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巩固练习

一、达标训练

1.给加粗字注音。

(1)萌发( ) (2)孕育( ) (3)销声匿迹( )

(4)连翘( ) (5)载途( ) (6)草长莺飞( )

2.解释词语。

(1)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孕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 (6)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你能再举一些身边具体的事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选择填空:空间、时间)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北极昆虫的绝技

①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等。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最多,占昆虫总数的60%—70%。

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还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没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类去深思。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一头驯鹿身上下卵过多。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

③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困难。毕竟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种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出来的红外线,从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而人类所用的红外线探测器,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仅庞大笨重,而且所显示出的图像还模模糊糊。若与小小的蚊子相比,人类落后了不知有多少个世纪。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们,是怎样相距遥遥就能谈情说爱,就更使生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了。

④在北极的陆地上进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东西是黑蝇。它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老远就能闻到人的气味,便立刻成群结队地飞来,“嗡嗡”叫着,轰炸机似的,使人心惊肉跳。因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没有用,它们那钢针一般的嘴,连脚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进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与此同时,还吐出一种毒液。被叮咬之处,凸起一个大泡,肿胀疼痛,甚至溃烂,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

⑤在北极,昆虫的世界就是这样奇妙。

1.(1)生活在北极的大多数昆虫遇到了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②段中“如此深奥的道理”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点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介绍的北极昆虫的绝技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什么自然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①méng②yùn③nì④qiáo⑤zài⑥yīng

2.①动作轻快的样子。②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③一个挨一个地。④满路,有遍地的意思。⑤一次又一次地循环。⑥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3.物候现象。略

【能力提高】

1.各段的第一句。

2.①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的气层叫逆温层。②冷空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③一般出现在秋冬之交,尤其是在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

3.①举例子②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4.这种特殊情况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太清楚。

5.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7种禾木抽青和开花日期。6.空间时间

【开放探究】

1.(1)北极严寒;昆虫找不到自己进攻的对象(或昆虫找不到赖以生存的食物)。(2)它们自动降低细胞中的水分,避免结晶;用红外线探测器或用敏锐的嗅觉来寻找食物的来源(或寻找进攻的对象)。

2.(1)牛蝇不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是因为这样做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难以生存下去。(2)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3.举例子举牛蝇的例子说明昆虫如何抵御北极的寒冷;举蚊子的例子说明北极昆虫如何寻找进攻的对象。

4.适者生存(或:只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就能生存下去。或: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练就适应变化的绝技,才能生存下去)。

大自然的语言-选择题1

大自然的语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1分)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句子,注意标志性词语,同时结合文章的上下文进行分析。A项说明的是经度差异;B项说明的是古今的差异;C项说明的是纬度的差异;D项说明的是高下的差异。所以选C项。 2.《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 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C项 的表述是错误的,“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其它可以形象地点出说明对象的题目也是可 以的,与文章是否改写没有关系。 3、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介绍了物候 的有关知识。 B.“大自然的语言”这个题目将大自然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物 候现象,很有文学性。 C.课文开头一段用词生动,简练,典雅,富有表现力,作为说明文 不应这样写。 D.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由主要到次要、从 空间到时间的顺序进行。 3、答案C文章开头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 同展现一幅幅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促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选文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运用的说明顺序 是( ) A.由时间到空间 B.由空间到时间 C.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 D.由时间到空间、由主要到次要 4.答案C阅读选文可知,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

《大自然的语言》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1.C 2.(1) A B (2) B C (3) A B (4) B 3.(1) B (2) B (3) C (4) B 4.C 5.A 6.D 7.A (一) (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 (2)第一句话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 (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荣枯去来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A.× B.√ C.√ D.× (6)B (7)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A (三)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三 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3、记叙(或叙述)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4、举例子列数字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5、南极的气候确实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 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 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自主预习案]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熟读课文、并在书上做上读书笔记。 3、给加点的字注音。 翩然(piān)孕育(yùn)农谚(yàn)簌簌(sù)销声匿迹(nì ) 悬殊(shū)萌发(méng)短促(cù )连翘(qiáo)风雪载途(zài) 4、词语解释。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载途】满路,遍地都是。【孕育】这里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 【萌发】动词。种子发芽。【荣枯】形容词短语。指植物的茂盛和枯萎。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周而复始】固定短语,绕完一圈再从头开始。一圈又一圈地轮转。周;环绕一圈。复始:重新开始。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⑵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⑶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拟人)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一)找一找 初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想一想 5、再读课文,划分段落,自己概括出段意,并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课外知识 1、关于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 : 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 : 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1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第24课《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精选 一、自主实践 1.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竺可桢(zhú zhēn)翩然(piān)孕育(y ùn) B.销声匿迹(xiā nì)农谚(yàn)延迟(yàn) .簌簌(sù)风雪载途(zāi)衰草连天(shu āi) D.经度(ìng)差别(hā)海棠(táng) 2.下列词语中红色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是()A.翩然(……的样子)销声匿迹(隐藏) B.次第(一个接一个地)风雪载途(装载)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草木荣枯(茂盛) D.悬殊(差异)周而复始(转一圈) 3.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草长鹰飞衰草连天农谚灵敏 B.北雁南飞冰雪融化显著物侯 .鸟语花香籁籁下落山脚丘陵 D.割麦插禾草木萌发内陆孕育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 A.灵验B.灵敏.灵活D.灵便 (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预测D.观望 5.调整句序:正确的句序应是: ①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④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⑤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扇蹦貌。⑦不久,布谷鸟也了。⑧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 6.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2)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3)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答案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 (2)( ) (3)( )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针对第二段回答问题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6、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7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能力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来表情达意,请问大自然有语言吗? 播放课件,并解说: 别以为只有人才有语言,其实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 言。你看那水中的蝌蚪,不就像游动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已来到 人间;你看那空中飞翔的大雁,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 就在眼前;你看那天上的云彩,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 天。今天就让我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吧。 通过优美的画面,师生的交流,学生马上被优美的画面点燃了激情火花,被 这美的感觉所深深吸引,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他们已经真切地 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可以说“激趣”成功了。) 二.出示课题和作者。 有谁了解作者竺可桢吗? (生)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三.(过渡)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走进文章,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中学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意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理事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点拨法。3.竞赛激励法。4.涵泳品味法。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这几个字词。(多媒体出示)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A.竺.可桢(zhú)翩.然(piān) 重峦叠嶂.(zhàng) B.萌.发(méng) 农谚.(yàn) 销声匿.迹(nuò) C.簌.簌(sù)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 D.经.度(jīng) 差.别(chā) 草长.莺飞(cháng) 【解析】B项,“销声匿迹”的“匿”读作nì;C项,“风雪载途”的“载”读作zài;D项,“草长莺飞”的“长”读作zhǎ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大家用同一个题目作文,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相差悬姝。 B.贝壳小心翼翼地把石子含到嘴里,慢慢孕育,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 C.熔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D.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堆移,真理会愈加显露。 【解析】A项,“悬姝”应为“悬殊”。C项,“熔化”应为“融化”,“熔化”指的是固体通过加热而变成液体的过程,一般指金属、石蜡等;“融化(溶化)”指的是冰、雪变成水的过程,通常用“融化”。D项,“堆移”应为“推移”。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 ....,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 ....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 周而复始 ....。 【解析】“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一般作谓语,此处用来形容“变化”不妥。 4.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更替、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下列表示四季开始的节气的一项是(B)

大自然的语言_答题+答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 (2)第一句话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清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生,各种花次序递次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泼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如烟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循环往复。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仿佛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仿佛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开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

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损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开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须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

大自然的语言测试卷(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测试卷(附答案)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基础练习】 1.给下列各组多音字注音。和平( ) 落叶( ) 差劲( ) 和面( ) 落枕( ) 出差( ) 和了( ) 丢三落四( ) 参差( ) 2.选择恰当词语填空。 (1)物候――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A.观察 B.观测 C.观看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 A.耕种 B.播种 C.耕地 (3)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A.区别 B.区分C.区划 (4)如果能注意到物候――,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以避免。 A.延迟 B.推迟 C.推长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抒情比喻拟人 B.证明拟人比喻 C.叙述拟人比喻 D.描写对偶拟人 4.本课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5.下列文字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②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它为物候。④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⑤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综合练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李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

2016秋人教版语文八上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

《大自然的语言》 1、给加点字注音: 萌发()翩然( )区域( ) 孕育()簌簌()纬度( ) 销声匿迹( ) 风雪载途( ) 连翘( ) 竺()可桢() 注意—多音字: 载:( )一年半载、记载翘:()翘首 ( )载歌载舞、装载( ) 翘尾巴 2、根据拼音写汉字: yán ()迟草长yīng()飞农yàn()悬shū( ) shuāi()草连天北yàn()南飞物hòu( )短cù()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与修辞方法就是() A、说明拟人 B、叙述对偶 C、描写拟人 D、抒情比喻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排序就是: 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②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③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就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就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⑤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5、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 (2)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就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就是纬度。……经度的差异就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就是高下的差异。……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6、(2013铜仁)阅读课文“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就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回答问题。 (1)选文的说明对象就是什么?就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学习目标】 1、 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 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 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 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 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知识链接】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 《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自主学习】 1、 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 连翘( ) 纬度( ) 销声匿迹( ) 蓑衣( ) 阻挠( ) 忌讳( ) 悄然无声( ) 2、 解释下列词语 (1)翩然: 孕育: (3)次第: 途: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销声匿迹: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而复始: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雪载途: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 同见解,其被誉为 《物候学》等。 (2)

16.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师寄语: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见明天,但可以珍惜今天。 学习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翩然、孕育”等重点词语,了解物候现象,丰富科学知识。 2.通过作探究,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文中的一些说明方法,会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揣摩语言,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方法。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学会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时间:二课时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通读全文,勾画课文并写上提示语,熟记基础知识。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4.限时完成。 资料链接:一、关于本文说明的条理性:本文介绍物候学,如同一门学科的绪论一样,首先必须说明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明确了,才能说明这门学科的意义。物候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是首要的。说物候学的起源与发展,自然要说到人们观测物候的动机,这就很自然的接下去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至于物候学的其他意义,放到最后部分作补充说明。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举的例子说到物候现象的来临有迟有早,第三部分就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这一部分说明,既是第二部分的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 二、举例子也是本文重要的说明方法: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好几个。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事理就可以。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了两个例子。为什么这一处举两个例子呢?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你不信吗,举例子给你听,只举一个,你还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学习过程:预习案 一、资料积累:收集农谚三条 二、走近作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语文学科校本作业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2)()(3)() 2.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3.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4.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5.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二)北极昆虫的绝技 ①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等。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最多,占昆虫总数的60%—70%。 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还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没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类去深思。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一头驯鹿身上下卵过多。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 ③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困难。毕竟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样

大自然的语言选择题

一、(1-3段) 6.第二段中“大自然语言”指什么?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7.对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下定义、举例子,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及有关知识。 B.下定义、列数字,用数字说话,增强说服力,突出说明语言的准确。 C.作比较、举例子,把物候与物候学进行比较,突出了物候学由古代演变而来的历史。 D.列数字、作比较,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严谨趵工作作风。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7.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8.下面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文段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将会影响意思的准确表达。 D.如果将文中画曲线的句子中“赶快种谷革”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也是可以的。 6.第①段中“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是”指代的是( )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 C.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D.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 7,对下面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 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 麦插禾’。”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

5.(审)《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附答案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差异②差遣 ③差劲④参差 ⑤连翘⑥翘起 2.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 ) ②不情愿又没有办法( ) ③难做的事情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 ) ④衰败的野草无边无际与天空相连( ) 3.给下面的词各配一个同义词、一个反义词。 ①炎热( ) ( ) ②灵敏( ) ( ) ③归来( ) ( ) ④容易( ) ( ) 4.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②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至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5.填空。 这篇课文把无比丰富的()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的()和()。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2.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①各种花次第开放 ( ) 学生不要乱花钱( ) 花言巧语迷惑人( ) 爷爷的眼早花了( ) 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 这条路,小王最熟了( ) 俗话说:熟能生巧( ) 他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 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 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 ) 要学会明辨是非( ) 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 ) 3.本段描写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4.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5.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 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句。() A、第①句B、第③句C、第⑤句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A、总分B、并列 C、解说D、补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