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的意义、模式

农村金融的意义、模式
农村金融的意义、模式

农村金融的意义、模式

农村金融就是农村中以农业为主,包括农村中小企业等其他非农生产经营活动在内的领域,组织和调剂资金的活动。农村金融即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指以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农村金融的含义主要由如下几点:第一,金融活动是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第二,采用的手段是信用。第三,作用的实体是资金。第四,表现的形态是货币。

农村金融区别于普通金融的特点有:具有较强的关联风险;户均贷款和储蓄规模均很小;缺乏传统的抵押物品;分散分割的市场;较强的季节性;补贴性的信贷支持;基础设施很差。由此,农村金融涉及面广(涉及农业、工商业、涉及城乡),风险较高(涉及自然灾害、经济风险、资金周转慢,流通速度慢),政策性强(政策性补贴多),管理较难(农业生产不稳定和资金需求不平衡,金融管理困难)。

意义: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有利于充分利用金融手段调配农村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形势下,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要任务和着力点就是深化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对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农业增效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金融供给不足与金融需求旺盛之间的内在矛盾。如何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重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以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协调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要建立农村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首先要完善金融法律体系,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县域金融相关法律,明确各类县域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监管责任和监管办法,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司法效率。明确界定县域金融的概念,对县域金融体系、县域金融机构支农义务、县域金融机构的监管及扶持、农业保险与再保险等建立明确的制度。

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金融机构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在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法律允许和保护农户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情况下适度扩大农户抵押品范围;大力支持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对发展初期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充资本金等支持,以便将农民闲散的小额资金汇集起来,更大程度上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

要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通过进行引导和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加大涉农保险力度,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发展“小额参与、联合投保”的农产品保险品种,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要重新构建信贷管理机制,在贷款方式、抵押担保要求、风险控制、风险定价、还款方式等方面要有所突破,特别是要建立对基层银行和信贷人员的正向激励机制,要制定对县域信贷业务,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鼓励、促进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鼓励其充分发挥贷前调查和贷后监督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县域信贷业务。

要建立规范的金融退出和准入机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发展区域性小额贷款公司和小型商业银行,并将其作为连接大银行和农户的纽带,发挥其提供融资服务的比较优势,以逐步解决农村中小型企业和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在支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有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大力增加有效信贷供给,而且要能准确把握好市场定位、经营策略、方法和原则,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县域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

模式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实体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我国农村经济迫切需要更多金融支持和服务。然而,随着近年来银行业机构整合和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银行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显现。几十年来政府主导构建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体制运行效果与实际需要还有很大差距,最根本的问题和最直接的表现是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不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受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显著。

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金融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即金融抑制。一方面,金融市场不发达,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金融机构很难有效地吸收各种闲散资金,与此同时,由于资金使用成本极低(甚至为负数),形成旺盛的资金需求。在资金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能获得贷款的多数是享有特权的国有企业和一些特殊关系企业,贷款使用不讲效益。这种资金集聚困难与使用浪费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滞后反过来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服务的需求,制约着金融业的扩展,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互相挚肘的恶性循环。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多元化增长,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为例。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粮食种植效益普遍较低,曾经出现“增产多、增收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滞缓。于是,各级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农村产业多元化对银行业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多要求,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更新都需要解决资金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网点覆盖率低,仍有2868 个镇(乡)未设任何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拥有一家营业网点的乡镇有8901 个。在西部山区,农民要翻山越岭几十公里才能到达最近的银行网点,这与我国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言,差距非常遥远。不仅如此,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网点中,能够提供除存、贷、汇以外业务的不足20%,绝大部分行政村网点不能提供基本贷款业务,特别是农民和农村微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还未从根本上缓解。农村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难以满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边缘化”现象日渐严重。

农村潜在资金需求难以实现市场失灵是指通过市场价值规律这个“看不见的手”无法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情况。表现为即使当商品或服务的边际社会收益超过边际社会成本时,市场也无法或不愿意提供该类产品或服务。作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信息不对称使交易双方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结果造成价格扭曲或者交易难以达成。对于农户来讲,银行难以得到其“标准化”的商业信息,再加上农业生产受自然影响较大,风险较高,农户生产经营随意性大,信贷风险难以控制,资金安全得不到保障。对于农村企业来讲,由于规模小,财务管理缺失,造成经营管理信息不透明,使得银行无法了解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另外,农村企业经常使用现金结算,银行难以及时掌握其经营变化。结果造成农村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使潜在的资金供给不能转变为现实,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失衡。

作为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安排,当前农村金融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竞争性。近年来,我国大部分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从事贷款业务,而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经营机制和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同时,缺乏竞争对手也使得农村信用社没有动力去开发新的信贷产品以及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二是缺乏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对于从农村

吸存资金的机构,缺乏相应的制度机制,要求其承担一定的回馈义务;三是缺乏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和信贷担保机制。而农户赖以生存的土地与房屋又不适合作为抵押品,再加上缺乏信用担保机构,导致金融机构不敢加大贷款投入。

近年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完善公司治理的同时,加强了对各类风险的管控。为降低经营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建立了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和贷款抵押制度。由于手续繁杂和缺少抵(质)押品而不能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影响农户贷款最大的因素是手续繁杂,而影响农村企业贷款最大的因素是缺少抵(质)押品。农户资金需求金额较小,面对银行苛刻的贷款条件和繁杂的贷款手续,一般农户反而更愿意通过民间借贷获得资金。而对于农村企业,如果无法向银行提供有效的担保或抵押,就只能放弃贷款申请。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供给不断减少。首先,在商业化改革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出发大量撤并农村地区机构网点,大部分乡镇仅有农信社一家提供信贷服务。其次,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从事粮棉油购销贷款的供应和管理,贷款对象主要是国有粮棉油储备及购销企业。2006 年银监会已同意农发行扩大贷款业务对象,职能有所扩展,但由于受资金来源、机构网点与人员等限制,其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缓慢。第三,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不高,其品牌业务小额农贷及农户贷款逾期率高,加之小额农贷业务成本较高,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的积极性。

经济决定金融,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层次性,每一层次的金融需求又具有多元化特征。目前,农村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选择类似的客户、提供同质化产品和服务的现状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的提高和金融机构长期发展的空间。为了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必须构建与之对应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即构建错位式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同类型农村金融机构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目标,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规模实施市场补缺竞争策略,选择某一层次的金融需求作为目标市场,有效发挥比较优势,提供差别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2006年,农业银行提出面向农村、服务三农的战略布局,把服务三农、开拓农村市场作为今后的重要战略目标和市场定位。但是,农村金融市场已经今非昔比,农村信用社规模的壮大和农村金融市场的放开加快了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的形成,农业银行在业务开展中面临的竞争和挑战将会更加激烈。尽管如此,农业银行拥有的人力、资金和机构网络资源及其在有效缓解城乡二元经济割裂和金融产品层次低等问题上的能力是其它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比拟的:农业银行同时在城市和农村具有庞大的机构和服务网络,能够在城市和农村吸收资金并实现城乡之间的通存通兑;农业银行具有大量长期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的人力资源,对新产品开发和新业务的开展具有智力优势。

根据资源优势和农村金融需求结构,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着力点还在于发挥其商业性金融主渠道作用。因此,农业银行应科学制定市场策略,优化业务流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一是明确市场定位。农村金融市场不仅地域广阔,而且市场需求差异性大。要根据不同机构所在地域的资源和经济发展程度,允许分支机构采取不同的业务模式,合理确定业务发展重点,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二是增强经营机制弹性。在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放宽基层行的贷款权限;调整全国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适当提高“软信息”对贷款信用评级结果的影响;在信贷管理上注重激励和约束的对称性,激发信贷人员信贷营销的主动性。三是注重产品创新。要根据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主动走向市场,有重点的设计开发产品和服务,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扩大有效金融需求主体。

制度经济学认为,合理的市场边界有助于市场组织向目标客户提供服务,从而减少市场

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根据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总体规划和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应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政策导向作用,贯彻执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二是市场补缺作用,缓解农村金融市场失灵。三是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对农业和农村相关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体现政府支持意向,并通过前期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后期资金进入。四是信用建设作用,通过扶持农村龙头企业和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为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进入创造信用环境。

鉴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结合邮政储蓄机构遍布乡村,经常与农户打交道的特点,邮政储蓄机构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以分散的农户和农村企业为目标客户,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加快自身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大量资金是通过邮政储蓄渠道流出的。因此,如何开辟更多渠道将邮政储蓄资金留在农村是促进农村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关键。鉴于尚不具备贷款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邮政储蓄机构缺乏全面开展贷款业务的能力。在资金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前提下,邮政储蓄银行机构的最优业务选择有两个:一是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空白,大力开展小额贷款,通过将资金分散到广大农户,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同时实现资金回流农村的目标;二是利用遍布城乡的机构网络开展汇款、代理等中间业务。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我国农村目前农民工每年大量的收入转回农村必须通过银行网络,这为邮政储蓄银行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为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和缓解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状况,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2006 年12 月,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允许农村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和农村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截至目前,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全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有107 家。按照银监会要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于农村基层金融需求,例如,为农村种养殖户提供急需贷款以及小范围富裕资金调配使用(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通过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银监会制定了一个三年内金融服务覆盖欠发达农村地区的规划,逐步填补农村金融市场空白,逐步缓解农村金融供求矛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边缘化”局面。

在公司治理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理顺政府领导、行业管理和自主经营之间的关系,在组织框架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严格界定省级联社对辖内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责,保证入股行社在公司治理中的权益。其次,县级联社公司治理结构构造要体现对经营管理层的有效制衡。在转换经营机制方面,农村信用社应重点加强信贷管理制度创新。一是改革信贷管理组织结构,实现信贷管理分工与制衡相结合。二是借鉴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价制度,使其成为信贷管理的基础。三是明确信贷岗位职责,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四是积极推进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将贷款风险分类与日常信贷管理紧密结合,促进信用社自身信贷管理水平与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探析

摘要:文章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流派进行了回顾,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我国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得出相关的政策结论。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流派;关系;探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世界经济发展史反复证明,金融抑制和金融过度都会损害经济增长。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能够正确把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起与经济快速增长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不仅关乎金融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的流派从早期的古典经济学算起,西方经济学界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在这场长期论争中,有两种作用机制一直备受关注:一是货币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二是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根据对这两种作用机制的不同理解,大体上可以把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流派分为金融无关论、金融促进论和金融从属论三种代写论文。金融与经济增长无关论。古典经济学家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抽象成货币变量与实际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分法”。在此基础上,萨伊提出货币中性论,强调货币数量的改变只会造成物价水平等比例的上升或下降,对生产供给、实际产出和就业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即货币只是实体经济的面纱。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货币只不过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使得商品交换更加容易和顺畅,而对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并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极其稳定的,短期内由于存在适应性预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影响产量和物价;但从长期看,产出量是由劳动、资本和技术等非货币因素决定的,货币供应量只决定物价水平。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只有未预期的货币变动能够影响短期真实变量。从长期看,由于货币政策是可预期的,货币变动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相应变化,而对真实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尽管理性预期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货币面纱”论,但仍坚信金融与经济增长无关。金融促进经济增长论。有关货币流通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讨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认为,慎重的商业活动可增进一国产业,但增进产业的方法不在于增进一国资本,而在于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早在19世纪末就认识到古典货币中性论的不足,指出,在信用制度条件下,货币对经济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在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一般物价水平稳定的状态下,货币才是中性的。熊彼特则从信用创造的视角突出了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而功能健全的银行可以对企业家进行筛选,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指出,未来的不确定性是货币经济的主要特征,通过利率对投资的诱导作用,货币就能影响国民收入的产出水平。凯恩斯还通过总量分析,把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克服了古典经济学“二分法”的不足,实现了对早期货币中性论的质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约翰·格利和爱德华·肖阐述了金融中介在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揭开了金融理论研究的序幕。此后,金融因素逐渐在经济理论中得到重视,并凸显成为同土地、资本、劳动同样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1969年,现代比较金融学的奠基人戈德史密斯指出,以初级证券和次级证券为形式的金融上层结构加速了经济增长,改善了经济运行,为资金转移到最佳的使用者手中提供了便利。20世纪70年代,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分别在金融深化论、金融压制论的分析中,将货币与非货币资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统一起来,阐述了一国金融体制与该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之后,卡普尔等人把麦金农和肖的静态分析发展成为动态分析,进一步阐明了金融深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内生金融理论强调,资本效率的改进得益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把资本分配到最佳可能用途上所起的关键作用。

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

货币银行学 第十四章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练掌握金融风险的涵义、特点、后果及分类; 2、掌握产生金融风险的成因; 3、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涵义及基本内容。 教学建议 结合中国银行业存在的金融风险来理解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融风险概述 第二节金融风险的成因 第三节金融风险管理 第一节金融风险概述 一、金融风险的定义 金融风险就是指在资金融通和货币资金的经营过程中, 由于各种无法预见的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影响, 使资金经营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 从而有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也就是指经济金融条件的变化给金融参与者造成的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 金融风险具有下列特征: 1、金融风险产生于金融活动之中;

2、金融风险具有受益和损失的双面影响; 3、金融风险的承担者是金融活动的参与者; 4、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难度较大。 二、金融风险的特点 1、永久性和必然性 2、累加性和突发性 3、危害性和扩散性 4、收益性和可交易性 三、金融风险的后果 1、蒙受损失 2、获得收益 四、金融风险的种类 ( 一) 按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和规避风险的结果划分: 1、系统性风险: 因外部客观环境变化, 金融参与者不能控制的因素引起的风险。 2、非系统性风险: 资金借贷或经营者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或受投机因素的干扰, 自身心理预期的失误等因素引起的金融风险。 ( 二) 按金融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划分 1、利率风险: 金融市场上利率变化使经济主体在筹资和投资时所遭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的可能性。 2、汇率风险: 由汇率变动引起的风险, 包括交易风险、折算

关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几点体会

关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几点体会 经常在媒体上注意到有关“金融风险”的提法,所以利用业余时间翻阅了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书籍,让我领略到了目前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的衍生功能之强大,风险之隐蔽,可控之困难,结合自已所从事业务经理工作的实际,谈几点体会。 金融的管理就是风险的管理,它包含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在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损失的发生与否同操作风险和管控密切相关,只要操作无风险,既使存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也能控制到最小。所以做为基层支行的业务经理,直接面临具体的业务操作,直接把控着所在行员工的操作风险,身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为了防范操作风险,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 一、加强培训,要求业务人员的素质过硬 核心系统上线后,综合柜员推行,系统放开核准柜员的权限,会产生业务人员权限过大的现象,如果员工的业务素质不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不强,很容易出现差错;尤其是核准柜员,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权限与业务经理相当,所以也应赋予其一定的职责,对其素质与责任心提出要求,以更能有效地控制风险。 二、关注员工的业余生活,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 新的系统跟随新的风险理念,新的系统要求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信任你的业务经理、信任你的核准柜员,信任你的综合柜员,因此,除了业务上的培训,还要有生活上的关心,充分了解你的员工,在信任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对一些个人行为异常的员工,一定要有所警觉,提早防范,及时教育,过好思想政治这道关。 三、风险防控,要从新入行的员工抓起 新入行的员工因为刚步入社会,风险意识不足,再加上我行的业务产品众多,使他们学习的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仅停留在会操作的层面,如果对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业务规定以及风险点不主动了解,形成一种不良的操作习惯,则给风险的发生带来可乘之机,后果不堪设想;换个角度,既使这些新员工不会一直从事业务操作,工作伊始的风险意识培养,能够让其深知应该去营销什么客户,营销客户应该注重什么,以便在与其它部门的配合上会更加顺畅,也会让我行受益长远。 四、不断完善操作系统,改进适合新系统的操作管理办法 外部监管力度的加大,更加表明坚持制度的重要性;客户法律意识的日益提高,对我行原有的规章制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我行出于发展及收益最大化的考虑,为占领市场,各条线产品层出不穷,一线员工学习操作方法及营销压力不断加大。所以,为达到最佳的防范风险效果,操作办法应该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结合相关的法律要求,做到简便易行;另外,将各项制度要求如反洗钱、外汇管理、收费标准等需要耗费员工精力去判别的业务镶嵌到系统中,用系统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员工,同时降低风险与纠纷发生的几率。

金融风险管理单选多选判断

金融风险管理 单选题 1、按金融风险的性质可将风险划分为(系统风 险和非系统风险)。2、(信用风险)是指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是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3、以下不属于代理业务中的操作风险的是(代客理财产品由于市场利率波动而造成损失)4、(法律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或其他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因没有正确遵守法律条款或因法律条款不完善、不严密而引致的风险。5、(马克维茨)系统地提出现代证券组合理论,为证券投资风险管理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6、(转移策略)是在风险发生前。通过各种交易活动‘把可能发生的危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7、(数据仓库)存储着前台交易记录、各种风险头寸和金融工具信息及交易对手信息等。8、下列各种风险管理策略中,采用那一种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最为直接、有效(风险分散)。9、被视为银行一线准备金的是(现金资产)。10、依照“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基本特征为“肯定损失”的贷款为(损失类调款)。11、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商业银行的总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12、贴现发行债务的到期收益与当期债券价格(反向)相关。13、信用风险的核心内容是(信贷风险)。14、(德尔菲法)是20世纪50年代初研究使用的一种调查征求意见的方法,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预测和决策之中。15、1968年的Z评分模型中,对风险值的影响最大的指标是(销售收入/总资产)。16、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具有(刚性特征)。 17、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18、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越高,(风险性越小)。19、流动性缺口是指银行(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19、麦考利存续期是金融工具利息收入的现值与金融工具(现值)之比。20、利率互换交易是与20世纪(80年代初)。21、当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增加银行的利润。22、缺口是指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差额。23、源于功能货币与记账货币不一致的风险是(折算风险)。24、(硬)货币是对外价值稳定且趋于升值的货币。25、在出口或对外贷款的场合。如果预测计价结算或清偿的货币汇率贬值,可以在征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一下(提前收汇),以避免该货币可能贬值带来的损失。26、(20%)的负债、100%的债务率和25%的偿债率是债务国控制外债总量和结构的警戒线。27、人员风险是指(缺乏足够合格员工、缺乏对员工表现的恰当评估和考核等导致的风险)。28、下列风险中不属于操作风险的是(流动性风险)。29、将单一风险暴漏指标与固定百分百相乘得出监管资本需求的方法是(基本指标法)。30、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用于即使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不能满足支付需要,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的风险。31、证券投资管理公司的首要目标是(本金安全)。32、下 列证券中,分风险最小的是(中央政府债券)。33、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负债业务面临的最大 风险。34、下列措施中不属于理赔环节风险管理 措施的是(建立、健全风险核保制度)。35、保险 公司的财务风险集中体现在(资产和负债的不匹 配)。36、下列不属于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的是 (加大对异常信息和行为的监控力度)。11章—第 17章单选37并购业务是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 务)的一项重要业务。38引起证券承销失败的原 因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39 下列属于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特点的是(以自有资 金进行证券投资,盈利归己,风险自担)。40证券 公司的经纪业务是在(二级市场)上完成的。41 做好现金需求预测是开放式基金管理(赎回与流 动性风险)的手段。42(公司型)基金具有法人 资格。43基金管理公司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基 础是(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44信用社面临的最 基本的风险是(流动性风险)。45下列各项,负责 信用社内部审计监督的是(监管理事会)。46金融 信托投资公司的主要风险不包括(税务风险)47. 下列各项,(进口商)所承担的汇率风险主要是商 业性风险。48现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产生于 (20世纪70年代)。49当期权协议价格与标的资 产的市场价格相同时,期权的状态为(两平)。50 期权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越大,期权的时间价值 (越大)。51金融衍生工具面临的基础性风险是 (市场风险)。52(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IAFE) 的成立)标志着金融工程学正式形成。53我国于 20世纪(90年代)恢复股票的发行。54回购协 议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一种(短期)资金 融通方式。55期限少于一年的认股权证为(备兑 认股权证)。56下面不是网络银行的特点的是(交 易费用与我理点有相关性)。57在电子交易过程 中,负责核实用户和商家的真实身份以及交易请 求的合法性的部门是(电子认证中心(CA))。58 银行对技术性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先进程度以及所选 择的开发商、供应商、咨询或评估公司的水平)。 59(系统性风险)是指市场聚集性风险,对金融 体系的完整性构成威胁。60、20世纪90年代以来, 金融危机更多的是以(货币危机)形式爆发。61 (GDP增长率)在反映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 也反映了该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态势。62我国的银 行精算在律组织——银行业协会成立于(2000) 年。 多选题 1、关于风险的定义,下列正确的是(风险是发 生某一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是经济损失机 会的可能性;风险是经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危险; 风险是经济预期与实际发生各种结果的差异。)2、 金融风险的特征(隐蔽性;扩散性;加速性;可 控性。)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信用风险又被称 为违约风险;信用风险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风 险;信用风险存在于一切用用交易活动中)。4、 国家风险的基本特征有(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 动中;不论是政府、商业银行、企业,还是个人, 都有肯能遭受国家风险带来的损失。)。5、20世纪 70年代以来,金融风险的突出特点是(证券市场 的价格风险;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金融机构的 流动性风险。)。6、内控系统的设置要以金融风险 管理为主线,并遵循以下原则(有效性;全面性; 独立性。)。7、一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组织组织 系统一般包括一下子系统(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 员会;风险管理部;业务系统。)。8、金融风险综 合分析系统一般包括(贷款评估系统;财务报表 分析系统;担保评估系统;资产组合量化系统。)。 9、属于商业银行资产项目的是(现金资产;各种 贷款;证券投资;固定资产。)。10、从银行资产 和负债结构来识别金融风险的指标有(存贷款比 率;备付金比率;流动性比率;单个贷款比率。)。 11、信贷风险防范的方法中。减少风险的具体措 施有(实施信贷现代配给制度;实施抵押担保; 签订限制性契约;提供贷款承诺;跟踪客户资产 负债和资金流动情况。)。12、信贷结构调整通常 包括(产业和行业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种 类结构调整;贷款期限和规模结构调整。)。13、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可以根据市场效率的高 低将资本市场分为(弱有效市场;强有效市场; 中度有效市场。)。14、在贸易融资业务中,资金 可能出现风险的征兆有(信用问题;操作问题; 汇率问题。)。15、专家制度法的内容包括(品德 与声望;资格与能力;资金实力;担保;经营条 件和商业周期)。16、按照美国标准普尔、穆迪等 着名评级公司的作业流程,信用评级过程一般包 括的阶段有(准备;会谈;评定;事后管理。)。 17、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较强的负债有(活期存款;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向其他金融企业拆解资金; 向中央银行借款。)18、商业银行贷款理论的缺陷 是(没有考虑贷款需求多样化;没有认识到存贷 款的相对稳定性;没有注意到贷款清偿的外部条 件。)。19、证券公司流动还行风险主要来自(代 客理财;自营证券业务;新股(债券)发行及配 售承销业务;客户信用交易。)。20、商业银行现 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同 业存款。)。21、商业银行头寸包括(基础头寸; 可用头寸;可待头寸。)22、利率期货的特征有(标 准化合约条款;冲销交易;公开交易市场;交易 主体的另一方是交易所。)。23、利率风险的常用 分析方法有(收益分析法;经济价值法。)24、利 率风险的主要形式有(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 线风险;基准风险;期权性风险。)。25、管理利 率的常用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远期利率协定;利 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利率上限。)。26、 根据国际金融组织对外债的定义。外债的特征有 (外债的当事双方具有债权债务关系;外债的债 权债务关系具有契约性;外债的债权债务关系必 须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27、银行外汇 头寸管理方法有(设立合理的外汇交易头寸限额; 及时抛补敞口头寸;积极建立预防性头寸。)。28、 折算风险的管理方法有(缺口法;和约保值法。)。 29、国际上常用的借款方式有(国际金融组织贷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上) 2010-8-25 摘要:在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存在着经济货币化比率异常等一些令人困惑之处,因此需要对此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文章采用戈氏指标对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考察,并通过剔除虚假成分得到我国金融发展的真实水平,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经验研究。同时,将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间的“供给主导”、“需求遵从”理论假说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假说:虽然金融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发展的内在质却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致,最后是简短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发展,金融增长,经济增长 一、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研究及其困惑 对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许多文献(如,Goldsmith,1966,1969;Curley & Shaw,1955,1960;Patrick,1966;Porter,1966;Khatkhate,1972;Mckinnon,1973;Bhatia & Khatkhate,1975)都作了广泛研究。其中,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这便是Patdck(1966)所认为的金融发展的“供给主导”(supply—leading)作用。金融发展在储蓄动员、风险管理、交易便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对于金融发展究竟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却存在许多争论(Gupta,1984;Spears,1992)。以Goldsmith(1969)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金融发展以金融资产的形式直接增加储蓄,从而促进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Tun Wai(1972)、Sinai & Stokers(1972)、Wallick(1969)等有关文献均对这一假说提供了经验支持。而另一方面,以Mckinnon(1973)、Shaw(1973)为代表的金融压抑主义者却认为,现金余额的实际收益率是资本形成及由此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根据这一观点,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金融发展绩效取决于利率的发展绩效。因此金融压抑主义者认为,实行金融自由化、放松利率管制最为重要。运用传统的总储蓄方程,Fry(1988)基于亚洲不发达国家进行的研究发现,利率对总储蓄函数确实存在着积极的正向作用,尽管这种明显的积极效果对其他多数国家很小。Gupta(1987)在其选择的亚洲及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中也发现利率自由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形成高水平的储蓄。 与上述观点截然相反的是,Patrick(1966)认为金融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处于一种“需求遵从”(demand—following)地位,即其通过对经济增长所引致的新增金融服务需求来产生影响,因此金融发展附属于(handmaiden)经济增长(Robinson,1952;Stern,1989)。实业部门的增长方便了金融部门的发展,当经济增长时,其需要更多种类的金融服务和不断增长的金融机构来提供这些服务。根据这一观点,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的稀缺反映了对服务的需求。既然金融中介有助于将一国资源从低增长部门向高增长部门转移,那么,对金融中介的需求同样取决于实际经济中各部门增长速度的变化(patrick,1966)。 对以上两种结论的综合观点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双向关系,Patrick(1966)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金融风险管理复习资料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金融风险管理》复习大纲 一、单选题 1.()是指能增加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的要素。它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是造成损失的内在的或间接的原因。 A. 风险因素 B. 风险事故 C. 损失 D. 风险 2.汽车刹车系统失灵导致车祸造成人员死亡。这里车祸是()。 A. 风险因素 B. 风险事故 C. 损失 D. 风险 3.()指非故意的、非计划和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通常以货币单位衡量。 A. 风险因素 B. 风险事故 C. 损失 D. 风险 4.()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 A. 金融危机 B. 金融风险 C. 金融安全 D. 金融稳定 5.戈德史密斯(Goldsmith)给()下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A. 金融危机 B. 金融风险 C. 金融安全 D. 金融稳定 6.()是指一国具有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维护正常金融秩序、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A. 金融危机 B. 金融风险 C. 金融安全 D. 金融稳定 7.()是指发生波及地区性和系统性的金融动荡或严重损失的金融风险,它通常涉及整个金融体系。 A. 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B. 系统性金融风险

C. 国内金融风险 D. 国际金融风险 8.()是指金融活动的参与者如居民、企业、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 A. 信用风险 B. 系统性风险 C. 微观金融风险 D. 宏观金融风险 9.汇率风险、国际利率风险、国家风险都属于典型的()。 A. 操作风险 B. 流动性风险 C. 国内金融风险 D. 国际金融风险 10.()是指人们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控制金融风险以消除或减少其不利影响的行为。 A. 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B. 金融风险 C. 金融风险管理 D. 金融稳定 11.()年在美国召开的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云集纽约,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它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A. 1938 B. 1970 C. 1983 D. 1986 12.在信贷风险管理中,银行必须建立严格的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制度。一旦发现问题,银行可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失。这属于 ()。 A. 金融风险的预防策略 B. 金融风险的规避策略 C. 金融风险的分散策略 D. 金融风险的转嫁策略 13.()是指经济主体根据一定原则,采取一定措施避开金融风险,以减少或避免由于风险引起的损失。 A. 金融风险的预防策略 B. 金融风险的规避策略 C. 金融风险的分散策略 D. 金融风险的转嫁策略 14.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将资金分散地投资于多种证券而不是集中投入到某一种证券,这是()。

金融风险管理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习题答案】 1.系统性金融风险 2.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3.正确。心理学中的“乐队车效应”是指在游行中开在前面,载着乐队演奏音乐的汽车,由于音乐使人情绪激昂,就影响着人们跟着参加游行。在股市中表现为,当经济繁荣推动股价上升时,幼稚的投资者开始拥向价格处于高位的股票,促使市场行情飙升。 4.错误。不确定性是指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而风险是一个二维概念,它表示了损失的大小和损失发生概率的大小。 5.A(本题目有错别字,内存,应改为内在) 6.A 7.略。提示:金融风险的定义。 8.金融风险的一般特征:客观性:汇率的变动不以任何金融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普遍性:每一个具体行业、每一种金融工具、每一个经营机构和每一次交易行为中,都有可能潜伏着金融风险、扩张性:美国次贷危机将整个世界拖入金融海啸、多样性与可变性: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不断创新,影响风险的因素变得多而复杂、可管理性:运用恰当手段可套期保值达到避险的目的;金融风险的当代特征:高传染性:由于金融的高度自由化和一体化,美国次贷危机成为引发欧债危机的导火线、“零”距离化: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国家相继倒下、强破坏性:由于金融深化,美国发生的“次债危机”从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以及2009年发生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截至2012年仍然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9.按照金融风险的形态划分: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金融衍生品价格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或操作风险;政策风险;金融科技风险;其他形态的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环境风险、关联风险)。根据金融风险的主体划分:金融机构风险;个人金融风险;企业金融风险;国家金融风险。根据金融风险的产生根源划分:客观金融风险;主观金融风险。根据金融风险的性质划分:系统性金融风险;非系统性金融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根据金融风险的层次划分:微观金融风险;宏观金融风险。 10.金融风险的效应可以划分为经济效应、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三个方面,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基本策略与机制

第四章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和机制 第一节基本策略 风险策略是指金融机构面临风险时可以选择采用的应对方法,主要包括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对冲、风险转嫁、风险补偿和风险准备金。 一、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策略是指金融机构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来消除本机构对该业务或市场的风险暴露,简单地说,就是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1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分析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选择问题,指出金融机构在宏观上和战略上都应该选择风险承担,而不能选择风险规避,金融机构从本质上是以承担风险为基本使命并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特殊企业,在总体上都是风险承担者。但是,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承担却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有标准的。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根本的目的在于获得风险溢价形式的回报,选择风险承担的标准在于三个方面。首先,该风险应该是本金融机构的目标风险,即金融机构擅长承担和管理的风险;其次,本机构应该具有足够的资本金用于支持对该风险的承担,即该风险是金融机构有能力承担的风险;再次,该风险应该具有与其相匹配的预期回报(风险溢价),即该风险是金融机构值得投资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微观上和面临具体业务风险时可以选择规避风险,风险规避是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基本策略之一。根据上述三项风险承担的标准,风险规避策略的应用对象相应是金融机构不擅长承担和管理的非目标风险、超过金融机构资本金承受范围的过度风险和不具有适当风险溢价的不当风险。 在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规避主要是通过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经济资本配置过程首先将金融机构全部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然后依据董事会所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胃口确定经济资本分配,最终表现为信用限额和交易限额等各种业务限额。对于不擅长因而不愿意承担的风险,金融机构设立非常有限的风险忍耐度(即风险胃口),从而决定了对该类风险非常有限的经济资本配置,迫使业务部门降低对该业务的风险暴露,甚至完全退出该业务领域。风险规避策略的实施成本主要在于风险分析和经济资本配置方面的成本支出,此外,由于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失去了在这一风险和业务方面获得收益的机会和可能。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消极策略,不能成为金融机构主导的风险管理策略。 1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风险规避特指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不包括先做业务将风险承担下来,再通过期权和保险转嫁出去,或者通过期货、远期或互换交易对冲掉,最终做到不承担该风险。而后者在第一章第一节的风险规避中是包含在内的。

金融风险管理练习题6

金融风险管理练习题六 第一题: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下列关于流动性风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比,形成的原因单一,通常被视为独立的风险 B.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 C.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 D.大量存款人的挤兑行为可能会使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2. 下列关于风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大多数银行来说,存款是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 B.信用风险只存在于传统的表内业务中,不存在于表外业务中 C.对于衍生产品而言,对手违约造成的损失一般小于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因此其潜在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D.从投资组合角度出发,交易对手的信用级别下降可能会给投资组合带来损失 3. 下列关于金融风险造成的损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灾难性损失 B.商业银行通常采取提取损失准备金和冲减利润的方式来应对和吸收预期损失 C.商业银行通常依靠中央银行救助来应对非预期损失 D.商业银行对于规模巨大的灾难性损失,应当采取事前严格限制高风险业务/行为的做法加以防范 4. 一家银行因为大规模投资短期房地产市场而获得超额的当期收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当期的高股本收益可以反映银行经营的稳定性 B、当期的高股本收益可以全面揭示银行在高收益的同时所承担的风险 C、评估此银行的经营业绩应当采用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方法RAPM D、银行的风险偏好可使其在长期获得较高的收益 5. 下列关于风险管理部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必须具备高度独立性 B.具有完全的风险管理策略执行权 C.风险管理部门又称风险管理委员会 D.核心职能是做出经营或战略方面的决策并付诸实施 6. 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是( )。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深化水准持续增强, 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得到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备受金融界青睐,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不过遗憾的是,开发性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很少受到注重, 更少有人结合开发性金融实践活动对其实行深入研究。 当前有部分学者对开发性金融从理论上加以定性说明(白钦先、曲绍 光1993;王伟2002,2005;陈元2000;程伟2005;罗学军2005)。也有部分学者从实证角度,试图检验开发性金融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温守 义2005;苏纬、梁士涛2007;李志辉、张晓明2007),但是他们对开发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以及相关的度量指标,都是直接沿用一般金融的分析框架,并没有从本质上体现开发性金融与一般金融的差异,所以计量结果与开发性金融实践有一定偏差。 本文引用动态供给导向型金融经济模型,对开发性金融影响经济增长 的机制实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一般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衡量指标,构建符合开发性金融本质特征的衡量指标;最后,基于相关数据对开发性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行实证检验,进而结合开发性金融改革实践提出相关建议。 二、相关文献回顾及简单评价 经济学界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由来已久。早在1912 年,Schupeter就指出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随后,Gurley和Shaw(1950)阐述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储蓄投 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Patrick(1966)从“需求跟近”和“供给引导” 两个方面论述了金融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关系;Hicks(1969)详细考察了 金融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刺激作用。

心得体会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的核心

心得体会: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的核心(最新) 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的核心,或者确切地说,金融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现代金融体系主要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三大领域,风险管理贯穿或渗透到现代金融体系的三大领域之中。 —、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机构是现代金融体系的“细胞”,金融机构从本质上是经营金融风险的企业。 金融机构通常采取将金融风险内部化的管理方式,如商业银行从盈余单位以存款形式吸收资金,承诺到期无条件偿还本金、支付利息,然后将资金按约定的条件贷放给借款人,并承担借款人违约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并不能因为借款人违约,而拒绝偿付存款人的本金和利息,这样,商业银行就将资金融通的信用风险内部化为银行自身的风险。同样道理,商业银行还将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 等其他风险也内部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银行是一个风险“打包”机制。同时, 金融机构利用其专业、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采取各种策略、方法和工具管理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的核心功能。人类的金融活动由来已久,金融机构的历史源远流长。金融机构具有资源配置(即信用中介或储蓄转化为投资)、支付中介、风险管理、流动性

管理、信息处理、企业治理、宏观调控等功能,其中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的本原职能,是金融机构的“根”,是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原动力。随着经济和金融运行不确定性的增加,金融风险越来越严重,金融危机时有发生。如果市场主体自己去管理风险,必然要付出信息成本、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而且效果还可能不太理想,于是市场主体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需求不断增加,金融机构利用其优势为市场主体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因此,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功能越来越重要,风险管理逐渐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功能。金融机构因为风险管理而生存和发展,风险管理成为金融机构最重要的经济功能,是金融机构存在的重要原因。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越来越重要。风险管理极大地改变了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模式,金融机构从传统上片面追求扩大规模、增加利润的粗放经营模式,向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风险管理能够为金融机构风险定价提供依据,并有效管理金融机构的业务组合。风险管理具有自觉管理、微观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等功能,风险管理能够为金融机构创造价值。风险管理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的破产可能性和财务成本,保护金融机构所有者的利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也有一些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或者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沦为有问题金融机构,甚至被市场淘汰出局,因此,对金融机构而言,成也风险管理,败也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能力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关键在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必须承担起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体责任。金融机构必须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金融

《金融风险管理》期末复习复习指导多选题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风险的突出特点是( ABC )。A. 证券市场的价格风险 B. 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C. 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AA按照美国标准普尔、穆迪等著名评级公司的作业流程,信用评级过程一般包括的阶段有( ABCE )。 A准备B.会谈C.评定E.事后管理 A按金融风险主体分类,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以下哪几类风险:(ABCD ) A. 国家金融风险 B. 金融机构风险 C. 居民金融风险 D. 企业金融风险 BB保险公司保险业务风险主要包括(ABC)。 A.保险产品风险B.承保风险C.理赔风险 B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主要有(ACD )。 A.现金流匹配策略 C.久期免疫策略D动态财务分析 B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层次包括(ABC)。 A.宏观决策层次 B.投资实施层次C.监督与考核层次 B保险公司整体风险管理的特征包括(ABCD)。 A.目的明确性 B.全面性 C.全方位性 D.可扩展性 B巴塞尔委员会把网络银行风险管理分为三个步骤(ABC)。A.评估风险B.管理和控制风险 C.监控风险 CC从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来识别金融风险的指标有( ABCE )。 A. 存贷款比率 B. 备付金比率 C. 流动性比率 E.单个贷款比率 C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包括(ABCD)。 A.战略 B.流程 C.基础设施 D.环境 C操作风险度量模型可以划分为(ABC)。A.基本指标法B.标准化方法C.高级衡量法 C操作风险的主要特点有(ABD)。 A.发生频率低,但损失大 B.单个操作风险因素和操作性损失间数量关系不清晰D.人为因素是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C从各国的实践情况看,金融自由化主要集中在( ABCD )A.价格自由化B.市场准入自由化 C.业务经营自由化 D.资本流动自由化 FF房地产贷款出现风险的征兆包括:( ABD)。 A.同一地区房地产项目供过于求 B. 项目计划或设计中途改变 D. 销售缓慢,售价折扣过大 F非银行经济主体的交易风险管理方法中,商业法包括(ABDE) A选择有利的合同货币 B.加列合同条款D.提前或推迟收付汇 E.配对F (ABCDE )方面可能引起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风险。 A.交易环节的风险 B.技术设备问题引致的风险 C.证券公司工作人员故意或失误造成的风险 D.财务及资金制度不健全引致的风险 E.其他不正当的交易行为引致的风险 F风险估价的基本方法有(ABCE )。 A.原始成本法B.重置成本法c.市 场价值法 E.实际现金价值法 GG关于风险的定义,下列正确的是 ( ABCD )。 A.风险是发生某一经济损失的不确定 性 B.风险是经济损失机会或损失的 可能性 C.风险是经济可能发生的损 害和危险 D. 风险是经济预期与实 际发生各种结果的差异 G国家风险的基本特征有( BD )。 B.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 D. 不 论是政府、商业银行、企业,还是个 人,都有可能遭受国家风险带来的损 失 G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可以根据市 场效率的高低将资本市场分为 ( BCE )。 B. 弱有效市场 C. 强有效市场 E.中度有效市场 G管理利率风险的常用衍生金融工具 包括(ABCDE)。 A远期利率协定 B利率期货 C利率 期权 D利率互换 E利率上限 G国际上常用的借款方式有( ABCDE) A.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B.外国政府 贷款 C.政府混合贷款 D.出口信 贷 E.银团贷款 G根据国际金融组织对外债的定义,外 债的特征有(ABD)。 A.外债的当事双方应具有债权债务关 系B.外债的债权债务关系须具有契约 性D.外债的债权债务关系必须是发生 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 G广义的操作风险概念把除C.市场风 险和D.信用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都视 为操作风险。( CD ) G广义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涵盖保险 公司经营活动的一切方面和环节,既 包括产品设计、展业、A.理赔、C.核 保和D.核赔等环节。( ACD ) JJ金融风险的特征是(ABCD )。 A. 隐蔽性 B. 扩散性 C. 加速性 D. 可控性 J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主要应该包括 以下几点:( ACDE )。 A. 保证各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 的稳健安全 C. 保证金融机构的公平 竞争和较高效率 D. 保证国家宏观货 币政策制订和贯彻执行 E. 维护社会 公众的利益 J金融风险综合分析系统一般包括 ( ABCD )。 A.贷款评估系统 B. 财务报表分析 系统 C. 担保品评估系统 D. 资产 组合量化系统 J金融机构流动性较强的负债(ABCD)。 A.活期存款B.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C.向其他金融企业拆借资金 D.向 中央银行借款 J基金的销售包括以下哪几种方式: ( ABCD )。A. 计划销售法 B.直接 销售法 C.承销法 D.通过商业 银行或保险公司促销法 J基金管理公司风险管理的原则包括 (ABCDE )。 A首要性原则B.全面性原则C.审慎 性原则 D.独立性原则和‘防火墙” 原则 E.适时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 J金融信托投资的基本职能有(AC )。 A.财产管理C.融通资金 J金融信托风险管理原则有(ACD )。 A.投资比例控制C.投资分散原则D.保 险控制原则 J金融衍生工具面临的风险包括 (ABCDE )。 A市场风险 B.信用风险 C.流动 性风险 D操作风险 E.法律风险 J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风险管理的过程 包括(BCD )。 B.信用风险评估 C,信用风险控制 D信用风险财务处理 J金融工程学可以看做是(ABC )三 者结合的新兴交叉科学。A.现代金融 学 B.信息技术C.工程方法 J金融工程运用的实体工具可以划分 为(ABCDE )。 A.商品市场工具 B.货币市场工具 C.资本市场工具 D.外汇市场工 具 E.权益市场工具 J金融工程常用的几种现货实体工具 为(ABCD ) A.股票 B.票据发行便利 C.回 购协议 D.可转换债券 J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DE ) D.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 E.经济周 期波动形成的经济危机 J金融风险预警指标有(ABE )。 A.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 B.宏观经济 稳定性指标E.市场风险指标 KK开放式基金面临的特殊风险包括 ( ABC )。 A赎回与流动性风险B投资的市场风险 C.募集风险 LL利率期货的特征有(ABCD)。 A.标准化的合约条款 B冲销交易C.公 开交易的市场 D.交易主体的另一方 是交易所 L利率风险的常用分析方法有(AB) A.收益分析法B.经济价值分析法 L利率风险的主要形式有(ABCD) A重新定价风险 B收益率曲线风险 C 基准风险D期权性风险 L利率上限可看成由一系列不同有效 期限的(AC)合成。 A.借款人利率期权C.卖出利率期权 L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有(ABE)。 A.合理选择利率B.利率掉期E.货 币互换 L利用互联网开展保险业务具有以下 优点(ABCDE )A.扩大知名度 B.简 化保险商品交易手续,提高效率 C.方便保险产品的宣传D.促进保险 公司和保险消费者双方的相互了解 E.提高竞争力 MM某金融机构预测未来市场利率会上 升, 并进行积极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管 理,下列各项描述正确的是(AD)。 A.最佳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状态是正缺 口 D.最可取的措施是增加利率敏感 性资产,减少利率敏感性负债 NN内控系统的设置要以金融风险管理 为主线,并遵循以下原则( ACD )。

金融风险管理

填空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主要有:(流动性覆盖比率),(流动性比率) 1.世界信用评级集团于(2013年6月25日)在香港成立 2.度量操作风险三种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3.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 4.信用价差是考察对象所要求的回报率与(无风险收益率)之间的差额 5.计算VAR,必须确立两个参数(持有期),(置信区间) 6.美国的(FICO)信用分主要用于评估个人的信用风险 7.KMV 认为,公司股权可以认为该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 8.Var英文全称(value at risk) 9.我国商业银行最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 1.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办法要求流动性覆盖比率不得低于(25%) 2.根据巴赛尔协议,银行的总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3.操作风险度量三类(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4.操作风险相关的四大因素(人员),(内部流程),(技术)(外部事件) 5.金融风险管理第一步(金融风险识别) 6.无风险资产的beta等于(0) 7.Var英文全称(Value at Risk) 8.世界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 9.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 10.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1)目前我国规定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最低为(25%)

2)由(目前世界上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是(标准普尔)、(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惠誉国际 信用评级公司) 3)度量操作风险的方法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4)巴塞尔委员会诞生于(1974)年 5)汇率风险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 6)计算var值,必须确定两个参数,(持有期限)和(置信水平) 7)Z积分模型由(爱德华?奥特曼)于1968年提出 8)KMV模型认为,公司股权可以视为该公司资产的(看涨期权) 9)Var的英文全称(value at risk) 10)度量金融工具(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指标是(久期)和(凸性) 1、度量金融衍生品价值时间损耗的指标(敏感度) 2、流动性风险主要分为(筹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 3、由资产及市场特性所造成的流动性风险称为(外生流动性风险) 4、度量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的指标体系分析法,主要有(流动性指数法),(存款集中法), (财务比率指标法) 5、商业银行ATM故障,属于(操作风险) 6、按照巴塞尔协议,银行总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 7、操作风险度量三个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8、与操作风险密切相关四大因素(人员)(内部流程)(技术)和(外部事件) 9、金融风险管理第一步(金融风险识别) 10、度量金融风险利率风险灵敏度指标(利率敏感性比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