解毒

24、生物对污染物的遗传解毒控制:

植物对污染物的遗传解毒控制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遗传解毒控制

25、生物对污染物及代谢产物的排出作用:

植物对污染物及代谢产物的排出作用

动物对污染物及代谢产物的排出作用((一)肾尿排出,(二)肝胆(三)呼吸道(四)其他消化管随粪便排出,皮肤、体液(汗液,唾液、乳汁))

微生物对污染物及代谢产物的排出作用

26、生物对污染物的解毒通过哪些途径实现?

1、生物对污染物的结合钝化

3、生物对污染物的遗传解毒控制:

4、生物对污染物及代谢产物的排出作用: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 课程英文名称:Ecology 先修课程:大学数学、生物学、土壤学 适用专业:植物科学技术、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广告学、社会学、外语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总学分:2.0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生物学分支学科。《生态学》课程把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讲授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阐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生态学》是面向植物科学技术、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广告学、社会学、外语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对文科类专业在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普及生态学知识、生态意识,宣扬生态文化。在介绍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特点,讲授各领域生态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对农业自然资源结构的优化组合,达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生态学的概念、基本性质,产生及发展,生态学的分支及应用领域和生态学学科体系; 2、掌握生态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对生物的作用规律,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及生物进化规律;了解环境资源的组织分配形式及合理开发途径。 3、掌握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动态规律,种群的相互作用及动态调节规律,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分布及发展演替规律;了解种群、群落原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认识生物圈及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特点,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规律。了解系统、生态系统及系统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5、了解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人口、资源、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认识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6、了解生态学各领域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前沿,生态学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及方法。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 第一章思考题: 1、试比较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生物类型吸收、迁移污染物的途径、机制的异同。 第二章思考题 1、什么叫生物的富集作用?生物为什么能富集污染物? 2、不同污染物类型和各种污染物质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内富集量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据此在不同类型污染地区农作物结构应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过多污染物进入人体? 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延伸,生物富集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 1 生物为什么会受污染物毒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毒害? 2 金属有哪些特性对生物产生的毒害程度起重要作用,为什么? 3 化学元素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拮抗和协同关系,有哪些因索决定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研究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四章思考题 1、总体来讲,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试比较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抗性作用的异同。 2、如何理解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解毒与抗性的关系? 3、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第五章思考题 1、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长期生态学效应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污染为什么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3、生物对污染环境适应的遗传学根源是什么?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水平? 4、污染条件下生物进化具有什么特点?你如何判断这种进化的方向?

第六章思考题 1.什么是生物监测? 如何处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与生物监洲三者间的关系? 2.利用生物监测环境质量有哪些优势? 3.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 第七章思考题 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用来描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氧平衡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含义是什么? 2什么是氧化塘?简述氧化塘作用的基本原理。氧化塘可分为哪几类,备有何特点? 3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哪些类型? 4 比较污水上地处理系统、污水灌溉的异同点。 第八章思考题 1、简述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谈谈我国大气污染今后发展趋势,为什么? 2、什么是温室效应,为什么会形成温室效应?目前不同学者有那些不同看法?你的看法是什么? 3、温室效应有哪些严重后果,应采取哪些对策? 4、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5、谈谈酸雨对生态有何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治酸雨? 6、谈谈治理大气污染应采取何种生态工程? 第九章思考题 1、重金属对土壤的影响有哪些方面?其后果如何,如何防治? 2、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形成过程有何区别与联系? 3、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在治理措施上有何异同? 4、就你所章握的污染生态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耕地可持续发展和土壤污染防治的综合对策。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432450 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学分/学时:2/32 课程层次:全校文化素质教育修读类型:选修考核方式:期末考试80%,平 时成绩20%。 开课学期:春季/秋季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教学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本课程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各个层次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介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应用生态学内容,并对生态学各个研究方向的近代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教学中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 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概念,对现代生态学的新进展,新成就有基本了解。 2. 人类作用是造成环境破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基本要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力求新颖;在课堂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态学,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命 第二节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 思考题: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试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

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污染生态学: 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 2、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 3、效应浓度EC: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4、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5、生物富集: 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6、氧化塘: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 7、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8、生化耗氧量BOD:一定期间,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所耗溶解氧的数量。 9、总需氧量TOD:把水中的CNSH等元素全部氧化成所需的O2 10、总有机碳TOC: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 11、土壤污染:当工农业生产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急即土壤污染。 12、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3、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 14、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农、林、牧、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 15、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二、填空 1、土地处理技术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地下渗滤系统。

环境激素污染生态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

环境激素污染生态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2级硕士研究生郝玉) 1.1 什么叫环境激素?有那些主要特征? 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s),是一类人工合成(自然界也有存在)的化合物,它们能够干扰人和动物体内激素的合成、释放、运输、代谢、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功能的表达等一系列生物过程,从而扰乱人和动物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机能,甚至造成对生物后代生殖功能的潜在影响,亦称为内分泌扰乱化学物质(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拟雌激素化合物(Estrogen-mimicking chemicals);外源雌激素(Xenoestrogens)等。主要包括一些合成的工业有机化合物,如多氯联苯(PCBs),工业洗涤剂烷基酚类化合物(Alkglphenol),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等;有机氯杀虫剂DDT,甲氧滴滴涕,?-六氯环己烷,有机磷杀虫剂马拉硫磷(Malathion)等;工业生产的副产物二恶英(Doxin);人工合成的雌激素乙炔雌二醇(EE2),乙烯雌酚(DES);植物雌激素?-谷甾醇(?-sitosterol);一些无机物也具有扰乱人及生物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如镉(Cd)等。虽然化学物质在结构上不尽相同,甚至千差万别,但他们却有着相似的化学性质:脂溶性;难于降解;易于生物积累等。 2.2 如何从遗传毒理学、分子毒理学角度解释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 ⑴直接进入细胞内 环境激素直接进入细胞内,作用于细胞核内的核酸或酶系统,引发遗传变异,虽然发生的几率很小,但不排除其可能性。 ⑵与荷尔蒙受体相结合 天然荷尔蒙是通过细胞内或细胞膜结合受体,与特定组织相互作用的。而某些环境激素分子结构与生物体的荷尔蒙结构类似,进而竞争受体或改变受体的识别,如多氯联苯某些化合物分子与天然甲状腺素相似,对甲状腺素产生干扰。甲氧DDT、壬基酚等能够干扰雌激素受体,烯菌酮具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这是因为它的代谢物对雄性激素的受体有亲和作用。环境激素的介入,与细胞膜上的荷尔蒙结合位点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而配体-受体复合物再结合在DNA结合区的DNA反应元件上,继而mRNA翻译成蛋白质并表现出拟激素作用,启动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 ⑶阻碍天然荷尔蒙与受体的结合 某些环境激素具有阻碍天然荷尔蒙合成的能力,如在类固醇的合成过程中,酮康唑可阻碍特定的酶反应,使类固醇类物质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比如睾丸酮是一种类固醇的物质,睾丸酮的欠缺会使精子数量以及质量均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一作用机制的观点被美国的Peter M. Vonier 教授所证实。另外雌激素的合成可被多菌醇所阻滞,肾上腺激素的合成可被二硫化碳改变,这些都造成体内荷尔蒙水平的变化,从而导致机体失调。 ⑷作用于细胞传导通路 环境激素可调节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细胞内的Ca2+浓度若超过10μmol/L属于不正常范围,但细胞外Ca2+的浓度却超过细胞内的万倍。正常细胞内Ca2+的调节机理是通过细胞膜上钙受体蛋白来发挥作用,环境激素的介入,能与细胞膜上的钙受体蛋白结合,导致细胞内外的信号传导的破坏,引起细胞代谢失调甚至死亡。如某些金属离子会干扰Ca2+在膜内的流动,硫丹可阻断γ-氨基丁酸介导的氯通道。一些PCB8影响钙的体内平衡和蛋白激酶的活性,也就是说,环境激素可通过调节细胞信号的途径来产生应答。

生态学试题答案整理培训讲学

生态学试题答案整理

1、环境生态学:指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结合系统科学、物理学、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物与受人干预的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及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 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6、微环境:是指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如生物群落的镶嵌性就是微环境作用的结果。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得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8、有效积温:是生物某发育时期内日有效温度(即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的差值的)总和。 8、生态幅度:一种植物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能力为其“生态幅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种生物会变化以适应环境,产生不同的“生态类型”。 9、物候:生物长期是适应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

10、温周期:温度有日变化,除了赤道地区以外,还有季节变化,植物对这两种节律性的变化反应敏感,并以适应,在这样的温度变化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1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 12、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3、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14、光饱和点: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定程度光合效率不会增加,如继续增加,光合效率下降,这点谓之饱和点。 15、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即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耐受范围,就称为该种生物的生态幅 16、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17、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18、死亡率:是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 19、年龄结构:是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总体的比例。 20、性比:是反映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比例的参数。 21、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分子生态学教学大纲

《分子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生态学专业中一门前言性和交叉性比较强的课程,主要讲述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原理和技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昆虫种群遗传学、进化生态学、物种分化与进化、基因流以及遗传分化等基础知识与理论,掌握分子生态学研究所需的基本实验技能。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第一节分子生态学的定义 第二节分子生态学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分子生态学的内涵 习题要点:简述分子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 本章重点、难点:分子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本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分子生态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以及分子生态学的内涵。第一章生态学中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第一节突变及其类型 第二节重组 第三节PCR、DNA类型、 习题要点:突变及其类型、突变形成的原因。DNA重组。 本章重点、难点:PCR以及DNA数据。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突变及其类型、突变形成的原因。PCR在分子遗传上的应用。 第二章生态学中的分子标记 第一节遗传模式 第二节分子遗传标记(如RAPD、AFLP、RFLP、Microsatellites等)。 习题要点:分子遗传标记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本章重点、难点:各种分子遗传标记的方法和应用领域。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各种分子遗传标记的特点如优点和缺点,以及各自的应用范围。 第三章单种群的遗传分析 第一节哈德—温伯格原理 第二节遗传漂变 第三节瓶颈效应、自然选择 第四节中性学说 第五节Wolbachia与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分化 习题要点:遗传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哈德—温伯格原理,Wolbachia对种群隔离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单种群遗传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哈德—温伯格原理在分子生态学上的意义,掌握Wolbachia对种群隔离的影响机理。 第四章多种群的遗传分析 第一节遗传距离 第二节基因流 第三节支序地理学 习题要点:遗传距离的测定、基因流的定量化分析和影响影子、分子钟、进化树。 本章重点、难点:测定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基因流程度。 本章教学要求:知晓遗传距离的测定方法,了解基因流的定量化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理解分子钟和进化树的概念。 第五章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遗传标记方法 第二节种群多样性分析方法 习题要点:掌握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软件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知晓遗传距离的测定方法,了解基因流的定量化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理解分子钟和进化树的概念。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以期末课程报告和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实验占30%、期末课程报告占70%。重点考查基础知识的要点和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参考书1:《An 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Ecology》,Trevor Beebee 和Graham Rowe编著,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46pp。 参考书2:《Molecular Ecology》,Joanna R. Freeland编著,John Wiley & Sons, Ltd,2005,388 pp。 大纲修订人:洪晓月 大纲审定人:韩召军 修订日期:2008年11月20日

污染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中的环境质量评价问题 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以及人类本身的健康状况都与该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密切相关。人们也更加意识到人类的行为,特别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行为,会对环境的状态和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会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如果因为人类的行为引起了环境质量的恶化,则人类社会不可能做到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们十分关心环境质量状况如何,以及人们的行为将会引起环境质量怎样的变化。这样慢慢的形成了当代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环境质量评价学。同时,环境质量评价又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项重要环境管理措施。 第一节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⒈环境质量(environment quality) 环境质量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和基本概念。正确理解环境质量一词的概念并赋以科学的定义,必须从分析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因为环境是一个系统,环境系统的内在特征表现为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外在特征表现为环境状态。目前,我们有很多方法和手段能够对环境的状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因此,对环境质量一词的定义应该是: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环境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作为环境状态表示的环境质量也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行为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的原因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 2.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例如水土大量流失,土地沙化,森林覆盖率锐减,臭氧层破坏,酸雨,大气和地表水的品质恶化等。在这些环境问题面前,人类开始感到了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环境质量与人类需要之间客观的存在一种特定的关系环境质量的价值。所谓环境质量评价,是评价环境质量的价值,而不是评价环境质量的本身,是对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要满足程度进行评定。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是环境质量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环境质量评价所探讨的是环境质量的社会意义。 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概念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加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客观和定量的评定和预测。 3.目的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1)较全面揭示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2)找出污染治理重点对象;(3)为制定环境综合防治方案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依据;(4)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5)预测和评价拟建的工业或其他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即环境影响评价。 4.分类环境质量评价有下述类型: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局地的、区域的(如城市的)、海洋的和全球的环境质量评价。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质量评价、水质评价、土壤质量评价等。就某一环境要素的质量进行评价,称为单要素评价。就诸要素综合进行评价,称为综合质量评价。按时间因素可分为环境回顾评价、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按参数选择,有卫生学参数、生态学参数、地球化学参数、污染物参数、经济学参数、美学参数、热力学参数等质量评价。对环境质量评价分类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有实践意义。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对不同类型的评价,其评价重点、评价方法,对评价所需资料的要求、评价精度、评价时效等均不相同。所以,在做某一项具体的评价时,首先正确的确定评价类型是十分重要的。 5.评价内容 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比较全面的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应包括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

生态工程期末考试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生态工程:模拟自然生态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去分析、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疏通物质、能量、信息流通渠道,开拓未被有效利用的生态位,使人与自然双双受益的系统工程技术。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概念模型:是对真实世界中问题域内的事物的描述,不是对软件设计的描述。概念的描述包括:记号、内涵、外延,其中记号和内涵(视图)是其最具实际意义的。 十分之一定律:生物量从绿色植物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按食物链的顺序在不同营养级上转移时,有稳定的数量级比例关系,通常后一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的1/10。而其余9/10由于呼吸,排泄,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等被消耗掉。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种植业生态工程: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技术体系,它既是当代全球经济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也是解决我国农村人口、资源、环境需求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一种带有方向性的途径。 系统:指由一群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根据预先编排好的规则工作,能完成个别元件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的群体。系统分为自然系统与人为系统两大类。 二、简答题 1、简述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的区别 答:第一,从理论原理来说,生态工程的理论原理是生态学,环境工程是环境学,生物工程是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第二,从组织水平来说,生态工程是生态系统水平,环境工程是环境系统水平,生物工程是细胞水平。第三,从控制内容来说,生态工程是力学功能(水气、太阳能、生物),环境工程是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的控制,而生物工程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遗传结构和密码。第四,从生物多样性来说,生态工程是自我设计加人类设计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工程是人类设计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工程则是人类设计对生物多样化的改变,增加生物多样性。 2、简述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涉及到具体原理) 答: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物种多样性原理,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原理,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4)整体性原理,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 3、简述生态工程的生物学原理 答:生态工程系统中,生物学原理在于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物种协调。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在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中,常需了解物种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即种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内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生态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导论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 环境工程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态学是为了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了解而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本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一般原理的了解,同时掌握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基本特征,重点掌握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其动态以及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初步掌握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人类面临的几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性的综合性科学,根据其自身特点,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组织层次,全面系统的对生态学内容进行较详细的介绍。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同时,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起自然的发展就是人类发展的生态意识,实现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生命的定义; 现代生命起源学说―化学进化论的内容及化学进化的过程; 维生环境的形成及组成; 地球的生命力量―Gaia假说; 生物圈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生物圈2号”工程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生态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 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观点; 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几个最重要的国际规划: IBP, MAB, IGBP和DIVERSITAS; 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 【教学要求】 了解什么是生命,生命起源的理论,尤其是现代生命起源学说―――化学进化论的内容及化学进化的过程,“生物圈2号”工程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四个主要时期; 熟悉生态学巩固时期的几大生态学派的基本观点;

环境污染生态学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在城市环境污染生态应用问题的认识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因此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的理念在于连接了环境经济学与污染生态学的纽带,对于最近几年提出的绿色GOD的概念扩展了新的视角。生态足迹估计了需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生存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它通过相同的单位比较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给,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区域可比性,评估的结果清楚地表明在所分析的每一个时空尺度上,人类对生物圈所施加的加压及其量级,因为生态足迹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201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和《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近期先后公布,有专家据此提醒,如果继续以超出地球资源极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来满足需求”——人类生态耗竭已超五成中国生态足迹量全球第二。以最新的2007年“生态足迹”计算表明,人类的生态耗竭已经超过50%,这表示地球需要1.5年的时间来产生人类所用的可再生资源和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去30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50多倍。然而,迅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集约化也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本文就生态足迹理论的在关于城市环境污染生态应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一.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 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它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生态足迹该指标的提出为核算某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了简明框架,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可以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探讨人类持续依赖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进而支持人类未来的生存。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1)我们可以保留大部分消费的资源以及大部分产生的废弃物;(2)这些资源以及废弃物大部分都可以转换成可提供这些功能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的计算方式明确地指出某个国家或地区使用了多少自然资源,然而,这些足迹并不是一片连续的土地;由于国际贸易的关系,人们使用的土地与水域面积分散在全球各个角落,这些需要很多研究来决定其确定的位置。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最新整理污染生态学考题大纲知识讲解

1. 污染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 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污染的生态系统是其研究对象) 2. 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 2. 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与修复 3. 环境污染的生物指示、监测和评价 3. 污染生态学的任务 1. 阐明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为环境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2. 寻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生态学途径 3. 建立和完善污染环境的生物监测评价体系 4. 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生物与受污染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在具体研究时常把它 分解”为各个单元进行研究,最后综合为整体。 野外调查、受控实验、多学科交叉、新技术的运用 5. 污染生态学侧重于研究污染条件下生物的生物过程和生态效应,核心是分析环境中的污染 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对生物的影响,目的是要利用生物控制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并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提出生态规划和管理对策。 6.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一)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 粘附的数量决定于植物表面积的大小和粗糙程度; 吸收主要通过气孔和叶孔进入植物体,积累后并对这些部位产生伤害。 (二)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 1、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或叶)表面 两个途径: 1. 质体流(mass flow)途径: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 2. 扩散途径:通过分子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2、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 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 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传递需要能量。 3. 污染物透过细胞膜过程的物理化学解释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生态学专业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实验 英文名: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 Monitor 课程编号3404027 实验总学时:20 实验周学时:2 开设实验项目数:7 实验课学分:1 面对其它院系: 本大纲主撰人:徐建强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环境监测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学科,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水质、大气、固体废物、土壤、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监测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质量保证。掌握环境样品采集、分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正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方法,掌握分析问题、处理数据以及写好实验报告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名称:普通生物学实验 英文名:Experiment ofBiology 课程编号1104038 实验总学时:30 实验周学时:2 开设实验项目数:15 实验课学分:1.5 面对其它院系: 本大纲主撰人:宋玉芝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讲授为辅的生物学基础性实验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技术,包括显微操作、制片技术、动物与植物解剖和分类、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动植物培养与观察等内容,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掌握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名称:生理生态学实验 英文名:Experiments of Physiological Ecology 课程编号1104039 实验总学时:30 实验周学时:2 开设实验项目数:10 实验课学分:1.5 面对其它院系: 本大纲主撰人:王传海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以实际操作为主,讲授为辅,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理生态基础实验技术,包括试剂配制、糖、蛋白、核酸等物质含量的测定,酶和蛋白等物质的提取,活性的测定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从事生物化学的教学科研打好扎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