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传统概述

英国教育传统概述
英国教育传统概述

第一章

一、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

贝雷迪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提出著名的“比较四步法”而闻名于世,他的方法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其18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法》中。他认为,比较教育的系统研究氛围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区域研究并不是比较研究,它主要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是比较研究的基础和预备,而比较研究则同时面对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他看来,区域研究包括: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而比较研究包括并置和比较两个阶段。上述四个阶段构成了其著名的比较四步法。

1.描述对外国学校教育制度和实践进行描述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一步。贝雷迪认为这一阶段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地收集各种文献资料;二是进行学校实地访问。

2.解释在这一阶段,贝雷迪主张比较教育研究者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的成果,对这一阶段收集资料中所展示的教育现象做出分析,揭示影响这些教育现象的种种因素及相互关系。因此他要求比较教育的初学者至少要掌握少则一门、多则两到三门其他学科的知识,以便他们能将社会学、历史学或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相关的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去,便于研究者不仅对各种教育事件本身作出说明,也能对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联系作出评价。

3.并置一份只涉及一个国家的报告无论是描述性的还是解释性分析,都只能属于区域研究。并置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真正开始。这一阶段的工作是统一概念,提出假说。就说,通过上述两个阶段有目的对各国教育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之后,必须将资料系统化,从中确定共同的比较标准,然后对各国资料分类并置,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形成比较分析的假说。贝雷迪提出两种具体形式的并置:一是图表式或竖列式,二是文字式或横列式。

4.比较比较是比较教育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对所有比较对象国同时进行研究,据此对并置阶段形成的假说作出验证。贝雷迪将比较分为两种类型,首先是平衡比较,它指的是在不同研究区域之间作对称得比较,从一国获取的信息必须有从另一国家获取的可比信息相对应,强调资料的对等和平衡。当平衡比较不可能或不可取时,贝雷迪认为可以进行另一种比较,即“阐释”比较。它指的是将不同国家的教育实践随意取来,用比较的观点对资料的意义进行说明。在进行阐释比较时,不可能作总体概括,也不可能得出或推导出任何法则。

二、霍尔姆斯

他提出比较教育研究的资料收集框架四个模式。规范模式,体制模式,精神状态模式和自然模式。指出问题研究的程序,参照杜威的的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问题或困惑,可能的解决方法,分析说明问题,研究相关资料分析问题的背景,提出精确假设,在特定背景下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性假设和预言,如有必要对全程各阶段或某个阶段进行再检验。

第四章英国教育

●第一节英国现行教育制度

●第二节英国教育的基本特色和发展动态

●第三章专题探析:说长道短论公学

第三节专第三节专题探析:说长道短论公学

题探析:说长第三节专题探析:说长道短论公学

道短论公学

第一节英国现行教育制度

●一、教育行政体制

●(一)教育行政概述

●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协商、相互妥协、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

一、英国教育行政制度

● 1.中央教育行政

一、英国教育行政制度

●教育与技能部职务架构

一、英国教育行政制度

●教育与技能部组织架构

●2007年6月教育和技能部一分为二:“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和“商业、创新与技能部”

●以下机构:

●(1)教育标准处

●(2)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

●(3)学校考试和评价委员会

●(4)高等教育基金会

一、英国教育行政制度

●地方教育行政

英国现行地方政府体制,以都市郡的区、非都市郡、内伦敦和外伦敦的市为地方教育行政单位。地方教育当局从总体上负责协调本地区教育的管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其主要职责是:为本地区的学校制订目标,对学校系统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维持部分教育经费的分配与控制权;管理和规划本地区的继续教育。地方教育当局包括教育委员会和教育局。

(二)教育行政特点

●1.偏向集权的合作体制

●2.各方协调的运作方式

●3.大权旁落的地方当局

●4.不同以往的学校自主

二、学制及教育概况

☆思考:英国学制的特点?

(一)双轨制1945年前

1.双轨制的含义

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是指:一轨自上而下,沿—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路线发展而成;另一轨自下而上,沿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路线发展而成。

根据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双轨学制:一轨是为资产积极和贵族子弟设立的,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设立的。

2.双轨制的利弊

双轨制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培养模式,其优势是,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等,且学术性的一轨具有比较高的水平,特别体现在它的高等教育水准上。但它均背离了现代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的基本精神。受教育者能够进入哪一轨,主要取决于其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而且,双轨制的这两个平行系列,既不想通,也不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这既不利于中等教育的普及,更有损于社会公平与教育机会平等。这种双轨制造成不同阶级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具有明显

的阶级性。

(二)1945年,英国学制的改革

??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推广综合中学

??改变重视人文学科,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

? 1.中学阶段为职业技术教育打基础

? 2.新建大学或学院

? 3.加强职业训练

??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发展高等教育

二、英国现行学制

(一)学制的结构

各级各类教育

●学前教育

?托儿学校(nursery school):2~5岁

?初级学校附设托儿班(nursery class):3~5岁

?小学附设学前班(reception class):4~5岁

●初等教育

?幼儿学校(infant school):5~7岁儿童;

?初级学校(junior school ):7~11儿童;

?小学(primary school):5~11岁儿童

英国小学教育

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上课多以讨论为主,孩子们围坐在地板上或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桌子周围。每个教室有一块白板和一、两台电脑和打印机,学生可随时使用。上课时没有任何教材,教师根据全国教学大纲决定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分别来自互联网或专业资源网站和生活事例。

一个显著特色。英国中小学的教室里,总是摆满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教具和玩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活动相当一部分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这些教具、玩具。

中等教育

数据

☆公立中小学的突出特点:

●(1)从小学到高中实行免费教育。

●(2)复杂而多样的校外考试制度

●(3)中学教育有早期专门化倾向

●(4)学校有较大的教学自主权

●(5)较为完善的福利待遇

☆私立中小学教育

●英国独立学校自成体系,教育机构有:

●私立幼儿园(3-8岁)

●私立小学(预备学校)(8-13岁)

●私立中学以公学为首(13-18岁)

●特点:规模小、收费高、地位高

4.继续教育

●性质:为年满16岁、完成义务教育学习的学生所提供的后续教育和培训。

●招生对象:

?希望继续接受培训的在职人员;

?希望更换工作或者返校学习的成年人;

?为了充实自己而希望学习新专业或者新技术的人。

4.继续教育

●课程设置

?学术课程,考取GCSE或A-LEVEL;

?职业课程,考取全国职业资格证(NVQS);

?中间课程,考取全国高等毕业证书( BTEC)或普通全国职业资格证书(GNVQS);

5.高等教育

●历史悠久,具有800多年的历史。

●高等教育普及率高。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43%,苏格兰年轻人读大学比例更高达50%。

●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好,全球排名第二。

英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70年为14.1%,至1990年达到30.2%。历经20年时间,至2006年已达到50.5%,历经不到10年完成普及化进程。

高等教育学校规模

●英国具有高等教育资质的正规大学和学院有171所,其中英格兰有134所,苏格兰有20所,威尔士有13所,北爱尔兰有4所。这些院校中的综合性大学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有115所。

●一般大学在校学生规模为1.5万到2万人。

●除一所私立大学外,全为公立大学。

☆高等教育学校类型

●1、古典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2、市立大学(大多建于19世纪,如伦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等)

●3、新大学(大多建于20世纪中期,如艾塞克斯大学,萨里大学)●4、由学院升格的大学(如普利茅斯大学,曼彻斯特都市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等)

英国6大古典大学

●牛津大学1167年前建立

●剑桥大学,1209年建校

●圣安德鲁斯大学,1413年建校

●格拉斯哥大学,1451年建校

●阿伯丁大学,1495年建校

●都柏林大学,1592年建校(现属于爱尔兰)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伦敦大学1826年

第二节英国教育的基本特色和发展动态

●一、基本特色

●1.教育发展中即守旧又创新

●2.以资格证书考试制度控制和保证教育质量

●3.教育行政注重各方利益主体的协调合作

●4.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中小学“国家统一课程”

●5.义务教育后实施灵活的分流机制

●6.独树一帜的私立学校教育

二、发展动态

●2007年《儿童计划: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 1.儿童教育发展的目标

●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适宜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和成长的国家。

2.儿童教育的发展原则

●(1)抚养责任由家长承担

●(2)提供条件保证儿童成功潜能的发挥

●(3)儿童应尽情享受童年,做好成年人生活的准备

●(4)政府应为儿童和家庭负责,不应为他们的发展设置障碍

●(5)努力防止教育失败,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3.儿童教育的发展措施

●(1)快乐与健康

●(2)安全与无恙

●(3)卓越与平等

●(4)领导与合作

●(5)坚持下去

●(6)走在正途

☆思考:英国“公学”名称的由来?

历史上看,公学是利用私人捐款兴办的文法学校发展而来,向全国各地招收学生,18世纪下半叶,公学逐渐成为唯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得起的学校。

公学”是指“公开招生”的学校,英国公学不姓“公,“公学”其实是私立学校,英国的“公学”指的并非公立学校,而是“公开招生”的学校,所谓的“公学”其实是私立学校的一部分。历史上的早期公学是开放给穷人子弟就读的一种学校,因为当时的富家子弟大多有私人教师专门辅导,但后来,英国公学渐渐演变成了实行精英教育的贵族学校,学费十分昂贵,一般只有王亲国戚和富家子弟才能读得起,穷人子弟反而无法问津。

英国公学被人们誉为“教育的活化石”

●英国九大公学

1384年?a?a温彻斯特 (Winchester)

1440年?a?a伊顿(Eton)

1510年?a?a圣保罗(St.Paul?ˉs)

1552年?a?a希鲁斯堡(Shrewsburg)

1560年?a?a威斯敏斯特(Westminister)

1561年?a?a泰勒(Merchant Taylor?ˉs)

1567年?a?a拉格伯(Rugby)

1571年?a?a赫洛(Harrow)

1612年?a?a卡特浩斯(Charterhouse)

●伊顿公学(1440年)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

●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

公学是是非非

公学始终以培养英国社会的精英为己任,英国精英的摇篮,贵族学校。英国人认同公学旨在培养社会精英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公学培养的是具有绅士品格和领导素质的人。

☆公学是教育特色

●(1)注重绅士品格的陶冶

●(2)注重文化基础教育

●(3)注重学校管理

●公学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1962年统计:

●95%的外交官、87%的将军、85%的法官、83%的大主教、82%的殖民地总督、

●67%的政府高级官员

☆进入公学的条件:经济实力和学术潜力。

●让公学向非特权阶级的子女全面开放并非易事。

1.1980年保守党推出落实“补助学额计划”,1997年被工党取消。

2.公学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可以不接受政府及其政策的制约,对普通百姓子女是否开放完全是“内政”。

英国高中课程(A-Level)介绍

英国高中课程(A-Level)介绍 英国高中课程(A-Level)是英国的全民课程体系,也是英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课程,其课程证书被几乎所有英语授课的大学作为招收新生的入学标准。因此,英国高中课程(A-Level)被国际教育界誉为“金牌”教育课程和全球大学入学的“黄金”标准。 英国高中课程(A-Level)是英国学生中学五年级义务教育结束以后,可以就读的一种2年制的课程体系。课程本身并不对应任何特定年龄,但英国本土及国际学生一般要满16周岁,年龄段向上没有限制。从不同课程体系之间的横向比较看,英国高中课程(A-Level)最好被看作是英国的预科体系里的学术性课程体系, 并且是主流预科课程体系。 若从学程/学龄段上进行类比,英国高中课程(A-Level)大体相当中国的高三和大学一年级。但若从课程的结构方面进行比较,英国高中课程(A-Level)在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中国的高中。以数学这一门课程为例,它可以包括纯数学、工程数学、统计学、决策数学,仅纯数学部分就包括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向量代数等内容;若从整体课程体系的方面看,英国高中课程(A-Level)提供60多门课程给学生选择,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3-4门课程进行学习,包括经济学、商业学等中国高中课程体系中根本不存在的部分。因此,如果中国学生选择高中阶段去英国留学,尤其是高二或高二之前,学习成绩属于中等以上,那么他们留学英国 的最佳选择就非英国高中课程(A-Level)莫属。 英国高中课程(A-Level)介绍

英国高中课程(A-Level)的考试将由所属的考试委员会分别于每年5-6月和 10-11月在全球统一组织,成绩分别在8月和次年 2月公布。成绩分为A、B、C、D、E、U六个等级,A为最优,E为通过,U为不及格。如果学生对某门课的成绩不满意,可以选择重考,最终成绩以最好的一次为准。学生达到及格成绩,就可以申请英国或其他国外的大学。 具体的等级与百分制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在入学要求方面,英国及世界较好的大学通常要求学生3门课的成绩均应达到C 以上;而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如牛津、剑桥、哈佛大学等名校,则要求申请学生3门课的成绩达到 AAA或AAB。 文章来源:启德教育

素质教育概论 HY77分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 1. ()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质和核心。教育学生做集 体的小主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五爱”思想、 优良品德和良好的道德规范。 (A) 社会主义 (B) 个人主义 (C) 集体主义 (D) 人文主义 [分值: 2. 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满足儿童 发展的需要。 (A) 人体需要 (B) 自然规律 (C) 社会规律 (D) 刚性需要 [分值: 3. ()问题是教育兴旺发达的永恒主题,是各级各类 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A) 学生成绩 (B) 素质教育 (C) 升学率 (D) 教育质量 [分值: 4. ()强调的是教师心中要有每一位学生,在指导思 想上正确认识全体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精心设计教学。 (A) 个别教学 (B) 个别化教学 (C) 单一教学 (D) 针对性教学 [分值: 5. ()是指人们在追求真知真理和崇尚优秀文化过程 中积淀升华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A) 精神审美素质 (B) 个人品德素质 (C) 独立人格素质 (D) 科学文化素质

[分值: 6. 成熟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操作和理念的 ()。 (A) 共享性 (B) 公开性 (C) 发展性 (D) 同一性 [分值: 7. 人类一切文明进步都以文化成果的积累和()的提 高来体现。 (A) 文明水平 (B) 科学水平 (C) 教育水平 (D) 生产力水平 [分值: 8. 以现行教育()为基础进行改进,这是确定素质教 育内容的基本思路。

(A) 教案 (B) 经验 (C) 成果 (D) 内容 [分值: 9. 全面传授知识即()、方法和手段全面。 (A) 授知内容 (B) 授知途径 (C) 授知对象 (D) 以上都正确 [分值: 10. 教育与()具有天然的联系,原始教育与原始社 会生活就曾融合在一起。 (A) 家庭生活 (B) 学校生活 (C) 社会生活 (D) 社区生活

英国教育体系

英国教育体系 英国留学有很多优势。一.时间短:硕士一年,本科两到三年。二是水准高。三是可打工:法定每小时最低工资合计人民币70元以上。四是可移民:毕业后可无条件在英国工作生活两年,如果申请到正式的工资许可,则可移民。五是公费医疗:无需购买医疗保险,享受与英国公民同等的免费医疗待遇。近年来,到英国去的中国留学生的人数增长是很快的,2005年英国大学正式注册的留学生人数是5万多人,现在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人。在留学人员的层次方面,差距也逐渐加大。在回国服务的意识方面,留学生有很强的回国就业和创业的意识。而且留学生的年龄是逐年降低的。英国的教育体系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阶段:义务教育,延续教育和高等教育。 一、义务教育 (Compulsory Education) 英国的学生从四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全免费的国家福利,学校甚至还提供免费的午餐,所有的家长必须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小学教育一般持续到11岁,然后进入中学。一般来说,英国国立小学为5至11岁的儿童而设;在苏格兰及英格兰部分地方,小学学龄延至十二岁。小学通常分为幼儿及初级两部分。但有些地区由国立地方教育局所开办的学校则使用三级制:即初小、高小和中学。小学生八或九岁转读高小,并在12或13岁时读中学。大部分小学都是男女同校的。私立小学通常被称为预备学校,为7至13岁的学生作好准备,通过考试入读私立中学。虽然英国的私立小学(Prep school)大多接受海外学生,但来英国留小学的为数实在不多。 英国的中学不分初中高中,从中一到中五共五年的时间。英国中学的类型包括私立寄宿中学、私立走读中学、公立中学、公立延续教育学院。在十三岁到十六岁的时候,学生们进入独立学校,学生的任务基本上是准备GCSE的考试,GCSE是一个普通中学教育证书, 是完成中学教育最后两年(中四、中五)后取得的文凭。学生们可以选择最多至十个不同的科目。拿到了GCSE的证书后,学生就可以决定是要念高等学校还是为工作做准备。由于英国的公立中学不能招收16岁以下的学生,因此国际学生一般只能选择私立学校,其中以寄宿中学为佳。学习GCSE课程的中国留学生较少,只适合16岁以下的少年学生选读。 二、延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 继小学(Primary)中学(Secondary)教育之后的“第三级教 育”(Tertiary)。为进入高等教育或者就业打下基础。是中国的高中学生留学英国的关键阶段。分为两种体系:学业路线(Academic Route)和职业路线(Vocational Route)。学业路线着重于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人才,职业路线则培养在各种行业中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人才。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一、教育重点: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 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教育)。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孟禄 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 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农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普及义务性;教育制度系统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终身化;人性化;民主化;国际化。 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职业教育重点: 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趋势: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对象的大众化;合作国际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4、终身教育趋势重点: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形成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孔子的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首次提出了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演说家,提出来分班教学、教学适度。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教学法的着作。 2、教育学的创立 培根于1623年撰写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视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视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此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 英国哲学家洛克: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理论、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学在中国的开端。 3、教育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纲要。 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及代表着作: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中心”理论:以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克伯屈,克伯屈设计法。 4、教育学的深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法国的朗格朗的教育观点重点: 布卢姆在1956年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每种目标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朗格朗在1970年出版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 第二章教育与人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自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美国华生);辐合论;诸因素交互作用论。 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4、影响个体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中国与英国中学教育体制比较

中国与英国中学教育体制比较 摘要: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教育体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但与西方教育体制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课程设置;班级制度;作业与评价形式;中英对比 21世纪,世界科技文化水平高速发展,世界各国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上都竞争激烈。而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最终依赖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 一、课程设置 英国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课程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他们的课程分为两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由教育部规定的,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定的课程。 在中国,初中生所学的全是必修科目。主要学习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地理、生物、政治、历史等。 根据以上比较,笔者认为英国的课程设置有以下两个优点: 1.学生就必修课以外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利于他们开发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做教长远的规划。

2.学生参加课程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人翁精神。 二、班级制度 英国中学也实行班级授课,但他们的班很小,一般每个班20~30个人。他们的一个班的同学并不是一直在一起上课。每天早上班上的同学集中,班主任点一下名,布置一下相关事宜,然后就到自己所选的课程的教室与来自其他班的同学一起上课。 中国应该可以说是实行大班教学。一个班少则50~60人,多可达80~90人,一个教室除了基本的教学用具和学生就没有多少剩余空间了。在分班的时候,很多学校采取的是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分成快、慢班。 我们不难看出,英国的这种班级制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 1.小班上课让学生更有学习主体的感觉,有利于教师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容易把握教学进度。 2.不同班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有利于大家交流不同的意见,拓宽自己的思维。 3.根据每门课程的学习水平来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来上课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到适合自己各科水平的教学。 三、作业和考试形式 英国中学生的作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

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影响浅析

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影响浅析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在英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包括学制政策、课程政策、师资政策、管理政策、经费政策在内的基础教育政策。正是这些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得英国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发展。 关键词: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影响 在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为了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英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在学制、课程、师资、管理、经费上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从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来看,这些相关政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些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英国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础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 一、基础教育政策的五个方面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基础教育政策,而且不断地对基础教育政策进行修正。正

是在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正过程中,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 (一)学制政策 1.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对英国基础教育来说,1918年颁布的《费舍法案》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从此以后英国实行了免费的初等教育。在20世纪前半期,英国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普及中等教育的努力,并在《1944年教育法》颁布后最终实行免费的中等教育。在二战后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英国坚持实行基础教育免费的政策。英国政府1992年发表的教育白皮书指出:“地方教育当局将继续负有最后责任,保证所有儿童入学或另外接受适当的教育。”与此同时,“家长也有义务确保其子女在5-16岁时定时入学或另外接受到适合的教育。”因此从1992年秋季开始,所有公立学校都必须在学校概况介绍和年度报告中公布没有正当理由的学生缺席的情况;从1998年起,这种学生缺席的情况将在地方发布的所有学校工作的排行表中公布。 2.推进中等教育综合化 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三合一体制”(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阻碍了中等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且不能适应新的中等教育要求,因此这种“三合一体制”开始解体。尤其是工党政府,更是积极推行综合学校的政策,并把它作为其中等教育政策。1964年10月工党上台执政后不久,就发布一份通告声明其中等教育综合化的政

终身教育(理论基础)

2.1终身教育提出背景 关于终身教育的思想,古今中外曾有不少思想家对此有过论述"如古希腊大家柏拉图认为,那些极有天赋的人,应受教育到35岁,然后再进行巧年的锻炼,才能成为最好的人才一-哲学王0"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人非生而知之0,而在于终身努力学习"他至晚年仍然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5易6,可以无大过焉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者将至".,l62但是,终身教育被正式提出并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则是发生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应该说,它的提出和发展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历史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开始出现了新技术革命"80年代的电子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以及光纤通讯技术!激光技术!宇航空间技术等重大技术突破,标志着技术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5学会生存6一书指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后果相比拟"0首先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每年全世界发表的科学论文约500万篇,平均每天发表包含新知识的论文达1.3万篇"登记的发明创造专利每年超过30万件,平均每天有800一900件的专利问世"/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01刀美国有关部门统计,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至少可用30碎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只能使用15~20年;到60年代中期,只能使用8一10年,个别领域则缩短到5年左右,而其它知识都老化!陈旧或无用了"[8]其次,科技革命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学科相互渗透性的特征"以前的技术革命一般是由某一领域!某一学科而引起的"但是,此时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无疑出现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环境!能源!材料!海洋工程!宇航空间等等,都是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运用"2.社会政治的变化二战以后,世界众多殖民地国家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纷纷获得了民族独立"民族要独立生存,必先振兴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而这须要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自己的科技工作人员和建设人才"而科技与人才的解决关键在于发展教育"但旧的殖民主义教育体系,不仅无法解决这些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还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这些地区的人口素质偏差,数据显示:亚洲60年代的文盲率为55.2%,70年代为46.8%,非洲在这两个时期分别是81%和73.7%"所以只有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把教育发展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阶段,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体制,才可能实现民族的真正复兴"3.人口剧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一个相对较为平静时期"欧美及众多国家出于因战争因素造成的死亡人数的补偿性增长考虑,这些国家的自然人口迅速增加"如1950年全世界人口为25.2亿人,到1960年增加到302亿人,10年间净增约5亿人"到1970年,全球人口已达36.9亿人"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是这时期大多数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人口增长的后果之一就是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换言之,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产生必须接受教育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现实生存感"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医疗技术!条件的先进,人的寿命得到不断延长"人口的变化要求教育的数量!教育的性质!职能!作用等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我们接受了这样的原则,即

英国教育体系的五大阶段

英国教育体系的五大阶段 英国是一个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它的教育体系经过几百年的沿革,相当的完善和复杂,且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英国优越教育专家表示,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阶段: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延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和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中英教育制度的差别使得两国的学生在年龄和学业程度上无法一一对应,因此中国的学生在考虑赴英留学的时候,必须要充分了解两种教育制度的区别,准确判定自己目前的受教育水平处于英国教育体系的哪一个位置。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课程和安排合理的学习计划。 英国的教育体系 英国教育体系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3岁到5岁的幼儿园教育; 第二阶段是5-11岁的小学教育; 第三阶段是11岁-16岁的中学教育。5岁-16岁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必须入学,由国家负责必须的学费、书籍和必要的供应。16岁-18岁是中学高级班(或大学预备班),为中学至大学的过渡期; 第四阶段为大学教育。一般从18岁开始,读本科需要3年-4年(医科为5年),可取得学士学位。硕士通常为1年-2年,博士为3年-5年; 第五阶段为16岁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青年和成人的职业教育(正规大学不算在内),方式有全日、半日和业余时间。学制的长短在各地、各部门、各专业均不相同; 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 英国的学生从四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全免费的国家福利,学校甚至还提供免费的午餐,所有的家长必须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小学教育一般持续到11岁,然后进入中学。英国的中学不分初中高中,从中一(Form 1)到中五(Form 5)共五年的时间。 普通中学教育(GCSE) 普通中学证书(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是指完成中学教育最后两年(中四、中五)后取得的文凭。学习GCSE课程的中国留学生较少,只适合十六岁以下的少年学生选读。 GCSE的评分方法 Grade A* 杰出(A good result of exceptional quality) Grade A 进入延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所需要的较佳成绩 (The higher grades needed for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Grade B Grade C Grade D 达到平均水平,是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成绩 (Regarded as average grades-a good base from which to grow) Grade E Grade F 成绩较低,总算有用。 (The lower, bu still useful, grades of achievement) Grade G Ungraded 没有评分(Unfortunately, no score) 以上就是英国优越教育专家对英国最新教育体系的相关介绍。

英国教育制度简介

英国教育制度简介 英国教育一直吸引很多的海外留学生,英国的历史文化深厚、学术氛围严谨,这些优点都成为留学生向往英国教育的理由。为了能够接受到正规的英国教育,首先应该对英国教育制度有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为英国留学选择适合的学校,更好的为英国留学做好准备。 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区的教育制度与英国教育制度略有不同。在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区,学生完成普通中等教育后,经过2年 A-Level(中学高级水平课程)学习和考试,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本科学制为3年,授予学士学位;在苏格兰地区,学生完成普通中等教育后,经过1年学习,获得苏格兰高级课程证书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本科学制为4年,授予学士学位。但在所有地区的英国教育中,英国的硕士学制通常都为1年,博士学制为3年。 英国教育的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层级按地区分为两个体系。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高等教育学历体系第6级为普通学士学位、荣誉学士学位及相当水平的学历学位资格;第7级为硕士学位及相当水平的学历学位资格;第8级为博士学位及相当水平的学历学位资格。 而在英国教育体系里,尤其是苏格兰学分和学历体系第9级为普通学士学位及相当水平的学历学位资格,第10级为荣誉学士学位及相当水平的学历学位资格,第11和12级分别为硕士和博士学位及相当水平的学历学位资格。 英国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英国高等教育机构依据皇家特许或法规设立并自主办学。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学位授予权,须经皇家特许、议会法案或者枢密院予以批准。目前,已有150余所院校获准授予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位。 大致了解英国教育制度后,选学校对于我们来说也就变得相对容易些。英国政府对此也出版了官方认可的大学名单,在英国拥有的150多所大学中,选择接受英国教育的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和学习。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作者:聂鸿英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19年03期 一、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1.突显个性化教育 由于美国的传统文化,使国民形成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及各种各样 的生存与发展思想,促进美国儿童个性化教育基础的形成。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身的发展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教育目标上强调以自我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人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主动形成乐学、好 学的求知态度,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与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生的小学阶段,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表现力与主动性。在学生的中学 阶段,个性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 2.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 1990年,美国制定了《国家教育目标》,确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并推行 至全国。1994年,这些目标被美国国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各联邦、州、各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为把学生培养为有道德、有素质、有责任心的公民而不懈努力,让学生们迎接 新世纪的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与能力欠佳的弱势群体,体现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而1998年的构建学习社会报告则指出其获得成功并解决其遗留问题。 二是着重体现教育优异性原则,努力提高各州与地方学校教学质量与成绩的标准,积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1998年的全国儿童教育法案即反映了这一要求,提出应开办特许学校、专门学校。 开办“特许学校”。特许学校有四类:新建立的学校、改建原公立学校、特教 学校和教育改革基地。其具体做法是:地方政府与学校自愿签订合同,按合同办事履行其 中的义务并承担责任。特许学校必须按合同履行地方政府提出的卫生、安全的条款条例, 并不再受其他条例约束,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校长、教师等职务,并按照实际来制定 课程,选择最佳教育方式,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校还可以向社会筹集捐款,并允许 社会精英人士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因此,由学校职工与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 “学政委员会”,其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参与校长、教师以及资金与课程设置问

英国教育史

第八讲英国教育的发展 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 案图片 ▇导学(返回索引) 学习本章应按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样的历史分期,概括了解英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教育的基本特点。 ▇概述(返回索引) 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的国家。在封建时代,它的教育是属于贵族及僧侣的一种特权,全部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主要由罗马教廷属下的英国天主教教会所控制,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英国的学校教育转归英国国教掌管,一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十七、十八世纪,教育继续被视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事务,英国政府仍然不予过问。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政府才开始干预教育,并在20世纪初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管理系统,同时确定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中等教育为升学作准备,它有自己的预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体。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特别是在后期,英国教育的宗教性和古典主义、经院主义虽然渐渐有所削弱,但仍然是英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们作为封建势力在教育上的反映,使英国教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这是英国后来落后的原因之一。

第一节 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英国教育的历史渊远流长。其有组织的教育实践的开端,可以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是与基督教的传入同时兴起的。尽管在基督教被奉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前,英格兰可能已有学校存在,但英格兰学校主要产生于公元5、6世纪。教育的动因是宗教的,教育的重心在教会和修道院,平民教育的水平甚为低下。 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这时,文艺复兴时期创办的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逐渐趋于狭隘、繁琐和形式主义。1534年,英国宗教改革以后,学校受到国家教会方面严格的控制,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哲学上新的觉醒、伟大作品的出现,对学校都很难产生影响。教育与时代的要求严重脱节。 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1640—1660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场革命对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革命阵营中的平等派和掘土派的领袖和思想家,把教育看作进行激进的社会改革的工具和主要手段。他们信奉“泛智”思想,主张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其中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张国家应干预教育,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等。长期国会还邀请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到英国担任教育改革委员会的成员,国会下院和下院的各种委员会经常讨论教育问题,计划建立与苏格兰教区学校相类似的初等学校。1649年,国会通过法案在威尔士设立免费学校;并通过补助教育事业的法案,从没收的教会财产中每年拨款两万英镑补助教育。一时间,英国出现很多私立学校,同时建立了非地方性的文法学校。 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浓厚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革命一度夭折。1688年政变,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订立长期同盟,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国家,实现了两者联合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史称“光荣革命”。然而政权为大土地贵族所掌握,革命时期提出的许多教育改革主张无法实现。文法学校和大学在英国国教会的控制之下,对传统课程难以进行重大改革,教学活动刻板而了无生气。 在严重残存着封建教育传统的情况下,17世纪后半叶,英国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许多受迫害的、不信奉国教的非国教派的大学教师创办了一种称为学园的新型学校,为非国教派培养人才,也招收其他学生。这些学园能享受办学的自由,它不像旧大学那样单纯强调古典教育,而是设置了自然科学、近代语和商业方面的学科,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早期的学园,如伦敦的纽因顿·格林学园(1675)的课程除古典语外,还开设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逻辑和政治。后期的学园,如沃灵顿学园(1757)学制为3年,开设有算术、代数、几何、三角、法语、自然科学、天文、化学、伦理、绘图和设计、簿记、地理等课程。1779年撤销了对非国教派人士办学的限制。在伦敦和一些大工业中心,创办了大量私立学校。他们仿效非国教派的学园,自由开设新课程,实验新思想,为以后中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 从17世纪后期开始,宗教组织和慈善团体对普及初等教育,也有一定贡献。1698年,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成立。该协会在英国各地创办了不少教义问答学校,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近3万名儿童参加学习。这类学校的课程内容,有宗教教学和阅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浅析 岑建君 https://www.360docs.net/doc/747718908.html, 2001-11-27 13:26:57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近10年,英国教育改革力度较大,但步履维艰,利弊俱存。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教育界及其他各界人士就如何改革教育体制,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为经济建设服务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意见不一。经反复辩论,政府达成如下几点意见:一、权力,尤其是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二、把学校推向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为受教育者及家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四、教育要面向未来,迎接21世纪挑战。为此,英政府颁布了“1988年教育法”。本次“教育法”的颁布被视为英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政府的办学思想及管理模式,使英国教育体制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 “政校分家”,加速政府职能转变 1988年,英政府确立了“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不能过多干预基层正常教学活动的观念,认识到中央政府应集中更多精力,去追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并根据英国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英教育部自1988年以后,逐步成立了“英国教育标准局”、“英国继续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及“教师培训局”等半官方机构,负责具体行政事务。同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即学校人事编制、经费使用、教学大纲等均在校董会领导下由校长负责。上述机构确立后,与教育部不再维持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变为独立的行政部门,直接向英国教育大臣负责,每年根据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原则性立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落实。政府职能分解后,教育部摆脱了过多的行政事务,政府宏观决策日趋科学化;同时加强了对各执行部门 的指导与监控,各行其职,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合理化。 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学校办学自主 权 80年代,由于权力过分地集中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手里,学校没有办学自由,在招聘教师、经费使用及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难以进行自身建设与发展。1988 年后,英政府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引进竞争机制,把学校推向市场。90年代初,英国教育部创立了“公立自治学校”(Grant-MaintainedSchool),通过“拨款委员会”将教学经费直接拨付给学校;一切教学经费由学校校长支配,各级政府无权干涉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使学校在基建、招聘教师、教材选编等方面都充分享受办学自主权,依靠自身有利条件,创办具有自我特色的学校,以扩大“生源”,真正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达到“优胜劣汰”之目的。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及教学质量监督。1992年,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和“英国教育标准局”,一方面力争使全国教学大纲标准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教学质量评价,严格把握“产品进出”二大关口,对不达标的学校则勒令其整顿或停办。

教育概论复习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殊性?《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我国学者广义: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部影响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地和自发的、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总和。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什么是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比较:一、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也是可控性最强的;二、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 学校教育:是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也被称为制度化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二者复杂关系:首先,两者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两者的关系呈现出多层次的复合主客体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此外,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是教育者是他认识、施加影响的对象。复合主体的内部又呈现出互为主客体和条件的复杂关系。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全面的内部关系应该是互为主客体、互为条件,而不能只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作用并把它凝固化、绝对化。 复合主体论和教育活动内部的多层复合主客体关系,十九及哦啊与活动内部的要素关系性质而言,他还不足以揭示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更为动态和内在的关系性质。 1.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它是教育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素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2.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学校教育内容不仅具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学校教育内容被两个处于不同地位而又密切联系的主体共同利用;学校教育内容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中,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具有不同性质的复合客体。 3.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总结构:第一层:总任务是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系统做出质的、量的与结构的规定,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并督促、检查方案的执行,按照执行的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确定教育目的;确定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制定普通教育的课程方案;确定学校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划。第二层:把上一层次制定的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分别内化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第三层:是把学校工作的总方案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案、教育认识与行为。第四层:把教师提出的对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要求,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 教育系统的功能 1 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再生产。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转化之桥,教育起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创生性再生产’’的作用。其次,教育的社会功能还体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此外,教育的社会功能还突出表现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加强上。即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具有政治功利性。此类政治功能,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因服务的阶级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的关系不同,可能具有延缓或加速或阻碍社会发展的功能。 2 教育具有影响个体生命、人生发展的功能。教育的目标是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况且,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发展实现。这决定了教育必然具有影响人生命发展的功能。 教育对个体的人生发展来说同样具有价值。每个人都只能在社会中渡过自己的人生。 教育的两个功能具有内在联系并在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而对人的培养又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和可能。能使两种功能在正方向上达到协调的教育是优秀教育。 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 1.学校教育中出现了双轨制,学校阶级性隐蔽 化。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学校教育的双轨制 是指自有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服务教育系统中并 存着俩个学校子系统:一个系统为资产阶级和 其他有产阶级服务,另一个系统是专供劳动人 民子女就学的,英国就是典型的学校教育双轨 制的国家。 2.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义 务教育社会国家通过法律规定每个人必须接受 的一定程度的教育。义务教育包括三个不同的 方面,一是每人都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二是家 长、厂主、师傅等都有承担子女、工人、徒弟 受教育的义务;三是国家有为每个人接受教育 提供机构、师资等方面保障的义务。义务教育 最早在德国提出。3.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 教育制度。(1)出现了幼儿园。(2)实验中学 与工科大学的创建。(3)职业、技术学校的开 设。(4)各种成人机构的出现。4.教育内容丰 富化。在普通学校中压缩了古典文科的内容, 增加了自然科学的内容,提出了劳动教育的要 求。另一方面增设了一些新的学科:在语言方 面,有本国现代语和外国语,这是加强人们国 内与国外交往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社会学科 中,增设了公民与道德、历史与地理等课程, 这对进行资产阶级的思想教育、民族主义的教 育和认识社会与世界是必须的;在自然学科方 面,增设了自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学科,这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1.教育第一次从剥削、统治人的工具变为消灭剥削和 压迫的历史任务的工具。 2.第一次从社会制度上为教 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的协调 提供条件。 3.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4.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校外教育的一致性。 一、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趋势:1、第一个趋势:社会生 产、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和 加深,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2、教育由 更多的成为继承人类已有文化服务逐渐向更多地创造 新的文化和物质财富,为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服务 二、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向普 遍化与直接化转型2、学校教育制度向梯形化、弹性化、 开放化和终身化转型3、学校教育以培养现代人为目 标,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转型 4、教育事业呈现加速发展 5、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接 轨 三、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规律性联系:1、教育随 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2、社会诸方面对教育的作用在不 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里是不平衡的。社会政治的民 主化程度越高,教育的阶级性越隐蔽或趋于消灭;社会 物质生产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生产性越鲜明;社会科 学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科学性越强3、教育对社 会的反作用与社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越是进步的社 会,对教育的需求越大,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越大。4、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5、自身的继承性 一、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物质生产 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与时间、物力和财 力。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摧动作用不是偶然的。社会物质 发展的趋势首先表现为生产过程中对科学知识和人类 的智力、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直接劳动的要求上, 呈现出的变化趋势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由以消耗 体力为逐渐变为以消耗智力为主。社会物质生产变化的 第二个趋势是速度越来越快。2、物质生产发展的上述 两个趋势对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 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组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1提高对生产要求 过程的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 工作效率○2能合理操作,实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 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3通过再学习 能力,有助于缩短掌握、运用或更新岗位新技术所需要 的时间。○4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提高加强生产 管理的愿望与能力。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 术更新的有利新的有利因素。教育对生产中技术更新起 促进作用,还因为作为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的科 学,技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再生产。 三、社会物质生产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性质:1、社会 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1教育不 能脱离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与可能去发展。○2如果教育 超越或落后物质生产发展的水平和需要,那么必须改造 的是教育而不是生产。2、社会生产力与教育之间联系 教育不仅与生产力有直接联系,而且教育就是生产力。 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生产活动的对象是物:教育活动 的直接结果是人的成长,生产活动的直接结果是物质财 富的增长。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 2.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党 政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其中包括总的教育 方面的以及与教育相关的其他领域的方针,政 策等手段来实现 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 4.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的手段是直接 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教育 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教育者的公 民意识和行为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 路线,造成舆论 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 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 或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4.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第一种类型是把文化作文动词来解释,我国被汉代古问 经学家列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提到“观乎天文以察 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二种类型是把文化理解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或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强 调文化的人为性,它反映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种类型是把文化理解为社会某一种具体的活动或 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 1.教育学对人的研究之特殊视角,主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第一,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 整体来研究,而不是把人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 的研究对象。第二,教育学要研究个体的发展 与形成问题。第三,教育学还需要研究个体发 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 并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的统一 问题。 2.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 校亚文化”;第二个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 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第三个 层次是直接对教育中的人的身心发展和生存式 产生影响。 3.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 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 必不可少的一环。第二个作用是普及,教育是 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 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 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4.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的综合分析 首先,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联系并不在同一 层次上,从总体看,这些联系是多层次、多方 面、多渠道和多性质的。其次,教育与社会各 子系统相互作用在性质与侧重点上,都是有区 别的。再次,社会各子系统对教育的要求只有 在被人们认识到并恰当地内化为教育本身的要 求,内化为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组织形 式等后才能得以实现。最后,从发展的角度看, 教育往往落后于社会各子系统的发展。 5.人性观与相关教育理论 我们把这种体现在个体身上的、区别于其他生 物的类特性统称为人性。性善论者,他们关于 教育须顺乎自然,发挥人内在的潜力以及每个 人的个性应得到尊重与充分发展的教育理想, 也就积极意义。性恶论所持的性生来就恶的结 论与性善论者同样不准确,他们看到了人性的 自然属性中有物质需求这一最基础构成,是对 人性需要的一种唯物的态度,有其合理性。 一.个体发展观与相关教育:1.个体发展贯穿于生命全 程还是生命的一段时间。2.个体发展的动因源于内还是 源于外。3.个体发展的基本路线主要包括身与心。 二.人身心发展得基本规律:1.身心发展的整体性与全 面性。2.顺序性和阶段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4.共同 性和差异性。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的性质:1.环境对人发展的影 响主要表现为提供了多种发展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了一 定限制。2.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 相关,也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3.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 的可能。 四.人的生命实践有三个层次构成:最基础的层次是常 态下自动化的生理水平上的个体生命活动;第二个层次 是个体内在精神层面上的生命实践;第三个层次是社会 实践水平上的个体生命实践。 五.如何提高个体生命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效 应”?1.个体生命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地影响主体的发展 取决于活动对发展个体提出的要求与发展个体现有发 展水平的相差度。2.活动对个体发展影响的程度与活动 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相关。3.活动对个体发 展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4. 活动对个体发展的效应还与活动能否取得成效以及活 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有关。 六.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受教育者 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上,教育者应帮助.创设条件,使 受教育者个体特质发挥并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 展现。 引导作用的深层含义在于学校教育应为人的终身发展 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 件。 学校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发挥引导作用?1.学校教育 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 当代水平以及所在国家的现有发展水平,使社会大环境 与学校小环境能取得正向的一致。2.从学校教育内部 看,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为人的发展提供各种物质条件是 不够的,学校应精心设计和开展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 活动,是受教育者通过活动实现发展,教育者则通过活 动指导,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3.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 发展方面,应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 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任务,并 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