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榕 阅读答案

石壁榕 阅读答案
石壁榕 阅读答案

①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②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③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⑤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⑥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

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⑦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⑧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⑨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⑩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1、作者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3分)

由下而上,由近到远,由现实到想象。

2、第⑥⑦自然段通过友人的话,说明形成清源山于山石壁榕生命奇观的条件。作者着力强调的是:(3分)

立足于最坚硬的花岗岩。

3、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互相呼应,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4、石壁生命进行曲的寓意是什么?(3分)

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5、给这篇散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石壁榕,生命进行曲

6、阅读下面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再补写两个比喻句,来形容石壁榕的树根。(4分)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有的像。有的像。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③然问曰:‘天下恶④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⑾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 (4)恶(Wū乌)平:怎样,如何。(5)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6)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7)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8)浡(b 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9)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0)领:即脖子。 (11)由:通“犹”。【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阅读训练】1.解释(1)语:告诉(2)卒然:突然(3)恶:怎样(4)定:安定(5)一:统一天下(6)孰:谁(7)嗜:喜欢(8)与:归附2.翻译(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能阻挡得住呢?3.简要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本文主要论述孟子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不要滥杀无辜,人民才会“引颈而望”,进而“定于一”。孟子在文中以“禾苗喻百姓”,以“雨水”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比较阅读答案及翻译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①?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①时日害(hé)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⑴杂然而前陈者⑵太守谓谁⑶顾鸿雁麋鹿⑷予及女偕亡8、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往来而不绝者 B.溪深而鱼肥 C.贤者而后乐此 D.而民欢乐之9、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颓然乎其/间者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不贤者/虽有此 D.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宴酣之乐,非丝非竹⑵贤者亦乐此乎? 11、简答题。(5分)⑴请找出【乙】文中能体现【甲】文“太守之乐”的真正原因的句子。(2分)⑵【甲】文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参考答案:7、(4分,每题1分)①摆开。②为,是。③回头看④同“汝”,你。8、D(2分)9、C(2分)10、(4分,每句2分)①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②有品德修养的人也以此为乐吗? 11、①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2分)②(3分)生活态度1分,联系实际谈看法2分。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随遇而安、醉心山水、宽容而闲适)。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调整自己,积极应对。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陵,魏国失去八邑。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⑧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1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出以事其长上/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宋之地方五百里 C.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愿比死者一洒之/愿借子杀之 1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寡人耻之 A.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C.宋何罪之有 D.吾既已言之王矣 14.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之何则可? (2)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6~8题。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越过,跳过。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尊敬,敬重。 C.刑于寡妻刑:惩罚,管教。 D.度,然后知长短度:用尺子去量。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异乎三子者之撰 B.为长者折枝//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C.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舍瑟而作 D.物皆然,心为甚// 然则王之所大欲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剖析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 B.孟子认为,对齐王而言,通过“推行王道”而实现天下大治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情。 C.孟子借类比表明,要像古贤人一样善于“推恩”,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 D.孟子以“独何与”这样的发问,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也希望能够引起齐王警觉。 6.(3分)C 7.(3分)D 8.(3分)D 二、诗文默写。(8分) 9.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4题)(8分,每空1分) ①群臣吏民,,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侯生曰:“将在外,,。”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④冠者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河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2021年河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各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自矜 .. ②但微颔.之 ③无他 .. ④笑而遣.之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②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陈康肃公善.射多谋善.断 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手不释.卷 C.惟手熟.尔深思熟.虑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置.之不理 (4)陈尧咨和卖油翁这两个人物形象,你更欣赏谁?说说自己的看法。 2.文言文阅读。 【甲】卖油翁 北宋?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

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庖丁解牛 先秦?庄周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释】(1)庖(páo)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2)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3)踦(yǐ):支撑,接触。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4)砉(xū)然:象声词,皮骨相离的声音。(5)騞(xū)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6)《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7)《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8)郤:空隙。(9)导大窾(kuǎn):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10)綮(qìng):筋肉聚结处。(11)軱(gū):股部的大骨。(12)硎(xíng):磨刀石。(13)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14)謋(huò):象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然:康肃忿然.曰怵然.为戒 B、之:但微颔之.今臣之.刀 C、而:而.钱不湿而.刀刃者无厚 D、以:徐以.杓酌油沥之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2)给乙文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孟子见齐宣王日:“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 其亡也。”王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日:“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 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日不可, 勿听;诸大夫背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 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日因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 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日:“臣弑其君可乎?”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 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 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

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 王是也。以万乘之圆伐万乘之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日:“诸侯多谋伐 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日:“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日:‘汤一征,自葛①始。’夭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 而征,北狄怨。目:‘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 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 时雨降,民大悦。书日:‘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 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 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 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on?):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贼:戕害 C.五旬而举之举:攻克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拓展:庄子1(含答案)全国通用

庄子 能力练习一——翻译句子 1、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2分) 2、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2分) 能力联系二——加标点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答案见第2页)

练习一答案: 1、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 2、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练习二答案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翻译】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

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注释】 1.濮水:水名,在今河南濮阳。 2.使:派,派遣。 3大夫: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 4.往先焉:指先前往表达心意。焉:兼有“于之”的意思,到那里。 5.愿以境内累(lèi)矣!:希望把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 6.顾:回头看。 7.以:用。 8.境内:四境之内,即指国内的政务。 9.累:使……劳累。 10.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 11.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12.宁:宁愿。 13.贵:显示尊贵。 14.曳:拖。 15.涂:泥。 16.往矣:走吧。

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质量 学校:宝鸡石油中学 命题人:杨建萍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2020年3月 一、默写填空。(20分,每空1分) (1)民之归仁也,犹、也。 (2),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3),,君为轻。(4)乐民之乐者,。,。,,然而不王者,为之有也。 (5)爱人者,人恒爱之。,。 (6)富贵不能淫,,:此之为大丈夫。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8),乐莫大焉。,求仁莫近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一)(29分)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由是.观之;无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自贼.者也;贼.其君者也 3、对“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3分) A、所以对人说都要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B、说每个人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的原因 C、所用来证明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事 D、所以说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 的心情 4、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 是、、、。(4分) 5、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 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法。(4分) 6、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 地义的。在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2分) 7、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 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10分) 二、(25分)

梁惠王上阅读答案

篇一:梁惠王上阅读答案 篇二:梁惠王上阅读答案 篇三:梁惠王上阅读答案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节选自《梁惠王上》【注释】①梃(tǐnɡ):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 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②杀人以梃与刃以: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予观夫巴陵胜状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所欲有甚于生者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兽相食,且人恶之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5.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是;乙文强调的是。(2分)16.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2分)参考答案12.(1)面刺:当面指责。(2)以:用。(各1分,共2分)13.d(2分)14.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所谓必须译出,战胜于朝廷必须译顺,少译、误译一点扣1分,共2分)15.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1分);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1分)。(共2分)16.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1分),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1分),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共2分)参考译文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二: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相关阅读:篇四:梁惠王上阅读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梁惠王上》对比阅读答案(2015襄阳市语文中考)★★★【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doc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②叟:老人。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⑧苟:如果。⑨餍(yan):满足。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试题及答案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10.梁惠王说的“利”与孟子说的“利”各是什么意思?孟子为什么要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 11.根据本文内容,简要说明孟子的“义利观”。 12.孟子的治国主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孟子见梁襄王 阅读答案附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阅读答案附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23.王知夫苗乎?孟子以禾苗为喻来说明他反对,主张的政治主张。(2分) 24.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但一百年后,秦以武力统一中国。请就此谈谈你对孟子这一观点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23.答案:杀戮(暴政)德政(仁政)。 24.答案:秦以武力统一天下,事实无情地证明孟子的观点不合时宜,难怪不能为当时诸侯所接受。(1分)但孟子的思想无疑有其先进性,不施仁政的暴秦,很快就走上了灭亡之路,从而证明得民心是很重要的,行仁政才是长治久安之路。(2分) 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孟子答梁惠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

孟子答梁惠王【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意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阅读训练】1.解释(1)承教:接受您的指教(2)刃:刀子(3)异:不同(4)且:尚且(5)恶:厌恶(6)恶:怎么(7)其:代词,指代“最初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2.翻译(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3.上文中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表达作用?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来隐喻梁惠王领导无方,孟子批评梁惠王王府里那么奢侈,而老百姓却面带饥色,竟然饿死。

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

大学语文复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纸上。 1.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A.《孟子》 B.《论语》 C.《庄子》 D.《韩非子》 2.《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采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 B.层递 C.对偶 D.排比 3.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所言“王道”的意思是() A.称王天下的方法 B.用仁政治理天下 C.夺取王位的方法 D.用武力统一天下 4.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名历史著作是() A.《战国策》 B.《左传》 C.《国语》 D.《史记》 5.《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姜氏所偏爱的人是() A.共叔段 B.郑庄公 C.颍考叔 D.公子吕 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出自下列哪部作品:() A.《短歌行》 B.《春江花月夜》 C.《春望》 D.《山居秋暝》 7.下列句子“于”表被动的是() A.顺流而东,至于东海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D.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8. 下列作品是钱钟书写的是() A.《林家铺子》 B.《药》 C.《围城》 D.《边城》 9.下列诗作中,具有飘逸清丽艺术风格的是() A.郭沫若《炉中煤》 B.徐志摩《再别康桥》 C.闻一多《发现》 D.屠格涅夫《门槛》 10.《麦琪的礼物》运用了哪种结构方法?() A.追溯法 B.两条平行的清节线索 C.一虚一实,虚实结合 D.四条情节线索交叉叙述 1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A.论点论据论证 B.论点立论驳论 C.论证论证方法论证方式 D.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 12.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最著名的是() A.《蚀三部曲》 B.《爱情三部曲》 C.《激流三部曲》 D.《抗战三部曲》 13.在巴金《爱尔克的灯光》里,引发了作者对于人生道路思考的是() A.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 B.爱尔克的灯光 C.故居大门内昏暗的灯光 D.故居园中的花树 14.小说《复活》的作者是() A.雨果 B.托尔斯泰 C.巴尔扎克 D.普希金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子见粱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①梁惠王:魏惠王。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tǐng):木棒。 ③耨(nòu):锄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B.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C.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D.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B.“万乘之国”,即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C.“俑”,古代陪葬用的偶人。“始作俑者”本义是最开始用俑殉葬的人。 D.“孝悌”,指孝顺父母、关爱子女。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题2.2王何必曰利 版含答案

二、王何必曰利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孳.孳为善(zī)孟轲.(kē)千乘.(shèng) B.徒.弟(tú)迁徙.(xí)跋涉.(shè) C.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 D.滂沱.(tuó)青霭.(ǎi)夜宿.(xiǔ) 解析B项,“徙”应读“xǐ”;C项,“薄”应读“bò”;D项,“宿”应读“sù”。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谋取。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 解析D项,徒:类。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孟子遇于.石丘 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B.而相泣于.中庭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 项,介词,对于。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良人未之知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先生将何之 D.孟子遇于石丘 解析A、B、C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D项,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乙)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 (宋·李觏) 5甲、乙两文都围绕“利”是否可言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填空。 孟子的态度是,其理由是。 李觏的态度是,其理由是。 参考答案利不可言言利会误国可以言利谋利是人之常情 6从辩论技巧的角度看,甲文运用了假设分析的方法,达到的说理效果;而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则达到了的说理效果。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附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附翻译)《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附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③然问曰:‘天下恶④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⑾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4)恶(Wū乌)平:怎样,如何。(5)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6)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7)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8)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9)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0)领:即脖子。(11)由:通“犹”。

【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 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 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 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 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 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 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 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语:告诉(2)卒然:突然(3)恶:怎样(4)定:安定 (5)一:统一天下(6)孰:谁(7)嗜:喜欢(8)与:归附 2.翻译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⑥人而用之也。如之何⑦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①梃: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厨房。④饿莩:饿死的人。⑤恶:表示反问的语气。⑥象:同“像”。⑦如之何:怎么,为什么。 78.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 (1)(诚)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②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_____ (2)(居)①居天下之广居._____②居.无何,上至_____ (3)(且)①兽相食,且.人恶之_____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_____ 7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也/已而之.细柳军 B.得志,与.民由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杀人以.梃与刃/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D.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8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81.《孟子》的文章以雄辩、善辩著称,请你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论证方法的运用或语言表达方面的共同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