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中国近代:1840-1895

1.五四运动到建党初期(1919-1921-1923)
2.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3.国共十年对峙与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
4.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考情导航
近3年全国新课标Ⅰ、Ⅱ、Ⅲ卷高考试卷的考点分布情况
政治:
1840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
晚晴时期
1912
1949
民国 初期
①(1840-1842) ③(1894-1895)
②(1856-1860) ④(1900-1901) ① (1851-1864) ③ (1895-1898) ② (1861-1895) ④ (1894-1912)
⑤(1937-1945)
阶段特征(1840-1949):
政治:在列强侵略下,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 层开始救亡图存的探索。(侵略与抗争)
经济: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剧变,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近代化) 思想: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思潮,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 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西学东渐)
5. 社会史观:随着列强的侵华,西方的社会习俗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 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 对晚清经济结构变动认识的几个问题 • 1. 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变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 2.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直到新 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 3. 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产生的。 • 4.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近代”主要从生产力角度理解, 主要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 作坊而言的,在近代中国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 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等。“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 主要指由中国资本投资兴建的工厂制工业。因此中国近代民族工 业的含义就是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 工业。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知识点在高三历史学习的二轮专题中,我们将深入学习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的历史考试非常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并给出相关的例子和案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中国近代史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为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追求中国的独立、民主与富强。
例如,辛亥革命期间爆发了南京光复,南京成为辛亥革命的政治中心。
2. 中共成立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并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例如,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二、世界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一场全球冲突。
它的爆发导致了全球各大国之间的战争,同时也为一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军事失败和国内政治动荡为纳粹党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2. 冷战与美苏两极格局二战后的世界分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种对抗关系被称为冷战。
冷战导致了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紧张局势。
例如,在冷战期间,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之间的全面核战争。
三、思想文化史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一场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世纪封建制度的瓦解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重要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涌现出来。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达·芬奇创作了《蒙娜丽莎》等众多杰作。
2. 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发生在16世纪到17世纪,是一场对传统科学观念的革命性突破。
科学革命的先驱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9)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⑵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⑶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⑷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⑶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⑷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3、甲午中日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⑷影响: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高三复习中国近代史二轮课件(精品)

。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清朝统治
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以此为指导掀起 了洋务运动,但仍然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浅层次
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是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
的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
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逐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2)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
第二次鸦 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 •
• •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 • •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澎湖列岛和辽 东半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 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 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 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 •
•
侵华战争 八国 联军 侵华 战争
签订条约 《辛丑条约》• •
无产阶级
具体层面 (领域)
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 期
发展进程(主要事件)
器物变革: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西 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
思想 (科学化) 20世纪20年代 以后
制度变革: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 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 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 学习“西政”。
高考文综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中国近代史阶段分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国民大革命 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01
时空框架
国民大革命(1924~1927)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1924年(国民党一大)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27年(“四·一二”政变)
02 通 史 整 合 4、国民大革命(1924——1927)
政治 1、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成为民心所向 2、国民党一大(1924) 革命统一战线(国共第一次合作)背景、方式、基础
1、民族:明确 反帝,民族平等
2、民权:广泛 民主、民权
3、民生:关注 工农、节制资本
总况: 国共合作
同时期西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列强共管中国;共产国际影响加深
03
高考前沿
1.1922年,中共三大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 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1925年,中共四大决定在全国范围 内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党的基层组织由党小组改为党支部。有3人以上 即可组织支部,同时简化入党程序,积极吸收工人、贫农和一般革命分子 入党。与这一变化有关的是( ) A.五四运动的兴起 B.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土地革命的开展 D.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03
高考前沿
4.1923年2月7日,直系军阀吴佩孚动用军队,大肆屠杀工人,镇压京汉 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对此反思道:“这次失败 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训,教训就是孤军奋斗。此时在政治上是曹(锟)吴 (佩孚)及英帝国主义统治之时,故政治上压迫很严重……”这说明蔡和 森认识到( ) A.必须掌握工人运动的领导权 B.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必须着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必须确立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思想
总况: 同时期西方:
延伸拓展:
辛亥后孙中山 的革命经历
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史共85页文档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代史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Thank you
二轮复习之中国近现代史

①民族资本主义 ①资产阶级维新
对 思想(早期维 帝 新—康梁) 国 ②资产阶级革命 主 思想(三民主义)义 ③新文化运动 抱 (民主与科学) 有 ④“实业救国” 幻 ⑤社会生活:西 想 方化程度加深, 对传统抨击猛烈
总况: 两半程度大大加深至形成;两大矛盾汇流;近代化推进
同时期的西方: 二工后,垄断组织出现,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和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 ②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济 ③社会生活的政治色彩强烈,生活必需品
主要按计划供应
①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思想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文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至今)
总况: 从全民族抗战,国际援助到中国人民推翻美支持的蒋介石集团
同时期的西方: 从反法西斯战争到雅尔塔体制
经
1、抗战时期:
济 2、国统区:经济崩溃
思
想
日占区:殖民掠夺,以战养 背景: 战
1、抗战(持久
战)
国统区:遭破坏,战时经济; 美在华势力强大 民族工业内迁(影响)
中共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建 官僚资本膨胀 设(减租减息运动) 2、内战时期: 解放区:土改(反封建, “耕者有其田”
反帝反封建 文明转型
走向近代化 融入世界
关于近代史复习的分期: 一、19世纪40至70年代:外敌入侵、近代化起步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化、近代化推进 三、1919至1927:救国道路的新探索 四、1927至1936:由两党对抗转向抵御外侮 五、1937至1949:中国人民的浴血新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近代史宏观概要1、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更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2、中国近代史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产封建社会的历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再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
可以说整个近代中国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同时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中国近代中是中国人民反抗西方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历史。
从鸦片战争中的三元里人民抗英,到义和团运动,以及清政府中的爱国官兵抵抗西方列强的斗争,日本侵华战争中自发的抵抗和政府的抵抗。
反是非曲直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4、中国近代史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
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辛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的探索精神。
5、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西方列强侵略、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在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几经曲折。
6、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由传统科学向自然科学转变的历史。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国门被打开。
西方的思想、科技、文化也伴随而来,逐渐影响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阶段特征1840—1860年,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中国人民一方面抵抗外国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
但由于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专制主义势力仍然强大,广大的中国人的思想仍然僵化,加上外国势力的阻挠,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仅仅出现了一些有利于近代化的因素,近代化历程的并没有真正开始。
知识整合一、政治1、鸦片战争1840年,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
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产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
前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革命纲领,后期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救国方案《资政新篇》二、经济与社会生活1、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侵入,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经济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近代工业出现(外商企业)2、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二、文化1、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开始了开眼看世界的历程。
2、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知识拓展运用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从革命史范式角度: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从现代化范式角度: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从整体史范式角度: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被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明史范式角度: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从社会史范式角度: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第二节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0——1901)阶段特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走向深入,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古老的中国走了了“器物变革”的重要一步,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行了戊戌变法。
知识整合一、政治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定《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1894年,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5、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6、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势力发展迅速,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并加速他的灭亡。
7、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二、经济: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推动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化。
2、民族资本主义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资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一批近代民族工业在东南沿海诞生。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社会生活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序幕;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
轮船、铁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成,近代报刊产生。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三、文化1、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出现。
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否定了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君主专制,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知识链接——戊戌变法:1、背景(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加深。
(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早期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理论准备。
(4)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5)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2、内容(1)政治:鼓励官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等。
(3)文教:废除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等。
(4)军事:建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等。
3、评价(1)爱国性: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2)进步性: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启蒙性:它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猛烈抨击,为近代思想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第三节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时期(1901——1927)阶段特征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国跨越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统治)两个阶段,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在一战期间有了长足的进点。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下层代表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这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知识整合: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901——1912年)1、政治: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
1912年春,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经济与社会生活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3、文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1905年,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理论。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1912年——1919年)1、政治:(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2)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连遭挫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困境。
(3)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经济与社会生活(1)经济:1912—1919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
轻工业发展较快,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出现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