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优秀教学设计课题及反思

枫桥夜泊优秀教学设计课题及反思
枫桥夜泊优秀教学设计课题及反思

【内容简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教学目标】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枫桥夜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古诗,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重点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枫桥夜泊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

解题。(生说)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近张继的内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明白了吗?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24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4.检查朗读。

3、学习生字。

(出示霜、愁、眠、苏、寺)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个字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字啊?(出示愁)谁能用它来组个词呢?(发愁、愁眉不展、忧愁)从我们组的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愁是什么意思呢?(愁,人的一种正常情绪,是人们遇到不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道:愁,忧心忡忡。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秋”作声旁。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由繁盛而萧瑟、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

愁,篆文(秋,草木凋零的季节)(心,感伤)。

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愁字呢?我们来看看,愁是什么结构的字?(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扁平一些。请同学们做个小老师,仔细观察愁的写法,指导老师来写好这个愁字。

好了,孩子们,赶紧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两遍吧,看谁能够写得既工整又美观。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

老师给出了评价字的三个标准,作业整洁给一星,书写正确给两星,占位准确给三星。(大家评价生写)

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给你的同桌评价一下。

4.读古诗。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现在咱们再把愁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

师: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响亮,但读诗不仅要读得流利,还要读

出诗的节奏、停顿和韵味。(出示诗节奏)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老师标的节奏来读。(生读)

看到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可

以吗?

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老师读1、3句,大家读2、4句。

下面男女生合作来读,男生读1、3句,女生读2、4句。

同桌两个相互合作来读,一个读1、3句,一个读2、4句,然后再换过来读。

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

(1)初读诗句,整体感悟

孩子们,有句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读了这么多遍以后,大家肯定会有所感悟。如果老师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一下你此刻的感受,你想到的是什么呢?生:愁(板书:愁)

(2)理解诗意,体会忧愁

师:当我们在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时候,你感觉到忧愁了吗?当我们听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时候,你觉得寂静吗?当我们面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时,你觉得凄凉吗?是呀,那为什么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会感到凄凉和忧伤呢?

下面请大家在书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把它圈出来。(生说,师板书:月乌霜满天,枫火------,城外寒山寺,钟声到客船)

1、学习第一句

①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寒冷的夜晚吧。谁能结合图片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生答)

②师质疑:孩子,老师有一个疑问,霜不应该是在地上吗,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张继怎么说霜满天呢?你是怎们理解的?(生答)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关于这个霜满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讲解)

③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不管从哪种角度来理解,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深夜的寒冷,诗人的孤独,对吗?

④指导朗读。

师:孩子,你能读出夜的寒冷,读出诗人的孤寂吗?(挑生读,齐读)

2、学习第二句

①师: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渐渐地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在这片幽暗之中,张继又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生答。

预设:找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渔火。

②孩子,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对字的?

(有人认为是张继面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还有人这样理解,说诗人因为心里忧愁,所以他眼里的景物也是忧愁的,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它们也很忧愁,所以相对无眠(板书))

③指导朗读

孩子,你能带上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诗吗?

3、学习第三四句

①师: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月亮西沉,乌啼声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此时,他又听到了什么?

生说。

②指导朗读。

(3)小结体会,以歌抒情

1、孩子们,当你心中有愁闷的时候你用什么办法表达?(生汇报) 师:漫漫长夜,漂泊他乡,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没有妻儿的嘘寒问暖,张继只能用诗来诉说自己的失意落寞。此时此刻,我们都是这失意落寞,身在他乡的张继,让我们一起吟诵出内心的忧愁。(师引读)

2、诗人不仅用“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这几种景物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更是直接用“愁”字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借景物来抒发感情就叫做----借景抒情,情和景交汇融合在一起就叫做----情景交融。(板书)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

的交融,于是这首诗就成为了后世的典范。你们知道吗?这首诗还被后人改写成了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四、体会诵读,情感升华

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李白在愁苦时写下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孟浩然在愁苦时也写下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诗句,请大家下去收集更多有关愁苦的诗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枫桥夜泊》课后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愁”。

在课始,我通过“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这样一段话激起学生对《枫桥夜泊》的学习兴趣。

遵循“一课一得”的教法,这节课仅仅围绕“愁”来讲。我紧紧地抓住了课文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初读古诗,并让学生评价。之后学习了一个生字“愁”。通过反复朗读,在阅读中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又结合图画来说诗句意思。紧扣诗眼,抓住“从哪看出诗人张继很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了,乌鸦在哇

哇地叫着,整个大地都被大雾笼罩着。江边的枫树映衬着点点渔火,诗人张继独自站在船头,难以入眠,只听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耳畔萦绕,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重点讲解了关于“霜满天”和“对愁眠”的几种说法,开拓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答案不止一种,面对同一事物,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好,自己的见解来会更好。最后体会诗人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通过课后反思,以及找别的老师评课,我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给四年级的学生上公开课时,是否还要讲解生字?如果讲的话,怎样来讲,讲到什么程度,占用多长时间才合适?这是令我困惑的地方,这一方面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处理。

2、在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诗人张继的愁绪时显得空洞、凌乱,没能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愁。没能利用对比、移情,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诗人夜泊枫桥时的心境。看来,真的要教好古诗,确实要花一番苦工在上面。

3、由于对理解“愁”没有引导到位,学生的朗读也始终没有出来感情。朗读指导太少,导致学生几乎没有读出应有的感情。而面对这一问题,我也没有及时的朗读来引导学生。

4、前后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前面朗读占用太多时间,导致后面讲诗句意思时没有太多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这又回到了前面几个问题上,总之就是应该引导学生深刻感悟诗人的愁思愁绪,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满怀深情的投入到朗读之中。前后朗读对比才更会有层次感。

5、板书也是一大问题,没有做到清晰简要。本来我设置的是板书完以后,会变成一首叫做“愁”的五言绝句,但是我最后没有点出来,这就造成板书不清晰简要。

6、本课快要结束时放的一首歌因为选择失误,太不符合情景,因为太过欢快,导致把前面营造出的“愁”的氛围给打破了,反而弄巧成拙,没有收到预期的目的效果。

7、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问题的,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上课时只顾讲自己的课,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照顾到学生,没有很好地处理课堂的生成,感觉和学生没有融合在一起,课堂也很少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这可能也直接导致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体会到本诗的感情。

在这次教学中,有收获,也有许多不尽满意的地方,但是找出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在以后教学中会指导我继续努力。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篇一:《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法。 3、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留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莲”点明了写作的对象;“爱”表明了作者的感情;“说”是古一代的一种文章体裁,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那么题目就可以理解为“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三、作者及背景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为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建造的房屋是用家乡的濂溪命名的,后人便称他为濂溪先生。他推崇孔孟的儒家学说,同时继承了古代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了濂溪学派。 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军(“星子”是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 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 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

《山水画的意境》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14山水画的意境 素材积累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三个大类;有工笔、写意、等技法形式。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生难字词 (1)字音 惆怅.(chàng)真挚.(zhì)渲.染(xuàn) 胸.有成竹(xiōng) 朝朝暮.暮(mù) 浮光掠影.(yǐng) (2)词义 【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解释“什么是意境”; 第二部分(5~10):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此外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互依附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出示课件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20)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爱莲说》优秀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

《春晓》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春晓》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春晓》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遵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句→讲诗意→悟诗情)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粗略感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两个画面(课文中的插图、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画面)的作用,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晓、眠、觉、闻、啼”5个生字,做到能读会写、能结合诗句讲解其意思。 2.能理解各句诗的基本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的意境,产生“春天真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观察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1.板书课题。 2.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查字法查出下列生字。 晓、眠、觉、闻、啼 二、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检查读的效果(注意指导学生读准5个生字的音)。 3.教师范读,并布置学生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这首诗可能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景色? 4.组织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讨论,注意追问学生: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5.解题:春晓—晓,天明,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春天早晨情景的诗,作者是唐代着名诗人孟浩然。 三、读讲诗句,结合理解生字词。 1.读前二句诗,理解词、句的意思。 (1)边读、边看文中插图(有条件的.可以出示挂图)、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的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预习时所查字意来分析,后同。) (2)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春:春天;眠:睡的同义词;春眠:在春天的夜晚里睡觉。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处处:到处;闻:听到;啼:鸟叫。闻啼鸟:听到鸟的啼叫声。 (3)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二句诗的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早晨醒来,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小学音乐五年级《学唱:枫桥夜泊 欣赏:灵隐钟声》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1 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2 欣赏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并能用较长的气息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枫桥夜泊》。 2了解寺庙中那幽静、悠远的钟声给人带来的思乡愁绪。 3通过活动复习学过的古诗歌曲,激发学生对古诗及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能用较长的气息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枫桥夜泊》。 2 了解中国传统的五音特性。 3感知和进一步理解古诗文化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歌曲的第二乐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听古曲,学生走进教室。 2.练声:(1)哼鸣-u-《弟子规》《总叙》 (2)唐诗歌曲《春晓》 二、复习歌曲导入新课: 1导言: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弟子规》告诉我们做学生应有的礼仪和规矩,他还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学诗,无 以言”。它告诉了同学们读诗和学诗的重要,那现在谁来说一说,刚 才的练声曲《春晓》是出自哪个朝代?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在正统文化的影响下,历史上杰出的诗人们以睿智的思想、哲理的思维感悟人生,以美妙、凝练的语言使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启迪人们追求真理,升华道德,回归人的本性和良知。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由一千多年 了,但许多诗篇仍在今天我们广泛的流传。谁再来说一说我们都唱过哪些古诗歌曲? 2活动:古诗演唱会 (1)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歌曲。 (2)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来复习古诗歌曲 (3)小组设计表演形式进行排练。 (4)各小组展示演唱。 《春晓》《静夜思>和《读唐诗》 3 师:歌中唱到的“枫桥的钟声”是哪首诗的诗句?谁的作品?(生答 略)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让江苏的寒山寺名噪一时,从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地都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了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 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在教师启发下配乐(《枫桥夜泊》的音乐)有感情的诵读《枫桥夜泊》。4中国的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通过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公开课详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4、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张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目 1、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2、学习多音字:泊。 这个“泊”字还有一个读音,出示:再来读一个词“水泊梁山”,还可以组“血泊”“湖泊” “枫桥夜泊”的“泊”是“停泊”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夜晚,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那是一个古老的石桥,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来,咱们再读课题! 二、简介诗人,读通诗句。 1、张继,(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出示课件,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唐朝诗人张继失眠了,就在他失眠的那个晚上,他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让一座城市名扬天

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他的失眠还被后人誉为“不朽的失眠”。 2、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古老的枫桥,走进那个宁静的夜晚。 3、播放课件,师配乐范读。 4、请你们试着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第一个读古诗?正音,注意平翘舌音。 (师鼓励表扬: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有模有样,不错,你来!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你读的很有味道!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读的有板有眼。) 5、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你再自己读一读,你感觉到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板书“景”) 2、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出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 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画出诗人听到的声音。 3、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4、全班汇报交流 ①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生说 (板书:月落)月亮渐渐地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还看到了什么?(板书:江枫) 师描述,生闭眼想像:一阵阵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经霜的枫树火红火红的,枫叶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晃,一片一片飘落下来。 师:江枫瑟瑟,落叶飘零,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板书:渔火)出示画面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忽明忽暗、若隐若现、星星点点、闪闪烁烁等)

初中语文_《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这次教学设计力图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并自译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衬托的运用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描写莲的诗文) 大自然用万紫千红的花为我们渲染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人们喜爱梅兰竹菊,对荷花也情有独钟,古往今来,赞美荷花的诗词很多,请看大屏幕,看到图片,你能想到哪些诗词呢? (二)展示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并自译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衬托的运用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三)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世称濂溪先生。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在任南康太守时,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四)品读欣赏 (1)听朗读录音、学生自读与朗读 朗读指导:描写莲的语句读时要悠扬中透着赞美,第二段多议论注意读出作者赞美或讽刺的感情。 (2)字音与停顿 敦颐蕃淤濯涟亵噫鲜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自主学习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小组解决。 (六)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莲之形象的句子, 具体地说说作者写了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2、文章主要写莲,为何又要写菊和牡丹呢? 教师小结: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倚世独立、不慕荣利的可敬可赞。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种写法手法,一种是托物言志,一种是衬托。面对污浊的社会现实,陶渊明选择做一个隐士,周敦颐选择做一个君子,在污浊的现实中保持高洁的志趣,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趁着青春年少,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最后送给同学们几个字: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四、板书设计

课文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文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课文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本次口语交际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让学生就身边的垃圾问题进行交际,二是把想法画一画。可以把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完成。《我们身边的垃圾》以“交流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跟同学们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课前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这一提示提出了交流的内容以及交流的对象。以“怎么处理生活垃圾”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怎样处理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有条理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小组合作,把你们的想法画一画”引导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相互动的言语活动。 学情分析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媒介进行人际交流的活动,教学中既要重视“交际”,又不能忽视“口语”基础。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有的学生不能运用较为通顺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同学不会倾听与欣赏,还有的同学不太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所以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的口语基础的.培养。一是要引导学生会表达,二是让学生学会倾听与欣赏。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口语交际”得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的交际环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创设各种情境,可以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也因此会变得高涨起来,学习口

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例如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垃圾是哪里来的资料,课中让学生说说该如何处理垃圾,让学生设计未来的垃圾处理场等多种方式,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但会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还会使他们有表达的愿望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难点: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武汉市万科高尔夫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激趣质疑一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首诗,自唐朝开始,一千多年来,让人们不仅记住了一座桥,一座寺院,更是记住了一个人,这座桥是什么桥呢? 板书枫桥,原称封桥,旁边有很多枫树,位于苏州。 哪座寺呢?板书寒山寺,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的枫桥镇,因一位叫寒山的僧人住在里面而得,它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一直沿袭到现在。 这个人又是谁呢?对,他就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张继,课前查了资料,谁来说说?介绍张继。 出示PPT张继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唐朝诗人,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他的诗爽朗激越,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也就是这首诗成就了他。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有这么神奇的魅力呢? 今天我们就走近它,了解它,-一起写——在枫桥后板书:夜泊。板书时说:这个夜呀,一点一横就像一块大幕布,把人盖住,人闭上眼睛可以美美的睡了。 谁来读? 指名读诗题。 泊又读PO,湖泊,这里你为什么读BO呢?哦,是停泊,根据意思而来。 谁再读? 指名读诗题。 读着诗题,咱们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诗人张继在枫桥边将船停泊下来。 预设:诗人张继夜晚时候将船停靠在枫桥边。 哦,夜晚时候,一定很寂静,来,一起读。 读到这,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他把船停下来后做什么? 他停泊后看到了什么?(景色)听到了什么?睡着了没?(想到了什么?)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鄂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提2—3名学生吟诵)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同学请看。(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想读吗? 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小组读。齐读。)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了解诗的意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 计与反思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

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讲解托物言志的立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托物言志的文章立意技巧的概念; 能力目标:解读《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莲花喻君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随着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变化,会见着不同的花。世界被花草点缀。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花呢?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爱 花原因吗? 是的,每个人对花草都是有感情的,有没有哪个同学喜欢莲花的呢? 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 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 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 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 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研读 1、同学们找一找,周敦颐是怎么描写莲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3、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5.作者怎样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松鼠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了解作者思路,学习其合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特征介绍事物的方法。 3、体味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3、形象生动的说明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谁能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小动物,你为什么喜欢它呢? 如果能用“我喜欢_____的_____” 例如,“我喜欢忠诚的小狗”这种句式来说,就更好了。生:我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生:我喜欢忠诚机灵的狗。 生:我喜欢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生:我喜欢身强体壮的北极熊。 师:刚才同学喜欢的动物,老师也都非常喜欢,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名字叫松鼠,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小松鼠

图片) 其实把它介绍给我们的是一位法国人——布丰。哪位同学了解布丰其人的,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布丰,法国着名的博物学家、作家,还是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 师:很好,他知道的真多,来给他鼓鼓掌!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追随布丰的介绍一起去了解松鼠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布丰笔下的松鼠有怎样的特点。生读课文。 师:谁来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生: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师:不错,你说的太好了!松鼠是漂亮的。(师板书“漂亮”) 师:松鼠还有哪些特点?我来请同学完成老师的板书。 生上黑板补充两点:驯良、乖巧。 师:松鼠的这些特征你们是从哪儿找到的? 生:课文第一段。 师:那么第一段的这三个词语能不能颠倒位置?为什么? 生:不能。下文具体介绍的时候也是按照漂亮、驯良、乖巧的顺序写的,如果这儿颠倒顺序,就和下文不对应了。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值得大家学习啊!他看到了这段与下文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生齐:由总到分。 师:不错。(板书“由总到分”)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了? 生:漂亮是指松鼠的外表,而驯良、乖巧则是在讲松树的性格。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

《枫桥夜泊》经典教学片段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一层又一层地包围着——生:(齐读)愁眠 。 师:(在“愁眠”下画上波浪线)都一层又一层地伴随着—— 生:(齐读)愁眠 师:(在“愁眠”下再画波浪线)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 生:(齐读)愁眠 师:(在“愁眠”下再画波浪线)用张继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 生:对愁眠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对”字吗?我查了一下字典,我发现这个“对”主要有四个义项。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 对 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第156页 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下来的一些义项。想一想,你选哪一个?

生:(看屏幕,思考) 、 师:选①的举手。 生:(无人举手) 师:没有。选②的举手。 生:(部分举手) 师:说说,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是面对着江枫和渔火才产生的愁眠。 师:“愁眠”是面向着江枫、渔火,还面向着——。 生:月落、乌啼、霜天、钟声 — 师:是的。选②完全说得通。有选③的吗? 生:(无人举手) 师:也没有。选④的呢? 生:(部分举手) 师:哦,有。为什么选第四个呢? 生: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张继忧愁的心情的。 师:在你看来,言下之意,似乎愁眠的不仅仅是张继一个人,还有谁也陪着张继一块儿忧愁? 生:月亮。 — 生:乌鸦。 生:江枫。 生:渔火。 师:是啊,似乎天地万物都跟着愁眠的诗人一块儿愁眠。那真是愁上加愁,愁不堪愁!这个“愁”的背后,这个“对”字的背后,恰恰对出了张继这样的一种寂寞、孤独、忧愁。 师: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邓伟标的《空》——响起,教师范读全诗)(掌声) 生:(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天地之间;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睡不着啊,睡不着,

枫桥夜泊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容简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教学目标】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枫桥夜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一些不同容的古诗,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重点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枫桥夜泊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继的一首诗

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 解题。(生说)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近继的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明白了吗?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24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4.检查朗读。 3、学习生字。 (出示霜、愁、眠、、寺)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个字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字啊?(出示愁)谁能用它来组个词呢?(发愁、愁眉不展、忧愁)从我们组的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愁是什么意思呢?(愁,人的一种正常情绪,是人们遇到不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道:愁,忧心忡忡。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秋”作声旁。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由繁盛而萧瑟、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愁,篆文(秋,草木凋零的季节)(心,感伤)。 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愁字呢?我们来看看,愁是什么结构的字?(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扁平一些。请同学们做个小老师,仔细观察愁的写法,指导老师来写好这个愁字。 好了,孩子们,赶紧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两遍吧,看谁能够写得既工整又美观。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 老师给出了评价字的三个标准,作业整洁给一星,书写正确给两星,占位准确给三星。(大家评价生写) 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给你的同桌评价一下。 4.读古诗。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现在咱们再把愁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

爱莲说优秀教案设计一

爱莲说优秀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枝独秀、独擎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