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如何看待京剧的调查

关于大学生如何看待京剧的调查
关于大学生如何看待京剧的调查

关于大学生如何看待京剧的调查

摘要

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京剧作为国粹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展现了中华千年文化的精髓。它吸收多种地方剧种之精华于一身,并提升至更高的艺术境界,是我国影响最大、观(听)众面最广的戏曲剧种。京剧被看做是我国艺术的象征,它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不但具有沁人心扉、经久不衰的穿透力,而且还通过演唱活动和视听感受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能够荡涤肺腑、陶冶性情、激励志操,从而对人们心理产生效应。

一、喜欢京剧的原因

喜欢京剧的原因不仅在于其对我国本土文化有着重大影响,并且京剧在我国外交活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多年以来京剧艺术的对外交流展示了中国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诠释了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的形象,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国粹京剧艺术以其丰厚的内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虚拟化表现方式,从化妆到表演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其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是完全可以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艺术体系相媲美的,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京剧艺术描绘了民族的历史,表达了民族的情感,表现了民族的生活。中国政府对京剧艺术的对外交流寄予厚望,而对外文化交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又使得京剧艺术成为五十年代树立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最佳途径。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有时承担出国访问演出的任务,并一直受到外国友人的赞扬,经常在电台、报纸等报道中赞扬我国的京剧艺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曾有外国记者写到“这种艺术是一种奇迹,然而在这里没有任何虚伪的奥妙,是这样一种简单而又有着清晰的内在意义的艺术,不需要任何解释和翻译,每个人都可以抓住剧的意义并被它弄得神魂颠倒;在这种令人愉快的演出后面蕴藏着少智慧啊!”、“中国艺术团的表演不受国界的限制。哑剧是和谐而感人的,武功是卓越的,这种富有诗意的、罕见的表演,显示了几千年的文明,也展示了艺术的全新的境界。”等字样来评价我国的京剧艺术。

二、京剧的美

京剧作为国粹拥有与众不同的美,它的美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艺术特色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

相对淡薄。因而,其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二)京戏融汇了文学美

举个例子,红娘带着莺莺小姐逛花园。红娘出来唱了四句:‘春色撩人自消遣,深闺喜得片时闲,香尘芳径过庭院,鹂鹂鹦鹉巧笑言。’把红娘活泼的心情描写得入木三分。而小姐就不是这个心情,小姐是大龄青年,正发愁无人追求。于是,小姐唱到:‘落花流水春无限,休对鹦鹉把心事传。’小姐不能把心事对鹦鹉说,因为鹦鹉会学人说话,小姐要说‘我想找对象’,鹦鹉就会说‘我想找对象’,把小姐的心事全说出去了。所以,同样的良辰美景、同样的鹦鹉,小姐和红娘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六句唱词,把人物身份、个性、心境,把外界的环境、天气、景致全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就叫文学美。

(三)京戏融汇了古典美

因为京戏人物都是古典人物,人物形象充满了中国人特有的古典美。京戏中的人物从化妆、服装到身姿、动作、语言都蕴藏着含蓄、内敛的气质之美。中国人就是‘暖瓶性格’,里面热情外面平淡,不是那么特别张扬。

(四)京戏中融汇了程式美

俗话说‘不会看看热闹,会看看门道’,比如人物一亮相,一个手势:四指并拢,这叫庄重;五指张开,这叫豪放;兰花指,表现女性的娇丽。所以,每个程式化动作,都是有意味的有内涵的。

此外,京戏还包涵了音乐美、服装美、舞台灯光布景美、舞蹈武功美,总之,京戏中囊括各种美学功能,审美空间很大,对我们提升审美情趣有实际的功效。”

三、京剧如何贴近青年

京剧是国人值得骄傲的国粹,但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摆设,要想生存发展、繁荣兴盛,就必须接地气,必须与现实靠得更近。因此当代京剧应贴近青年,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自内心喜欢上它。

前些年,有人曾说:“京剧是排一出、赔一出,演一场、赔一场,已至穷途末路。”然而,如今的京剧演出市场却明显回暖。对此,一些京剧名家认为,这是在创作理念、传播手段和营销策略上不断变革所带来的新气象。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其“唱念做打”等艺术形式可谓颇富特色和魅力。但其过于程式化和慢节奏表演,以及新剧匮乏、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等因素,也一度影响了年轻人对她的青睐。针对此,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曾强调,要想让年轻人接近京剧,就不能死抱传统剧目,必须在创作上“接近时代、接近生活、接近观众”。这“三接近”是京剧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这“三贴近”原则下的具体化延伸,不

但是让年轻人接近京剧的秘笈,也是促使京剧与时俱进走向新的繁荣兴盛的关键。京剧不是不可以展示历史,但是不宜沉迷于历史,接近时代展示当代社会万象,也是京剧义不容辞的责任;京剧要接近生活,因为生活不仅是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也是艺术之美的内涵所在,而且,艺术的责任之一,也就是要展示现实生活的美和魅力;京剧要接近观众,既包括得到中老年观众的喜爱,更包括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因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毕竟需要年轻一代的努力。只有以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年轻观众走向京剧、走进京剧,才能让京剧这一国粹永葆青春。在当下,还要以多种形式培养京剧受众,普及京剧艺术,加强京剧营销。办好中国京剧艺术节,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当然还要多举办一些邀请赛、擂台赛等活动。再者,应多创作和编排一些新剧,特别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这届京剧艺术节所展演的剧目,就有不少是新的,可以说,这是“三接近”的一种重要体现和探索,值得倡导。

四、结论

在现代文明的“轰炸”下,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当然,一种艺术自有其盛衰转变的自然规律。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因此此时有的人做出关于“京剧进课堂”等举措来保护、发展传统文化。在倡导文化引思潮的今天,众多的文化门类都在潮流中寻求自身的发展轨迹,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为了让京剧更深入的发展下去,可以尝试将京剧与当代流行元素紧密结合,其中,借鉴戏曲元素创作的流行音乐很多,比如《北京一夜》便是流行唱腔和京剧老旦唱腔的融合,《Susan说》取材《苏三起解》,《在梅边》取材昆曲《牡丹亭》,而这些也给喜爱流行音乐、对传统艺术较为陌生的人们一个重新对传统戏曲有新认识的机会,久而久之也会让大家对京剧产生感性认识与认同感,而不是一谈到京剧只是感到陌生而遥远,除了国粹一说其他一无所知,不得不承认的是思考文化现象的过去和将来,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尊重,也是对前人创造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后世发展的一种期盼,都是必要和合理的。京剧艺术从古发展至今、再到将来,仍须接受历史和时间的考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