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生物学研究进展 从毒理学到生理学

二氧化硫生物学研究进展 从毒理学到生理学
二氧化硫生物学研究进展 从毒理学到生理学

生理学报 Acta Physiologica Sinica , December 25, 2011, 63(6): 593–600https://www.360docs.net/doc/7411259167.html,

593

Received 2011-06-14 Accepted 2011-07-15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0230310, 20477023, 39770634, 30070647, 20677035),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nxi Province, China and Research Fund of Shanxi Province for Scholars Abroad.*

Corresponding author. Tel/Fax: +86-351-7011895; E-mail: zqmeng@https://www.360docs.net/doc/7411259167.html,

二氧化硫生物学研究进展:从毒理学到生理学

孟紫强1,* 李君灵1,2

1

山西大学环境医学与毒理学研究所,太原 030006;2山西财经大学,太原 030006

摘 要:本文以作者20余年的系列研究为基础,对二氧化硫(SO 2)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总结近年来SO 2的毒理学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其次,评述SO 2作为一种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的生理学作用及SO 2供体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介绍SO 2的病理生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二氧化硫;毒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中图分类号:R3

Progress in sulfur dioxide biology: from toxicology to physiology

MENG Zi-Qiang 1,*, LI Jun-Ling 1,2

1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 and Toxicology,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2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aiyuan 030006, China

Abstract : Based on our studies for more than 20 years, we review the recent advances in sulfur dioxide (SO 2) biology. Three sec-tions are involved: (1) The studies on SO 2 toxicological effects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 (2) The new investigations on SO 2 do-nor and physiological role of SO 2 as a new type-gas transmitter; (3) The observations on pathophysiologic roles of SO 2.

Key words

: sulfur dioxide; toxicology; 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二氧化硫(SO 2)是一种有毒气体,是全球性的、常见且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物。因此,SO 2的污染状况及其毒性作用一直是科学家也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对SO 2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也是从外源性SO 2污染的毒理学作用开始,再逐渐深入到内源性SO 2的病理生理学作用和生理学作用的。本文主要根据作者20余年来的系列研究工作,对SO 2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SO 2的毒理学研究

纵观SO 2毒理学研究的历程,如同其它学科一

样,也是从调查、描述开始,发展到实验室定量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或方面。1.1 流行病学研究与急性毒性评价

对于SO 2危害健康的研究,流行病学首当其冲。从SO 2毒理学研究伊始到1970年代末,对SO 2毒理学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职业接触SO 2工人的现场健康调查、生物样品分析、急性毒性评价及微生物突变试验等方面。在这一阶段主要发现,SO 2暴露的主要毒害是对人和啮齿类动物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证明SO 2污染与一些呼吸系统疾病(例如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

生理学报Acta Physiologica Sinica, December 25, 2011, 63(6): 593–600 594

的发生有关。同时也发现,单纯SO2暴露未见引起癌变或畸变作用,但与其它致癌物表现有联合作用,提出SO2不是原致癌物而是促癌物或辅癌物的观点,其中SO2作为苯并(a)芘的促癌物或辅癌物尤其受到重视。在这一阶段,通过对一些志愿者的急性吸入毒性实验,尤其通过对啮齿类动物的急性致死毒性实验发现,SO2气体的毒性属于中等毒性,其对大鼠和小鼠的急性致死浓度、半数致死浓度均较高,在1 100~1 400 mg/m3的高浓度下才可危及人的生命[1]。这一阶段之后,即1970年代之后人们对SO2毒性作用的研究热情似乎有所下降,学术刊物发表的有关论文很少。

1.2细胞毒理学与细胞遗传毒理学研究

从1980年代起至1990年代初期,SO2毒理学研究进入以实验室定量研究为主的阶段,且主要集中在细胞染色体突变方面。我们研究发现,SO2职业接触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CA)、微核(micronucleus, MN)、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chromatid exchange, SCE)发生率增加及细胞周期延迟等细胞遗传毒理学损伤[2,3];对啮齿类动物进行SO2动式吸入染毒实验,发现SO2可引起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CA、MN、SCE 发生率增高[4,5]。根据吸入体内的SO2可在血液转化为它的衍生物亚硫酸盐和亚硫酸氢盐并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以亚硫酸盐和亚硫酸氢盐的形式对各种组织器官产生毒性作用的特点,我们在1980年代研究发现在中性溶液中二者动态平衡时的摩尔比约为3 ? 1,并以此建立了以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摩尔比为3 ? 1的中性混合液代替外源性SO2对体外培养细胞或整体动物进行染毒的试验模式,定量研究其毒理学效应,发现SO2衍生物可引起离体培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CHL细胞株及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等不同类型细胞CA、SCE、MN增加[6,7],也可引起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的衍生株CHO-AS52细胞突变率和gpt基因(腺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编码基因)突变率增加[8]。这一阶段研究主要发现,SO2及其衍生物可剂量依赖性地引起多种细胞遗传毒理学损伤,是基因毒性因子和染色体断裂剂;同时也发现,SO2及其衍生物只有在高浓度下才能引起细胞突变和基因突变,且突变的频率较弱,是一种弱致突变剂。

1.3生化与分子毒理学研究

从1990年代至今,SO2毒理学研究吸收了大量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把SO2毒理学研究推向了生化和分子毒理学水平。这一阶段,我们在脂质过氧化和DNA损伤方面的研究发现,SO2可诱发小鼠多种器官脂质过氧化损伤、蛋白质氧化损伤、DNA-蛋白质交联及细胞DNA损伤等,首次得出SO2及其衍生物是全身性毒物的结论[9–11];在细胞膜和生物酶方面,研究发现SO2可引起细胞膜流动性改变,可使多种酶的活性降低[12],尤其可使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降低[9,13];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发现,SO2可引起小鼠多种器官组织的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和细胞凋亡[14];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等研究发现,SO2及其衍生物对大鼠或小鼠的肺、肝、脾等细胞凋亡相关基因[15]、原癌基因、抑癌基因[16]、代谢酶编码基因[17]以及哮喘发生的相关基因[18–20]等多种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有调节作用。与此同时,应用大鼠肺全基因组芯片,对急性高剂量和慢性低剂量SO2诱发基因组表达谱改变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也发现SO2可使多种基因表达发生改变[21]。总之,这一阶段研究主要发现,SO2及其衍生物是可以引起多种器官损伤和多种毒理学效应的全身性毒物[9,14,22],SO2及其衍生物可以引起多种基因表达上调或下调,由此提出在细胞基因组中存在有多种或一群基因,其表达水平对环境因子(例如SO2)特别敏感,建议把它们称为“表达不稳定型环境基因组”或“表达敏感型环境基因组”的观点[21]。根据这一观点,SO2或其它污染物在一定浓度下可能不会引起这些表达不稳定型基因突变,但可以引起这些基因的表达发生较大而持久的变化,从而引起该细胞功能甚至结构发生改变或者导致该细胞对某些毒物(包括致癌物、致突变物、致畸物等)的敏感性增加。

1.4功能毒理学研究

最早的SO2功能毒理学研究当首推SO2对呼吸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与SO2流行病学研究并肩而行,它确定了SO2是呼吸系统毒物,呼吸器官是SO2毒理作用的靶器官。随着本室研究发现SO2及其衍生物是全身性毒物的公开报道,SO2对其它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受到关注。研究发现,高浓度SO2及其衍生物可以引起大鼠血压下降、血管环舒张、心脏收缩力下降、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且这些心血管功能的改变与L-型钙通道、A TP敏感的钾通道(K A TP)等离子通道等有关[23,24]。

孟紫强等:二氧化硫生物学研究进展:从毒理学到生理学595

这些研究证明了高浓度SO2及其衍生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有损伤作用。高浓度SO2吸入染毒可以引起小鼠脑细胞DNA损伤、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9,10]以及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DNA损伤、自发放电的时程延长、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降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25]。我们的这些研究第一次证明SO2是一种神经毒物,对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研究还发现,SO2吸入染毒可引起小鼠睾丸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睾丸细胞DNA 损伤增加[10,26],以SO2衍生物对雄性小鼠腹腔注射染毒可以引起显性致死作用及精子数量减少、畸形率增高[27,28]。这些研究证明SO2污染对于生殖功能有不利影响。应当指出的是,SO2功能毒理学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SO2生理学研究

近年来,本研究室的系列研究证明了SO2参与血管组织的内源产生、调节及代谢转化或失活过程,从而发现内源性SO2是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广泛分布的、具有多种生理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与内源性NO类似,内源性SO2也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气体信号分子。

2.1内源性SO2的生物合成

1950年代的研究显示,哺乳动物肝细胞内的含硫氨基酸,例如L-半胱氨酸,在半胱氨酸双加氧酶和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的催化下可以转化为亚硫酸盐[29]。H2S也可以通过酶促或非酶促氧化作用形成亚硫酸盐[30,31]。

Ji等报道,正常人血清含有亚硫酸盐,且其浓度在0~9.85 μmol/L之间[32]。Yang等发现兔中性粒细胞能够自发合成亚硫酸盐[33]。更早期的研究发现,亚硫酸盐氧化酶先天性缺乏可以引起亚硫酸盐在体内的过多积累,并导致遗传性疾病[34]。这些研究均为SO2在体内内源性合成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证据。由于哺乳动物体内产生的亚硫酸盐的前体物为内源性SO2,所以上述文献报道所谓的亚硫酸盐内源产生均可以理解为SO2的内源生物合成。由此我们提出,内源性SO2可以由多种体内含硫化合物、经过多种生物代谢途径进行生物合成的观点[35]。最近我们的研究也发现,正常大鼠和小鼠的多种器官含有亚硫酸盐,表明多种组织器官可以内源合成SO2[36],提示SO2及其衍生物亚硫酸盐可能参与多种器官的多种生命活动过程,具有多种生理作用。2.2血管组织内源性SO2生物合成与调节

1990年代,在NO是一种能够调节血管张力的生物气体信号分子新发现的启发下,我们设想同样作为有毒气体的SO2是否也是一种生物气体信号分子?于是我们首次研究并报道了SO2及其衍生物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混合液(摩尔比为3 ? 1)对大鼠血压的降低效应[23]。几乎与我们同时,Balazy等对离体的猪冠状动脉环和心肌组织中SO2的生物合成进行研究,发现猪冠状动脉环被乙酰胆碱(ACh)和钙离子载体A23187刺激后可以使羰基硫化物和SO2两种气体在血管组织中的水平升高[37]。

然而,Balazy等并未进行体内实验,也未研究ACh对血管SO2内源产生的剂量效应关系,更没有研究血管组织哪种细胞合成SO2等问题。最近我们研究发现,内源性SO2在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均可合成,但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合成;ACh对大鼠体内血管组织(体内实验)、对离体血管环以及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均能剂量依赖性地促进SO2的内源产生,而去甲肾上腺素(NE)能够抑制SO2产生[38]。该研究也显示,正常大鼠血浆SO2浓度(以SO32–表示)为(16.77 ± 8.24) μmol/L,正常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组织SO2浓度为(127.76 ± 31.34) μmol/L,表明血管组织中SO2的浓度很高,远高于血浆中的浓度[38]。这些研究结果为内源性SO2具有生理作用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对其生理作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2.3SO2对血管张力的生理调节作用

2.3.1SO2衍生物对血管张力的影响

体内合成的内源性SO2也可以转化为内源性亚硫酸盐和亚硫酸氢盐而产生生物学作用。与多数内源性化合物类似,SO2衍生物在生理相关浓度下可能产生的是生理调节作用,而在高浓度下则可能产生病理生理甚至毒理学作用。在本文和我们已经发表的文献中,除特指者外,SO2衍生物均指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摩尔比为3 ? 1的混合液。

自1998年以来,本研究室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发现,SO2衍生物或焦亚硫酸钠在低浓度下(1~10 μmol/L)均可以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背根神经元及心肌细胞钠、钾、钙离子通道离子电流的显著增高[39–48]。由于SO2的生物学作用一般比其衍生物更强,所以我们推测对细胞离子通道的作用SO2可能比其衍生物更强,作用浓度更低,对细胞离子通道的作用可能是SO2及其衍生物发挥生物学

生理学报Acta Physiologica Sinica, December 25, 2011, 63(6): 593–600 596

作用的重要机制,也可能是SO2调节血管张力的重要机制,对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有报道称一种植物含硫化合物——大蒜素(al-licin)能引起大鼠肺动脉血管环舒张且与NO、K ATP、环氧化酶等无关[49]。然而,必须指出的是,allicin 是植物合成的天然有机化学物,它们既不是无机化合物SO2,也不是SO2的无机衍生物如亚硫酸盐和亚硫酸氢盐。因此,SO2及其衍生物对血压的降低作用和对血管的舒张作用的研究,最早仅见于本研究室的报道[23,24,50,51]。本研究室的研究发现,SO2衍生物(2~8 mmol/L)可以引起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其舒张机制与NO/cGMP信号通路无关,而与前列环素(PGI2)有关,也与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受体操纵性钙通道及影响钙内流的因素有关[50,51],并推想SO2可能是一种新型气体信号分子;此外还发现,SO2衍生物对血管的舒张作用部分地通过信号转导途径PGI2-AC(腺苷酸环化酶)-cAMP-PKA(蛋白激酶A)所介导[52]。

然而,我们的早期研究显示,SO2衍生物在浓度为2 mmol/L下即可完全抑制培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生长[6]。可见SO2衍生物在高浓度下引起的血管环舒张可能是一种非特异的毒理学作用。此外,在孵育大鼠血管环的微碱性缓冲液(pH 7.4)试验系统中SO2衍生物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的混合液也不可能产生SO2,故其不能作为“SO2供体”,其效应也不能反映SO2的真实作用[53]。我们最新研究发现,与SO2相反,亚硫酸钠在较低浓度(500~ 1 000 μmol/L)下反而引起血管环收缩,进一步证明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中性混合液不能作为SO2供体。因此,如何研究或证明SO2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寻找适宜的“SO2供体”正是关键所在。

2.3.2SO2供体与SO2生理研究模式的探讨

SO2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气体。在2006~2009年期间,我们的研究发现,气态SO2更易溶于有机溶剂,但其脂水分配系数很低;SO2在水(包括生理盐水)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主要是物理性溶解,其主要以SO2分子和SO2?nH2O缔合状态存在于溶液中。由此我们提出,SO2气体或SO2生理盐水溶液可作为SO2供体以研究内源性SO2的生理作用和毒理作用的新模式[24,38, 53]。

2.3.3SO2对血管张力的生理调节作用

2.3.3.1内源性SO2对血管张力的生理作用及其信号分子特征

根据上述新的气态SO2研究模式,我们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SO2对心血管系统生理作用的一系列研究,比较了SO2气体、SO2生理盐水溶液、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混合液(摩尔比为3 ? 1)三者对大鼠血管的舒张作用。这些研究表明,SO2在生理相关浓度或低浓度下(1~450 μmol/L)就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的血管舒张作用[35,38];而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混合液在这样低的浓度并不能引起明显的血管舒张,在一定条件下还引起血管收缩,只有在高浓度(>1.5 mmol/L)才能引起血管显著舒张[35];硫酸盐在低浓度和高浓度下均不能引起血管舒张[50,51]。这些研究发现,内源性SO2是一种血管舒张因子,而生理浓度的亚硫酸盐和亚硫酸氢盐中性混合液则没有这些作用[38]。

在这些研究中,我们还发现SO2在生理浓度和低浓度(< 450 μmol/L)下所引起的血管舒张反应是内皮依赖性的,其机制与NO/cGMP途径和钙激活的大电导钾通道(BK Ca)有关;在高浓度(> 500 μmol/L)下所引起的血管舒张反应与内皮无关,其机制与K ATP和L-型钙通道等有关,同时还与受体操纵性和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及影响钙内流的其它因素有关[24,35,38]。生理浓度和低浓度的SO2引起血管舒张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NO/cGMP信号转导途径所介导,极低浓度 SO2与NO在引起血管舒张方面有显著协同作用,二者同时作用比单独作用时的舒张率可提高6倍,提出血管组织中的SO2与NO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交叉对话(cross-talks)”;而高浓度SO2舒张血管的作用与NO/cGMP途径无关[35,54]。文献报道,H2S舒张血管的作用与K ATP 离子通道有关而与NO/cGMP途径无关[55],NO舒张血管的作用与cGMP途径有关而与K ATP离子通道无关。由此可知,SO2是有别于其它气体信号分子的一种新型气体信号分子。

对SO2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也为其是信号分子的设想提供了证据。我们的研究发现SO2易溶于有机溶剂,表明它可以通过生物膜系统或者脂相系统在细胞之间自由扩散或穿梭而传递生物信号;SO2的脂/水分配系数很低,使SO2很容易进入水相而失活或活性降低,导致SO2在组织细胞内的半寿期很短,这也符合信号分子的特征[53]。此外,SO2易溶于水且属于物理性溶解,由此我们推测SO2也可以通过水相系统扩散或穿梭而传递生物信号,这一点又不同于非水溶性或难溶性的NO和H2S信号分子。

孟紫强等:二氧化硫生物学研究进展:从毒理学到生理学597

2.3.3.2内源性SO2生理活性的失活过程

近年来,为了探讨内源性气态SO2的生理作用,对SO2及其衍生物的生理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38]。结果显示,不论SO2的毒理学效应还是生理学效应均比其衍生物亚硫酸氢钠和亚硫酸钠混合液强,从而得出SO2生物活性在体内的失活途径为:SO2→亚硫酸氢盐→亚硫酸盐→硫酸盐。在碱性体液中,SO2→亚硫酸氢盐/亚硫酸盐是一个非酶促的、迅速的化学反应。然而,亚硫酸盐→硫酸盐的转化过程则主要是一个亚硫酸盐氧化酶催化的酶促反应。该酶在哺乳动物体内广泛存在。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脏器该酶活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肝、肾>胃>脑>肺>动脉血管>脾;肝脏亚硫酸盐氧化酶活性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肾脏和动脉血管组织该酶活性随年龄增加而减小,其余脏器未见变化;设想亚硫酸盐氧化酶可能与SOD类似,其活性降低可能也是一种衰老的生化标志[56]。

2.4SO2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模型,本研究室首次研究不同浓度SO2 (0~2 000 μmol/L)对大鼠离体心脏功能的作用,并与SO2衍生物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混合液(摩尔比为3 ? 1)的作用进行了比较[57]。该研究发现,SO2对离体心脏有负性肌力作用,可使心脏的±d p/d t max明显下降,1 μmol/L SO2灌流心脏10 min就能引起LVDP的明显降低,>300 μmol/L的SO2使冠脉流量明显增加,1 000 μmol/L SO2能使心率明显降低。该研究也发现,SO2对心脏的负性肌力作用可能涉及多条信号途径,低浓度SO2对心脏的负性肌力作用是通过激活PKC、前列环素(PGI2)通路及NO-cGMP通路引起的;高浓度SO2对心脏的负性肌力作用的机制与L-型钙通道、K ATP通道、cGMP、PKC酶活性及PGI2通路有关。此外,SO2可使心脏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和SOD活性下降、H2O2、·OH、MDA 含量增加,表明SO2引起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可能也是其调节或改变心脏功能的机理之一。较高浓度SO2可使大鼠心脏组织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明显降低、心脏灌流液中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水平明显增加,表明高浓度SO2对大鼠离体心脏有一定损伤作用。

该研究也显示,虽然SO2衍生物对离体心脏也有负性肌力作用,但作用强度远小于SO2。1 μmol/L SO2就能引起显著的负性肌力作用,而SO2衍生物无影响。1 000 μmol/L SO2能使心率明显降低,而SO2衍生物未见影响。低浓度(10 μmol/L) SO2对心脏的负性肌力作用是通过激活PKC、环氧化酶(即PGI2通路)及NO-cGMP通路而引起的,而SO2衍生物对心脏的负性肌力作用与L-型钙离子通道和K ATP通道有关,表明二者作用机理不同[57]。

3SO2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SO2对呼吸系统在炎症发生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学作用一直是本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虽然有一些文献报道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混合液(试验浓度多为 > 2 mmol/L的高浓度)对心血管系统的效应,并将其称为是内源性SO2的生理学或病理生理学作用。但是,如前所述,该SO2衍生物的作用并不能被视为SO2本身的作用,高浓度SO2衍生物引起的任何生物反应可能只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毒理学效应。因此,本文在此主要就SO2对呼吸系统病理生理学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评述。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急性肺炎患者血清亚硫酸盐或SO2水平升高[58]。由于内源性SO2可以经过细胞内H2S与活性氧(ROS)发生反应的途径而形成,而ROS可在细胞氧化应激过程中大量产生。所以,在发炎情况下,例如急性肺炎患者血清中SO2水平升高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在SO2作为炎症介质的病理生理学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 PMN)生物合成SO2的研究方面。PMN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兔PMN能够自发分泌亚硫酸盐或SO2[33]。Mitsuhashi等研究发现人体内的PMN可以自发产生、也可受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后产生亚硫酸盐或SO2。给大鼠注射LPS后也可引起血清SO2浓度明显升高,LPS是已知可以引起哺乳动物全身性炎症的化合物[31]。

研究发现,SO2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 AMs)后可使其细胞数减少、细胞DNA损伤[59,60]。然而,对SO2吸入染毒后大鼠的肺泡灌洗液(BALF)分析表明,在染毒大鼠的BALF中AMs、PMN和淋巴细胞数量增加,pH下降、蛋白质含量和肺通透指数升高,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脂质过

生理学报Acta Physiologica Sinica, December 25, 2011, 63(6): 593–600 598

氧化水平提高,表明SO2可引起大鼠肺组织和肺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损伤[12]。

SO2能增加小鼠血浆和肺组织中TNF-α和IL-6的水平,且在肺组织这两种细胞因子的增加更为明显。由此认为SO2对呼吸器官的致炎效应可能被这些细胞因子所介导,SO2所致肺损伤是过度炎症反应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共同作用的结果[61]。Beck-Speier等报道,亚硫酸盐(0.1~2 mmol/L)能够激发AMs释放某种介质而作用于血小板受体,从而激活PMN发生呼吸爆发[62]。

SO2气体吸入暴露可以引起大鼠行为异常,记忆力减退和学习能力降低[25],以及视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神经系统症状[63]。如上所述,我们大量研究表明,SO2吸入暴露可以引起小鼠多种器官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超微结构改变、多种器官细胞DNA 损伤、抗氧化水平下降、脂质过氧化与蛋白质氧化损伤,多种酶活变化及多种基因表达改变等,这些细胞水平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改变或损伤均可以成为导致多种器官和组织发生病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最近,本室研究显示,在过氧化氢、过酸、过碱等有害因素的作用下,体外培养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内源合成SO2增加[64]。这启示,内源SO2合成速率的增高,可能是生物对有害因素胁迫的应激反应之一。

综上所述,不仅外源性SO2有多种毒理学作用,而且内源性SO2也有多种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作用,因此对SO2生物学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 Meng ZQ (孟紫强). Basic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2nd

ed.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52–160 (Chinese).

2 Meng ZQ, Zhang LZ.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and 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 of lymphocytes of workers exposed to sulphur dioxide. Mutat Res 1990; 24(1): 15–20.

3 Meng ZQ, Zhang LZ. Observation of frequencies of lym-

phocytes with micronuclei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cul-tures from workers in a sulphuric acid factory. Environ Mol Mutagen 1990; 15(4): 218–220.

4 Meng Z, Zhang B. Induction effects of sulfur dioxide inhala-

tion on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mouse bone marrow cells. Mutagenesis 2002; 17(3): 215–217.

5 Meng Z, Zhang B, Ruan A, Sang N, Zhang J. Micronuclei

induced by sulfur dioxide inhalation in mouse bone-marrow cells in vivo. Inhal Toxicol 2002; 14(3): 303–309.

6 Meng Z, Zhang L. Cytogenetic damage induced in human

lymphocytes by sodium bisulfite. Mutat Res 1992; 298(2): 63–69.

7 Meng Z, Sang N, Zhang B. Effects of derivatives of sulfur

dioxide on micronuclei formation in mouse bone marrow cells in vivo. 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 2002; 69(2): 257–264.

8 Meng Z, Zhang B.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based deletion

screening of bisulfite (sulfur dioxide)-enhanced gpt mutants in CHO-AS52 cells. Mutat Res 1999; 425(1): 81–85.

9 Meng Z. Oxidative damage of sulfur dioxide on various or-

gans of mice: sulfur dioxide is a systemic oxidative damage agent. Inhal Toxicol 2003; 15(2): 181–195.

10 Meng Z, Qin G, Zhang B. DNA damage in mice treated with

sulfur dioxide by inhalation. Environ Mol Mutagen 2005;

46(3): 150–155.

11 Xie J, Fan R, Meng Z. Protein oxidation and DNA-protein

crosslink induced by sulfur dioxide in lungs, livers, and hearts from mice. Inhal Toxicol 2007; 19(9): 759–765.

12 Du QP (杜青平), Jia XS, Li SY, Meng ZQ. Effects of sulfur

dioxide on the membrane fluidity and enzymatic activity of alveolar macrophages in rats. Chin Environ Sci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27(3): 391–394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13 Wu D, Meng Z. Effect of sulfur dioxide inhalation on the

glutathione redox system in mice and protective role of sea buckthorn seed oil. Arch Environ Contamin Toxicol 2003;

45(3): 423–428.

14 Meng Z, Liu Y. Cell morphological ultranstructural changes

in various organs from mice exposed by inhalation to sulfur dioxide. Inhal Toxicol 2007; 19(6–7): 543–551.

15 Bai J, Meng Z. Expression of apoptosis-related genes in liv-

ers from rats exposed to sulfur dioxide. Toxicology 2005;

216(2–3): 253–260.

16 Qin G, Meng Z. Effects of sulfur dioxide derivatives on ex-

pression of oncogenes and tumor suppressor genes in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 Food Chem Toxicol 2009; 47(4): 734–744.

17 Qin G, Meng Z. Effect of sulfur dioxide inhalation on CY-

P1A1 and CYP1A2 in rat liver and lung. Toxicol Lett 2005;

160(1): 34–42.

18 Li R, Meng Z, Xie J. Effects of sulfur dioxide derivatives on

four asthma-related gene expressions in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 Toxicol Lett 2007; 175(1–3): 71–81.

19 Li R, Meng Z, Xie J. Effects of sulfur dioxide on the expres-

sions of MUC5AC and ICAM-1 in airway of asthmatic rats.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07; 48(3): 284–291.

20 Xie J, Li R, Fan R, Meng Z. Effects of sulfur dioxide on ex-

孟紫强等:二氧化硫生物学研究进展:从毒理学到生理学599

pressions of p53, bax and bcl-2 in lungs from asthmatic rats.

Inhal Toxicol 2009; 21(11): 952–957.

21 Meng Z, Qin G, Bai J, Zhang J, Zhang X, Yang Z. Altera-

tions of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induced by sulfur dioxide in rat lungs. Front Biol China 2007; 2(4): 369–378.

22 Meng Z, Qin G, Zhang B, Bai J. DNA damaging effects of

sulfur dioxide derivatives in cells from various organs of mice. Mutagenesis 2004; 119(6): 465–468.

23 Meng Z, Geng H, Bai J, Yan G. Blood pressure of rats low-

ered by sulfur dioxide and its derivatives. Inhal Toxicol 2003; 15(9): 951–959.

24 Zhang Q, Meng Z. The vasodilator mechanism of sulfur di-

oxide on isolated aortic rings of rats: Involvement of the K+ and Ca2+ channels. Eur J Pharmacol 2009; 602(1): 117–123.

25 Liu XL (刘晓莉), Yang DS, Meng ZQ. The effects of SO2 on

electric activity learning and memory of rat hippocampal neurons. J Hygiene Res (卫生研究) 2010; 37(6): 660–664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26 Meng Z, Bai W. Oxidation damage of sulfur dioxide on tes-

ticles of mice. Environ Res 2004; 96(3): 298–304.

27 Wang HY (王慧阳), Meng ZQ, Chang FB. Reproductive

toxicity of sulfur dioxide derivatives on sperms of mice.

Chin J Appl Environ Bio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6;

12(3): 363–366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28 Chang FB (常凤滨), Meng ZQ, Wang FY. Dominant lethal

effect of sulfur dioxide derivatives on mice.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6; 12(3): 360–362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29 Singer TP, Kearney EB. Intermediary metabolism of L-

cysteinesulfinic acid in animal tissues. Arch Biochem Bio-phys 1956; 61(2): 397–409.

30 Ubuka T, Yuasa S, Ohta J, Masuoka N, Yao K, Kinuta M.

Formation of sulfate from L-cysteine in rat liver mitochon-dria. Acta Med Okayama 1990; 44(2): 55–64.

31 Mitsuhashi H, Nojima Y, Tanaka T, Ueki K, Maezawa A,

Yano S, Naruse T. Sulfite is released by human neutrophils in response to stimulation with lipopolysaccharide. J Leuko-cyte Biol 1998; 64(5): 595–599.

32 Ji AJ, Savon SR, Jacobsen DW. Determination of total serum

sulfite by HPLC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 Clin Chem 1995; 41(6 pt 1): 897–903.

33 Yang Z, deVeer MJ, Gardiner EE, Devenish RJ, Handley CJ,

Underwood JR, Robinson HC. Rabbit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form 35S-labeled S-sulfo-calgranulin C when in-cubated with inorganic [35S]sulfate. J Biol Chem 1996;

271(33): 19802–19809.

34 Shih VE, Abrons IF, Johnson JL, Carney M, Mandell R,

Robb RM, Cloherty JP, Rajagopalan KV. Sulfite oxidase de-ficiency: biochemical and clinical investigations of a heredi-

tary metabolic disorder in sulfur metabolism. N Engl J Med 1977; 297(19): 1022–1028.

35 Li J, Meng Z. The role of sulfur dioxide as an endogenous

gaseous vasoactive factor in synergy with nitric oxide. Nitric Oxide 2009; 20(3): 166–174.

36 Meng Z, Zhang X, Li R. Levels of sulfite in three organs

from mice exposed to sulfur dioxide. Inhal Toxicol 2005;

17(6): 309–313.

37 Balazy M, Abu-Yousef IA, Harpp DN, Park J. Identification

of carbonyl sulfide and sulfur dioxide in porcine coronary artery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ossible relevance to EDHF. Biochem Biophy Res Commun 2003;

311(3): 728–734.

38 Meng Z, Li J, Zhang Q, Bai W, Yang Z, Zhao Y, Wang F. Va-

sodilator effect of gaseous sulfur dioxide and regulation of its level by ACh in rat vascular tissues. Inhal Toxicol 2009;

21(14): 1223–1228.

39 Meng ZQ (孟紫强), Sang N. Effect of SO2 derivatives on

sodium currents in acutely isolated rat hippocampal CA1 neurons. Acta Physiol Sin (生理学报) 2002; 54(3): 267–270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40 Meng Z, Nie A. Enhancement of sodium metabisulfile on

sodium current in acutely isolated rat hippocampal CAI neu-rons. 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 2005; 20(1): 35–41.

41 Meng Z, Nie A. Effects of sodium metabisulfite on potassi-

um currents in acutely isolated CAI pyramidal neurons of rat hippocampus. Food Chem Toxicol 2005; 43(2): 225–232. 42 Du Z, Meng Z. Modulation of sodium current in rat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by sulfur dioxide derivatives. Brain Res 2004; 1010(1–2): 127–133.

43 Du Z, Meng Z. Effects of derivatives of sulfur dioxide on

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s in acutely isolated rat hippocampal neurons. Food Chem Toxicol 2004; 42(8): 1211–1216.

44 Du Z, Meng Z. Sulfur dioxide derivatives modulation of

high-threshold calcium currents in rat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Neurosci Lett 2006; 405(1–2): 147–152.

45 Nie A, Meng Z. Sulfur dioxide derivative modulation of po-

tassium channels in rat ventricular myocytes. Arch Biochem Biophys 2005; 442(2): 187–195.

46 Nie A, Meng Z. Modulation of L-type calcium current in rat

cardiac myocytes by sulfur dioxide derivatives. Food Chem Toxicol 2006; 44(3): 355–363.

47 Nie A, Meng Z. Sulfur dioxide derivatives modulate Na/Ca

exchange currents and cytosolic [Ca2+] in rat myocyte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7; 358(3): 879–884.

48 Wei CL (魏彩玲), Meng ZQ. Modulation of sodium meta-

bisulfite on L-type calcium current in rat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Acta Sci Circums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12(2):

生理学报Acta Physiologica Sinica, December 25, 2011, 63(6): 593–600 600

224–228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49 Kaye AD, De Witt BJ, Anwar M, Smith DE, Feng CJ, Kad-

owitz PJ, Nossaman BD. Analysis of responses of garlic de-rivatives in the pulmonary vascular bed of the rat. J Appl Physiol 2000; 89(1): 353–358.

50 Meng ZQ (孟紫强), Zhang HF. Effect of SO2 derivatives on

isolated thoracic aorta rings in rats. Chin Public Health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12): 1412–1414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51 Meng ZQ (孟紫强), Zhang HF. Vasodilatory effect of sulfur

dioxide derivatives on isolated aortic rings in rats.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5; 11(1): 64–

66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52 Meng Z, Li Y, Li J. Vasodilatation of sulfur dioxide deriva-

tive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Arch Biochem Biophys 2007;

467(2): 291–296.

53 Meng ZQ (孟紫强), Guo ZZ. Chemical status of sulfur diox-

ide in water and organic solvents and its 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a new model for physiological study of sulfur di-oxide. Asian J Ecotoxicol (生态毒理学报) 2009; 4(1): 75–

80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54 Li J, Li R, Meng Z. Sulfur dioxide upregulates the aortic ni-

tric oxide pathway in rats. Eur J Pharmacol 2010; 645(1–3): 143–150.

55 Wang R. The gasotransmitter role of hydrogen sulfide. Anti-

ox Redox Signal 2003; 5(4): 493–501.

56 Meng ZQ (孟紫强), Lv YF. Sulfite oxidase activity in vari-

ous organs of different aged rats. Asian J Ecotoxicol (生态毒理学报) 2007; 2(4): 422–426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57 Zhang Q, Meng Z. The negative inotropic effects of gaseous

sulfur dioxide and its derivatives in the isolated perfused rat heart. Environ Toxicol 2010; DOI: 10.1002/tox.20628.

58 Mitsuhashi H, Ikeuchi H, Yamashita S, Kuroiwa T, KanekoY,

Hiromura K, UekiK, Nojima Y. Increased levels of serum sulfit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neumonia. Shock 2004; 21(2): 99–102.

59 Knorst MM, Kienast K, Muller-Quernheim J. Effect of sul-

fur dioxide on cytokine production of human alveolar mac-rophages in vitro. Arch Environ Health 1996; 51(2): 15–20.

60 Meng ZQ (孟紫强), Bai JL. Damage effects of sulfur diox-

ide inhalation on DNA damages in alveolar macrophages from male rats. Acta Sci Circumst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23(6): 825–827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61 Meng Z, Liu Y, Wu D. Effect of sulfur dioxide inhalation on

cytokine levels in lungs and serum of mice. Inhal Toxicol 2005; 17(6): 303–307.

62 Beck-Speier I, Dayal N, Maier K. Pro-inflammatory re-

sponse of alveolar macrophages induced by sulphite: studies with lucigenin-dependent chemiluminescence. J Biolumin Chemilumin 1998; 13(2): 91–99.

63 Agar A, KucukatayV, Yargicoglu P, Aktekin B, Kipmen-Ko-

rgun S, Gumuslu D, Apaydin C. The effect of sulfur dioxide inhalation o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antioxidant status,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 alloxaninduced diabetic rats. Arch Environ Contam Toxicol 2000; 39(2): 257–264.

64 Zhang X (张欣), Meng ZQ. Effects of harmful factor stress

on SO2 biological synthesis in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 Asian J Ecotoxicol (生态毒理学报) 2008; 3(1): 55–58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微生物生理习题

第一章绪论 1. 什么是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热点是什么? 2. 简要说明微生物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 简述微生物生理学中常用技术与方法。 第二章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1. 细胞壁及细胞膜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2. 比较说明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阳性细菌细胞壁的异同点。 3. 磷壁酸、脂多糖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 比较古生菌的假肽聚糖与真细菌的肽聚糖的差异。 5. 抗酸性细菌(抗酸性细胞壁、抗酸性染色) 6. 真菌细胞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7. 藻类细胞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8. 古生菌细胞壁的组成。 9. 古生菌的细胞质膜多样性的表现。 10. 以革兰氏阴性细菌为例说明鞭毛的结构。 11. 菌毛与鞭毛的区别,其功能如何? 12. 糖被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糖被分为哪几类?糖被有何生理作用? 13. 原核生物的细胞内膜系统包括哪几种,其各自功能是什么? 14. 芽孢萌发的条件及其过程。 15. 磁小体、伴孢晶体;贮存物颗粒包括那些? 16. 什么是细胞膜?简述其组成及生理功能,简述液态镶嵌模型的内容。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物质运输 1. 微生物的营养六要素,各自作用及应用实例。 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根据碳源和能源划分有哪四种?各有何特点? 3. 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细胞表面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何作用? 4.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5. 何谓离子载体?其运输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6. 主动运输中载体蛋白的运输模式有哪些? 7. 详述营养物质的运输调节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8. 举例说明代谢产物氨基酸的分泌机制。 9. 简述有关孢外酶分泌机制的理论。 10. 举例说明微生物进行糖的运输通过哪几种方式。 第四章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 详述研究微生物代谢的方法。 2. 简述EMP途径中丙酮酸的去向。 3. HMP途径的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题

第1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单选题 1.作业级管理信息大多具有()。C A.抽象性B.总体性 C.重复性D.等级性 2.系统方法的主要原则是()D A.整体性原则B.目标优化原则 C.分解一协调原则D.上述各项 3.下列不属于信息的特性的是()。A A.知识性B.客观性 C.等级性D.时效性 4.下列应用中,哪些不属于业务处理系统()。B A. 工资处理系统B.北大方正排版系统 C.人事档案管理系统D.财务管理系统 5.制定战略决策要大量地依靠来自()的信息。B A.管理层的信息B.外部的信息 C.作业层的信息D.内部的信息 6.在管理信息系统的金字塔型结构中,处于最下层的是()B A、财务子系统 B、业务处理系统 C、决策支持系统 D、数据处理系统 7.()是信息处理的基础。A A、数据 B、信息 C、知识 D、计算机 8.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C A、计算机系统 B、业务处理系统 C、人机系统 D、人工系统 9.MIS、CAD系统和CAM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A 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B、决策支持系统 C、业务处理系统 D、作业控制系统 10.不同管理层次的信息处理量差别很大,信息处理量最大的层次是()。B A、管理控制层 B、业务处理层 C、战略计划层 D、决策层 11.下列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纵横结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可以做到数据的完全集中统一 B、各功能子系统都有自己的专用数据库和应用程序 C、不同层次的信息处理分别由不同功能子系统实现 D、各功能子系统可以共享公用数据库的数据,并调用公用的应用程序和模型 12.某公司下面有几个工厂,其管理信息系统综合了从工厂一级到公司一级的所有财务方面的数据分析,这种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称为()B A、横向综合结构 B、纵向综合结构 C、横向综合结构 D、以上均不对 13.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标志是()。C A、数据高度集中统一 B、有预测和控制能力 C、有一个中心数据库和网络系统 D、数据集中统一和功能完备

食品毒理学第1阶段测试题1b

一、单项选择题 1、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内源化学物 B、外源化学物 C、内分泌物质 D、体内代谢物 2、()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剂量-反应关系 B、剂量-量反应关系 C、剂量-质反应关系 D、剂量-效应关系 3、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通过()吸收。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肌肉 4、除了()和乙酰化结合外,其它Ⅱ相反应显著增加毒物的水溶性,促进其排泄。 A、氨基化 B、葡糖醛酸结合 C、硫酸结合 D、甲基化 5、化学物的同分异构体之间的毒性不同,一般来说,() A、邻位>间位>对位 B、对位>邻位>间位 C、间位>对位>邻位 D、对位>间位>邻位 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和持续时间。 A、溶解度 B、存在方式 C、浓度 D、作用方式 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A、致突变毒性 B、生殖毒性 C、免疫毒性 D、亚慢性毒性 8、胺类化合物按其毒性大小一次为:() A、叔胺>伯胺>仲胺 B、仲胺>叔胺>伯胺 C、伯胺>仲胺>叔胺 D、仲胺>伯胺>叔胺 9、生物转化的Ⅰ相反应主要包括()、还原和水解反应。 A、氧化 B、加成 C、氢化 D、脱氢 10、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 A、生物转化 B、消除 C、生物转运 D、代谢 二、多项选择题 1、危险度也称为危险性或风险度,可分为()。 A、间接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相对危险度 D、直接危险度 2、一般情况下,剂量-反应曲线包括的类型有()。 A、直线型 B、抛物线型 C、S型曲线 D、“全或无”反应 3、毒理学研究中常用来反映毒作用重点的观察指标可以分为()。 A、特异指标 B、形态学指标 C、组织学指标 D、死亡指标 4、肾脏对外源化学物的的排泄机理包括()。 A、肾小球滤过 B、肾小球简单扩散 C、肾小管主动转运 D、肾小管重吸收 5、安全限值即卫生标准,下列可用于描述安全限值的有()。 A、每日允许摄入量 B、最高容许浓度 C、阈限值 D、参考剂量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实验范文

?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毒理学评价与食品安全性 ?2010/1/3 16:55:37 ?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改善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由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的评价是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 一.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 FAO/WHO在1962年所提出的食品添加剂的国际定义为:“国际食品标准计划中的食品添加剂,是指其本身通常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作为通常食品的典型成分使用的物质,所以,不论有无营养价值,在食品的制造、加工、调制、处理、装填、包装、运输或保管的过程中,出于技术目的(包括调味、着色、赋香等)而有意识地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这些物质本身或其副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食品的一部分,或给食品的性质以影响,或者可以充分造成预结果。它们不包括污染物质或者是为了维持或改善食品营养价值的物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因此,营养强化剂显然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在食品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应用某些辅助物质。这些物质本身与食品无关,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剂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对于这类物质特称之为食品加工助剂。 二.食品添加剂分类 根据GB12493-19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规定,按其主要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和其它共21类。 因食品用香料品种太多单独列出,见GB/T 14156-1993《食品用香料分类与编码》。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分类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香料共22类,并以附录

微生物生理学复习

绪论 1.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有哪些? 答:研究对象:微生物生理学是研究微生物的正常功能和现象的科学,也就是研究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功能、生长繁殖、营养代谢、形态发生、遗传变异等活动中的生理规律 研究范围:1.研究微生物细胞的重建方式与一般规律 2.研究微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3.研究微生物生理活动与人类的关系 2.试叙微生物生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与方法。 答:培养技术:微生物的类群众多,且都要求适合于自身的培养环境,因而发展了多种多样的培养技术。 染色技术:染色技术构成了以染色反应为基础的细菌细胞化学。细菌的每一基质都产生一个固定的染色反应,如我们要观察细胞的某一特殊构造,就需经过一特殊的染色 显微观察技术:相差,暗视野,荧光和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技术(扫描、透射)。 生化技术:对细菌结构及其代谢产物、降解产物、合成产物进行的分离,纯化和分析的技术。 生物物理技术:测量细菌的能量和电泳性质时,用凝胶扩散沉降试验、免疫反应、酶活性等。在免疫反应酶活性方法中,多使用光谱仪、质谱仪、各种层析、标记元素等。 生物合成技术:在生物合成中,多使用磁共振和顺磁共振、超速离心、

超滤、聚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粘度计、旋光仪、比浊计、各种测压技术和分子放射自显影技术等。 3.您对21世纪微生物生理学的展望有哪些认识? 答:a.微生物生理学的基础研究继续得到加强 b.继续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发现新的化合物、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催化剂 c.与其他学科实现更广泛的交叉 d.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中,微生物生理学将发挥重要作用 4.试叙微生物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答:微生物生理的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免疫学以及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虽然在总体上各有自己的体系,论述问题的角度不同,但在某个问题的基本内容方面,交叉现象是存在的,难以划分的,这也说明了微生物生理学与这些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 微生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的关系:生物化学是微生物生理学的基础和工具,以微生物为对象的生物化学规律的揭示,不少内容本身就是微生物生理学的内容,虽然两者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都有自己应该解决问题的范围。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之处实在不少。 微生物生理学与病理学的关系:微生物生理学与病理学有密切关系,

JAVA学生管理系统期末大作业

JA V A学生管理系统大作业 课程名称:JA V A编程基础 题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专业:计算机软件 班级:计算机软件121班 学号:8000612030 学生姓名:李俊楠 完成人数:1人 起讫日期:第十六周至第十八周 任课教师:龚根华职称:副教授 部分管主任: 完成时间:2015-1-2

目录 ------------------------------2 课题设计内容------------------------------3 程序功能简介 需求分析--------------------------------------------------3 总体设计---------------------------------------------------3 模块详细设计---------------------------------------------------4 数据库设计 ------------------------------5 主体内容 ------------------------------6 心得体会 -----------------------------11 参考书籍 -----------------------------12

一:课题设计内容 学生管理系统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学校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在校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务系统的数量也不断的上涨。学校工作繁杂、资料众多,人工管理信息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显然是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效率也是很低的。并且这种传统的方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如:保密性差、查询不便、效率低,很难维护和更新等。然而,本系统针对以上缺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科学化、正规化的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所以如何自动高效地管理信息是这些年来许多人所研究的。 二:程序功能简介 2.1 需求分析 本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 (1)、管理员对学生信息和课程信息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查找等操作,对选课信息进行管理,对成绩信息和用户信息进行修改、查找等操作。 (2)、学生对学生信息和成绩信息进行查看,对个人的密码信息进行修改等。 2.2 总体设计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管理员和学生两大模块。管理员模块包括:学生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选课信息管理、成绩信息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等。用户模块包括:学生信息查看、成绩信息查看、个人信息管理等。系统总体结构如图所示。 总体结构图 2.3 模块详细设计 1、学生信息管理模块 学生信息管理模块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询、显示全部等。具体的结构图如图所

微生物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微生物生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微生物代谢常用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长因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3、化能无机营养菌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等。 4、同步培养法中的机械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5、细菌个体生长的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细菌细胞质中储藏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7、光能无机营养菌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等。 8、微生物产ATP的方式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1、肽聚糖中的双糖单位,其中的β-1,3糖苷键很容易被溶菌酶(lysozyme) 所水解。() 2、磷壁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壁磷壁酸,另一类是膜磷壁酸(或脂磷壁酸)。() 3、鞭毛蛋白是一种抗原物质,又称为H抗原。() 4、细菌借助鞭毛以推进方式作直向运动,以翻腾方式作短转向运动。() 5、科赫发现酪酸发酵可以分为由糖变成乳酸和由乳酸变成酪酸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由生物完成,并且还分离到了乳酸菌。() 6、产甲烷菌是一类生长在严格厌氧的环境,是目前已知要求氧化还原电势最高 的菌。() 7、能荷是指在全部腺苷酸分子中的能量,相当于多少个ADP,它代表了细胞的 能量状态。() 8、酿酒酵母的营养体既能以单倍体形式又能以二倍体形式存在。()

管理信息系统作业

1、根据下述业务工作过程,画出业务流程图: 某物资公司其业务处理过程如下:车间填写领料单到仓库领料,库长根据用料计划审批领料单,未批准的退回车间。库工收到已批准的领料单后,首先查阅库存帐,若有货,则通知车间前来领取所需物料,并登记用料流水帐;否则将缺货通知采购人员。 采购人员根据缺货通知,查阅订货合同单,若已订货,则向供货单位发出催货请求,否则就临时申请补充订货。供货单位发出货物后,立即向订货单位发出提货通知。采购人员收到提货通知单后,就可办理入库手续。接着是库工验收入库。并通知车间领料。此外,仓库库工还要依据库存账和用料流水账定期生成库存的报表,呈送有关部门。 业务流程图如下: 车间领料单仓库库长 用料计划 未批准 已批准库工 查阅库存帐 登记用料流水账 缺料通知单 采购员 查阅订货合同单 入库单 有关部门库存报表 领料通知 供货单位 催货请求 补充订货单 提货通知 被审批 有货 缺货 已订货

分析档案 分析成绩 录取通知单 不录取通知 单 打印通知单 2、下面是一个考生录取系统的主要逻辑功能描述:(10分) (1)读考生成绩库 (2)分析考生成绩,确定是否够录取标准 (3)分析够录取标准的考生档案 (4)根据分析结果产生录取通知单或不录取通知单 (5)打印通知单,通知考生 根据以上描述,参考给出的第一层数据流程图,请简要画出该考生录取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如下: 确定录取考生 考生成绩 考生档案 考生 考生档案 考生成绩 考生 够标准 不够标准 够标准 不够标准

3.某学校对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办法是:若期末考试成绩大于等于90分,作业情况为好的成绩定为优,而作业成绩为差的定为良;否则,若期末考试成绩大于等于75分,作业情况为好的成绩定为良,而作业成绩为差的定为及格;否则,若期末考试成绩大于60分,作业情况为好的成绩定为及格,期末考试成绩低于60分,成绩项为不及格。将上述功能用决策树表示。 决策树如下: 作业成绩好(等级=优) 期末成绩>=90分 作业成绩差(等级=良) 作业成绩好(等级=良) 期末成绩>=75分 作业成绩差(等级=及格) 成绩等级 作业成绩好(等级=及格) 期末成绩>=60分 作业成绩差(等级=不及格) 期末成绩<60分(等级=不及格)

微生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真菌细胞的质膜中具有甾醇,原核生物的质膜中很少或没有甾醇。 载色体亦称色素体或叫光合膜: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羧酶体又称多角体是自养细菌特有的内膜结构,由3.5nm厚的蛋白质单层膜包围,是自养细菌固定CO2的场所 类囊体(th ylakoid)是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内质网指细胞质中一个与细胞基质相隔离、但彼此相通的囊腔和细管系统,由脂质双分子层围成 高尔基体是一种内膜结构,由许多小盘状的扁平双层膜和小泡组成,与细胞的分泌活动和溶酶体的形成等有关是合成、分泌糖蛋白和脂蛋白以及进行酶切加工的重要场所。 磁小体是趋磁细菌细胞中含有的大小均匀、数目不等的Fe3O4 / Fe3S4颗粒,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糖蛋白膜包裹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溶酶体是胞质中一类包着多种水解酶的小泡溶酶体的标志酶是酸性水解酶 微体是一种单层膜包裹的、与溶酶体相似的小球形细胞器,但其所含的酶与溶酶体所含的不同 一.什么是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原核微生物是细胞内有明显核区,但没有核膜包围;核区内含有一条双链DNA 构成的细菌染色体;能量代谢和很多合成代谢均在质膜上进行;蛋白质合成“车

间”--核糖体分布在细胞质中。 真核微生物是细胞核具有核膜、核仁,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一类微生物。 二.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异同点? 相同点:不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的本质相同;在它们的细胞中同时具有DNA和RNA;一般都有产生能量与合成细胞物质的完整的酶系统;ATP是生物用来进行能量转换的物质之一;细胞的元素组成,糖代谢,核苷酸与氨基(除赖氨酸以外)生物合成途径基本相同;蛋白质和核酸生物合成的方式也基本相同 比较项目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细胞大小较小(通常直径小于 2um)较大(通常直径大于2um) 细胞壁主要成分多数为肽聚糖纤维素、几丁质等细胞器无有 鞭毛结构如有,则细而简单如有,则粗而复杂鞭毛运动方式旋转马达式挥鞭式 繁殖方式无性繁殖有性、无性等多种 细胞核核膜无有 组蛋白无有 DNA含量高(约10%)低(约5%)核仁无有

(完整word版)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完整word版)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试题A总22页第1页

微生物学教程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5小题20分) 1.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称为无菌技术。 2.菌落固体培养基中,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是菌落 3.平板是被用于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最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形式,是冷却凝固后固体培养基在无菌培养皿中形成的培养基固体平面称作平板。 4.发酵发酵是指在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氧化性中间代谢产物的一类低效产能反应。 5.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基质。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6小题12分) 旋形 试题A总22页第2页

4.根据营养物质在机体中生理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 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 1. 产生假根是()的形态特征。 A.根霉 B.酵母菌 C.青霉 D.曲 霉 2.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有成分是()。 A.蛋白质 B.肽聚糖 C.脂多糖 D.磷壁酸 3.微生物从糖酵解途径获得()ATP分子。 总22页第3页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1.细菌特殊构造包括、、、等。(本题2分) 2.溶源性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有大约10 -5 细胞会发生现象,这是由于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变成了的缘故。(本题分) 3.营养物质可以通过、、和四种方式进入细胞。(本题2分) 4.控制有害微生物措施中杀灭的方法有和,常用和方法,抑制的方法有和。(本题3分) 5.证明遗传物质的基础是核酸的三个著名的实验为、、。(本题分) 6.微生物基因重组的方式包括、_____、_____和。(本题2分) 1.纯培养是其中()的培养物。 A.只有一种微生物 B.只有细菌生长所需的一种营养物 C.除主要微生物外只有一种微生物 D.没有代谢废物 2.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 $ A. 马铃薯培养基 B.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麦芽汁培养基 3.己糖单磷酸支路和ED途径是进行()替换的一个机制。 A.微生物中DNA合成 B.光合生物中的光合作用 C.某些种类微生物中的能量代谢 D.化学渗透作用 4.微生物代谢中,硝酸盐和硫酸盐可作为电子受体是在()。 A.无酶时 B.无ATP时 C. 有细胞色素时 D. 无氧时 5.由于控制微生物的目的,灭菌一词指的是()。 A.除去病原微生物 B.降低微生物的数量 ? C.消灭所有的生物 D.只消灭体表的微生物 6.紫外线辐射主要作用于微生物的()。 A. 核酸 B.酶类 C. 糖类 D.细胞壁 7.青霉素族的抗生素主要用于抗()。 A.病毒 B.真菌 C.革兰氏阴性菌 D.革兰氏阳性菌 8.所有下述特征皆适合质粒,除了()之外。 A.它们是自我复制的DNA环 B.它们有10~50个基因 C.它们是细菌存活所必需的成分 D.它们是接合所必需的成分 9.接合时F因子进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 A.经历裂解 B.快速繁殖 C.变成供体细胞 D.发育出线粒体 — 10.研究不同微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是()。 A.微生物进化 B.微生物生态学 C.微生物生理学 D.微生物生物化学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考试复习题复习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管理信息系统最重要的成分 A.硬件 B.信息 C.系统 D.软件 2.下列系统不属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典型应用的是() A.FMS B.ESS C.DSS D.MIS 3.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体产业是() A.制造业 B.信息产业 C.服务业 D.农林采掘业 4.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 A.计划、监督、控制、协调 B.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C.组织、领导、监督、控制 D.组织、领导、协调、控制 5.按照不同级别管理者对管理信息的需要,通常把管理信息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A.公司级、工厂级、车间级 B.工厂级、车间级、工段级 C.厂级、处级、科级 D.战略级、策略级、执行级 6.国家制定各种法律,例如保密法、专利法、出版法等,以保护信息的态势,之所以要人为地筑起信息的壁垒,是由于信息本身具有() A.扩散性 B.共享性 C.传输性 D.转换性 7.事务处理系统的典型用户是() A.业务操作人员、管理人员 B.办公室职员 C.中层管理人员 D.专家、经理人员 8.决策支持系统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涉及() A.结构化决策问题 B.结构化和半结构化决策问题 C.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 D.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 9.与其它类型的信息系统相比,企业间信息系统的一个特有的组成要素是() A.硬件 B.软件 C.系统使用者 D.系统支持者 10.不同类型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是以不同程度和方式相互交叉的,这符合管理信息系统之间关系的() A.进化观点 B.权变观点 C.层次观点 D.信息流观点 11.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核心是() A.MRP B.MRPⅡ C.JIT D.CAM 12.MRPⅡ适用于()的制造模式 A.小批量、小品种 B.大批量、多品种 C.小批量,多品种 D.大批量、少品种 13.组织内部()是其他各种流的表现和描述,又是用于掌握和控制其他流流动的方式和过程。 A.信息流 B.物流 C.事务流 D.资金流 14.下列关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适用场合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适合于软件社会化大生产B.适合于开发大型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C.适合于开发包含复杂技术的系统,如航空管制系统等 D.适合于开发需求不是很明确的系统 15.在BSP方法中,U/C矩阵的主要功能是() A.定义企业过程 B.识别数据类 C.划分子系统 D.确定数据流向 16.系统分析的首要任务是( ) A.弄清用户要求 B.尽量说服用户接受系统分析人员的意见 C.彻底了解管理情况 D.正确评价当前系统 17.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描述工具是()

最新食品毒理学试题答案

四、简答题 1、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2、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1)、气温、气湿和气压 (2)、季节和昼夜节律 (3)、生物节律即生物钟是生命进化过程中长期历史形成的基本特征,包括季节和昼夜节律。 (4)、动物笼的形式、每笼装的动物数、垫笼的草和其它因素也能影响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 (5)、毒物的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 3、急性毒性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答:(1)、确定受试物使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水平,即定出LD50,以初步估计该化学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一种化学物的相对毒性、作用方式和特殊毒性表现,找出其剂量—效应和剂 量—反应关系。 (3)、确定机体在环境中接触的受试物侵入机体的途径,研究受试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 化过程及动力学变化。 (4)、研究受试物急性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

4、如何对慢性毒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 答:(1)、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以mg/kg体重计)小于或等于人群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予以放弃。 (2)、在50~100倍之间者,需相关专家共同评议。 (3)、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并制定卫生标准。 (4)、慢性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越小,卫生标准要求越严格。 5、食品中的植物性毒素主要有哪些? 答:(1)致甲状腺肿物(2)生氰糖苷 (3)蚕豆病毒素和山黧豆(4)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5)消化酶抑制剂(6)生物碱糖苷 (7)血管活性胺(8)天然诱变剂 6、简述生物转化的毒理学意义。 答:化学物生物转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具有两重性,既具有减毒灭活作用(2分)又具有增毒和代谢活化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可能是化学物本身,更主要的是其活性中间产物或其代谢产物(1分),由于代谢转化连续性、系统性、复杂性,因此评价其毒理作用时必须了解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才能全面评价化学物的毒作用,否则仅在某一时点、仅对化学物本身去研究和评价其毒作用,就可能得出错误或片面的结论(1分) 五、综合题 1、安全性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1) 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将毒理学知识应用于卫生科学,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不能以模式化对待,必须根据受试化学物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相关资料,讲求实效地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 (2) 试验方法的标准化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1、细菌特殊构造包括、、、等。(本题2分) 2、溶源性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有大约10 -5 细胞会发生现象,这就是由于少数溶源细胞中得变成了得缘故。(本题1、5分) 3、营养物质可以通过、、与四种方式进入细胞.(本题2分) 4、控制有害微生物措施中杀灭得方法有与,常用与方法,抑制得方法有与。(本题3分) 5、证明遗传物质得基础就是核酸得三个著名得实验为、、.(本题1、5分) 6、微生物基因重组得方式包括、_____、_____与。(本题2分) 1、纯培养就是其中()得培养物。 A、只有一种微生物 B、只有细菌生长所需得一种营养物 C、除主要微生物外只有一种微生物 D、没有代谢废物 2、实验室常用得培养细菌得培养基就是()。 A、马铃薯培养基B、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麦芽汁培养基 3、己糖单磷酸支路与ED途径就是进行( )替换得一个机制。 A、微生物中DNA合成B、光合生物中得光合作用 C、某些种类微生物中得能量代谢 D、化学渗透作用 4、微生物代谢中,硝酸盐与硫酸盐可作为电子受体就是在()。 A、无酶时B、无ATP时C、有细胞色素时D、无氧时 5、由于控制微生物得目得,灭菌一词指得就是()。 A、除去病原微生物 B、降低微生物得数量 C、消灭所有得生物 D、只消灭体表得微生物 6、紫外线辐射主要作用于微生物得( )。 A、核酸 B、酶类 C、糖类D、细胞壁 7、青霉素族得抗生素主要用于抗( ). A、病毒 B、真菌C、革兰氏阴性菌D、革兰氏阳性菌 8、所有下述特征皆适合质粒,除了( )之外. A、它们就是自我复制得DNA环 B、它们有10~50个基因 C、它们就是细菌存活所必需得成分 D、它们就是接合所必需得成分 9、接合时F因子进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 A、经历裂解 B、快速繁殖C、变成供体细胞 D、发育出线粒体 10、研究不同微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之间得关系得就是( )。 A、微生物进化B、微生物生态学 C、微生物生理学 D、微生物生物化学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 1、巴斯德得曲颈瓶试验否定了有关微生物得"自生说”。( ) 2、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含有肽聚糖。() 3、八孢裂殖酵母就是酵母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形式存在这类生活史得代表.( ) 4、链霉菌与毛霉都呈丝状生长,但就是它们不都属于霉菌.( )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判断: 1.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外源性化学物质都是有毒的. 2. 所有的物质包括食用蛋白都可能是毒物. 3. 体内试验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选/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 4. 归因危险度为0.1表示接触组发生的有害效应的危险度是非接触组的10倍. 5. 什么叫实质等同原则? 1.蛇毒不是药物,是毒物。 2.毒物按其毒性作用分为、、、、等五类。 3.吸收系数是和之比。 4.什么叫生物半减期? 5.毒物对不同的生物或组织器官具有选择性的原因? 6.毒性作用分为、、、、 、等六类。 7.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变慢是一种损害作用。 8.镉中毒会导致尿中β2-微球蛋白的出现,β2-微球蛋白是一种接触性标记。 9.什么叫毒效应谱? 10.生物学标志物包括、、。 11.质反应用于表示引起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 12.什么叫ADI和RfD? 1.外源化学物主要通过、、吸收。 2.什么叫首过效应? 3.有机酸(碱)主要在哪里被吸收?为什么? 4.胭脂红通过转运方式进入小肠小皮细胞。 5.气体进入肺泡后以转运方式进入血液。 6.影响气溶胶吸收的重要因素是和。 7.脂水分配系数低的外源化学物易经皮肤吸收。 8.什么叫贮存库?贮存库具有什么意义? 9.人体的贮存库主要有哪几种?

10.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最关键因素是和。 11.胎盘屏障不能阻止脂溶性高的外源化学物质透过。 12.排泄有哪几种途径? 13.尿的pH一般低于血浆pH,这种pH的分配利于(酸/碱)排泄。 1.什么叫生物转化? 2.通过生物转化,外源化学毒物的毒性降低。 3.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4.生物转化的对象是非营养物质. 5.I相反应包括、、. 6.经过代谢活化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分为、、、。 7.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又称或。此酶系由、、三部分组成。 8.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功能包括、、三种,其主要功能是。 9.简述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催化机制。 10.写出P-450催化氧化的总反应式。 11.P-450催化哪几种类型的氧化反应? 12.微粒体含黄素单加氧酶与P-450催化反应的不同之处是。 13.简述FMO的催化机制。 14.通过乙醛脱氢酶作用,乙醛氧化成。 15.哺乳动物体内还原酶在中的活性较高,因为它是一个相对的环境。 16.还原作用包括哪几类,产物分别是什么? 17.在体内,能被水解的键包括、、三种。 18.II相反应中,哪些是解毒反应,哪些是代谢活化反应?各种反应的反应供体是什么?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名词解释: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就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由人与计算机等组成的对物流信息(包括空间信息)进行收集、传送、存储、加工、维护与使用的系统,就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现代仓储企业进行货物管理与处理的业务操作系统。它可实现本地一个仓库的精细化管理,也可实现制造企业、物流企业、连锁业在全国范围内、异地多点仓库的管理;可对货物存储与出货等进行动态安排,可对仓储作业流程的全过程进行电子化操作;可与客服中心建立数据接口使客户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货物管理,可以对企业的ERP系统实现无缝连接。(P282) ;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劳动成本,增加产出量;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仓库的空间利用率。 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企业铁路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公路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水路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本系统实施一级计划管理体系,以计划为驱动,实现产供销运的紧密衔接,对采购、销售、生产物流实施跟踪管理。本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系统集成技术以及现代科学管理、系统工程理论、现代控制理论与现代铁路运输组织理论与方法、建立以总公司总调、生产处为总控,以车辆信息管理,车辆调度及运行监控、调控处理为核心,以降低运营成本、合理利用公司内部车辆资源组织运输生产为目的,覆盖公司运输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P289) 电子数据交换(EDI):就是指商业贸易伙伴之间,将按标准、协议规范化与格式化的经济信息系统通过电子数据网络,在单位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自动交换与处理。(P97) 生命周期法:就是指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程序员以及最终用户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一个过程,就是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开发的一种必要的措施与手段;它就是一种用于规划、执行与控制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项目组织与管理方法,就是工程学原理(系统工程的方法)在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具体应用。(P169) 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以关键因素为依据来确定系统信息需求的一种MIS 总体规划的方法。在现行系统中,总存在着多个变量影响系统目标的实现,其中若干个因素就是关键的与主要的即成功变量。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次序。ERP(企业资源计划):就是一个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识别与计划企业资源,从而获取客户订单,完成加工与交付,最后得到客户付款。(P241)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就是长期规划的手段与保证,它服务于企业的长期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食安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总学时:56其中(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24)学分:3.5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开课学期: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环境中有害因素对机体损伤作用的一般规律、作用机理及评价和管理损害作用的方法。食品毒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操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研究内容为食品中化学性毒物的来源、毒作用机制及危害预防等内容,并对其引起的毒性作用进行评价,与《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免疫学》知识互通、互为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食品毒理学发展趋势,理解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掌握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本章重点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难点为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述 第二节食品毒理学研究任务、内容和方法 一、任务

二、研究内容 三、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安全性 第四节食品毒理学发展及展望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俗语,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础知识。 2.本章重点毒物概念、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生物学标志、剂量、剂量-反应关系、联合度作用、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难点为剂量-反应关系及据此判断化学物毒性大小。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 一、毒物 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 三、毒作用生物学标志 第二节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 一、剂量 二、效应、反应和剂量-反应关系 第三节联合作用 一、联合毒作用分类 第四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制 一、毒性参数 二、安全限值 第三章食品中化学物资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物膜的基本功能、外源化合物在体内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食品中化学毒物的来源,理解影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的因素及意义,熟悉和掌握生物转运的基本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生物转运的过程及各种转运方式的特点,生物转化的概念,I相反应、II相反应的概念、类型。 2.本章重点为生物转运的基本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生物转运的

期末作业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题目图书管理系统系统分析 指导老师 专业工商管理 姓名 学号 0712202191 2013年5月

第一章图书管理系统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1.前言............................................................................................... 错误!未指定书签。 编写目的...........................................................................................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 背景........................................................................................... 错误!未指定书签。 1.3 参考资料...................................................................................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项目概述...............................................................................................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系统开发前提............................................................................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系统开发的基本目标................................................................ 错误!未指定书签。 2.3 经济目标................................................................................... 错误!未指定书签。 2.4 社会目标................................................................................... 错误!未指定书签。 2.5 开发规模................................................................................... 错误!未指定书签。 2.6系统流程.................................................................................... 错误!未指定书签。 3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及评价度...............................................................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 经济可行性...............................................................................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 技术可行性...............................................................................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 法律可行性............................................................................... 错误!未指定书签。 4 可行性分析结论................................................................................... 错误!未指定书签。 5 软件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 硬件需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5.2 软件需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5.3 功能需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二章模块结构.......................................................................................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三章数据库设计...................................................................................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四章程序界面及编码...........................................................................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五章测试报告....................................................................................... 错误!未指定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