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歌

中药药性歌
中药药性歌

中药药性歌

(一)解表药

1麻黄辛温,解表发汗。利水消肿,宣肺平喘。2桂枝辛甘,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3紫苏辛温,表寒可用。解毒安胎,行气宽中。4生姜解毒,温中止呕。解表散寒,温肺止嗽。5香薷味辛,化湿和中。解表发汗,利水消肿。6荆芥辛温,透疹止痒。祛风解毒,止血消疮。7防风辛甘,胜湿止痛。祛风解表,止痉可用。8羌活辛温,祛风胜湿。解表散寒,头痛更适。9白芷解表,祛风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10细辛解表,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鼻窍能通。11藁本辛温,除湿止痛。祛风散寒,头痛常用。12苍耳子温,宣痹止痛。发散风寒,鼻窍亦通。13辛夷性温,发散风寒。性能通窍,善治鼻渊。

14薄荷辛凉,风热疏散。头目咽疹,行气舒肝。15牛蒡苦寒,宣肺祛痰。利咽透疹,毒解肿散。16蝉蜕透疹,利咽开音。明目退翳,息风止痉。17桑叶苦寒,风热疏散。清肺润燥,明目清肝。18菊花平甘,风热疏散。清热解毒,明目清肝。19蔓荆子苦,风热疏散。清利头目,头痛能安。20柴胡苦辛,疏肝解郁。解表退热,阳升陷举。21升麻解表,透疹力强。清热解毒,举陷升阳。22葛根透疹,解肌退热。升阳止泄,生津止渴。

(二)清热药

23石膏甘寒,止渴除烦。清热泄火,敛疮宜煅。24知母甘苦,泻火清热。生津润燥,止咳止渴。25芦根利尿,止呕止咳。泻火除烦,生津止渴。26天花粉寒,泻火清热。消肿排脓,生津止渴。27竹叶平淡,利尿除烦。清热泻火,上下焦安。

28栀子解毒,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出血能安。29夏枯明目,眩晕头痛。清热泻火,散结消肿。30决明子寒,眩晕可煎。明目清肝,润肠通便。31黄芩止血,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亦适。32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渴疮适。33黄柏苦寒,解毒疗疮。清热燥湿,带下称王。34龙胆苦寒,泻火肝胆。清热燥湿,目赤黄疸。35苦参味苦,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带下尤适。36银花苦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疮痈能克。37连翘苦寒,热清毒解。疏散风热,消肿散结。38穿心凉血,消肿燥湿。清热解毒,虚寒不适。39大青叶寒,清热解毒。喉痹口疮,温斑宜服。40青黛定惊,泻火清肝。清热解毒,凉血消斑。41贯中杀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感冒宜服。42蒲公清热,解毒力劲。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43紫花地丁,蛇伤常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44土茯苓平,梅毒克星。除湿解毒,关节通行。45鱼腥草辛,肺痈妙品。排脓解毒,利尿通淋。46射干利咽,清热化痰。咽喉肿痛,痰盛咳喘。47山豆根苦,喉痹常用。清热解毒,利咽消肿。48白头翁苦,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疮痈肿服。49马齿苋酸,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泻痢能服。50鸦胆子苦,截疟功殊,腐蚀赘疣,止痢解毒。51生地甘寒,心甘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52玄参甘咸,泻火解毒。清热凉血,滋阴可服。53丹皮甘苦,清热凉血。祛瘀活血,骨蒸热歇。54赤芍疗伤,经闭不通。清热凉血,散瘀止痛。55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紫斑消却。56青蒿截疟,除蒸凉血。清透虚热,暑热可却。57白薇凉血,虚热消尽。解毒疗疮,利尿通淋。

58地骨凉血,骨蒸潮热。清肺降火,生津止渴。59银柴胡甘,一退虚热。二除疳热,儿疾可克。60胡黄连苦,一退虚热。二除疳热,湿热亦克。

(三)泻下药

61大黄泻火,凉血解毒。泻下攻积,经痛瘀逐。62芒硝味咸,润燥软坚。泻下攻积,消肿通便。63番泻叶寒,泻下通便。孕妇忌用,泡服后煎。64芦荟性寒,清肝杀虫。泻下通便,孕妇勿用。65麻仁甘平,大肠脾经。润肠通便,热秘通行。66郁李仁平,利水消肿。润肠通便,养神有功。67松子仁甘,药性平和。润肠通便,润肺止咳。68甘遂有毒,水饮泻逐。消肿散结,孕妇勿服。69牵牛子寒,去积杀虫。泻下逐水,水肿推崇。70巴豆逐水,峻下冷积。祛痰利咽,蚀疮攻杰。

(四)祛风湿药

71独活辛苦,风湿能除。善治痛痹,解表宜服。72威灵仙咸,通络止痛。祛除风湿,消鲠力宏。73川乌有毒,温经止痛。祛除风湿,麻醉力宏。74蕲蛇甘咸,入归肝经。祛风通络,定惊止痉。75木瓜酸温,归肝脾经,和胃化湿,活络舒筋。76秦艽苦辛,止痛通经。虚热湿热,风湿皆清。77防己治痹,亦能止痛。祛除风湿,利水消肿。78豨签草苦,疮痈毒解。祛除风湿,疏利关节。79五加利水,能强筋骨。祛除风湿,肝肾尤补。80寄生安胎,能强筋骨。祛除风湿,肝肾尤补。81狗脊止血,风湿祛除。能强腰膝,肝肾尤补。

(五)化湿药

82藿香辛温,解表祛暑。芳香化湿,善治呕吐。83佩兰辛平,化湿和中。解暑辟秽,芳香有功。84苍术辛苦,祛风散寒。燥湿健脾,兼治夜盲。

85厚朴辛苦,燥湿消痰。善治梅核,下气除满。86砂仁性温,行气化湿。温中止泻,安胎尤适。87豆蔻辛香,行气化湿。温中止呕,气滞胀适。

(六)利水渗湿药

88茯苓甘平,健脾渗湿。利水消肿,宁心尤适。89薏苡除痹,清热排脓。健脾渗湿,利水消肿。90猪苓甘平,膀胱肾经。利水渗湿,功强茯苓。91泽泻甘淡,利水消肿。渗湿泄热,下焦称崇。92车前子寒,明目清肝。利水通淋,止泻祛痰。93滑石包煎,暑热清爽。利水通淋,收湿敛疮。94海金沙寒,利尿通淋。功能止痛,排石尤灵。95石韦微寒,凉血止血。利尿通淋,热咳可却。96萆薢分清,利湿去浊。祛风除痹,功效显卓。97茵陈苦寒,利湿退黄。兼能止痒,解毒疗疮。98金钱草淡,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99虎杖通便,解毒化痰。散瘀止痛,利湿退黄。

(七)温理药

100附子辛甘,止痛散寒。回阳救逆,补火力悍。101干姜辛热,散寒温中。温肺化饮,回阳脉通。102肉桂助阳,引火归原。温通经脉,止痛散寒。103吴萸温阳,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止泻亦用。104小茴香辛,疗疝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散寒。105丁香苦辛,降逆温中。温肾助阳,散寒止痛。106良姜功专,温中散寒。止痛止呕,服后自安。107花椒味辛,内外皆用。温中止痛,止痒杀虫。

(八)理气药

108陈皮辛苦,健脾理气。燥湿化痰,呕呃可医。109青皮辛苦,破气疏肝。消积化滞,久疟勿忘。110木香苦温,消食健脾。行气止痛,后重泻痢。111沉香温通,行气止痛。纳气平喘,止呕温中。

112川楝子寒,行气舒肝。止痛杀虫,秃疮勿忘。113乌药祛寒,辛开温散。行气止痛,温肾缩泉。114香附辛平,调经止痛。疏肝解郁,理气调中。115佛手味甘,解郁疏肝。理气和中,燥湿化痰。116薤白辛苦,行气导滞。通阳散结,后重亦止。

117柿蒂(降气止呃)

(九)消食药

118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119神曲辛甘,消食除满。食积外感,金石糊丸。120麦芽平甘,回乳消胀。消食健胃,解郁舒肝。121莱菔辛甘,降气化痰。消食除胀,喘咳吞酸。122鸡内金甘,消食健脾,软坚消石,涩精止遗。

(十)驱虫药

123使君子温,消积杀虫。小儿疳积,面黄腹痛。

124苦楝皮(杀虫,疗癣)

125槟榔苦辛,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更能截疟。

126雷丸(杀虫消积)

(十一)止血药

127小蓟甘苦,凉血止血。解毒散瘀,痈肿消却。

128大蓟(同小蓟)

129地榆凉血,解毒敛疮。止血止痢,亦治烫伤。

130槐花苦寒,泻火清肝。凉血止血,头目无恙。

131侧柏凉血,止血力大。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132茅根甘寒,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肺胃热绝。

133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134茜草(凉血止血,化瘀通经)

135蒲黄(止血、化瘀、利尿)

136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137仙鹤补虚,收敛血止。解毒杀虫,截疟止痢。138血余炭(收敛止血,化瘀利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39艾叶辛苦,散寒调经。温经止血,安胎尤行。

(十二)活血化瘀药

140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

141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142郁金清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利胆退黄。

143姜黄(行气活血,通经止痛)

144乳香止痛,活血行气。损伤疮疡,消肿生肌。145丹参安神,祛瘀止痛。活血调经,凉血消痈。

146红花(活血调经,祛瘀止痛)

146桃仁苦甘,通便润肠,活血祛瘀,止咳平喘。147益母草苦,活血经调。清热解毒,消肿利尿。148牛膝下行,活血通经。肝肾筋补,利水通淋。149鸡血藤平,活络舒筋,行血补血,妇科调经。

150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151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152骨碎补(破血续伤,补肾强骨)153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154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中药药性歌赋(南中医)

1.解表药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 宣肺定喘,利水消肿。 桂枝性温,发汗解表。 温经止痛,通阳有效。 荆芥与紫苏,羌(活)防(风)(细)辛(白)芷俱,(生)姜(香)薷皆温散,风寒表证除。 同中还有异,行气重紫苏, 荆芥炭止血,羌防风湿祛, 白芷医头面,细辛寒饮需, 生姜善止呕,香薷暑湿祛。 薄荷牛蒡蝉蜕凉,宣散风热透疹良。 牛蒡尤可疗咳嗽,蝉蜕抽风声哑尝。 桑叶枝皮果,皆为有用资。 叶将风热散,目赤眩晕医。 血虚桑葚好。风湿用桑枝。 桑皮清肺热,水肿亦相宜。 菊花甘苦微寒,疏散风热清肝。 目赤眩晕须用,痈肿疔毒宜餐。 葛根甘辛平,退热又生津, 透疹舒项背,热泻配(黄)连(黄)芩。 柴胡退热效能良,往来寒热更需尝, 疏肝解郁尤常用,升举清阳不可忘。 升麻亦可升清气,解毒透疹是其长。 2.清热药 石膏大寒清肺胃,烦渴能除壮热退。 生用清热宜内服,煅过收敛外用配。 知母泻火亦滋阴,实热虚热皆能清, 阳明经热石膏配,知柏并用肾火平。 黄芩连柏苦寒强,泻火解毒湿热攘。 三焦热盛常同用,并治湿热与疮疡。 心烦呕痞黄连好,黄芩清肺兼少阳, 黄柏善清下焦火,三药异同仔细详。 栀子苦寒,降火除烦, 清热利湿,医淋治疸, 凉血止血,吐衄能安。龙胆性寒大苦,善清肝胆实火, 高热惊搐可用,下焦湿热能除。 夏枯草,清肝好,眩晕治, 目疾疗,能散结,瘰疬消。 决明子清肝,头痛眩晕餐, 目赤肿痛用,润肠便不难。 苦参性苦寒,下焦湿热清, 黄疸并痢疾,用之可以平。 银花连翘二地丁,善治疮疡热毒清。 温病毒痢银花效,热陷心包选翘心, 黄疸乳痈公英用,疔毒常施紫地丁。 大青板蓝根,清热解毒胜, 温病诸般证,用之有效能, 痄腮及丹毒,疸痢用皆宁。 青黛功相似,凉血亦定惊。 蚤休拳参半边莲,疮疡蛇毒均可歼, 肝热惊搐蚤休用,水肿尤宜用半莲。 金荞麦和鱼腥草,射干也把肺热扫。 肺痈当以荞腥主。咽痛痰鸣射干好。 白头翁与马齿苋,秦皮地锦性皆寒, 大肠湿热能清解,热泻热痢用之餐。 鸦胆子把原虫杀,阿米巴痢疟疾安。 红藤败酱草,解毒治肠痈。 红藤又活血,败酱更排脓。 犀角清热定惊良,凉血解毒此为上, 热入血分用为主,吐衄斑疹必须尝。 生地甘寒熟地温,滋阴养血补肝肾。 津伤血热生地好,血少阴虚熟地珍。 玄参凉血滋阴液,化斑消疬治咽疼。 丹皮与赤芍,凉血散瘀功, 擅清血分热,更将瘀滞通。 丹皮骨蒸退,赤芍尤止痛。 紫草甘寒,凉血解毒,斑疹宜用,痈肿可服。 青蒿地骨皮,银(柴)胡与白薇, 性凉退虚热,劳热骨蒸医, 治疟蒿为上,肺热地骨宜。

巧记中药性

巧记中药性 中药记忆困难,这是初学中医药者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了便于记忆,历代医家编写了《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等,虽然有益,但对初学者来说,往往需要死记硬背,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参考学习了《神农本草经百种》中“凡药之用,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成取其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五脏六腑”之说,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中药记忆的八种方法,对初学中医药者记忆、定的帮助。 1、五行配属法. 虽然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理解中药药性有一五行配属法,是按照五行配属关系(五色五味人五胜五体,如色赤味苦入心入血脉),将五行学说具体应用在中药学中。 举例如下: 1. 色:五色入五脏治五脏之病。 色白入肺(气),多治肺经疾患。如咳嗽多痰,肺虚气弱,寒邪束肺等证。如:白友、白前、白芥子、桑白皮、白果、石膏、贝母、桔梗、杏仁、百合、蓬白、海浮石、白芷、葱白等均色白人肺,能疗肺经之病证。 色青人肝(筋),具有清泄肝火,平肝潜阳,疏肝利胆等功效,多治肝经疾患。如,青黛、青皮、青篙、青朦石、青箱子、柴胡、青梅、茵陈、橘叶等均色青入肝,能疗肝经之病证。 色赤入心(血),多治心经疾患。如心悸怔忡,夜寐不宁,血虚,血热、血疲、出血等证。如:红花、丹参,赤芍、朱砂、鸡血藤、丹皮,苏木、生山植、血竭等均色赤入心,能疗心经之病证。 色黄入脾(肌肉),多治脾经疾患。如脾虚失运,脾气下陷,中气不足等证。如:黄精、黄茂、陈皮、妙谷芽、鸡内金、妙白术、伏龙肝、熟玉竹均色黄入脾,能疗脾经之病证。 色黑入肾(骨髓),多治肾经疾患。如肾虚气喘,肾虚腰痛,阳萎,遗泄,女子宫寒不育等证。如:熟地、玄参、黑芝麻、女贞子、山芙肉、阿胶、首乌、血余、五味子等均色黑人肾,能疗肾经之病证。 2.味:五味人五脏治五脏之病。 辛入肺,主治肺卫表证。如解表药中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生姜、薄荷,石胡姿等均有发散解表之功。 酸入肝,主治肝肾病变及滑泄之证。如白芍、木瓜、山英肉、五味子、复盆子等均味酸收涩能涩精止遗。 甘入脾,主治脾胃之病变。如甘草、大枣、治糖、党参、黄茂、黄精、玉竹、蜂蜜、谷芽、麦芽等均为味甘补中之品。 苦入心,主抬心经病变。如黄连、莲心、牛黄、焦山桅、黄琴等均有苦寒泻火之功。 咸入肾,主治肾经病变。如咸从蓉、盐水炒杜仲、昆布、海藻等。 2、异部拉长法 异部拉长法,就是根据药用部分所特有的功效来记忆药性。 如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籽、仁,动物的内脏器官等都具有其不同功效。在《本草诗解药性注》中说:“质轻上行入心肺,质重下行入肝肾,中空发汗内攻实,枝达四肢皮行皮,为心为干走脏腑,枯燥人卫润入营,上下内外以此分,气血亦以类相从。”说明药用部位不同,其功效亦异。 举例如下: 中空发汗:麻黄、木贼、紫苏梗、荷梗、葱白、蝉衣、茬梗、升麻等。 以枝达肢(以尖达尖):桂枝、桑枝、笋尖、桂枝尖、甘草梢。 以皮行皮:大腹皮、桑白皮、地骨皮、获芬皮、姜皮、黄茂皮、冬瓜皮等均能行肌表之水气。 以心清心:莲子心、连翘心、竹叶心、麦冬心等有清心泻火,宁心安神之功。 以仁润肠:柏子仁、火麻仁、郁李仁、瓜萎仁、松子仁、桃仁、杏仁、振子仁等。 以膝通络.海风藤、络右藤、鸡血藤、夭仙藤、常青藤、忍冬藤等。 以子明目:决明子、青箱子、覆盆子、构祀子、车前子、冤丝子、女贞子等。 梗能理气,苏梗、荷梗、薄荷梗、霍香梗、青篙梗、香蒲梗等。 叶能发散:苏叶、桑叶、荷叶、荆芥、薄荷叶、霍香叶、香需等。 以脏补脏(以腑补腑):鸡肝、羊肝能养肝明目,猪肠合黄连制成脏连丸治肠风下血,猪腰合杜仲抬肾虚腰痛,狗胃治胃寒等。 3、顾名思义法. 顾名思义法,是通过药名来记忆药性的方法。 古人和近人往往为了便于记忆而多以功效命名。如《本草备要》说:“药有以能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因此有部分药物知其药名,即可明其药性。 举例如下: 1辛芙:辛能散入肺,肺开窍于鼻;“芙”,古之“淡`’,即鼻涕,故辛黄主宣通鼻窍。 2.木贼:《医宗必读》说:“木贼多服伤肝”,肝属木,木贼久服多服可劫伤肝阴。

中药药用一览表

每个中国家庭必备的十味中药 灵芝:固本祛邪,神仙上药 人参:每天吃一点,健康延年好福 山楂:消食化瘀的好手 黄芪:首屈一指的补气要药 生姜:御百邪,助阳气,散一身寒湿 白茅根:凉血止血的草根太医 菊花:现代人最佳保肝茶饮 薏苡仁:不是珍珠胜似珍珠 甘草:养人又养颜,平民百姓的补益药 花椒:麻辣医生.中药驱寒很有性格 好草药让女人美丽一生 当归:养血圣物,保女人一生平安 红花:活血养颜的女人花 益母草:女皇武则天的驻颜美容师 雪莲花:冰山来客养出花样年华 艾草:天然养生“舒肤佳” 芦荟:埃及艳后靠它征服世界 白芨:草药里的美白仙子 葛根:解热生津的“女人参” 白芍:养阴补血的女性知音 杏仁:润养肌肤,容颜不老白嫩嫩 玉簪花:养血祛斑,像花一样美丽无瑕 保佑我们的先天之本 何首乌:温补肾阳,再活500年还是黑发飘飘 枸杞子:古人的四季养生不老丹 冬虫夏草:世间有、天上无的阴阳双补药 三七:起死回生“金不换” 芡实:对脾肾忠心耿耿的水中仙子 女贞子:补肝益肾,完美的天人合一 杜仲:双向调节血压第一药 菟丝子:温和补养,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可以开始后天之本的健康源泉 白茯苓:健脾补中,连慈禧都能“返老还童” 山药:神仙药食,养足我们的后天之本 番木瓜:“万寿果”保你肠胃平安 陈皮:身边最常见的健脾良药 藿香:助脾胃正气,让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丁香花:香喷喷的暖胃好手 常见病不求人 板蓝根:治感冒的经典药方 桔梗:让大长今微笑的止咳药膳 罗汉果:可以降血糖的甜果子 桃仁:最擅长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紫苏:散寒暖胃,吃海鲜绝对少不了它 南瓜子:每天吃一把,不用担心前列腺 槟榔:消食化积,南药第一名 茱萸:外用降血压的最佳选择 冬桑叶:止盗汗、自汗之妙品 款冬:久咳不愈肺寒患者的首选良药 落地生根:傣家跌打损伤圣药 石菖蒲:善入心经,冠心病患者的福音 大蓟:无论外用还是内服,都是止血良药 卷柏:消炎止血的还魂草 仙鹤草:让人迅速恢复体力 蒲黄:可以降血脂的花粉 现代白领的健脑安神大法 天麻:聪明人一辈子不糊涂的保护神 酸枣仁:失眠去无踪,美梦伴一生 红枣:补血安神,每天都可以当零食吃 黄花菜:健脑清心,乐而忘忧 桂圆:养血安神、益智强身,说不完的好处莲花:清心养神,固精气、强筋骨的宝贝 远志:治疗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的特效药轻轻松松草本排毒 金银花:有了它,炎炎夏日也清凉 蒲公英:身上长了无名肿毒就用它 鱼腥草:消炎解毒,小草药有大作用 决明子:历史上使用最早的眼科药 枇杷叶:清肺热的常用药 栀子:擅长解全身热毒 夏枯草:清热泻火,治淋巴结核第一药 紫花地丁:解毒消痈要药 牡丹:凉血妙品,花中神药 凤仙花:外用可以清热解毒的“女儿花” 黄连:清五脏湿热,世间第一苦 麻黄:发汗止汗看明白再用 餐桌上的素淡美味 银耳:润肺滋阴的最佳食物 百合:补益五脏,怎么做都好吃 荠菜:“三高”患者的极品蔬菜 薄荷:清咽利喉的芳香疗法 茴香:慢性胃炎的缓解药 白果:治疗咳喘,当仁不让 车前草:前列腺炎患者的最佳食疗。

药性歌诀四百味

药性歌诀四百味 诸药之性,各有奇功,温凉寒热,补泻宣通。君臣佐使,运用于衷,相反相恶,立见吉凶。麻黄温散,解表发汗,利水消肿,宣肺平喘。桂枝辛甘,解肌散寒,温经通阳,诸痹可痊。紫苏味辛,风寒可屏,安胎宽中,又使气行。生姜发表,止咳温中,痰嗽呕吐,开胃极灵。香薷味辛,化湿解暑,和脾散水,消肿止吐。荆芥祛风,入肺肝经,透疹利咽,止血炭用。防风甘温,止痉祛风,胜湿止痛,痹症可通。羌活辛温,胜湿祛风,风寒湿痹,止痛如神。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除湿止带,消肿排脓。藁本辛温,除痛巅顶,寒湿可祛,风邪可屏。苍耳子苦,辛温有毒,杀虫止痒,善治鼻渊。葱白通阳,逐寒内外,捣烂调敷,疮毒自败。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咽透疹,舒肝和络。牛蒡子寒,风热多选,咽痛疮疹,肿消毒散。蝉蜕疏风,治疹不齐,凉肝止痉,明目退翳。豆豉辛寒,解表除烦,外感表证,懊不眠。桑叶苦寒,归经肺肝,疏风清热,明目平肝。菊花解毒,疏风明目,风热初客,肝阳亢入。蔓荆子苦,善清头目,风热炎上,头目痛楚。葛根解肌,生津升阳,消渴疹痢,外感项强。柴胡味苦,能泻肝火,退热疏肝,举陷升阳。升麻辛甘,清胃解毒,透疹发斑,升阳举陷。浮萍辛寒,解表发汗,透疹止痒,利水功擅。木贼退翳,善治目疾,赤昏翳障,便血亦医。 石膏大寒,泻火除烦,肺胃两清,敛疮宜锻。知母寒品,泻火滋阴,痰咳骨蒸,消渴引饮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利尿排脓,止呕缓咳。天花粉寒,清热化痰,生津止渴,疗痈引产。竹叶甘寒,清热除烦,热淋溲赤,烦热口疮。栀子苦寒,泻火除烦,吐衄黄疸,痈肿扭伤。夏枯草寒,降压泄肝,头目可清,瘿瘰可痊。寒水石咸,气分热燔,丹毒烫伤,喉肿火眼。谷精草平,入肝胃经,疏散风热,翳消目明。蒙花入肝,甘而微寒,清肝明目,赤涩昏暗。青葙子苦,清肝明目,肿痛目赤,翳膜障目。黄芩寒苦,湿热得除,止血安胎,泻火解毒。黄连泻火,燥湿清热,厚肠止痢,痈疮肿毒。黄柏苦寒,降火滋阴,热毒疮肿,虚热要药。龙胆泻肝,其性苦寒,燥湿清热,目赤黄疸。苦参清热,泻痢带黄,利尿杀虫,淋涩肤痒。犀角咸寒,凉血消斑,安神定惊,抽搐昏谵。生地凉营,养阴生津,热入营血,余热未清。玄参寒苦,养阴解毒,营热阴伤,疮肿可服。丹皮苦辛,凉化斑疹,散瘀消癥,退热阴分。赤芍入肝,凉血化斑,祛瘀通经,肿痛自安。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发斑疹,便溏忌服。银花甘寒,清解功专,热在卫气,痈疮皆验。连翘微寒,清宣上焦,温病初起,疮家圣药。公英解毒,疮痈可瘥,更疗黄疸,小便涩灼。紫花地丁,解毒力宏,消痈散结,蛇毒可用。大青叶苦,善解温毒,时疫发斑,喉痹痛楚。青黛咸寒,衄血发斑,热咳痈疮,小儿惊痫。穿心莲寒,清热功擅,温病热咳,淋痢皆痊。牛黄苦凉,解毒为上,豁痰开窍,息风止强。蚤休寒苦,消肿解毒,息风定惊,止痫缓搐。半边莲寒,利水解毒,蛇咬蜂蛰,水肿大腹。土茯苓平,梅毒克星,利节除湿,疮痈淋病。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资料

中草药复习资料一 第一节基础知识 一、定义: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凡以中医传统为 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为中药。 二、分类 中药种类繁多,有 植物:花、草、树木 动物:虫、鱼、鸟 矿物:铁、石(2) 三、中药的采集与保存: 1、采集 1)花草树木等植物药,根据入药部分不同,采集季节和方法也不同。 根和根皮:在初春尚末萌芽及深秋地面部分等枯萎,精华蓄于根部,药力较足时采集,如地榆。 茎叶部:在生长最盛时采集,如苏叶、薄荷 花类:在含苞待放时或开放时采摘,如金银花、菊花。 果实:在成熟而未老熟时采收,如五味子、山楂。 种子、果仁:则在老熟后采取,如杏仁(花叶、果实一般不应在阴雨天及露水未干时采集,防霉烂。) 树脂应在干燥季节采取,如松香、乳香。

侧柏叶可在全年采集。 2)某些动物、昆虫类药物采集也在一定时间,如鹿茸在清明后两月割取,迟则角化;桑螵蛸在三月中采取,晚了则孵化。 2、保存 草木根皮:采集后除去泥沙、洗净、除鲜用外,应放在日光下晒干或阴干,烘干,然后贮藏在干燥、空气流通的房间,以防潮湿、霉烂变质或蛀虫,影响疗效。 芳香药物如麝香、冰片、肉桂等,则宜放在瓶罐中密闭,以免气味走散,减低药效。 四、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将采集的原药,用水、火、酒、醋等加以处理。常用的方法有: (一)火制法 是把药物直接或间接放置火上加热的炮制方法。 1)炒:将药放在锅内加热并搅拌,炒至药材干脆,表面呈淡黄色的,叫炒黄。如炒麦芽、炒扁豆。炒至药材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的,叫炒焦。炒至药材至全部焦黑的,叫炒炭存性,如地榆炭、蒲黄炭等。加入辅料同炒制的,叫拌炒法,如土炒白术、姜汁炒竹茹、盐水炒黄柏、醋炒柴胡、酒炒当归、蛤粉炒阿胶等,其目的是增强药性,更好地发挥疗效。 炮:将药物用纸包埋于热炭中或放于炒热之滑石,细砂中令其焦黄为度,以增强药物的温燥性,如炮姜、附子等。

中药药性歌诀

中药药性歌诀 (一)解表药 1麻黄辛温,解表发汗。利水消肿,宣肺平喘。 2桂枝辛甘,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3紫苏辛温,表寒可用。解毒安胎,行气宽中。 4生姜解毒,温中止呕。解表散寒,温肺止嗽。 5香薷味辛,化湿和中。解表发汗,利水消肿。 6荆芥辛温,透疹止痒。祛风解毒,止血消疮。 7防风辛甘,胜湿止痛。祛风解表,止痉可用。 8羌活辛温,祛风胜湿。解表散寒,头痛更适。 9白芷解表,祛风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0细辛解表,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鼻窍能通。 11藁本辛温,除湿止痛。祛风散寒,头痛常用。 12苍耳子温,宣痹止痛。发散风寒,鼻窍亦通。 13辛夷性温,发散风寒。性能通窍,善治鼻渊。 14薄荷辛凉,风热疏散。头目咽疹,行气舒肝。 15牛蒡苦寒,宣肺祛痰。利咽透疹,毒解肿散。 16蝉蜕透疹,利咽开音。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7桑叶苦寒,风热疏散。清肺润燥,明目清肝。 18菊花平甘,风热疏散。清热解毒,明目清肝。 19蔓荆子苦,风热疏散。清利头目,头痛能安。 20柴胡苦辛,疏肝解郁。解表退热,阳升陷举。 21升麻解表,透疹力强。清热解毒,举陷升阳。 22葛根透疹,解肌退热。升阳止泄,生津止渴。 (二)清热药 23石膏甘寒,止渴除烦。清热泄火,敛疮宜煅。 24知母甘苦,泻火清热。生津润燥,止咳止渴。 25芦根利尿,止呕止咳。泻火除烦,生津止渴。 26天花粉寒,泻火清热。消肿排脓,生津止渴。 27竹叶平淡,利尿除烦。清热泻火,上下焦安。 28栀子解毒,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出血能安 29夏枯明目,眩晕头痛。清热泻火,散结消肿。 30决明子寒,眩晕可煎。明目清肝,润肠通便。 31黄芩止血,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亦适。 32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渴疮适。 33黄柏苦寒,解毒疗疮。清热燥湿,带下称王。 34龙胆苦寒,泻火肝胆。清热燥湿,目赤黄疸。 35苦参味苦,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带下尤适。 36银花苦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疮痈能克。 37连翘苦寒,热清毒解。疏散风热,消肿散结。 38穿心凉血,消肿燥湿。清热解毒,虚寒不适。

浅论中药药性之气味厚薄和刚柔润燥_袁军

化瘀消积药使用非常广泛,90%的三金排石汤采用了化瘀消积类药物,特别是牛膝的使用率达到72.23%以上,提示三金排石汤同时还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3]。而这对于结石在输尿管内停留较久,输尿管黏膜水肿的患者特别有利。 此外,“芍药加甘草”药对和延胡索可有效地缓解和控制肾绞痛;白茅根、小蓟除利尿作用外,对结石合并血尿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黄芪等补虚药物对于年老体虚,或者长期服用排石汤的患者具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可见,目前三金排石汤是治疗尿石症使用最广泛的有效复方,所辅助使用的药物以利水通淋和化瘀消积药为主。在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的基础上,联合石韦、滑石、车前子(车前草)、牛膝构成了排石汤的核心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明江,王新均.三金排石汤对狗输尿管动作电位和尿流量的影响[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1,20(6):401-403. [2]张彤,柳淑玉.车前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67. [3]赵兴梅,徐光忠.川牛膝和怀牛膝的现代药理研究概况[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3):205-207. (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日期:2010-05-11) 浅论中药药性之气味厚薄和刚柔润燥 袁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呼和浩特010020) 王海颖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0) 关键词:药性;气味;厚薄;中药学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12.119文章编号:1003-8914(2010)-12-2326-02 古代药书中经常可见到中药气味分厚薄,所以气味厚薄也为中药药性内容之一。自《内经》创药性分厚薄,世代医家展开论述,然而理论始终未成体系,某些论述深奥难解,因此近代药著以及教学用书均未系统收载,但厚薄理论对进一步阐述四气五味的特性有一定意义。 气味厚薄其实质是由气味理论所派生,是古代医家试图从微观来探索气味药性,分别以“厚”与“薄”概念,对气味特征予以补充阐述,将厚薄作为衡量气味强弱的标志,进一步表示气味之间存在着强弱偏盛的特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李时珍也注重气味厚薄的论述,在《纲目》的“气味”及“发明”项下,收载了前人有关气味厚薄的阐述,如:“黄芪,气薄味厚,阴中阳也;连翘,性凉味苦,气味俱薄轻清而浮”。 《本草品汇精要》:“吴茱萸,气味俱厚,阳中之阴;山豆根,气薄味厚,阴中之阳;胡芦巴,气厚于味,阳中之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医学启源》:“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这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 可见厚薄是表示气或味中存在着强弱的偏性,厚者为强,薄者为弱,因此,自然界药物之中,气味分阴阳,阴阳再分厚薄,阴阳之中寓有阴阳,而其中细微的变化掺杂无穷。 刚柔药性主要表示药物的体质。刚柔理论起源《易经·说卦》:“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以刚柔之说阐发道理,首见于《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呼?”以刚柔来表示药性,因为自然界阴阳对药物是有影响,药物多为草木虫兽金石之类,都受之于天地阴阳自然之气,由于每药所受之气的不同,这就影响到药物形成不同的体质,这种体质上的差异,古代医家就用“刚”与“柔”来表示。 《医源·用药大论》:“草木虽微,其气味有阴阳之分,体质有刚柔之别……盖以地之刚柔,即天之阴阳所化,言阴阳而刚柔即在其中”,以上是清代医家对药物刚柔的说法,并指出“刚者燥,柔者润”。对某些药物刚柔属性表示如下: 体质柔软,有汁有油的药物—润药—属柔—得春秋冬之气者多———得地气者多↓治燥证; 体质干脆,无汁无油的药物—燥药—属刚—得夏秋冬之气者多,得春气者少—得天气者多↓治湿证; 中药根据润燥强度的不同又分微润、甚润、微燥、甚燥。 柔药结合药物的四气五味性能又有以下分类: (1)辛润:如当归、细辛、杏仁、桃仁、薤白,辛味行 · 6232 ·光明中医2010年12月第25卷第12期CJGMCM December2010.Vol25.12

中药药性药理总汇

中药药性药理总汇 1、山药 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不燥不腻; 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主治脾胃虚弱、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气虚燥、痰喘咳嗽、肾气亏耗、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消渴尿频、遗精早泄、带下白浊、皮肤赤肿、肥胖等病症。 ☆健脾益胃、助消化: 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临床上常用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等病症; ☆滋肾益精: 山药含有多种营养素,有强健机体,滋肾益精的作用。大凡肾亏遗精,妇女白带多、小便频数等症,皆可服之; ☆益肺止咳: 山药含有皂甙、黏液质,有润滑,滋润的作用,故可益肺气,养肺阴,治疗肺虚痰嗽久咳之症; ☆降低血糖: 山药含有粘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的食疗佳品; ☆延年益寿: 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疾病,取得益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抗肝昏迷 近年研究发现山药具有镇静作用,可来抗肝昏迷。 食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适宜糖尿病患者、腹胀、病后虚弱者、慢性肾炎患者、长期腹泻者; ☆山药有收涩的作用,故大便燥结者不宜食用;另外有实邪者忌食山药。 2、山萸肉(山芋) 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耳鸣,腰酸。与熟地、枸杞子、菟丝子、杜仲等配伍。用于遗精,遗尿,小便频数,及虚汗不止。对肾阳不足引起的遗精、尿频均可应用,常配合熟地、菟丝子、沙苑蒺藜、补骨脂等同用;对于虚汗不止,本品又有敛汗作用,可与龙骨、牡蛎等同用。 又能固经止血,可用治妇女体虚、月经过多等症,可与熟地、当归、白芍等配伍应用。

药性歌诀400味

. 味分类)400药性歌诀(、解表药1 解表之药重发散,味辛对症寒热痛;表邪风寒与风热,不宜久煎莫久用;虚症要慎免伤元,温初毒解热也清;能利水肿止咳喘,个别止痛又透疹。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散风寒,性味辛温能发散;外感恶寒兼疼痛,浮紧薄白及诸汗。麻黄细辛和桂枝,荆芥防风与白芷;紫生和藁本,葱白羌活苍耳子;胡荽香薷西河柳,通鼻开窍须辛荑。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去风热,热重寒轻口咽渴;头痛目赤苔黄薄,脉相浮数和干咳。根柴胡和升麻,蝉蜕菊花与桑叶;牛旁子与蔓荆子,浮萍豆豉与薄荷;后有木贼闹自在,古用豆卷清湿热。、清热解毒药2 清热解毒药多样,泻燥解毒凉血退;食少便溏要慎用,寒凉易损脾和胃。清热泻火药. .

泻火用于气分热,各类脏腑是实证;高热烦汗脉大洪,身体虚损要扶正;石膏知母夏枯草,天花芦根与栀子;谷精草上密蒙花,熊胆能对青葙子;明目便茶夜明砂,竹叶不胜决明子。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苦寒,痢痰痔瘘和泄泻;黄胆尿赤耳流脓,淋涩带黄下焦热。黄莲黄芩与黄柏,龙胆功劳和苦参;白鲜皮唐松草,胡黄皮也能成。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寒凉,毒虫咬伤与癌症;温病发热咽肿痛,毒痢疮止莫过用。温热病用药温热金银和连翘,大青叶下板蓝根;青黛绿豆穿心莲,熊胆律草四季青;清热解毒山慈菇,后面不少在其中。主治咽肿痛药治咽山豆根射干,马勃酸浆金果榄;橄榄木律大青叶,能否配准任你选。清热痢药热毒泻痢白头翁,皮鸭胆马齿苋。. . 热毒疮疡药 热毒疮疡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重楼白花蛇舌草,白蔹败酱草红藤;慈菇漏

芦千里光,半枝金荞用方中。清热凉血药血分有热凉血药,神昏妄行夜难眠;吐衄便血热入营,滋阴甘苦和咸寒。凉血生地与玄参,赤芍紫草与牡丹;牛角牛黄地骨皮,丝瓜络也是古传。清退虚热药虚热骨蒸主伤阴,五心烦热脉数细;肝肾阴虚火旺,热病后期与盗遗。舌红苔少用此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与胡黄莲,小儿积疳要配齐。、泻下药3 通利方便泻下药,排积水滞显功效。攻下药攻下之药多苦寒,大黄芦荟玄明粉;芒硝较猛玄明缓,番泻叶子在当中。润下药润下火麻郁仁,杏桃核桃柏子仁;决明蜂蜜瓜蒌仁,当归子和桑椹;. . 锁阳苁蓉生首乌,津枯便结热伤阴。峻下逐水药 峻下逐水药性猛,一般人员受不了;药到剧泻除水肿,排积痰饮又利尿。有毒易损伤正气,虚弱有孕莫乱吃。甘遂大戟和芫花,商陆巴豆牵牛子。、祛风湿药4 除

400味中药速记药性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1) 人参:[歌诀]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褐生津,调营养卫。 黄芪:[歌诀]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歌诀]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歌诀]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歌诀]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当归:[歌诀]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白芍:[歌诀]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赤勺:[歌诀]赤勺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歌诀]生地微寒,能消温热,骨蒸烦劳,养阴凉血。 熟地:[歌诀]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麦门冬:[歌诀]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门冬:[歌诀]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黄连:[歌诀]黄连味苦,泻心除言,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黄芩:[歌诀]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黄柏:[歌诀]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栀子:[歌诀]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nu胃痛,火降小便。 连翘:[歌诀]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堪逐。 石膏:[歌诀]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疼,解肌立妥。 滑石:[歌诀]滑石沉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贝母:[歌诀]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大黄:[歌诀]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逐水,疏通便闭。 柴胡:[歌诀]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前胡:[歌诀]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升麻:[升麻]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桔梗:[歌诀]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紫苏:[歌诀]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麻黄:[歌诀]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葛根:[歌诀]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薄荷:[歌诀]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散热,骨蒸宜服。 防风:[歌诀]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疼,诸风口噤。 荆芥:[歌诀]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 细辛:[歌诀]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痛关,风湿皆用。 羌活:[歌诀]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络。 独活:[歌诀]独活昕哭,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知母:[歌诀]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白芷:[歌诀]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派脓通用。 藁本:[歌诀]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祛,风邪可屏。 香附:[歌诀]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乌药:[歌诀]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枳实:[歌诀]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白蔻:[歌诀]白蔻辛温,能祛瘴翳,温中行气,止呕和胃。 青皮:[歌诀]青皮苦温,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赤芍、生地、熟地、麦门冬、天门冬、黄连、黄芩、黄柏、连翘、石膏、滑石、 贝母、大黄、(川军、锦纹)、柴胡、前胡、升麻、桔梗、紫苏、麻黄、葛根、防风、荆芥、细辛、羌活、独活、知母、白芷、藁本 、香附、乌药、枳实、枳壳、白寇、青皮、陈皮、苍术、厚朴、南星、半夏、藿香、槟榔、腹皮、扁豆、栀子、香薷、猪苓、泽泻、 木通、车前子、地骨皮、木瓜、威灵仙、杜丹皮、玄参、沙参、丹参、苦参、龙胆草、五加皮、防己、地榆、茯神、远志、酸枣仁、 菖蒲、益智仁、甘松、小茴香、大茴香、干姜、附子、川乌、木香、沉香、丁香、砂仁、荜澄茄、肉桂、桂枝、吴茱萸、延胡索、薏 苡仁、肉豆寇、草豆寇、河子、草果、常山、良姜、山楂、神曲、麦芽、苏子、白芥子、甘遂、大戟、芫花、商陆、海藻、牵牛子、 葶苈、瞿麦、荆三棱、五灵脂、莪术、干漆、蒲黄、苏木、桃仁、姜黄、郁金、金银花、漏芦、白蒺藜、白芨、蛇床子、天麻、白附 子、全蝎、蝉蜕、僵蚕、蜈蚣、木鳖子、蜂房、白花蛇、蛇蜕、槐花、鼠粘子、茵陈蒿、红花、蔓荆子、马兜铃、百合、秦艽、紫菀 、款冬花、金沸草、桑皮、杏仁、乌梅、天花粉、瓜蒌仁、密蒙花、菊花、木贼、决明子、犀角、羚羊角、龟甲、鳖甲桑寄生、火麻 仁、山豆根、益母草、紫草、紫葳、地肤子、楝根皮、樗根白皮、泽兰、牙皂、芜荑、雷丸、胡麻仁、苍耳子、蕤仁、青葙子、谷精 草、白薇、白敛、青蒿、茅根、大小蓟、枇杷叶、射干、鬼箭羽、夏枯草、卷柏、马鞭草、鹤虱、白头翁、旱莲草、慈菰、榆白皮、 钩藤、唏莶草、辛夷、续随子、海桐皮、石楠叶、大青叶、侧柏叶、槐实、瓦楞子、棕榈子、冬葵子、淫羊藿、松脂、覆盆子、合欢 皮、金樱子、楮实、郁李仁、密陀僧、伏龙肝、石灰、穿山甲、蚯蚓蟾蜍、刺猬皮、蛤蚧、蝼蛄、桑螵蛸、田螺、水蛭、贝子、海螵 蛸、青礞石、磁石、花蕊石、代赭石、黑铅、狗脊、骨碎补、茜草、王不留行、狼毒、藜芦、蓖麻子、荜拨、百部、京墨、女贞子、 瓜蒂、粟壳、巴豆、夜明砂、斑蝥、蚕砂、胡黄连、使君子、赤石脂、青黛、阿胶、白矾、五倍子、玄明粉、通草、枸杞、黄精、何 首乌、五味子、山茱萸、石斛、破故纸、薯蓣、苁蓉、菟丝子、牛膝、巴戟天、仙茅、牡蛎、川楝子、萆廨、续断、龙骨、人发、鹿 茸、鹿角胶、腽肭脐、紫河车、枫香脂、檀香、安息香、苏合香、熊胆、硇砂、硼砂、朱砂、硫磺、龙脑、芦荟、天竺黄、麝香、乳

中药药效术语

1.解表类 解表发散表邪,解除表证。又称发散、发表、发汗、发汗解表。多具辛味,又称辛散。代表药为麻黄、薄荷。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表邪,用于风寒表证。又称解表散寒。多味辛、性温,又称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 发散风热发散风热表邪,用于风热表证。又称解表清热。多味辛,性偏寒凉,又称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 祛风解表祛除风邪,解除表证,用于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或称疏风、疏表、疏风解表。药如荆芥、防风。 发散风湿发散风湿表邪,用于风湿表证、风寒夹湿之表证或风寒湿痹初起。或称祛风胜湿。药如羌活、藁本。 解肌解除肌腠之邪,发汗力缓和,用于表证有汗。药如桂枝、葛根。 透疹透发皮疹,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透而不畅。药如荆芥、薄菏。 清头目清解肝经风热,用于风热上扰头目所致发热头痛、目赤肿痛。药如蔓荆子、薄荷。 祛风明目专指用于风热目赤肿瘤、羞明流泪,如桑叶、菊花。 通窍宣通鼻窍,用于鼻渊,或风寒表证鼻塞流涕。药如辛夷、白芷。 通阳温通阳气以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内停咳喘或胸痹。又称通阳化饮。药如桂枝、薤白。升阳提举下陷之中焦阳气使之上升,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或称升阳举陷、升举中气、升提中气。药如柴胡、升麻、葛根、黄芪。 和解调和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正交争,以解除寒热往来之证。又称和解少阳、和解退热。药如柴胡、黄芩。 解鱼蟹毒解除鱼、蟹的“毒性” ,主要指预防或减轻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药如紫苏、生姜。 2.清热类 清热清解热邪,用于热证,或解除发热症状。药如石膏、黄芩。 泻火清泄火邪,用于火热亢盛之证。药如石膏、山栀。又称清热泻火、清火。泻火属清热功效范畴,但比一般清热作用要强,主要用于温热病气分大热之证或脏腑火热之证。前者又称清气分热,药如石膏、知母;后者又称清脏腑热,详见下述各条。 清心火清泄心经火热,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之热淋涩痛,热入心营之壮热神昏等证。药如黄连、山栀。 清肝火清泄肝经火热,用于肝火亢盛之头痛目赤,肝经热盛之胁痛口苦或黄疸,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黄赤、阴痒阴肿。又称凉肝、泻肝。药如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明目为通过清泄肝火而达到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肝热目赤肿痛,药如夏枯草、决明子。部分清肝明目、祛风明目药可用于目生翳障,有明目退翳功效,如蝉衣、谷精草。 清肺火清解肺经火热,用于肺热、痰热咳喘。又称泻肺火、清肺止咳。药如黄芩、桑白皮。清胃火清泄胃经火热,用于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热入气分之壮热烦渴,或胃火上炎之头痛、牙痛、牙宣、口臭,或胃热呕哕、吐血。药如石膏、黄连。后者又称清胃止呕,药如黄连、竹茹。 清肾火清泄肾经火邪,用于下焦水虚火盛,相火偏亢之潮热盗汗,遗精早泄,下肢痿弱或阳痿。又称泻相火、制相火、泻火坚阴、苦味坚阴。药如知母、黄柏。 清三焦火清泄三焦火邪,用于三焦火盛,一身大热烦躁。药如山栀。 生津滋生津液,用于津液不足之口渴、消渴。包括两类功效:清热生津清泄热邪,滋生津液,用于热盛津伤之证,又称清热保津,药如石膏、知母;养阴生津甘寒养阴以滋生津液,用于热病后期,阴液已伤,余热未清之证,如沙参、麦冬。 清热燥湿既能清泄热邪,又能苦燥湿邪,用于湿热互结的泻痢、黄疸、淋浊及湿温病。味苦性寒,又

中药学基本知识

中药学基本知识——1 一、中药的采集与贮藏 中药大多是植物药,入药部分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部分所含有效成份的多少,可因采集季节和贮藏方法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掌握好采药的时机及贮藏方法,是提高药效的关键之一。 采集后的药物,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植物类药,首先除泥砂杂质,洗净;除鲜用外,根据入药部分的不同特性,分别采用晒干、阴干或烘干等方法,使之迅速干燥;然后用木箱,密闭的甏、缸、瓶、罐等不同容器,贮藏在干燥、空气流通的地方。贮藏过程中,注意定期检查,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霉烂、虫蛀、鼠咬、挥发、变色、融化等,以免影响药品质量,甚至造成浪费。 二、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泛指药物的各种加工处理。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1、消除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质地纯正,药效力宏,且便于保管和贮藏。2、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有毒,用生姜制后可解除毒性;巴豆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3、加强药物的疗效。如龙骨、牡蛎经火锻后,加强收敛功效;首乌与黑豆同煮,可增强补血作用等。 4、改变药物性能,适应临床需要。如生地味苦性寒,重在养阴清热凉血;而经酒蒸晒后成熟地,则性味变为甘微温,功专滋肾补血。 5、便于制剂和服用。如植物药切碎切片,便于煎制;烘干便于研粉。矿物药锻制后,质地松脆,易于研碎,有效成份亦易煎出等。 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洗用水洗去原药上的砂土、杂质,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

2、漂将药物置水中,经常换水,以漂去其腥味、咸味或少毒性。如紫河车、海藻、乌头等。 3、泡将药物用清水或沸水浸泡,使药物柔软,便于切制或减低毒性。如乌药、附子等。 4、水飞将研成粗末的矿石类药物,置研钵内和水同研,以取得细净的药面。如滑石、炉甘石等。 5、炒将药物放入铁锅内炒黄、炒焦、炒炭。其中不加辅料的,称清炒,如炒麦芽、焦山楂、小蓟炭;加入辅料的,称拌炒,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蛤粉炒阿胶等。 6、炮将药物用急火爆炒,使其焦黄包裂。如炮姜、炮山甲等。 7、灸将药物和酒、蜜、醋、姜汁、盐水等液体辅料同炒,使辅料渗入药内。其作用随辅料不同而异。如蜜灸滋润补益,酒灸升散活血,醋灸收敛、入肝止痛,盐灸入肾,姜制和胃降逆止呕等。 8、锻将药物用火直接或锻烧,使药物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如磁石。牡蛎等矿物及贝壳类药物。 9、蒸药物加酒或其它辅料后,隔水蒸熟,可改变其性能。如熟大黄、黄精等。10、煮将药物放入水或辅料中煎煮。如芫花醋制,可减低毒性。 11、淬将矿物类药置火上锻红后,迅即投入水或醋中,反复数次,使之酥松,便于制剂和发挥药效。如代赭石、自然铜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中药药性及常用中成药

第一章中药的药性理论 一、中药的性能:大概有五个方面,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二、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主要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的的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四气是药学理论重要的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一般来讲寒和凉它是一个性质,温和热又是一个性质。 (一)寒凉药 寒凉药主要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这些作用。它主要是针对热的病证治疗的。从寒和凉来说,寒的作用比凉要强,寒比凉的清热作用要强。 (二)温热药 温和热它是一类性质,热的作用比温的作用药的性质要强,温热药的作用主要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等作用。温热药主要是针对寒性的病证来治疗。 三、无味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对于药物的五味来说,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它不仅是指口尝的味道,更主要是它能代表它能够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代表它的治疗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五味当中,有酸、苦、甘、辛、咸,但是实际上,还有两种味道,淡味和涩味。涩味中医认为它跟酸的味道它的作用是相似的。 (一)辛 【作用】:能行,能散。 【解释】:能散就是指有发散,发散解表的作用;能行,就是能够行气,能够行血。 【代表药物】:麻黄、陈皮、郁金。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化湿药多具有辛味。 (二)甘 【作用】:能补,能和,能缓。 【解释】:补就是滋补;和就是和中,调和药性;缓,就是缓急止痛。 【代表药物】:甘草。 比如说,补益药多属于甘味药。还有一些制止疼痛的药物也是甘味药。 (三)酸 【作用】:能收,能涩。 【解释】: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代表药物】:五味子、乌梅。 比如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药,这些药物多具有酸味,或者是涩味。 (四)苦 【作用】:能泻,能燥,能坚。 【解释】:泻包括清热泻火,通泻大便,降气平喘等。燥就是燥湿的作用。坚,就是说泻火存阴,泻火来保津。 【代表药物】:大黄、黄柏、杏仁。 一般来讲像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都具有苦的味道。 (五)咸

中药药性学说

一、中药的性能 1.含义: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研究中药性能的 理论就是药性理论。 2.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1)药物针对病情而各具有的独特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2)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3)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二、四气 1.含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品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兰根,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 3.所示效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1)寒凉性所示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 毒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害。(2)温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根据病证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 药。(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3)寒热错杂,寒热并用。(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 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概括, 又是部份药物的真实的滋味。 2.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1)确定的主要依据:今之 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2)与所治疾病的关系: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多咸味。 3.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临床用于治疗 表证,气滞,血瘀等证。(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虚证,挛急作痛,调和药性,解药、食毒,滋燥等。(3)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还能生津、安蛔。临床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久痢,久咳,大汗虚脱,崩漏经多。(4)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能燥湿;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临床用于咳喘气逆,呃逆呕喘,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寒湿,湿热等证。(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瘰疠、痰核、癥瘕,热结等证。(6)涩:能收、能敛,有收敛固涩作用。临床用于滑脱诸证,久痢脱肛,崩漏带下。(7)淡:能渗、能利,有渗水利湿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8)芳香: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 4.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5.气味配合:(1)意义: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参合才能全面认识药物的性能。 (2)原则与规律:气与味可组配,一药中气只能一,而味可以有一个或更多,味愈多,作用愈广,规律是气味均一,一气二味或多味。(3)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功能相近,气味想异,功能不同。

药性歌括四百味之九十六味

药性歌括四百味之九十六味 解表药 麻黄味辛,解表初寒;身热头痛,风寒发散。桂枝小梗,横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瘀。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络。 桑叶性寒,善散风热;明目清肝,又兼凉血。菊花味甘,除热祛风;头晕目赤,收泪殊功。 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泻下药 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 清热药 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疼,解肌立妥。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玄参苦寒,清无根火;消肿骨蒸,补肾亦可。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金银花甘,疗痈无对;未成则散,已成则溃。连翘苦寒,能消痈毒;

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板蓝根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大头瘟毒。青蒿气寒,童便热膏;虚汗盗汗,除骨蒸劳。 芳香化湿药 藿香辛温,能止呕吐;发散风寒,霍乱为主。苍术甘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趋瘴疫。 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 利水渗湿药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车前子寒,溺涩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实。 茵陈味苦,退疸除黄;泻湿利水,清热为凉。金钱草咸,利尿软坚;通淋消肿,结石可痊。 祛风湿药 独活辛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五加皮寒,祛痛风痹;健步坚筋,益精止沥。 秦艽微寒,除湿荣筋;肢节风痛,下血骨蒸。花蛇温毒,瘫痪蜗斜;大风疥癞,诸毒称佳。 防已气寒,风湿脚痛;热积膀胱,消痈散肿。 温里药 附子辛热,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阳功有。肉桂辛热,善通血脉;腹痛虚寒,温补可得。 吴萸辛热,能调疝气;脐腹寒疼,酸水能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