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医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医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医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中医药现代化前景展望

2.我国中医药优势特色

3.我国中医药取得的成就

4.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前景

5.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

6.努力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1.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前景展望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进入21世纪,"中医药的现代化"是大家都关注的话题,什么是中医药现代化?我国目前所处状况?如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等等都是热衷于讨论的问题。我国政府从战略高度对中医药现代化作了高瞻远瞩的部署,相信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立足国内,走向世界。

本期将几个要点编辑成几篇文章予以发布,以供读者参考。

我国中医药优势特色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有是特色,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一、中医药药的特色和优势

我国传统医药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由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优势所决定的。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学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所重视。进一步认识这些特色和优势,并在实践中加以发挥极为重要。

1、中医药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而健康则是人体阴阳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即"阴平阳秘"。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疾病状态。中医学不是机械地孤立地看待人患的"病",而是把"病人"看作是一个整体,把"病"作为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在一定时间的失衡状态。治疗上,既要怯邪、又要扶正,强调机体正气的作用,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一健康观念目前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2、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学认为,人和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关系,人体本身是形神统一的整体:人体的功能状态是肌体对内外环境作用的综合反应,掌握人体的功能状态就可以有效地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因此,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以外测内归纳为证侯,作为临床诊疗的依据,构成中医药因人、因事、因地的个体化诊疗体系。这是中医药的一大特点

和优势,符合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趋势。

3、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并用内治和外治法进行整体综合调节与治疗。中医方剂是中医最常用的药物疗法之一,方剂的多种有效组分,针对人体的多因素,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适应于人体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特点。非药物疗法以针灸、推拿为主,其中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通过对人体体表穴位的刺激,进行整体调节,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泛。目前,针灸已经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使用。中医药的"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体的养生保健理论和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提高人们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方面显示了良好前景。

4、中医药浩瀚的经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现存古典医籍8000余种,记载着数千年来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是绝无仅有的,尚未被充分开采的人类生物信息的宝库。

5、中医药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具有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高度融合和统一。中医学这种以功能状态为切入点,并在宏观上借助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来分析、把握其变化规律的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跨越,为人类认识自己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模式、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

二、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药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良好的临床疗效和防病治病的能力与现代医学互相补充,共同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1、医医疗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长期以来,城镇居民中70%的患者愿意接受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全国各省、市行政区域,基本都设立了设施设备较为完善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中医药医疗服务已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药服务已成为适合中

国国情和具有服务特色的服务方法。

2、中医药在农村卫生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具有适应症广、医疗成本低、易推广应用的突出优势,在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目前在县级医院、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形成的三级卫生医疗服务网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初级卫生服务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中医承担了近三分之一的门诊服务量和近四分之一的住院服务量。在113万乡村医生中有50%以上的医生运用中西医两种方法和药物防治疾病。藏、蒙、维、傣等各民族医药也在农村为生服务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3、中医药在某些治疗领域发挥优势。中医药学在中医骨科、肛肠科、皮肤科、妇科等学科,在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大难治疾病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深受群众的欢迎。中医医药包括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等特色疗法,也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接受。

4、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方面拥有系统的理论和多种有效的方法,其中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可研制开发具有延缓衰老、调节免疫、抗疲劳等多种功能食品。蕴藏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5、中药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的药用资源有12807种,文献记载的方剂有10多万首,是新药筛选开发的巨大资源。这些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应用的方药,较之需通过药物逐一筛选的研制开发方法,具有开发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的特点,将成为全球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目前,我国生产的中成药5000多种,在我国医药产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药资源,是我国具有独特开发利用优势和发展战略产业的物资基础。中药材既是中医治病的药物资源,也是化学药品、国际植物药、食品工业等的重要原料。通过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对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可以带动药材加工业运输业、储藏业、

饮食业等相关产业群的发展。

我国中医药取得的成就

我国已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制剂40余种,一批新的科研成果得到世界医学界的公认。

中医中药是我国广大中医中药的瑰宝。在我国广大中医中药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拼搏,我国已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医药技术成果。引起了中外医学界的关注,如成功研究了一批濒危动植物资源替代品,人工麝香、人工牛黄;对中医"证"的现代科学基础、针刺镇痛原理和经络的研究以及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的深入认识;中医药对特殊病、疑难杂症治疗的特殊疗效;中药活血化淤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重大疗效;外固定方法治疗四肢骨折的成果,得到世界医学界的公认;中医药古典医藉的挖掘整理和信息网络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

同时,中药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也大大提高,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中药工业企业共有1200家,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40余种,品种8000余个,中药已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年增幅达20%,已成为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前景的潜在的战略性产业。同时,中医在防治艾滋病、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现代难治性疾病、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巨大发展前景。

1996年8月2日,国际最著名的《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陈竺领导的研究组用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治疗白血病的研究成果时这样写到:"这是使所有人感到震惊的研究小组的又一个出人意料的发现。"此前,国际权威的《血液》杂志、《自然》杂志曾数次发表过他们的论文,并对他们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专访报道,"中国陈竺组"向世界医学界揭示了砒霜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死亡)而发挥作用,这一发现使砒霜这一古老的中药,正式步入现代药物治疗研究的主流。中医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陈竺在血液病研究中认识到,中医'以毒攻毒'的思想是基于人体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如果没有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实践,就不可能有我们以后一系列的理论突破。陈竺院士对这个问题显然深有体会。他认为,中药研究首要问题是标准化。砒霜是化学成分,其临床应用与任何化疗药物方法一样。他们对砒霜作了非常详细的药代动力学、药理学研究,他们证明了它对器官、细胞发生的作用,一直做到分子水平,最后抓住了作用在细胞里的那个点,并证明改变那个点,就可以取消药的作用。作到这个份儿上,国际学术界就承认,这个结果毫无疑问可以完全被接受。他们没有做任何商业广告,国际上所有的癌症研究中心治疗这种类型的白血病时,都把此药作为首选药。美国现在有十几个大的临床中心在做砒霜治疗实体瘤的实验,在国内,中国医科院已经作出对晚期肝癌有一定的疗效。

传统医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大多数抗生素也是源自天然;传统医药学系统化方面中医药走在最前面。西方在整体科学思路上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基因组计划。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个植物化学组计划,把1000到2000种常用的植物药中的有效成分用大规模系统化方法一网打尽,将有效成分提出,在短期内获取一大批有用的先导化合物,抢占专利。以此为基础,结合现代高通道药物筛选体系的方法,争取短期内使我们的药物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司长贺兴东日前在接受专访时指出,近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健康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和学术的发展振兴。6年来,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的共计37项。

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

在中医药证的研究方面,对中医证候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和临床流行病调查研究,特别是在脾虚证、肾虚证、血瘀证等方面有深入进展,为揭示中医脏象气血学说的现代内涵积累了大量科学数据和经验;并与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等结合进行了探索研究,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经络研究方面,提出了循经感传和经络实质的神经生物学假说;在经脉-脏腑相关联系途径的研究方面,获得了比目前国外关于体壁与内脏关系研究更新颖、更有意义的发现。

在中药基础研究方面,常用中药(单味药)物质基础进一步得到阐明,基本搞清了120种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青蒿素、灯盏花素以及抗肿瘤的人参Rg1等一些活性成分被开发成了新药;中药复方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开展了对生脉散、当归补血汤、桂枝汤、血府逐瘀汤、六味地黄汤等代表性经典方剂的现代系统研究,以揭示其配伍原理,证明中药复方多成分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人体多个靶点发挥综合调节的优越性,中医变饮片配伍为有效组分配伍的研究正在突破。

在信息文献研究方面,集本草大成的巨著《中华本草》于1999年出版发行,《内经》、《难经》等11部重点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全部完成,《素问》的研究、《神农本草经》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医古籍孤本大全》等一大批优秀著作也相继编撰出版,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国家重点投资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在基础设施和数据库等建设方面都有了一定成绩,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中医药临床研究

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中医治则治法的研究应用以及临床综合治疗手段的研究应用,使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老年病、戒毒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和骨伤科疾病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疗效;清开灵、双黄连粉针等一批用于危急重症的中药新制剂的研制成功,提高了中医药急症治疗水平。

针刺镇痛和针麻研究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公认。针药复合麻醉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效果不断提高;针刺镇痛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疼痛生理学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针刺疗法在世界各国的传播。

中药应用开发研究

中药资源的研究利用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历经10年完成的"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国中药资源的拥有量和分布情况,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研究被评为1995年全国科技十大成就之一,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20种常用多来源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的研究,基本澄清了我国中药品种混乱问题;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熊胆人工引流和犀角、虎骨代用品的研究以及甘草、麻黄、肉苁蓉等大宗药材的野生变家种的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中药饮片研究和饮片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对4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系统研究,使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更规范和科学,促进了中药饮片的工业化生产;通过对400种中药配方颗粒的系统研究,推动了中药饮片改革。

中药生产共性技术(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的研究,对促进中药行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中药剂型从丸散膏丹发展到了片剂、颗粒剂、胶囊、口服液等为主的40多种剂型,特别是也具有了针剂、滴丸、喷雾剂等现代剂型;大孔树脂吸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技术等制药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中药工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取得了可喜进展,如药用植物洋地黄细胞培养与强心甙的生物转化研究、冬虫夏草菌丝体的发酵生产研究。

中药新药的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1985年《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研究开发的中药品种达1000多个;抗疟新药双氢青蒿素的研制生产是我国对世界医药界的一大贡献,目前对其衍生物治疗艾滋病、恶性肿瘤的研究又有新的发现。

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和活跃

一些疗效确切的中药复方药物通过系统、规范研究,以药品的形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如康莱特注射液、复方丹参滴丸、杏灵颗粒、威麦宁胶囊等。

中医药学术标准和规范化建设进展较快。

一批中医药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先后出台,如《经穴部位》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标准、《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以及《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等,促进了中医现代化进程,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20世纪末,新型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和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控释技术、靶向定位技术、透皮给药技术、脉冲给药技术、定时给药技术、生物反馈自调节给药技术等新型给药技术与产品不断涌现,达到3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出现了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的尼古丁贴片、突破20亿美元的硝本地平渗透泵控释片等一批畅销产品,成为世界各国药界争相发展的一个领域。

中药以天然药物为基础,历经数千年的实践验证,其确切的疗效、可靠的安全性逐渐被世界所认可。然而,我国的中药制剂仍然是"黑、大、粗"为主的丸、散、膏、汤,与现代医药制剂相比,服用十分不便,这对中药走向国际市场极为不利,须探索一条中药现代化的道路。

使用新型给药技术,将中药制成符合现代潮流的制剂形式,无疑是中药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将极大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增强中药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医药工作者对新型中药给药系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奇正藏药集团的中药透皮贴剂技术、沈阳药科大学的中药渗透泵控释制剂研究、中药结肠定位制剂等各种新剂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科技部日前在京举行"863"系列"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签订课题合同及启动会议,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申报的"抗癌一类新药RAC的研究"课题获得正式立项。

RAC原药材系唇形科植物,广布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我国民间用于治疗食道癌。临床试验证明,对食管癌、贲门癌、肝癌及乳腺癌有明显的缓解症状作用,具有稳定和缩小瘤体及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由于RAC

可靠的抗癌作用以及较低的毒性,使其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经查证,国内外尚无类似新药批准上市。RAC有希望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

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前景

现代化发展前景展望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继承前人成果,并充分吸收时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逐步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历史,也是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医疗需求的氛围中求发展的历史。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药的发展具有了良好机遇和优越条件,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展现了广阔美好的前景。

1、中医药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进入21世纪,生物科学、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医药学与自然科学的交融已成为历史的必然。由于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变化,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方面。人们的健康观念和医疗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些年来,中医药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面对疾病谱的变化和环境污染,以及化学药品毒副作用、耐药性的影响,寄希望于中医药发挥特色优势,来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医药的传播与交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中医药要想走向世界,被各国人民所接受,就必须具备符合国际上通用的解释语言、名词术语、检测方法和质控标准。只有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才能加速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以上可见,中医药

现代化不仅仅是自身发展的问题,更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国际社会和人类健康的需要。

2、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已有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医药现代化已被社会所广泛认同,并开展了一些基础性工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目前,全国有中医医院2682所,中医人员33万人,全国中医医院2001年门急诊服务量约2亿人次。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在校学生8.3万余人,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我国有94所中医药科研机构,近年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一批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更多地参与到中医药的科研活动中。我国现有中药工业企业1100余家,生产品种8000多个、剂型40多种;中药工业总产值547.3亿元,占医药产业的18.63%;实现利润54.8亿元,占医药产业的44.2%。

另外,我国现存的中医药典籍就有8000余种,记载的处方60000余首。资源调查表明,现有中药资源种类就有12000多种,已有200多种进行人工栽培。而且世界上有巨大的植物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为中医药世界范围的应用和研发提供了潜在的资源条件。

近年来,中医药科研人员对中医药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中医"证"的现代科学基础、针刺镇痛原理和经络的研究以及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老年病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血液病、皮肤病等疑难危重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戒毒也取得了可喜的苗头。基本阐明了120种中药材的化学成分,通过了代表性经典方的现代研究,初步说明了中药复方多种有效组分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人体多个靶点而发挥整合调节的优越性。中药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时期,发展"现代中药","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等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创新药物和

中药现代化"又被国家列为重大科技专项。由国家科技部等8部门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即将颁布。这些都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3、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前景辉煌

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若干年的奋发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将呈现更加辉煌的前景。1.中医药学术水平大大提高,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并有新的突破。2.中医医疗服务领域扩大、质量提高,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国将形成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功能完善、服务良好的中医医疗保健体系。3.中药产业化得以实现。一系列适应国际需求的中药创新产品将不断面市,中药企业的技术设备水平和研发能力大大提高,将会形成若干代表我国中药产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中药跨国产业集团。我国中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有较大的提高,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较大贡献。

4.中医药更广泛的走向世界。

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医药必将融入国际主流社会,成为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组成部分。中医药的诊所、学校以及生产贸易机构将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及世界各地。中药的国际贸易额将大幅度提高,成为国际医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服务的人群进一步扩大,为维护和增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球中医药科技发展呈现3大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医药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国际社会对传统医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医药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中医药科技发展呈现出向现代化中药转变、标准规范研究成为热点、多学科综合研究理论越来越深的三大新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疾病谱改变、药源性疾病的不断增多、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重视传统医药已经成为重要的趋势,

传统医药在全球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不仅亚洲国家人民对传统医药的接受程度较高(例如:日本达49%,新加坡达45%),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传统医药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针灸、植物药的运用及中医医师执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逐步取得合法地位,并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机构对传统医药陆续通过立法途径加以管理和规范;针灸被逐步引入正规医疗之中;有些国家已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列入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并设立相关专业。

目前,全世界70多个国家制订了草药法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各种类型的传统医药机构。在需求的带动下,世界草药市场逐年扩大。据统计,世界草药市场年销售额已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近年来,除东南亚各国和地区传统医药仍保持旺盛的需求外,北美、西欧市场亦日趋活跃,非洲、阿拉伯传统医药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当前,中医药科技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传统中药正在向现代中药转变。伴随着中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的各个环节。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技术也在逐渐应用于中药新药开发,中药新药研发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先进;现代制剂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传统中药剂型的改进,中药制剂已由过去的丸散膏丹向控释、缓释、靶向等现代制剂发展;各种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药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此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基因芯片等新的技术、方法也已广泛应用。中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正越来越紧密,传统中药正在向现代中药转变。

中药的标准、规范研究成为热点。中药标准对于保证中药产品安全稳定、质量可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人们对中药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中药的标准规范研究受到政府、企业、研究单位的高度重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农药残、重金属含量控制、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规范化、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传统中成药品种质量标准的提升等工作已成为当前中药研究的热点。中药质量控制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中药质量标准正在由

以单成分、单指标的质量控制向多成分、多指标的质量控制转变。

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医药理论越来越深入。中药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等基础理论问题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的难点和关键。从现代科学角度深入研究和揭示中药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将对中药的研发、生产及临床使用产生重要影响。中医药本身尚未被充分认识的丰富的科学内涵,已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兴趣。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引入中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如:应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最新成果,积极开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方剂配伍规律以及证候理论、药性理论等研究,探索其现代科学内涵。

基因技术、信息技术都将成为21世纪中医药研究的热点

"中药的现代化"是大家都关注的话题。肖培根院士是我国药用植物及中药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国际著名传统药物学家,被誉为"中草药的活字典"。肖院士认为,"中药的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的特色优势与最新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密切结合。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大力开发现代中药"。而现代中药是指基于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严格按照各种标准规范GAP、GLP、GCP、GMP等所生产,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以及"三便"(便于储存、携带和使用)等特点,符合并达到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标准要求,可以在国际上广泛流通。肖院士认为,"中药的现代化"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方面是侧重于临床应用和产业化,创制一些能走向国际市场的现代中药,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目前大家90%的注意力都在这方面。另一个方面目前谈得很少,但我认为非常重要,这就是中药的基础研究。要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必须追踪国际最新研究动向,把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成就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才能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基因技术、信息技术,都将成为21世纪中医药研究的热点。

基因技术与中药新药创制

肖培根院士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基因技术在新药研制方面将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开始使用基因芯片对中药进行鉴别。研

究者找出某种中药品种的特定基因或 DNA序列,作为探针固定于玻片上,制成基因芯片。当一个中药样本中含有可以与之发生反应的特定基因片段时,基因芯片即可将其测试出来。如果在单片芯片上固定了足够多的来自不同中药样本的特有基因序列,此种芯片就可以用于多种中药样本的鉴别。比如中药贝母有许多种类,有些外观非常类似,但医疗属性与市场价值相差甚远,其中以川贝质量最佳。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根据图像的不同反应,就可以迅速鉴别不同物种。不同中药样本的特异基因序列,可理解为广义的中药指纹图谱。在不远的将来,有望用生物芯片技术对不同质量、产自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季节的中药样本进行鉴别。

在后基因时代,对于基因缺陷所引起的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很多疾病,人类已经阐明了一些致病基因。这样就可以将致病基因放置到基因芯片中去,观察哪些中药的提取物能抑制或阻止某种致病基因的表达,就说明这种中药有疗效。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快速筛选对某一病种有效的药物。针对一些因多基因的缺陷而导致的疾病,将诞生一批根据中医配伍理论组成的复方新药,使得中医药对人体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

中草药提取物由于其成分很复杂,而且多种成分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因而难以分析其生物活性。利用基因芯片可建立方剂或药物的基因表达谱,并通过处方分析筛选优化靶标,观察不同中草药成分的作用与毒副反应,多层次揭示中草药作用机理。

信息技术很可能是中医药研究的突破口

肖培根院士说,21世纪也是信息时代,把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将使这一领域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相信,这个工作很可能是中医药的一个突破口。

传统中医药的信息量浩如烟海,中药方剂就有十万个以上,每个方剂又有几种以上的药物。加上中国可以应用的中草药有11000多种,能变化出多少种组合方式?任何其它医药领域都没有中医药那么多的信息资源。

这样海量的数据,哪个天才的脑袋可以整理?信息技术必将在中药的信息高速公路化、人工智能化以及知识大众化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已有的基础上,提高中药信息网络化的水平,对已有的数据进行整理、完善和提高,加大对国际相关数据库(如生物学、有机化学、医学等)的信息网的连接,以便高效地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重点应充实和收集各地民间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传统使用经验,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以及临床观察结果等)方面的内容,使已有的大量信息从静态发展为动态,从点线提升到三维立体的高度,以实现中药及天然药物信息的高速公路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帮助人们从传统经验和现代科研信息的大量数据中,提取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来。例如中医方剂,通过"数据库知识获取"的方法和技术,有可能从中获得大量有关单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它与其它药物在配伍后所产生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等方面的规律,从而帮助人们设计出对治疗某种疾病的最佳配伍的方剂,大大提高中药和天然药物在创制新药方面的命中率。

中药的现代化是个很大的系统工程,既要看当前的产业化,也要有长远观点、战略眼光,重视某些基础研究。现在不抓,东西没有了,或被别人抓去了,那时再抓就来不及了。既有整体战略考虑,又有每一步的战术安排,才能保证中药沿现代化道路健康发展。

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

战略背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巨大增长潜力的产业,中医药是最具我国民族特色和独特优势的领域。在我国开始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时刻,我们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研究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底蕴支持,关系广大人民健康和最具自主知识产权,能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

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医药产业作为支持世界经济的投资热点之一,长期受到各国重视。在世界潮流的影响下,在医药领域中,近年来,生物制药和植物药受到各国普遍的关注,很多国家从战略的角度引导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一些国家把此类药物作为发展重点,如日本的汉方药、韩国的韩药。它们从国家角度提出发展战略支持该产业发展,而且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和战略上的赶超目标。这些国家的判断是,当前中国尚无国家级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战略,对它们而言是好时机,如果中国制定出适宜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它们和中国竞争的难度会大大增加。所以研究和制定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有重要意义。

战略课题提出

根据世界发展观、消费观和医疗保健观变化的时代要求,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对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提出的现实紧迫性,以及中医与中药共同发展的需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下达"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课题。"

战略概要

本课题提出了由总报告、分报告和案例报告组成的成果体系共一百万字。总报告分成战略依据、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建议四大部分。报告提出的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做了重要批示。总报告细分包括战略提升、战略概念、战略特点、战略环境、战略问题、战略能力、战略竞争力、战略匹配、战略任务、产业核心能力、战略选择、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建议等部分,是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文本。本文只是对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的简要说明。

通过对中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国际竞争力的考察,中药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战略提升的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装备、各种资源和国际比较优势等战略行动能力。但中药产业也存在市场不规范、标准不完善、重数量轻质量等与发展环境要求不适应的问题,需要以正确的发展战略来推进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战略任务

战略任务是指本战略赋予中药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通过产业发展的大方向来体现。产业发展的全局主要依靠正确的发展方向来保证。根据我们的分析提出"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全面创新以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中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中药是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产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华优秀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有了重要的基础,树立"选择中医药就选择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将促使中药在世界医药地位的提升。

中医现代化与现代中医学

中医学被定位于"传统医学",因此引出中医现代化的命题。而这个命题由于内涵丰富而模糊,又带来众多的困惑与分歧。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同,而形成三个学派。"传统继承学派"认为:"中医不需要现代化"、"中医不能现代化"、"中医一旦现代化便不再是中医",将中医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与之相反,"中医西化学派"则认为:"传统中医不科学"、"中医需用西医方法来改造"、"中医应有机融人西医体系",他们将西医学等同于现代医学,将中医现代化等同于西医化。长期实践表明,这两种观点均为偏颇,结果导致中医作为一门学科陷入既不能独立门户,又无法真正进入现代科学体系的尴尬局面之中。

随着经络实证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个新的学派渐渐浮出水面,他们认为:"中医学不等于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也可以、也应该成为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西医学并不等于现代医学的全部,它实际上仅仅是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而已"、"中医学具有独特的思维特质,它与西医不同,但可以与最新的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同时主张结束关于"中医现代化"的空泛论争,把握中医学的本质特点,结合最新科技成果,扎扎实实进行"现代中医学"的学科建设。他们确信;"现代中医学"

体系建成之日,即是中医现代化实现之时。这个学派被称为"现代转化学派"。

现代中医学的基本要素

有三个基本要素在现代中医学建设中不可缺少,它们是:中医本色、时代特征和科学规范。

1、系统、辩证:中医学的哲理本色

气论、阴阳说、五行说这些系统与辨证色彩极强的观念与方法应当全面保留,但在形式上要隐化,要突出科学性、增强开放性、凸显现代性,从而有利其发展。

2、信息化:现时代的科技特征

科技发展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十八世纪欧洲产业革命以力学和机械技术为支柱,质量和结构分析成为当时主要的科学方法。西医特质与其吻合,实现了当时的现代转化,形成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现代西医学体系;中医学与机械论思想格格不入,又缺少相应的社会环境,因而将古典形态保持至今。但它重整体、重综合的特质与当今信息时代的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相吻合,因此传统中医学可以通过信息化武装实现现代转化,如同西医通过机械化武装实现现代转化一样。

3、客现、严谨、可传播:一般科学规范

客观性主要表现为可实证、可重复。如果主观随意因素介入,便会丧失共同的工作基础,研究结果难以沟通与印证,那么不仅学术成果无法积累,还会导致欺骗行为的泛滥。严谨性即指研究对象要确定,研究方法要清晰。如果对象不明,方法模糊,其结果将无法判定意义。可传播性要求工作语言符合现代人思维习惯,遵守约定俗成的学术表达规则。若不顾及这些,只能是自说自话,难以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

经络实证研究在现代中医学中的地位

脏腑、气血和经络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脏腑

不是结构实体、边界不清,不能直接实证;血与西医的血液似是而非,难以准确把握其内涵;气极其重要,但意义复杂,就实证而言尚存在观念与方法上的极大障碍。唯有经络在实证方面走在前列,重复性也最好,大量物理信息测量技术被用作客观检查的手段,系统思想也得到较多体现,是中医色彩最明显,同时又与现代科学结合最紧密的现代中医研究领域。因此经络实证研究可视为现代中医研究的支点。有了这个支点,通过经络脏腑相关规律研究、经络气血运行规律研究以及药物归经研究,便可把中医基本元素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完备的体系。大量经络实证研究工作表明,它具备前面所述三个现代中医学要素,又是易与其他中医学内容相联系的中间环节,因此经络实证研究在现代中医学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经络实证研究的成就与问题

这里所说的经络实证是狭义的,特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的经络客观检测与观察,不包括传统的养生和临床验证。自从日本学者20世纪50年代初揭开经络实证工作的序幕以来,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努力,各国科学家在经络现象揭示、经脉脏腑相关规律探索以及经脉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与显示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对经络实质与工作机理做出了众多尝试性论述。其中日本学者的开创性工作是令人称道的,欧美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经络所作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的拓展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国外学者尽管做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工作,而且对中国的经络研究触动和影响很大,但由于语言的限制,对中医理论背景了解的欠缺以及难以申请到充足的经费,只能进行业余研究,这就限制了他们的工作规模与质量。相比之下,中国的经络研究在政府和众多中医机构的支持下,研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国外,但-些重要的实验技术仍以"引进"为主,同时也不断受到外来思路和成果的影响。国内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学者几十年来一直尝试着用各种方法研究、解释经络,发现了五大经络现象,提出了涉及人体五大系统的25种假说。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者:尹海华日期:2016-11-22 广义上讲,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部分,中药饮片处于中药产业的中间环节,在中药产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中医药政策,如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政策等,从不同角度激励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化药和中成药“零加成”的大环境下,中药饮片销售仍然享受药品加成政策,从而成为中药饮片销售提升的动力。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制定发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更是明确——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中药饮片不纳入“药占比”控制范围。 A、趋势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5345.7亿元增长至2688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19.7%;从医药工业细分子行业来看,中药饮

片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由190.2亿元增加至1699.9亿元,CAGR为27.6%,中药饮片加工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 随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中药饮片行业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市场地位在不断加强。从医药工业近三年细分子行业横向比较来看,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增速均排在8类子行业首位。从中药饮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看,最近几年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68.23亿元,同比增长12.22%,高于全国工业增速14.52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0.93个百分点。其中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全年利润增速高于8类子行业利润增速。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十分迅猛,而且这个发展势头还将持续。主要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随着产业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市场需求空间的不断扩大,中药饮片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将非常广阔。 B、行业挑战产业升级空间几许 目前,中药饮片产业的市场容量不断增大,中药饮片行业及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国家政策导向为中药饮片产业带来了升级空间,同时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 中药材价格上涨:防控生产盲目和种植过剩

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2009年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据预计09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将达到8200亿美元,中国医药市场将达到10000亿人民币左右,增长速度在20%以上,成为全球第五大医药市场。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环境及大有风雨摧城之势的金融海啸,医药行业却不同于周期性行业有着顽强的刚性需求,故而在美国的六次金融危机中,医药产业都能幸免于难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历年来的增长均超过20%,成为新兴药品市场代表中的代表,特别是在国家普及全民医保、发展社区医疗等大利好政策下,医药市场容量将有巨大突破。 一、世界医药行业基本情况 1、医药行业属性为高新技术产业 技术创新是医药产业得以壮大及大发展的生命源泉,在世界十大医药巨头中美国就占了5个,美国辉瑞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是8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现有研发费用的28倍。目前美国各生物工程公司实验室正研发中的“重组DNA”蛋白类新药多达数百个,其中有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新药及治疗棘手疾病的新药,其中很多新药有望成为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级药物。近年来跨国企业纷纷加快了将高端研发逐渐向中国转移,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葛兰素史克、罗氏等的研发中心已投入运行,辉瑞、强生、诺华、安万特也宣布在中国筹建研发中心,这些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额20%的跨国巨头进入中国研发市场,对中国新药市场无疑将起到惊天动地的推动作用。不仅将促进生物工程技术及西药技术的发展,对中国中药现代化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频繁并购与技术转让造成本行业的高集中度 世界医药工业是一个高集中度的行业,其中大量的先进技术都掌握在世界前50强手中,而50强企业中20个在美国,其余大部份也集中在欧州及日本、瑞士等国家。在处方药销售中,世界50强企业的销售额超出了5100亿美元,占总额的75%以上,世界前50强药物的年销售额达到1822亿美元,占世界所有药物销售总额的25%。 3、抗肿瘤及高血脂药物容量巨大 世界上销售额排名第一的药物是立普妥,它的主要功能是降血脂,世界上抗肿瘤药物的年销售额是414亿美元,居行业第一位,降胆固醇药物的年销售额是337亿美元,居行业第二位,排在第三、第四的是抗呼吸系统疾病及治糖尿病药物。 4、专利药的巨大压力 2009年预期上市的药物仍然包括有4个或5个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症、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和脑膜炎,如此类别的药物上市面,另一方面,巨大的专利药市场保护到期后也为发展中国家进行仿制提供了大的商机。 5、“金融海啸”下的医药产业

中医内病外治在药剂学上的发展与展望

空医丛擅苤查!业!至!且筮!!鲞箜璺塑 中医内病外治在药剂学上的发展与展望 昊静澜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关键词:内病外治;药荆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06—978X(2007)04—0061—02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是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比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按摩、中药灌肠、气功、音乐疗法、体育疗法等。狭义的外治法指药物、手法或机械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内病外治制剂和外用制剂有一定区别,外用制剂是指一切不经过口服、注射等给药形式,直接用于皮肤、黏膜等部位而起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而内病外治制剂则主要是指崩干体外但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随着药源性疾病问题的13益突出,中医外治法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笔者从药剂学的角度人手,对内病外治的剂型发展进行了初步总结,现报道如下。l内病外治的传统剂型 中医内病外治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火量的古代中医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医内病外治的剂型丰富多样。我国最早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比较全丽地总结了前人的医药学经验,其中就有散、膏、药酒等剂型可作为外治剂型“。《山海经》提出了佩、敷、浴、席、养、搽等六种外治法,其中浴、搽对应的剂型即为沐浴剂、搽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卜二病方》运用药物外治法有敷贴法、熏蒸法、熨法、药浴法、涂敷、烟熏等,除了沐浴剂之外,对应的剂型有糊剂、熏蒸剂、熨剂、烟熏剂等剂型。《金匮要略》使用了多种剂型的外用药,如药膏、油膏、散剂、锭剂、汤剂。《本草纲目》总结明代以前的外治经验,荟萃了涂、搽、抹、敷、塞等近40余种药物外治方法;收载捣、煎、烧、凋配等外用药的加工配制方法。此外,《肘后备急方》八卷、《本草经集注》、《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等名医古籍还汜载了条剂、灸剂、钎硬膏剂、栓剂等多种外用剂型3。概括起来,中国传统的内病外治剂型主要有散剂、搽剂、糊剂、熨剂、烟熏剂、汤剂(外用,包括沐浴剂和熏蒸剂)、油膏、膏药、栓剂、条剂、灸剂、锭剂、香囊剂等剂型。 2内病外治目前的常用剂型 建国以后.特别是近10a来,中医外治研究迅猛发展,除了大批中药外治方面的专著外.《中医外治杂志》等杂志上还刊登了大量的中医内病外治文献。笔者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整理,目前我国内病外治的常用剂型大致存以下类型,. 21经皮给药制剂 经皮给药主要是指有效成份通过皮肤吸收进入皮下组织和血液,直接治疗浅表疾病或经血液运送到牟身,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经皮给药可以避免药物对胃肠道与肝脏等的损害,也可以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影响及肝脏首过效应对药物的破坏,因此在国际上,经皮给药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在我国使用的经皮给药制剂主要有软膏剂,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硬膏剂(包括橡胶膏和膏药),如:狗皮膏、用和解凝膏、少林风湿跌打膏;搽剂,如癣湿药水(鹅掌风药水);散剂,如九圣散等。医院使用的经皮给药除以上剂型外,其自制剂型主要还有一些传统齐j型,如沐浴剂‘“、糊剂㈣、缸膏药‘“、酒剂‘”、油剂081等。随着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和高分子辅料的应用,一些现代经皮给药制剂如透皮贴剂、巴布剂、树脂型膏剂、凝胶剂、涂膜剂、膜剂等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应用。 22腔道及黏膜给药制剂 腔道及黏膜给药主要是从口腔、鼻腔、眼、耳及阴道和直肠给药,药物多从黏脯吸收。由丁耳腔给药基本未见有全身治疔作用的报道,故在这里不加讨论。 221口腔给药的剂型 口腔黏膜薄,面积大,血管比较发达,对药物吸收快,可迅速达到治疗浓度,避开肝脏首过作用。1879年,Murrell用硝酸甘油滴剂舌下给药缓解心绞痛,引起了人们对这一给药形式的极大重视:目前使用的口腔给药的剂型除了舌下片、舌下滴丸之外,主要还有台漱剂、口腔贴片、气雾剂、喷雾剂、膜剂、酊剂、散剂等。 222鼻腔给药的剂型 这里的鼻腔给药包括了鼻黏膜和通过鼻腔给药的肺部给药。,鼻腔膜下血管非常丰富,动脉、静脉、淋岜和毛细管交织成网状,且黏膜极薄,药物可迅速经鼻腔吸收后进人大循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j。鼻腔给药制剂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已引起了国际药剂药理界的高度重视“…。肺部的肺泡总面积约为200m2。和肺泡接触的毛细血管总面积估计达100r玎2,因此药物到达肺部有很好的吸收。目前的鼻腔用制剂有散剂、滴鼻剂、鼻塞剂、鼻用栓剂、吸人剂、烟熏剂、气雾剂、喷雾剂、香囊剂等。 223眼用剂型 眼用制剂一般都是用于眼部疾病,但也有眼用制剂用于治疗全身性跌病的报道。目前的跟用新剂型有:胶粒系统和微粒系统——乳剂、脂质体、纳米粒和微粒微囊剂;凝胶系统——生物黏附型,在位形成凝胶型(pH敏感型、温度敏感型、离子敏感型);插人剂与植人剂——眼部插入剂(植人膜剂、植入小片),眼部植入剂…J。 万方数据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郑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 姓名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20 年月日 注:准考证号、姓名要规范填写并准确无误

目录 一、中药发展现状 (2)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3) 四、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4)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多有几种原因引起 (5) 六、提高中药质量及管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7) 七、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8) 八、小结 (9) 九、参考文献 (10)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论文摘要】理性看待中药毒性,合理应用中药。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毒性多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临床上不合理用药主要是药物的滥用、乱用和误用,而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总结追求安全有效目标的措施。【论文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现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 中药是天然品,很多人认为是安全的,有些慢性病人喜欢多用中药,甚至常吃中成药。似乎认为有病治病,无病保安康,实际上并非如此。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 一、中药发展现状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 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尽管如此,新药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10%以上,利润大约在20%以上。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FDA进行了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过了“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随之而来将会有更多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与“瑰宝”,是开发新药的“金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据该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的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2003年,中国中药出口克服困难,8年之后再次突破7亿美元大关,出口总值达7.12亿美元,同比增长6.11%。 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约占中药出口总值的2/3。这几个市场的中药出口近几年都稳步增长。去年中药对亚洲出口4.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19%,同比增长5.71%;对北美出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对欧洲出口9270万美元,同比增长12.58%;对非洲出口1049万美元,同比增长8.16%;对大洋洲出口889万美元,同比增长2.19%;对南美洲的出口975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72%。目前,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草药、中成药、保健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值得研究和开拓。 一、东南亚及华裔市场 该市场主要包括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地区,占世界草药市场的26%。 新加坡的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该国卫生部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进步加强中医药管理。开设中医学院、中医师注册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政府对含汞、铅、砷等重金属的中药或成药则明令严格控制,禁止销售黄连、黄柏、川乌等有毒药品。进口的中药材多数是补药。 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3000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00余人,多数开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马来西亚卫生部向来对中医十分关注和支持,但仍未接受中医师的注册,在那里甚至不注册也可行医。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禁售。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早在1987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13级通信工程1班 张学文 131406103 一、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前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但在制作工艺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研究方法: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文献结合药店走访 四、研究内容: 1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医—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有人公然以科学的名义提出“废除中医中药”的观点,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中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 另外,由于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1.2化学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 或活性成分) 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 如p H值、肠内菌丛、酶等) 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 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 故成效不大,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 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 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 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 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 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与展望

作者:刘海全,秦佳佳,赵王林,付海燕,杨海韵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医药;化学药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和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由于相应的骨量减少、骨质量的降低及老年人对创伤的易感性等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59.89%,而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者约为9.6%,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认识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定性、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骨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痿论》中亦有关于“骨痿”的论述。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骨痿》中进一步指出了“骨痿”与“骨痹”间的差异,认为“骨痹”是“骨痿”的进一步发展,其后张从正则从临床症状角度谈到了两者的不同,他在《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无说》中指出两者应分而论治。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当属于“骨痿”。 2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即以肾虚为主,同时伴有脾虚、肝虚、血淤之候的多虚多淤的疾病。《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不居集》中:“诸般腰痛皆属肾虚,……腰肢痿弱,身体疲倦,脚膝酸软,脉或大或细,痛亦隐隐而不甚,是其候也”均说明肾虚精亏,不能主骨生髓,骨失濡养而致腰脊酸痛,因其为虚痛,故痛势隐隐,绵延不绝;精舍神,精衰则神弱而致神疲乏力;精虚则不能化气,鼓动血脉无力,气血不行,痹阻经络而致腰背疼痛。现代研究亦证实[1],肾虚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为肾精不足,骨髓、脑髓失养,表现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控失常,包括下丘脑组织的细胞因子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充养五脏、运行血气,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消瘦、肢体痿弱不用,久痿必致骨无所用,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体虚气弱,易受外邪侵袭,导致气机不利,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脉中,使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故老年人脾肾俱虚的同时,往往伴随血淤的存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除虚为主的病因病机,血淤与淤血也是其重要病因,而淤血更为重要病理[2]。肝虚与骨质疏松症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肝藏血,肾藏精。血的生化,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能引起肾精亏损,肾亏则髓空,骨骼虚损,而形成骨质疏松症。 3 辨证分型研究中医传统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系统是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医证型的划分是依据中医理论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及其发展、转归、预后等特点进行分辨和概括的结果。江湧等[3]根据本病临床特征,把原发骨质疏松症按痿、痹、淤痉辨病分类。以无痛为痿,疼痛为痹,外伤为淤,抽搐为痉,再根据病因病机、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刘庆思[4]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积累的临床资料,对原发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归纳总结为4型,即肾阳虚衰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气滞血淤型。苏培基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淤血阻络6型进行辨证论治[5]。徐祖健等[6]通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其临床调查对象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肝肾阴虚型占47.25%,肾阴虚型占16.48%,肾阳虚型占10.99%,脾肾阳虚型占9.89 %,脾胃虚弱型占5.49%,其他类型占9.89%。除上述几种辨证分型以外,国内学者根据对骨痿病因病机的认识,对本病尚有其他几种不同的辨证分型。虽然这些辨证分型不尽相同,但其总体均以肾虚为主,并与脾虚、肝虚、血淤相关。 4 辨证论治研究中医药采用整体调整的疗法,多以补肾、健脾、活血为主要治则,辨证加减治疗本病,临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李茵等[7]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得出,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104首中药复方中,共使用106种药物1 204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10

关于某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XXX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与疾病做抗争的宝贵知识结晶。在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市、县政府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医事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的优势在于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低,特别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以及疑难病症等方面有独特疗效。使用中医中药能够有效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目前,以县级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健全。XX县中医医院作为县级中医药龙头单位,肩负着XX中医药事业发展新旺的历史使命。医院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XX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医医院特色不浓,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治疗率偏低,诊疗方法逐渐西化,中医临床阵地缩小,疗效降低,居民患病选择中医药治疗意向偏低。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

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作用的发挥。 (一)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不足 我国《宪法》和《条例》都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的方针,但落实的效果却远不尽人意。由于机构不健全,管理环节缺失,诸如像《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第十条第三款“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按照中西药并重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第八条第二十九款“完善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医保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中医诊疗技术、中药饮片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治疗性医院中药制剂纳入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全部单味或复方中药饮片及药材纳入个人帐户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有效利用中医药服务,适当降低参保人员使用中医药服务的自付比例。对住院病人采取中医特

美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美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一)中医药发展简史 中医药传入美国的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中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霍夫施塔特(R. Hofstadter)等所著之“The United States”(《美利坚合众国》一书(1976年Prentice Hall Inc出版)中就指出:公元1603年苏格兰商人在美建立弗吉尼亚(Virginia)公司的三项主要目的中,第一项便是从美国西部寻找道路与中国贸易。从18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茶叶通过英国间接输入美国,但当时只是作为保健饮料用。公元1784年,中国药材肉桂、桂皮、茶叶等已经通过中美贸易开始直接运抵美国。 19世纪初叶,欧洲医学家应用针灸术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并出版了一些有关著作。随后中国的针灸术也通过欧洲的医学文献传入美国。公元1820年后,美国医学杂志开始选载欧洲应用针刺术的经验和学术报告记录,引起了美国医学界的兴趣。公元1825年著名化学家、医生Franklin B Bache从法文翻译出版了Morand 的《针刺术研究报告》一书,并在临床上试用于治疗。然而针刺术在19世纪对美国医学界并无多少影响。 中医药作为一门学科,比较系统地传入美国,是从19世纪4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批华人的移居而出现的。公无1848年1月美国西部发现黄金后,赴美华人逐渐增多。其中有不少中医药从业者。在早期抵美的中医药人员中,有姓氏可查的名医如广东顺德县籍的黎普泰,以其医术精湛而名噪一时,每日门诊量数以百计,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费度尔镇有亲自经营“陈记生草药店”的余风庄。此外还有公元1866年在美国爱达荷州波义西市行医并取得“合格药师”证书的卓亚方。公元1887年随父到俄勒冈州的约翰德市购买下金华春草药店经营中药,并有“神医”之誉的伍于念等。在旧金山等华人集居地区,未出现较现代化的西医西药以前,用中草药治病也非常普遍。 由于中医在美一直未取得合法地位,加上近代西方现代医学发展,各国传统医学出现低谷趋势,美国出现对中医的排斥态度,中医被美国人视为“巫医”不科学而遭到否定。故中医药虽然传入美国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并没有真正被美国公众所接受,长期以来中医药的使用者,几乎只限于旅美的华人。 真正改变中医药在美国的处境,并使之得到发展,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后,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化,在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尼克松的随行私人医生塔卡(Walter R. Thach),在华时参观了针麻手术,一名美国记者还亲身体验了针刺感受。塔卡回国后介绍他的见闻,他说:“我看到的东西很少,但已足够使我相信其中有重要的东西存在,这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并在临床上应用它。”此后美国一些著名医学刊物和其他报刊上经常登有介绍中医、针灸的文章和报道。1972年6月闷热的一天,法院执行官的车停在美国曼哈顿东郊的一座褐色沙石建筑的前面,他们是来给纽约市针灸中心的非法行医者下传标的。当天在中心执业的6名针灸师之一的大卫.洪说:“一名护士引我从后门溜了出去。我到一楼时,发现那里有很多人,前门已经被封销了。”那时美国很多官员和医生视针灸为巫术,只有为数不多的针灸师蛰伏于唐人街。如今全美的针灸师已经超过一万人,每年

中药行业市场现状以及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目录 CONTENTS 第一篇:中药材GAP基地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发展迎来热潮--------------------------- 1第二篇:中药注射剂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发展加速洗牌在即--------------------------- 2第三篇:中药注射剂行业现状分析使用须重视安全--------------------------------- 4第四篇:“一带一路”带动中药材行业发展开拓海外市场--------------------------- 6第五篇:中药饮片企业现状分析加速洗牌中--------------------------------------- 7第六篇:2015年1-6月中药材及中成药CPI当月值统计--------------------------- 12 2015年1-6月中药材及中成药CPI当月值统计表: ------------------------------- 12第七篇:2014年-2015年我国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数统计---------------------------- 13 2014年-2015年我国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数统计表:-------------------------------- 13第十篇:2014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传统市场地位稳固--------------------------- 15第十一篇:2014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情况回顾--------------------------------- 16第十二篇:2015年中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17第十三篇:中药材行业现状分析市场迎来国家级规划------------------------------ 18第十四篇:我国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多------------------------------------------ 18第十五篇:中药企业“走出去”需要攻克壁垒分析-------------------------------- 19第十六篇:2014年中药材出口需要关注的现象----------------------------------- 20第十七篇:2014年广东省中药材出口情况分析----------------------------------- 21第十八篇:中药材价格飙升企业成本压力加剧------------------------------------ 22 本文所有数据出自于《2015-2020年中国中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第一篇:中药材GAP基地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发展迎来热潮 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涉及从种质资源选择、种植地选择一直到中药材的播种、田间管理、采购、产地初加工、包装运输以及入库整个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中药材GAP作为一项旨在推动药材规范化种植、保证药材质量的非强制性行业标准,自2002年6月1日起至今,已有10个年头。 工信部发布了关于2012年度国家拟扶持60个中药材生产建设项目的公告。在公布的60个建设项目中,重点扶持的38个品种都是依据“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扶持的100个大宗和濒危中药材品种选定的,包括30万亩茯苓、20万亩连翘、5万亩山茱萸、3万亩滇龙胆等30个品种、共49个项目的常用大宗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这体现了国家对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的重视。

中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医药工业是世界公认的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的年均增长率,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 在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的今天,纯天然药物(民族民间药和中药属天然药物类)是继化学药物、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天然药物因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治疗局部疾病的同时,能明显地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给药途径方便等优势,广泛地受到世界不同肤色人们的青睐。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对中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中药产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我国的中药产业在充满挑战与威胁的世界环境中渐渐迎来了希望的曙光。2006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我国要在中药产业中重点开展理论创新和研究;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出台新医改政策;随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与甲型H1N1在世界范围内爆发都将给我国的中药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我国中药行业的历史发展状况 国内市场状况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国内早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民族医药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产值年均递增166%,远高于GDP增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中药在医药

行业中增长又最为强劲,仅2005年国内中药企业达1000多家,可生产中成药4000余种,产量也由1998年的3428万吨增长到的6O。29万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三成以上。 中药产业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扩张中。2003年,中药工业实现总产值800亿元,继续保持了持续扩张的发展势头。2004年,中药行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依然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与2003年比较,2004年医药制造业总体和化学药的增长步伐都明显回落,而中药行业则与上期基本持平,利润增速还有所提升,行业的经营稳定性相对突出。1997到200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增长3倍多,占整个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增长到2004年的%。由于支持中药行业长期发展的因素,如人口增长、老龄化、城镇化等持续存在,可以预计中药行业的这种稳定增长态势仍将持续。 国际市场状况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逐渐强化,我国中药的出口额在1995年达到创纪录的亿美元之后,曾持续走低,连年大幅度滑坡,落后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2002年之后这种势头有所好转,出口额开始回升,2003年,则取得稳定增长,于8年后再次突破7亿美元,2008年更是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可以说国产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大大增强,正处于上升阶段。中药出口从1950年到2007年的近60年间,出口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950-1979年处于发展初期,1979-1999处于平稳增长期,1999-2007处于高速增长期。1950-1969年出口额仅在5000万美元以下,从1974年开始出口过1亿美元,1994年开始中药出口突破5亿美元,2006年开始中药出口突破10亿美元大关,从1999年到2008年这8年中,中药出口翻了一翻。可以说中药出口的历史是从无到有,从平凡到辉煌。?

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 景分析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者:尹海华日期:2016-11-22 广义上讲,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部分,中药饮片处于中药产业的中间环节,在中药产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中医药政策,如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政策等,从不同角度激励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化药和中成药“零加成”的大环境下,中药饮片销售仍然享受药品加成政策,从而成为中药饮片销售提升的动力。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制定发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更是明确——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中药饮片不纳入“药占比”控制范围。 A、趋势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长至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从医药工业细分子行业来看,中药饮片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加至亿元,CAGR为%,中药饮片加工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速度显着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 随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中药饮片行业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市场地位在不断加强。从医药工业近三年细分子行业横向比较来看,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增速均排在8类子

中医药治疗烧烫伤的现状和展望

中医药治疗烧烫伤的现状和展望 发表时间:2012-02-02T09:07:48.7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8期供稿作者:张勇[导读] 在烧烫伤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四大难题,即创面疼痛、进行性坏死、易感染、瘢痕愈合。 张勇 (内蒙古阿荣旗中蒙医院 16275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283-03 【摘要】作者通过查找文献,对中医中药治疗烧烫伤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概述,并对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就如何做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医烧伤烫伤现状展望 烧烫伤是由于热、光、电、化学物质以及放射线等因素所引起的组织损害,损伤部位主要在皮肤和黏膜,严重者可伤及皮下组织,如肌肉、骨、关节,甚至伤及内脏,它是一种复杂的外科疾病。在烧烫伤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四大难题,即创面疼痛、进行性坏死、易感染、瘢痕愈合。早在公元三世纪,晋代葛洪《肘后方》和《刘涓子鬼遗方》中,就已有治疗水火烫伤的记载,提出了内外兼治、辨证施治的治疗观念。纵观古代文献,医家们大多都认为,烫伤的病理在热毒蕴结,治疗基本采用清热解毒。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指出,本病多由火热毒邪所致,治疗以苦寒收敛为主,谓“火疮用栀子、黄芩、白敛煎汤以淋疮,气溜去火热毒”。现代中医在治疗烧烫伤过程中,把传统辨证论治和现代科研成果结合运用起来,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较新的意义。今综述如下,以供参考。 1、中医中药治疗烧烫伤的研究现状概述 通过查阅近些年关于烧烫伤中医临床研究的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烧伤是因热毒所致,热胜则内腐,以致肌肤腐烂,热毒时有内攻的可能,故治疗上必须针对热毒,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外治[1]。徐荣祥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提出烧伤既是伤又是疡的观点。他认为[2]烧伤病因是火毒或热毒,属“不内外因”;轻则犯皮毛,重则伤肌肉、筋骨。其“火”、“热”与一般温热病的“火热”不完全相同,其传变也不一样。一般无并发症的烧伤总是火炽热甚,主要侵犯中焦,多为阳明实热之症,并且容易耗阴损气,同时还有瘀血凝滞。所以烧伤的一般治疗包括:①清热解毒;②养阴生津;③益气理脾;④活血逐瘀;⑤托里排脓。若发生并发症,则需根据病情予以施治。早期实证较多,但实中夹虚;后期虚证较多,亦有虚中夹实。随着现代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治疗烧烫伤的新方法不断涌现,尤其是以MOBT/MEBO为代表,以创造烧伤创面生理湿润环境、无损伤地液化排除烧伤坏死组织、激活潜能再生细胞转化为干细胞、提供干细胞增殖分裂所需的生命再生物质和营养成分,最后通过干细胞新生的组织细胞的连接而实现烧伤创面的生理性再生修复,探索出用中药治疗烧伤实现皮肤原位再生的新路。 随着中医治疗烧烫伤的临床实践不断发展,以及中医科研水平和层次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治疗烧伤的中药剂型。目前,很多治疗烧烫伤中药及其制剂,通过药理和临床试验证明,都有很好疗效。根据配制方法及使用方法不同,大致可把它们分为膏剂、散剂、汤剂或水剂、油剂、酊剂、霜剂、乳剂、擦剂、膜剂等剂型。这些制剂大多数都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理气止痛、祛瘀生肌等功效。但不同的剂型在临床运用上又有不同特点。膏剂目前治疗烧伤多采用的一种剂型,因其富有粘性.外敷患处.既可避免外来刺激和细菌感染,又可消炎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如彭嶷[3]应用石黄膏(煅石膏、大黄、川芎、乌贼骨、炉甘石、冰片、麻油)治疗Ⅰ°-Ⅱ°烧伤166例,创面常规清创后直接外涂石黄膏,总有效率99.4%,一般不用抗菌素。朱永福[4]用鲜虎杖膏(鲜虎杖、桐油)治疗烧烫伤68例,治愈率100%,有轻微瘢痕者29例,明显瘢痕者7例。张景效[5]采用景效中药烧烫伤膏(当归、白芨、党参、大黄、冰片等)治疗颜面部烧烫伤125例,总有效率100%,痊愈平均时间17d。饶朝鹏[6]用复方中草药膏(龙胆草、马齿苋、大黄、白蔹、大蓟、苦参、黄连、仙人搭桥、麻油、白凡士林) 治疗306例各类不同程度烧伤病人,创面愈合较好,均获满意效果。贺润明等[7]用解毒烧伤膏(生地、大黄、黄柏、地榆、丹皮)治疗498例烧伤患者,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创面的愈合,与京万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王喜庆等[8]运用烧烫宁软膏(双花、紫草、虎杖、苦参、五倍子、蒲黄、冰片、薄荷脑、芝麻油、蜂蜡等)治疗烧伤638例中有463例单用烧烫宁而获痊愈。散剂是由一种或几种药物细粉,均匀混合而成的干燥粉末。可直接撒于清创后的患处,或用醋,蜜、麻油等调敷患处,每日或数日更换一次,可视病情而定。具有止痛快,控制感染、促使剖面早日愈台等优点。贺建杰等[9]用化腐祛湿生肌散(大黄、地榆各30g,榆树皮12g,黄连15g,乳香、冰片各10g,硇砂9g)治疗小面积烧伤,一般1~3次即愈。但是散剂存在着有创面占位、污染创面,结痂太厚、不利观察的缺点。酊剂是用不同浓度的乙醇作溶媒,浸出药物有效成份而制成的制剂,具有含有效成份浓度高、防腐性能好、用量小且久贮不变的优点,近年来多有应用。刘学讲[10]用黄芩、黄柏、儿茶各100g,冰片500g,加入酒精1 000ml,冰片后下2天,浸泡1周,制成烧伤喷剂,常规清创后喷洒患处,局部暴露,治疗156例,痊愈140例,对Ⅱ°及Ⅲ°度烧伤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陈新等[11]自制特效灵(榆树皮3份,黄柏1份,地榆3份,紫草3份,研粉,以80%酒精浸泡1周制成),常规清创后喷洒患处,治疗300例创伤,其中烧烫伤125例,所占比例最大,结果痊愈无瘢痕者占89%;闫云[12]用虎杖、白芨、枣树皮配地榆、黄柏制成酊剂,治疗各类烧伤150例,疗效满意。但是,酊剂存在的问题是:创面刺激大,早期疼痛明显、容易收敛过渡、结痂过厚、痂下积脓感染加重、对肝肾功影响大、不利于观察等缺陷。乳剂是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所组成的分散体系,最常用的是水和油。杨栋[13]采用生石灰、槐枝、白蔹、芝麻油等混合制成乳剂直接涂抹创面,药物在创面形成半透明保护膜,减少创面渗出,治疗Ⅱ°烧伤30例,14天内痊愈者占70%,但是对深度烧伤的治疗存在疗效不佳的缺陷。 中医药对烧伤创面的处理贯穿于治疗的整个过程,正确地处理烧伤创面,可以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创面修复、加快愈合、缩短治疗过程,是抢救治疗烧伤患者成功与否的关键。有关烧伤治疗记载的文献比较多,多数学者认为,烧烫伤是热毒损伤,因伤而成瘀。中医学认为:疮疡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使创而毒气随排泄物、坏死组织而泄的表现。也有学者认为:烧伤后出现的“热毒”与火毒不同于一般的跌打损伤,又不同于外感六淫,有自己的特点,它是热损伤后出现的病理产物,而并非烧伤的直接病因。肌肤被热力损伤,经络阻塞,气血凝滞,造成“瘀”的病理;这与现代医学对烧伤后局部微循环的改变,即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红细胞聚集、血流瘀滞的病理是一致的。目前中医药对烧烫伤创面的临床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如王忠发[14]使用王氏金宝烧伤膏对488例烧伤创面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治愈总有效率迭97.6%。王美云[15]将黄柏、黄连、黄芩、生大黄、熟大黄加入植物油中精制而成五黄油应用于烧伤创面,既缩短了病程,还减轻病人痛苦。临床常用的中医方剂中,大黄、黄连、黄柏、黄芩等在治疗烧烫伤方面应用广泛。其中大黄,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外治水火烫伤;黄连和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四黄的抗菌、消炎作用为控制创面的感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配合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药物,得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