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期末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视听语言复习大纲

视听语言复习大纲

视听语言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述一、视听语言建立的基础——人的视听感知特性1、视觉暂留原理2、似动现象3、心理补偿机制(完型心理学)二、视听语言符号系统的建立——人的视听思维的形成(形象化的表现和暗示)1、理解视听语言符号符号是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它是人类传播的要素,它单独地存在于传播关系的参加者之间——这些要素在一方的思想中代表某个意思,如果被另一方接受,也就在另一方的思想中代表了这个意思。

——施拉姆a) 符号均能代表一定的意义;b) 符号是传——受之间的一个中介,是传播信息的中介;c) 符号包括语言及其形式要素符号=能指+意指比较文字语言(抽象)和视听语言(具象)●篇章—段落—句子—词汇(语素)●影片—段落—场面—镜头(画面元素✹视听语言的界定:是影视作品用以展示形象、叙述事件、表达情感、传播意义的影像与声音等符号,按照特定的叙事方式组织安排而成的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

✹理解:影像具有纪录性和幻觉性的双重特性视听语言没有为每一个影像规定固定的含义,带来能指的无限性和所指的多义性视听语言的表达和感受不是线性的,而是通过视觉听觉元素在时空中的运动构成的。

2、把握视听语言系统(一)声音:1)人声:包括:l 对话、l 独白l 旁白2)音乐:l 有声源音乐和无声源音乐(配乐)l 器乐和声乐3)音响:(自然音响和人为音响)l 动作音响l 机械音响l 自然音响l 背景音响l 特殊音响☆同期声(现场声)=现场语言+现场音乐+现场音响概念(以电视新闻为例):拍摄人物讲话的同时录下的讲话声和背景声,包括现场采访同期声(新闻现场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说话声)和现场效果同期声(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发出的各种音响)。

意味着真实感和现场感、准确性和权威性,引导观众的参与意识。

✹(二)图像符号:1、活动影像:1)变化的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2)活跃的角度:*平——仰——俯*正——侧——背*客观性角度(主流、基础)*主观性角度包括1、主观视点:模拟画面主体的视点或视觉印象2、主观心理:主体心理投射出来的视觉印象3)运动的镜头:✹推:突出人物主体或事件细节。

视听语言复习纲要

视听语言复习纲要

视听语言导言:视听语言的含义一、什么是语言定义: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符号系统。

功能 :思维的工具和交际的工具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二、什么是视听语言视听语言又称影视语言,是以影像和声音运动幻觉为基础,用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完成叙事的创造性的语言体系。

三、视听语言的基础——幻觉1.生理前提——视觉暂留原理1824年英国彼得·马克·罗格特公布“视觉暂留”理论视觉暂留: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作用结束时,物像仍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的时间,物理学上称之为“视觉暂留”原理。

2.心理前提——完形心理完形心理: 又称格式塔心理,是指人有一种将他看到、听到、感知到的形象复合成他已知的完整形象的心理倾向。

人类的完形心理还具有心理补偿的功能,即人的知觉可以根据生活的积累和视听感知经验,将缺失的部分补偿完成,从而形成完整的形象。

3.似动现象(phi-phenomenon)似动现象是电影运动的幻觉产生的原理视觉暂留的作用是使那运动更为连贯流畅。

电影是创造运动幻觉的机器,它创造的是现实的幻觉,但不是现实本身。

四、影视视听语言的构成要素“影像、声音、剪辑。

”(波布克)第一章影像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一)镜头的基本含义镜头一般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作为组成画面的镜头;另一层是指作为硬件方面的镜头。

1.画面镜头指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由启动到关闭这段时间内所拍摄的内容。

镜头是由画面和音响组成的一个信息单位,是视听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

镜头的职能是提供信息。

单个的镜头并不能表达明确的观念,镜头与镜头连接后形成的逻辑关系才是视听语言用以表达含义和讲故事的重要手段。

2.物理镜头作为硬件方面的镜头,它是指摄像机的光学构件,它是内透镜组合而成的成像系统。

(二)镜头的类别从摄像机装备的镜头规格以及形成影像的效果看,我们一般把镜头划分为三种类别:广角镜头、标准镜头和长焦镜头。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提纲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提纲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篇:《视听语言》期末复习提纲导言本章的重点思考与练习★(结合作品)影像的特点:(1)影像具有的纪录性与幻觉性特点。

(2)纪录性是电影、电视影像所具有的本性;幻觉性则是影视艺术的生命的源泉。

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电影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第一讲镜头与分镜头、画框与构图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1.★ 镜头镜头是一个便于研究与分析影视影像的基本单位。

是指摄影(像)机从开始拍摄到结束拍摄所记录下的一段连续画面。

对于观众而言,通常所谈论的镜头,则是特指经过剪辑以后,在两个剪切点之间的那一段画面。

镜头由画面组成,有时一个画面就是一个镜头,但一个镜头又可以包含多个方面。

2.★画框画框,也叫(取)景框,用来把摄影机镜头的内外空间分割开来,从而使艺术创造与欣赏的空间与外在的真实世界相区别。

3.分镜头把一个事件、场景划分成不同时间、地点、人物和动作,直到每个细节进行表现的方法就是分镜头。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1.分镜头的产生。

(1)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拍摄一个完整片断时胶片不够长而采取的无意识组接的方法,促进了分镜头和镜头组接的产生。

(2)分镜头的出现是电影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是电影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标志。

2.构图的主要原则。

(1)平衡原则:感觉舒服、协调;(2)变化原则:表达特定的内涵;(3)动态构图原则:画面中所有造型元素都在变化之中,其完整的视觉形象靠视觉积累形成,可以详尽地表现对象的运动过程以及对象在运动中所显示的含义。

第二讲景别与角度本讲的重点与难点★景别的概念及其分类。

景别,指镜头由于与被拍摄物体的距离不同或者焦距不同,所摄取的不同范围的画面。

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通常是以人物(成年人)在影视画面上出现所占有的空间大小情况来确定;若画面中无人物,则按景物与人的比例参照划分。

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类。

视听语言考试汇总

视听语言考试汇总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0个小题)二、名词解释(4个小题)简答题(4个小题)第一章影像&1.1景别1、景别:是画面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直观上看也就是取景区域、画面范围大小的不同。

2、划分景别的标准:画框中所截取的人物身体部分的多少大景别远景:情绪性景别,是涵盖广阔空间的的画面,以表现环境气势,画面中没有明确主体,人物所占比例很小,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用于影片的开场和结尾;是一种概括性镜头全景:基本的介绍性景别,表现成年人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主要用来介绍环境和事物发展的整体面貌,又称为“定位性镜头”;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景别越小,环境占的越小,人物表现的越突出小景别中景:最常用的叙述性景别,展现场景局部或人物胸部以下、膝盖以上部分可以看到人物的动作的景别。

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行动、交流,生动展现人物的动作和姿态可以看清人物的表情,是电视媒体的常用景别近景:具有较强交流性的景别,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景别,用于刻画人物性格,环境次要,主要突出人物面部表情。

特写:主观性强的景别,起到强调,制造悬念作用常被用来弱化剪辑上的失误,也称为“万能镜头”特写指以细腻来表现人物或被拍摄物体细部特征时常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大景别小景别远景、全景中、近、特表现人物形体关系表现人物神态关系空间环境描写空间环境虚写重在环境景物的表现重在人物的表现景别越小,动感越强,主观性越强,剪辑节奏越快景别的剪辑规则1.在相同的时间长度中,小景物的剪辑长度短于大景别。

(常规叙事的情况下,特写用2秒左右,中景用3~4秒左右,全景则用5~6秒左右)2.同一运动主体在相同的运动速度下,景别越小,动感越强3.同一主体(或相似物体)在角度不变或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前后镜头的景别变化过小,会致使视觉跳动感增强。

(例如采访断点)4.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可以实现有层次描述事件的目的。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1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1

视听语言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景别由于摄像机与被摄物体距离的不同,而造成被摄物体在电影画面中呈现的范围大小的区别景别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种景别远景摄影机远距离拍摄事物的镜头全景表现人的全身和场景全貌的景别中景人身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景别。

近景表现人物的腰部或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特写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分或有关物体、景致的细微特征的镜头1、构图:指的是画面中物体的布局与构成方式。

包括主题、配体和环境。

2、主体:画面(镜头)中作者主要想体现的人或者物。

3、陪体:画面(镜头)中作者为了体现主题的某种特征或意义故意加上去的人或者物。

4、环境:即主体和陪体所处的环境。

5、构图样式:水平、垂直、斜向、曲线、边角构图、黄金分割.角度与摄影机的高度、摄影机的空间位置、视点关系(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构图有关。

1角度的垂直变化:平角、仰角、俯角。

水平变化:正面、侧面(影片中用的最多的角度)、背面。

第一人称视点:以剧中人物的视角拍摄的画面。

第三人称视点:观众的视角拍摄的画面1、影片中的运动:1、被摄物体的运动;2、摄影机的运动2、摄影机的运动方式:推、拉、摇、移、跟、升、降3、人物的运动方式:垂直方向、水平运动、纵深运动(面向摄像机、远离摄像机)1.人物表演的四要素:声音、台词、形体、表演。

台词包括:对白、独白、画外音。

对白:影片中人物的对话。

独白是人物的内心流露。

画外音:画面外旁观者的声音。

形体与以下元素有关:动作、风格(喜剧、自然)、特殊形体(舞蹈、武术)1.表演:面部五官的变化(眼神尤为重要)。

实拍场景:利用摄像机直接拍摄的场景。

虚拟场景:利用图形图像软件设计制作的非真实的场景。

物主要指的是道具。

道具的作用:1、参与剧情、推动剧情;2、刻画人物;3、体现生活气息;4、暗示、隐喻。

按照光位划分,可以将影片中得光分为:顺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

三点布光法:主光(放在被摄物体的前面,与被摄物体形成一定的角度)、副光(在被摄物体的另外一侧,用于部分地消除主光照射下被摄主题所形成的阴影)、逆光(把光源放在被摄物体后面的高处,使被摄主体的四周边缘有一个光环,主体富有立体感)。

视听语言期末考资料

视听语言期末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1.画框:画框又叫景框,在电影中指的是最终观看到的影像的边缘。

2.镜头:两个剪切点之间的画面;摄像机一次开机到一次关机所获得的画面;物理上指的是摄影机上的光学组件。

3.景别:取景区域、画面范围大小的不同4.景深:指距离摄相机镜头最近的清晰影像到最远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

5.主观镜头:正面拍摄得到的镜头6.顶光:只被摄对象上方的光源底光:只被摄对象下方的光源7.场面调度:本意指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活动、空间位置的安排与调度,引申到摄影艺术中关系到演员调度、摄影机以及拍摄现场各部门、各元素的调度。

8.平行剪辑:平行剪辑又可以称为平行式蒙太奇,是指同时并列地叙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

首先这两个事件一般是同时发生的,但又在不同地点,剪辑时分别穿插两个事件的镜头,主要表现跨越空间的特性。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两地,在两个事件之间又有紧密的关系.9.机位:指在任何镜头开始时摄影机在真实空间里的位置10.固定摄影:11.运动摄影;摄影机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12.色彩基调:在一部影片中或者在一个段落中,以某种色彩为主导所构成的统一、和谐的整体色彩倾向。

重点色:用以刻画特别的情绪,表达特定的意味,一般以服装色、道具色体现,出现的次数不多,比重不大,但能引起注视。

贯穿色:在片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贯穿全片,能引起视觉特殊注意,并起到强调和呼应的作用。

13.轴线:是镜头的转换中制约视觉变化范围的界限,是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对象之间关系形成的一条假定的直线。

14.旁白:是指一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人物语言。

15.音响:指电影中除了人声、音乐之外,在电影时空关系中出现的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所有声音的统称。

16.声画对位:指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二:填空1.声音画面的关系有:声画合一、声画分立、声画对位。

2.声音的特性:音量、音高、音色3.影视音乐出现的方式:有声源音乐和无声源音乐。

4.当今世界电影中有机的两种创作方式是:同期录音和后期录音。

视听语言考试复习资料

视听语言考试复习资料

视听语言考试复习资料视听语言考试复习资料1.(文字)的出现,构成了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大革命。

2.拉斯韦尔所描绘的信息传播体系,构成了所谓的【5W模式】3.只要观察者的感知器官处在正常条件下都能看到或听到的,我们称之为【感官性感知】4.电影电视的空间不同于其他艺术造型的特点在于它掌握了【声音】5.视听媒介的根本属性是其【记录性】6.媒介的社会功能在于传达信息,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

7.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是光波和声波这一特质,决定了视听创作者必须运用(声画)来进行创作。

8.早期的蒙太奇理论是把无声的镜头视作(基本)素材的,这些素材只有按照构想的顺序组接成蒙太奇语句后,才能产生意义。

9.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以(科技创新与科学发明)为主的历史。

其中,文字语言文化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10.公元17世纪,物理学家(牛顿)首次发现人的视网膜上的影像不会立即消失。

11.电影的幻觉不仅与生理有关,更与(心理)有关。

12.艺术的崇高地位常常源于艺术本文中的(象征和隐喻)。

13.以儿童为主体的影片的主观视点必须以(低机位)来设置,因为儿童的身高决定了摄像机的角度。

14.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其成像都必须依靠(光)。

15.电影电视的空间不仅是视觉的,还(听觉的)。

16.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无疑是有史以来在空间设置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功者,代表作有《红色沙漠》。

17.电影电视的空间是用(声音)拍摄的,它与人用双眼观察世界是不同的。

18.电影从1895年到1927年的32年间,建立了一整套(电影蒙太奇)的美学原则,并逐渐成熟起来。

19.早期电影的声音观念不论是爱森斯坦提出的(声画对位)还是好莱坞戏剧式的电影并没有重视声音的纪录作用。

20.1842年,科学家(多普勒)发现,当声源不发生运动时,人们所感受的声波的音高不会变化。

21.视听语言的模拟结构22.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23.鲁奥沙赫实验,鲁奥沙赫的理论,色彩产生的是情感经验,而与形状相对应的则是理智的控制。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王丽娟版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王丽娟版

《视听语言》期末复习材料第一章视听语言体系一、蒙太奇语法与修辞:1、八大组合段学说:1967年由麦茨提出。

划分如下:单个镜头(自主性镜头);非时序性平行组合段;非时序性括号组合段;时序性描述组合段;时序性交替叙事组合段;时序性直接叙事场景;直线时序性单一片段;直线时序性的散漫片段。

2、声画对位:涉及的是电影意义单元中影像(或称画面、镜头)与声音的关系问题。

即垂直蒙太奇,当然这种关系得以确立的前提是,声音和画面在影视艺术中应该具有平等的地位,是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的语言元素。

自有声电影诞生以来,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及其组合是视听语言考察的基本点。

3、声画蒙太奇:声画同步,声画同步指的是声音和画面形成同步对应的关系,即视听信息是同等合一的。

声音和画面共时相加构成一个总体信息。

这其中又包含两种具体的同步方式,其一,声音是画面动作的同步音效;其二,声画合一中的声音起到对画面内容补充、渲染和揭示的作用。

声画对位,声画对位指的是声音与画面的非同步聚合关系,与复调音乐的对位类似,只不过强调的是视听语言元素间的对位组合。

声画对位的组织方式造成了声音和画面各自不同的信息指向,从而使镜头含义显示出丰富的多义性。

4、单讲声画对位:声画对位包括声画平行和声画对立两种形态。

声画平行又称声画并置,即视听信息指向各自发展,互不干扰,往往构成相加的信息关系。

声画对立即声画对比,也就是说视听信息指向完全相反,镜头内的声音与画面本身构成一种张力,使观众感受到单独的声音和画面都未能体现的复杂信息。

5、蒙太奇修辞:叙事蒙太奇,包括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和连续蒙太奇;表现蒙太奇,包括抒情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

6、各种蒙太奇定义:①叙事蒙太奇:所谓叙事蒙太奇,那是蒙太奇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意味着将许多镜头按逻辑顺序或时间顺序分段篆集在一起。

这些镜头中的每一个镜头自身都含有一种事态性的内容,其作用就是从戏剧角度和心理角度去推动剧情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言本章的重点思考与练习★(结合作品)影像的特点:(1)影像具有的纪录性与幻觉性特点。

(2)纪录性是电影、电视影像所具有的本性;幻觉性则是影视艺术的生命的源泉。

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电影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第一讲镜头与分镜头、画框与构图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1.★镜头镜头是一个便于研究与分析影视影像的基本单位。

是指摄影(像)机从开始拍摄到结束拍摄所记录下的一段连续画面。

对于观众而言,通常所谈论的镜头,则是特指经过剪辑以后,在两个剪切点之间的那一段画面。

镜头由画面组成,有时一个画面就是一个镜头,但一个镜头又可以包含多个方面。

2. ★画框画框,也叫(取)景框,用来把摄影机镜头的内外空间分割开来,从而使艺术创造与欣赏的空间与外在的真实世界相区别。

3.分镜头把一个事件、场景划分成不同时间、地点、人物和动作,直到每个细节进行表现的方法就是分镜头。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1. 分镜头的产生。

(1)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拍摄一个完整片断时胶片不够长而采取的无意识组接的方法,促进了分镜头和镜头组接的产生。

(2)分镜头的出现是电影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是电影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标志。

2.构图的主要原则。

(1)平衡原则:感觉舒服、协调;(2)变化原则:表达特定的内涵;(3)动态构图原则:画面中所有造型元素都在变化之中,其完整的视觉形象靠视觉积累形成,可以详尽地表现对象的运动过程以及对象在运动中所显示的含义。

第二讲景别与角度本讲的重点与难点★景别的概念及其分类。

景别,指镜头由于与被拍摄物体的距离不同或者焦距不同,所摄取的不同范围的画面。

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通常是以人物(成年人)在影视画面上出现所占有的空间大小情况来确定;若画面中无人物,则按景物与人的比例参照划分。

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类。

第三讲焦距本讲的重点与难点★影视作品中的镜头类型及其各自的特征。

根据光学镜头焦距的可调和不可调,可分为变焦镜头和定焦镜头。

定焦镜头中,根据镜头焦距长短,又可分为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短焦距镜头。

变焦镜头:指焦距可以发生变化的镜头,即一个镜头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调整焦距,当作标准镜头、短焦镜头或长焦镜头使用。

定焦镜头:(1)标准镜头:焦距=成像平面对角线大小长度;这种镜头观察事物与人眼的视觉效果相似,具有同样的视觉感觉、透视深度和视觉宽度;拍摄出来的被摄对象,使人感觉和实际生活一样。

(2)长焦镜头:俗称“望远镜头”,其焦距>成像平面对角线大小长度(大于50毫米);视角窄,包括的景物范围小。

(3)短焦镜头:俗称“广角镜头”/“鱼眼镜头”,其焦距<成像平面对角线大小长度;视角广,涵盖的景物范围广;对纵深景物有近大远小的夸张表现,非常有利于表现模向上宏伟壮观的场面。

第四讲运动摄影本讲的主要内容了解推、拉、摇、移、升降等不同运动镜头各自的特点与作用第五讲灯光与色彩本讲的重点与难点1. ★“三点布光法”及其设置步骤。

又称为“区域照明”,一般用于较小范围的场景照明。

是电影、电视拍摄场景时,运用主光、辅光、轮廓光三种基本光进行照明布置,能将三维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纵深感的基本造型呈现在二维银屏上。

(1)将“主光”设置在摄影机的一侧,直接照射到人物身上;(2)在另一侧布设“副光”(补光),部分地清除主光投射下的阴影;(3)于人物背后布设“逆光”,将人物背景分离,增强人物的立体感。

2. 色彩基调指在一部影片或一个段落中,以某种色彩为主导所构成的统一、和谐的整体色彩倾向。

第6讲场面调度本讲的重点与难点1. ★场面调度(包含两个层次)场面调度指导演、摄影师根据剧本提供的内容、情节、人物性格和情绪,组织安排演员的位置、行动路线、姿态手势和摄影机拍摄角度、距离与运动方式。

包括:(1)演员(人物)调度:指导演通过演员的行动方向、所处的位置变化以及演员之间的交流,构成不同景别、不同构图的画面,用以揭示人物关系、情绪的变化。

(2)镜头调度:指摄像机位置的变动、角度和景别的变化、运动摄影手段的运用等。

2. 纵深调度即在多层次的空间中,充分运用演员调度的多种形式,使演员的运动在透视关系上具有或近或远的动态感;或在多层次的空间中配合富于变化的演员调度,充分运用摄影机调度的多种运动形式,使镜头位置作纵深方向(推或拉)的运动。

3.★(结合作品)影视作品中的演员调度。

(1)调度内容:○1人物出场的方式、地点、与环境的关系;○2多个人物出场时,各自的关系、相互关系;○3人物行动空间,在该空间行动路线的调度。

(2)调度方式:横向调度;纵向调度;斜线调度;环形调度。

(3)调度技巧有:变换姿态;变换表演区;变换数量;换人;换位;远离或走近。

第7讲影视声音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1. ★旁白指以画外音(指声源不在画面内的声音)的形式出现的人物语言;通常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抒情方式也可以剧中人物“第一人称”的主观叙事方式;只对观众交代、说明情况,不与影片中的人物交流。

2. 解说词是非叙事时空的创作者对叙事时空的事件或人物的评价或解释。

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

多用于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中,如新闻片、专题片、纪录片、科教片等。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1. 解说词的功能。

(1)扩大信息含量,补充画面不足,挖掘画面内涵;(2)渲染烘托气氛,提炼升华主题;(3)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顺利过渡转场,协调影片的转化艺术效果。

2. 音响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1)还原和创造逼真的环境效果;(2)反映出人物某种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3)代替视像交代剧情;(4)产生对比、象征、隐喻等作用。

3. (结合作品)影视声音中对白的特性。

(1)动作性:说话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形体动作、与人物表情相配合、能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2)个性化:什么样的人就会说什么样的话,“闻其声而知其人”。

(3)口语化:来自生活、力戒“学生腔”、“书卷气”。

4. ★(结合作品)影视音乐的他律性。

影视音乐是一种与影视视觉影像相联系的特殊音乐形式,具有鲜明的他律性。

(1)分段陈述,间断出现的不连贯形态。

(2)必须根据影片的题材内容进行构思创作,并且为剧情服务。

(3)整体上必须要与整部影片的艺术风格相统一,并要有助于创造丰满的银幕形象或表达人物的情感心理。

第8讲声画关系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1. ★声画同步又叫声画合一,指画面中的视像与它所发出的声音在时间上吻合一致,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所产生的。

2.声画对立又叫声画分立或声画分离,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匹配、不同步、不相吻合,即声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所产生的,声音通常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1. (结合作品)影视作品中的声画关系类型。

(1)声画同步,又叫声画合一,指画面中的视像与它所发出的声音在时间上吻合一致,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所产生的。

画同步是最常见、最易被观众接受的声画关系。

在当前的影视创作中,声画同步还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关系。

其主要作用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2)声画分立还可以有效地发挥声音的主观化作用,以连续进行的声音作为纽带将一系列不同场景、不同内容的画面组接起来,衔接剧情、转化时空,达到独特的叙事结构的意义。

(3)声画对位,指声音与画面中的视觉形象各自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其声音不是画面中人或物动作的自然音响,而是根据需要选编的,但它的含义是与画面表现内容相一致的。

这种声画结构形式,是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相互作用,调动观众的联想,从而取得某种超出声、画本身的新的寓意。

2. ★声画对位的功能。

(1)可以巧妙地承担冲突性的叙事任务;(2)能够鲜明地描摹人物内心和营造独特氛围;(3)直接形象地表达深刻的象征含义。

第9讲剪辑本讲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1. ★轴线轴线,又称关系线、运动线、180度线。

是指由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的一条假定的直线。

这条线的方向可由拍摄者决定,但一般由景中两个人物的视线所决定。

一旦此线确定,180度的工作区间就建立了。

2. 剪辑狭义的影视剪辑是影视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编导的意图和节目的要求,对镜头进行选择,然后寻找最佳排列顺序和剪接点进行组合的过程;广义的影视剪辑是指贯穿影视创作全过程的一种思维或意识,一般我们称之为剪辑意识。

本讲的重点与难点1.★如何确定轴线关系。

一般情况下,摄像机在选择拍摄角度时,不能随意越过画面中的轴线,而只能在轴线一侧的180度之内进行拍摄。

否则,就会出现人物动作、方向和关系的偏离,称之为“离轴”或“越轴”。

2. ★(结合作品)剪辑的重要性。

苏联著名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普多夫金:“电影不是拍摄成的,而是剪辑成的。

是由它的素材即一段一段的胶片剪辑成的。

”扎奇·斯坦恩伯格:“是剪辑成就了电影”。

剪辑对电影的影响是致命的,差的剪辑把电影推向深渊,好的剪辑能使电影起死回生。

剪辑对电影《美国往事》先以商业版失败后以导演版成功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