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罗国钧山西省著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选粹

罗国钧
罗国钧(1933~),男,河南省许昌市人,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58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1961年参加山西省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63年结业后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担任山西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副主任、山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副主任、山西中医学院肝病研究室主任、肝病研究所所长、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病科主任;《新消化病学杂志》副主编;山西省教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山西省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并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1965年获卫生部颁发的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编写中医教材及参考资料5部,1981年出版著作《实用中医内科学》,在业界产生广泛影响,1989年获山西省科技著作奖。科研项目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肝复苏的研究、五灵丸的研究(临床部分)等。1990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先生治学严谨,勇于实践, 对中医“毒”学理论颇有研究,擅长应用清热解毒法则和方药治疗肝胆脾胃系统疾病及相关疑难杂证。
学术思想
中医学的“毒”学说
一、“毒”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内涵之一
“毒”学说在中医学的发展中渊远流长,在古代医籍中很早就有关于“毒”的论述。《内经·素问》中提出了“寒毒”、“热毒”、“湿毒”、“燥毒”、“大风苛毒”等概念。汉代《金匮要略》中有“阴毒”、“阳毒”之病名。唐代《千金方》有“时之温毒”之记载。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火热论”、张从正的“攻邪论”为“毒”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温病学派更是将“毒”学说作为病因学加以深化,如吴又可提出“杂气论”,不仅将“毒”涵盖了六淫之邪,还包括了其他的一些致病因子。喻昌在《寓意章》中指出:“内因者,醇酒厚味之热毒,郁怒横逆之火毒也”。明确包含了疾病的内因。在病机上,毒邪致病,伤及脏腑,导致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遂致病证丛生。在临床表现上有热、火、毒的征象,并有传染性、骤发性、火热性、顽固性等特点。在治则上,以解毒清热为大法。在方药上选用具有苦寒、咸寒及甘寒之性、解毒清热之效的中草药。可见先贤们从病因、病机、证治、方药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毒”学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并总结了有关“毒”的独特临床论治规律,使其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毒”的概念
毒在中医学的含义非常广泛。大体上说毒有外毒、内毒之分。外毒即六

淫之邪转化为毒,也即邪化为毒。外邪之毒包括很多,如疫毒、气毒、药毒、虫兽毒等。内毒为外邪内侵,蕴久成毒,也即邪蕴为毒。内生之毒是在情致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或年老体虚、慢性久病等基础上所形成。内毒与外毒常互相关联。外邪入侵,可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障碍,使机体生理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可产生内毒。内毒又耗伤正气,易感染外邪,





二者互为因果,遂产生一些列的病理变化。毒的具体含义:一是指病因,如热毒、风毒、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