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文化的历史来源

武侠文化的历史来源
武侠文化的历史来源

武侠文化的历史来源

古装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独有的一种类型片,中国武侠电影将观众对于侠义精神的渴求与英雄崇拜的社会心理与中国传统武术进行紧密结合,表现了中国独有的传统内容和文化内涵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美学。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倪俊在这本著作中主要从武侠文化、武侠电影的历史与特点、武侠电影中的美学思想三方面来审视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

全书开头即介绍了陈墨在《刀光剑影蒙太奇》里对武侠电影的定义:“武侠电影,即有武有侠的电影,亦即以中国的武术功夫及其独有的打斗形式,及体现中国独有的侠义精神的侠客形象,所构成的类型基础的电影。”

武侠电影是有武侠文化演化而来。韩非子说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认为侠客们用暴力触犯法令律例,突出了暴力,言明侠客的存在扰乱了国家的治安与稳定,于国于家并没有多大益处。但是司马迁驳斥了这种观点,“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司马迁看到了侠客们轻生死,重义气,一诺千金的可贵品质,在此之后逐渐成为定式,变成侠客不可缺失的性格特点。

武侠文化源远流长,“武侠文化之源,当然还是中国历史上侠的现实存在……产生于先秦时代,兴盛于战国,秦汉后渐衰,但流风不绝。”1武侠文化记载于《史记》、《汉书》中对侠士、刺客的实录和传说,随后发展到唐传奇、宋话本中的侠义英雄传说,再蔓延至虚构的武侠小说、武侠电影等。墨家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侠客。墨家主张任侠,独立于官府,行天下共义。墨家在其经典著作中研究并阐释了任侠精神,“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即损己利人,不顾一切的去扶危救困,为人解难。《史记》最先将游侠、刺客写入正史,歌颂他们身上“报恩以武、不顾死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义气。唐传奇《虬髯客传》被金庸称为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宋话本《青面兽》、《武行者》、《花和尚》成了《水浒传》的内容,后世侠义小说更是层出不穷。

1陈墨《刀光剑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