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清兵卫与葫芦》

8《清兵卫与葫芦》
8《清兵卫与葫芦》

8《清兵卫与葫芦》

本节重点:1、正确对待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发展。

2、体味传神的心理描写。

本节考点:心理描写的作用

一、预习案

*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小组准备:通过学习资料查找归纳)

①、作者简介及其作品

②、请简单介绍作者创作《清兵卫与葫芦》的背景

2、字词检测(学生独立完成:在括号内注音或写汉字。)

①、字音字形(识记生、难字,读准多音字)

热衷.()熠.熠()廊yán()

呵叱

..()干涉.()zá()碎

薪.水()嘀咕

..()战战兢.兢()乖觉.()没.收()人参.()②、重要词语

热衷:

战战兢兢:

乖觉:

3、写作知识(学生独立完成)

人物刻画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哪几种?

4、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脉络。

(学生个人完成,小组交流并归纳)

*学生疑惑

二、探究案

(一)、问题探究:

1、个人阅读形成初步认识,然后小组讨论概述。

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钱的高价卖了出去,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2、再次阅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①、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请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

②、作者很善于以简练传神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子描写的传神之处,并根据其中的一句写一段话来表现清兵卫此时的心理活动。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

2)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旁边发呆。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二)、拓展延伸

续写《清兵卫与葫芦》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清兵卫的父亲、老师对他的新爱好会不会像先前那样粗暴地干涉?清兵卫能守住这个爱好吗?后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充分展开想象,续写这篇小说。

要求:

1、要符合续写的一般要求,比如,人物性格、语言风格要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情节发展要合理等。

2、要展开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求有创意。

3、情节要相对完整,要写出人物性格。

4、描写要具体生动,尤其要注意细节描写。

法库县东湖第二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

九年部上学期语文学科训练案

基础积累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热衷()熠熠()檐()廊喘()气干涉()战战兢兢()校役()乖觉()薪()水隐瞒()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多个)。

(1)他永远不卷地看着,看过之后,很正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2)古董店老板横捧树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幅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疫一推:“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3.修改病句。

(1)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2)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4.文学常识填空。

《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是,他的国籍是。

二、阅读实践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1.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一段为什么详细地描写清兵卫做葫芦的经过?

3.选文第四段具体描写清兵卫对葫芦“永远不倦”的句子是什么?

4.你认为清兵卫错把老头子的秃头当作葫芦的细节可信吗?为什么?

三、中考链接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柯登地

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卓绝的聪明才智或具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辞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扣平》用了37年时间;哥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以上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绝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非凡的傻劲来。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充分享受;没有条件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连常人应有的享受也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凭聪明?

一位国外心理学家,曾对1528名智力超常者进行了长这20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后期,将其中3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作比较,发现两者最明显的差异不在智力而在性格。最有成就的20%者,性格明显带着傻劲儿。这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有卓绝的聪明才智者,不一定有杰出的成就。那么有杰出的成就者,就一定有卓绝的才智吗?

一生拥有1300多项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与“傻劲”有关,如执著、正义感、责任心、合作能力、意志毅力等。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词典的“天才”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尽量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5.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2分)

(1)相左:

(2)读:

6.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意义和作用。(4分)

7.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李时珍、托尔斯泰等例子充分证明:天才既要有卓绝的聪明才智,也要有非凡的傻劲。

B.对1528名智力超常者进行的追踪研究表明:有卓绝聪明才智者,不一定有杰出的成就。C.爱迪生关于天才与灵感、汗水的名言说明:做出杰出的成就,不一定要有卓绝的才智。

D.现代人才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一个人事业上取得成功,不一定要有卓绝的才智。

8.作者建议重写词典中“天才”的释义,依据作者的意思应该怎样重写呢?(3分)

第八课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zhōng yì yán chuǎn shè jīng yì guāi jué xīn mán

2.(1)倦郑(2)坚副役

3.(1)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2)他的作文不但常常居全班之冠,而且在全校冒尖。

4.志贺直哉日本

二、阅读实践

1.记叙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到了痴迷的程度。

2.详细地描写清兵卫做葫芦的经过是为了表现清兵卫高超的技艺,联系下文他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更增添了悲剧色彩。

3.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

4.只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三、中考链接

5.(1)相左:相反,不一致。 (2)读:对人的认识了解。(各1分)

6.要点:虽是选择问句,但倾向于这样的意思: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是凭“傻劲”。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疑问句式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意义、作用各2分,宜宽松记分)

7.A

8.要点:天才主要是指能使人取得突出成就的非凡的非智力因素(优良的性格)或凭借非凡的非智力因素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答“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记1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