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明暗分析

第九章明暗分析
第九章明暗分析

第九章 明暗分析

本章将介绍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物理特性以及利用反射特性估计表面形状的方法,即光度立体法(Photometric Stereo ).在讨论光度立体法及从明暗恢复形状(Shape from Shading)之前,我们将首先介绍成象物理学,即场景中各点的光强度在图象平面上的映射过程(通常将这一过程称为成像).本章将按照[Horn 1986]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对有关的理论和算法展开讨论.

9.1 图象辐照度

我们知道,通过投影原理可以确定场景中的点在图象平面中的位置,但并不能确定该点的图象强度.图象强度可用本节将要介绍的成象物理学来确定,其中用于描述图象强度的一个术语是图象辐照度(Irradiance ).由于强度、亮度或灰度等术语使用的十分普遍,因此本书通篇将这些术语视为图象辐照度的同义词.

图象平面中一点的图象辐照度是指图象平面点单位面积接收的辐射(radiance )功率。辐射为输出能量,辐照为输入能量.对图像来说,图像的辐照源对应景物对光源的反射,即场景的辐射。也就是说,图象平面上一点的辐照度),(y x E ''对应于图象点到场景点方向的场景辐射能量),,(z y x L :

),,(),(z y x L y x E ='' (9.1)

场景点),,(z y x 位于从投影中心到图象点),(y x ''的射线上.为了找到图象的辐照源,我们必须沿这条射线返回到发射射线的表面片上,并且弄清楚场景照明光是如何被表面片反射的.

决定场景表面片辐射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投在场景表面片上的照明,另一个是表面片反射的入射照明部分.

投在某一特定表面片上的照明量取决于该表面片在场景中相对于光源的分布位置.在某一特定方向上被表面片反射的入射照明部分取决于表面材料的光学特性.

图9.1在一个无限小的表面片上建立极坐标系,用来描述表面片

可视半球方向的照明和辐射方向

考虑场景中一个无穷小的表面片被一个单独的点光源照明.在表面片上建立一个坐标系,如图9.1所示.此坐标系表示能量可以到达或离开该表面所有可能的方向半球.设),(i i φθ表示在极坐标中相对于表面片的场景照明点光源的方向,设),(e e φθ表示能量从表面片中发射的方向.从某一方向到达该表面片的能量为),(i i E φθ,从表面片向某一方向辐射的能量为

),(e e L φθ.

从表面片往某一方向辐射的能量与表面片从某一方向接收的能量的比值定义为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 ,BRDF ),用),,,(e e i i f θθφθ表示.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取决于表面材料的光学特性.辐射量与辐照量的关系式为:

),(),,,(),(i i e e i i e e E f L φθθθφθφθ= (9.2)

这可能是一个一般的公式,可能是一个很复杂的式子,但在计算机视觉的大多数感兴趣的场合中,可能相当地简单.对大多数材料来说,BRDF 只取决于入射和发射角之差:

),(),,,(e i e i e e i i f f φφθθθθφθ--= (9.3)

图9.2 半球上某一表面片和其对应的角增量i δθ和i δφ组成的立体角示意图.

9.1.1照明

给定表面材料的BRDF 和光源的分布,就可以计算一个表面片发出的光量.下面介绍两种类型的照明:点光源和均匀光源

首先介绍计算一般分布光源射到一个表面片的总辐照公式.坐标系就是在图9.1中描绘的可能方向半球极坐标,如图9.2所示.表面片上的全部辐照就是从半球中所有方向上照到表面片上的辐照总和.将通过单位半球(半径为1)上每一个小片面积上的辐照累加起来,直到计算完半球的全部面积.由半球上某一表面片和其对应的角增量i δθ和i δφ组成的锥形空间δω,称为立体角:

δωθδθδφ=sin i i i (9.4)

式中的i θsin 是考虑到越接近半球顶部,半球面积i δθi δφ越小.半径r 的球面积为24r π,单位半径的半球面积为2π.半球的面积S 可以由组成半球的立体角加起来得到:

πθθπφ

θθωππππ2sin 2sin 2/0202/020====????d d d d S (9.5)

在方程9.4中如果没有因子θsin ,半球面的各个无穷小单元加起来就得不到正确的总面积.穿过球面的总的辐射量是对无穷小表面片加权穿过每一个表面片对应的单位立体角辐射量的积分.让),(i i I φθ表示从),(i i φθ方向上穿过半球单位立体角上的辐射量,则表面片接收的总辐照量为:

??=π

πφθθθφθ202/00cos sin ),(i i i i i i d d I I (9.6)

式中多了一个附加项i θcos ,这是因为透视缩比效应(foreshortening )造成表面片在照明方向上变小.从表面片反射出的辐射量为

??=ππφθθθφθφθφθφθ202/0cos sin ),(),,,(),(i i i i i i e e i i e e d d I f L (9.7) 基于场景辐射等于图象辐照假设,在图象平面中,位置),(y x ''处的图象辐照与场景中相对应的表面片上的辐射量相等:

),,(),(z y x L y x E =''),(e e L φθ= (9.8)

式中场景辐照的发射角度由场景表面的几何性质决定.注意:对每一个图象位置(,)''x y ,都可以在相对于表面法线或表面片的极坐标中,计算出对应的场景位置),,(z y x 、表面片的

表面法线 n

以及从表面片到图象平面点(,)x y 的连线的角度),(e e φθ. 为了从场景中的表面几何和光源的分布确定整幅图象的辐照量,必须知道场景表面的BRDF .这正是下一节讨论的主题.

9.1.2反射

下面将介绍三种不同类型的反射: Lambertian 反射(也叫散光反射)、镜面反射、 Lambertian 反射和镜面反射组合。

(1) Lambertian 反射

Lambertian 表面是指在一个固定的照明分布下从所有的视场方向上观测都具有相同亮度的表面,Lambertian 表面不吸收任何入射光.Lambertian 反射也叫散光反射,不管照明分布如何,Lambertian 表面在所有的表面方向上接收并发散所有的入射照明,结果是每一个方向上都能看到相同数量的能量.许多无光泽表面都大致属于Lambertian 型的,除了下面将提到的情况以外,许多表面在性质上都属于Lambertian 型.

Lambertian 表面的BRDF 是一个常数:

f i i e e (,,,)θφθφπ=1

(9.9)

辐射独立于发射方向,辐射可通过累加来自所有可能方向半球的入射光线上的BRDF 效应得到:

???

?===πππππφθθθφθπφθθθφθφθφθ202

/00

20

2/01cos sin ),(1cos sin ),(),,,(I d d I d d I f L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e e i i (9.10)

其中0I 是在表面片上的总入射光.

下面讨论在一个远距离点光源的照明下,一个Lambertian 表面的可感觉亮度。在相对于表面片法线的一个方向),(s s φθ上,一个点表面照明描述如下:

i

s i s i i i I I θφφδθθδφθsin )()(),(0--= (9.11) 式中0I 指的是总照明.本质上,δ-函数仅限于照明到达表面片的方向与方向),(s s φθ之间.方程9.11分母中有一个正弦项,将其引入方程9.6时,就得到总照明0I .

将方程9.11中的照明函数和方程9.9中的BRDF 函数引入表面片辐射方程9.7,得到了感觉亮度方程: s

i i i i i s i s i i i i i i i e e i i e e I d d I I d d I f L θπφθθθθφφδθθδπφθθθφθφθφθφθππππcos cos sin sin )()(cos sin ),(),,,(),(0

002/0202/0=--==?

??

? (9.12) 这就是Lambert 余弦定律,即指由点光源照明的表面片的感觉亮度随着单元表面法线的入射角度变化而变化.随入射角变化是由于因为相对于照明方向表面片的透视缩比效应.换句话说,一块给定面积的表面片,当它的法线指向照明光线方向时,可以获取最多的光照.当表

面法线偏离照明方向时,从照明方向看过去的表面片面积变小了,因此表面片的亮度也降低了.如果你想亲自看一看这个效应的演示,请拿一个球状物体,比如一个白球,关掉房间里的所有灯,只打开一个灯泡,你将会看到球体上最亮的部分是表面法线指向照明方向的部分,并且这与你相对于球所处的位置无关,球体上的亮度从对应于光源最亮的一点出发,向四周所有方向以相同速率递减.

假定照明不是一个点光源,而是在所有方向都是均匀的,其发光总强度为I 0.那么亮度可由下式给出:

02/00202/0cos sin cos sin ),(),,,(),(I d d I d d I f L i i i i i i i i i i e e i i e e ===???

?

φθθθπφθθθφθφθφθφθππππ (9.13) 现在,Lambertian 表面的被感觉的亮度在所有方向上都相同,这是因为不管表面片朝向何方,它都能接收到同样数量的照明.

(2) 镜面反射

镜面在某一方向上反射所有的入射光,反射方向角相对于镜面法线来说与入射角相等,但在法线的另一侧.换句话说,从方向(,)θφi i 来的光线的反射方向(,)(,)θφθφπe e i i =+.镜面的BRDF 为:

i

i i e i e e e i i f θθπφφδθθδφθφθcos sin )()(),,,(---= (9.14) BRDF 中需要i θsin 和i θcos 因子,以消去方程9.7中由透视缩比和立体角产生的相应因子.将式9.14代入式9.7,得到

),(),(πφθθθ+=i i e e I L (9.15)

该方程表明入射光线被表面片反射出去,如同理想的镜子一样.

(3) Lambertian 反射和镜面反射组合

在计算机图形学中,通常用镜面反射和散光反射一起来构成物体反射特性模型:

f i i e e e i e i i i

(,,,)()()()sin cos θφθφηπηδθθδφφπφφ=+----1 (9.16) 式中常量η控制着两个反射函数的混合度.镜面反射和散光反射的相对比例随着物体表面材料的不同而变化.光滑的物体,或者说闪亮的物体,其镜面反射的成分要高于无光泽的物体.

9.2表面方向

上一节讨论了照明与被感觉亮度关系,该关系表示在一个设在假想表面片上的坐标系中.为了将这一结果应用到计算机视觉中,必须在如图9.3中的图象平面坐标系中重新讨论表面反射和场景照明.表面方向必须在摄象机坐标系中表示.

考虑一个与光轴对准的球,如图9.4所示.想象球上的一个点,并假定一个平面在该点与球相切.该平面的法线也是球上对应点的表面法线.

图9.3场景中一点图象平面上的投影

图9.4示意表面方向和图象坐标关系的高斯球

假定这一点到图象平面的距离是z :

z z x y =(,) (9.17)

对物体上任意一点),,(z y x ,它的图像坐标为),(y x '',在光度立体视觉中,为了简化问题,一般假定物体表面各点z 值的变化远小于物体到摄象机的距离,即1z 和0z 是物体表面上的两个点,0||001≈-z z z 。因此常常认为物体上的所有点0z z ≈,根据透视投影公式

1.5,并设0/z f =α,有如下等式:

x x α=' y y α=' (9.18)

考虑物体表面一点),,(z y x 的邻近点),,,(z z y y x x δδδ+++其中点的深度为z z δ+。为了建立点的深度变化δz 与图象平面坐标变换x δ和y δ之间的联系,即而得到δz 和x 'δ和y 'δ的关系,考虑一下函数z x y (,)在点(,)x y 的Taylor 级数的展开就可得到答案:

y y

z x x z z δ??δ??δ+≈ (9.18) z 对x 和y 的偏微分与场景表面上点(,,)x y z 处的正切平面倾斜角有关.

在点(,,)x y z 处的表面梯度是一个矢量记为(,)p q :

p z x

=?? q z y =?? (9.19) 深度值z 和比例系数α皆为未知数,为了减少未知参数,可令:αz z =,于是上式为:

p x z ='

?? q y z ='?? (9.20) 由于z 和z 只差一个比例因子α,因此,如果能够根据上式求出z ,就能求出关于一个常数因子α的物体形状。这样问题就归结为求取表面梯度矢量(,)p q 。

表面片的法线与梯度的关系如下:

)1,,(q p =n (9.21)

该式子简单地表明对应于深度z 的单位变化,在x 和y 的相应位移量分别为p 和q .单位表面法线可以通过表面法线除以它的长度得到:

221)1,,(?q

p q p ++==n n n (9.22) 9.3 反射图

将场景照明、表面反射和(在以观察者为中心的坐标系中)表面方向表示的组合称为反

射图.它确定了在给定照明分布和表面材料的情况下,一个表面片在特定方向上的亮度.在本节中,假设使用平行投影,所以图象平面坐标将由(,)x y 表示,略去了上标撇.

考虑场景中的一个表面片,它对应于图象平面坐标轴x 和y 的表面方向是p 和q .假设该表面片具有Lambertian 反射特性,并且由一个点光源照明.在9.1.2节中,已计算出表面片的辐射为

s e e I L θπ

φθcos ),(0= (9.23) 式中,s θ是表面片的法线与光源方向矢量间的夹角.下面讨论在以观察者为中心的坐标系中对应的表示方法。在9.2节中讲述的以观察者为中心的坐标系中,表面法线仅是(,,)--p q 1,光源的方向为(,,)--p q s s 1.两个矢量间夹角的余弦是两矢量的点积除以每个矢量的长度,所以表面法线和光源方向之间的夹角的余弦是:

222222221111)1,,(1)1,,(c o s s

s s s s s s s s q p q p qq pp q p q p q p q p ++++++=++--++--=θ (9.24) 对于一个给定的光源分布和一个给定的表面材料,所有表面方向p 和q 的反射都能从表中查到或是计算出来,由此得到反射图),(q p R .图象辐照度的精确值取决于各种因素,比如光源强度、光学系统的集光性能以及很多其它不影响反射的因素.因此,反射图可以归一化,其最大值为1.利用这个归一化图,再假设场景的辐射与图象的辐照相等,就得出图象辐照方程:

),(),(q p R y x E = (9.25)

该式表明在图象平面中的点(,)x y 处的辐照(亮度)等于场景表面对应点的表面方向p 和q 的反射图值.对于Lambertian 反射面和点光源,反射图R p q (,)由方程9.24 给出,如图9.5所示[Jain 1995].

图9.5 Lambertian 表面是由点光源照明的一个典型反射图R p q (,),

其中p s =02.,.q s =04.,左:灰度图象;右:轮廓图线. 9.4 从图象明暗恢复形状

在一个象素点处的图象强度是对应于场景点的表面方向的函数,该强度值可在反射图中获取.这样,对于一个固定照明和成象条件,以及对于一个已知反射特性的表面,表面方向的变化可转换成图象强度的相应变化.反过来,由图象强度的变化可以恢复表面形状的问题,

即所谓从明暗恢复形状的问题.现在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利用表面光滑度约束来求解此问题的步骤.

从前一节已知,图象辐照),(y x E 与表面上对应点方向),(q p 的关系是:

),(),(q p R y x E = (9.26)

式中),(q p R 是表面的反射图.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计算图象中每一点(,)x y 处的表面方向(,)p q 来恢复表面形状.注意我们只有一个方程,但是有两个未知数p 和q .因此,必须附加额外的限制条件才有可能求解方程.一个常用的附加约束是表面光滑性.我们假定物体是由逐段光滑的表面组成,只在边缘处才不受光滑约束的限制.

一个光滑表面是以其梯度p 和q 缓慢变化为特征的.因此,如果p x ,p y ,q x 和q y 表示p 和q 在x 和y 方向上的偏微分,我们规定光滑性约束是这些偏微分平方和的积分最小:

??+++=dxdy q q p p e y x y x s ))()((2222 (9.27)

严格地说,我们必须在方程9.26给定的约束下求这个积分的最小极值.但是,考虑到噪声使所求的值偏离了理想值,问题就变为求解总偏差e 的极小值:

e e e s i =+λ (9.28)

式中,λ是一个光滑度约束误差的加权参数,e i 是图象辐照方程误差:

e E x y R p q dxdy i =-??((,)(,))2 (9.29)

这是一个变积分问题.在第()n +1次迭代中,更新(,)p q 值的迭代结果由下式给出:

q

R q p R E q q p R q p R E p p n ij n ij ij n ij n ij n ij n ij ij n ij n ij ??λ??λ)],([)]

,([11***+***+-+=-+= (9.30) 式中*表示在22?邻域中计算出的均值.注意,虽然对一个给定迭代的计算是局部的,通过多次迭代中的约束传播可以得到全局的一致.

上面所述的基本步骤已经通过许多途径得到了证明.具体的内容可在本章末所附的参考书中找到.虽然从明暗恢复形状的基本原理很简单,但是却有很多实践上的困难,特别是表面的反射特性并不总是知道得很精确,也不容易控制场景中的照明,这些都限制了其应用.

9.5 光度立体

我们知道,图像辐照方程包含有两个未知数,表面方向p 和q 。在由图象明暗恢复形状方法中,为了能求解这两个参数,增加了一个光滑连续约束。本节将介绍另一种方法,称为光度立体视觉。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不同的光源产生不同的图像辐射方程来增加方程数目,以求解表面方向p 和q 。

假定获取两幅采用不同照明图像,如图9.6所示。这样,对于图像中的每一点,将产生两个图像辐照方程:

),(),(11q p R y x E = ),(),(22q p R y x E =

图9.6 在两个不同光源照射下,同一物体表面将产生不同的亮度

图9.7 在两个不同光源照射下的两个反射图迭加示意图

如果这些方程是线性的,而且是线性无关,则p 和q 具有唯一解。如果方程是非线性的,则方程无解或无唯一解,如图9.7所示。例如,两个图像辐射方程为: 222222222212122111111),(111),(q p q p q

q p p q p R q p q p q q p p q p R ++++++=++++++=

可以验证,当1R 和2R 分别取不同值时,上述方程将会有一个解、两个解、或无解,当),(),(2211q p q p =,将有无穷解。

实际上,当假定场景中所有表面都具有Lambertian 反射时,对于一个特定方向的点光源,可用二阶多项式来描述恒值反射(见方程9.24).图象中每一点(,)x y 都有一个亮度函数),(y x E ,所有可能的表面方向),(q p 将被限制在由二阶多项式定义的反射图中的一条曲线上.因为约束方程是二次多项式,如上所述,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二次方程是没有唯一

解的,因此必须使用三个方程,即三种不同的照明.如图9.8 所示.

图9.8立体光度原理示意图.图象辐照测量值被归一化成单位间隔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讨论都略去了辐射度效应,即所有的入射光线都不是从一个表面发射的.这种效应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一个Albedo 因子加入到图象辐照方程:

).(),(q p R y x E ρ= (9.31)

其中albedo 因子的取值范围是10<<ρ.术语albedo 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白色.

对于一个albedo 变化的Lambertian 表面,表面方向和albedo 可同时得到恢复.设表面法线的表示式如下:

221)1,,(?q

p q p ++-=n (9.32) 假设有三个照明点光源.点光源i 的方向由单位矢量表示:

221)1,,(?i

i i i i q p q p ++-=s (9.33) 从前面已知,由一个点光源照明的散射表面的亮度取决于表面法线和照明方向间的夹角的余弦值,因此,亮度就与这两个矢量的点积有关.对每一个照明的点光源,因为有不同的反射图,所以就有不同的图象辐照方程.对点光源i ,图象辐照方程是:

n s

???=i i E ρ (9.34) 由点光源的方向矢量形成一个3×3矩阵:

????

? ??=????? ??=z y x z y x z y x

s s s s s s s s s S ,3,3,3,2,2,2,1,1,1321???s s s (9.35) 在图象中的每一点得到三个图象辐照测值的一个矢量:

????

? ??=321E E E E (9.36)

图象中每一点的图象辐照方程组可重新表示为:

n

E ?S ρ= (9.37) 注意:E ,ρ和n

?取决于图象平面中的位置,但S 不取决于图象平面中的位置,对于一个给定排列位置的光源组,S 是一个常值.对于图象中的每个点,求解表示albedo 和表面方

向的矢量:

E n

1?-=S ρ (9.38) albedo ),(y x ρ是矢量的幅值.表面方向的单位法线可通过除以albedo 得到.

对于一个给定分布的光源组,S 矩阵的逆可以通过使用上下三角形矩阵分解(LU 分解)求得,不必对图象中每个点重新计算来求得逆矩阵.实际上,对每一个应用,只计算一次S 矩阵的逆,并存贮起来以便在后续的表面方向计算中重复使用.使用向后置换法[197,

pp .39-45],从图象辐照矢量E 计算ρ n

值.使用一个查找表可以迅速求解图象辐照方程组,查找表图象辐照三元组),,(321E E E 映射到albedo 和表面方向),,(q p ρ.

练习

9.1 考虑一个Lambertian 表面反射图。设表面方向为(,,)--p q 1,光源的方向为

(,,)--p q s s 1,

a. 推导该Lambertian 表面反射图,

22

22111),(s s s

s q p q p qq pp q p R ++++++=

b. 在梯度空间中求最亮的点,

c. 在梯度空间中求0=R 的轮廓线,

d. 证明:对于球面物体,当光源位于观察者所在方向时,R 的等亮度线轮廓为同心圆。

9.2 方程9.7将一个特定方向放射的能量与入射的能量相联系.证明这种关系是线性系

统.线性系统有同一性和叠加性的性质.假定入射照明和BRDF 是任意的.

a . 证明:如果对一个常数α,入射光线是I I =α1,那么辐射就是αI 1,式中L 1是对

应于照明I 1时的辐射.这种性质就是同一性.

b .证明:如果照明是I I I =+12,那么辐射就是L L 12+.式中1L 和2L 分别是照明I 1

和I 2时的辐射.这些性质表明对任意线性组合的光源产生的辐射是每个单独光源

产生辐射的线性组合.

计算机作业

9.1假设有一个摄象机,图象平面的初始位置是(0, 1, 0),透镜中心位于(0, 0, 4).假定远处有一个Lambertian 物体,其中心位于正z 轴上.图象平面在x ,y 轴方向上仅限于(-1, -1),而一个位于(,,)p q r 000点光源照明物体.

a .写一个程序,从键盘上获取p q r 000,,的值,计算出反射图,并作图显示.将R p q (,)的值标准化,使其最大值相当于255(显示为白色).让R (,)00位于显示器的中心.注意p q ,都是无限的.但图图象是256×256.为从背景中分辨出物体,将背景图象素设置为强度值64.

b .假设物体是一个球,其半径为3,中心位于(0, 0, 20).计算并显示由摄像机获取的物体图象.归一化强度值使得图象强度值分布在0和255之间.为了将物体同背景分开,将所有背景象素值设置成64.

第19章-滴定分析法

第19章 滴定分析法 【19-1】写出下列各酸碱水溶液的质子条件式: (1)NH4C l ? (2)NH 4Ac ??? (3)H Ac + H 3B O3 (4)H 2SO4 + HCO OH ?? (5)NaH 2PO 4 + Na 2H PO 4 (6)NaNH 4H PO 4 答:(1)NH 4C l:c(NH 3) + c(OH -) = c(H + ) (2)N H4A c:c(NH 3) + c(OH -) = c(H +) + c(HAc) (3)HA c + H 3BO 3:c(H +) = c(OH -) + c(Ac -) + c(H 4BO 4-) (4)H 2SO 4 + HCOOH:c(H +) = c (OH -) + c(HCOO -) + c (HSO 4-) + 2c (SO 42- ) (5)NaH 2PO4 + Na2HPO 4 c 1 c 2 以NaH 2PO 4为零水准: c(H +) + c(H 3PO4) = c(O H- ) + c(H PO 42 -) + 2c(PO 42 -)–c2 以Na 2HPO 4为零水准: c(H +) + c(H 2PO 4-) +2c(H 3PO4)–c 1= c(O H-) + c(P O43-) (6)Na NH 4HPO 4:c(H +) + c(H 2PO 4-) +2c(H 3PO 4) = c(OH - ) + c(PO 43- ) + c(NH 3) 【19-2】计算下列溶液的pH : (1)50mL 0.10 mo l·L -1 H 3PO 4 (2)50m L 0.10 mol·L -1 H 3P O4 + 25mL 0.10 mol·L -1 NaO H (3)50m L 0.10 m ol·L -1 H 3PO 4 + 50m L 0.10 m ol·L -1 NaOH (4)50mL 0.10 mo l·L -1 H 3PO 4 + 75mL 0.10 mo l·L- 1 NaOH 解:(1)已知H 3PO 4的K a 1 = 6.9×10-3,K a 2 = 6.2×10-8 , K a 3 = 4.8×10-13 由于K a 1>> K a2 >> K a 3, 3 1109.61 .0-?= a K c <500,故应用一元弱酸的近似公式: [H +] = c K K K a a a 12 1 14 2++– = –1.0109.64 )109.6(2109.632 33??+?+?--- = 2.3× 10-2 mol.L -1 pH = 1.64 (2)H3PO 4与NaOH 反应,生成NaH 2PO 4,浓度为: 0333.025 500.10) (25=+?mo l·L –1

(金融保险)第九章存款货币银行习题与答案

(金融保险)第九章存款货币银行习题与答 案

第九章存款货币银行 第一部分本章内容结构 存款货币银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金融中介体系中能够创造存环货币的金融中介机构的总称,其名称和业务经营项目在各国有着很多不同。本章介绍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其主要业务,并详细分析了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金融创新、不良债权及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内容。 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及银行卡业务构成了银行的主要业务。在其业务经营过程中,伴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银行往往形成大量的不良债权。怎样处理这些不良债权,实现银行流动性、盈利性与安全性的统一是银行经营中的重中之重。这就引出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及负债管理理论等相关问题,并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和银行内部控制的有关框架。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赞成者与反对者各执己见,或认为是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关键性制度,或认为是道德风险的根源。然而从时间的角度看,有些障碍能否逾越具有更为关键的意义。这一制度引入我国对于提高公众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信心到底有多大的紧迫性还需要取得进一步论证。 第二部分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主要业务类型、经营原则及经营理论 理解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背景与趋势问题 理解村狂货币英汉面临的主要风险 难点、 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不良债权及债权质量分类法

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机这一制度引入我国的问题 第三部分同步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票据发行便利2金融创新 3存款保险制度4负债业务 5资产业务6中间业务 7表外业务 二填空题 1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包括(),()和(). 2我国商业银行属于()组织形式。 3(),()和()是当今全球范围内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 4巴塞尔协议规定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 5有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等业务引申出来的存款叫做()。6存在商业银行随时能提取的活期存款称为()。 7贷款的五星级分类法把贷款分为()、()、()、()和()贷款。8存款货币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主要形式有()和()。 三选择题 1.最典型全能型商业银行国家()。 A美国B日本C英国D德国 2.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 A自有资金积累B各项存款C同业借款D央行借款 3.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区别在于能接受()

第19章-滴定分析法

第19章 滴定分析法 【19-1】写出下列各酸碱水溶液的质子条件式: (1)NH 4Cl (2)NH 4Ac (3)HAc + H 3BO 3 (4)H 2SO 4 + HCOOH (5)NaH 2PO4 + Na 2HPO 4 (6)NaNH 4HPO 4 答:(1)NH 4Cl :c(NH 3) + c(OH -) = c(H +) (2)NH 4Ac :c(NH 3) + c(OH -) = c(H +) + c(HAc) (3)HAc + H 3BO 3:c(H +) = c(OH -) + c(Ac -) + c(H 4BO 4-) (4)H 2SO 4 + HCOOH :c(H +) = c(OH -) + c(HCOO -) + c(HSO 4-) + 2c(SO 42-) (5)NaH 2PO4 + Na 2HPO 4 c 1 c 2 以NaH 2PO 4为零水准: c(H +) + c(H 3PO 4) = c(OH -) + c(HPO 42-) + 2c(PO 42-)–c 2 以Na 2HPO 4为零水准: c(H +) + c(H 2PO 4-) +2c(H 3PO 4)–c 1= c(OH -) + c(PO 43-) (6)NaNH 4HPO 4:c(H +) + c(H 2PO 4-) +2c(H 3PO 4) = c(OH -) + c(PO 43-) + c(NH 3) 【19-2】计算下列溶液的pH : (1)50mL 0.10 mol·L -1 H 3PO 4 (2)50mL 0.10 mol·L -1 H 3PO 4 + 25mL 0.10 mol·L -1 NaOH (3)50mL 0.10 mol·L -1 H 3PO 4 + 50mL 0.10 mol·L -1 NaOH (4)50mL 0.10 mol·L -1 H 3PO 4 + 75mL 0.10 mol·L -1 NaOH 解:(1)已知H 3PO 4的K a 1 = 6.9×10-3,K a 2 = 6.2×10-8, K a 3 = 4.8×10-13 由于K a 1>> K a 2 >> K a 3, 3 1109.61 .0-?= a K c <500,故应用一元弱酸的近似公式: [H +] = c K K K a a a 12 1 14 2++– = –1.0109.64 )109.6(2109.632 33??+?+?--- = 2.3× 10-2 mol.L -1 pH = 1.64 (2)H 3PO 4与NaOH 反应,生成NaH 2PO 4,浓度为: 0333.025 500.10) (25=+?mol·L –1

第九章相关与回归分析答案如下

第九章相关与回归分析答案如下 *9-1 在相关分析中,对两个变量的要求是(A)。(单选题) A. 都是随机变量 B. 都不是随机变量 C. 其中一个是随机变量,一个是常数。 D. 都是常数。 *9-2 在建立与评价了一个回归模型以后,我们可以(D )。(单选题) A. 估计未来所需要样本的容量。 B. 计算相关系数与判定系数。 C. 以给定因变量的值估计自变量的值。 D. 以给定自变量的值估计因变量的值。 9-3 对两变量的散点图拟合最好的回归线必须满足一个基本条件是(D )。(单选题) 最小 y2 最小 yii y i 最大B. y i 最大D. y2 yi?i A. C. y yi?i *9-4 如果某地区工人的日工资收入(元)随劳动生产率(千元/人时)的变动符合简单线性方程Y=60+90X,请说明下列的判断中正确的有(AC)(多选) A.当劳动生产率为1千元/人时,估计日工资为150元;B.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千元/人时,则日工资一定提高90元;C.劳动生产率每降低0.5千元/人时,则日工资平均减少45元;D.当日工资为240元时,劳动生产率可能达到2千元/人。 *9-5 变量之间的关系按相关程度可分为(B CD )(多选) A.正相关B.不相关C.完全相关D.不完全相关 *9-6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特点是:(AB )。(多选题) A. 两个变量之间不是对等关系 B. 回归系数有正负号 C. 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 D. 利用一个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E.有可能求出两个回归方程 *9-7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b可以表示为(BC)。(多选题) A. 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B. 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方向 C. 当自变量增减一个单位时,因变量平均增减的量 D. 当因变量增减一个单位时,自变量平均增减的量E.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 *9-8 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关系是(ABE )。(多选题) A. 回归分析可用于估计和预测 B.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C. 回归分析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可以互相推导并进行预测 D. 相关分析需要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E.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

第九章-存款货币银行-习题与答案

第九章存款货币银行 第一部分本章内容结构 存款货币银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金融中介体系中能够创造存环货币的金融中介机构的总称,其名称和业务经营项目在各国有着很多不同。本章介绍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其主要业务,并详细分析了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金融创新、不良债权及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内容。 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及银行卡业务构成了银行的主要业务。在其业务经营过程中,伴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银行往往形成大量的不良债权。怎样处理这些不良债权,实现银行流动性、盈利性与安全性的统一是银行经营中的重中之重。这就引出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及负债管理理论等相关问题,并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和银行内部控制的有关框架。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赞成者与反对者各执己见,或认为是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关键性制度,或认为是道德风险的根源。然而从时间的角度看,有些障碍能否逾越具有更为关键的意义。这一制度引入我国对于提高公众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信心到底有多大的紧迫性还需要取得进一步论证。 第二部分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主要业务类型、经营原则及经营理论 理解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背景与趋势问题 理解村狂货币英汉面临的主要风险 难点、 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不良债权及债权质量分类法 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机这一制度引入我国的问题 第三部分同步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票据发行便利 2 金融创新 3 存款保险制度 4 负债业务 5 资产业务 6 中间业务 7表外业务 二填空题 1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包括( ),( )和( ). 2 我国商业银行属于( )组织形式。 3(),()和()是当今全球范围内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 4 巴塞尔协议规定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

分析化学习题第章滴定分析法

习题 1(酸碱滴定一) 1.用0.1000 mol·L-1 NaOH溶液滴定0.1000 mol·L-1的甲酸溶液,化学计量点pH是多少?计算用酚酞做指示剂(pH=9.0)时的终点误差。(参考答案) 答: 2.用mol·L-1的HCl溶液滴定20.00 mL mol·L-1的,化学计量点前后0.1%的pH是多少?若用酚酞做指示剂(PT为9.0)计算终点误差。(参考答案) 答: 化学计量点前0.1%: 3.用0.1000 mol·L-1 HCl溶液滴定20.00 mL0.1000 mol·L-1的NaOH,若NaOH溶液中同时含有0.1000 mol·L-1的NaAc。计算化学计量点以及化学计量点前后0.1%时的pH。若滴定到pH7.0,终点误差有多大?(参考答案)

答: (1) 化学计量点时,体系中有0.0500 mol·L-1 NaAc。 4.用0.2000 mol·L-1HCl溶液滴定0.2000 mol·L-1一元弱碱B(p K b=6.0),计算化学计量点的pH和化学计量点前后0.1%的pH。若所用溶液的浓度都是0.0200 mol·L-1,结果又如何?(参考答案) 答: (1)化学计量点时

(2)当浓度为0.0200 mol·L-1时

5.计算0.1000 mol·L-1NaOH滴定0.1000 mol·L-1至pH=5.0和pH=10.0时的终点误差。(参考答案) 答: 滴定至pH=5.0,相当于滴定至

6.用克氏定氮法测定试样含氮量时,用过量的100 mL0.3 mol·L-1HCl吸收氮,然后用0.2 mol·L-1NaOH 标准溶液返滴。若吸收液中氨的总浓度为0.2 mol·L-1,计算化学计量点pH和返滴到pH为4.0及 7.0时的终点误差。(参考答案) 答: 化学计量点体系中的主体成份为 7.下列物质能否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测定?使用什么标准溶液和指示剂。如果不能,可用什么方法使之适用于酸碱滴定法进行测定? (1) 乙胺;(2) ; (3) HF ; (4) NaAc ; (5) ; (6) 硼砂;(7) 苯胺 ; (8) (参考答案)

统计学原理第九章(相关与回归)习题答案

第九章相关与回归 一.判断题部分 题目1:负相关指的是因素标志与结果标志的数量变动方向是下降的。() 答案:× 题目2: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变量完全相关;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个变量不相关。() 答案:√ 题目3:只有当相关系数接近+1时,才能说明两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答案:× 题目4:若变量x的值增加时,变量y的值也增加,说明x与y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若变量x的值减少时,y变量的值也减少,说明x与y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答案:× 题目5: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都可以用来判断现象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答案:× 题目6:根据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不能判断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答案:√ 题目7:回归系数既可以用来判断两个变量相关的方向,也可以用来说明两个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 答案:×

题目8:在任何相关条件下,都可以用相关系数说明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答案:× 题目9:产品产量随生产用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而减少,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答案:√ 题目10:计算相关系数的两个变量,要求一个是随机变量,另一个是可控制的量。() 答案:× 题目11:完全相关即是函数关系,其相关系数为±1。() 答案:√ 题目12:估计标准误是说明回归方程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越高。() 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题目1:当自变量的数值确定后,因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完全确定,这种关系属于()。 A.相关关系 B.函数关系 C.回归关系 D.随机关系 答案:B 题目2: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即()。 A.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 B.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第九章对应分析资料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 第九章对应分析 对应分析又称相应分析,于1970年由法国统计学家J.P.Beozecri提出的.它是在R型和Q型因子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故也称为R-Q型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方法是用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去提取研究对象的绝大部分信息,既减少了因子的数目,又把握住了研究对象的相互关系.在因子分析中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R型和Q型,如果研究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时采用R型因子分析;如果研究样品间相互关系时采用Q型因子分析. 无论是R型或Q型都未能很好地揭示变量和样品间的双重关系. 另方面在处理实际问题中,样本的大小经常是比变量个数多得多.当样品个数n很大(如n>100),进行Q型因子分析时,计算n阶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于微型计算机的容量和速度都是难以胜任的. 还有进行数据处理时,为了将数量级相差很大的变量进行比较,常常先对变量作标准化处理,然而这种标准化处理对于变量和样品是非对等的,这给寻找R型和Q型之间的联系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九章什么是对应分析 对应分析方法是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原始数据采用适当的标度方法.把R型和Q型分析结合起来,同时得到两方面的结果---在同一因子平面上对变量和样品一块进行分类,从而揭示所研究的样品和变量间的内在联系.

对应分析由R 型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很容易地得到Q 型因子分析的结果,这不仅克服样品量大时作Q 型因子分析所带来计算上的困难,且把R 型和Q 型因子分析统一起来,把样品点和变量点同时反映到相同的因子轴上,这就便于我们对研究的对象进行解释和推断. 第九章 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 由于R 型因子分析和Q 型分析都是反映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因而它们之间一定存在内在的联系. 对应分析就是通过一个变换后的过渡矩阵Z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体地说,首先给出变量间的协差阵R S =Z'Z 和样品间的协差阵 Q S =ZZ' ,由于Z'Z 和ZZ'有相同的非零特征根,记为12...m λλλ≥≥≥,如 果R S 的特征根i λ对应的特征向量为i v ,则Q S 的特征根i λ对应的特征向量i i i u Zv λ=.由此可以很方便地由R 型因子分析而得到Q 型因子分析的结果. 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 由A 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即可写出R 型因子分析的因子载荷阵(记为R A )和Q 型因子分析的因子载荷阵(记为Q A ).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 复习题

第三章复习题 一、选择题(可能多选) 1. 汽油等有机溶剂着火时,不能使用下列哪些灭火剂: A,砂; B.水;C.CO2D.CCl4 C.2、3、4、1 D. 4、1、2、3 3. 下列贮存试剂的方法中何者是错误的? A. P2O5存放于干燥器中; B. SnCl2密封于棕色玻璃瓶中; C. NH4F密封于棕色玻璃瓶内; D. KOH密封于塑料瓶小; 4. 现需配制0.2mol/L HCl溶液和0. 2mol/LH2SO4溶液,请从下列仪器中选一最合适的仪器量取浓酸: A 容量瓶; B 移液管; C. 量筒;D.酸式滴定管; 5. 欲取50 m1某溶液进行滴定,要求容积量取的相对误差≤0.1%;在下列量器中宜选用何者? A.50ml量筒: B. 50ml移液管;C.50ml滴定管; D 50ml容量瓶; 6. 现需配制0.1000mol·L-1 K2Cr2O7溶液,请从下列量器中选用一最合适的量器: A.容量瓶 B 移液管;c.量筒;D 酸式滴定管; 7. 沉淀灼烧温度一般高达800℃以上,灼烧时常用下何种器皿: A.银坩埚; B 铁坩埚; C 镍坩埚; D 瓷坩埚 8. 使用碱式摘定管进行滴定的正确操作方法应是: A. 左手捏于稍低于玻璃珠的近旁; B.左手捏于稍高于玻璃珠的近旁; C.右手捏于稍高于玻璃珠的近旁;D.左手用力捏于玻璃珠上面的橡皮管上。 9. 下列哪些操作是错误的? A. 配制NaOH标准溶液时,用量筒量取水; B. 把K2Cr2O7标准溶液装在碱式滴定管中; C.把Na2S2O3标准溶液贮于棕色细口瓶中, D. 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Ca2+时,滴定速度要慢些; 10. 下列物质的干燥条件中何者是错误的: A. 邻苯二甲酸氢钾在105~110℃的电烘箱中; B. Na2CO3在105~110℃电烘箱中; C. CaCO3放110℃的电烘箱中干燥;D.H2C2O4·2H2O放在空的干燥器中; D. NaCl放在铂干埚中500~650℃保持40~50分钟并在硫酸干燥器中冷却。 11. 下列操作中哪一种是错误的: A.用台天平称取固体NaOH来配制NaOH溶液; B. 以K2Cr2O7标定Na2S2O3溶液浓度时用碘量瓶; C. 上述滴定(C)中,淀粉指示剂宜在近终点时加入;

第十章 沉淀滴定法

第十章沉淀滴定法 沉淀滴定法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虽然沉淀反应很多,但是能用于滴定分析的沉淀反应必须符合下列几个条件: 1.沉淀反应必须迅速,并按一定的化学计量关系进行。 2.生成的沉淀应具有恒定的组成,而且溶解度必须很小。 3.有确定化学计量点的简单方法。 4.沉淀的吸附现象不影响滴定终点的确定。 由于上述条件的限制,能用于沉淀滴定法的反应并不多,目前有实用价值的主要是形成难溶性银盐的反应,例如: Ag++Cl-=AgCl↓(白色) Ag++SCN=AgSCN↓(白色) 这种利用生成难溶银盐反应进行沉淀滴定的方法称为银量法。用银量法主要用于测定Cl-、Br-、I-、Ag+、CN-、SCN-等离子及含卤素的有机化合物。 除银量法外,沉淀滴定法中还有利用其它沉淀反应的方法,例如:K4[Fe(CN)6]与Zn2+、四苯硼酸钠与K+形成沉淀的反应。 2K4[Fe(CN)6]+3Zn2+=K2Zn3[[Fe(CN)6]2↓+6K+ NaB(C6H5)4+K+=KB(C6H5)4↓+Na+ 都可用于沉淀滴定法。 本章主要讨论银量法。根据滴定方式的不同、银量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用AgNO3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待测组分的方法。间接法是先于待测试液中加入一定量的AgN03标准溶液,再用NH4SCN标准溶液来滴定剩余的AgN03溶液的方法。 根据确定滴定终点所采用的指示剂不同,银量法分为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 第一节铬酸钾作指示剂法

一、莫尔法—铬酸钾作指示剂法 铬酸钾作指示剂法(莫尔法)是以K 2CrO 4为指示剂,在中性或弱碱性介质中用AgNO 3标准溶液测定卤素混合物含量的方法。 (一)原理 以测定Cl -为例,K 2CrO 4作指示剂,用AgNO 3标准溶液滴定,其反应为: Ag ++Cl -=AgCl ↓ 白色 2 Ag ++CrO 42-=Ag 2CrO 4↓ 砖红色 这个方法的依据是多级沉淀原理,由于AgCl 的溶解度比Ag 2CrO 4的溶解度小,因此在用AgNO 3标准溶液滴定时,AgCl 先析出沉淀,当滴定剂Ag +与Cl -达到化学计量点时,微过量的Ag +与CrO 42-反应析出砖红色的Ag 2CrO 4沉淀,指示滴定终点的到达。 (二)滴定条件 1、指示剂作用量 用AgNO 3标准溶液滴定Cl -、指示剂K 2CrO 4的用量对于终点指示有较大的影响,CrO 42-浓度过高或过低,Ag 2CrO 4沉淀的析出就会过早或过迟,就会产生一定的终点误差。因此要求Ag 2CrO 4沉淀应该恰好在滴定反应的化学计量点时出现。化学计量点时[Ag +]为 : [Ag +]=[Cl -]=AgCl sp K , = 10102.3-? mol/L =1.8×10-5mol/L 若此时恰有Ag 2CrO 4沉淀,则 [CrO 42-]=2,][4 2+Ag K CrO Ag sp =5.0×10-12/(1.8×10-5)2 mol/L =1.5×10-2 mol/L 在滴定时,由于K 2CrO 4显黄色,当其浓度较高时颜色较深,不易判断砖红色的出现。为了能观察到明显的终点,指示剂的浓度以略低一些为好。实验证明,滴定溶液中c(K 2CrO 4)为5×10-3 mol/L 是确定滴定终点的适宜浓度。 显然,K 2CrO 4浓度降低后,要使Ag 2CrO 4析出沉淀,必须多加些AgNO 3标准溶液,这时滴定剂就过量了,终点将在化学计量点后出现,但由于产生的终点误差一般都小于0.1%,不会影响分析结

第19章-滴定分析法

第19章-滴定分析法

第19章滴定分析法 【19-1】写出下列各酸碱水溶液的质子条件式:(1)NH4Cl (2)NH4Ac (3)HAc + H3BO3 (4)H2SO4 + HCOOH (5)NaH2PO4 + Na2HPO4 (6)NaNH4HPO4 答:(1)NH4Cl:c(NH3) + c(OH-) = c(H+) (2)NH4Ac:c(NH3) + c(OH-) = c(H+) + c(HAc) (3)HAc + H3BO3:c(H+) = c(OH-) + c(Ac-) + c(H4BO4-) (4)H2SO4 + HCOOH:c(H+) = c(OH-) + c(HCOO-) + c(HSO4-) + 2c(SO42-) (5)NaH2PO4 + Na2HPO4 c1c2 以NaH2PO4为零水准: c(H+) + c(H3PO4) = c(OH-) + c(HPO42-) + 2c(PO42-)–c2 以Na2HPO4为零水准: c(H+) + c(H2PO4-) +2c(H3PO4)–c1= c(OH-) + c(PO43-) (6)NaNH4HPO4:c(H+) + c(H2PO4-) +2c(H3PO4) = c(OH-) + c(PO43-) + c(NH3) 【19-2】计算下列溶液的pH:

(1)50mL 0.10 mol·L -1 H 3PO 4 (2)50mL 0.10 mol·L -1 H 3PO 4 + 25mL 0.10 mol·L -1 NaOH (3)50mL 0.10 mol·L -1 H 3PO 4 + 50mL 0.10 mol·L -1 NaOH (4)50mL 0.10 mol·L -1 H 3PO 4 + 75mL 0.10 mol·L -1 NaOH 解:(1)已知H 3PO 4的K a 1 = 6.9×10-3,K a 2 = 6.2×10-8, K a 3 = 4.8×10-13 由于K a 1>> K a 2 >> K a 3, 3 1109.6 1 .0-?= a K c <500,故应用一 元弱酸的近似公式: [H + ] = c K K K a a a 12 1 14 2++– = – 1.0109.64 )109.6(2109.632 33??+?+?--- = 2.3×10-2 mol.L -1 pH = 1.64 (2)H 3PO 4与NaOH 反应,生成NaH 2PO 4,浓度 为:0333.025 500.10) (25=+?mol·L –1 根据溶液组成,按共轭酸碱对公式进行溶液pH 计算,先按最简式计算:3[]7.5210a a a b b c c H K c c + -==??

应用回归分析-第9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9章 含定性变量的回归模型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9.1 一个学生使用含有季节定性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引入4个0-1型自变量,用SPSS 软件计算的结果中总是自动删除了其中的一个自变量,他为此感到困惑不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假如这个含有季节定性自变量的回归模型为: t t t t kt k t t D D D X X Y μαααβββ++++++=332211110 其中含有k 个定量变量,记为x i 。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引入4个0-1型自变量,记为D i ,只取了6个观测值,其中春季与夏季取了两次,秋、冬各取到一次观测值,则样本设计矩阵为: ????? ? ?? ?? ? ?=00011001011000101001 0010100011 )(6 165154143 132121 11k k k k k k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D X, 显然,(X,D)中的第1列可表示成后4列的线性组合,从而(X,D)不满秩,参数无法唯一求出。这就是所谓的“虚拟变量陷井”,应避免。 当某自变量x j 对其余p-1个自变量的复判定系数2j R 超过一定界限时,SPSS 软件将拒绝这个自变量x j 进入回归模型。称Tol j =1-2 j R 为自变量x j 的容忍度(Tolerance ),SPSS 软件的默认容忍度为0.0001。也就是说,当2j R >0.9999时,自变量x j 将被自动拒绝在回归方程之外,除非我们修改容忍度的默认值。 ??? ??? ? ??=k βββ 10β??? ??? ? ??=4321ααααα

2020年(金融保险)第九章存款货币银行习题与答案

(金融保险)第九章存款货币银行习题与答案

第九章存款货币银行 第壹部分本章内容结构 存款货币银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金融中介体系中能够创造存环货币的金融中介机构的总称,其名称和业务运营项目在各国有着很多不同。本章介绍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其主要业务,且详细分析了分业运营和混业运营、金融创新、不良债权及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内容。 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及银行卡业务构成了银行的主要业务。在其业务运营过程中,伴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银行往往形成大量的不良债权。怎样处理这些不良债权,实现银行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统壹是银行运营中的重中之重。这就引出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及负债管理理论等相关问题,且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和银行内部控制的有关框架。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赞成者和反对者各执己见,或认为是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关键性制度,或认为是道德风险的根源。然而从时间的角度见,有些障碍能否逾越具有更为关键的意义。这壹制度引入我国对于提高公众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信心到底有多大的紧迫性仍需要取得进壹步论证。 第二部分本章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存款货币银行的主要业务类型、运营原则及运营理论 理解分业运营和混业运营的背景和趋势问题 理解村狂货币英汉面临的主要风险 难点、 存款货币银行的运营管理理论 不良债权及债权质量分类法

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机这壹制度引入我国的问题 第三部分同步练习题 壹名词解释 1票据发行便利2金融创新 3存款保险制度4负债业务 5资产业务6中间业务 7表外业务 二填空题 1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包括(),()和(). 2我国商业银行属于()组织形式。 3(),()和()是当今全球范围内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 4巴塞尔协议规定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 5有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等业务引申出来的存款叫做()。6存在商业银行随时能提取的活期存款称为()。 7贷款的五星级分类法把贷款分为()、()、()、()和()贷款。8存款货币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主要形式有()和()。 三选择题 1.最典型全能型商业银行国家()。 A美国B日本C英国D德国 2.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 A自有资金积累B各项存款C同业借款D央行借款 3.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区别在于能接受()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习题解答_朱建平_第九章

Abbo无私奉献,只收1个金币,BS收5个金币的… 何老师考简单点啊……

第九章 典型相关分析 9.1 什么是典型相关分析?简述其基本思想。 答: 典型相关分析是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用于揭示两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典型相关分析的目的是识别并量化两组变量之间的联系。将两组变量相关关系的分析转化为一组变量的线性组合与另一组变量线性组合之间的相关关系。 基本思想: (1)在每组变量中找出变量的线性组合,使得两组的线性组合之间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即: 若设(1) (1)(1) (1)12(,,,)p X X X =X 、(2) (2)(2)(2) 12(,,,)q X X X =X 是两组相互关联的随机变量, 分别在两组变量中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综合变量Ui 、Vi ,使是原变量的线性组合。 在(1)(1)(1)(2)()()1D D ''==a X b X 的条件下,使得(1)(1)(1)(2)(,)ρ''a X b X 达到最大。(2)选取和最初挑选的这对线性组合不相关的线性组合,使其配对,并选取相关系数最大的一对。 (3)如此继续下去,直到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被提取完毕为此。 9.2 什么是典型变量?它具有哪些性质? 答:在典型相关分析中,在一定条件下选取系列线性组合以反映两组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这被选出的线性组合配对被称为典型变量。具体来说, ()(1) ()(1)()(1)()(1) 11 22i i i i i P P U a X a X a X ' =+++a X ()(2) ()(2)()(2) ()(2) 11 22i i i i i q q V b X b X b X ' =+++b X 在(1)(1)(1)(2)()()1D D ''==a X b X 的条件下,使得(1)(1)(1)(2)(,)ρ''a X b X 达到最大,则称 (1)(1)'a X 、(1)(2) 'b X 是(1)X 、(2)X 的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 典型变量性质: 典型相关量化了两组变量之间的联系,反映了两组变量的相关程度。 1. ()1,()1 (1,2,,)k k D U D V k r === (,)0, (,)0 ()i j i j C ov U U C ov V V i j ==≠ 2. 0 (,1,2,,)(,)0()0()i i j i j i r C ov U V i j j r λ≠==?? =≠??>? 9.3 试分析一组变量的典型变量与其主成分的联系与区别。 答:一组变量的典型变量和其主成分都是经过线性变换计算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得出的。主成分分析只涉及一组变量的相互依赖关系而典型相关则扩展到两组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之中,度量了这两组变量之间联系的强度。 ()(1)()(1)()(1)()(1) 1122i i i i i P P U a X a X a X '=+++a X ()(2)()(2)()(2)()(2) 1122i i i i i q q V b X b X b X '=+++b X (1)(1)(1)(1)1 2 (,,,)p X X X = X 、(2)(2)(2)(2)1 2 (,,,)q X X X = X

第九章---spss的回归分析

第九章spss的回归分析 1、利用习题二第4题的数据,任意选择两门课程成绩作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利用SPSS 提供的绘制散点图功能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请绘制全部样本以及不同性别下两门课程成绩的散点图,并在图上绘制三条回归直线,其中,第一条针对全体样本,第二和第三条分别针对男生样本和女生样本,并对各回归直线的拟和效果进行评价。 选择fore和phy两门成绩做散点图 步骤:图形→旧对话框→散点图→简单散点图→定义→将phy导入X轴、将fore导入Y 轴,将sex导入设置标记→确定 图标剪辑器内点击元素菜单→选择总计拟合线→选择线性→确定→再次选择元素菜单→点击子组拟合线→选择线性→确定 分析:如上图所示,通过散点图,被解释变量y与fore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 2、线性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回归分析的关系是怎样的? 线性回归分析是相关性回归分析的一种,研究的是一个变量的增加或减少会不会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增加或者减少。

3、为什么需要对线性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检验?一般需要对哪些方面进行检验? 线性回归方程能够较好地反映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的前提是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正是要检验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用线性模型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恰当。一般包括回归系数的检验,残差分析等。 4、SPS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提供了哪几种解释变量筛选策略? 包括向前筛选策略、向后筛选策略和逐步筛选策略。 5、先收集到若干年粮食总产量以及播种面积、使用化肥量、农业劳动人数等数据,请利用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影响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因素。数据文件名为“粮食总产量.sav”。 步骤:分析→回归→线性→粮食总产量导入因变量、其余变量导入自变量→确定 结果如图: Variables Entered/Removed b Model Variables Entered Variables Removed Method 1 农业劳动者人数(百万人), 总播种面积(万公顷), 风灾 面积比例(%), 粮食播种面 积(万公顷), 施用化肥量 (kg/公顷), 年份a . Enter a. All requested variables entered. b. Dependent Variable: 粮食总产量(y万吨) ANOVA b Model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1 Regression 2.025E9 6 3.375E8 414.944 .000a Residual 2.278E7 28 813478.405 Total 2.048E9 34 a. Predictors: (Constant), 农业劳动者人数(百万人), 总播种面积(万公顷), 风灾面积比例(%), 粮食播种面积(万公顷), 施用化肥量(kg/公顷), 年份 b. Dependent Variable: 粮食总产量(y万吨) Coefficients a Model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t Sig. B Std. Error Beta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教案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要求:1.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朗伯比耳定律和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 2.了解金属离子与显色剂发生显色反应的原理和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掌握选择显 色反应的一般原则; 3.了解几种常用的显色剂; 4.了解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5.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进程: §10-1 概述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被测物质的分子对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它包括比色分析法、可见及紫外吸收光度法以及红外光谱法等。本章着重讨论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法(又称分光光度法,简称光度法)。 一、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分光光度法同化学分析法中的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相比,有以下特点: 1. 灵敏度高 分光光度法测物质的浓度下限(最低浓度)一般可达10-5~10-6mol/L,相当于含量低于0.001~0.0001%的微量组分。如果将被测组分加以富集,灵敏度还可提高1~2个数量级。该方法适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举例:略(见课件)

2. 准确度较高 一般分光光度法的相对误差为2~5%。 3. 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 分光光度法的仪器设备不复杂,操作也简便。如果采用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显色剂,再采用掩蔽剂消除干扰,可以不经分离直接测定,而且速度快。 4. 应用广泛 吸光光度法既可测定绝大多数无机离子,也能测定具有共轭双键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用于测定微量组分,也能测定含量高的组分(用示差光度法或光度滴定)。还可测定络合物的组成、酸(碱)以及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二、物质的颜色和光的选择性吸收 物质呈现的颜色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 光是一种电磁波,如果按照波长或频率排列,则可得电磁波谱图(四师P.275表10-1)。光具有两象性:波动性和粒子性。 波动性就是指光按波动形式传播。 例如:光的折射、衍射、偏振和干涉现象,就明显地表现其波动性。 λ·ν= c 式中:λ—波长(cm);ν—频率(赫兹);c—光速(≈3×1010cm/s) 光的粒子性:如光电效应就明显地表现其粒子性。光是由“光微粒子”(光量子或光子)所组成。光量子的能量与波长的关系为: E = hν=hc /λ 式中:E—光量子的能量(尔格);ν—频率(赫兹);h—普朗克常数(6.6262×10-34J·秒)1. 光色的互补关系 首先要明确什么叫单色光、复合光、可见光。 理论上将具有单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称为复合光;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围大约在400~750nm之间)。 日光、白炽灯光等可见光都是复合光。 如果让一束白光(日光)通过棱镜,于是发生折射作用,便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的光。(各色光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各种色光的近似波长(见课件)。反之,这些颜色的光按一 定强度比例混合便能形成白光。 如果把两种适当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强度比例混合后, 就能得到白光。我们便称这两种单色光为互补色光。 日光、白炽灯光等就是一对对互补色光按一定适当比例 组合而成的。互补色光的关系可用右图表示。 2.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 对固体物质来说,当白光照射到物质上时,如果物质对 各种波长的光完全吸收,则呈现黑色;如果完全反射,则呈 现白色;如果对各种波长的光均匀吸收,则呈现灰色;如果选择地吸收某些波长的光,则呈现反射或透射光的颜色。 对溶液来说,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溶液中的质点(离子或分子)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吸收而引起的。 当白光通过某种溶液时,如果它选择性地吸收了白光中某种色光,则溶液呈现透射光的颜色,也就是说,溶液呈现的是它吸收光的互补色光的颜色。 例如:当一束白光通过硫氰酸铁(Fe(SCN)3)溶液时,它选择性地吸收了白光中的蓝

对应分析

实验五对应分析 姓名:陈科 学号:111414077 班级:11级统计2班

对应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对应分析方法在spss软件中的实现。 (2) 熟悉对应分析的用途及操作方法。 二准备知识: 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也称关联分析、R-Q型因子分析,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相依变量统计分析技术,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能把众多的样品和众多的变量同时作到同一张图解上,将样品的大类及其属性在图上直观而又明了地表示出来,具有直观性。另外,它还省去了因子选择和因子轴旋转等复杂的数学运算及中间过程,可以从因子载荷图上对样品进行直观的分类,而且能够指示分类的主要参数(主因子)以及分类的依据,是一种直观、简单、方便的多元统计方法。 三实验思想: 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首先编制两变量的交叉列联表,将交叉列联表中的每个数据单元看成两变量在相应类别上的对应点;然后,对应分析将变量及变量之间的联系同时反映在一张二维或三维的散点图;最后,通过观察对应分布图就能直接地把握变量之间的类别联系。

四实验内容: 下表是某省12个地区10种恶性肿瘤的死亡率,试用相应分析法分析地区与死因的联系。 地区鼻咽 癌 食道 癌 胃癌肝癌肠癌肺癌乳腺 癌 宫颈 癌 膀胱 癌 白血 病 1 3.89 14.06 48.01 21.39 5.38 9.57 1.65 0.15 0.60 3.29 2 2.17 26.00 24.92 22.75 8.67 10.29 1.08 0.00 0.00 3.25 3 0.00 2.18 5.4 4 22.84 4.3 5 17.40 1.09 4.35 0.00 4.35 4 1.46 7.61 31.92 26.94 6.1 5 15.82 2.05 1.45 0.29 2.93 5 0.89 46.37 11.59 32.10 0.89 9.81 0.89 3.57 0.89 1.78 6 0.60 1.81 16.2 7 19.2 8 3.01 6.02 1.20 0.60 0.00 4.82 7 1.74 8.72 3.20 24.70 2.03 4.36 0.00 0.58 2.03 2.62 8 1.98 41.18 44.15 35.22 4.96 14.88 0.00 0.00 0.00 4.96 9 2.14 3.00 13.29 26.58 5.14 8.14 1.71 6.86 0.00 3.00 10 1.83 37.97 10.45 36.13 4.59 14.86 1.65 0.00 0.73 3.67 11 4.71 20.71 23.77 42.84 12.24 24.24 5.41 3.06 0.24 4.24 12 1.66 4.98 6.64 35.71 5.81 18.27 0.83 2.49 0.00 7.47 五实验步骤: (1)数据录入。打开SPSS数据编辑器,建立“对应分析.sav”文件。在变量视窗中录入3个变量,用A表示“地区”,用B表示“死因”,用C表示“频数”,对A 变量和B变量输入对应的标签和值,C变量输入对应的标签。然后在数据视图中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