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同步练习B卷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同步练习B卷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同步练习B卷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00分)

1. (12分)补全音节

x________ h________k________ l________b________ j________w________ g________________ì ________凶狠窟窿毕竟蜈蚣秩序

2. (5分)写出你积累的词语或成语。

①描写优美景色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②形容认真仔细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③含有“花”字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3. (5分)把小星星里的词语加到下面的句子中去,组成一个新句子。

4. (20分)句子

加工厂。

(1)小光对我说:“老师叫你去。”(改为间接引语)

(2)雷锋精神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修改病句)

(3)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缩句)

(4)用“不是……也不是……而是……”的格式造句。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也不是屈身于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5. (3分)按拼音写汉字

gu? xióng xiàng yǔrén ji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日绝句江东

7. (1分)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至今思项羽,________ 。

8. (4分)形近字组词

项________ 江________

领________ 扛________

9.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人杰:

②鬼雄:

10. (1分)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我会填

生当作人杰,________ 。

11.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我们都举手赞同。

②他会迟到的。

12.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工人们开凿出了一条越江隧道。

②焰火照得夜空光彩夺目。

13. (3分)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江东________ ________殊途 ________舞剑

14. (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②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15. (1分)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翻译句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____

16. (2分)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解释划线的词语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________ ________

17. (5分)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说说题目“夏日绝句”的意思。

18. (5分)扩句

①我们走过来。

②远方有条彩虹。

19. (5分)缩句

①列车山谷奔驰。

②一只只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20.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怎么能不遵守纪律呢?

②多得些知识怎么能是坏事呢?

二、阅读题 (共5题;共21分)

21. (5分)我能写一句与青春有关的古诗。

22. (5分)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诗表达了什么观点?

23. (3分)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回答

诗中李清照怀念古人项羽,目的是________,借________来讽刺________。

24. (3分)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你对作者了解多少?

李清照,号________,汉族,山东省济南________人。________(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25. (5分)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给李清照的这首诗写一段赏析文字。

参考答案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00分)

1-1、

2-1、

3-1、

4-1、

4-2、

4-3、

4-4、

5-1、

6-1、7-1、

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

19-1、

20-1、

二、阅读题 (共5题;共21分)

21-1、

22-1、

23-1、

24-1、

25-1、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旧版) 1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古诗三首(旧版) 1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及课文原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及课文原文 【篇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

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

六年级下册语文10课古诗三首

第四单元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示范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诗歌前两句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写到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定。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教学目标 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同步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同步解析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 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 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 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3、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 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 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 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二、对词语的理解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看拼音,写字词。 kànɡnuèjùyū 土()肆()盘()()泥 二、阅读课文,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 2.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的地方,是、、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之地。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人教版)

古诗三首(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

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6课《盼》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 袖:xiù(领袖、衣袖、袖子) 篷:péng(帐篷、篷子、斗篷) 缩:suō(缩写、缩短、缩水) 疯:fēng(疯子、疯狂、发疯) 瓦:wǎ(瓦片、瓦罐、瓦房) 柜:guì(柜子、衣柜、鞋柜) 喧:xuān(喧闹、喧哗、锣鼓喧天) 甩:shuǎi(甩开、甩掉、甩卖) 嚷:rǎng(叫嚷、吵嚷、大嚷大叫) 酱:jiàng(酱油、果酱、花生酱) 唇:chún(嘴唇、红唇、唇齿相依) 蹦:bèng(蹦极、蹦跳、活蹦乱跳) 楼:tī(楼梯、电梯、梯田) 二、多音字 兴:xīng(兴办)xìng(高兴) 嚷:rǎng(大嚷大叫)rāng(嚷嚷) 累:lèi(劳累)lěi(积累)léi(果实累累) 三、近义词 喧闹——热闹周围——四周兴奋——激动 担心——担忧遮盖——掩盖嘟囔——嘀咕 逗引——逗弄不声不响——不言不语 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四、反义词 打开——关闭喧闹——安静加快——放慢

兴奋——失落凉爽——闷热遮盖——公开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不声不响——大喊大叫 小心翼翼——漫不经心 五、理解词语 斗篷: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预报:预先的报告(多用于天文、气象等方面)。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满满当当:形容很满。 逗引: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六、句子解析 1.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递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件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为后文埋下伏笔。 2.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 “立刻”说明“我”的心情十分迫切。“怎么?”表现出一副吃惊的样子,问号把情感表达得更强烈。 3.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窗外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我”更想穿上淡绿色的雨衣了。 4.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赋予其中,“烤”表面上写出不下雨的原因是太阳太毒辣,把天烤得太干,不长云彩不下雨,暗含作者对太阳的不满,有丝丝埋怨。 5.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斜人家 深秋美景 近景:枫林霜叶 第2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有古诗的资料录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预习题纲,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王昌龄 2、熟读古诗《出塞》,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3、说说边塞诗的特点,通过想像,能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一)讲解诗题,简介作者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二)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三)知作者,解诗题 作者资料: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____(省、市、区、县))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着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汇报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第17课教案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程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 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 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 汲取的力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 粘贴——《语文书》双横线、四方格生字 记录—— 指名—— () () () () () () () ()●指示、指导自学(正式讲读之前1-5周,至少自学3次) 任务、要求:主要是读书——求……印象、兴趣…… 查工具书——求音准(第二次还不会读的字要求“注音”) 写写生字——求印象(一边写一边读) ●调查,个别教(早自习或它时)——做记录: 1,见《语文书》; 2,见《练习册》; 3,见手机或其它 ●预习(正式讲读之前1-2天) 任务、要求:读书——求正确、流利 查工具书——求断词断句基本正确、重点词义略知一二 做《练习册》——求自觉主动认真 (选择T1/2/3……) ?课前观看“大地震视频” ?播放360浏览器“收藏夹”之“五年级课文朗读” 正课第一课时 一、导入——3分钟左右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读课文——5分钟左右 以中等生、差生为主 三、学习生字新词——5分钟左右

粘贴——《英才教程》-词语解释+近、反义词粘贴——《语文书》课后习题() () () () () () () () () () () () () () () () 重点:普遍有理解困难的 四、讲读课文——22分钟左右 听-说-读-写,注重“双基”,精讲精练 (视具体情况,选择是否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重点训练项目:指导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机介绍作者、背景 相机指导朗读课文 相机学习课后习题、《练习册》(不少于5~8分钟) 五、练习——5分钟左右 内容:随机选择 正课第二课时 一、回顾,检查,纠正,导入——5分钟左右 二、再读课文——5分钟左右 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讲课文——15分钟左右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随机作业,提高拓展 选择《练习册》、《长江作业本》重要的讲解 四、独立完成《长江作业本》若干题目,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教案 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教案。有关语文的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一)领会诗歌的主旨。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大诗人E·庞德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在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E·庞德所说的这位诗人就是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纸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从这首诗歌当中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生平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痛苦的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

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词语解释: 异地——他乡;外乡。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游伴——游玩的伴侣。浮泛——漂浮在水面上。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并思考: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哪些内容明确: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 2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明确: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1?同学们都曾有过自己难忘的童年,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件旧物、一抹微笑都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这些记忆往往是令人终身难忘的,你们有过放纸船的经历吗?诗人写“纸船”到底是为了表现什么明确:是为了表现儿童的童真稚趣。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松鼠》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松鼠》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松鼠》课文原文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 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 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 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 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 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不爱下水。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 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 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 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 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轻快极了,总 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 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它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叫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 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 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 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 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 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 净的。 ____________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6课 盼|部编版

《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够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 2.能用圈划关键词、分析标点和叠词等方法,揣摩并梳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从中感知蕾蕾的形象; 3.从作者的写作视角,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归纳文章的中心; 教学重难点: 梳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从作者的写作视角和口吻,揣摩其创作意图(难点) 教学过程: 一、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梳理情节) 1.导入:“盼”字释义,古义为“睁大了眼睛看”,发展到今天引申为“期待”“期盼”,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理解文章的中心,文章以《盼》作为题目,究竟是要传达怎样的中心呢?拿到叙事类的文本,我们首先要发出第一问: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任何故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引发小主人公“盼”这一愿望的起因是什么? 小主人公收到一件新雨衣(第1段) 3.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如愿穿上新雨衣。(18-21段) 4.在如愿穿上新雨衣的这天早上,小主人公说了一句话,她说:“我决定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了。”说明之前她心中对下雨充满了期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文章主要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来写小主人公的“盼”呢?请同学结合预习单,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这篇文章的经过。 盼变天(第3段) 盼出门(第4-15段) 盼雨停(第16段) 通过刚才对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梳理,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呢? 二、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孩子们,我们已经跨出了第一步,弄明白了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现在我们要突破第二个问题: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主人公蕾蕾的心情也是一波三折。我们要感知蕾蕾的人物形象,其实,就要走进她的内心,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细读的方法,走进蕾蕾的内心。 1.齐读课文第1-2小结,说说蕾蕾刚收到雨衣时的心情如何? 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

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demo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 二、所在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还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虽然很多学生还是仅限于语文课文中学到的。课后安排拓展思乡的诗。对于古诗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困难,若只要让孩子们会诵读,那非常简单,而困难就在于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入诗歌本身的意境之中。诗词的学习离不开有效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内容分析 乡愁寄托着游子的心声,从古至今,许多诗人文者借用不同素材,抒怀着自己的思绪。要学习古诗,需走进诗人,把心放到诗文中,设身处地去读去想,有感情的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古诗,还要在学习完以后,拓展开去,学习此类相关的其它诗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6、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7、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五、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到过或没到过)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要游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而“京口”这灵秀之地,诗人们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王安石,生读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因为“泊”字是多音字)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松鼠》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松鼠》图文讲解+练习 知识点 生字组词: 鼠:松鼠老鼠田鼠鼠目寸光胆小如鼠 秀:清秀秀丽优秀眉清目秀山明水秀 玲:小巧玲珑玲玲盈耳 珑:玲珑活泼玲珑剔透 歇:歇息歇脚停歇歇业歇斯底里 窝:鸡窝狼窝窝藏窝火酒窝安乐窝 滑:光滑滑雪滑冰圆滑油腔滑调 拾:拾取拾物捡拾拾荒拾金不昧 狭:狭窄狭隘狭小狭义狭路相逢 勉:勉强勉励勤勉共勉勉为其难 梳:梳理梳头梳子梳妆木梳梳辫子 多音字:

翘:qiào翘起来qiáo翘首 露:lù露水lòu露马脚 塞:sāi塞子sài塞外sè堵塞 扎:zā包扎zhā扎针zhá挣扎 形近字: 鼠(松鼠)舅(舅舅) 玲(玲珑)铃(铃铛) 拾(拾取)给(给力) 滑(滑倒)猾(狡猾) 狭(狭小)侠(大侠) 梳(梳头)流(流动) 词语解释: 乖巧:(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也指机灵。造句:爷爷养的小花猫非常乖巧。 驯良:和顺善良。造句:梅花鹿性情驯良,温顺可爱。 矫健:强壮有力。造句:战士们迈着矫健的步伐穿过广场。

敏捷:(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造句:他虽然很胖,动作却很敏捷。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造句:这只小狗十分警觉,一有动静就会叫个不停。 锐利:(刃锋等)尖而快。造句:在敌人面前他勇敢地亮出了锐利的匕首。 宽敞:宽阔:宽大。 勉强:将就;凑合。 反义词: 漂亮——丑陋喜欢——讨厌 敏捷——笨拙躲藏——暴露 宽敞——狭窄坚实——松软 近义词: 漂亮——美丽喜欢——喜爱 矫健——强健警觉——警惕 躲藏——躲避强烈——剧烈 锐利——尖锐狭窄——狭小

词语搭配: 面容(清秀)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玲珑)的面孔 (晴朗)的夏夜(强烈)的日光 课文主题: 本文以生动传神的描写及准确而简练的说明,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外形、驯良的性格和乖巧的行为,突出表现了松鼠讨人喜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课内问题: 1.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 答:(1)外形特征——漂亮。松鼠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尾巴上翘。 (2)性格特征——驯良。松鼠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自己的活动时间,不打扰人们的生活。 (3)行为特征——乖巧。松鼠聪明有智慧,行动轻快敏捷。松鼠搭窝时精心考究,搭出的窝既坚实又舒适。 (4)生活习性——洁净。松鼠会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 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盼》课文原文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送给我一个扁扁的纸盒子。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薹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第1 页共19 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

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抓住以下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含答案)

4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第二课时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 ..犹有傲霜 ..枝。 ...,菊残 ..已无擎雨盖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2.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 ..。 ..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一灯明。 ...,夜深篱落 2.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 (2)白云生处有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 (4)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课时 1.(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菊残:菊花凋谢。 (4)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5)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6)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第三课时 1.(1)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4)篱落:篱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