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_百(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_百(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_百(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考点解读

本考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企业;

三大产业知识网络

二、[基础知识导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业仍然是经济发展全局中的薄弱环节,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这一问题一直是近几年高考政治命题的热点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三大产业的划分

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来划分把所有行业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三大产业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农业的发展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等;工业为一、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三大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称为产业结构。当产业结构合理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现代发达国家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按大到小排列顺序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我国产业结构排列顺序仍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

业。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今后应加强农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三大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调整的方针。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

因此,要大力加强第一产业,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补充:

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示意图(略书P98

问: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是否意味着农业基础地位改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无论产业怎样调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因为:第一,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第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如果农业不能提供必要的粮食,人民的生活就不能保障,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就不能自立。我国的这种具体国情决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始终不能改变。

(2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年内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计算,(只要是本国常住居民,不管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其经济活动都要计算在内;它不包括外国公民在本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后者以国界为准计算。(只要其经济活动在一国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都要计算在内。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都是反映一国的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农业的基本含义:

农业是指人们利用生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统称“大农业”。

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为什么要重视和发展农业,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③我国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其次,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第三,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因此,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

度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为什么要重视和发展农业,发展农业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还面临的一些问题:

①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当前出现的农产品过剩,是低消费水平的过剩,尽管农产品总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优质产品的比重还较小,难以满足消费需求。从长远来看,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现有的生产力无法满足巨大的消费能力。

②农业资源短缺。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脆弱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的耕地、水、草等资源人均数量均为世界人均数量的几分之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森林植被和流域湖泊面积减少,使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③农民增收缓慢是当前突出的问题。

农民增收缓慢主要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造成的。农民负担过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稳定。

④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农户小规模经营和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农户得不到很好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出现的农产品卖难、增收难与此有较大关系。

⑤中国入世,给农业以巨大的挑战。

④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地位的大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

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为什么要重视和发展农业,从作用角度

(4如何搞好农业-------------★

发展农业根本的出路在于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第一,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前提

第二,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走科教兴农之路。------(关键

第三,要增加农业投入,这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物质基础。

第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5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农业的阐述:

过去一年,我们是在应对新的挑战和考验中前进的。近两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局部性问题就会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按照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

效。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避免了经济大的起落。

一年来的成就集中表现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财政收入2.63万亿元,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万亿元,增长13.3%;进出口贸易总额1.15万亿美元,增长35.7%,由上年居世界第四位上升为第三位;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超过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7.7%和6.8%。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这次宏观调控是从加强农业入手的。主要措施是: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建设投入。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2626亿元,增长22.5%。同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农民得到实惠之多,是多年来少有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6947万吨,增产3877万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对于稳定经济全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经济发展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加快减免农业税步伐。在全国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免征农业税。全部免征牧业税。因减免农(牧业税而减少的财政收入,主要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予以补助。今年中央财政为此新增支出140亿元,用于这方面的支出总额将达到664亿元。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

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重点粮食品种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中央财政还将安排150亿元,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这项政策对于这些地区的基层建设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

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和国债资金,要重点支持农田水利、生态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六小工程”、旱作节水农业及县乡公路建设等。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增加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补贴。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

五是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业环境,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研究制定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6关于“三农”问题还应注意的几点:

1、当前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措施:

第一,(3年内取消农业税的经济意义

①农村税费改革,是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②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③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民增加农业投放,巩固农业业的基础地位,促使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二,关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要性: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影响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等。

具体措施是: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必须紧紧把握住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转化水平上下工夫,提高农产品加工和效益;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促进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大力推进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

第三,抓好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关系到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近几年,粮食连续获得好收成,国家库存的粮食明显增多,总量上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粮食品质问题仍很突出,很多是不适销对路的品种,还有几千万人尚未解决温饱,居民尤其是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不高,粮食转

化品种特别是同类消费品较低。从长远看,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巨大的需求潜力相比较还是远远不够的。

措施:

确保粮食安全,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切实保护耕地。

二是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三是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水平。

四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五是粮食生产优化品质、搞好转化、提高效益。

当前要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和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抓好粮食生产是保证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前提。

第四,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关系全局,要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民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下力气解决好。

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性:

①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②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③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④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

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就必须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②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动力源泉;

③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④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城镇化,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利保障;

⑥此外,减去农民过重的负担,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

第五,重视农业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效型向集约型转变。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还需要稳定和完善党的有关政策,增加农业投入以

及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第六,做好“入世”的应对工作。

①加快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优质化。

②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尽快建立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③广泛运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努力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高国内农产品助竞争力。

④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政策,强化和完善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支持体系,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在竞争中得到提高。

第七,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①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拓

展农村就业空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②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④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

2、三农问题的哲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新阶段农业特点的判断是从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做出的科学论断。发展农业必须因地、因时制宜,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据此制定的各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举措都是上述观点的体现。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其内在的本质,才能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适应加入WTO的要求,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发展生态安全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都体现了上述观点和要求。

(3普遍联系的观点。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关系到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全面的小康。粮食问题、科教兴农、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等,都是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

(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处理好次要矛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既是新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又要统筹解决好扶贫开发、农村基层民主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是上述观点的具体体现。

(5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引起质变,而且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正体现了这一点。

(6内外因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搞好农村改革,尊重农民的首创精

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因势利导,当前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正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经营方式,这是继家庭承包经营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政府积极扶持引导,使之健康发展”,体现了内外因的关系。

(7一分为二观点以及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入世给农业带来一定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也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据此回答1-3题。

1、国家之所以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因为:(

①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②我国农业的主导地位还不稳固③农业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④增加农业投入是发展农业的关键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2、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B、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举措D、能够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

3、党对农民问题重视说明:(

国家机关要对人民负责B、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农民问题是当前的中心问题

D、党在具体组织经济建设

4、200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2622元,实际增长4。3%全国农民人均纯收人的增幅己连续7年没有超过5%,年均增长4%,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人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这种局面如果不尽快扭转,势必(

①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③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④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D、①②③④

5、农民收入问题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这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想问题办事情要抓主要矛盾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6、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农村基层领导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大搞蔬菜“百亩园”“千亩园”“万亩园”工程,由于品种趋同,产品供过于求,“鲜韭菜烂市,大白菜喂猪”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表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①要下大力气发展蔬菜生产②要遵循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③要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品质优、竞争力强、商品率高的品种④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找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7、以上材料表明调整农业结构需要:(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④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D②④

8、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表明:(

①农村问题是当前的工作中心②要对人民负责③要履行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④要坚持民主集中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D②④

9、农业部正在大力推广"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主要解决蔬莱、水果、茶叶、畜禽、水产品等农药残留超标和产地环境污染问题。农业部大力推广绿色食品:(

①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②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农业增加经济效益④有利于保护公平竞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要尊重规律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③事物局部和整体的联系④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问答题:

1、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情况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比上年增长(%

3.8

2.1

4.2

4

4.3

注: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情况增长9%。材料二: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的增长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

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产值(亿元

116694

17247

61778

37669

比上年增长(%

9.1

2.5

12.5

6.7

材料三:2003年,我国国有库存粮食8800亿斤左右,而适合市场需要的优质粮不足20%。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3~ 4倍,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不到农业总产值的一半。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上述三则材料有何内在联系?

(3 谈谈如何解决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答案:(1材料一反映出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近几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人连续缓慢增长且不稳定;材料二反映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但农业产值增长缓慢,明显低于第二、第三产业;材料三反映出我国粮食供应偏紧,农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要,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农业发展缓慢,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市场需要,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又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民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值的增长。(3国家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

2、材料一:干活拿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现在白干活不给钱,倒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年复一年在农民工身上屡屡上演。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被蔑视和践踏?下列表格是新华社记者对80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结果:

表1 多少农民工能够按时拿到工资?

状况

能按时拿到工资

年底一并得到工次

偶有工资被拖欠

经常被拖欠工资

从未按时拿到工资

人数

13(16.25%

9(11.25%

26(32.5%

9(11.25%

23(28.75%

表2 欠薪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老板说现金周转不开

工作做不好,扣发工资以示惩罚没理由,就是不给钱

人数

41

17

9

表3 血汗钱被侵吞、拖欠,农民工怎么办?解决途径

反复找老板讨要

找政府(劳动局

只能用恐吓等手段对老板形成压力

人数 48 23 9 材料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问题,2003 年以来陆续出台了许多这方面的法规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1)材料 1 中表 1、表 2、表 3 各反映了什么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材料 2 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3)应如何解决材料所反映的问题?(4)有人认为“解决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表 1 反映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严重;表 2 反映个别老板、企业主缺乏诚信,惟利是图,有意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表 3 反映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不能通过正确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正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法律意识淡薄,个别老板、企业主缺乏诚信意识、法律意识,才使得拖欠农民工资问题越来越严重。(2)材料二反映了国家机关实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经济职能;体现了国家机关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3)①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依照法律规定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有关的国家职能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②增强企业主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收益,应善农民工,按劳付酬。③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农民工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引导农民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4)①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并且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②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总的指导思想是

农业保险论文

内容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农业是衣食之源,是生存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农业发展日益重要。但同时,由于农业具有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高风险性等产业特性,使得农业也是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及单次灾害损失程度的不断加大,农业发展的风险隐患快速增加。因而转移农业生产中的巨大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成果不遭受意外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农业大国,实施农业保险对于稳定我国农业经济,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进步,进而带动全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农业保险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制度;问题与对策

目录 一、农业保险概述 (1) (一)农业保险的含义 (1) (二)农业保险的特征 (1) (三)农业保险的分类 (2) (四)农业保险的经营方式 (3)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4)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二)关于农业保险的几点建议 (6) 三、总结 (7)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保险问题 一、农业保险概述 (一)农业保险的含义 农业保险不同于农村保险。农村保险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是指在农村范围内所举办的各种保险。农业保险是指专门的保险公司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形式,直接受保对象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 (二)农业保险的特征 由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其他财产相比,农业保险具有一下特点: 1.地域性 农业保险的险种类别、标的种类、风险类型、风险频率和风险强度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差异,表现为同一区域内的相似性和区域外的差异性。因此农业保险的机构必须进行合理的风险和费率的区划、因地制宜地开办适当的险种、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险条款,确定明确的承保方式和条件。 2.季节性 农业保险在展业、承保、理赔及防灾、防损的过程中,既要遵守保险经济的基本规律,同时还要按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办事。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开展业务,组织业务管理,使农业保险的整个过程处理得恰到好处。 3.周期性 农业保险的经营特点最突出的一方面是高赔付,而影响高赔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灾害的周期性。 4.高风险性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P6) (2)主导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在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其他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的产业或产业群。(P6) (3)需求交叉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它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4)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5)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 (6)先验品:消费者能够通过检查在购买之前确定产品质量的商品,又称为“搜寻商品”。 (P113) (7)后验品:消费者必须在消费产品之后才能确定它的质量的商品,也被称为“经验商品” (P113) (8)进入壁垒: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 (9)退出壁垒: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意欲退出该产业(市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 (10)掠夺性定价:又称为驱逐对手定价,是指其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和吓退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的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策略。(P111)(11)经济增长:用来说明一国或地区总的生产能力的扩大。(P369) (12)经济发展:用来说明一国或地区扣除人口增长因素后生产水平的提高。 (P369) (13)行政规制:是指国家以其行政权为规制运作基础,将权力机制移载入经济活动过程,以规制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各种行为和措 施。(P320) (14)自然垄断:(产经327页;西经宏176页0 (15)限制性定价: 又被称为“阻止进入定价”,指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卖主将价格定在足以获得经济利润、但又不至于引起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P111) (16)扩散效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理性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质。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在产业结构已失衡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以使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效用最大化。从《发展经济学》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农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贫困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是靠土地谋生的,领导者希望通过帮助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劳动生产率,然后提高这些农产品销售价格,给大多数农村人口带来好处。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不仅要生产足够多的粮食养活自己,还要生产足够的粮食来供养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人口,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是现代城市部门的重要市场。农业部门以规模为特征,这个特征使得农业在手工业和其他现代化部门提供生产要素投入——主要是劳动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外汇看作是一个单独的生产要素,农业在这个要素的供应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借助于制度、市场和科技三者来实现,并且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机械化、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来逐步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贫困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农业部门已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这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和研究,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分析和理解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国民经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 一、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及经验 在很多人眼里,对于发达国家经济的最初印象,都是其在经济上的强大,而经济的强大都是来自于高科技产业的支撑。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了农业经济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虽然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比,这些贡献在发达国家的重要性总体上相对降低,但仍然不可忽视。并且在某些具体情况下,甚至可能高于发展中国家。例如,美国和法国都属于发达国家,但同时又分别为农产品出口的第一、第二大国,农产品的外汇贡献十分巨大。其中,美国的情况尤为突出,它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入国,而很多经常项目长期存在巨额赤字,农业在减少外汇赤字、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的绝对值虽然稍小,但占出口总值的比例却很高,其外汇贡献也不可低估。至于农业的产品贡献,特别是食物形式的产品贡献,更不可以用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简单地加以评价。发达国家大规模发展现代化农业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大多数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通过市场、制度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机械化、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化,都把传统农业发展成了现代农业。农业的现代化带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所起作用也是越来越大。 美国是一个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凭借着发达的低价能源和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以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经营面积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美国地广人稀,人均土地资源丰富,这一资源禀赋特征使得机械相对价格长期下降,而劳动力相对价格不断上升,促使农场主不得不用机械动力替代人畜力,这种替代包含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改进。因此美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起步首先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功率拖拉机、多功能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机械化水平最高、人均经营耕地最多的农业大国。以1990年为例,人均耕地73.75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农机150马力以上。同时随着科技成果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美国农业不仅农机数量增加,而且性能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出适应精细作业要求的农业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由牵引式改为自走式,在拖拉机和其他机械上采用发动机涡轮增压、液压传动、电子监控、自动控制等新技术。此外美国农业现代化采取的措施还有: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注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经营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中考政治考点44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考点练习

考点44.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选择题】【参考答案:B、A、C、D、 A】 1.据江苏省工商局统计,2014年一季度全省新登记公司制企业4.93万户、同比增长39.56%,注册资本1936.01亿元、同比增长4.85%。其中,新设私营公司4.62万户,注册资本1101.58亿元。我省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 ①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支持和引导 ②私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充分发挥 ③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贯彻落实 ④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新格局的逐步形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国家要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这说明() A.国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B.民营企业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C.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D.民营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3.泰州市村官张杰联合另外两名大学生村官,注册成立“泰州江水清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稻田养蟹项目,当年实现销售40万元。他还带头注册成立思源家庭农场,促进土地集中流转和规模种植,带动更多群众本土就业、创业致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①市政府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②民营企业已成为泰州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③先富帮后富有助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④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能增强泰州经济活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张天任认为,要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使地区、城乡之间、阶层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趋向合理,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改革分配制度,有助于实现同步富裕 B.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C.会彻底改变我国现有的分配制度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一个国家如果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听人摆布。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条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直到有一天,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在工业生产中把石头、泥沙、水加工成面包、牛奶等食物,农业基础地位才会动摇。

(3)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华北的旱灾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4)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是我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5.1《基本经济制度》教案

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 第1课时基本经济制度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难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市国资委国有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2020年底,80%以上的北京市属国有资本将集中到公共服务、基建、民生、战略性产业等领域,并新增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提高到30%等指标,更加注重社会责任。 思考:(1)国有经济处于什么地位?(2)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教师总结:(1)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公有制为主体 活动一:辨析归类 (阅读教材第60页“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这些同学父母的工作单位哪些属于公有制经济?哪些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提示:国有企业、在家乡务农是公有制经济;外企、伯父的建筑公司和小餐馆是非公有制经济。 活动二:情景再现 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近60倍,固定资产总值升值16倍,人均收入增长近3倍……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澄江街道花园村自2013年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来,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交出了上述“成绩单”。 2.思考: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澄江街道花园村的巨变体现了什么? 提示:体现了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 活动三:探究国有经济的重要作用

(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 3.思考:我国为什么要由国家投资研制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提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表明中国正从经典信息技术的跟随者,转变成未来信息技术的并跑者乃至领跑者。中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并结合地面已有的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初步构建一个广域量子通信体系。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具有关键作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研制工程浩大,需要国家出资。 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等,具有关键作用。(2)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活动四:时事再现 李克强总理会见2017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企业家代表时说:“大企业就业容量实际在下降,中国政府力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每天新增1.5万户以上小微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现在小微企业已占中国就业岗位的80%,这是包容性增长的基础。” 1 .思考:我国对小微企业采取的政策是什么? 提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活动五:探究私营经济的重要作用 (阅读教材第62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2.问题:请你结合案例,分析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提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经济增长、 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归纳总结:

正确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正确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宪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正确认识和科学界定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正确发挥和有效实施公有制主体作用的关键,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政策基础 正确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应当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更新观念,不能把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仅仅理解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高越好,或者理解为在各类所有制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数量越多越好。我们应当用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重新认识和科学界定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含义。 第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和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和影响上。从战略上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整体调整,既要保持它的一定数量,更要注重整体布局的优化和实力上质的提高。这种战略调整,还必须同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进行。 第三,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国有经济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二是,国有经济应当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要注重在整体分布上的优化和经济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等方面质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大。三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控制力的发挥,不只是通过国有独资企业的作用来实现的,更要通过大力发展由国家控股和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来实现,使国有资本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四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差别。 第四,正确认识国有经济发展的进退问题。无论是“退”还是“进”,都是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只要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国有企业数量即使减少一些,比重即使适当调减一些,也不会影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完)

中国的产业转型

中国的产业转型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各部门的发展也较为稳定。然而,部分长期存在的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等一系列的诟病仍然存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之中。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已经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现代进程的深入,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正在逐步走向完善。在部门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各个产业的内部也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迅速发展,表明了我国经济的腾飞。然而,经济基本薄弱的先天缺点使得我国经济在越快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第一产业方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拥有了土地的广大农民们翻身成主人,极大提高了种粮积极性之后,一直到大跃进之前,我国农业发展是有着一定的成果的,而且党和国家领导人也较为重视农业的地位。因此,从数据中可以看出:1957 年农业总产值比1949 年的271.8 亿元(按1957 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85.3%,平均每年增长8%,谷物产量位居世界第3 位,肉类、棉花、大豆等产量均居世界第2 位。这是比较欣喜的成绩。

但是,自此之后,农业的地位就开始不再受到重视,农业始终是作为工业化以及现代化建设的辅助者而存在。为了扶植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广大农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工业部门低价购买农产品,然后再用剪刀差出售工业制成品或半成品给回农民,这直接导致了农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第一产业陷入了低潮。 庆幸的是,2006 年,农业税正式取消,2004 年至2009 年又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要提高农业发展,我们要提高科技在农业方面的贡献率。在这个方面,我国比发达国家低了20 个百分点,只有48%。从大方面看,我国目前农业占GDP 比重仍达10%,而发达国家则只有1-2%,可见,农业的发展空间仍然是巨大的。 在第二产业方面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在我国,工业是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我国GDP 所占的比例高达60%。这并非一个合理理想的数字。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的比重只有30% 左右。这并非是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不完善,而是说他们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完善。因此,要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是要放慢其发展速度,只能有第三产业的更加发达来实现。 除了在第二产业的比例方面,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亟待改善之外,当务之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科技的贡献率,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

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试卷100

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试卷100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多个层面倡导十二个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法治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分数:2.00) A.国家层面 B.社会层面√ C.公民层面 D.政府层面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十二个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归属和定位。党的十八大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法治属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这样的题目可以举一反十二,要注意逐一区分。 3.在整个理想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 (分数:2.00) A.个人理想 B.社会理想√ C.共同理想 D.共产主义理想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在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个人理想则从属于社会理想。换句话说,个人理想的确立要以社会理想为引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故B选项正确。C选项共同理想往往也指代社会理想,但是在这个语境中,不如社会理想准确。D选项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理想的一个具体阶段,不能单独作为一个理想分类来使用。 4.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祖国统一大业。这表明 (分数:2.00) A.爱国主义是主观的、现实的 B.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 C.爱国主义是客观的、抽象的 D.爱国主义是客观的、具体的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爱国主义的特点。“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其实题干的文字中已经出现了“历史”这个关键词,而选项中只有B选项出现了“历史”和“具体”,故B选项正确。 5.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列选项中,作为国家安全根本的是 (分数:2.00) A.人民安全 B.政治安全√ C.经济安全 D.军事安全

农业保险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01.20

★精品文档★ 农业保险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12 一、选择题 1、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徽省 ( A ) 保险法人 机构。 A、一家 B 、二家 C 、三家 D 、四家 2、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 C ) 亿元人 民币。 A、 B 、 1 亿 C 、 D 、 2 3、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 ( A ) 。A、财产保险公司 B 、人身保险公司C、综合性保险公司 D、保险中介公司 4、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 D ) 家专业性 农业保险公司。 A、一家 B 、二家 C 、三家 D 、四家 5、安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中,秋季作物包括水 稻、玉米、棉花和( C ) 。 A、红薯 B 、花生 C 、大豆 D 、芝麻 6、安徽省政策性养殖业保险试点品种包括奶牛和 ( D ) 。 A、能繁母羊 B 、育肥猪 C 、种鸡 D 、能繁母猪 7、212 年种植业保险新费率调整后,以下哪个险种费 率不是 6%。 ( A ) A、小麦 B 、水稻 C、油菜 D、大豆

216 全新精品资料 -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 1 ★精品文档★ 8、从 212 年 1 月 1 日起,能繁母猪养殖保险的费率是 ( B ) 。 A、5% B、 6% C、 4% D、 8% 9、根据皖政办211 年 52 号文件,从212 年 1 月 1 日 起水稻的保险金额是( C ) 。 A、31 元亩 B 、32 元亩 C、33 元亩 D 、34 元亩 1、基层单位帮助办理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工作的基本工 作经费是签单保费的( D ) 。 A、3% B、 4% C、 5% D、 % 11、“五公开,三到户”中的“三到户”是指 ( A ) 。 A、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 B、承保到户、查勘到户、理赔到户 C、查勘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 D、承保到户、查勘到户、定损到户 12、种植大户理赔必须严格执行 ( C ) 的原则。A、谁投保、谁受益 B 、谁受灾、谁受益C、谁种植、谁受益 D、谁出险、谁受益13、承保公示原则上不少于 ( C ) 天。 A、5 B 、 6 C 、7 D 、 8 14、种植业保险赔款统一委托( D ) 通过“一卡通”发

“三农问题”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三农问题”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Fannylock 内容提要: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本文认为“三农问题”问题中的“农业问题”是指城乡产业发展的差距过大,是由于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发展差距而出现的。“三农问题”是整个国民经济农业产业发展中问题的一个方面内容。因此,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三农问题农业国民经济 一、概念界定 1、什么是“三农问题” 一般而言,“三农问题”就是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本文认为“三农问题”是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组相互关系的问题。(傅晨,《广东城乡统筹化解“三农问题”研究》,2008)它是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社会问题的总称。 具体来说,“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贫穷,不是说他们收入没有增加,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发展差距过大;“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弱质,不是说农业没有发展,二是城乡产业发展差距过大;“农村问题”主要是农村落后,不是说农村没有发展,而是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差距过大。因此,“三农问题”应该是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差距过大而呈现的畸形二元结构问题,集中表现为城乡在居民收入、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发展差距过大。(傅晨,《广东城乡统筹化解“三农问题”研究》,2008)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以上所描述的严重的“三农问题”。 2、农业是什么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一、考点解读 本考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企业; 三大产业知识网络 二、[基础知识导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业仍然是经济发展全局中的薄弱环节,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这一问题一直是近几年高考政治命题的热点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三大产业的划分 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来划分把所有行业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三大产业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农业的发展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等;工业为一、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反之就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现代发达国家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按大到小排列顺序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我国产业结构排列顺序仍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今后应加强农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三大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调整的方针。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 因此,要大力加强第一产业,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基础工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 补充: 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示意图(略书P98) 问: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是否意味着农业基础地位改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无论产业怎样调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因为:第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第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如果农业不能提供必要的粮食,人民的生活就不能保障,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就不能自立。我国的这种具体国情决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始终不能改变。 (2)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年内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计算,(只要是本国常住居民,不管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其经济活动都要计算在内;它不包括外国公民在本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后者以国界为准计算。(只要其经济活动在一国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都要计算在内。)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都是反映一国的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农业的基本含义: 农业是指人们利用生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所谓的农业保险,是指对种植业(农作物)、养殖业(禽畜)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机构通过保险的形式,组织农业从业人员集体互助,使受损单位或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便及时恢复生产,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农业风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业保险是许多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农业保障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用于降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五个统筹发展战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大力推行,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业保险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1.1农业保险的初步发展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只是在局部地区进行了零星的试点,没有形成大的气候。我国正式的农业保险应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49年10月20日成立。次年,在山东商河、重庆北碚以及北京远郊试办牲畜保险;在江苏南通、陕西咸阳和北京远郊试办棉花保险。1951年在个别地区试办了油菜和水稻保险。1952年牲畜、棉花等农业保险基本覆盖了全国各地。1953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按照国家指示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基本停办了农业保险。1955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又恢复办理农业保险。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保险,经历了起起伏伏,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主要是学习的苏联模式。尽管当时的保险模式还不规范,但不能否认,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2农业保险的停办阶段 1958年至1981年是农业保险的停办阶段。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政府在认识上出现的偏差,认为人民公社规模大,后备力量强,抑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灾害的损失,公社有能力弥补。农村保险己不适应新形势,没有必要再继续办下去。’ 1.3以商业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发展阶段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需要独白面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1982年国务院决定恢复办理农业保险,在我国停办了24年的农业保险终于重新走上历史的舞台。1985年,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开展农业保险试点业务最早的法律依据,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也提出应积极兴办农村保险事业。1982年至1995年间,随着农业保险的恢复办理,农业保险业务曾一度出现繁荣状态,保费收入逐年增加。但是到了1996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组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农业保险由其中的中保财产保险公司经营。中保财产保险公司作为国有独资的商业保险公司,在兼顾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对农业保险进行了构调整,停办了一些亏损的险种,从此,农业保险的规模逐年呈现负增长。由一于损失率高,如果保费按照损失率来制定,农民保不起;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问答简答题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二、1、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2、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 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 ?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 ?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 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2、公共物品: 3、宏观调控: 五、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 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 六、1、可持续发展: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②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2、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以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 3、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现代“石油农业”模式的反思 ?首先,石油农业的高能耗是极不经济的。 ?其次,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第三,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②以持续性技术为动力。③以经济 可持续性为主导。④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 第七章农业自然资源 (1)集约经营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习题精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产品不是来源于我国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是( ) A.煤炭 B.羊毛 C.轮胎 D.服装 【解析】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工业的含义和作用。国民经济的主导 产业 是工业,工业是指从自然界获取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进行加 工、再加 工的过程。羊毛是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获得的产 品,属于农业产品 ③图4-31 ④ 2?图中产品中属于轻工业产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2选C , 3选D 。第2题,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工业分类的理 解, 读下图,完成2、3题。

3.图中产品中,研发费用最高的是() 轻工业主要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第3 题,图中所示产品,航天飞机属于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费用最高。 4.我国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主要分布在() A. 长江流域 B .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东部沿海 【解析】选C。黄河上游有丰富的水能,中游是煤炭基地,下游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所以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5.促使我国工业分布与农业分布紧密结合的主要原因是 () A.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B.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 C.新兴技术产业的出现 D.电子计算机工业的发展 【解析】选A。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发展,缩小了城乡的差别。 读下图,回答6?8题。

图4-32 6?图中分布着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的() A.辽中南工业基地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7?该工业基地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具有丰富的() A.水力资源 B.铝、铜等有色金属资源 C.森林资源 D.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8?作为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区,今后工业发展的方向是 () A.大力开发资源 B.继续发展重工业 C.破产保护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解析】6选A,7选D,8选D。第6、7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该地区在东北的位置图和轮廓形状及出现的城市名称可判断为辽宁省,工业基地为辽中南工业基地。从图中出现的矿产符号可判断该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第8题,主要

中国农业现状及发展策略(底稿)

中国农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代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 现状: 自1978年中国率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基本摆脱了短缺状况。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了目前的5亿吨以上,已经实现了总量大体平衡,丰年略有节余。(2)农村废除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实行了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和村民自治的社会体制。(3)基本上废除了由政府统一定价、实行国家计划收购、配给性销售的农产品流通体制,除粮食外,其余的农产品目前都已实行由市场定价、自主流通的体制。(4)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已有1.2亿劳动者在乡镇企业中就业,乡镇企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的65%以上。(5)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78年仅为134元,到1999年已提高到2210元。绝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5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而且使农民生活从温饱迈向了小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推荐)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区别

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区别: 支柱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构成国民收入主要来源,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能是该产业的收入占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产出的比重所知;也可能是该产业的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所致;还有可能是由于该产业的就业系数高,因而该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大;此外,也可能它是主要的外汇创收产业。因此,作为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阶段标志的支柱产业,必定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或骨骼产业。 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支柱产业可能是主导产业,也可能不是。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都是政府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而重点支持的产业。它们之间从动态上看,存在着发展中的替代现象,即从主导产业的发展看,一方面要强化现有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则是要从现有主导产业中筛选出未来的支柱产业,因而可以说,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潜在的支柱产业。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

忽视两类产业作用的差别,容易造成制定发展战略上的失误。两者的关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

1.支柱产业着重强调产业的净产出占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比重,比重大的,则可称为支柱产业,它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能够提供大部分国民收入的产业。主导产业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科技发展和时间推移,原先的主导产业就会被新兴的主导产业所替代,但由于其在过去的大发展,很可能成为新时期的支柱产业。从产业演变的历史看,大多数支柱产业都是由过去的主导产业演进而来的。 2.支柱产业强调现在,现在比重大的产业就是支柱产业,即便其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只要比重还较大,仍可称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看好不久的将来,它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主要着眼于未来长期国民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未来产业结构的塑造和产业发展优势,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更强调前瞻性。 3.主导产业的选择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中长期目标,而支柱产业则注重近期或中期,在于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 4.支柱产业中的传统产业通常是前一时期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中的新兴产业通常就是现在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中比重大的产业是现在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中比重不大的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