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江断裂带简介

小江断裂带简介
小江断裂带简介

小江断裂带简介

云南省境内的小江断裂是川滇活动地块和稳定的扬子地块边界,它北起滇川边界金沙江的巧家县北,向南经东川、宜良、通海、建水,最后并入红河断裂,走向近南北,平均水平滑移速率10 mm/s。自东川小江村起,小江断裂分东西两支,近乎平行向南延伸。小江断裂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彼此雁行排列,形态复杂,不仅断裂阶区多,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这些部位常处于闭锁状态, 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10多次大于6级的地震。

例如:

1500年1月4日宜良7.5级地震,

1571年 9月9日通海6.3级地震,

1588年6月18日曲江7.75级地震,

1713年寻甸6.76级地震,

1725年万寿山6.75级地震,

1733年东川7.75级大地震,

1763年12月30日江川6.5级地震,

1789年6月7日华宁西北7.0级地震,

1799年石屏宝秀7.0级地震,

1833年9月6日嵩明8.0级大地震,

1887年12月16日石屏7.0级地震,

1909年5月11日华宁6.5级地震,

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

1970年1月4日通海7.7级地震。

1500年以前小江断裂上也曾发生过许多次大地震,例如,1377年 (明洪武十年) 江川地震,明星弯子沟一个村在地震陷落入湖中 (云南省江川县志) 。历史上俞元古城可能在北魏至唐代之间一次大地震中沉入抚仙湖。

历史上对1833年9月6日 (清道光十三年) 云南嵩明州杨林8级地震有较详细的记载。“计十余州县相次厄,或裂或坟,或高者谷,或渊者陵,滇池水腾,震延千里。嵩明等州县计倒瓦草房八万七千六百二十余间,压死六千七百余人”。

“嵩明城垣倾圮过半,城乡十余座寺庙,阁亭崩颓、倒塌,五孔永剂桥摇平,锁水桥塌损,民居倾圮,人民压毙,地面裂而复合,黑泉涌出。杨林庙宇、民房几全倒尽,压毙人民,地裂复合,夹死人牛。回辉村、本作村房屋除一户未倒外,余全部倒塌。罗邦村、董官营地陷成塘,地裂缝宽二至三尺,长十余丈。狗街北蛇山上南北向地裂,长约半里,东升西降,高差约三尺。鱼枝本村旁山上裂开二大缝,牛陷没,人被抛掷,城乡死伤极多”。“宜良庙宇、民房、学宫、书院皆倒塌、城内房屋倒塌十分之七,城外更重。凤鸣村三元宫片瓦不存,一木不立,压死人,地裂复合。马头山靠河一侧土崖震崩,堵塞河水,河道改流。汤池地裂宽一尺,震后水竭。城乡伤毙居民无算”。“昆明、寻甸、河阳、呈贡等三十州县亦遭破坏”。

地震前气象变化异常,先是“黄沙日塞,昏晓不能辨”,如此连续三天。又是“降淫雨九日,雨色黑”。将震时白天昏暗,屋内都点上蜡烛,过了一阵又重新明亮,地震就发生了。主震发生后,余震频繁,影响较广,持续时间3年有余。1834年夏于元江,同年9月17日于澄江和路南,1835年6月于元江、新平又相继发生地震,均属嵩明地震余震,皆发生在小江断裂带。

1833年云南嵩明8.0大地震发生在小江断裂西支。同震地表破裂带北起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沧溪,向南经甸沙、清水海、嵩明陆良山、南冲、上下李子箐、火头村、玉溪市澄江县阳宗镇的阳宗丫口附近,全长130 千米,原先呈雁行排列的6条断裂在地震中得以贯通,6条断裂之间5个阶区处于局部拉张,地震中断陷,5个阶区分别对应于5个拉分盆地 (湖泊或槽地) :清水海 (湖泊) 、上游水库 (湖泊) 、南冲杨林 (槽地)、前所 (槽地) 和阳宗海 (湖泊) 。同震断裂总体走向北东5-15o,倾角陡,倾向有的地方是北西西,有的地方又是南东东。同震断裂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滑移量达12 米。

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第三讲 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 3.1 强震分布的成带性 地震活动并不遍地开花,地震危险性并非到处一样。强震往往沿着与地质构造有一定联系的地震带分布,地震越大,分布的成带性越明显。 图3-1绘出了1900~2004年全球7级以上强震分布。很明显,全球大多数7级以上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另外,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洋脊,东非裂谷,以及东亚和北美大陆也都有一些地震分布。图3-2是世界中源和深源强震震中分布图。深源强震(h ≥300千米)全部分布在环太平洋带的几段俯冲带上。中源地震(70千米≤h<300千米)90%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南亚带的兴都库什与中缅交界也有两个著名的中源地震区。 图3-1 世界强震震中分布图(1900-2004) 46 45

图3-1世界强震震中分布图(1900~2004) 图3-2世界中深强震震中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沿岸集中分布了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全部的深源地震,是世界最大的地震带。在西太平洋,该带沿着勘察加、库页岛到日本,在日本西南分成两支,一支经琉球、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苏拉威西到巽他群岛;另一支沿马里亚纳海沟延伸,在苏拉威西岛与哈马里拉岛之间与前一支汇合。在东太平洋,该地震带北从美国的阿留申群岛,经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墨西哥、中美洲巴勒比、南美洲秘鲁、智利,进入南东太平洋,经澳洲麦阔里岛、新西兰、汤加、新赫布里特群岛、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到加罗林群岛。抱歉的是,本讲所给出的地图比例尺很小,无法给出地名,有兴趣的读者可找比例尺较大的地图对照着阅读。 对照图3-1和图1-3,可以看到,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位置基本上就是太平洋板块与四周的欧亚大陆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澳洲板块的交界地带。西太平洋地震带在日本西南分两支,又在苏拉威西岛与哈马里拉岛之间汇合,实际是沿着菲律宾海板块与太

鲜水河断裂GPS监测研究

鲜水河断裂GPS监测研究 鲜水河断裂是川滇地块和甘青地块所在区域内最具影响力、最具特征的断裂。采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观测数据,计算出了鲜水河断裂两侧所选测站在欧亚参考框架下的水平运动速度。用最小二乘法求得鲜水河断裂的运动速率为6.31mm/a,运动方向为南偏西7.7度,表明鲜水河断裂现今活动性较大。把鲜水河断裂的运动速度分解在鲜水河断裂的走向和倾向上,推出鲜水河断裂的性质为左旋走滑,且有明显的拉张特征。最后对造成鲜水河断裂现今活动特征的机理进行了一定地探讨。 标签:GPS监测;鲜水河断裂;断裂活动 引言 川滇地块和甘青地块所在区域现今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1][2]。独特的自然条件导致川滇地块和甘青地块所在区域地形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多样、断裂发育,成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重灾区[3]。鲜水河断裂是川滇地块和甘青地块所在区域内最具影响力、最具特征的断裂。文章选取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部分相关GPS监测站对川滇地块和甘青地块的边界断裂-鲜水河断裂进行研究,通过研究鲜水河断裂两侧GPS监测站的监测结果,来探讨鲜水河断裂现今活动量大小、断裂性质等活动特征。 1 鲜水河断裂基本特征 鲜水河断裂是川滇地块和甘青地块的边界断裂,是中国西南地区巨型左旋走滑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水河断裂起于甘孜北面的英达,经朱楼、旦都、瓦各及炉霍南侧延至道孚,止于康定以南。断裂总体走向呈北偏西(40~50)度,总体略呈向北东微凸的弧形状。长约300多千米。由鲜水河断裂的活动特征,可将鲜水河断裂分为北西段和南东段。鲜水河断裂的北西段相对比较简单,大致为单线延伸几何结构,南东段则由折多塘断裂、康定断裂、磨西断裂等数条分支断裂组成[4]。鲜水河断裂形成于中生代晚期-新生代早期。在历史上,鲜水河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鲜水河断裂现今仍是一条活跃的活动断裂[5]。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的断裂带之一。 2 参考框架的选取 现今利用GPS技术监测地壳形变,一般是在国际大地参考框架ITRF2000下研究。ITRF2000框架主要是基于最近20多年VLBI,SLR,GPS,DORIS 等空间技术的实测资料建立起来的,代表了近20年跨度的全球地壳运动的特征,适用于现今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的研究[6]。在ITRF2000框架下研究区域性地壳形变,由于测站的位移和速率包含了首级大板块本身的运动,而首级大板块运动速率一般都相对比较大,因此,很容易掩盖次级板块内各测站的局部相对运动。为了突出次级板块内形变监测点的相对运动及局部相对变形,需要选择合适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与强震 稽少丞 2008年5月12日8.0级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今天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强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下面,我就科普 一下龙门山断裂带。 在中国地图上有一条由著名地理学家胡焕

庸(1901~1998)先生提出的“胡焕庸线”。这条直线,北起黑龙江爱珲县、西南达云南腾冲,它把中国大陆分成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6%。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图中,也有这样一条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它就是龙门山脉。龙门山以东是称之为“天府”的成都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谓天府。”龙门山以西是中、高山、极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河谷,自然环境注定这里不能像川东一样养活众多的人口,而只能是游牧民的天下。 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横亘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龙门山脉北东-南西向长约500 千米,北西-南东向宽约40~50 千米,从东到西分别是山前冲积平原(海拔约500 米)、高山地貌(海拔2000~5000 米)和高原地貌(海拔4000~5000 米),为当今世界上坡度最陡的高原边界。龙门山地区的地形坡度比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还大,这样的地貌特征本身就说明垂直龙门山方向上水平构造应力分量很大。前人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古地磁资料都证明龙门山脉晚新生代以

来经受了强烈的右旋斜冲。但是,横跨龙门山布设的GPS区域观测网在5.12之前的近十年的测量结果却显示基本上没有位移,有些人据此推断龙门山断裂带不是活动地震构造,把该地区从全国强震重点防范区的名单上剔除。在5.12地震发生在前,当地政府和民众都认为龙门山地区不会有大地震发生,因此也就没有采取任何应对地震灾害的策略与措施,更没有为应对可能的地震灾害而储备救援物资。事实上,在GPS观测的时间段内,龙门山断裂带处于闭锁状态,并不证明龙门山断裂带是不活动的构造。 与龙门山隆起有关的主干断裂主要有三条(图1~2、图3):西边一条叫龙门山后山断裂,沿茂县-汶川-卧龙一线,也被称之为汶川-茂县断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第5期: 529 ~ 542 https://www.360docs.net/doc/738033806.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738033806.html, 529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 大地构造意义 徐锡伟① *, 闻学泽② , 陈桂华① , 于贵华① ①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北京100029; ② 四川省地震局, 成都 610041 * E-mail: xiweixu@https://www.360docs.net/doc/738033806.html, 收稿日期: 2007-08-30; 接受日期: 2008-01-1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2004CB4184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 40474037)资助 摘要 在青藏高原东缘NE 向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约200 km 的巴颜喀拉地块东部, 由GPS 复测发现存在一条宽阔的NE 向右旋剪变带, 变形速率达4~6 mm/a. 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表明: 这一右旋剪切带对应了以往被忽略的、新生的NE 向龙日坝断裂带. 龙日坝断裂带北东段由走向N54°±5°E 、相距约30 km 的两条平行分支断层组成. 这两条分支断层沿线晚第四纪断错地貌发育, 北支龙日曲断层具有较大的逆冲分量, 南支毛尔盖断层为纯右旋走滑断层. 依据矢量合成原理可知, 龙日坝断裂带北东段晚更新世以来平均右旋滑动速率为(5.4 ± 2.0) mm/a, 垂直滑动速率约0.7 mm/a, 地壳缩短率约0.55 mm/a. 龙日坝断裂带的存在和发现可以很好地解释青藏高原东缘的大地构造与动力学特征: 以龙日坝断裂带为界, 巴颜喀拉地块分为西部阿坝和东部龙门山两个次级块体; 龙门山次级块体的整体缩短和隆升反映出从龙门山断裂带到龙日坝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地块南东向运移过程中由于受到华南地块的强烈阻挡而形成的后展式推覆构造系统, 并成为青藏高原东缘承载新生代晚期至今地壳变形的一种活动地块边界构造类型. 龙日坝断裂带正是这一系统中晚第四纪新生的活动断裂带.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活动地块 新生断裂带 断层滑动速率 推覆构造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模式是国际地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直接关系到青藏高原运动学模型, 包括侧向逃逸学说和地壳压缩增厚学说两种主流模型的问题. 其中, 侧向逃逸学说强调青藏高原不同级别块体通过大型走滑断裂带的高速滑动实现向东的挤出, 调节青藏高原近南北向的缩短[1~5]; 地壳增厚学说则强调印度板块的向北推挤导致韧性下地壳增厚和上地壳发育大量缓慢滑动断层, 发生分布式的连续变形[6~10]. 这两种运动学模型均没有讨论它们各自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带的具体构造变形效应和运动学特征, 目前很难说明哪一种模型更符合客观实际. 前人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区、东南缘的川滇块体及其邻区的构造格架开展过大量研究[1~17], 对巴颜喀拉地块东端的龙门山断裂带也作过分段活动性及其与地震关系的讨论[18~24] , 并分析了包括龙门 山和岷江断裂带在内的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快速隆 升过程 [25,26] , 但目前对龙门山和岷江断裂带以西地 区的活动断裂分布格局依然缺乏足够的了解.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多期GPS 复测结果, 不仅给出了龙门山及其邻区现今地壳运动状态和已知活动断裂带的现今应变速率 [27~31] , 还揭示出在龙门山和岷江 断裂带西侧存在一条与龙门山断裂带近于平行的NE 向右旋剪切变形带, 变形速率达4~6 mm/a [29,31].

莲峰、昭通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莲峰、昭通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川滇交界东段的莲峰、昭通断裂带位于大凉山次级块体与华南块体的交界地带,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东侧,处在重要的构造交汇区。区域周边断裂历史上发生多次7级大震,而莲峰、昭通断裂带至少1700年无大震记载,但近年来该区域发生多次中强震,造成了重大灾害;尤其是2014年8月3日鲁甸M_S 6.5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 目前对于莲峰、昭通断裂带主要断裂活动性的的研究程度还较低,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Google Earth、GF‐1、GF‐2等高分辨率影像资料、30m分 辨率的ASTERDEM资料,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历史地震记载史料及前人的 研究成果等资料,对牛栏江宽谷面的详细解译,对莲峰、昭通断裂带断裂的解译、配合野外对牛栏江宽谷面、莲峰、昭通断裂带主要断裂及主要历史地震极震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牛栏江自夷平面向下至少发育了四期宽谷面,宽谷期发育的时间为2.6-0.585Ma,与牛栏江江口下游的金沙江溪洛渡段宽谷期发 育时间、同期宽谷面的海拔高度有可比性;2)根据牛栏江跨断层宽谷面的变形情况得到:莲峰、昭通断裂第四纪以来为一组逆冲活动断裂,其中昭通-鲁甸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最强、莲峰断裂次之,会泽-彝良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最弱。 3)莲峰、昭通断裂带北东向主要断裂在遥感影像上线性明显,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较弱:会泽‐彝良断裂为晚更新世早中期活动断裂、其南西段活动性较弱,中段及北段活动性稍强;昭通-鲁甸断裂带昭通-鲁甸断裂、洒渔河断裂、龙树断裂均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莲峰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很弱,为中更新 世末至晚更新世初活动断裂。4)鲁甸地震产生的NW向地表破裂在谢家营盘及王家坡滑坡后缘为地震动造成的边坡沿节理面失稳形成的张裂缝,为地震次生地表

施工应急措施

第二十二章施工应急措施 根据黄金坪水电站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质条件和施工特点,结合工程的总布置与建筑物结构,对黄金坪引水发电系统土建工程作以下施工应急措施。 22.1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构与制度 22.1.1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构 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部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该机构下设由各个副经理为首的专业组、实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各项工作。应急处理机构和制度与业主现场管理机构及监理人的接口对接,形成联动与信息共享。 22.1.2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工程开工后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有关要求,以及《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编制《水电十四局有限公司黄金坪引水发电工程项目经理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水电十四局有限公司黄金坪引水发电工程项目经理部火灾应急预案》、《水电十四局有限公司黄金坪引水发电工程项目经理部防洪度汛应急预案》、《水电十四局有限公司黄金坪引水发电工程项目经理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应急预案》等文件,并依照实施。 22.1.3 突发事件防治与预案原则 1、预防为主、防控结合; 2、分专业控制管理各个危险源,对危险源充分的辩识、并作相应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 3、结合交通、地形与建筑物特点,分区域进行防控和应急处理; 4、措施明确可行,各层次责、权、利明确; 5、组织预演,对预案与措施进行完善与补充; 6、与业主接口及与其原则保持一致,并得到监理人的批准。 22.2 特殊地质条件应急措施 厂址区大渡河呈近SN流向,尾水隧洞出口一带地形陡峭,呈略向河心

凸出,后山拔河高差大于600m。厂区大部分基岩裸露,岩性以斜长花岗岩(γ02(4))、石英闪长岩(δ02(3))为主,穿插有花岗闪长~角闪斜长岩质混染岩,一般呈焊融式接触。发育f7-4-1、f7-4-1等断层。 水电站工程区位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与扬子准地台内的康滇地轴过渡部位,地处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安宁河~小江断裂带、金汤弧形构造带的交接复合部位,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复杂。 厂房布置在水平和垂直埋深均较大的斜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山体内,穿插有花岗闪长~角闪斜长岩质混染岩。厂房部位无区域断裂通过,随机分布有断层、裂隙密集带及岩脉破碎带,岩体新鲜坚硬,较完整~完整性差,多呈次块状或镶嵌结构,以Ⅲ类围岩为主,部分为Ⅱ类围岩,具备成洞条件,随机分布的断层、裂隙密集带及岩脉破碎带为Ⅳ、Ⅴ类围岩,需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对洞室顶拱、边墙、端墙分布的各类由结构面不利组合形成的潜在不稳定块体应加强支护。此外,应注意地下厂房各洞室底板高程较低,多在天然河水位(1400m左右)高程以下,同时洞内HZK109钻孔水位观测结果也表明,地下水位在主厂房顶拱附近,另外在揭穿f10-14断层等阻水构造时,地下水也可能出现渗水或涌水等现象,因此洞室开挖期间需采取相应排水处理。据HPD07平洞及支洞检测资料推测,厂区洞室氡子体平衡当量浓度超标,鉴于施工期废气及粉尘排量将增加,建议加强通风及排烟措施,使环境空气成分和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满足规定要求。 两条尾水隧洞(含4条尾水连接洞)围岩为斜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并穿插有花岗闪长~角闪斜长岩质混染岩。洞段主要发育NNE~NNW及NEE向的断层、裂隙密集带及卸荷拉裂缝,岩体总体较完整,多呈次块状或镶嵌结构,以Ⅲ类围岩为主,断层、裂隙密集带及卸荷拉裂缝为Ⅳ、Ⅴ类围岩,需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应注意部分洞段垂直、水平埋深较大,施工中有发生轻微~中等岩爆的可能,应加强防岩爆措施。此外,f10-14断层下盘以里岩体中地下水较为丰富,有线状流水甚至涌水的可能,需采取相应排水处理措施。推测尾水隧洞洞室深埋段氡子体平衡当量浓度超标,鉴于施工期废气及粉尘排量将增加,建议加强通风及排烟措施,使环境空

淄博市地震地质构造概况

淄博市地震地质构造概况 淄博地处我国东部最大的地震带—郯庐地震带西侧,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近南北向的禹王山断裂和王母山断裂、北西向的益都—无棣断裂和张店—仁河断裂、北东东向的广饶—齐河断裂以及北东—北北东向的淄河断裂和上五井断裂在境内交汇成网。据历史记载,淄博及邻区共发生5.0—5.9级地震 6次,6.0—6.9级地震2 次,无7级以上地震。1829年11月19日青州6.25 级地震、 1888年渤海7.5级和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对淄博的影响烈度均达到了Ⅵ度以上,1668年郯城8.5 级地震对淄博的影响烈度高达Ⅷ度。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包括两图一表,即"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及关于"地震基本烈度向地震动参数过渡的说明"等。 一、中国及邻区地震区、带划分 新编的中国及邻区地震区、带划分图将中国及邻近地区划分为7个地震区,4个地震亚区, 青藏地震区西昆仑-帕米尔地震亚区青藏高原北部地震亚区龙门山地震带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青藏高原中部地震亚区巴颜喀拉山地震带鲜水河-滇东地震带青

藏高原南部地震亚区喜玛拉雅地震带滇西南地震带藏中地震带ⅤⅤ1Ⅴ2Ⅴ2-1Ⅴ2-2Ⅴ2-3Ⅴ3Ⅴ3-1Ⅴ3-2Ⅴ4Ⅴ4-1Ⅴ4-2Ⅴ4-3 172422010110523 126372110101323293614157 5581695723201411611105216936162 168053819776625938331352561164171227 东北地震区Ⅳ 0 2 9 32 华北地震区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郯庐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银川-河套地震带朝鲜半岛地震带鄂尔多斯地震带Ⅲ-1Ⅲ-2Ⅲ-3Ⅲ-4Ⅲ-5Ⅲ-6Ⅲ-7 5011210 201657110 110371329207140 3685062104992112 华南地震区长江中游地震带华南沿海地震带ⅡⅡ-1Ⅱ-2 000 505 28226 1394693 台湾地震区台湾西部地震带台湾东部地震带ⅠⅠ-1Ⅰ-2 202 38830 26157204 89114576 南海地震区Ⅶ 2 7 12 二、潜在震源区划分 在中国大陆及邻区共划分出986个潜在震源区,其中东部地区488个,西部地区498个。8.5级潜在震源区15个(东部2个,西部13个);8级潜在震源区71个(东部13个,西部58个); 7.5级潜在震源区151个(东部38个,西部113个)。 华北地震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一个地震区,也是我国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8级以上的地震就发生了5个,最大的地震为1668年郯城8.5级大地震。自西向东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潜在震源区就沿这些构造活动带展布。 华北地震区包括6个地震带,我市主要受华北平原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的影响。其中华北平原地震带高级的潜在震源区有:8级潜在震源区2个,7.5级潜在震源区7个,7级潜在震源区7个;郯庐地震带高级潜在震源区有8.5级1个,7.5级5个,7级8个。 三、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 衰减关系的形式引用目前常用的形式: lgY(M,R)=C1+ C2M+ C3M2+C4lg[R+R0(M)] Y(M,R)为EPA或EPV,与震级相关的近场距离饱和因子R0(M)取为: R0(M)= C5exp(C6,M) EPA=Sa/2.5,EPV=Sv/2.5,Tg=2π*EPV/EPA。EPA为水平有效峰值加速度,EPV为有效峰值速度。Sa为加速度反应谱在 T0至T1之间的平均值,Sv为拟速度反应谱在T1至T2之间的平均值,Tg 为反应普特征周期。 四、有关说明 ⒈对反应谱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软厚土层对地震动长周期分量有放大作用,硬薄土层对地震短周期分量有放大作用。 2、峰值加速度分区主要是根据地震环境确定的,与行政区划边界无关。 3、峰值加速度分挡见下表: 加速度分挡参数值范围加速度分挡参数值范围 <0.05g <0.04g 0.20g (0.19g,0.28g) 0.05g (0.04g,0.09g) 0.30g (0.28g,0.38g) 0.10g (0.09g,0.14g) ≥0.40g ≥0.38g 0.15g (0.14g,0.19g) 4、反应普特征周期分区是根据地震环境划分的,对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分组。1区中硬场地为0.35S(≤0.40s),2区中硬场地为0.40S (0.40-0.45S),3区中硬场地为0.45S(≥0.45S)。 5、区划图是一般工程抗震设防的最低要求,我国有一些地区场地覆盖土较厚且比较软,反应普特征周期应通过地震小区划详细确定。 6、下列工程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进行专门研究:A、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B、位于地震动区划分界线附近的新、扩、

小江断裂带

小江断裂带 摘要云南省境内的小江断裂是川滇活动地块和稳定的扬子地块边界,它北起滇川边界金沙江的巧家县北,向南经东川、宜良、通海、建水,最后并入红河断裂,走向近南北,水平滑移速率10 mm/s。自东川小江村起,小江断裂分东西两支,近乎平行向南延伸。小断裂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彼此雁行排列,形态复杂,不仅断裂阶区多,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这些部位常处于闭锁状态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10多次大6级的地震。 关键字小江断裂带、东川小江断裂带、地震、小江断裂带的水平运动时空特征分析、小江断裂带中段晚新生代构造盆地演化 引言小江断裂带是云南地区较为重要的活动断裂带,位于康滇菱形地块南半部的东边界, 呈SN走向,现代活动方式主要以左旋走滑为主。断裂带全长约450km,在东川以南分成东、 西两支,相距约20km,东支和西支左旋平均位移速率为6mm/a。断裂带北部与四川则木河断 裂相连,南部被红河断裂所截,同时在距离红河断裂约50km的区域,与近NW向的石屏—建水断裂和通海—峨山断裂相交,使得小江断裂带成为一个地震构造较为复杂的区域。小江断裂 带上的地震以频度低、强度高著称,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很大威胁。 一、小江断裂带 近南北向(350°~10°)的小江活动断裂带位于滇东,按其几何结构可大致分为三段:北段起 于巧家以北,向南延伸至蒙姑东南,总体走向355°,长约50千米;中段分东西两支:中段东支自蒙姑西向南东延伸,经东川、功山、寻甸、小新街和宜良等地,直达徐家渡一带,其走向由350°逐渐变为10°左右,长约200千米;中段西支由达朵以北向南延伸,经乌龙、沧溪、甸沙、杨林和汤池等地,直达澄江,走向0°~5°,长约180千米;小江活动断裂带南段自徐家渡和宜良盆地南端继续向南延伸,经华宁、盘溪和建水等地,止于建水东南的山花一带,走向0°~5°, 长约150千米。小江活动断裂带的构造发展和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但是,现今 所见的小江活动走滑断裂带是在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才基本形成的。据最新的活动断裂填图所获资料,断裂带中段的东、西两支,自中更新世以来单条断裂带的左旋位移速度为 4?5~8?6毫米/年;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东、西两支部分断裂的左旋位移速率大致为4~13毫米/年;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左旋位移速率也大致相近。小江活动断裂带的垂直位移速率相 对于水平位移速率要小得多,分布也不均匀。自公元1500年以来,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显示, 小江活动断裂带是一条重要的发震断裂带。沿带共发生破坏性地震50多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3次,6级地震约10次。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1833年9月6日嵩明8级地震,它造成了巨 大的地震地表破裂变形带。沿带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丛集性,时疏时密。小江活 动断裂带的北端与北北西向的则木河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相接,而则木河断裂西北端在西昌 附近与南北走向的安宁河活动断裂带相接,后者的北端又与鲜水河活动断裂带相接。这样就 构成了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左旋走滑活动断裂系统;这个断裂系统乃是“康滇菱形块体”的东北部边界,而红河右旋走滑活动断裂带则是“康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在印度板块向北楔入和青藏高原隆起的过程中,这种断裂边界条件使得“康滇菱形块体”得 以向南东方向“挤出”。

四川地震带

四川历史上的地震带 地质和地震工作者根据地震分布、活动特点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特别是地震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关系,将历史上的四川地震活动面貌大体划分出以下六个主要地震带,都分布在四川西部。 一.鲜水河地震带 这是四川地震史上的一条最长最活跃的地震带。它西起甘孜东谷北,向东南延伸,经炉霍、道孚、康定,南达石棉,长约400公里。地质构造上的鲜水河断裂、乾宁—康定断裂、折多塘断裂及石棉断裂便分布在这里。历史上这条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震级大,破坏烈度强,堪称全川之冠。其震源深度一般在20公里以内。自1700年以来,在这条地震带上发生7级以上地震即达9次,如1786年6月1日在康定、泸定间发生的7.75级地震,1923年3月24日在炉霍、道孚间发生的7.25地震,1955年4月14日在康定折多塘发生的7.5级地震,1973年2月6日在炉霍雅德发生的7.6级地震。 二.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 它北起冕宁,中经西昌、德昌、会理鱼鲊(金河),南抵云南元谋,在四川境内的长度接近300公里。这条地震带恰与地质构造上的安宁河断裂、雅砻江断裂、则木河断裂相吻合。历史上这条地震带上的地震级别大,但发生频率相对较低,震源深度浅,有的仅距地表10公里左右,如1952年的冕宁石龙地震距地表9公里,1955年会理鱼鲊地震,距离地表12公里。自公元前111年以来,在这一带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有20余次,如1536年3月19日在西昌北边发生的7.5级地震,1850年9月12日在西昌、普格间发生的7.5级地震。现今在西昌市泸山光福寺陈列的地震碑林,是明清间对安宁河地震带上的几次大地震(如1536年、1850年西昌附近的大地震)的碑刻记录,有碑100余通。其中仅记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那次的地震碑刻就有八九十通。所记包括历次大地震的发生时间、震前预兆、前震、主震、余震、受震范围、破坏程度以及震后救助等,是研究历史地震,向今人提供重要借鉴的珍贵资料。 三.龙门山地震带 它南起天全,往北经都江堰、汶川、茂县、北川、青川入陕西宁强,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恰与地质构造上的龙门山断裂带相对应。龙门山断裂带则由3条大断裂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主后缘断裂(属于逆冲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属于逆冲-走滑断裂),龙门山主边界断裂(属于逆冲断裂)。震源深度一般小于20公里。在历史上,这条地震带并不安分。中国科学院马宗晋院士指出:“汶川所在的川西地区本身就是地震多发的地带。整个西部地区是南北向山脉的集中区,能够划分出7个地震活跃带。以往这里常见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以上强震也发生过,一直是科学家们最为关注的地带,也是中国地震局重点观测的地区。”尽管如此,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造成8万余人遇难、受灾面积逾12万平方公里的汶川8.0级大地震,还是令不少地震研究者深感意外。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次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县城及它东北方的茂县、青川,坐落于龙门山主后缘断裂上;受灾最重的震中区汶川映秀及什邡红白、北川,坐落于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上;另一些重灾区都江堰、绵竹汉旺、安县、江油,则坐落于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上。 四.松潘地震带 它主要分布于松潘—平武东—九寨沟一带,在地质构造上,有学者认为属于虎牙断裂带。震源深度几公里至20公里左右均有。自有记录以来,这条地震带上发生破坏性地震30余次,如1960年11月9日在松潘漳腊发生的6.75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及8月23日在松潘、平武间发生的两次7.2级地震。 五.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 它北起名山,中经峨眉山、峨边、马边、雷波,南入云南大关、昭通,在四川境内长200多公里。这条地震带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利店—玛瑙断裂纵贯其间。其历史地震为震群型,与鲜水河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相呼应,但地震强度和频率较低。近800年来,这条地震带上6级以上地震仅有8次,其中达到7级者只有1次,即1216年3月17日在雷波马湖发生的那次。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与强震 稽少丞 2008年5月12日级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今天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级强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下面,我就科普一下龙门山断裂带。

在中国地图上有一条由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先生提出的“胡焕庸线”。这条直线,北起黑龙江爱珲县、西南达云南腾冲,它把中国大陆分成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6%。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图中,也有这样一条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它就是龙门山脉。龙门山以东是称之为“天府”的成都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谓天府。”龙门山以西是中、高山、极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河谷,自然环境注定这里不能像川东一样养活众多的人口,而只能是游牧民的天下。 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横亘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龙门山脉北东-南西向长约500 千米,北西-南东向宽约40~50 千米,从东到西分别是山前冲积平原(海拔约500 米)、高山地貌(海拔2000~5000 米)和高原地貌(海拔4000~5000 米),为当今世界上坡度最陡的高原边界。龙门山地区的地形坡度比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还大,这样的地貌特征本身就说明垂直龙门山方向上水平构造应力分量很大。前人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古地磁资料都证明龙门山脉晚新生代以来经受了强烈的右旋斜冲。但是,横跨龙门山布设的GPS区域观测网在之前的近十年的测量结果却显示基本上没有位移,有些人据此推断龙门山断裂带不是活动地震构造,把该地区从全国强震重点防范区的名单上剔除。在地震发生在前,当地政府和民众都认为龙门山地区不会有大地震发生,因此也就没有采取任何应对地震灾害的策略与措施,更没有为应对可能的地震灾害而储备救援物资。事实上,在GPS观测的时间段内,龙门山断裂带处于闭锁状态,并不证明龙门山断裂带是不活动的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