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06——机械振动

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06——机械振动
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06——机械振动

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06——机械振动[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机械振动、回复力、振幅、周期、频率、简谐运动、受迫振动、共振、机械波、波长、波速、横波、纵波、波的干涉和衍射等差不多概念,以及单摆振动的周期规律、简谐运动的图像、简谐运动中的能量转化规律、波的图像、波长和频率与波速之间的关系等规律。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差不多方法有:由于振动和波动的运动规律较为复杂,且限于中学数学知识的水平,因此关于这部分内容不可能像研究直线运动、平抛、圆周运动那样从运动方向动身描述和研究物体的运动,而是利用图象法对物体做简谐运动的运动规律及振动在介媒中的传播过程进行描述与研究。图像法具有形象、直观等优点,其中包含有丰富的物理信息,在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加以体会;另外,在研究单摆振动的过程中,关于单摆所受的回复力特点的分析,采取了小摆角的近似的处理,这是一种理想化物理过程的方法。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要紧表现在:关于诸如机械振动、简谐运动、受迫振动、共振、阻尼振动、等幅振动等众多的有关振动的概念不能深刻的明白得,从而造成混淆;不能从本质上把握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的区不和联系,这要紧是由于振动的图象与波的图象形式上专门相似,一些学生只注意图象的形状,而忽略了图象中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因此造成了将两个图象相混淆。另外,由于一些学生对波的形成过程明白得不够深刻,导致关于波在传播过程中时刻和空间的周期性不能真正的明白得和把握;由于干涉和衍射的发生条件、产生的现象较为抽象,因此一些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相关的知识内容,表现为抓不住现象的要紧特点、产生的条件混淆不清。

例1水平弹簧振子,每隔时刻t,振子的位移总是大小和方向都相

【错解分析】错解:1.第一排除A,认为A是不可能的。理由是:水平弹簧振子的运动轨迹可简化为如图6-1,O为平稳位置,假设计时开始时,振子位于A点,每隔时刻t振子的位移总是大小和方向都相同,因此

t

B之间非A即B点,而这两点距平稳位置都等于振幅,因此加速度都等

因此振子的动能总是相同的,因此选C是对的。

同的,都等

于振幅,因此D是对的。

综上所述,应选B,C,D。

错解1是排除A,之因此产生错误,是因为在头脑中形成思维定势,认为在时刻t内,振子只能在一个周期内振动。专门多学生在解决振动和波的咨询题时,适应上把所有咨询题都限定在一个周期内,而没有考虑到在时刻t内,振子可能差不多完成多个全振动了。

错解2的产生要紧是对加速度的矢量性认识不够或头脑中全然就没有那个概念,认为位置对称,加速度大小一样确实是加速度相同。

3.选择C是对的。

4.对弹簧振子如此一个物理模型认识不全面,所谓水平弹簧振子的弹簧是哪段没弄清晰。

【正确解答】1.由题意可知,t = nt,n能够是1,2,3…,

选项A是正确的。

相反,

且对称于平稳位置,因此加速度的方向是相反的。

3.同错解3。

4.水平弹簧振子的弹簧应为如图6-2a或6-2b的模样。当振子的位置在平稳位置两侧时,弹簧长度是不同的。因此选项D不对。

另外,符合题意条件的不一定非选最大位移处的两点,也能够选其他的点分析,如图6-3 P、Q两点,同样能够得出正确结论。

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C。

例2一个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周期为T,振幅为A,设振子

A.t1=t2B.t1<t2

C.t1>t2D.无法判定

度也

大,因而时刻短,因此t1>t2,应选C。

错解三:因为这是一个变加速运动咨询题,不能用匀速运动或匀变速运动规律求解,因而无法判定t1和t2的大小关系,因此选D。

要紧是对简谐运动的专门运动规律不清晰,只记住了周期公式,没注意分析简谐运动的全过程,没能深入地明白得和把握这种运动形式的特点。因而解题时错误地沿用了匀速或匀变速运动的规律,选择A的同学确实是用匀速运动规律去解,而选择C的同学用了匀变速运动规律去解,因而错了。事实上,简谐运动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许多规律,我们应该用它的专门规律去求解咨询题,而不能用匀速或匀变速运动规律去求解。

【正确解答】方法一:用图象法,画出x-t图象,从图象上,我们能够专门直观地看出:t1<t2,因而正确答案为:B。

方法二:从图象为正弦曲线和数学知识可写出位移随时刻的函数关系式,物理学上称为振动方程,从平稳位置开始,振子的振动方程为:

【小结】以上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定性分析,在选择题练习时,是要重点把握的。第二种方法能够进行定量运算,但由于要涉及振动方程,因此不做统一要求。

t'=

nT + t2。此处,为了题目简明起见,题文中用了〝第一次〞和〝最短时刻〞等字样。否那么就无法比较两个过程所用时刻的长短。

例3 一个弹簧振子,第一次被压缩x后开释做自由振动,周期为T1,第二次被压缩2x 后开释做自由振动,周期为T2,那么两次振动周期之比T1∶T2为[ ]

A.1∶1 B.1∶2

C.2∶1 D.1∶4

【错解分析】错解:压缩x时,振幅为x,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路程为4x。压缩2x时,振幅即为2x,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路程为8x。由于两种情形下全振动的路程的差异,第二次是第一次的2倍。因此,第二次振动的周期一定也是第一次的2倍,因此选B。

上述解法之因此错误是因为把振子的运动看成是匀速运动或加速度恒定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了。用了匀速或匀加速运动的规律。讲明这些同学依旧没有把握振动的专门规律。

【正确解答】事实上,只要是自由振动,其振动的周期只由自身因素决定,关于弹簧振子而言,确实是只由弹簧振子的质量m和弹簧的劲度系数k决定的,而与形变大小、也确实是振幅无关。因此只要弹簧振子那个系统不变〔m,k不变〕,周期就可不能改变,因此正确答案为A。

【小结】此题给出的错解是初学者中最常见的错误。产生这一错误的缘故是适应于用旧的思维模式分析新咨询题,而不善于抓住新咨询题的具体特点,这反映了学习的一种思维定势。只有善于同意新知识、新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咨询题中去,才能开阔我们分析、

解决咨询题的思路,防止思维定势。

例4 一个单摆,假如摆球的质量增加为原先的4倍,摆球通过平

A.频率不变,振幅不变B.频率不变,振幅改变

C.频率改变,振幅不变D.频率改变,振幅改变

【错解分析】错解一:因为单摆的周期〔频率〕是由摆长L和当地重

变〔指平

稳位置动能也确实是最大动能〕,由机械能守恒可知,势能也不变。因此振幅也不变,应选A。

而振幅与

质量、速度无关〔由上述理由可知〕因此振幅不变,应选C。

错解三:认为频率要改变,理由同错解二。而关于振幅的改变与否,除了错解一中所示理由外,即总能量不变,而因为重力势能E P= mgh,E P不变,m变为原先的4倍,h一定变小了,即上摆到最高点的高度下降了,因此振幅要改变,应选D。

此题要紧考查决定单摆频率〔周期〕和振幅的是什么因素,而题中提供了两个变化因素,即质量和最大速度,到底频率和振幅与这两个因素有没有关系。假设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是应该弄清晰的。

而错解二和错解三中都认为频率不变,这是因为为不清晰决定单摆的因素是摆长L和当地重力加速度g,而与摆球质量及运动到最低点的速度无关。

错解二中关于频率不变的判定是正确的,错误显现在后半句的结论上。判定只从能量不变去看,当E总不变时,E P= mgh,m变大了,h一定变小。讲明有些同学考虑咨询题依旧不够全面。

【正确解答】〔1〕实际上,通过实验我们差不多了解到,决定单

单摆的周期与质量无关,与单摆的运动速度也无关。因此,频率也与质量和速度无关,因此不能选C,D。

〔2〕决定振幅的是外来因素。反映在单摆的运动中,能够从能量去观看,从上面分析我们明白,在平稳位置〔即最低点〕时的动能

的重

力势能也不变。然而由于第二次摆的质量增大了〔实际上单摆差不多变成另一个摆动过程了〕,势能E P= mgh不变,m大了,h就一定变小了,也确实是讲,振幅减小了。因此正确答案应选B。

【小结】此题的分析解答提醒我们,一是考虑要全面,此题中m,v两因素的变化对

确定的单摆振动怎么讲会产生如何样的阻碍,要进行全面分析;二是分析咨询题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如此题中决定单摆振动的频率

例5如图6-5所示,光滑圆弧轨道的半径为R,圆弧底部中点为O,两个相同的小球分不在O正上方h处的A点和离O专门近的轨道B点,现同时开释两球,使两球正好在O 点相碰。咨询h应为多高?

【错解分析】错解:对B球,可视为单摆,延用单摆周期公式可求B球到达O点的时刻:

对A球,它做自由落体运动,自h高度下落至O点

上述答案并没有完全错,分析过程中有一点没有考虑,即是振动的周期性,因为B球在圆形轨道上自B点开释后能够做往复的周期性运动,除了通过

上述解答

漏掉一些解,即上述解答只是多个解答中的一个。

对B球振动周期

到达O点的时刻为

明显,前面的解仅仅是当n=0时的其中一解而已。

【小结】在解决与振动有关的咨询题时,要充分考虑到振动的周期性,由于振动具有周期性,因此此类咨询题往往答案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例6 一简谐波的波源在坐标原点o处,通过一段时刻振动从o点向右传播20cm到Q 点,如图6-6所示,P点离开o点的距离为30cm,试判定P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

传到P点,因此画出如图6-7所示的波形图。因为波源在原点,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因此可判定,P点开始振动的方向是沿y轴正方向〔即向上〕。

要紧缘故是把机械波的图象当成机械振动的图象看

面的波形

也变化了。

【正确解答】因为原图中的波形经历了半个周期的波形如图6-8所示,在此波形基础

上,向前延长半个波形即为P点开始振动时的波形图,因为波源在原点处,因此介质中的每个质点都被其左侧质点带动,因此P点在刚开始时的振动方向沿y轴负方向〔即向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原图中Q点开始振动时是向下的,因为所有质点开始振动时的情形均相同,因此P点开始振动的方向应是向下的。

【小结】此题中的错解混淆了振动图象与波的图象,那么这两个图象有什么不同呢?〔1〕第一两个图象的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不同:振动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刻,而波动图象的横坐标表示介质中各振动质点的平稳位置。〔2〕两个图象所描述的对象不同:振动图象描述的是一个质点的位移随时刻的变化情形,而波的图象描述的是介质中的一群质点某一时刻各自振动所到达的位置情形。通俗地讲:振动图象相当因此在一样时刻内一个质点运动的〝录像〞,而波的图象那么是某一时刻一群质点振动的〝照片〞。〔3〕随着时刻的推移,振动图象原先的形状〔即过去质点不同时刻所到达的位置不再发生变化,而波的图象由于各质点总在不断地振动,因此随着时刻的推移,原有的图象将发生周期性变化。

例7图6-9是某时刻一列横波在空间传播的波形图线。波是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4m/s,试运算并画出通过现在之后1.25s的空间波形图。

=62.5个波

长,其波形如图6-12。

错解一、错解二没有重视单位的一致性,在此题中波长从图中只能得出λ=8cm,而波速给出的却是国际单位4m/s。因此,求周期时,应先将波长的单位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上来。

错解三尽管运算对了,然而,在波向前〔沿x轴正方向〕传播了62.5个波长时的波形,应是在原先的波形基础上向x正方扩展62.5个波长。

一个波长。通过62.5个周期,波向前传播了62.5个波长。据波的周期性,当通过振动周期的整数倍时,波只是向前传播了整数倍个波长,而

形,如图6-13。再将此图向前扩展62个波长即为题目要求,波形如图6-14。

【小结】波形图反映了波在传播过程中某时刻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离开平稳位置的位移情形,由于波只能以有限的速度向前传播,因此离振源远的质点总要滞后一段时刻,滞后的时刻与传播的距离成正比,即滞后一个周期。两个质点之间的平稳位置距离确实是一个波长,通过多少个周期,波就向前传播了多少个波长,而振源就做了多少次全振动,这确实是此类咨询题的关键所在。

例8 如图6-15所示,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从波传到x=5m的M点时开始计时,P点相继显现两个波峰的时刻间隔为0.4s,下面讲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这列波的波长是4m

B.这列波的传播速度是10m/s

C.质点Q〔x=9m〕通过0.5s才第一次到达波峰

D.M点以后各质点开始振动时的方向差不多上向下

【错解分析】错解一:由题中讲P点相继显现两个波峰的时刻间隔为

错解二:质点Q〔x=9m〕,通过0.4s〔此处用了正确的周期结果

因此C

对。

错解三:M点以后各质点的振动有的向上,有的向下,因此D不对。

错解一对〝相继显现两个波峰〞明白得有误。

错解二对质点Q〔x=9m〕处,当波传到它以后,该点应如何振动可不能分析,实际上也确实是对波的传播原理不明白。不明白波的传播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递的过程,质点要依次被带动形成波。

同理,错解三对M点以后各点运动情形分析有误,实际上M点以后各点运动情形向上依旧向下取决于波的传播方向。

【正确解答】〔1〕从图6-15上能够看出波长为4m,选A。

〔2〕实际上〝相继显现两个波峰〞应明白得为,显现第一波峰与显现第二个波峰之间的时刻间隔。因为在一个周期内,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而一次全振动应表现为〝相继显现两个波峰〞,即T=0.4s。那么

〔3〕质点Q〔x=9m〕通过0.4s开始振动,而波是沿x轴正方向传播,即介质中的每一个质点都被它左侧的质点所带动,从波向前传播的波形图6-16能够看出,0.4s波传到Q时,其左侧质点在它下方,因此Q点在0.5s时处于波谷。再通过0.2s即总共通过0.7s才第一次

到达波峰,因此选项C错了。

〔4〕从波的向前传播原理能够明白,M以后的每个质点差不多上先向下振动的。因此选项D是对的。

此题正确答案为A,B,D。

例9 如图6-17所示,一根张紧的水平弹性长绳上的a,b两点,相距14.0m,b点在a 点的右方,当一列简谐横波沿此长绳向右传播时,假设a点的位移达到正最大时,b点的位移恰为零且向下运动。通过1.00s后a点的位移为零,且向下运动,而b点的位移恰达到负最大,那么这简谐波的波速可能等于[ ]

A.4.67m/s

B.6m/s

C.10m/s

D.4m/s

v=4.67m/s选择A。

但此题可能多项选择,考虑到a,b之间满足条件的情形还可

解得:v=10m/s 选择C

解得:v=11.5m/s明显不符合题目中的选项,且通过分析可知v=14m/s也是不对的,因此正确答案为A,C。

以上答案并没有错,但分析咨询题的过程显现了明显的

漏了许多结论。而此题做为选择题,学生能用错误的思维方式得出符合答案的结果,纯属偶然。

波长λ有一系列数据,周期T也有一系列数据,从波的概念动身,两者并无一一对应,因而波速应为

其解为当n=0,N=0,1,2……

n=1,N=0,1,2……

n=2,N=0,1,2……

我们能够通过列表来看一看波速的各种可能值:

从表中能够看出,4.67m/s及10m/s即为正确答案。因此正确答案应选A,C。

【小结】这是1996年一道高考题,当年许多考生考试时也选对了答案,但这些考生摸索咨询题时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只从n=N的情形去考虑咨询题,当n=N=0时,4.67m/s,当n=N=1时,v=10m/s,当n=N=2时v=11.5m/s……,把长度的周期性与时刻的周期性混为一谈。假设此题的四个选项中变化一个为v=2m/s〔即n=1,N=0时〕,上述思维片面的考生可能就会漏选,因此,一定要对题目进行全面周到的分析。

例10图6-18中实线是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线,虚线是0.2s后它的波形图线。这列波可能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

【错解分析】错解:从图上能够看出波长λ=4m,而从两次的波形图可知:

v=5m/s.

面的。实际上,只有当波向右〔沿x正方向〕传播时,上述关系才成立。

【正确解答】从图上能够看出λ=4m。

当波沿x正方向传播时,两次波形之间间隔的时刻为:

当波沿X负方向传播时,两次波形之间间隔的时刻为:

此题的答案为:〔20n+5〕m/s和〔20m+15〕m/s,〔n=0,1,2,…〕

【小结】关于这种条件较为模糊的波的咨询题,要从波的传播方向、时刻和空间的周期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周到的分析,这也是解决机械波咨询题时,初学者经常忽略的咨询题。

2010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集锦——11电磁感应

第11单元电磁感应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电磁感应现象、自感现象、感应电动势、磁通量的变化率等基本概念,以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右手定则等规律。 本单元涉及到的基本方法,要求能够从空间想象的角度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用画图的方法将题目中所叙述的电磁感应现象表示出来。能够将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直流电路的问题;能够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解决电磁感应问题;会用图象表示电磁感应的物理过程,也能够识别电磁感应问题的图像。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概念理解不准确;空间想象出现错误;运用楞次定量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操作步骤不规范;不会运用图像法来研究处理,综合运用电路知识时将等效电路图画错。 例1在图11-1中,CDEF为闭合线圈,AB为电阻丝。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向下滑动时,线圈CDEF中的感应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电源的哪一端是正极? 【错解分析】错解:当变阻器的滑动头在最上端时,电阻丝AB因被短路而无电流通过。由此可知,滑动头下移时,流过AB中的电流是增加的。当线圈CDEF中的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由楞次定律可知AB中逐渐增加的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再由右手定则可知,AB中的电流方向是从A流向B,从而判定电源的上端为正极。 楞次定律中“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所述的“磁通量”是指穿过线圈内部磁感线的条数,因此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位置一般应该选在线圈的内部。 【正确解答】 当线圈CDEF中的感应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它在线圈内部产生磁感强度方向应是“×”,AB中增强的电流在线圈内部产生的磁感强度方向是“·”,所以,AB中电流的方向是由B流向A,故电源的下端为正极。 【小结】 同学们往往认为力学中有确定研究对象的问题,忽略了电学中也有选择研究对象的问题。学习中应该注意这些研究方法上的共同点。 例2长为a宽为b的矩形线圈,在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垂直于磁场的OO′轴以恒定的角速度ω旋转,设t= 0时,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则此时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分别是[ ]

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分析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错例1 题目描述: 典型错解: 错因分析: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有所误解,认为像综合算式48-7+12=53(人)和分式48-7=41、41+12=53(人)两种算式的形式不一样就是两种列式的方法,没有将其与解决问题的思路联系起来,再加上教师在讲授的时候没有有效引导,从而导致这样的错误出现。

教学建议: 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交流和反馈解题的思路,使学生明确48-7+12=53(人)这个算式中,4第一步48-7就表示转走7人以后班级的人数,再加上12表示转来后现在学生的人数。对比分式48-7=41、41+12=53(人)不难发现,二者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从而告诉学生解题思路相同的算式是相同的方法,激发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如48+12-7=53,先求出转来后的班级人数,再求转走后的班级总人数。 错例2 题目描述: 校园里有22盆菊花,月季花比菊花多13盆,两种花一共有多少盆?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 通过学生的做题,可以分析出造成学生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两个:首先是学生审题不够仔细,对于问题没有认真分析,想当然的拿两个已知的数字22和13相加;其次学生对其中的数量关系不够明确,没有认真分析其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以及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月季花比菊花多13盆”这个中间条件分析得不够透彻,以至于不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题目,认真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要想求“两种花一共有多少盆”这一问题,必须知道月季花和菊花各多少盆,从而顺着问题去找。学生进而从已知的条件中知道菊花有22盆,但月季花需要借助“月季花比菊花多13盆”这一中间条件去求,从而知道月季花可以用“22+13”这一式子表示,找到了两个必须的条件,“两种花一共多少盆”学生就可以列式22+13+22=57(盆)。因此在此类知识上,引导学生对于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是今后教师教学的重心。 错例3 题目描述: 小红:我今年6岁。妈妈:我的年龄是小红的6倍。妈妈比小红大几岁?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此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够仔细,对于问题没有斟酌就开始下笔,以至于答非所问。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已知条件的分析还不到位,对于“我的年龄是小红的4倍”这一中间条件理解还不是很透彻。

受力分析练习题(含标准答案及详解)

精选受力分析练习题35 道(含答案及详解) 1.如右图 1 所示,物体M 在竖直向上的拉力 F 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关于M 受力的个数,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D ) A.M 一定是受两个力作用B.M 一定是受四个力作用 C.M 可能受三个力作用D.M 不是受两个力作用就是受四个力作用 2.(多选)如图 6 所示,两个相似的斜面体A、B 在竖直向上的力 F 的作用下静止 靠在竖直粗糙墙壁 上。关于斜面体A和 B 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图6 A .A 一定受到四个力 B.B 可能受到四个力 C.B 与墙壁之间一定有弹力和摩擦力D.A 与B 之间一定有摩擦力 3、如图3所示,物体A、B、C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F作用于C物体,使A、 B 、 C 以共同速度向右匀速运动,那么关于物体受几个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A 受6个,B 受2个,C受4个B.A 受5个,B 受3个,C 受3个 C.A 受5个,B 受2个,C受4个D.A 受6个,B 受3个,C 受4个 4.(多选)如图5所示,固定的斜面上叠放着A、B 两木块,木块 A 与 B 的接 触面是水平的,水平力F 作用于木块A,使木块A、B 保持静止,且F≠0。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B D) 图5 A . B 可能受到5个或 4 个力作用 B.斜面对木块B 的摩擦力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 C.A对B的摩擦力可能为0 D.A、B 整体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5、如右图 5 所示,斜面小车M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边紧贴墙壁.若再在斜面上加一物体m,且M 、m 相对静止,小车后来受力个数为( B ) 图1

A .3 B .4 C .5 D .6 解读: 对 M 和 m 整体,它们必受到重力和地面支持力.对小车因小车静止,由平衡条件知墙面 对小车必无作用力,以小车为研究对象.如右图所示,它受四个力;重力 M g ,地面的支持力 F N1, m 对它的压力 F N2 和静摩擦力 Ff ,由于 m 静止,可知 F f 和 F N2 的合力必竖直向下,故 B 项正确. 6、如图 6 所示,固定斜面上有一光滑小球, 有一竖直轻弹簧 P 与一平行斜面的轻弹簧 Q 连接着, 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则关于小球所受力的个数不可能的是( A ) A .1 B .2 C .3 D .4 7、如图 7 所示,在竖直向上的恒力 F 作用下,物体 A 、B 一起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在运动过程 中,物体 A 保持和墙面接触, 物体 B 紧贴在 A 的下表面,A 和 B 相对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D ) A. 竖直墙面对物体 A 有摩擦力的作用 B. 如果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较小,则物体 C. 物体 B 受到 4 个力作用 D. 因为有向上的加速度,所以 A 、B 处于超重状态,恒力 F 一定大于物体 A 和 B 受到的重力之和 8、如图 8所示,小车 M 在恒力 F 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由此可判断 ( ) A. 若地面光滑,则小车一定受三个力作用 B. 若地面粗糙,则小车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C. 若小车做匀速运动,则小车一定受四个力的作用 D. 若小车做加速运动,则小车可能受三个力的作用 【答案】选 C 、D. 【详解】先分析重力和已知力 F ,再分析弹力,由于 F 的竖直分力可能等于重力,因此地面可能 对物体无弹力作用,则 A 错; F 的竖直分力可能小于重力,则一定有地面对物体的弹力存在,若地面粗糙,小车受 摩擦力作用,共四个力作用, B 错;若小车做匀速运动,那么水平方向上所受摩擦力和 F 的水平分力平衡,这时小 车一定受重力、恒力 F 、地面弹力、摩擦力四个力作用,则 C 对;若小车做加速运动,当地面光滑时,小车受重力 和力 F 作用或受重力、力 F 、地面支持力作用,选项 D 正确 . 9、如图 9 所示, 用一根细绳和一根杆组成三角支架, 绳的一端绕在手指上, 杆的一端顶在掌心, 当A处挂上重物时, 绳与杆对手指和手掌均有作用,对这两个作用力的方向判断完全正确的是图中的( D ) 10、如图 10 所 示, 一倾斜墙面 下有一 质量为 M 的物体 A 受到一竖直向上的推力 F 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则( BD ) A. A 可能受到一个力的作用 B. A 可能受到二个力的作用 A 、 B 间可以没有摩擦力作用 B C D 图9 图6 图7 图8 A

上海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光明学校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有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格式是“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_________(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v AC=____________ m/s. 【来源】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思源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答案】v=s/t小0.033 【解析】 【分析】 【详解】 (1)利用速度公式v=s t .(2)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 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3)由图中知 s AC=10.0cm,t AC=3s,v AC=AC AC 10.0cm 3s s t ==3.3cm/s=0.033m/s. 【点睛】 (1)该实验利用速度公式v=s t 测量;(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3)根据图中刻度尺上的刻度,停表上的时间,可知每段的距离和所用时间,求得速度.2.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3)斜面倾角不变,小车由静止释放运动到底端,则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小车后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由图观察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所测量的路程是____cm,平均速度____m/s; (5)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下图中能反映本实验中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______(选填“A”或“B”) 【来源】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答案】v=s t 时间小于 65.0 0.1625 B 【解析】【分析】【详解】 (1)[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到速度的公式v=s t 。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3)[3]小车由静止释放,做加速运动,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4)[4][5]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的路程是65.0cm,运动的时间是4s,平均速度 v= 65.0cm 4s s t =16.25cm/s=0.1625m/s (5)[6] A图为s-t图象,是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故A不符合题意;而B图为v-t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故图B 中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 3.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集锦——7热学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七单元:热学 令狐文艳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微观的分子动理论部分,一是宏观的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其中分子动理论部分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和物体的内能等概念,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物体内能变化的规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包括热力学温度、理想气体和气体状态参量等有关的概念,以及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等压过程的特点及规律(包括公式和图象两种描述方法)。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是理想化的模型方法,其中在分子动理论中将微观分子的形状视为理想的球体,这是通过阿伏伽德罗常数对微观量进行估算的基础;在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将实际中的气体视为分子没有实际体积且不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理想气体,从而使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以大大的简化。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较为抽象的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理解不到位,导致这些微观量及规律与宏观的温度、物体的体积之间关系不能建立起正确的关系。

对于宏观的气体状态的分析,学生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对气体压强的分析与计算方面存在着困难,由此导致对气体状态规律应用出现错误;另外,本单元中涉及到用图象法描述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对于p—V,p—T,V—T图的理解,一些学生只观注图象的形状,不能很好地理解图象上的点、线、斜率等的物理意义,因此造成从图象上分析气体温度变化(内能变化)、体积变化(做功情况)时出现错误,从而导致利用图像分析气体内能变化等问题时的困难。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 B.温度低的物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小 C.做加速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越来越大,因此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来越大 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 【错解分析】错解一:因为温度低,动能就小,所以内能就小,所以应选A 而温度低的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小,所以速率也小。所以应选B。 错解三:由加速运动的规律我们了解到,物体的速度大小由初速和加速度与时间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肯定越来越快再由动能公式

不等式易错题分析

不等式易错题分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不等式易错题分析 一、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易错题 (一)、随意消项致误 例题1:解不等式; 22(44)(43)0x x x x -+-+≥ 错解:原不等式可化为:2(2)(1)(3)0x x x ---≥ 解得2(2)0,(1)(3)0x x x -≥∴--≥ 所以31x x ≥≤或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31x x x ≥≤或 剖析:错误是由于随意消项造成的,事实上,当2(2)0x -=时,原不等式亦成立 正解:原不等式可化为:20x -≠且(1)(3)0(2)0x x x --≥-=或 解得31x x ≥≤或或x=2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31x x ≥≤x|或或x=2 (二)、函数不清致误 例题2:已知函数22(45)4(1)3y m m x m x =+-+-+的图像都在x 轴的下方,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错解:,依题意,对,0x R y ∈>恒成立,于是函数的图像开口方向向上,且图 像与x 轴无交点。故[]2224504(1)43(45)0 m m m m m ?+->???=--+-

正解:当2450m m +-≠时,同上述解答有119m <<, 若2450m m +-=时,则m=1或m=5 若m=1,,则已知函数化为3y =,则对,0x R y ∈>恒成立; 若m=5,则已知函数化为243y x =+,对,0x R y ∈>不恒成立,故此情形舍去。 所以m 的取值范围为119m ≤< (三)、漏端点致误 例题3:已知集合{}{}2|20,|3A x x x B x a a =--≤=<+,且A B φ=,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错解:{}{}2|20|12A x x x x x =--≤=-≤≤ 若使A B φ=,需满足231a a >+<-或,解得24a a ><-或,所以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24a a ><-或。 剖析:上面的解法错误原因在于忽视了集合{}|12A x x =-≤≤的两个端点值-1和2,其实当2a =时{}|25B x x =<<,满足A B φ=;当31a +=-时,即4a =-时也满足A B φ=。 正解:{}{}2|20|12A x x x x x =--≤=-≤≤若使A B φ=,需满足231a a ≥+≤-或,解得24a a ≥≤-或,所以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24a a ≥≤-或。 (四)、条件非充要致误 例题4:若方程2(2)50x m m +-+-=的两根均大于2,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错解:设两根为12,x x ,则有题意可得:1212044x x x x ?≥??+>??>?2(2)(5)02454m m m m ?---≥??->??->?

(完整word)精选受力分析练习题(含答案及详解),推荐文档

精选受力分析练习题15道(含答案及详解) 1.如右图1所示,物体M 在竖直向上的拉力F 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关于M 受力的个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 .M 一定是受两个力作用 B .M 一定是受四个力作用 C .M 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D .M 不是受两个力作用就是受四个力作用 2、如图2所示,物体A 靠在竖直墙面上,在力F 作用下,A 、B 保持静止.物体B 的受力个数为 ( ) A.2 B.3 C.4 D.5 答案 C 解析 B 物体受四个力的作用,即重力、推力F 、物体A 对B 的支持力和物体A 对B 的摩擦力. 3、如图3所示,物体A 、B 、C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F 作用于C 物体,使A 、 B 、 C 以共同速度向右匀速运动,那么关于物体受几个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A 受6个, B 受2个, C 受4个 B .A 受5个,B 受3个,C 受3个 C .A 受5个,B 受2个,C 受4个 D .A 受6个,B 受3个,C 受4个 4、如图4所示,在水平力F 作用下,A 、B 保持静止.若A 与B 的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0.则关于B 的受力个数可能为(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解析:对于B 物体,一定受到的力有重力、斜面支持力、A 的压力和A 对B 的摩擦力,若以整体 为研究对象,当F 较大或较小时,斜面对B 有摩擦力,当F 大小适当时,斜面对B 的摩擦力为零,故B 可能受4个力,也可能受5个力.答案:BC 5、如右图5所示,斜面小车M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边紧贴墙壁.若再在斜面上加一物体m ,且M 、m 相对静止,小车后来受力个数为( B ) A .3 B .4 C .5 D .6 解析: 对M 和m 整体,它们必受到重力和地面支持力.对小车因小车静止,由平衡条件知墙面对小车必无作用力,以小车为研究对象.如右图所示,它受四个力;重力M g ,地面的支持力F N1,m 对它的压力F N2和静摩擦力Ff ,由于m 静止,可知F f 和F N2的合力必竖直向下,故B 项正确. 6、如图6所示,固定斜面上有一光滑小球,有一竖直轻弹簧P 与一平行斜面的轻弹簧Q 连接着, 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则关于小球所受力的个数不可能的是 ( A ) A .1 B .2 C .3 D .4 7、如图7所示,在竖直向上的恒力F 作用下,物体A 、B 一起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在运动过程 中,物体A 保持和墙面接触,物体B 紧贴在A 的下表面,A 和B 相对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 A.竖直墙面对物体A 有摩擦力的作用 B.如果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较小,则物体A 、B 间可以没有摩擦力作用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图7

高考物理新力学知识点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易错题汇编含答案(4)

高考物理新力学知识点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易错题汇编含答案(4)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为单摆在两次受迫振动中的共振曲线,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两次受迫振动分别在月球和地球上进行,且摆长相同,则图线Ⅰ表示月球上单摆的共振曲线 B.若两次受迫振动是在地球上同一地点进行,则两次摆长之比 C.图线Ⅱ若是在地球上完成的,则该摆摆长约为 D.若摆长均为,则图线Ⅰ是在地球上完成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做受迫振动时,驱动力频率越高,受迫振动的物体振幅越大 B.医生利用超声波探测病人血管中血液的流速应用了多普勒效应 C.两列波发生干涉,振动加强区质点的位移总比振动减弱区质点的位移大 D.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波长比医院“CT”中的X射线波长短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横波才能发生干涉,纵波不能发生干涉 B.“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现象说明遇到同样障碍物时声波比可见光容易发生衍射 C.在受迫振动中,物体振动的频率一定等于自身的固有频率 D.发生多普勒效应时,观察者接收的频率发生了变化,是波源的频率变化的缘故 4.在天花板O点处通过细长轻绳栓一小球构成单摆,在O点正下方A点有一个能挡住摆线的钉子,OA的距离是单摆摆长的一半,如图所示。现将单摆向左方拉开一个小角度θ(θ<5°),然后无初速度地释放,关于单摆以后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摆球往返运动一次的周期比无钉子时的单摆周期小 B.摆球在平衡位置右侧上升的最大高度大于在平衡位置左侧上升的最大高度 C.摆球在平衡位置左、右两侧走过的最大弧长相等 D.摆球向左经过最低点的速度大于向右经过最低点的速度

5.图甲所示为以O点为平衡位置、在A、B两点间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图乙为这个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t=0.2s时,弹簧振子运动到O位置 B.在t=0.1s与t=0.3s两个时刻,弹簧振子的速度相同 C.从t=0到t=0.2s的时间内,弹簧振子的动能持续地减小 D.在t=0.2s与t=0.6s两个时刻,弹簧振子的加速度相同 6.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a、b两质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2m和x=6m,图乙为质点b从该时刻开始计时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波沿+x方向传播,波速为1m/s B.质点a经4s振动的路程为4m C.此时刻质点a的速度沿-y方向 D.质点a在t =2 s时速度最大 7.一列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已知图中的质点b比质点a晚0. 5s起振,质点b和质点c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为5m,则该波的波速为 A.1m/s B.3m/s C.5m/s D.8m/s 8.如图所示为一列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1=0时的波形图。经过t2=0.1s,Q点振动状态传到P点,则() A.这列波的波速为40cm/s

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集锦——4动量

第四单元: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动量、冲量、反冲等基本概念和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冲量是物体间相互作用一段时间的结果,动量是描述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某一时刻的状态量,物体受到冲量作用的结果,将导致物体动量的变化。冲量和动量都是矢量,它们的加、减运算都遵守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主要是一维的矢量运算方法,其中包括动量定理的应用和动量守定律的应用,由于力和动量均为矢量。因此,在应用动理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时要首先选取正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一致的力或动量取正值,反之取负值而不能只关注力或动量数值的大小;另外,理论上讲,只有在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系统的动量才守恒,但对于某些具体的动量守恒定律应用过程中,若系统所受的外力远小于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内力,则也可视为系统的动量守恒,这是一种近似处理问题的方法。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只注意力或动量的数值大小,而忽视力和动量的方向性,造成应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一列方程就出错;对于动量守恒定律中各速度均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认识不清。对题目中所给出的速度值不加分析,盲目地套入公式,这也是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 例1 、从同样高度落下的玻璃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打碎,而掉在草地上不容易打碎,其原因是:[ ] C.掉在水泥地上的玻璃杯动量改变快,掉在草地上的玻璃杯动量改变慢 D.掉在水泥地上的玻璃杯与地面接触时,相互作用时间短,而掉在草地上的玻璃杯与地面接触时间长。 【错解分析】错解:选B。 认为水泥地较草地坚硬,所以给杯子的作用力大,由动量定理I=△P,即F·t =△P,认为F大即△P,大,所以水泥地对杯子的作用力大,因此掉在水泥地上的动量改变量大,所以,容易破碎。 【正确解答】设玻璃杯下落高度为h。它们从h高度落地瞬间的 量变化快,所以掉在水泥地上杯子受到的合力大,冲力也大,所以杯子 所以掉在水泥地受到的合力大,地面给予杯子的冲击力也大,所以杯子易碎。正确答案应选C,D。 【小结】判断这一类问题,应从作用力大小判断入手,再由动量

小学六年级语文易错题分析

小学六年级语文易错题分析 一、字音 (一)多音字如: ★给多音字注音 树冠(guàn)旋转(zhuàn) 错误原因分析: 想当然的,随意地读 纠错策略及改进措施: 1、查字典明确“冠”和“转”在表示不同意思时的不同读音。 2、学生订正。 3、指出学习不能想当然,鼓励学生纠正身边人的错误读音。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上“√”。 树干(gān√gàn) 错误原因分析: 发音不标准,以往对字词的读音不重视。 纠错策略及改进措施: 据义定音,懂得“树干”的意思,选择正确读音。 ★朗读错误:五行(háng) 错误原因分析: 将“五行”的意思理解为“几行” 纠错策略及改进措施: 理解词义: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正音五行(xíng) ★朗读错误:憎恶(è) 错误原因分析: 多音字读音不明 纠错策略及改进措施: 1、查工具书了解恶(è)与恶(wù)的意思; 2、改错; 3、举一反三:èwù凶恶()可恶()恶()劣无恶()不作深恶()痛绝 (二)习惯误读的字如: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渺(miáo) 小 错误原因分析: 平时发音不准 纠错策略及改进措施: 查字典明确正确读音miǎo,反复呈现着读。 ★给带点字注音 亲昵(nī)依偎(wèi ) 错误原因分析: 生活中口语读错。 纠错策略及改进措施: 查字典正音牢记:亲昵(nì)依偎(wēi ) ★“旋涡”的“旋”读成了第四声。 错误原因分析: 生活中口语错误 纠错策略及改进措施: 查词典明确正确读音。 二、字形 (一)形近字如: ★划去不恰当的字 (辨辩)认有的同学选择错误,有的同学做题的要求不对。 错误原因分析: 审题不清,词义不明 纠错策略及改进措施: 1、要求认真审题; 2、复习“辨”与“辩”的意思,认真区别; 3、举一反三:(辨辩)论(辨辩)别争(辨辩)分(辨辩) ★抄写词语:寒暄(寒喧) 错误原因分析: 形近字混淆 纠错策略及改进措施: 明确“暄”在词语中的意思是“温暖”,所以是“日字旁”;订正。

受力分析练习题 (2)

受力分析 例1:画出静止在斜面上的A 物体的受力示意图。(F 垂直于斜面) 例2: 画出下图中光滑斜面上被一挡板挡住的静止钢球的受力示意图。 例3: 在竖直双线悬吊着的斜木梁M 上,放着物体m ,分析斜梁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例4: 质量相同的两块砖A 、B 被两木板夹住,试分析 A 、B 的受力情况。 例5:物体A 放在水平传送带上,且A 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如图所示,若传送带向右匀速运动,试分析A 的受力。 例6.如图所示,倾斜传送带上的物体。 1.分别画出图中A 、B 两物体的受力示意图(A 和B 均静止) 2.如图所示,用力F 将一个木块压在倾斜板 上静止 不动,则木块( ) A .有可能只受两个力作用 B .有可能只受三个力作用 C .必定受四个力作用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3.如图所示,A 、B 、C 三木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对B 木块施加一个水平向右恒力F ,三木块共同向右匀速运动,三木块的重力都是G ,分别画出三木块受力示意图。 v v

4.下图中的三个物体正在匀速直线向左运动,那么各接触面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如何? 5.如图所示,质量都是m的4块砖被夹在两木板之间静止。求中间两块砖之间的摩擦力。 6:对如图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轮带动B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B.B轮带动A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C.C轮带动D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D.D轮带动C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7.如图所示,A、B两物体排放在水平面上,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在以下情况中对B进行受力分析。 (1)B与水平面间无摩擦。 (2)B与水平面间及B.A之间都存在摩擦。 8.如图所示,人重600N,木板重400N,人与木板,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系数均为0.2,现在,人用一水平恒力拉绳子,使他与木块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人拉绳子的力及人与木块间的摩擦力分别是多少?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易错题定稿版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易错 题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高考物理易错题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例46、如图所示,某质点在M 、N 两点间沿直线做简谐运动,O 点为平衡位置,振幅为A ,设向右为正方向,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点由M 运动到N 点时位移2A B. 质点由M 运动到N 点时位移A C. 质点由N 运动到M 点时位移-2A D. 质点由N 运动到M 点时位移-A 【错解分析】:根据位移的定义:由出发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所以答案是AC 【解题指导】:【答案】:BD 【解析】:机械运动的位移与运动学中的位移是两个含义不同的物理概念,在运动学中,“位移”是指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而机械运动中的“位移”是由平衡位置指向物体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即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根据机械运动中位移概念可知,无论质点从哪一点开始运动,当质点到达N 点时位移均为A ,当质点到达M 点时位移均为-A 。 练习46、关于做简谐运动物体的位移、回复力所产生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位移减小时,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 O

B. 位移的方向总跟加速度的方向相反,跟速度方向相同。 C. 物体的运动方向指向平衡位置时,速度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同 D. 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加速度的方向不变。 例47、一个质点在平衡位置O 点附近做简谐运动,若从O 点开始计时,经过3s 时第一次经过某点,再继续运动,又经过2s 它第二次经过该点,则质点第三次经过该点时还需的时间是( ) A .8s B .4s C .14s D . s 3 10 【错解分析】:错解:作图如右图。O 为平衡位置,AB 为最大位移处,假设M 点为题中的“某点”。则根据题意有OM=3S M →B →M 时间为2S ,根据对称性有MO=3S ,MB=1S ;于是有OB=4S ,则周期T=16S 。当质点再次经过M 点时是指M →O →A →O →M,时间间隔为3+4+4+3=14S 。所以选C 。 该题解题过程并没有错误,只是解题不完全,这是一个多解题。质点第一次经过M 点,可能是向右运动,同样也可能向左运动。所以少一解。 【解题指导】:【答案】:CD 【解析】:作图如右图。O 为平衡位置,AB 为最大位移处,假设M 点为题中的“某点”。 O O

高三试题解析高中物理易错题热学

热学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微观的分子动理论部分,一是宏观的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其中分子动理论部分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和物体的内能等概念,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物体内能变化的规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包括热力学温度、理想气体和气体状态参量等有关的概念,以及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等压过程的特点及规律(包括公式和图象两种描述方法)。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是理想化的模型方法,其中在分子动理论中将微观分子的形状视为理想的球体,这是通过阿伏伽德罗常数对微观量进行估算的基础;在气体状态变化规律中,将实际中的气体视为分子没有实际体积且不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理想气体,从而使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以大大的简化。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较为抽象的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理解不到位,导致这些微观量及规律与宏观的温度、物体的体积之间关系不能建立起正确的关系。对于宏观的气体状态的分析,学生的问题通常表现在对气体压强的分析与计算方面存在着困难,由此导致对气体状态规律应用出现错误;另外,本单元中涉及到用图象法描述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对于p—V,p—T,V —T图的理解,一些学生只观注图象的形状,不能很好地理解图象上的点、线、斜率等的物理意义,因此造成从图象上分析气体温度变化(内能变化)、体积变

化(做功情况)时出现错误,从而导致利用图像分析气体内能变化等问题时的困难。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 B.温度低的物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小 C.做加速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越来越大,因此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越来越大 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 【错解分析】错解一:因为温度低,动能就小,所以内能就小,所以应选A 而温度低的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小,所以速率也小。所以应选B。 错解三:由加速运动的规律我们了解到,物体的速度大小由初速和加速度与时间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肯定越来越快再由动能公式 错解一是没有全面考虑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温度低只表示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小,而不表示势能一定也小,也就是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不一定也小,所以选项A是错的。 实际上因为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同,而动能不仅与速度有关,也与分子质量有关,单从一方面考虑问题是不够全面的,所以错解二选项B也是错的。 错解三的原因是混淆了微观分子无规则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差别。分子的平均动能只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而物体加速运动时,物体内所有分子

典型固定搭配易错题分析复习进程

典型固定搭配易错题 分析

典型固定搭配易错题分析 典型 1. I wonder _______ it is worth _______. A. that, reading B. if, reading C. that, to read D. whether, to read 【解析】此题陷阱选项为D。这是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引起的。其实,此题主要 考查worth的搭配,worth后面不接动词不定式,而要接动词的ing形式, sth. be worthy doing意为“某事值得做”。这里句子意为“我想知道这是否 值得一读”。正确答案为B。 2. It’s very nice _______ you to take care of my baby while I was away. A. for B. of C. with D. to 【解析】此题陷阱选项为A。其实,此题考查“It’s +形容词+of/ for sb. to do sth. ”这个固定句型中介词的正确选择,介词用for还是用of,关键 看句中的形容词:如果形容词是描述不定式的行为者的性格和品质(如kind, nice, good, clever, polite等)时,用介词of;如果形容词是描述客观情况(如difficult, easy, hard, dangerous, important等)时,则用介词for。 正确答案为B。 3. The boys felt sad as they lost _______ the girls in the talk show. A. by B. in C. to D. on 【解析】此题陷阱选项为C或D。其实,此题考查be lost in这个固定短语介 词的使用。正确答案为B。 4. —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r? —Go along this road, and _______ the first turning on the right. Then you will find it. A. walk B. take C. make D. turn 【解析】此题陷阱选项为A或C或D。其实,表示走哪一个路口,习惯上要用take。正确答案为B。 5. The third girl _______ the left is a famous film star. A. at B. beside C. next to D. on 【解析】此题陷阱选项为A。其实,这道题是考查介词的固定搭配,表示“在 左边”或“在右边”介词要用on,而不用at。正确答案为D。 6. —I’m looking forward _______ tak ing a holiday in Hainan. —So am I. It’s great to be _______ holiday there. A. for, on B. to, at C. to, on D. for, at 【解析】此题陷阱选项为A。其实,这里考查的是look forward to和on holiday这两个固定搭配。正确答案为C。 7. —Must I come at four o’clock?

高中物理各种模型受力分析练习题

单一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受力问题 1、如右图所示,甲、乙、丙三个物体,质量相同,与地面间的动 摩擦因数相同,受到三个大小相同的作用力F,它们受到的摩擦 力的大小关系是( ) A.三者相同B.乙最大 C.丙最大D.已知条件不够,无法比较 2、如右图所示,在动摩擦因数μ=的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质量为 20kg,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水平向左的大小为10N的拉力作用,则 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g取10N/kg)( ) A.10N,向右B.10N,向左 C.20N,向右D.20N,向左 3、质量为m的木块,在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的推力F作用下,沿水平地 面做匀速运动,如右图所示,已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 么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应为( ) A.μmg B.μ(mg+F sinθ) C.μ(mg-F sinθ) D.F cosθ 4、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一水平力F的作用,如右图所示,现将作用力F保持大小不变,沿逆时针方向缓缓转过180°,在转动过程中,物体一直在向右运动,则在此过程中,物体对地面的正压力F N和地面给物体的摩擦力F f的变化情况是( ) A.F N先变小后变大,F f不变 B.F N不变,F f先变小后变大 C.F N、F f都先变大后变小 D.F N、F f都先变小后变大 5、如右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1、F2和摩擦力的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 ) A.10N,方向向左B.6N,方向向右 C.2N,方向向右D.零 6、如下图甲所示,重为G的物体在水平外力F作用下,向右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试问在下列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将怎样变化? (1)当F突然增大时; (2)从撤去F到物体最终静止的过程中; (3)将物体立放起来(如图乙),仍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向右匀速运动的过程中. 7、质量为的空木箱,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沿水平方向施加拉力,当拉力F1=时,木箱静止;当拉力F2=时,木箱做匀速运动,求: (1)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木箱在的拉力作用下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3)木箱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8、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2kg的物块,在F=10N的拉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拉力方向与水平成θ=370,物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μ=,取重力加速度g=10m/s2,sin370=,cos37°=。 (1)画出物块的受力示意图;

高考物理新力学知识点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易错题汇编附答案(3)

高考物理新力学知识点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易错题汇编附答案(3) 一、选择题 1.如图,实线为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虚线是该波在 t=0.20s时刻的波形,则此列波的波速可能为 A.25m/s B.20m/s C.35m/s D.55m/s 2.一质点做简谐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位移为负值,则速度一定为正值,加速度也一定为正值 B.质点通过平衡位置时,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 C.质点每次通过平衡位置时,加速度不一定相同,速度也不一定相同 D.质点每次通过同一位置时,其速度不一定相同,但加速度一定相同 3.做简谐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它每次经过同一位置时,位移可能不同 B.当它每次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可能不同 C.在一次全振动中通过的路程不一定为振幅的四倍 D.在四分之一周期内通过的路程一定为一倍的振幅 4.一洗衣机在正常工作时非常平稳,当切断电源后,发现洗衣机先是振动越来越剧烈,然后振动再逐渐减弱,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正常工作时,洗衣机波轮的运转频率比洗衣机的固有频率大; ②正常工作时,洗衣机波轮的运转频率比洗衣机的固有频率小; ③正常工作时,洗衣机波轮的运转频率等于洗衣机的固有频率; ④当洗衣机振动最剧烈时,波轮的运转频率恰好等于洗衣机的固有频率. A.①B.③C.①④D.②④ 5.在天花板O点处通过细长轻绳栓一小球构成单摆,在O点正下方A点有一个能挡住摆线的钉子,OA的距离是单摆摆长的一半,如图所示。现将单摆向左方拉开一个小角度θ(θ<5°),然后无初速度地释放,关于单摆以后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摆球往返运动一次的周期比无钉子时的单摆周期小 B.摆球在平衡位置右侧上升的最大高度大于在平衡位置左侧上升的最大高度

高中物理高三试题解析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集锦——光学

第13单元:光学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棱镜、光的色散、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法线、折射率、全反射、临界角、透镜(凸、凹)的焦点及焦距、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谱、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电磁波谱、光电子、光子、光电效应、等基本概念,以及反射定律、折射定律、透镜成像公式、放大率计算式,光的波粒二象性等基本规律,还有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 本单元涉及到的方法有:运用光路作图法理解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的成像原理,并能运用作图法解题;根据透镜成像规律,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物象变化情况。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解题操作过程不规范导致计算错误;将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综合时概念不准确;不善于用光路图对动态过程作分析。 例1 光从玻璃射入空气里时传播方向如图13-l所示,请在图中标出入射角和折射角。 【错解分析】错解: 如图13-2所示,α为入射角,β为折射角。 错解原因一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加分析地认定玻璃与空气总是上下接触的;二是对光的折射及其规律未吃透,将题设文字条件与图形条件结合起来的分析能力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射入空气里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题设文字条件是“从玻璃射入空气”,因此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结合题设所给图形,可知CD为界面,AB为法线。 【正确解答】 如图 13-3所示,α′为入射角,β′折射角(CD左面为玻璃,右面为空气)。

【小结】 解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首先应对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呢?还是光线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作出判断。为了保证你每次做题时,能够不忘判断,建议同学们做光的折射题时,先画出光路图,标出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方向,在界面处标出哪一个是光密媒质,哪一个是光疏媒质。然后再解题。 例2 一束白光从玻璃里射入稀薄空气中,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3,求入射角为下列两种情况时,光线的折射角各为多少? (1)入射角为50° (2)入射角为30° 【错解分析】错解: r=30°3′ r=19°4′ 此解法中没有先分析判断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还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会不会发生全反射。而是死套公式,引起错误。 【正确解答】 光线由玻璃里射入空气中,是由光密媒质射入光疏媒质,其临界角为 由已知条件知,当i=50°时,i>A,所以光线将发生全反射,不能进入空气中。当i=30°时,i<A,光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现象。 sinr=n·sini=1.53×sin30°=0.765 r= 49°54′ 【小结】 解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时,首先应做出判断: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还是光线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如是前者则i>r,如是后者则i<r。其次,如果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中,还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应再判断入射角是否大于临界角,明确有无折射现象。 例3如图13-4所示,放在空气中折射率为n的平行玻璃砖,表面M和N平行,P,Q两个面相互平行且与M,N垂直。一束光射到表面M上(光束不与M平行),则: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