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合集下载

湘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湘教版物理必修一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以下是主要的知识点:1. 运动的描述-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 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路径运动。

- 曲线运动:物体沿曲线路径运动。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的移动距离。

-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2. 物体的平衡和力- 力: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

- 物体平衡: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物体的重力: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3. 机械能和能量守恒- 功:力对物体的作用引起的物理量。

-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 机械能: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 能量守恒定律:封闭系统内的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4. 声音的概念和特性- 声音: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传播所产生的感觉。

- 声音的特性:频率、振幅、波长、声速等。

- 声音的传播: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

- 声音的利用:声音的反射、聚焦和扩散。

5. 光的概念和特性- 光:由光源发出的电磁波。

- 光的特性:光的传播直线性、反射、折射和色散。

- 凸透镜:光线经过后会聚。

- 凹透镜:光线经过后发散。

- 光的反射和折射: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湘教版物理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教材。

湘教版高中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史1. 中华文明的发展1.1 原始社会1.2 奴隶社会1.3 封建社会2.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2.1 夏朝2.2 商朝2.3 西周3.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3.1 春秋时期3.2 战国时期4.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4.1 秦朝4.2 汉朝5. 三国两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5.1 三国时期5.2 两晋隋唐时期第二章:世界古代史1. 文明的起源1.1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1.2 埃及文明1.3 印度河流域文明1.4 中国古代文明2. 古希腊罗马时期2.1 希腊古典文化2.2 罗马共和国2.3 罗马帝国3. 欧洲封建社会3.1 封建制度的起源3.2 封建经济的发展4. 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4.1 文艺复兴运动4.2 大航海时代5. 世界的殖民扩张5.1 殖民主义的兴起5.2 殖民地的开发与殖民扩张第三章:中国现代史1. 清朝的政治变革1.1 鸦片战争1.2 签订不平等条约1.3 戊戌变法2.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2.1 辛亥革命2.2 中华民国成立3.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3.1 五四运动3.2 新文化运动4. 阶级斗争与土地革命4.1 国共合作4.2 土地革命与红军长征5. 抗日战争与新中国成立5.1 抗日战争5.2 新中国的成立第四章:世界现代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1.1 世界大战的爆发1.2 各国战争的情况2. 第二次世界大战2.1 侵略战争的爆发2.2 各国战争的情况3. 冷战时期的政治格局3.1 冷战时期的对立3.2 各国的发展情况4. 联合国的成立与发展4.1 联合国的成立4.2 联合国的发展5. 国际问题与和平发展5.1 国际问题的解决5.2 和平发展的现状第五章: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经济1.1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1 中国的对外贸易2.2 中外经济合作3.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3.1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3.2 城市化的影响4. 农业经济与农村改革4.1 农业结构的调整4.2 农村改革政策5. 中国的科技与教育5.1 科技创新的发展5.2 教育事业的改革第六章:世界经济与贸易1. 全球化的经济格局1.1 全球化的趋势1.2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2. 国际金融与货币政策2.1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2.2 货币政策的调整3.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3.1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3.2 经济发展的挑战4. 世界贸易与环境保护4.1 世界贸易的现状4.2 环境问题的解决5.1 经济合作的形式5.2 合作发展的前景第七章:政治学与法律1.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1.1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2 政治学的主要内容2. 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2.1 政治制度的形式2.2 政治文化的特点3. 国家与国际关系3.1 国家的基本概念3.2 国际关系的种类4. 法律制度与法治国家4.1 法律的适用原则4.2 法治国家的构建5.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5.1 公民的基本权利5.2 公民的基本义务第八章:社会学与伦理道德1.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2 社会学的主要内容2. 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2.1 社会结构的形式2.2 社会变迁的原因3. 伦理道德的基本概念3.1 道德规范的特点3.2 伦理道德的作用4. 个人品格与社会行为4.1 个人品格的塑造4.2 社会行为的规范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总结:通过对湘教版高中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与贸易、政治学与法律、社会学与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
本文旨在总结和介绍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点知识点,方
便同学们复和备考。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
的运动等内容。

在复时,需要掌握地球的结构、各种坐标系的概念、季节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等。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

需要注意掌握地球的气候类型、气候区划、气候与植被的关系、自然灾害等相关知识点。

第三章人文地理环境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人文地理环境。

主要包括人口与人口
问题、城市与城市问题、旅游资源与旅游业、交通运输等相关内容。

需要注意掌握相关的数据和地图,理解人口问题以及城市发展的影
响因素。

第四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概念以及评价指标
等相关内容。

需要注意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实现条件以及
发展模式等相关知识点。

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点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第二章和第三章,需要结合地图和数据进行理解和记忆。

在复习时要注重梳理重
点知识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联系,实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高中语文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高中语文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高中语文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编一、课文分析1. 课文概述本篇文档对高中语文湘教版必修一的课文进行了汇编和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2. 课文列表本册必修一包含以下课文:- 第一课:《骆驼祥子》- 第二课:《记忆》- 第三课:《呐喊》- 第四课:《神奇的种子》- 第五课:《两个谜语》- 第六课:《黑暗的力量》- 第七课:《美丽的渔村》- 第八课:《逃课》- 第九课:《大海》- 第十课:《小杨逐梦记》二、课文重点掌握1. 《骆驼祥子》- 描述祥子及其与马大嫂的关系- 分析主要人物心理变化- 阐述课文中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2. 《记忆》- 讲述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与回忆- 探讨人的记忆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文中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3. 《呐喊》- 分析课文中的丑恶现实与人性- 探讨作者的思想观点与艺术手法- 探究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反思4. 《神奇的种子》- 分析主题与情节发展- 解读隐喻与象征的使用- 探讨作品对人生价值与信念的反思5. 《两个谜语》- 分析课文中的谜语及其含义- 探讨作品中的人生哲理与智慧- 解读谜语与折射现实的关系6. 《黑暗的力量》- 描写文中人物的悲惨遭遇- 分析主题与意境的呈现- 探讨人性与命运的主题7. 《美丽的渔村》- 描述渔村的美丽与人文风情- 探究作品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分析渔村与现实生活的关联8. 《逃课》- 讲述学生逃课的故事与动机- 探讨生理与心理的冲突与困惑- 分析作品对教育的反思与警示9. 《大海》- 描述作者对大海的赞美与认同- 探究海洋与人类命运的关系- 分析作品中的意象与审美价值10. 《小杨逐梦记》- 讲述小杨追逐篮球梦想的故事- 分析作品中的励志与拼搏精神- 探讨梦想与实现的关键以上是《高中语文湘教版必修一》的课文汇编和课文重点掌握内容。

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和品味水平。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

【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重要)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很重要)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4.太阳系(很重要)(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

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重要)(2(很重要)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

(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

(重要)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湘教版I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 地球的宇宙环境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适宜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运行轨道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阳辐射→提供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的动力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黑子→与降水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①产生磁暴,②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风→高纬地区产生极光②区时:a.概念: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b.特点:同一时区内区时相同,相差几个时区即相差几个小时东西12区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

时区:东时区区数越大时间越早;小大⑤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使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1)划分依据:根据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及各带特点:小结:1.4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二)划分界面---不连续面1.莫霍面(平均17㎞(陆地33)):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2.古登堡面(2900㎞):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三)内部圈层的划分1.地壳(地表面—莫霍面)(1)厚度:平均约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2)厚度变化规律是:①陆壳厚,洋壳薄;②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3)状态:固态2.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1下地幔:固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2)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3)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岩浆的发源地3.地核(古登堡面—地心)(1)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原因:横波不能传播)内核呈固态(2)组成:推测为极高温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1.地球与地理-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地理的学科分类和主要研究方法-地球的形状和尺度-地球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理坐标与地球网格-地理坐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地球网格在地图上的运用-地球不同地区的时间计算与时区划分3.地球的构造和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特点-地壳与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和发展-地球上的板块及其运动4.地球表层的地形-地球表层的主要地形类型和特征-地球表层地形的形成与变化原因-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和地震活动5.气候与气候因素-气候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气候要素和气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原因6.气温和气温分布-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气温的测定方法和旬月季年度变化规律-当地和世界各地气温分布的特点7.降水与降水分布-降水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降水的测定方法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世界各地的降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8.大气压力和风-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定方法-大气压力的分布规律和季节性变化-风的概念和分类方法-风的成因和风的分布规律9.气团和气候-气团的概念和特征-不同气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带的划分和主要特征10.水循环和水资源-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水循环的影响因素和周期-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保护措施11.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2.人口与城市化-人口的概念和规模-人口增长与人口发展的机理-城市化的含义和发展规律-城市化对人口和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12节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12节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12节知识点第一章地理学概论
一、地理学的定义
地理学(Geography)是一门探讨地球表面上相关空间穿梭体现、影
响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拥有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国际通用的科学方法。

地理学是以地球为实验背景,探讨地球表面上物质的穿梭体现、影响及其
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与地质因素,自然因素及其关系的科
学研究,综合了地质学,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地理学
和经济地理学等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它的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之间的学科。

二、地理学的特征
地理学的基本性质是“量变与质变”的综合性科学,它研究地球上的
景观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活动,综合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等学科,以地球为实验基础,以空间分布为研究
对象,利用定量分析、计算机模拟、地图制图及其他形式来描述现实问题
的空间穿梭体现,并探讨地球表面景观变化和发展规律,是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有机结合的一门科学。

(1)空间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4、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人口金字塔图判读:人口总数,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模式,社会负担轻重1.2 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它是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原因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巴西向西德国向南,●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改变等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利: 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②增加收入,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③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当地自然环境。

不利: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迁入地:利: ①利于开发资源,发展经济②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③改善综合环境不利:增加人口,加剧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1954~1984年中国人口迁移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

流量小主要是国家政策有组织的迁移,自发迁移少.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政策.方向:由东部地区的城市到西部和边疆地区。

由东部农村到西北和东北等地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1、特点——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流量大。

流动人口增多,自发迁移为主.2、目的:务工经商和学习培训分配工作3、人口迁移方向: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地区。

③从山区到平原4、人口迁移原因:第一,农村劳动力剩余。

第二,放松户籍管理制度。

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1.4 地域文化与人口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2.1 城市空间结构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阶梯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湟水谷底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地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运转赣州干支流交汇处易行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巴黎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③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

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西方城市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见教材P32)●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

(教材P34)规律: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

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