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中新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中新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中-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紧密相连,相互依存。而作为亚洲的两个贸易进出口大国——中国和新加坡,它们之间贸易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东盟自由贸易体制下的各国贸易经济,还有双边贸易商品很多具有互补性,所以我们有理由要透彻的研究双边在自由贸易区中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使两国之间贸易经济达到双赢,建立更完善的贸易体制,开创中新两国贸易盛世。本文针对近几年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发展现状展开了深层次的分析,其中包括贸易协定,投资现状等等。并对以后双边贸易提出相关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新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趋势研究政策建议

引言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与新加坡签定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将对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本文就该协定产生的背景、内容和产生的影响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介绍。如果中新自由贸易区在贸易自由化基础上进一步实行投资自由化,则通过相互投资,两国的国际分工可以进一步细化,可以在合作中获得双赢。据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只要合作领域和合作政策选择得当,中国和新加坡建立自由贸易区应该是可行的。笔者对中新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建议是:在实行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两国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建立相应的区域投资自由化政策制度和区域协调机制,并极大地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积极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利用新加坡的技术优势。中国与新加坡在自由贸易区体制下发展现状进行详细描述,来对未来两国经贸发展趋势加以探讨与深层次的研究,这对认识中国开展地区经济合作,了解自由贸易区内容和影响都有所帮助。

中-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1.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区

1.1.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

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世界最具有发展活力的新兴工业国新加坡,均被视为当今世界最有潜力的经济实体。中国市场巨大,经济持续发展;而新加坡作为东南亚重要的贸易通路,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中新双方经贸合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以2005年为例,两国双边贸易额达到了331.5亿美元。但是,全球化浪潮给中新两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新加坡,其国内经济的稳定主要依靠海外市场的发展;而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也正面临新市场的开拓、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战略转型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新加坡开始酝酿同中国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2006年8月25日举行的中国-新加坡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吴仪副总理与新加坡副总理黄根成正式宣布,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础上启动中新双边自由贸易判。2006年10月26日,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第一次谈判会议在北京召开,双方领导人就自贸区谈判机制、范围和时间安排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协商与会晤。

2008年10月23日,在温家宝总理和新加坡李显龙总理见证下,商务部长陈德铭与新加坡贸工部长林勋强代表各自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同时,双方还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双边劳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于2006年8月,经过8轮艰苦而坦诚的磋商,双方于2008年9月圆满结束谈判。《协定》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人员流动、海关程序等诸多领域,是一份内容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双方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贸易自由化进程,拓展了双边自由贸易关系与经贸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根据《协定》,新方承

诺将在2009年1月1日取消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中方承诺将在2010年1月1日前对97.1%的自新进口产品实现零关税。双方还在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协定》的签署是中新双边关系发展历程中新的里程碑,将进一步全面推进中新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也将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在全球共同应对金融动荡的时刻,《协定》的签署有利于维护两国经济与贸易的稳定和增长,为维持世界经济稳定和促进贸易自由化做出积极贡献。

1.2.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是在WTO相关规则规范下,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双方进一步相互开放市场、深化合作的法律文件。

《协定》是一项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共115条,分为14章,即初始条款、总定义、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贸易救济、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服务贸易、自然人移动、投资、经济合作、争端解决、例外、总条款和最后条款。此外,《协定》还包含7个附件、2项换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货物贸易

两国将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的基础上,加快货物贸易自由化进程。根据《协定》规定,新加坡将从2009年1月1日起,取消所有自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我国将在2012年1月1日前取消97.1%自新进口产品的关税,其中87.5%的产品从《协定》生效时起即实现零关税。

(二)服务贸易

在服务贸易方面,双方在WTO服务贸易承诺表和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市场准入承诺清单的基础上,进一步相互扩大市场准入范围。新方的承诺包括:1、承认我两所中医大学学历;2、允许我在新设立中医大学和中医培训机构;3、允许在新开展中文高等教育、中文成人教育和中文培训;4、允许我在新开办独资医院;5、同意与我尽快启动会计审计准则的认可谈判。我方承诺包括:1、承诺新方在华设立股比不超过70%的外资医院;2、认可新加坡两所大学的医学学历。

(三)人员流动

在入境方面,双方在《协定》中设立了自然人移动章节,明确了商务人员临时入境的纪

律和准则,并就居留时间和条件做出了具体承诺,将进一步便利两国人员往来,为自然人临时入境建立透明的标准和简化的程序。与《协定》同时签署的《劳务合作谅解备忘录》,也将对我赴新劳务人员的管理和维护我在新劳务人员的权益,产生积极效果。

(四)原产地规则和海关程序

《协定》规定了以区域价值含量增值40%为基本标准的优惠原产地规则。双方还将在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加强双方海关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简化海关程序,提高货物和运输工具的通关便利。

(五)卫生检验检疫及技术性贸易壁垒

《协定》规定,双方将在卫生检验检疫的标准化及区域化认证、合格评定程序等方面加强合作,建立合作机制,使双方迅速高效地解决双边贸易中产生的问题。此外,《协议》还强调,双方将在贸易投资促进、旅游合作、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等方面加强合作。

2.中国和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

2.1.中国和新加坡双边贸易现状

中新建交15年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关系发展迅速,经贸合作成果显著,双方在贸易、相互投资、工程承包、劳务以及区域经济组织等方面的合作进展顺利。目前双方已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有关统计显示,近年来,中新经贸合作成果显著,新加坡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新加坡第三大贸易伙伴。截至2008年8月,中国大陆共有147家企业在新加坡上市。中新两国在经贸往来方面十分密切,现在每周有300多个航班往返于两国之间。2007年,新加坡共有90万人来华旅游,占了新加坡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2008年在全球经济放缓和经济疲软的情况下,据新加坡统计,2008年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46.1亿美元,同比下降0.2%,其中,新加坡自中国进口336.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9%,新加坡对中国出口309.7亿美元,同比增长0.6%,新加坡对我逆差26.7亿美元。中国继续保持为新加坡第二大贸易伙伴,在新加坡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9.9%。

12月当月,中新双边贸易进出口总额45亿美元,同比下降15.4%,降幅比11月稍有缩小。其中新加坡自中国进口23.6亿美元,同比下降17.1%,新加坡对中国出口21.4亿美元,同比下降13.5%。

2.2.中国与新加坡投资现状

2.2.1.新加坡对中国投资现状

新加坡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截至2006年底累计在华投资项目15455个,实际使用外资额299.79亿美元。以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计,新加坡在对华投资主要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八位,占全国累计使用外资总量6858亿美元的4.37%。

2006年新加坡新增对华投资项目1189个,实际使用外资额22.6亿美元,2005年新加坡是我国吸引外资第6大来源地。新加坡对华投资的主要领域是:金融、房地产、能源和基础设施、物流、造纸以及其他制造业。新加坡对华投资的主要区域为:江苏、广东、上海、福建、山东、浙江、辽宁、四川、天津、北京。

目前,两国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以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的形式为主。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项目也是两国合作最为成功的项目,目前园区的开发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于 2001 年实现扭亏为盈。从 2001 年起,中新双方在合资公司的股权进行了调整,中方成为大股东并承担管理权,股权的顺利转换,标志着中新合作的新阶段的开始,2007 年,园区工业生产总值达2642亿人民币,进出口总额 57 亿美元。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国内开发速度最快、协调发展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堪称中新经济技术合作的成功典范。

近年来,中国积极在新加坡举办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公开宣传中国的引资政策,进一步深化新加坡企业对中国市场的认识,对华投资前景更加明朗。同时,在政府关联公司的带动下,新加坡民间企业投资中国的步伐加快。据新加坡英文报《商业时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依然是新加坡公司投资的首选地。在调查的122家新加坡公司中,27%的公司未来两年对外投资的首选地是中国。可预期,新加坡对华投资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2.2.2.中国在新加坡投资现状

长期以来,新加坡一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和重要纽带,也是中国企业最早到海外发展的目的国之一。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中国银行和中国保险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就在新加坡开创了基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新两国在上世纪90年代建交后,中国企业赴新投资出现了高潮。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目前经中国政府批准在新设立的中资企业和机构超过200家,是全球海外中资企业最集中的国家之一。并涌现出一批业绩骄人的知名企业,为中新两国的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新加坡的中国劳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业,电子加工和制造业。建筑业作为新加坡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的建筑业市场对外国公司开放,许多大型国际工程承包商都在此角逐,中国公司在施工管理方面比当地公司有优势,一些公司在新加坡建筑承包工程市场已有一定份额和声誉,比如中建南洋和上海隧道都已经在新加坡颇具影响。

3.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趋势研究

3.1.对中新贸易稳定发展趋势的分析

中国和新加坡在投资方面未来具备很大的合作前景。笔者通过简要分析近年来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可以指出中国与新加坡双边经济互补性较强, 双方在进出口贸易、相互投资、承包劳务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合作前景十分广阔。特别是中国入世之后, 国内产业结构加速调整, 贸易投资障碍逐渐消除, 政策透明度日益增强, 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服务业逐步开放, 双方经贸合作的加强将为中国与新加坡在承包工程、劳务合作、金融、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中新两国具有很强的产业内贸易特征。笔者分析出,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额之所以长期以来能够在中国与东南亚联盟国家中位居前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新两国的贸易不仅有要素禀赋差异形成的产业间贸易,还存在有制成品为主的产业内贸易。随着中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两国贸易往来将会进一步加强,深层次区域经济合作将加深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推动两国互相直接投资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区域贸易合作的动态收益。

3.2.中新自由贸易区投资趋势展望

3.2.1.中新自由贸易区建立将使新加坡对区外直接投资有更大的吸引力

首先,从壁垒落差的角度来说,新加坡关税近乎于零,而且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等区位条件比中国都更优越,新加坡还积极和发达国家,诸如日本、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因此,与中国相比,新加坡对区外投资有更大的吸引力。

其次,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而言,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扩大效应,但对新加坡而言,区域市场扩展效应是显著的。区域贸易自由化政策可以为新加坡的

投资者提供更有效率的投资环境,推动新加坡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同时新加坡的投资和技术转移使中国生产的产品具备了更大的竞争力,那么就会打破世界其他大国在该区域原有的国际生产组织和销售网络,激发其它区外跨国公司投资新加坡,以保持其在整个区域市场的份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加坡对区外投资有更大吸引力。

3.2.2.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建立将会导致区内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由第二章的分析可知,中国和新加坡之间呈现比较明显的产业内垂直贸易态势。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来自新加坡的生产零部件的交易成本降低,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内部化优势加强,因此新加坡在中国的投资可以利用自由贸易区在两国间建立生产的分工与协作,形成区域内产业链。即新加坡主要生产高技术含量的生产零部件,而中国主要负责产品的加工环节。但是这种国际分工只是利用了中国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水平,并不能整体提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

3.2.3.中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够促进中新相互投资

首先,从前面的分析可见,中国和新加坡相互贸易和投资的比重都较小。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新加坡对中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并不会因为中国关税下降而减少,而新加坡对中国的制造业投资主要是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其销售市场主要在中国境外,所以中国单方面的关税降低,对于新加坡关税规避型的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是相当有限的。因此,我们首先得到的最基本判断是新加坡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不会因中国关税的降低而减少。其次,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目前中国和新加坡在工资水平和要素租金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对新加坡资本进一步的流动产生了足够空间。同时,两国在产业结构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目前的产业竞争力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低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而新加坡在精密电子仪器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具有优势。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工资水平已经开始呈上升的趋势,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区位优势相对于周边国家会趋于减弱。因此从上文新加坡对中国投资结构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对中国的投资流向已越来越呈多元化趋势。随着中国人均 GDP 的增加,中国的金融业等服务性行业面临对外资的全面开放,中国的企业和个人对于高质量的企业金融及商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可以预计更多的新加坡资本会流向中国的金融保险等服务性行业;同时随着中国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新兴工业园区开发和建设以及城市的规划和环保领域存在大量的投资机会。而新加坡在这一领域一直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高水准的服务享誉亚太和世界,因此随着中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这一领域必将成为新加坡对中国投资的热点。另外,从中国企业的角度去分析,新加坡目前仍是亚洲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

(转口贸易占新加坡贸易总额的 45%左右)。目前,中国出口到新加坡的商品中钢材、家具、陶瓷及农副产品等多为转口贸易, 有的则全部转口。中国出口到印尼、泰国、斯里兰卡、澳洲甚至欧洲的商品, 许多都经新加坡转口。中新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如果我们在新加坡设立区域的分销中心,就可以利用新加坡进一步扩大中国产品对东南亚地区的辐射。最后,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化,更多的中国企业会融入到全球并购的资本国际化趋势当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大企业急需的是更多的资本、更新的技术和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而新加坡具有相对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商业环境,因此在中新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新加坡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中国的大型企业同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综上所述,中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产生以下效应:新加坡对区外直接投资会有更大的吸引力;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内国际分工会进一步细化;中新两国的相互间投资会得到促进。

4.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区政策建议

4.1.积极的推动两国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由于与新加坡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在商品贸易上不一定受益,同时新加坡对于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只是利用了中国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不能整体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竞争力。因此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就不应仅仅局限于商品贸易的自由化,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自由化应该成为中新自贸区的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中国利用与新加坡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契机,将国内服务业的准入限制向新加坡进一步放开,那么阻碍两国间投资流动与投资项目运行的管制和限制将逐渐消除,在很大程度上会扩大新加坡服务性行业外资的流入,从而弥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各种空白。比如在金融和电信等服务性行业引入适当的新加坡外资参与竞争,有利于改变这些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增强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降低金融、电信等服务的价格,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需要。在政策实施层面,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可以设定专门章节对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作出具体规定,其主旨是要消除主要的投资壁垒。比如要求成员国对相互投资提供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任何一个成员不能对其他成员国的投资提出“行动要求”,并允许投资收益自由兑换和汇回;成员国投资者可将在另一成员国领土上投资的收益、售后收入、偿还后的贷款与投资有关的其他交易收入按当前市场汇率将地方货币转换成外汇,而每

个成员国必须保证这种外币可以自由转移。同时,为了适应自由贸易协定的需要,中国还可以对本国的外商投资法进行修订,进一步放宽新加坡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行业和领域限制。比如开放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领域;放松一些领域对新加坡外商投资的股权限制,如商业、外贸、汽车、化工、能源和矿产资

4.2.利用新加坡技术优势来推动我国企业

中国和新加坡建立自由贸易区,通过实施优惠的引资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新加坡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然而,对新加坡等海外资本的过分倚重,会使我国的产业对外资产生依赖性,同时由于企业的核心技术都被外国跨国公司牢牢掌握,我国仅仅借助于跨国公司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会使我国面临“技术空心化”的挑战。因此,与较为被动地“引进来”相比,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可以使我国摆脱对投资企业或产品市场的依赖。对于我国起步较晚、竞争力不高的高科技行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来说,向先进国的投资可以使它们直接接触到高新技术、市场信息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有助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积累。中国和新加坡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中国政府应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地走出去,利用新加坡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实施学习型投资战略。比如新加坡在农业技术上占有优势,我国的农业企业就可借此契机,在新加坡设立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利用当地技术开发人才,开发新的农产品,以改变国内市场对进口农产品的依赖。

本文的写作主要围绕中国和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发展背景,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并对两国未来贸易和投资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少,网络资料也比较缺乏,能完成这篇文章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继刚老师,是他给我很多建议和帮助。在论文格式方面,李老师指点的很细致,在内容方向,李老师也是给出了很多意见,给我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在此由衷的说声谢谢。

[1]李毅.近年来中国与新加坡贸易的现状及前景[J].南亚问题研究,2000,1.

[2]廖小建.新加坡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选择[J]国际经贸探索,2003,4.

[3]林德特.国际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4]彭龙.国际贸易[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史直宇.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J]世界经济文汇,2003,4.

[6]汪波.新加坡加强发展对华经济的动因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3,2.

[7]王勤.新加坡双边自由贸易谈判的进展及其影响[J]亚太经济,2003,2.

[8]王勤.中国入世后的中新经贸关系[J]南洋问题研究,2002,1.

[9]赵春明.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与挑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1.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trend study in China and

Singapore FTA

ABSTRACT Every country today, is economical in global economy integration rapid and intense be linked together , be been interdependent. But as two trade import and export Great Power China and Singapore of Asia, between them the trade goodness and badness, direct effect to lower ASEAN free trade system every country trade economy, still have the bilateral trade commodity many have a complementarit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studying the doubling piece hits the target in free-trade zone therefore we have a reason to should be incisive, trade economy reaches win-win between using both countries , build more perfect trade system , start new bilateral trade of middle flourishing age This article have launched the deep level analysis in view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and the Singapore trad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including the trade agreement, invest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so on. And will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proposal to the later bilateral trade..

Key words China-Singapore FTA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trend study Policy Suggestion

公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司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物业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经历了20多年,已逐步走入千家万户。物业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原有开发商的附属单位到现在的自主营利、自负盈亏,已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其表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日益明显,这期间物业管理企业走过了一段相当艰难的路程。 1994年8月8日,宁波市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新街物业管理公司成立,并开始对新街小区实施了物业管理。15年后,物业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主体也在快速增加,根据有关部门相关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仅宁波市就有经营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225家,从业人员3.4万余人,管理物业项目(住宅小区、大楼、别墅区)1513个,管理面积9829万平方米,享受物业管理服务住户近60万户,中心城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8%。可以说,物业行业为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绿城物管公司为占领长三角地区市场空间,在05年组建并成立了宁波分公司,经过近四年的运作和发展,风雨之后终见彩虹,但是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不容乐观,我们只有在不断进步当中,总结经验、找准差距,应运对策,公司才能得以健康发展,才能立于同行业不败之地。以下是我进入公司两年,通过在三个园区一个部门的工作实践中,结合目前物管行业的发展现状, 对我们宁波公司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如下分析: 一、回顾公司的昨天: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宁波物管市场现有经营资质的物业公司225家中,我们绿城宁波分公司也属其中一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当年第一个外接楼盘慈溪清水湾开始,07年又相继接管了新时代小区、聚金家园小区,08—09年外接楼盘紫郡花园、江南一品到内接楼盘桂花园、绿园、皇冠花园等,短短四年公司已经管理13个项目,面积达300万方(包括已签未交付),目前宁波分公司员工已有400多人,发展速度之快足以见证物业管理的发展空间之大。 二、俯视公司的现状: 宁波公司发展过快,人才出现紧缺;员工主动服务意识缺少、淡薄,员工的培训力度还需加强;与同行相比培训力度尚有差距;其次,基层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显现出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过快、物业专业人才紧缺: 公司要发展,就要不断地向外拓展,不断拓展的同时,人才应该跟上公司的发展需求,然而宁波分公司过快的发展速度,出现物业管理人才的紧缺,熟、懂工程强、弱电,公司内部管理、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硬件管理等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更是稀少,如何提升内部优秀员工及引进同行业中的物业精英,成为了当前公司应该面对的重头问题。 (二)、服务意识淡薄,团队凝聚力尚佳,员工的培训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整体现状与高端物业相比仍有差距: 1、员工主动服务意识淡薄: 目前园区除接管较早的新时代、聚金家园、慈溪清水湾和紫郡花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我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更加适应了市场经济的模式。但是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起点低,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阻碍企业的前进。此时企业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我国的企业管理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本文通过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1 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陈旧 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契机成立和发展起来的。他们大部分是白手起家,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有规范制度的现代企业。他们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事事亲力亲为,当作坊成为企业之后,他们依旧习惯于所谓的家长制管理,习惯让自己的家人亲戚成为这个企业的管理层。于是我们经常看的一种现象就是,财务、人事、销售、宣传等部门的负责人都是自己家人。当企业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不是从企业的宏观利益来考虑,而是从每个人的私利来盘算。这就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优秀人才在企业的发展。容易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企业的人才流失,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1.2 企业管理规划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但很多制度都是浮于表面,各个企业互相抄袭,缺少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制度,毫无创新能力。国内很多企业不会主动做长远规划,对企业的未来和产品做出长远的研判。大部分企业只会被动做出应对,而这种应对往往是滞后的。 1.3 企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性管理人才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创业团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专业的高水平人才,但企业缺乏专业性高水平管理人才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这样的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有些企业的薪酬体系有问题,很多的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待遇和付出、知识储备不成正比。他们的价值也无法体现,二是国内的很多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成熟,甚至没有。很多企业都是临时抱佛脚,或去挖其它公司的技术人才,这样人才的流动性较大,对企业的归属感不足。不过很多企业管理层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开始注重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储备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网络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习中心:重庆奥鹏学习中心[16]VIP 层次:专科起点本科 专业:工商管理 年级: 2013年春季 学号: 131511318910 学生:李玥 指导教师:梁宏伟 完成日期: 2014年11月25日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加速,市场竞争的深化,企业管理环境的复杂结构日益展开,企业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已日益突出,人们对企业管理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对传统企业管理方法、手段进行思考,对传统企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特征差异和行为特征差异的比较分析,逐步建立起较为合理、较为系统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以人为本,以竞争为核心,同时树立适时而变的战略管理思想,形成自己的管理方法、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市场经济现代企业管理管理模式管理思想

目录 内容摘要................................................................ I 引言.. (1) 1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2) 1.1 管理理念不科学、规范程度不够 (2) 1.2 管理战略缺乏创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企业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忽视人力资源管理 (2) 1.5 企业文化不贴合实际 (2) 2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 (3) 2.1 知识管理的挑战 (3) 2.2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网络经济的挑战.................................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4) 3.1 战略化趋势 (4) 3.2 信息化趋势 (4) 3.3 人性化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弹性化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 全球国际化经营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 寻机化管理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7 职业化领导管理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结论.. (5) 参考文献 (6)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中国中小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中小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小的是美的,大的是强的,两者差不多上不可缺少的。一个国家是否富强,人民是否富裕,生活是否丰富多彩,源于那个国家中小企业的进展程度。 一、中小企业的地位 1、中小企业差不多情形 截止2006年底,中国经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360万家(香港、台湾不包括在内),个体工商户口4242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其中95%的中小企业是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制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5%,出口创汇占68、3%,上缴税收占48、2%,占社会销售额58、9%,解决了75%城镇就业机会。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具有反应快速、机制灵活的优势,在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66%的专利由中小企业发明,74%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中小企业差不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了40%的中间产品和配套服务。2004年近50%的高校毕业生在中小企业就业。 2、中小企业的作用 一是振兴区域经济,缓解区域经济进展不平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稳固进展的重要力量。 二是中小企业满足了人民多种多样的需求,扩大了内需,增加了购买力,搞活了城乡市场,加快了生产力的进展。 三是中小企业的进展使产权分散化、社会化、普遍化,显现了大量创业者,增加了社会资本,提升了人的素养,开发了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制造性。 四是中小企业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同样是重要的经济基础,是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五是中小企业的进展解决了众多工作岗位,缓解了社会的压力,为社会的稳固做出了奉献。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中国民营企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后民营企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研究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有到无,克服了先天不足和发展基础薄弱的缺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实践证明,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现有阶段汇集民间资本、促进就业、加快城镇化脚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拉动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力量。 但是民营经济在发展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一系列的体制和制度上的阻碍,这是民营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得重要推动力量

2.民营经济产业的分布趋势 业,特别是高附加值农业和采掘业转移的倾向,但还未形成气候。第二产业中的民营经济成分增长速度虽不算低,但比重有所下降。这是由于中国经济从低收入迅速转向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以及民营企业本身发展水平不高决定的。 第三产业中的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仍然不高,注册资本金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但投资人数和雇工人数所占比重则有所上升。 因此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不仅立足国内,而且已经走出国门。 民营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融资困难是目前影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失衡。目前我国民营经济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股票或者债券市场筹集资金。二是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大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主要服务于大企业。地方小银行数量少,存贷业务比例也比较低。三是融资成本过高,当前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无论通过贷款还是民间借贷融资,都要付出过高的成本,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沉重负担。 财税政策有差异,税费负担过重 一是税种过多税率过高,导致企业负担过重。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3%降到25%,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营企业的税负,但企业所得税只是企业税费负担的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另一个税负是增值税,企业需要缴纳17%的增值税.02这对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来说,其获取的利润根本抵不了增值税,增值税税率依然偏高。同时小企业大都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范畴,这导致一些小企业的实际税负高于一般纳税外费用支出税人。二是收费名目繁多,比较大,诸如城建费、教育附加费、防洪工程费、绿化费、环保费等,不胜枚举。据调查,有的民营企业每天要对付各种检查、摊派、罚款等事项,实际支出费用很多,而且收费缺乏明晰标准,随意性很大,民营企业的创业积极性受到打击。 政策支持不够,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管理,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中国的企业管理,不仅要加强,而且面临着迫切的改革形势。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特征。 从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上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是单一工厂型的工厂管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1993年12月29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基本形式。因此,从传统国有企业管理转向现代企业管理,就是按照现代公司型的企业管理来改革国有企业的单一工厂型企业管理。目前中国二十多万家有限责任公司、一万多家股份有限公司、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与改制前的国有企业管理相比较,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企业管理的内容上看,改革了传统国有企业闭门式的单纯生产管理和坐等顾客上门的状况,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要求,确立市场第一、用户第一的经营观念,把过去无视市场、轻视销售转变为高度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建立企业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实现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的有效结合。而在生产管理中,更把产品质量作为生命线,贯穿在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中国的企业管理,正在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内容,实行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现代化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讲究"名牌效应",重视树立本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企业的名牌意识。这种趋势表明,中国企业的现代管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管理接轨。 中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过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目前中国一些企业存在着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次序混乱、管理机制僵化、组织结构刚性、生产活动封闭、资源浪费严重诸多问题,再加上规模经济效益不佳,致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下。这些问题在各类企业和各个行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当我们谈论中国企业管理与国外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受限制,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福音,它改变了企业的传统业务过程,使得规模不再成为绵亘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在信息化时代来临之际,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中小企业必须用电子商务来改造企业的传统业务,以便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文着眼于中小企业,详细阐述了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分析了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本文的内容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1)中小企业与电子商务。主要介绍了中小企业的定义、划分标准、中小企业地位的再认识以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意义;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的分类和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现状与前景。 (2)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以及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步骤。 (3)研究中小企业如何实施电子商务,不仅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电子商务、中小企业 目录 1.电子商务概述 (1) 1.1电子商务的概念 (1) 1.2电子商务的分类 (1) 1.2.1按照参与的交易对象分类 (1) 1.2.2按交易的内容分类 (1) 1.2.3安网络类型划分 (2) 1.3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3) 1.4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前景 (3) 2.中小企业的概述 (3) 2.1中小企业的定义 (3) 2.2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3) 2.3中小企业地位的再认识 (4) 2.4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意义 (7) 3.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 (8) 3.1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 3.2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11) 3.3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步骤 (12) 4.总结 (14) 1.电子商务概述 1.1、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实现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从涵盖范围方面可以定义为: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获得数据(如共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考察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将有莫大的启发。 一、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从改变教学媒体、方法,或从精选教学内容,或从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 1.学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教学和设计。美国的教育学家史密斯(P.L. Smith )和拉根(T. J.Rag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达到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包含了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它可以从精确性、细致性、系统性等方面去判断其效果的好坏。设计者必须以高度的精确和谨慎态度,具有系统计划一个方案的才能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时间的误用、资源的浪费甚至无效、沉闷和缺乏动机的学习。因此,设计应考虑许多可能影响实施计划或受计划实施所影响的因素。如,设计者要考虑可能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通过上课,把预先设计好的视觉、听觉及其他传递形式的信息传递出去。所以,教学设计的特点除上面谈到的精确、细致和系统之外,还应有形象性、创造性、工艺性、扩展性和自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它象工程那样需要以过去成功的原理为基础来计划他们的工作,不仅在功能方面,而且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设计事情或活动,建立用以指导他们决策、解决问题的程序。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过程是以一种书面的形式把将要完成的事情或活动的结果写下来,而不是变成实际的产品或结果。因此,当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时,系统的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教师有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马上调节教学。但当教学媒体不能迅速加以调节时(如印刷体的材料、录像材料、以电脑为基础的教学),以教学原理为基础的设计就显得相当重要。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主要依据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有哪些?第三,我们如何检验所达到的结果?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 韦斯特(Charles K. West )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它也是指教师的行动、实践或职业活动。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学习。这种需要大大地扩大了教学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习者将能够了解并适当地运用认知策略;(2 )教学设计应该使用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手段;(3 )教师将充当教学传递活动中运用认知策略和奖励认知策略运用的模范;(4)把认知策略的知识、适当的应用以及对认知策略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管理,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中国的企业管理,不仅要加强,而且面临着迫切的改革形势。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特征。 从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上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是单一工厂型的工厂管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1993年12月29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基本形式。因此,从传统国有企业管理转向现代企业管理,就是按照现代公司型的企业管理来改革国有企业的单一工厂型企业管理。目前中国二十多万家有限责任公司、一万多家股份有限公司、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与改制前的国有企业管理相比较,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企业管理的内容上看,改革了传统国有企业闭门式的单纯生产管理和坐等顾客上门的状况,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要求,确立市场第一、用户第一的经营观念,把过去无视市场、轻视销售转变为高度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建立企业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实现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的有效结合。而在生产管理中,更把产品质量作为生命线,贯穿在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中国的企业管理,正在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内容,实行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现代化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讲究“名牌效应”,重视树立本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企业的名牌意识。这种趋势表明,中国企业的现代管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管理接轨。 中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过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目前中国一些企业存在着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次序混乱、管理机制僵化、组织结构刚性、生产活动封闭、资源浪费严重诸多问题,再加上规模经济效益不佳,致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下。这些问题在各类企业和各个行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当我们谈论中国企业管理与国外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国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经历了各种管理理论与学派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泰罗、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到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多种管理理论与学派并存的局面,包括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系统管理学派、德鲁克的经验主义学派、伯法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及权变理论学派和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提到的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在企业管理实践方面,20世纪30年代国外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和兼并、收购方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以更大的经济实力去占领市场,降低经营风险,到6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规模效益第一的管理方式。随后,又在大公司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降低成本,通过准时生产和效益生产方式,摒弃了流水线生产中的库存大、周转慢的浪费现象,在企业管理中取得降低成本和价格竞争的优势。在大公司和低成本的前提下,又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实施质量控制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从符合性质量到适用性质量再到满意性质量,以适合市场竞争和用户的要求。 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企业管理也要经历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但是,严峻的市场竞争现实,不允许中国企业也像国外企业那样用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