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考20个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完整版)高考20个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完整版)高考20个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高考要求考生掌握的二十个虚词]

[1]----------------------- -------------------------------------------------------------

1.用于句末,不译: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①语气助词: 2.表反诘[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

3.句中表停顿[不译]: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②代词:1.相当于“之”[译为“它、他”]: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译为“于此”]:积土成焉,风雨兴焉。

④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盘盘焉,囷囷焉。

[2]--------------------- -----------------------------------------------------------------

1.陈述句尾[译为“了”]: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①语气助词: 2.表感慨讥讽赞叹[译为“了啊”]:甚矣,汝之不惠。

3.表请求劝勉[译为“吧”]: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4.表疑问语气[可不译]:人问公子,年几何矣?

[3]------------------ -------------------------------------------------------------

1.表判断:死生,昼夜事也。

2.表肯定: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①语气助词: 3.表疑问:公子畏死耶?何泣也?

4.表感叹: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5.句中表停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 --------------------------------------------------------

1.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振声激扬,侍者因此觉知。

①介词: 2.表凭借[译为“趁着、依据、凭借”]:变法者因时而化。

3.表方式[译为“经过、通过”]: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②连词:1.表顺承[译为“于是、就、便”]:因拔刀,斫前奏案。

2.表原因[译为“因为”]: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5]------------------------------ ----------------------------------------------------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译为“在、向、①介词:在…方面、在…中、到、自从、跟、同、对、给、由于”]

2.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译为“比、胜过”]: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表被动,多单用或构成“见(受)…于”的固定格式:不能容于远近

//见欺于王//受制于人

②复音虚词: 1.用在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同现汉):于是秦王为一击缶。“于是” 2.用在谓语前或后,作状语或补语[译为“在这、丛这”]: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6]--------------------------------- -------------------------------------

①代词:1.人称代词[译为“你、你们、你们的”]:更若役,复若赋。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样、如此”]:公曷为出若言?

②连词:1.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之抗衡……

2.表选择[译为“或、或者”]: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惑。

③固定结构“若夫”“至若”[可不译]:若夫淫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7]-------------------------------------

1.表并列[译为“而且”]:河水清且涟漪。

①连词:2.表递进[译为“并且、况且”]: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万,且久已疲。

3.相当于“尚且”:臣死且不避,巵酒安足辞?

②副词:1.表时间[译为“将、将要”]:不出,火且尽。

2.表程度[译为“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8]---------------------------- ---------------------------------------------------

1.表工具或方法[译为“拿、用、凭借、依据、按照、用…身份”]: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何以战//余船以次俱进//以祈请使诣北

2.表处置[译为“把”]:以城予赵//以钟磬置水中

①介词:3.表原因[译为“因、由于”]: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4.表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以二十八日至泰安//以长沙往

5.表对象[译“与、和、跟”或“率领、带领”]:割汉中以楚和。

1.表并列或递进[译为“而、又、而且、并且”或不译]:夫夷以近,则②连词:游者众。

2.表承接[译为“而”或不译]: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表目的[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作《师说》,以贻之。

4.表因果[译为“因为”]: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5.表修饰[译为“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③副词:同“已”[译为“已经”]:固以怪之矣。

④名词:[译为“原因”]: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⑤动词:[译为“以为”“任用”]:皆以美于徐公//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复音虚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余是以观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9]----------------------- ------------------------------------------------------------

1.所…的人:于众人广座之中,不宜有所过。焉矣也因以于若且

①助词:与动词连用 2.所…的事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所…的情况: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1.表原因:吾所以为此者,以为汝生也。②复音虚词

2.表手段: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所以”

3.表凭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表目的:彼所以曰此,以去敌也。

③名词[译为“处所”]: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④固定格式“为……所”表被动:贾家庄几为巡徼所凌迫死。

[10]----------------------------------- -------------------------------------------

1.表对象[译为“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

2.表替代[译为“替、给”]: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①介词:3.表时间[译为“当、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 èi ) 4.表目的[译为“为着、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6.表被动[译为“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

②助词(w éi ):疑问句尾表反诘[译为“呢”]: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③名词(w éi )[译为“作为、行为”]:将以有为也。

④动词(w éi )[译为“做、是”]:吾所为者,天也。

[11]---------------------------------- -------------------------------------

1.作谓语[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而不得……何哉?①疑问代词:

2.作宾语[译为“哪里、什么”,译时后置]:预州今欲何至?

3.作定语[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译为“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③复音虚词: 1.“何如”[译为“怎么样、什么样”]:樊哙曰:今日事何如?

2.“何以、以何”[译为“拿什么、凭什么”

]:何以待之?

[12]-------------------------------------------- ----------------------- 1.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译为“就、这才”]:良乃入,告公。

2.表对事物范围的限制[译为“才、仅”]:项王至,乃有十八骑。

①副词:3.表转折[译为“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表条件[译为“才”]: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去。

5.表出乎意料[译为“竟然、甚至”]:陋者乃以斧金考击而求之。

②代词[译为“你、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连词[译为“就、于是、至于、如果”]:以其境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④判断动词[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3]-------------------------- --------------------------------------------------

1.表疑问[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

①语气助词: 2.表猜度[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3.表感慨[译为“啊、呀”]: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表停顿[不译]: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②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

③词尾[不译]: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

[14]------------------------------------- -----------------------------------

1.表并列[译为“又”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因释其耒而守株。

①连词: 4.表转折[译为“但是、却”]:不知彼而知己。

5.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因果[译为“因而”]: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7.表修饰[连接状语,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代词[译为“你、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③助词[补足音节,不译]:既而//俄而

④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5]-------------------------------------- -------------------------------------

1.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译为“他、它、他的、它的”

] ①代词:②.第一人称[译为“我、我的、自己”]

2.指示代词①.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②.表“其中的”后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表猜测[译为“大概”]:其皆出于此乎?②副词:

2.表反问[译为“难道”]:其孰能讥之乎?

3.表商量[译为“还是”]:汝其勿忘!

4.表期望、命令[译为“可要、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③连词:1.表假设[译为“如果”]:其业有不精者,非天质之卑,实心不专也。

2.表选择[译为“…还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所为何乃乎而

④音节助词[不译]:霰雪纷其无垠兮。

[16]------- -----------------------------------------------------------------------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后,形成名词性结构,表人、事、物、时等①助词:[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的事情”]: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2.表停顿,引出后文的判断、说明

[不译]: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语气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②代词用在数词后[译为“个、样”]: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行之。

[17]---------------------- ------------------------------------------------------------

1.[译为“给予、授予”]:与之璧,使之行。

2.[译为“结交、亲附”]: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

①动词: 3.[译为“对付”]:庞鹃易与耳。

4.[译为“赞许”]:朝闻过而夕改之,君子与之。

5.[译为“参加”]:蹇叔之子与(y ù)师。

②连词[译为“和、跟”](同现代汉语)

③语气词(y ú),亦作“欤”,用在句末表疑问、感叹。[18]----------------------- ----------------------------------------------------------

1.表转折[译为“可是、但是”]: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①连词: 2.与“而”连用[译为“如此(这样),可是…”]:

得天时然而不胜者,天时不如地利也。

3.与“则”连用[译为“既然如此,那么…”]:然则何时而乐也?

②助词: 1.形容词词尾[译为“…地”]:森然欲搏人。

2.前面用“若、犹、如”与之照应[译为“的样子、那样”

]:半山居雾若带然//若听茶声然

③代词[译为“这样、如此”]:不然,籍何以至此?

④形容词[译为“是的、对的”]:成名然之//曰:“然,固有所闻。”动词,同“燃”,取“燃烧”之意。

[19]----------------------------- -----------------------------------------------------

①连词:1.表承接[译为“就、便、原来是”]:微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2.表假设①.引出假设前提[译为“如果、假使”]:入则无士,国亡。

②.引出假设结果[译为“那么”]: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

3.表并列[译为“就”或不译]:入则孝,出则悌。

4.表转折[译为“可是、却”]:至则无所用,弃之山下。

②副词加强判断语气[译为“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名词[译为“准则、榜样”]:以身作则。

[20]-------------------------------- --------------------------------------------------

1.代人(第三人称)、事物[译“他、它、他(它)们”]:作师说贻之。

①代词: 2.代人(第一人称)[译为“我”]: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亲荐之。

3.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①定语标志[译为“的”]:黔之驴

1.结构助词

②补语标志[译为“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助词:③提宾标志[不译]:宋何罪之有

④用在主谓间[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音节助词[调节音节不译]:顷之,烟炎涨天//三寸之舌③动词[译为“到、去、往”]:今于此而之咸阳。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3344584.html, 百度文库lixin 与

然则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