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课件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课件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课件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袁涛授课对象:机电工程系2011级学生 时间: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上午一、二节 课题:excel中数据的基本处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方法 2、会对一组数据排序、筛选 (二)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恰当、自如地使用函数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课堂,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给思维以动力。通过利用EXCEL工具软件制作出数据图表,提升学生对使用计算机软件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基本函数的使用方法 2、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 三、教学难点: 1、用公式进行计算 2、高级筛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工作簿、工作标的基本操作和数据的格式化,然而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接下来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和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 (二)实例引课 实例: 1、基本函数的使用 (1)讲述Sum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sum函数求和(附带讲述自动求和); (2)讲述Average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演示使用average函数求平均值; (3)讲述Max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ax函数求最高分;(4)讲述Min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in函数求最低分。

2、如何用公式对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3、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1)排序 功能:按要求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 操作步骤:选定将要排序的数据区域→数据菜单→选择关键字和排序方式 演示:对实例进行排序操作 (2)数据的筛选 功能:按要求把符合条件的数据筛选出来 自动筛选:选定所要筛选的数据→数据菜单→筛选→自动筛选→筛选项目→筛选条件 演示对实例进行自动筛选 高级筛选:数据菜单→筛选→高级筛选→筛选方式→列表区域(所要筛选的数据区域)→条件区域→筛选结果所放区域 演示对实例进行高级筛选 (三)学生练习 结合上节课和本节课的内容,按要求对下列数据进行处理

福师《经济地理学》第七章 课堂笔记

福师《经济地理学》第七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本章将考察若干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区际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三个部分。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知识点整理 一、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该学说是他在《不发达国家中的投资政策与“二元性”》一文中提出的,后又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进一步作了阐述。 极化效应:1 随着北方发展,南方的生产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2 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3 南方初级产品的出口受到限制,由于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 涓滴效应:1.北方吸引南方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2.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对南方有推动作用。 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优势。 (二)、梯度推移学说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梯度推移学说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之上的。所谓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1、梯度推移理论基本观点 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与产品周期相对应,把经济部门分为三类: 兴旺部门: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 停滞部门:产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 衰退部门: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 因此主导部门为兴旺部门,则为高梯度区域,反之为低梯度区。 2、引入区域经济研究(70年代末) (1)梯度开发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经济技术的梯度,经济布局的重点选择应根据区间的经济梯度来决定。 (2)反梯度开发战略:区域的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所在的梯度,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而定。 (3)中间突破战略:中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原材料工业主要生产基地,主张重点建设中部,带动两翼。 从总体上看,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推移(区域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形式同时存在着3种:梯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混合式推移),其他推移方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特殊时期。 (三)、中心—外围理论 使用“中心”和“外围”这一对概念分析世界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经济贸易格局和经济发展格局,并提出解决他们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政策设想。 “中心”居于统治地位的原因:(1)贸易不平等,推行利于中心的经济和贸易政策,经济权利因素集中在中心;(2)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均集中在中心,使外围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向中心流动。 弗里德曼对中心与外围关系进一步研究指出,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还认为中心有六个自我强化、反馈的效应支持中心的成长。它们分别是主导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 主导效应:外围的自然、人文和资本资源向中心的净转移。 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复习要点(王振 宇 主 编 )

第五章幼儿个性因素及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概念 1、个性: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3、气质: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特征。 二、问答题 1、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稳定性与个性的社会性。 2、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根据气质的特性和每种气质类型神经过程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几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黏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弱,孤独,行动迟缓。 3、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5.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4、幼儿气质的发展特点: (一)幼儿气质出现个别性1.容易抚养型的儿童。2.难以抚养型的儿童。3.缓慢发动型的儿童。(二)幼儿气质可能发生变化 (三)幼儿的气质可能出现“掩蔽”现象。 5、幼儿的气质和教育: (一)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组织幼儿活动要动静结合。 其次,活动形式既要安排集体活动,也要安排个人自由活动。 (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负面教育为辅。 (三)平等地关注不同气质的儿童。 (四)有差别地进行气质补偿教育。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性格 一、概念: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时间:3月15日星期四上午第一节 班级:11学前1班 地点:机房2 主讲教师:赵浩然 教学课题:Excel工作表中的数据筛选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数据的筛选方法(自动筛选及高级筛选),并能应用于 实际工作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难点:如何用高级筛选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任务驱动法 实验及教具:实例、多媒体 教学课时:第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分组,测试FTP,下载上课材料(5分钟) 复习:完成总分和平均分计算,为新课准备数据。 (各小组长检查本组成员完成情况) 二、引入新课:(利用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表) 如何在大量的数据中查找符合我们条件的记录呢?(展示课题“数据筛选”)(一)自动筛选 1、教师演示(5分钟):请找出成绩表中的语文成绩大于85分或不大于70

分的同学。 操作步骤: 第一、单击数据区域任何一个单元格 第二、单击“数据”菜单“筛选”命令的“自动筛选”项,数据表的每个字段名旁边出现下拉按钮“▼”,单击“语文”字段的下拉按钮“▼”,在出现的下拉列表中选择“自定义”,在对话框中选择“大于”,输入“85”;选择单选按钮“或”,在第二个条件框输入“小于等于”,输入“70”,单击“确定”。很明显筛选后的结果远少于原先的记录。 2、学生操作,完成第一、二个任务,教师检查完成情况,进行点评。(10分钟) 任务一:请在成绩表中的查找出自己的成绩。 任务二:请找出成绩表中的计算机成绩大于70分且小于85分的同学。 (请学生自主学习并思考如何利用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进行筛选数据,小组协作完成。) (二)高级筛选 设问:当查找的条件比较多时,该用什么样的查找方式比较方便呢?(高级筛选) 1、教师演示:(6分钟) 请找出符合三好生条件的同学:各科成绩都及格,平均分在75分以上,语数英单科成绩在70分以上,操作等级为优,德育积分在90分以上。并在A50为左上角单元区域。 操作步骤: 第一、创造条件区域,在数据表后插入三个空行。所有的条件必须在其相应的字段列来输入。同时,条件值必须在同一行(如图-1所示的C48:S49区域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说课材料

第一节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想一想:什么是记忆,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作为经验而在头脑中保留下来,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重新反映出来。例如:已经练会的钢琴练习曲,拿到谱后(甚至没有谱),只要点明曲名,马上就能弹奏出来;做过的数学题,考试时,遇有类似的题目,很轻松就能做出来了,等等。幼儿也是这样,学会了一首歌后,老师一点歌名,孩子马上就能唱起来。这些都是记忆,是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 识记,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多次地看、听、想、触摸等就形成了联系,即刺激物和信号之间建立了联系。如:认识某个同学,注意地看她的形象,和她交流……这个过程就是加深印象,进行识记。 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下来。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感到熟悉,确定是我们认知过的(原刺激物出现,能认)。例如:一首曲子呈现在你面前,你觉得熟悉,好像是以前练唱过的,一哼,果然顺利唱下来了。 回忆(再现),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并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呈现出来(原刺激物没有出现而在头脑中浮现),如:谈起过去某个同学的名字(某种影响),而在你脑中出现了此同学的形象,可她此时并不在场。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识记、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这个过程,简单地讲,就是记忆。因此,也可以说“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没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说明“记”得不好,没有“忆”,“记”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1.表象 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通常所说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

第七章中心地域区位论经济地理学

第七章中心地域区位论经济地理学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差不多概念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四、中心地理论的评判 第二节廖什(市场)中心地理区位论 一、廖什市场区位论 二、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三、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 三、在都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本章讨论与交流—— 谈谈你对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的中心性认识 试绘制你家乡所在县域的不同等级中心地分布图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1、背景 20世纪开始,经济活动加速了集聚的进程;都市(聚落)在区域社会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2、目的 探究“决定都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假如存在,那么又是如何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小知识 克氏在探究其理论时,曾说过:“我们探究那个缘故,什么缘故都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都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旧不明白而已。”克氏自小对地图感爱好,自进入大学后,他除从事地理学外,还熟知经济学,专门对韦伯区位论感爱好。这为他构建他的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出了聚落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域呈六边形的空间组织结构,并探讨了市场、交通、行政原则阻碍下中心地空间系统。 二、明白得中心地理论的差不多概念 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的布局场所。 2、中心商品——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可分高级与低级中心商品。

3、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可分高级与低级中心地职能。 4、中心性——相对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或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常用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总量与自身消耗之差)。 5、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心地区域)——指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同意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当中心与周围的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畴成为补充区域的范畴。 6、商品服务范畴(上限与下限) 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商品服务的上限与下限范畴示意图 专门提示: 当商品服务下限大于商品服务上限时,商品不可能以正常方式提供;当两者相等时,商品服务部门猎取正常利润;当前者小于后者时,商品服务可能超越自身职能。 7、中心地等级 1)中心地等级划分与特点 高级中心地——分布的数量少,提供的商品档次高,服务范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低级中心地,则与高级中心等级相反。中级中心地——其特点介于高低两级之间。 2)中心地等级的关系 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低级中心地;中心地的等级与职能是相对应的;高等级中心地兼有低等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分布秩序与空间结构是中心地论的核心。 8、经济距离:指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畴大小的。可用单位商品的费用或时刻或劳动力表示,但消费者的行为也有阻碍。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一)中心论的假设条件 1、孤立平原的地表是个“理想地表”; 2、人口平均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企业可自由布局。 3、生产与消费均为“经济人”行为; 4、消费者均为就近消费原则; 5、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二)满足六边形空间结构的原则 1、各级中心地服务必须达到其门槛值,以使商人有利可图(面积最大原则); 2、中心地区域所有消费者都应得到每种商品或服务的提供(弥合原则)。

第七章中心地域区位论_经济地理学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四、中心地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廖什(市场)中心地理区位论 一、廖什市场区位论 二、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三、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 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本章讨论与交流—— 谈谈你对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的中心性认识 试绘制你家乡所在县域的不同等级中心地分布图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1、背景 20世纪开始,经济活动加速了集聚的进程;城市(聚落)在区域社会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2、目的 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小知识 克氏在探究其理论时,曾说过:“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克氏自小对地图感兴趣,自进入大学后,他除从事地理学外,还精通经济学,尤其对韦伯区位论感兴趣。这为他构建他的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出了聚落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域呈六边形的空间组织结构,并探讨了市场、交通、行政原则影响下中心地空间系统。 二、理解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 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的布局场所。 2、中心商品——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可分高级与低级中心商品。 3、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可分高级与低级中心地职能。

4、中心性——相对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或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常用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总量与自身消耗之差)。 5、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心地区域)——指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当中心与周围的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6、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与下限) 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商品服务的上限与下限范围示意图 特别提示: 当商品服务下限大于商品服务上限时,商品不可能以正常方式提供;当两者相等时,商品服务部门获取正常利润;当前者小于后者时,商品服务可能超越自身职能。 7、中心地等级 1)中心地等级划分与特征 高级中心地——分布的数量少,提供的商品档次高,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低级中心地,则与高级中心等级相反。中级中心地——其特征介于高低两级之间。 2)中心地等级的关系 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低级中心地;中心地的等级与职能是相对应的;高等级中心地兼有低等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分布秩序与空间结构是中心地论的核心。 8、经济距离:指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可用单位商品的费用或时间或劳动力表示,但消费者的行为也有影响。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一)中心论的假设条件 1、孤立平原的地表是个“理想地表”; 2、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企业可自由布局。 3、生产与消费均为“经济人”行为; 4、消费者均为就近消费原则; 5、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二)满足六边形空间结构的原则 1、各级中心地服务必须达到其门槛值,以使商人有利可图(面积最大原则); 2、中心地区域所有消费者都应得到每种商品或服务的提供(弥合原则)。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教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袁涛授课对象:机电工程系2011级学生 时间: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上午一、二节 课题:excel中数据的基本处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方法 2、会对一组数据排序、筛选 (二)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恰当、自如地使用函数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课堂,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给思维以动力。通过利用EXCEL工具软件制作出数据图表,提升学生对使用计算机软件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基本函数的使用方法 2、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 三、教学难点: 1、用公式进行计算 2、高级筛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工作簿、工作标的基本操作和数据的格式化,然而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接下来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和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二)实例引课 实例: 1、基本函数的使用 (1)讲述Sum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sum函数求和(附带讲述自动求和); (2)讲述Average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演示使用average函数求平均值; (3)讲述Max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ax函数求最

高分; (4)讲述Min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in函数求最低分。 2、如何用公式对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3、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1)排序 功能:按要求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 操作步骤:选定将要排序的数据区域→数据菜单→选择关键字和排序方式 演示:对实例进行排序操作 (2)数据的筛选 功能:按要求把符合条件的数据筛选出来 自动筛选:选定所要筛选的数据→数据菜单→筛选→自动筛选→筛选项目→筛选条件 演示对实例进行自动筛选 高级筛选:数据菜单→筛选→高级筛选→筛选方式→列表区域(所要筛选的数据区域)→条件区域→筛选结果所放区域演示对实例进行高级筛选 (三)学生练习 结合上节课和本节课的内容,按要求对下列数据进行处理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教案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教案 章节名称:第一章 Windows XP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基本功能及类型。 2)了解Windows XP桌面的组成元素和“开始”菜单。 2、技能目标 1)认识Windows XP的桌面及程序窗口。 2)掌握任务栏的使用方法。 3)掌握[开始]菜单属性的设置。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Windows XP的热情。 教学重点 1、Windows XP桌面和程序窗口的组成。 2、Windows任务栏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任务栏菜单属性的设置。 教学方法 1、教法: 直观演示、任务驱动 2、学法: 分组法、游戏法、实践操作 教学手段 采用课件演示、投影演示、多媒体电子教室同步演示。 素材准备 自制课件、拼图FLASH资源、课堂操作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对前两章内容的复习 计硬件系统 算 机 系系统软件 统软件系统 应用软件 问题:在软件系统中,最重要且最基本的是什么? 什么是操作系统?它有什么作用? 二、新课展开 1、引入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概念、操作系统作用(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什么是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一管理电脑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同时也是计算机系统的内核与基石。 这里所谓的“资源”当然不是指自然资源,而是指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的各种能力。比如计算机运行程序的能力,存储能力,打印机的打印能力等,可以说计算机系统各种资源能够相互协调,有效地进行工作,都依赖于操作系统的统一控制,因此,一台电脑只有安装了操作系统,才能进入最基本的工作状态。用户通过操作系统来操纵计算机,可以省去很多具体细节,从而获得良好的应用环境。 2)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CPU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用户接口 3)介绍操作系统的种类 2、观看Windows发展视频 教师问:同学们经常使用的操作系统有哪些? 3 4 教师:讨论完作用,我们就来具体操作一下 教学说明: 任务1、3需未锁定任务栏。(可在学生尝试失败后再提出) 任务2 小结时要突出介绍“命令选项的特殊标记√”的作用。 任务4 小结时可讨论隐藏的作用或演示任务栏属性对话框中“分组相似任务栏按钮”的作用。

计算机应用公开课教案

肇庆市技师学院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欧阳洪波 授课班级:中11电子技术班 授课章节:第四章第7-8节 授课地点:信息工程系4503东

第四章Word XP的应用 4.7 word表格制作 【教学目的】 1.掌握word表格的拆分与合并格式设置。 2.能制作出具有特殊格式的表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Word特殊表格的制作。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制作出具有特殊格式的表格,刚开始学生们对于具有特殊格式的表格的制作很感觉到比较难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到这一知识点,会将表格的制作分成几个步骤,并结合多个专项练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问答法 【组织教学】 1.点名,记录考勤,检查学生仪容仪表。 2.组织学生检查机器,填写交接班记录表。 【导入新课】 1.插入一个新的表格有哪些方法?怎样添加新的一列或一行? 2.我们平时接触的请假条,签到表是怎样做出来的?可以利用word表格的功能 做出来吗? 【新课讲授】 表格的特殊格式化: 1. 合并单元格 方法一:选中要合并的单元格,单击“表格”——“合并单元格”菜单; 或右击,再选择“合并单元格”;或按“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中的“合并单元格”按钮。 方法二:也可利用“绘制表格”中的擦除工具。方法:工具栏中的“表格 和边框”工具——“擦除”工具,把需要合并的单元格之间的线条擦去就可以了。 实例演示 按照样图,修改下列的表格: 行高:第1~5行取固定值1.1厘米,第6行取固定值1.45厘米。

列宽:每列的列宽都为2.5厘米。 合并:将表格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的所有单元格(除第一列外)合并,如样图所示。 样图: 【提示】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一的前提下,让学生先自己体会方法二的操作。 2. 拆分单元格。 方法一:选中要拆分的单元格,单击“表格”——“拆分单元格”菜单; 或右击,再选择“拆分单元格”;或按“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中的“拆分单元格”按钮,弹出“拆分单元格”对话框;在“列数”、“行数”框中输入每个单元格要拆分成的列数和行数,按“确定”按钮。 方法二:也可利用“绘制表格”中的绘制表格工具。方法:工具栏中的“表 格和边框”工具——“绘制表格”工具,在需要拆分的单元格之间添加画线就可以了。 实例演示 按照样图,修改下列表格: 调整表格:在第三行前添加新的一行,前输入如样图所显示的内容。 表格格式化:表格内的文字均为五号楷体;表格中的全部内容中部居中。 拆分单元格:把第二列(除第一行和最后一行外)拆分为四列,并适当调整单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时间:20XX年3月12日上午第一节课 班级:高职二班 地点:网络中心 主讲教师:徐剑 教学课题:Excel工作表中的数据筛选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数据的筛选方法(自动筛选及高级筛选),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难点:如何用高级筛选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任务驱动法 实验及教具:实例、多媒体 教学课时:第一学时(总共2学时) 教学过程: 通过完成四个具体任务,来达到对两种数据筛选方法的掌握。 一、展示任务,查看数据表(2分钟) 1、请找出计算机成绩表中的文秘专业考试成绩最高的女同学 2、请在计算机成绩表中找出财会专业或计算机专业姓李的同学 3、请在学生信息表(1)中找出家住水口的电子专业的同学信息,结果存放在以H2为左上角单元格的区域 4、请在学生信息表(2)中找出性别为男或年龄大于18岁的同学,在原有区域显示结果 1. 任务1:请找出计算机成绩表中的文秘专业考试成绩最高的女同学(4分钟) 操作步骤: 1. 单击数据区域任何一个单元格 单击“数据”菜单“筛选”命令的“自动筛选”项,数据表的每个字段名旁 边出现下拉按钮“▼”,单击“专业”字段的下拉按钮“▼”,在出现的下 拉列表中选择“文秘”,单击“性别”字段的下拉按钮“▼”,在出现的下 拉列表中选择“女” 很明显筛选后所显示的记录远远少于先前的记录数,可以直接在这些记录中 找到最高分的同学,也可以再进行一次排序,直接看到文秘专业最高分的女 同学 2. 学生操作,完成第一个任务,教师检查完成情况。(2分钟)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doc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时间: 20XX 年 3 月 12 日上午第一节课 班级:高职二班 地点:网络中心 主讲教师:徐剑 教学课题: Excel 工作表中的数据筛选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据的筛选方法(自动筛选及高级筛选),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难点:如何用高级筛选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任务驱动法 实验及教具:实例、多媒体 教学课时:第一学时(总共 2 学时) 教学过程: 通过完成四个具体任务,来达到对两种数据筛选方法的掌握。 一、展示任务,查看数据表( 2 分钟) 1、请找出计算机成绩表中的文秘专业考试成绩最高的女同学 2、请在计算机成绩表中找出财会专业或计算机专业姓李的同学 3、请在学生信息表(1)中找出家住水口的电子专业的同学信息,结果存放在以H2 为左上 角单元格的区域 4、请在学生信息表(2)中找出性别为男或年龄大于18 岁的同学,在原有区域显示结果 1. 任务 1:请找出计算机成绩表中的文秘专业考试成绩最高的女同学(4分钟) 操作步骤: 1.单击数据区域任何一个单元格 2.单击“数据”菜单“筛选”命令的“自动筛选”项,数据表的每个字段名旁边出现 下拉按钮“▼”,单击“专业”字段的下拉按钮“▼”,在出现的下拉列表中选择 “文秘”,单击“性别”字段的下拉按钮“▼”,在出现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女”矚慫 润厲钐瘗睞枥庑赖。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3.很明显筛选后所显示的记录远远少于先前的记录数,可以直接在这些记录中 找到最高分的同学,也可以再进行一次排序,直接看到文秘专业最高分的女 同学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2. 学生操作,完成第一个任务,教师检查完成情况。

经济地理学课件上的问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件上的问题及答案(以ppt为基础,仅作参考) 1.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 空间研究尺度变化:企业区位(1940年代之前);区域产业布局(1950年代-1980年代);全球分工与合作(1990年代之后)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 (3)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文化转向 2.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定义: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图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区域竞争力提升问题二、人口问题三、环境问题四、贫富差异问题 4.谈谈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国际经济地理学研究热点领域:(一)全球化的研究(二)技术进步空间影响的研究(三)环境与管制研究(四)区域发展研究(五)企业区位和企业战略研究(六)社会问题的经济地理研究 5.我国经济地理的研究进展 (一)“以任务带学科” 的发展(二)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三)国土开发和规划、区域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领域成为研究主力。(四)乡镇企业研究和外资研究成为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领域(五)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1.解释区位、区位主体、区位理论及区位因子等概念。 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严格的说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②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是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理论体系: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 2.简述现代区位理论与传统古典区位理论的特色差异。P35 3.试分述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1)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经济地理学讲义_第7章

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Ⅰ.区域的概念 区域的概念最早为地理学所使用,而且一直为地理学研究的中心概念。 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和均质性特征来划分(如沙漠地带、冰缘地带均称为区域),然而其边界往往是连续性和均质性遭到破坏的过渡带。简言之,区域就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经济地理学: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Ⅱ.经济地理学中“区域”的内涵 1. 区域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空间”,这个“空间”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依托。 2. 区域有大小、层次或等级之分,进而组合成区域系统或等级体系。 3. 区域可分为同质区域和集聚区域。 同质区域是依据所研究的某一种或某类经济活动、经济要素等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划分的区域(如农业专业化地区,土地里利用类型区); 集聚区域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内在功能联系的强弱程度而划分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 4. 区域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区域的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区域的功能,对内表现为组织区内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对外表现为是国民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中扮演某个角色。 5. 区域对外都表现出特有的经济个性,是一个经济实体。区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在发展方面相互影响和制约。 6. 区域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有由形成、发展、成熟、衰退或再生等阶段所组成的生命周期,演变过程大致相同。 Ⅲ.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从两条路径进行: 1. 以单个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其内部的结构、功能,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 2. 以若干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组织问题。 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 相关概念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财务_培训]第七章中心地域区位论经济地理学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四、中心地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廖什(市场)中心地理区位论 一、廖什市场区位论 二、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三、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 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本章讨论与交流—— 谈谈你对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的中心性认识 试绘制你家乡所在县域的不同等级中心地分布图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1、背景 20世纪开始,经济活动加速了集聚的进程;城市(聚落)在区域社会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

位。 2、目的 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小知识 克氏在探究其理论时,曾说过:“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克氏自小对地图感兴趣,自进入大学后,他除从事地理学外,还精通经济学,尤其对韦伯区位论感兴趣。这为他构建他的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出了聚落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域呈六边形的空间组织结构,并探讨了市场、交通、行政原则影响下中心地空间系统。 二、理解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 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的布局场所。 2、中心商品——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可分高级与低级中心商品。 3、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可分高级与低级中心地职能。 4、中心性——相对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或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常用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总量与自身消耗之差)。 5、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心地区域)——指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当中心与周围的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6、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与下限) 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