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雷达操作规程完整
地质雷达操作规程完整

地质雷达法检测操作规程1、地质雷达法适用围地质雷达法可用于地层划分、岩溶和不均匀体的探测、工程质量的检测,如检测衬砌厚度、衬砌背后的回填密实度和衬砌部钢架、钢筋等分布,地下管线探查及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等。
2、地质雷达主机技术指标:(1)系统增益不低于150dB;(2)信噪比不低于60dB;(3)采样间隔一般不大于0.5ns、A/D模数转换不低于16位;(4)计时误差小于1ns;(5)具有点测与连续测量功能,连续测量时,扫描速率大于64次/秒;(6)具有可选的信号叠加、实时滤波、时窗、增益、点测与连续测量、手动与自动位置标记功能;(7)具有现场数据处理功能,实时检测与显示功能,具有多种可选方式和现场数据处理能力。
3、地质雷达应符合下列要求:(1)探测体的厚度大于天线有效波长的1/4,探测体的宽度或相邻被探测体可以分辨的最小间距大于探测天线有效波第一聂菲儿带半径。
(2)测线经过的表面相对平缓、无障碍、易于天线移动。
(3)避开高电导屏蔽层或大围的金属构件。
4、地质雷达天线可采用不同频率的天线组合,技术指标为:(1)具有屏蔽功能;(2)最大探测深度应大于2m;(3)垂直分辨率应高于2cm。
5、现场检测(1)测线布置1、隧道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测应以纵向布线为主,横向布线为辅。
纵向布线的位置应在隧道的拱顶、左右拱腰、左右边墙和隧道底部各布置一条;横向布线可按检测容和要求布设线距。
一般情况线距8~12m;采用点测时每断面不少于6点。
检测中发现不合格地段应加密测线或测点。
2、隧道竣工验收时质量检测应纵向布线,必要时可横向布线。
纵向布线的位置应在隧道拱顶、左右拱腰和左右边墙各布一条;横向布线线距8~12m;采用点测时每断面不少于5个点。
需确定回填空洞规模和围时,应加密测线和测点。
3、三线隧道应在隧道拱顶部位增加2条测线。
4、测线每5~10m应有一历程标记。
(2)介质参数的标定:检测前应对衬砌混凝土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做现场标定,且每座隧道不少于一处,每处实测不少于3次,取平均值为该隧道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
地质雷达操作规程

地质雷达操作规程1、规程说明本规程适用于探地雷达的所有试验检测过程。
2、参数设定1)将电池装到主机上,选择与检测任务相适应的天线,将光纤分别与主机和天线连接。
2)打开主机,选择与主机所接天线相对应的天线频率。
3)扫描速度:根据测试需求进行设定。
4)时窗设置:根据探测深度进行设定(双时程),900M天线时窗一般设为30~40ns,400M天线时窗一般设为60~80ns,100M天线时窗一般设为500ns 左右。
5)采样点数:此参数一般使用默认设置。
6)信号位置:一般把第一组较大的波形调至单道波形显示区的第2格。
7)增益调节:对采样的波形信号进行放大或缩小,一般调节增益至满格的60%左右,禁止将波形信号调节至饱和,以避免信号失真。
8)滤波设置:在采集过程中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过滤,去除干扰信号。
9)介电常数:根据所探测的物体通过介质对照表选择相应的介电常数。
10)保存参数:把所调节好的参数进行保存,方便下次在相同环境或介质下测量时节约调节参数的时间。
11)调入参数:把调节好的参数进行调入。
12)连续测量:采集数据时,主机和天线一直进行数据采集(适用于初支、二衬、路面测试)。
13)人工点测:采集数据时,进行人工触发,点击一次采集一道信号,适用于超前地质预报数据的采集。
14)实时处理;一般不设置为默认参数。
15)保存设置:根据需求把采集的数据保存至相应的存储器中。
3、数据采集:仪器参数设置完成后进行数据的现场采集。
4、保存采集的数据,并进行下一循环的数据采集。
5、数据采集完成并保存后,关闭主机电源,将光纤和主机与天线分离。
6、在仪器的使用过程中,若发现有任何异常的地方,应立即停止使用。
待查明原因后再进行测试。
7、地持雷达未经校验合格或超过校验周期,均不得使用。
地质雷达探测仪操用规程

地质雷达探测仪操用规程SIR-3000一、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SIR-3000型地质雷达探测仪。
二、操作步骤1、根据探测位置厚度选择适当的天线(可供选择的天线型号:100MHz、900MHz)。
400MHz、2、根据不同的探测位置选用不同的数据线。
然后将数据线带孔端与天线联接、带针端与主机联接~将主机线孔盖与数据线线孔盖相互扣上~拧紧。
3、检查电池电量~将主机朝面端电池盖打开~把电池放入电池盒内~盖上电池盖。
4、按主机上电源开关~开机。
5、将天线贴紧被测物~对参数进行设置。
6、探测完成后~先关机~再将数据线拆下。
把天线、数据线、主机放入相应的仪器箱中。
7、填写仪器使用记录。
地质雷达使用注意事项一、电池方面1、SIR-3000仪器电板装入后,仪器即处于待机或工作状态,因此仪器如长时间(一周)不用或处于运输过程中,应把仪器电池取出。
2、电池充电时要求220V交流稳压电源,详见《电池使用注意事项》,保护充电器和电池电瓶。
3、电池或者电瓶,要做定期维护。
建议每个月做充电放电。
二、各意部件1、先连接系统各个部件,主机+电缆+天线+标记杆+测距轮,再接通电源开机;先关机再拆设备附件。
2、更换设备部件(如电缆、天线、打标器、测距轮等等)要求无电操作。
即关闭主机电源后再拆,或者连接安装。
3、发现仪器信号不好或怀疑仪器工作不正常,先关闭主机电源再检查电缆两端接头(电缆与主机的接头、电缆与天线的接头是否连接正确),检查完毕确认无误再接通电源开机。
4、电缆连接防止虚接。
联机时注意电缆接口方向,电缆接头应与面板垂直,拧紧,与主机端旋转至红线处。
天线端旋转至三个小卡槽露出,同时注意固定电缆。
电缆与天线应用环行扣连接。
三、数据线1、数据线应绕圈收放,不能折叠。
2、在工地现场注意保护仪器,避免人为损坏。
数据线应避免长期在地面磨损。
3、雷达数据线为同轴电缆,不能被重车压。
数据线不能受到重物压损,如发生意外,首先观察外表有无破损,再用万用表进行测量。
地质雷达操作规程

地质雷达操作规程一、引言地质雷达是一种应用于地质勘探领域的雷达技术,通过测量雷达回波信号来获取地下目标的信息,广泛应用于地质工程、资源勘查等领域。
为了确保地质雷达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准确性,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设备检查与准备1.首先检查地质雷达设备的外观是否完好,是否有异常;2.检查设备各个部件的连接是否牢固;3.检查电源线、信号线等是否损坏;4.确保设备的电源和信号线接入正确;5.检查设备的电源开关是否处于关闭状态。
三、测量前准备1.对于冰冻地面,需将地面冰层清除干净;2.对于泥泞地面,需清除地面上的泥泞和积水;3.检查地面上是否有金属物体,如有需要移除;4.根据测量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模式和参数设置。
四、地理雷达操作步骤1.打开地质雷达电源开关,并选择合适的工作模式;2.连接电脑或数据采集器,确保数据采集设备正常连接;3.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天线和探头;4.按照设备操作手册,正确设置测量参数,包括测量范围、采样率等;5.将天线和探头固定在合适的位置,并确保安装稳固;6.如有需要,使用标定物进行仪器标定;7.若地质雷达需要移动,应谨慎操作,避免撞击或损坏设备;8.开始进行地质雷达测量。
五、测量过程操作规范1.操作人员应熟悉并掌握地质雷达仪器的操作流程;2.操作人员应避免穿戴金属物品,以避免对测量结果的影响;3.操作人员应远离雷达天线范围内的辐射,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4.在测量过程中,应保持设备的稳定,并避免不必要的震动;5.在测量过程中,应及时记录必要的参数信息,并标注在测量数据中;6.如遇突发情况或设备故障,应立即停止测量,并进行相应处理;7.测量结束后,应将设备电源关闭,并仔细检查设备的各个部件是否正常。
六、记录与数据处理1.在测量过程中,应准确记录测量时间、位置、参数等信息;2.测量结束后,及时保存测量数据,并备份到可靠的存储设备;3.使用专业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和结果;4.对于数据异常或不准确的情况,应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和校正。
地质雷达仪简要操作步骤

地质雷达数据采集仪操作步骤一、仪器连接请参照现场讲解二、操作步骤当仪器连接完毕后,操作如下:1、打开位于桌面的launch-K2FastWave快捷方式,进入测试界面:2、当测试全部通过后,点击“驱动”按钮,进入驱动选择界面。
在该步骤中可以进行驱动的选择。
一般选择:TR200_WHE50和TR400_WHE100两选项。
传播速度一般设置为“10cm/ns”。
设置完成后点击’确定’按钮,完成驱动选择。
3、进行“雷达设置”。
在初始界面中点击右上角“信息”按钮可进行雷达设置。
其对应参数及窗口如下。
设置完成后,点击“保存”按钮。
4、调节“增益”。
在完成以上操作后,回到初始界面,进行增益调节。
该系统提供了自动增益或者手动增益两种方式。
①、自动增益点击“自动增益”按钮,拖动雷达天线,进行自动增益。
②、手动增益点击“手动增益”按钮,弹出“选择手动增益”对话框。
在该对话框中可选择增益文件,进行“新建”、“编辑”、“删除”增益等操作。
编辑窗口如下:(主要手动调节输入时间和增益列表)设置完成后,点击“确定”保存。
5、采集文件设置在完成增益调节后,点击“确定”进入采集文件的设置。
此步骤在“选择采集文件”窗口中操作。
在此窗口中可进行“新建测区”,“新建采集文件”等操作。
采集文件一般为一条测线,测区一般为一个大的工作区。
6、测距轮启动探测设置双击标题栏下方的空白处可进入此操作。
弹出“高级设置”对话框,进行相应设置。
选择“测距轮启动”。
7、数据采集当采集文件设置完成后系统自动进入数据扫描界面。
点击“开始扫描”,拖动雷达天线进行数据采集。
8、保存文件当一条测线的数据采集完成后,点击“结束扫描”,弹出对话框。
点击“是”按钮,保存文件。
当保存完毕后,点击“退出程序”按钮。
数据处理简要步骤。
地质雷达检测操作学生手册——2013年上学期

地质雷达探测操作手册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4月OKO-2地质雷达操作手册——沥青路面、隧道1、检测设备及组成采用俄罗斯GEOTECH公司的OKO-2单通道主机探地雷达。
(1)控制单元(见图1-1);(2)天线单元:AB2000R(2000MHz车载屏蔽天线)及AB700M(700MHz屏蔽天线)型号(见图1-2a及图1-2b);(3)电源供应单元(见图1-3);(4)笔记本支架:用来固定笔记本和控制单元(见图1-4);(5)肩带装置:用来替操作者平均分担所有装置(蓄电池、笔记本)的重量(见图1-5);(6)其他:充电器、固定杆件等。
图1-1 控制单元图1-2a 2000MHz车载屏蔽天线图1-2b 700MHz屏蔽天线图1-3 电源供应单元图1-4笔记本支架图1-5 肩带装置整个系统主要由控制单元、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及微机四部分组成,发射与接收信号均由光缆或通讯电缆传输给雷达主机,再通过以太网口传送到微机(笔记本电脑),由微机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
2、OKO-2地质雷达在路面及隧道衬砌结构检测项目(1)沥青混合料路面面层材料厚度检测;(2)衬砌结构(厚度、钢支撑及钢筋密度)、衬砌缺陷与病害(超挖回填密实情况、空洞、层间脱空、衬砌裂缝、渗漏水通道及积存水范围)、地质问题(围岩开挖扰动、裂隙、溶洞)检测。
3、OKO-2地质雷达操作流程(1)数据采集①连接主机及天线、电池等,点击运行雷达,快捷键为Ctrl+S,如无法连接天线,请检查主机与天线之间的数据电缆连接,或调整笔记本IP地址,详细方法为设置IP地址后,在主软件中打开选项中的端口选择,点击以太网右边的锤子图标,使主机IP地址与雷达IP地址前三位相同。
②参数调整:其他参数默认,只需点击移动,使首波处于采集界面最上方,晃动天线,或用手和其他物体在天线与检测物表面之间晃动,以确定被检测面波形位置。
(如新安装软件,则需重新设置,如下图:③准备工作做好后,开始采集,首先使天线贴近被检测面,点击记录,设置文件名并做好现场记录,天线移动的同时按下空格做标记,之后每隔固定距离按下空格做标记,采集结束时按下空格做标记。
地质雷达操作规程

天量雷达法检测支配规程之阳早格格创做1、天量雷达法适用范畴天量雷达法可用于天层区别、岩溶战不匀称体的探测、工程品量的检测,如检测衬砌薄度、衬砌里前的回挖稀真度战衬砌里里钢架、钢筋仄分集,天下管线探查及隧讲超前天量预报等.2、天量雷达主机技能指标:(1)系统删益不矮于150dB;(2)疑噪比不矮于60dB;(3)采样隔断普遍不大于0.5ns、A/D模数变换不矮于16位;(4)计时缺面小于1ns;(5)具备面测与连绝丈量功能,连绝丈量时,扫描速率大于64次/秒;(6)具备可选的旗号叠加、真时滤波、时窗、删益、面测与连绝丈量、脚动与自动位子标记表记标帜功能;(7)具备现场数据处理功能,真时检测与隐现功能,具备多种可选办法战现场数据处理本领.3、天量雷达应切合下列央供:(1)探测体的薄度大于天线灵验波少的1/4,探测体的宽度或者相邻被探测体不妨辨别的最小间距大于探测天线灵验波第一聂菲女戴半径.(2)测线通过的表面相对于仄慢、无障碍、易于天线移动.(3)躲启下电导屏蔽层或者大范畴的金属构件.4、天量雷达天线可采与分歧频次的天线拉拢,技能指标为:(1)具备屏蔽功能;(2)最大探测深度应大于2m;(3)笔直辨别率应下于2cm.5、现场检测(1)测线安插1、隧讲动工历程中品量检测应以纵背布线为主,横背布线为辅.纵背布线的位子应正在隧讲的拱顶、安排拱腰、安排边墙战隧讲底部各安插一条;横背布线可按检测真量战央供布设线距.普遍情况线距8~12m;采与面测时每断里很多于6面.检测中创造分歧格天段应加稀测线或者测面.2、隧讲竣工查支时品量检测应纵背布线,需要时可横背布线.纵背布线的位子应正在隧讲拱顶、安排拱腰战安排边墙各布一条;横背布线线距8~12m;采与面测时每断里很多于5个面.需决定回挖空洞规模战范畴时,应加稀测线战测面.3、三线隧讲应正在隧讲拱顶部位减少2条测线.4、测线每5~10m应有一历程标记表记标帜.(2)介量参数的标定:检测前应付于衬砌混凝土的介电常数或者电磁波速搞现场标定,且每座隧讲很多于一处,每处真测很多于3次,与仄衡值为该隧讲的介电常数或者电磁波速.当隧讲少度大于3km、衬砌资料或者含火率变更较大时,应适合减少标定面数.(3)标定要领:1、正在已知薄度部位或者资料与隧讲相共的其余预造件上丈量;2、正在洞心或者洞内躲车处使用单天线直达波法丈量;3、钻孔真测.(4)供与参数的条件:1、标定目标薄度普遍不小于15cm,且薄度已知;2、标定记录中界里反射旗号应浑晰、准确.(5)标定截止的估计:1、介量的相对于电导系数(ξ)战电磁波速度(ν)按下式估计:ξr=(0.3t/2d)2ν =(2d/t)×109式中 t :电磁波单程旅止时间(ns)d:标定目标体的薄度(m)ν:电磁波的传播速度(m/ns)2、参数的采与:篮家岩隧讲安排图纸电磁波正在百般围岩的波速罕睹介量的物理参数页岩(干)10171~100砂岩(干)4×1026(4)(0.15)煤土壤(搞) 1.4×104 2.6~150.13~0.17()20~30土壤(干) 1.4~5.0×10215~400.095(ε10)0.15(ε40)土壤(含火20%)10(4~0.095)(0.05~0.15)士壤(搞)4(3~5)0.15(0.130.17)肥土15混凝土散氯乙烯3沥青3~5铜或者铁1(6)丈量时窗的决定:丈量时窗少度Δt战采样率s按下式估计:Δt=(2dξr1/2/0.3)×αS=2×Δt×f×k×103f:天线核心频次k:系数,普遍与610(7)天量雷达分歧天线的探测深度按下式估计:ԁmax<30/σ、或者ԁmax<35/β式中:ԁmax:所选天线的最大探测深度(m)σ:介量的电导率(s/m)β:介量的吸支系数(8)扫描面数的决定:S=2×Δt×f×k×103式中:S:扫描样面数Δt:时窗少度(ns)f:天线核心频次(MHz)K:系数,普遍与610(9)纵背布线应采与连绝丈量办法,扫描速度不得小于64讲(线),特殊天段或者条件不允许时可采与面测办法,丈量面距不得大于20cm.6、检测步调:(1)根据检测任务及本量情况,采用天线型号;(2)拆置电池,交通数据线战电源线;(3)启机,使仪器处于仄常处事状态;(4)标记表记标帜检测起初位子及桩号,需要时每10m搞一标记表记标帜,直至所要检测的末面;(5)树立检测的百般参数,包罗起初面桩号、时窗、采样面数等;(6)启初检测,检测天线应移动稳固、速度匀称、移动速度宜为35km/h;(7)检测时,应根据移动速度及测段上的标记表记标帜、主机隐现的桩号或者距离,随时举止标记表记标帜或者对于照,以与消检测距离上的缺面;(8)记录包罗记录测线号、目标、标记表记标帜隔断以及天线典型等;(9)当需要分段丈量时,相邻丈量段降交头沉复少度不该小于1m,天量超前预报,沉复少度不小于5m.(10)应随时记录大概对于丈量爆收电磁做用的物体(如渗火、电缆、铁架等)及其位子;(11)应准确标记表记标帜丈量位子及桩号.7、数据处理及阐明:(1)处理央供本初数据处理前应回搁考验,数据记录完备、旗号浑晰、里程标记表记标帜准确.分歧格的本初记录不得举止处理妥协释.数据处理妥协释硬件应使用正式认证的硬件或者经审定合格的硬件.比率:波形隐现时所占的像素数,比率普遍为隔断的2倍.隔断:波形核心线之间的像素数.叠加:几个扫描疑息叠加后,隐现为1个波形.抽面:跳过几个面后,隐现一个波形.用于剖里较少的情况.弥补尺度:正表示弥补正波,背表示弥补背波.常常默认为正波.弥补大小:普遍修议树立0.表示波形所有跳便弥补.预览:表示波形隐现效验.(2)数据处理与阐明的过程:(3)数据处理:保证位子标记表记标帜准确、无误.保证旗号不得真,有好处普及疑噪比.(4)检测图像阐明:阐明应正在检测区内物性参数战衬砌结构的前提上,按由已知到已知战定性指挥定量的准则举止.根据现场记录,分解大概存留的搞扰位子与雷达记录中非常十分的闭系,准确区别灵验非常十分与搞扰非常十分.准确读与单程旅止时的数据;(5)阐明截止战成果图件应切合衬砌品量或者天量预报检测央供.衬砌界里战天量超前预报的非常十分界里应根据反射旗号的强强、频次变更及蔓延情况决定.(6)衬砌薄度或者探测对于象的埋深应由下式决定:薄度、埋深按下式估计:d=(0.3/2dξr1/2)或者 d=(νt/2)×109式中:d:衬砌薄度或者埋深(m)ξr:相对于介电常数ν:电磁波正在介量中的传播速度(m/ns)T:雷达脉冲的往返旅止时间(ns)8、混凝土、钢架(筋)品量判决(1)衬砌里前回挖稀真度的判决:稀真:旗号幅度较强.以至不界里反射旗号;不稀真:衬砌界里的强反射旗号共相轴呈绕射弧形,且不连绝,较分别;空洞:衬砌界里反射旗号强,三振相明隐,正在其下部仍有强反射里旗号,二组旗号时程好较大.(2)衬砌里里钢架、钢筋位子分集的判决:钢架:分别的月牙形强收射旗号;钢筋:连绝的小单直线刑强反射旗号.。
地质雷达工 操作标准

作业程序
作业标准
安全要点
1、班前准备
2、接班
3作业准备
4作业
6特殊问题处理
8交班
1使用前的准备和检查
1.1充电
对KDL矿井地质雷达进行充电。
1.2仪器检查
通电检查仪器状况。
1.3其它准备工作
本次探测工作的目的,探测区域的场地情况及已揭露的地质构造或其他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设置测线的布置,并选择工作方法。
2.2检查
2.2.1检查仪器工作情况、检查上班工作记录。
2.3履行签字
2.3.1交、接班班长在交接班表上签字
3.1进入作业岗位
3.1.1各岗位人员进入作业岗位
3.2静态检查
3.2.1各岗位人员检查仪器情况及上班数据情况。
3.2.2在雷达整机系统装配连接好后,打开接收机和发射机电源,再打开主机电源进入DOS系统就可以开始采样了。
该参数只适用于连续和人工单步采样模式。天线移动步距是和天线频率相对应的,下表列出了针对各频率天线参考的最大天线移动步距。
频率(Mhz)
天线最大移动步距(m)
50
0.5
100
0.25
200
0.1
4.5天线间距
在反射法探测中,保持天线间距不变是极为重要的。而不同频率的天线都有一个最小的天线间距,天线间距过小就可能产生数据失真干扰,过大有可能造成信号太弱。下表列出了不同频率天线对应不同的最小天线间距。
在实际探测中针对明确的目标层,这里有一个采样时窗设置的经验估算公式:
采样时窗=1.3×(2×探测深度)/雷达波速度
雷达波速度:雷达波在目标地层中传播的速度,可根据地层介质的介电常数推算(详见原理部分的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雷达法检测操作规程
1、地质雷达法适用围
地质雷达法可用于地层划分、岩溶和不均匀体的探测、工程质量的检测,如检测衬砌厚度、衬砌背后的回填密实度和衬砌部钢架、钢筋等分布,地下管线探查及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等。
2、地质雷达主机技术指标:
(1)系统增益不低于150dB;
(2)信噪比不低于60dB;
(3)采样间隔一般不大于0.5ns、A/D模数转换不低于16位;
(4)计时误差小于1ns;
(5)具有点测与连续测量功能,连续测量时,扫描速率大于64次/秒;
(6)具有可选的信号叠加、实时滤波、时窗、增益、点测与连续测量、手动与自动位置标记功能;
(7)具有现场数据处理功能,实时检测与显示功能,具有多种可选方式和现场数据处理能力。
3、地质雷达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探测体的厚度大于天线有效波长的1/4,探测体的宽度或相邻被探测体可以分辨的最小间距大于探测天线有效波第一聂菲儿带半径。
(2)测线经过的表面相对平缓、无障碍、易于天线移动。
(3)避开高电导屏蔽层或大围的金属构件。
4、地质雷达天线可采用不同频率的天线组合,技术指标为:
(1)具有屏蔽功能;
(2)最大探测深度应大于2m;
(3)垂直分辨率应高于2cm。
5、现场检测
(1)测线布置
1、隧道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测应以纵向布线为主,横向布线为辅。
纵向布线的位置应在隧道的拱顶、左右拱腰、左右边墙和隧道底部各布置一条;横向布线可按检测容和要求布设线距。
一般情况线距8~12m;采用点测时每断面不少于6点。
检测中发现不合格地段应加密测线或测点。
2、隧道竣工验收时质量检测应纵向布线,必要时可横向布线。
纵向布线的位置应在隧道拱顶、左右拱腰和左右边墙各布一条;横向布线线距8~12m;采用点测时每断面不少于5个点。
需确定回填空洞规模和围时,应加密测线和测点。
3、三线隧道应在隧道拱顶部位增加2条测线。
4、测线每5~10m应有一历程标记。
(2)介质参数的标定:
检测前应对衬砌混凝土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做现场标定,且每座隧道不少于一处,每处实测不少于3次,取平均值为该隧道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
当隧道长度大于3km、衬砌材料或含水率变化较大时,应适当增加标定点数。
(3)标定方法:
1、在已知厚度部位或材料与隧道相同的其他预制件上测量;
2、在洞口或洞避车处使用双天线直达波法测量;
3、钻孔实测。
(4)求取参数的条件:
1、标定目标厚度一般不小于15cm,且厚度已知;
2、标定记录中界面反射信号应清晰、准确。
(5)标定结果的计算:
1、介质的相对电导系数(ξ)和电磁波速度(ν)按下式计算:
ξr=(0.3t/2d)2
ν =(2d/t)×109
式中 t :电磁波双程旅行时间(ns)
d:标定目标体的厚度(m)
ν:电磁波的传播速度(m/ns)
2、参数的采取:
篮家岩隧道设计图纸电磁波在各种围岩的波速
常见介质的物理参数
(6)测量时窗的确定:
测量时窗长度Δt和采样率s按下式计算:
Δt=(2dξr1/2/0.3)×α
S=2×Δt×f×k×10-3
式中:α:调整系数,一般取1.5-2.0
f:天线中心频率
k:系数,一般取6-10
(7)地质雷达不同天线的探测深度按下式计算:
ԁmax<30/σ、或ԁmax<35/β
式中:ԁmax:所选天线的最大探测深度(m)
σ:介质的电导率(s/m)
β:介质的吸收系数
(8)扫描点数的确定:
S=2×Δt×f×k×10-3
式中:S:扫描样点数
Δt:时窗长度(ns)
f:天线中心频率(MHz)
K:系数,一般取6-10
(9)纵向布线应采取连续测量方式,扫描速度不得小于64道(线),特殊地段或条件不允许时可采用点测方式,测量点距不得大于20cm。
6、检测步骤:
(1)根据检测任务及实际情况,选取天线型号;
(2)安装电池,接通数据线和电源线;
(3)开机,使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标记检测起始位置及桩号,必要时每10m做一标记,直至所要检测的终点;
(5)设置检测的各种参数,包括起始点桩号、时窗、采样点数等;
(6)开始检测,检测天线应移动平稳、速度均匀、移动速度宜为3-5km/h;
(7)检测时,应根据移动速度及测段上的标记、主机显示的桩号或距离,随时进行标记或对照,以消除检测距离上的误差;
(8)记录包括记录测线号、方向、标记间隔以及天线类型
等;
(9)当需要分段测量时,相邻测量段落接头重复长度不应小于1m,地质超前预报,重复长度不小于5m。
(10)应随时记录可能对测量产生电磁影响的物体(如渗水、电缆、铁架等)及其位置;
(11)应准确标记测量位置及桩号。
7、数据处理及解释:
(1)处理要求
原始数据处理前应回放检验,数据记录完整、信号清晰、里程标记准确。
不合格的原始记录不得进行处理和解释。
数据处理和解释软件应使用正式认证的软件或经鉴定合格的软件。
比例:波形显示时所占的像素数,比例一般为间隔的2倍。
间隔:波形中心线之间的像素数。
叠加:几个扫描信息叠加后,显示为1个波形。
抽点:跳过几个点后,显示一个波形。
用于剖面较长的情况。
填充标准:正-表示填充正波,负-表示填充负波。
通常默认为正波。
填充大小:一般建议设置0.表示波形一起跳就填充。
预览:表示波形显示效果。
(2)数据处理与解释的流程:
(3)数据处理:
确保位置标记准确、无误。
确保信号不失真,有利于提高信噪比。
(4)检测图像解释:
解释应在检测区物性参数和衬砌结构的基础上,按由已知到未知和定性指导定量的原则进行。
根据现场记录,分析可能存在的干扰位置与雷达记录中异常的关系,准确区分有效异常与干扰异常。
准确读取双程旅行时的数据;
(5)解释结果和成果图件应符合衬砌质量或地质预报检测
要求。
衬砌界面和地质超前预报的异常界面应根据反射信号的强弱、频率变化及延伸情况确定。
(6)衬砌厚度或探测对象的埋深应由下式确定:
厚度、埋深按下式计算:
d=(0.3/2dξr1/2)
或 d=(νt/2)×109
式中:d:衬砌厚度或埋深(m)
ξr:相对介电常数
ν: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m/ns)
T :雷达脉冲的往返旅行时间(ns)
8、混凝土、钢架(筋)质量判定
(1)衬砌背后回填密实度的判定:
密实:信号幅度较弱。
甚至没有界面反射信号;
不密实:衬砌界面的强反射信号同相轴呈绕射弧形,且不连续,较分散;
空洞:衬砌界面反射信号强,三振相明显,在其下部仍有强反射面信号,两组信号时程差较大。
(2)衬砌部钢架、钢筋位置分布的判定:
钢架:分散的月牙形强发射信号;
钢筋:连续的小双曲线刑强反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