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中国各地习俗

冬至中国各地习俗
冬至中国各地习俗

冬至中国各地习俗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

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

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

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

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

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

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

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

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

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

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

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

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

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

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

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

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

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

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

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

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

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

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

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

“跃跃欲试”。

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

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

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

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

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

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

觉得好笑起来。

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

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

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

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

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

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

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

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

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

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

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

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

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

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

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

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

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

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

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

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

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

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

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

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

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

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

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

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

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绍兴冬至习俗

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们一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嘉泰会稽志》称其节

“大略如正旦而差简”,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

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记季节变化。民间更有

“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边,雨冬至晴

过年”之谚,以冬至迟早、晴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是日,民

间必家家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

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

化,俗称“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是日去坟

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谓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梦天天。

旧时,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日前后将一年中的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再个把

月时间就“着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无暇再去舂米;

二来因为春气一动,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

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少粮食的损耗。

绍兴人家中酿酒,一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

保藏,不会变质。此时还可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品馈赠亲友。

冬至夜,绍兴民间还有“生火熜”习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内,谓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来年家事兴旺发达。

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传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或言至日最短,以

馄饨形团而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虽然后

者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晚

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

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是日,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忌打碎盘碗;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许打骂孩子,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责罚,先生

只能举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约当公历12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

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

同样很隆重。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

吃的“冬节丸”,实际上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

粉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有红、白两色。“搓丸”

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

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

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但清嘉庆《惠安县志.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

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

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

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

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

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

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

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

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

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入苦坑”。但农闲不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过后106

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

“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

等等。

泉州部分山区的风俗是冬至扫墓

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这一风俗究竟流传了多久,这里有

什么样的谜团呢?

台湾冬至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

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

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

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宁波冬至习俗

“吃了汤果大一岁。”,宁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宁波的习俗,要做冬至羹饭。冬至日早上还要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汤果,寓意把之

前的霉运全部“翻”过去。酒酿圆子、汤团这天吃上几个,寓意团圆、圆满。老宁波人还要做一道烤菜年糕,寄托“年年高”的美好

心愿。

长沙冬至习俗

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

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

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

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

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长沙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举行祭祀仪式。各家还有吃

糯米饭,做霉豆腐,烟熏腊肉。

杭州冬至习俗

在杭州,人们把冬至吃剩的鱼头和鱼尾放在米缸里过夜,隔天再取出来吃,这样寓意着“吃剩有余”。

冬至团

亦称“冬至丸”。汉族冬至节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

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

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

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

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

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

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其中一个,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在冬至这一天,对於位

於北半球的台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於冬季的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

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们

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

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

代以后才有。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

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

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麼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

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

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麼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登封民间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校本课程《登封民间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登封市直属第二初级中学 一、课程资源分析 登封的民间传统风俗是不断发展变异的历史文化流动载体,是我们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积淀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心里特征和文化特质。不了解登封的民间传统风俗,就难以充分认识登封。登封有厚重的民间历史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生活、礼仪往来、民俗崇拜,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又有嵩山地区的独特性,可使我们深深感触到登封人民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大气磅礴的凝聚力、博大精深的融合力和继往开来的创造力。 登封地区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大致可分为创世帝系神话、佛道宗教故事、中岳风物故事、嵩山龙神传说、登封特产传说、少林武术故事、历史名人故事、民间故事等几个系列,尤其是创世帝系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滚麽成亲》《龙马负图》《夸父追月》《杨二郎担山赶太阳》《皇帝战蚩尤》《尧访许由》《舜帝访贤》《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河南大学文学教授、民俗学研究专家张振犁先生通过对登封地区、嵩山地区的神话故事的考察、对比和分析,认为嵩山开辟了创世神化,认为三皇五帝功业在嵩山,最后得出了“嵩山是中华民族的神话集中的神殿,嵩山是东方的奥林匹亚圣山”的结论。 登封是佛、道、儒三角荟萃之地,登封的民俗信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登封市人民既崇拜中华民族的始祖和英贤,如三皇、大禹,又信仰佛道二教的神灵,如佛祖、观音、太上老君、关帝、登封人民还信仰有鲜明嵩山地域特征的中岳大帝、无极老母和九龙圣母等。中岳大帝是嵩山的山神,无极老母作为登封民间道教最高的神灵,理所应当受到敬奉。因出于善心,为道士洗袍而未婚生育的九龙圣母和“九龙爷生的丑,掂住尾巴扔到山后头”的九龙王也备受人们崇敬礼祀。春节期间,登封农村都要供奉各类神灵,如天地全神、灶神、门神、井神、送子神、龙王爷、马王爷、土地神等。灯节期间,很多村庄都要做火神社、花姑社等神社,这些在展示登封民间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展现出了我们汉民族信仰的历史文化轨

中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夹河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民勤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按照现代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近期目标: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中长期目标: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学习内容和活动途径 (一)经典诵读进校园 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组织开展优秀

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围绕仁、义、礼、智、信“五常”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开展经典专题教育。 活动途径: 1、利用晨读、班会或地方课程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2、通过“道德讲堂”、主题演讲、征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3、以办主题板报、建班级图书角等形式,强化诵读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4、制订诵读计划,充分发挥语文课堂诵读主渠道作用,合理设置诵读课,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 (二)古诗文诵读进校园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诵读篇目主要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文推荐篇目,初中61 篇。 活动途径: 1、我校结合实际,创新诵读形式,通过开展诗配画、诗配舞、诗配乐、诗朗诵、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 2、营造学经典、诵诗文的良好氛围。 3、课堂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要求各科教 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 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 3.惊蛰 “惊蛰至,雷声起。”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 因为“梨”与“离”同音,惊蛰吃梨,可以让病痛远离身体。对于农人来说,也有让虫害远离庄稼的含义。 4.春分 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 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据专家介绍,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 万物生长时,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紧随寒食,由于日子接近,清明祭祖踏青,寒食禁火扫墓,渐渐合二为一。 这天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 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黄庭坚就写了“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6.谷雨 雨生百谷,谓之谷雨,这时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这是谷类作物生长的旺季。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除了农作,古人们在谷雨做的事情还很多:南方要采谷雨茶,传说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又名吃春,寓意接新春到来。 7.立夏

传统节日的资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传统节日的资料 篇一: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过程资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过程资料 皇甫小学 皇甫小学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过程资料 篇二: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

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寒食节、清明节: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四月八:相传是释迦牟尼的诞辰日,多有庙会和朝山活动。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亦称“晒虫节”,有“六月六,晒丝绸”的民谚。此日午间晾晒丝、绸、皮、毛等经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虫蛀。还有“翻经会”“晒袍会”等,陕西还有放捞河灯和汲水造酒的活动,有的地区还举行“六月场”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表,掷花包形式,寻求恋爱对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冬至的意义

冬至的意义 【篇一: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 夏至和冬至中间。ryb电动内啮合齿轮泵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ryb内啮合齿轮泵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ryb电动齿轮 泵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内啮合摆 线齿轮泵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yhb轴头油泵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bc系列变频专用内啮合齿轮泵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ryb系列燃油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点火油泵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zyb增压燃油泵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zyb系列增压燃油泵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名词解释nyp高粘度泵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 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nyp 高粘度保温泵 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 有密切关系。内环式高粘度泵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 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nyp内环式高粘度泵 如“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 化关系的科学。nyp转子泵 【篇二: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 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 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雨水:降雨开始,雨量 增多。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清明: 天气晴朗,万物滋生。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小满:麦 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 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 气温开始下降。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寒露:天冷,露水很凉。霜降:开始下霜。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名词解释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 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 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 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写中国传统节日的三年级作文欢乐冬至节

写中国传统节日的三年级作文欢乐 冬至节 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这一天,一家人要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包饺子吃饺子。传说在冬至这一天不吃饺子的人就会把耳朵冻掉。 吃过早饭后,妈妈就让我帮她洗菜切菜,然后榨蔬菜汁,准备包五彩饺子。经过一两个小时的协力合作五彩饺子就包好了。我们把饺子摆放成了圆形图案,爱心图案,小花图案,五彩饺子出炉啦!我们敞开肚皮大吃了一顿。 做五彩饺子剩下的蔬菜汁怎么办?我急切地问道。妈妈眼睛一转灵机一动地说:“别担心,我们晚上来做个五彩米饭!”我和妈妈辛勤地淘米,分别把米放入橙子汁,紫包菜汁,麻豌豆汁,胡萝卜汁和通红的辣椒汁里,然后用保鲜膜覆盖上,放入蒸锅里蒸40分钟,五彩米饭就做好了。当五彩米饭被端上桌时,我们几个小朋友都高兴地欢呼起来,急着挑这个,挑那个,都想要最漂亮的,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呢!结果只剩下颜色最艳丽的红色没有被挑,

因为我们都知道红色米饭的秘密。我们都尝到了美味可口的五彩米饭,有泛着豌豆清香的米饭,有泛着酸甜的橙子味道的米饭,只有秘密皱着眉头吃着本来想骗别的辣椒米饭。 哈哈哈!这个冬至过得真是太愉快啦! 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这一天,一家人要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包饺子吃饺子。传说在冬至这一天不吃饺子的人就会把耳朵冻掉。 吃过早饭后,妈妈就让我帮她洗菜切菜,然后榨蔬菜汁,准备包五彩饺子。经过一两个小时的协力合作五彩饺子就包好了。我们把饺子摆放成了圆形图案,爱心图案,小花图案,五彩饺子出炉啦!我们敞开肚皮大吃了一顿。 做五彩饺子剩下的蔬菜汁怎么办?我急切地问道。妈妈眼睛一转灵机一动地说:“别担心,我们晚上来做个五彩米饭!”我和妈妈辛勤地淘米,分别把米放入橙子汁,紫包菜汁,麻豌豆汁,胡萝卜汁和通红的辣椒汁里,然后用保鲜膜覆盖上,放入蒸锅里蒸40分钟,五彩米饭就做好了。当五彩米饭被端

传统文化常识之24节气

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 一、“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 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附: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二十四节气”有的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 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至”是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分”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有的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有的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有的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附:“二十四节气”具体表象 1.立春(2月3—5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 四季从此开始新的轮回。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 2.雨水(2月18—20日):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3月5—7日):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 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 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 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4.春分(3月20—21日):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 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 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 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5.清明(4月4—6日):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在清明节 这一天,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 明净。故谓之清明。” 6.谷雨(4月19—21日):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 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7.立夏(5月5—7日):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 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8.小满(5月20—22日):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 以叫小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强自立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 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难点: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强 通过观看《2015年阅兵式》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 (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

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 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 四、凝聚升华 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1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自强自立的一些表现。 2说说自强自立的一些名言警句 3做生活的强者,你准备从哪做起? 3、教师寄语:(要求同学们作到“五要”) 1)、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 2)、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 4)、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 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

大连微笑汉语学校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系列分享 (四)中国传统节日冬至

微笑汉语学校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系列分享(四) 中国传统节日冬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汉族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

冬至是传统节日吗

冬至是传统节日吗 冬至是传统节日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 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 日至23日之间。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据记载,周秦 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 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 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 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 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 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 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集中开展经典诵读进校园、传统美德进校园、民族精神进校园等活动,做到传授知识、情感体验和启迪心智三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修身养德和完善人格的育人目标。 二、组织机构及分工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三、活动目的 让全体同学在弘扬传统经典文化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健全人格,提高文化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四、活动内容 (一)经典诵读进校园 负责人: 活动时间:7月5日---7月15日 活动方式:主题班会、征文、黑板报、图书角等 诵读范围:围绕仁、义、礼、智、信“五常”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开展诵读。 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利用晨读、班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通过“道德讲堂”、主题演讲、征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以办主题板报、建班级图书角等形式,强化诵读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制订诵读计划,充分发挥语文课堂诵读主渠道作用,合理设置诵读课,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 (二)古诗文诵读进校园 负责人: 活动时间:7月16日---7月26日 活动方式:诗配画、诗配舞、诗配乐、诗朗诵、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 诵读范围: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文推荐篇目(61篇)。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各班要结合各自实际,创新诵读形式,通过开展诗配画、诗配舞、诗配乐、诗朗诵、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积极营造学经典、诵诗文的良好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传统文化教案92883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教学目的 (一)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二)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三)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四)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声律启蒙》(节选一) 一、经典回放: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教学过程: 二、简介《声律启蒙》。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2页 七、活动广角:第3页 八、成长袋:第4页 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声律启蒙》(节选二) 一、经典回放: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个人整理修改版)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夕英文名Chinese New Year's Eve 别称:大年夜、除夜、岁除 节日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流行地区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节日起源除旧布

新、祭祀祖先 节日活动:清扫庭舍、贴年红、祭祖、守岁 节日饮食:年夜饭 节日意义:除旧布新,迎祖宗回家过年起源时间先秦时期 风俗习惯 ?年夜饭?贴年红?燃爆竹?祭祖?守岁?挂灯笼?压岁钱 节日禁忌 1、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19] 2、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务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20] 3、忌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扫地、洒水、随地便溺。据说这样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就会降祸于人。[20] 4 、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5、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 6、忌说不吉利的字眼。 7、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典故传说 夕的传说?七郎射夕?熬年守岁?春联门神 二、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文名春节英文名Spring Festival 别称新春、年节、新禧、岁首、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华人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 4 月 5 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 1/ 13

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

2020冬至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方案

2020冬至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方 案 冬至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以下是搜集整理的冬至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方案,欢迎阅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冬至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方案第一篇 冬至(英语:winter 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在中国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历史渊源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

冬至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冬至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冬至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冬至的由来; 2.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让学生懂得去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以实际行动减轻父母的负担。 二、教学重点: 了解冬至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 三、教学难点: 领略祖国的传统文化——冬至的的无穷魅力,意识到在生活中能够懂得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并以实际行动减轻父母的负担。 四、活动形式: 朗诵、讲故事、游戏、吉他、小品、歌唱等 五、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主持人宣布“情暖冬至,洋溢青春”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节日冬至的由来和传说: (1)请听朗诵诗词《小至》和优美诗句; (2)讲述冬至的传说和习俗:如冬至吃饺子、狗肉和混沌等。 3、冬至是一个开心的节日,接下来一起来玩游戏“模仿秀”; 4、在冬至这天,家人都会团聚一起吃汤圆,接下来请倾听吉他《卖汤圆》; 5、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幽默又搞笑的小品《卖汤圆》; 6、冬至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在这一天我们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的负担。接下来请听朗诵《歌颂母亲》; 7、在这欢乐的节日当中,每个人心中都有愿望,下面请听歌曲《许一个愿望》; 8、伴随着歌声,学生畅谈自己的愿望。 9、班主任总结: 在这次班会中,同学们兴趣盎然,讨论的热火朝天。学生们了解了很多关于冬至的知识。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在我国

古代对这一天非常重视,冬至被当做一个较大的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 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还认识了冬至传统食物汤圆、饺子。 冬至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第二篇 冬至(英语:winter 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 北白昼越短。 在中国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 州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 常见。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历史渊源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 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 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 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 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 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 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 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 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