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5年鸡西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鸡西市气候变化特征

鸡西市气候变化特征作者:张福艳元贞姬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14期摘要:用51a以来的气象观测资料,对鸡西市近60a的气候变化规律分季节和阶段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是气温变化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降水经历了干湿交替出现的几个阶段。
也对鸡西市异常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气温变化;暖夏;降水量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731 资料及异常气候标准用鸡西市1951~2010年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及每年的积温资料。
春、夏、秋、冬及年平均序列对应月份分别为3~5月、6~8月、9~10月、11月~第2a 2月、1~12月。
2 近60a气温变化特征2.1 1951~2010年呈冷暖交替有研究表明近100a来作物生长期东北地区的气温变化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1881~1914年、1955~1974年为冷期,1915~1954年、1975年以来为暖期。
将鸡西市从1951~2003年53a完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发现1951~1974年为冷期,1975年以后为暖期,这与整个东北地区大范围的大周期性的气温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但是鸡西市也有自身的变化规律,1951~2003年年平均气温呈冷暖交替,共有3次上升和3次下降阶段:1951~1956年下降,1956年达到低谷;1957~1963年回升,1963年达到峰值;1964~1969年下降,1969年达到低谷;1970~1975年回升,1975年达到峰值;1976~1980年下降(下降幅度小),1980年达到低谷;1981年至现在呈上升趋势。
2.2 气温变化总趋势明显上升通过年平均气温和积温在各年代的平均及对比,将鸡西市1951~2010年60a气温资料划分为6个阶段,可见年平均气温有逐渐上升的趋势,60年代比50年代明显增多,而且随温度的升高作物生长季的积温也逐渐增多,2000年以后比50年代多319.4°,这相当于积温带北移近2个纬度。
近35年鸡西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近35年鸡西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基于黑龙江省鸡西地区的四个县站,利用气象统计方法结合其地理差异,分析了1980年-2015年鸡西地区年均温度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来解释近35年鸡西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上升趋势明显。
(2)秋季气温上升明显,夏季气温上升幅度小。
(3)年平均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变化趋势不显著,各县、市之间差异明显。
(4)降水量季节差异明显,年代差异不明显。
标签:鸡西温度降水一、资料及处理方法气象数据主要包括鸡西地区四个站点的1980年-2015年温度和降水的日值、月值、旬值资料。
时间划分:季节按照常规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翌年2月,由于我市耕地用地占1474.44万亩,是所有用地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项,因此增加了生长季(5-9月)的气候条件分析。
二、气温变化1.年平均气温近35年(1980~2015年)鸡西市年平均气温为4.33℃,从鸡西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图1)来看,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最低气温出现在1984年,为3.05℃,最高气温出现在2007年,为5.41℃。
从气温的年代际(图3)变化来看,全市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最低,全市平均气温3.90℃,以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气温升高最为显著,全市平均气温上升0.74℃。
从市、县各地的平均气温变化(图2)来看,虎林市平均气温最低,近35年(1980~5015年)年平均气温为3.79℃,鸡东县平均气温最高,近35年(1980~5015年)年平均气温为4.82℃。
各市、县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2.各季节平均气温变化如图3各季节平均气温在近35年内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秋季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夏季的上升幅度最小。
其中春季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1998年,为8.33℃,最低气温出现在1999年,为 3.78℃。
夏季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2010年,为22.42℃,最低气温出现在1983年,为18.52℃。
黑龙江省鸡西市岭东区简介

黑龙江省鸡西市岭东区简介黑龙江省鸡西市岭东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黑龙江省下辖的一个行政区。
岭东区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东邻鹤岗市,南接虎林市,西临密山市,北界黑龙江省宾县,总面积为689平方公里。
一、地理位置岭东区地理坐标为北纬45°17′至47°54′,东经130°31′至132°16′。
地势相对平坦,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辽河平原。
区内有多条河流穿越,主要包括牡丹江支流嫩江、哈尔滨支流黑龙江以及辽河等。
岭东区气候寒冷,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二、人口与民族截至2021年,岭东区总人口约为47万人。
鸡西市作为一座工业城市,岭东区是其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人口规模较大。
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为朝鲜族、回族和满族等。
三、历史沿革岭东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
在清朝时期,该地区为满洲八旗的管辖范围。
后来,在民国时期,岭东区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区域,并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黑龙江省的辖区之一。
四、经济与产业岭东区是鸡西市的经济中心之一,其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
多年来,岭东区的煤炭开采业一直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
此外,该地区也积极发展其他行业,包括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等。
随着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该区域的物流、贸易和商务服务业也在不断壮大。
五、教育与文化岭东区拥有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该地区的教育事业和科技创新做出了贡献。
其中,岭东区的鸡西大学是一所知名学府,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该地区还积极推动文化建设,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以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六、旅游景点岭东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其中,游客最为熟知的景点包括牡丹江游览区、岭东区博物馆和云山温泉等。
这些景点融合了岭东区的自然美景和人文历史,给游客们带来了难忘的旅游体验。
总结鸡西市岭东区是黑龙江省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其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
《2024年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范文

《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气候类型而闻名。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现象日益显著,云南地区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本文将基于近五十年的气象数据,对云南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云南省气象局提供的历史气象数据,时间跨度为近50年。
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趋势分析、周期分析和气候指标分析等。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三、气候变化特征分析1. 温度变化特征近50年来,云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幅度较大,夏季气温上升幅度相对较小。
此外,极端气候事件如高温和低温的频率和强度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2. 降水变化特征云南地区的降水量在近50年内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
总体上,降水趋势呈现出北多南少的特征,其中西南部和西北部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南部和东南部的降水量则呈现减少趋势。
此外,随着气候变化,暴雨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有所增加。
3. 气候变化周期性特征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云南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主要表现为准周期性的气候变化现象,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
这些现象对云南地区的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4. 气候指标变化特征云南地区的气候指标如湿润度指数、风速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湿润度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云南地区的湿度和水分状况有所改善。
然而,风速则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导致气候变化过程中的能量交换和水分循环受到一定影响。
四、结论近50年来,云南地区的气候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变化显著,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同时,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对云南地区的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气候指标的变化也反映了云南地区气候环境的改变。
鸡西天气预报

鸡西天气预报鸡西市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一个美丽而繁荣的城市。
在这里,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气候。
下面是鸡西市的天气预报。
春季(3月-5月):春季是鸡西市的泥儿季节,天气逐渐变暖。
3月份,白天的最高气温在5-10℃之间,夜晚的最低气温在-5℃到0℃之间。
4月份,气温回升,白天的最高气温在10-15℃之间,夜晚的最低气温在0-5℃之间。
5月份,天气变得更加宜人,白天的最高气温在15-20℃之间,夜晚的最低气温在5-10℃之间。
夏季(6月-8月):夏季是鸡西市的雨季,天气炎热潮湿。
6月份,白天的最高气温在20-25℃之间,夜晚的最低气温在10-15℃之间。
7月份,天气更加炎热,白天的最高气温在25-30℃之间,夜晚的最低气温在15-20℃之间。
8月份,天气仍然炎热,白天的最高气温在30-35℃之间,夜晚的最低气温在20-25℃之间。
秋季(9月-11月):秋季是鸡西市的金季,天气凉爽宜人。
9月份,白天的最高气温在20-25℃之间,夜晚的最低气温在5-10℃之间。
10月份,气温逐渐下降,白天的最高气温在15-20℃之间,夜晚的最低气温在0-5℃之间。
11月份,天气变冷,白天的最高气温在5-10℃之间,夜晚的最低气温在-5℃到0℃之间。
冬季(12月-2月):冬季是鸡西市的雪季,天气寒冷干燥。
12月份,白天的最高气温在-10℃到-5℃之间,夜晚的最低气温在-20℃到-15℃之间。
1月份,天气更加寒冷,白天的最高气温在-20℃到-15℃之间,夜晚的最低气温在-30℃到-25℃之间。
2月份,天气依旧寒冷,白天的最高气温在-15℃到-10℃之间,夜晚的最低气温在-25℃到-20℃之间。
总的来说,鸡西市的天气变化多样,四季分明。
春季温暖,夏季炎热潮湿,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干燥。
无论您什么时候来鸡西,都请注意天气变化,合理安排行程,给自己带来一个愉快的旅行或工作环境。
祝您度过一个美好的时光!。
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摘要: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使得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近50年云南区域的气温、降水量和气候事件的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气温变化特征近50年来,云南地区的气温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在整体上,该地区的气温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其中,冬季的气温上升幅度较大,尤其是在高海拔山区的上涨更为显著。
夏季的气温上升较为缓慢,虽然总体上也有上升趋势,但变化相对较小。
这表明,云南地区的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二、降水量变化特征云南地区的降水量变化也是引人注目的。
近50年来,该地区的年降水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在冬季和春季,下降幅度更大。
而夏季和秋季的降水量变化相对较小,甚至有时呈现出略微的上升趋势。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一致,同时也与云南地区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有关。
三、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特征近50年来,云南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其中,暴雨、洪涝、干旱和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相对较为突出。
这些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与全球气候变暖、气候系统变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
四、气候变化原因分析云南地区气候变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大气环流和海洋循环等气候系统的变化,从而影响了云南地区的气候。
其次,云南地区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也对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山脉对气候的隔离作用、湖泊对降水量的影响以及河流对水资源的调节等都对云南区域的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如森林砍伐、土地利用变化和工业化进程等也对云南地区的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结论:云南地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有明显的年代际差异,在整体上呈现出气温上升、降水量下降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的趋势。
全球气候变暖和地形水文条件是导致该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活动也对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024年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范文

《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气候类型而闻名。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云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近50年云南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涵盖了全省各州、市。
2. 研究方法(1)数据收集:收集近50年(1971-2020年)的云南地区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
(2)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气候变化特征。
(3)空间分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气候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三、气候变化特征分析1. 温度变化特征近50年来,云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其中,冬季和春季的气温上升幅度较大,夏季和秋季相对较小。
同时,极端气候事件如高温和低温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2. 降水变化特征云南地区降水总量总体保持稳定,但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日益严重。
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管理和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压力。
此外,降水酸度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 风速变化特征近50年来,云南地区风速呈下降趋势。
这可能与城市化和植被覆盖度增加等因素有关。
风速的降低对当地气候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如减少风蚀和风沙灾害等。
4. 空间分布特征通过GIS技术分析发现,云南地区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北部和南部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呈现出区域性差异。
同时,不同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也存在差异,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较为敏感。
四、结论与建议近50年来,云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气温上升、降水分布不均、风速下降等。
这些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候灾害的应对能力。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近30年来所面临的气象灾害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特点。
气象灾害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灾害类型、地域分布、时间规律、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对我国近30年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详细分析。
二、气象灾害类型及其特点1. 洪涝灾害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频发,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
洪涝灾害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2. 干旱灾害干旱灾害在我国分布广泛,特别是北方地区。
干旱灾害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容易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3. 台风灾害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台风灾害的特点是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往往伴随着强风、暴雨和潮汐等次生灾害。
三、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1. 地域分布特征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地域分布特征明显,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干旱灾害则多发生在北方地区,台风灾害则主要影响沿海地区。
此外,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还具有不同的次生灾害特点。
2. 时间规律特征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间规律特征表现为季节性和周期性。
例如,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而干旱灾害则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
此外,一些气象灾害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如台风灾害的活跃期和静息期。
四、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1. 影响因素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
其中,气候变化是导致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也会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2. 应对策略针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二是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对气象灾害的影响;四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新疆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预测

90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onomy2020年9月上新疆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预测买买提江!赛提尼牙孜,曼吾拉•卡德尔(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摘要:本文选用新疆部分地区一共7个站点1987—2016年的气温、日照时数观测数据资料,主要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针对新疆地区近3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区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87—2016年新疆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315!/10a的速率呈现出一定的升温趋势。
春季、夏季与秋季平均气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温趋势,而冬季平均气温则有所下降。
其中春季增温最为显著,夏季,秋季温平(关键词:气温;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新疆地区中图分类号:P4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20)17-0090-02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岀,近百年来全球地表温度升高0.85!,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气温变暖幅度更是显著增加,全球加速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叫与此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新疆作为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介于东经73。
40#~96。
18'及北纬34。
25'~48。
10‘之间,境内包、盆地、高地,被喻称为“新疆于温大陆性气候区,表现岀日温差较大、气候燥、、日。
,新疆年气温的北差较大,年150mm左右,年日照时数位于2500$3500h之间。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加剧变暖,新疆大部分地区气候也显变化〔2〕。
于此,新疆部分地区1987-2016年的各种气象要,新疆地区的气候变化,以:够为来气候变化、及境的与°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的来于1987-2016年的度,气温、日时气,其为:3—5月为;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1.2主要研究方法性新疆地区气候变化。
《2024年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范文

《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元文化的省份。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云南地区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近50年来的气象数据,对云南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近50年来的气象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结合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云南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所涉及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
三、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一)温度变化近50年来,云南地区的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冬季和春季,温度上升的幅度更大。
这一变化导致了云南的农作物种植周期的改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春季干旱的情况。
(二)降水变化云南地区的降水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而另一些地区则出现了增加的情况。
这种变化导致了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同时也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三)风速变化近50年来,云南地区的风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这可能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的环境改变有关。
风速的下降也可能对当地的气候环境产生影响。
四、影响云南气候变化的因素(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地球变暖、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等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对云南地区的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是导致云南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自然因素的影响云南地区的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
例如,地形、植被、海洋气流等都会对当地的气候产生影响。
(三)人为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工业化等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道路等建设会改变地表结构,影响地表热交换和空气流动;工业化进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也会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此外,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也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气候。
鸡西市一次东北冷涡大暴雪天气分析

黑龙江气HEILONGJIANG METEOROLOGY 第37卷第3期2020年9月Vol.37 No.3Sept. 2020文章编号:1002-252X (2020)03-0014-02鸡西市一次东北冷涡大暴雪天气分析贾安琪,张铎,侯霁轩,张福艳(鸡西市气象局,黑龙江鸡西158100)摘要:本文利用常规地面及高空观测资料、各物理量及风云四号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及云图等方面对2019年冬季鸡西市一次大暴雪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为深厚的高空{涡,{涡底部强西南急流为 ,强降雪中心位于冷涡前部及地面冷锋上&从物理量来看,降水区中低层正涡度区与200 hPa 辐散区相配合,高低层配置在垂直方向上产生的抽吸运动是本次暴雪累计降雪量达历史极值的重要原因。
另外,本次大暴 雪天气从红外云图上可明显看到东北冷涡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图分类号:P458.1'21文献标识码:A1引言鸡西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 寒冷,降水相态以雪为主&冷涡暴雪是鸡西市冬季常 的一天气,暴雪的大风、温及道路结冰等天气,给交通、设施农业及电力、通 信等基础设施带来不利影响& 2019年11月17-18日 鸡西地区出现大暴雪天气,雪量达历史极值。
降雪期间道路湿滑,路面积雪结冰,部分时段出现风吹 雪现象,同时降雪强度较大,局部路段出现较严重的 雪阻&本文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及地面资料、各类物理 量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对次冷涡暴雪天气程进行 了诊断分析研究&2降水实况11月17-18日,黑龙江省大范围出现降雪天气, 东部雪量较大。
鸡西市 大暴雪,大日降雪表1 2019年11月17日20时-18日20时鸡西市降雪实况降雪实况17 日 20 -18 20 时24 h 量(mm )积雪深度(cm )自有资料 :排(纯雪相)鸡西21.6163鸡东28.3272密山24.8251虎林27.5313量为28.3 mm ,达历史极值314;降水相态为纯雪,最大 积雪深度出现在虎林市达31cm 。
《2024年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范文

《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化,云南区域的气候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本文将对近50年来云南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和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
二、云南区域气候背景云南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类型多样,具有“四季如春”的特点。
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云南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三、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1. 温度变化近50年来,云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春季和夏季的温度上升尤为明显,冬季温度也有所上升。
这种温度变化导致了一些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的改变。
2. 降水变化云南地区的降水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些地区的年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而另一些地区则呈现减少趋势。
此外,降水的季节分布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地区春季和夏季的降水量增加,而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减少。
3. 极端气候事件随着气候的变化,云南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干旱、洪涝、冰雹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都有所增加。
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气候变化成因分析云南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
此外,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此外,人类活动还导致了一些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一步影响了当地的气候。
五、应对措施与建议针对云南地区的气候变化特点,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测能力建设,以便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其次,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此外,还应推广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支持农业、林业、水利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鸡西市地理环境

鸡西市地理环境
鸡西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一座山城,地理环境独特。
一、自然地理条件
鸡西市地处松嫩平原东部,南部为小兴安岭山脉,北部为张广才岭,地势多为丘
陵和山地,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这种地理环境造就了鸡西市的独特景观和气候特点,使其成为旅游者向往之地。
二、水系环境
鸡西市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良好的河流网络,主要河流有嫩江、松花江等。
这些河流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城市供水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提
供了有利条件。
三、植被覆盖
鸡西市山地和丘陵地带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各类植物种类繁多。
这些植
被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起到了保护土壤、净化空气等重要作用。
四、地质特点鸡西市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炭资源著称。
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
矿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地质构造也影响着城市建设和环境
保护工作。
总的来说,鸡西市地理环境丰富多样,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
挑战。
独特地理和气候优势大豆鸡西

独特地理和气候优势大豆鸡西1、黑龙江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9月上旬黑龙江省大豆处于鼓粒至成熟时期,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阳光。
本旬我省大部地区气温正常偏低,降水偏少,日照充足。
属于常温少雨型的农业气候,积温比去年偏多20-120℃左右。
本旬前期气象条件对大豆鼓粒灌浆较为有利。
5~9月上旬大部农区气温正常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充足,大豆长势较好。
5月西南部偏旱,东部和北部偏涝,对大豆播种、出苗及幼苗生长不利。
6月松嫩平原大部土壤干旱,大豆生长缓慢。
7~9月上旬我省大部农区光温条件适宜,促进了大豆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形成。
一、天气气候及气象灾害概况1.气温本旬我省气温正常偏低,大、小大兴安岭旬平均气温为10~15℃,其它地区平均气温在15~18℃之间。
与历年同期相比,甘南、龙江、嘉荫、肇东、尚志、鸡东偏高1℃,大兴安岭北部、哈尔滨北部、绥化南部、三江平原北部及双城、肇源、富裕、伊春、铁力、克山、拜泉偏低1℃,其它大部地区与历年持平。
与去年同期相比,大部农区偏低1~2℃。
截止9月上旬末,全省大部农区≥10℃积温在2300~2700℃之间,其中松嫩平原北部、三江平原大部、牡丹江地区为2300~2500℃;松嫩平原西南部为2700~2900℃;其它农区为2500~2700℃。
与去年同期相比,大部农区偏多20~120℃。
2.降水本旬我省降水偏少,松嫩平原西南部及宁安、鸡西、宝清等县(市)旬降水量在10mm以下,齐齐哈尔北部、黑河大部、哈尔滨东北部、伊春大部、鹤岗大部及桦南、桦川、虎林、牡丹江、青冈、加格达奇降水量为20~40mm,其它地区降水量在10~20mm之间。
与历年同期相比,大部农区偏少2~8成。
与去年同期相比,除克山、讷河、杜尔伯特、嫩江、牡丹江偏多1~2倍外,大部地区偏少3~9成。
3.日照本旬我省日照时数地区分布不均,松嫩平原西部及呼兰、宾县、哈尔滨、双城、尚志、通河、依兰、汤原、佳木斯、桦川、宝清、富锦、同江、鸡西、逊克旬日照时数为80~100小时,其它大部农区为60~79小时。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河西走廊西部是中国干旱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气候特征受到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
近40年来,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河西走廊西部的气候干燥,降水分布不均衡。
该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仅在100毫米以下,且呈现明显的年降水量梯度差异。
西部地区的降水量较少,且降水不稳定,多集中在夏季。
东部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多,且分布较为均匀。
河西走廊西部的气温波动较大,季节差异明显。
夏季气温高,其中7月份是最炎热的月份,平均气温可达30摄氏度以上。
冬季气温较低,其中1月份是最寒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但昼夜温差较大。
河西走廊西部的年均气温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近4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河西走廊西部的年均气温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
第四,河西走廊西部的高温天气频发,且高温天数逐年增加。
近年来,河西走廊西部的高温天气频繁发生,夏季高温现象明显,高温天数较多。
这与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河西走廊西部的低温天气也相对较多。
冬季气温较低,寒冷天气持续时间较长,且极端低温天气时有发生。
这对该地区的农业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的高低温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气候干燥,降水分布不均衡,气温波动较大,年均气温逐渐升高,高温天气频发且高温天数逐年增加,低温天气相对较多。
这些特征与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对该地区的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河西走廊西部的气候变化加强研究和预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近60年新疆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近60年新疆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摘要:本文利用新疆1961~2017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选择一元线性回归法和t检验法对新疆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961~2017年新疆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2.9℃,且平均气温年际和四季均呈现出上升趋势,除了夏季外,均通过了r=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1961~2017年新疆地区多年降水量平均值为89.8mm,近57年新疆地区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只是变化倾向率有一定差异;1961~2017年新疆地区多年日照时数平均值为2891.4h,年内日照时数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日照时数相对较少;近57年除了春季外,新疆地区年际和其余三季日照时数均以减少趋势为主,且未通过r=0.05的显著性检验。
关键词:新疆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引言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变化中将会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及人体健康。
自1988年气候暖温问题被提出以来,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根据,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30年地球表面温度要高于1850年以来的任意10年,未来高温极端事件将会频繁出现,降水偏多区和偏少区季节性差异将会增加。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太明显,只是区域性特征显著。
当前,针对新疆地区气候变化研究年代久远,不利于指导当地农牧业生产、日常生活及防灾减灾。
因此,通过分析新疆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对于提升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研究资料和方法本文利用新疆1961~2017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选择一元线性回归法和t检验法对新疆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季节划分采用常规划分标准: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到次年2月。
2、气候变化特征2.1平均气温2.1.1年际变化1961~2017年新疆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2.9℃,且平均气温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37℃/10a,要比全国平均气温气候变化倾向率要高。
鸡西市地理环境

鸡西市地理环境
鸡西市地理环境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是一座充满自然风光和资源的城市。
自然景观
鸡西市地理环境多样,山地、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境内有巍峨的群山,其中以鳌山最为著名,是市内的地标之一。
鳌山峰峦叠嶂,景色壮丽,是徒步爱好者和摄影师的天堂。
此外,鸡西市还拥有众多湖泊,如鸡西湖、船营湖等,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气候特点
鸡西市属于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
冬季常有大雪,落雪的群山和湖泊构成了一幅银装素裹的美丽画卷。
夏季气候宜人,是避暑的好去处。
自然资源
鸡西市地理环境资源丰富,盛产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同时,市内的水资源也十分丰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区周边的森林资源丰富,为城市增添了氧吧的绿色环境。
总结
鸡西市地理环境优越,兼具自然景观、气候特点和丰富资源,为市民提供了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未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鸡西市的地理环境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人前来探访和定居。
《2024年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范文

《近50年云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多样性而闻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云南地区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分析近50年来云南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探讨其趋势、原因及对当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近50年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对云南区域的气候变化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对云南地区的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变化等进行综合分析。
三、气候变化特征分析1. 温度变化近50年来,云南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
春季和夏季的温度上升尤为明显,冬季温度也有所上升。
这种变化导致云南地区的生长季延长,农作物生长周期也发生了变化。
2. 降水变化云南地区的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
近年来,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此外,降水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部分地区出现降水减少,而部分地区则出现降水增多。
3. 风速变化近50年来,云南地区的风速呈现出下降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植被覆盖增加等因素导致的。
风速的下降对当地的气候、生态和农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影响因素分析1.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是影响云南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此外,地形、地貌、海陆分布等自然因素也对云南地区的气候产生了影响。
2.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云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工业化等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也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植被覆盖变化,进而影响当地气候。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近50年来,云南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温度上升、降水变化和风速下降。
这些变化对当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云南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2. 建议针对云南地区的气候变化,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候预测和灾害防范能力。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其西部地区的高低温气候特征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的高低温气候特征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河西走廊西部位于我国大陆性气候区,具有明显的特点:干燥、少雨、多风、气温变化大。
这些特点使得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特征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在近40年的观测数据中,河西走廊西部的气温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夏季是该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平均气温超过30摄氏度。
冬季气温最低,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
年际变化方面,河西走廊西部的气温在近40年的观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上升趋势。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变化趋势中,年际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年份的气温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非一成不变的趋势。
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特征还受到地形和气候系统的影响。
该地区地势高低起伏明显,山地和平原地区的气温差异较大。
山地地区气温较低,而平原地区气温较高。
河西走廊西部还受到干旱风和草地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因素也会对高低温气候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的高低温气候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
在年际变化方面,气温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的年际差异。
地形和气候系统的影响也对高低温气候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35年鸡西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侯霁轩
来源:《中文信息》2018年第10期
摘要:基于黑龙江省鸡西地区的四个县站,利用气象统计方法结合其地理差异,分析了1980年-2015年鸡西地区年均温度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来解释近35年鸡西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上升趋势明显。
(2)秋季气温上升明显,夏季气温上升幅度小。
(3)年平均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变化趋势不显著,各县、市之间差异明显。
(4)降水量季节差异明显,年代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鸡西温度降水
中图分类号:P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0-0-01
一、资料及处理方法
气象数据主要包括鸡西地区四个站点的1980年-2015年温度和降水的日值、月值、旬值资料。
时间划分:季节按照常规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翌年2月,由于我市耕地用地占1474.44万亩,是所有用地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项,因此增加了生长季(5-9月)的气候条件分析。
二、气温变化
1.年平均气温
近35年(1980~2015年)鸡西市年平均气温为4.33℃,从鸡西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图1)来看,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最低气温出现在1984年,为3.05℃,最高气温出现在2007年,为5.41℃。
从气温的年代际(图3)变化来看,全市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最低,全市平均气温3.90℃,以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气温升高最为显著,全市平均气温上升0.74℃。
从市、县各地的平均气温变化(图2)来看,虎林市平均气温最低,近35年(1980~5015年)年平均气温为3.79℃,鸡东县平均气温最高,近35年(1980~5015年)年平均气温为4.82℃。
各市、县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2.各季节平均气温变化
如图3各季节平均气温在近35年内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秋季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夏季的上升幅度最小。
其中春季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1998年,为8.33℃,最低气温出现在1999年,为3.78℃。
夏季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2010年,为22.42℃,最低气温出现在1983年,为18.52℃。
秋季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2004年,为7.41℃,最低气温出现在2002年,为
3.23℃。
冬季最高气温出现在2007年,为-10.33℃,最低气温出现在2005年,为-15.59℃。
生长季最高气温出现在2010年,为19.33℃,最低气温出现在1983年,为16.77℃。
三、降水变化
1.年平均降水
如图4鸡西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出现在1981年,为805.23mm。
降水量最少的出现在2011年,为378.75mm。
全区平均降水量年际间波动较大,但整体无明显变化趋势。
从鸡西地区各市、县年平均降水量来看(图5),均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趋势,其中鸡西、鸡东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密山、虎林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多趋势。
2.各季节平均降水量
如图6 各季节降水量变化各有差异,春季、冬季降水量逐年递增,夏季、秋季、生长季降水量逐年递减。
四、年温度和降水量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分析
由上述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来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前提下,鸡西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于鸡西东西向跨度大,地形地貌复杂,因此各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也有所差别。
在温度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得知,虎林市平均气温最低,鸡东县平均气温最高;从降水来看,鸡西、鸡东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密山、虎林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多趋势。
且近21世纪密山和虎林降水量多余鸡西和鸡东降水量。
虎林市是我是四个地区中唯一一个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地区,虎林市主要位于三江平原温和湿润气候区,平均海拔高度为60-80米。
形成了低山丘陵、沟谷平原、山前漫岗、平原及沿江低平原等五种地貌类型。
这使得虎林地区形成了,温度低、降水多的气候特点。
密山市地处兴凯湖畔,三江平原第二区,年平均湿度达65%左右,这是密山市降水偏多的主要原因。
鸡东县为“七山半水二分半田”,中温带季风气候,山地占地面积大使得此地区的温度温差小于平原地区。
五、总结
全市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以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气温升高最为显著,全市平均气温上升0.74℃。
秋季的上升趨势最为明显,夏季的上升幅度最小,年代季节变化来看,20世纪90年代,各个季节均为上升趋势,其中春季、秋季、冬季上升最为显著。
全区平均降水量年际间波动较大,但整体无明显变化趋势。
但地区变化明显,鸡西、鸡东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密山、虎林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多趋势。
各市、县年代际的变化各有差异。
各季节降水量变化各有差异,春季、冬季降水量逐年递增,夏季、秋季、生长季降水量逐年递减。
参考文献
[1]那济海,张晰英,黑龙江省预报技术手册[M],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1~20.
[2]潘华盛,张桂华,徐南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气候变暖的初步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
[3]刘宇,匡耀求,吴志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地表温度的影响——以广东东莞为例[J],地理科学,2006:59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