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成就

华罗庚的成就
华罗庚的成就

论数学家华罗庚的重要数学成就

(542班周海江1002507213)

摘要:华罗庚,国际数学大师。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他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写的课外读物曾是中学生们打开数学殿堂的神奇钥匙;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艰辛足迹……这位“人民的数学家”,为他钟爱的数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汗水。

关键词:华氏定理、优选法、统筹法、堆垒素数论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华罗庚的主要成就:

一、华氏定理与华氏不等式

1936年华罗庚到剑桥大学进修了两年,他师从哈代,积极参加剑桥大学数论小组的学术讨论班活动,迅速进入到该领域前沿。华罗庚潜心研究数论的重要问题,解决了华林(Waring)问题,他利(Tarry)问题等数学难题,其杰出才华在剑桥沃土上显露出来,在国际数学界引人注目。

华罗庚抓紧这两年的时间,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写了十八篇关于“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的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他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赞许。其中他的最有名的一篇论文“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代表了他的工作在这个领域的有着长期与重要的影响。

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朵夫(1891-1983),从1934年至1983年一直担任苏联科学院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的所长。他对韦尔和的估计方法及以素数为变数的指数和估计方法自30年代以来,对数论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堆垒数论方面得到不少深刻的结果,尤其是他对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基本解决及关于华林问题的结论是最为有名。维诺格拉朵夫的主要成就是发表在30年代,这也是华罗庚进入数论研究的高峰时期。他认真学习了维诺格拉朵夫的方法,虽然华罗

庚是自学维诺格拉朵夫方法的。但他对这个方法的了解和贡献却不在旁人之下。维诺格拉朵夫在他的书《数论中的三角和方法》的序言中,提到这个方法是我与柯坡尔特、朱达柯夫、华罗庚及其他人一起合作得出的。华罗庚最重要的数论工作当然还是他自己独创性的工作。

1、华氏定理

华氏定理(1940)命q是一个正整数,f(x)=akxk+...+a1x 为一个k次整系数多项式且最大公约(ak, ...,a1,q)=1,则对于任何ε>0皆有

华氏定理溯源于高斯(C.F. Gauss)他首先引进f(x)=ax2 的特例情况,即所谓高斯和: S(q, ax2),(a,q)=1,并得到估计S(q, ax2)=O(q1/2 ).

高斯引进并研究高斯和的目的在于给出初等数论中非常重要的二次互反律一个证明。以后,不少数学家企图推广高斯和及他的估计,但他们只能对特殊的多项式所对应的S(q, f(s)),取得成功,这一历史名题直到1940年,才由华罗庚解决。

华氏定理是臻于至善的,即误差主阶1-1/k 已不能换成一个更小的数。这只是取f(x)=xk 及q=pk ,p为素数,就可以知道。所以依维诺格拉朵夫称赞华氏定理是惊人的。

华氏定理的直接应用是,可以处理比希尔伯特一华林定理更为广泛的问题:命N为一个正整数,fi(x)(1<=i <=s )是首项系数为正的k次整值多项式,

考虑不定方程N = f1(x1)+...+fs(xs) (1)

的求解问题,特别取f1(x)+...+fs(x) = xk 即得

N =x1k +...+xsk . (2)

1770年,华林提出猜想:当s>=s0(k) , (2)有非零非负整数解。华林猜想是希尔伯特于1900年证明的。于是华林猜想就成了著名的希尔伯特一华林定理,但用希尔伯特方法所能得到的s0(k)将是很大的,20年代以后,哈代、李特伍德与依·维诺格拉朵夫用圆法及指数和估计法对s0(k)作了精致的定量估计。用华氏定理基本上可以将依·维诺格拉朵夫关于华林问题的重要结果推广至不定方程(1), 即假定(1)满足必须满足的条件,则当s>=s0 =O(Klog K)及N充分大时,

(1)有非零非负整解。当s >= s0'=O(K2log K) 时,方程(1)的解数有一个渐近公式。

2、华氏不等式

华氏不等式(1938)命N 为一个正整数,f(x)为一个k次整系数多项式,则T(a)=∑x=1Ne(af(x)),

则对于任何ε>0及1<=j<=k 时皆有

华氏不等式的直接应用为不定方程(1),由圆法来处理方程(1),则首先需将方程(1)的解数表示成(0,1), 上的一个积分,然后将(0,1)分成互不相交的优孤与劣孤之并, 优孤上的积分给出(1)的解数的主项,需证明劣孤上的积分是一个低阶项,从而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就得到了解数渐近公式。华罗庚证明了fi(x)(1<=i<=s)假定。为满足必须满足的条件的k次整值多项式,则当s >= 2k +1 时,方程(1)的解数有一个渐近公式。特别对于华林问题,即方程(2),当s >= 2k +1 时,对充分大的N,有非寻常非负解,且解数有渐近公式。当k <=10时,这一结果是华林问题的最佳结果。直到半个世纪之后,基于对华氏不等式的某些改良,沃恩(R.F.Vaughan)与希斯布朗(D.R. Heath-Brown )才能对华罗庚关于华林问题的结果作点改进,但他们所用的方法却繁得多了。

基于华罗庚关于解析数论的基本方法,即关于指数和估计的华氏定理与华氏不等式,再加上依·维诺格拉朵夫的韦尔(H. Weyl)和估计与关于素数变数的指数和估计,华罗庚系统地研究了不定方程及其他堆垒问题的求解问题,并限制变数x1,x2,...xs均取素数值。华罗庚的结果总结在他的专著《堆垒素数论》中,这本书被译成俄文、英文、德文、匈牙利文与日文,它是圆法、指数和估计及其应用方面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二、“统筹法”与“优选法”

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亲自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其他方面在代数方面,证

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华罗庚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十部专著:《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著)、《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他人合著)、《优选学》及《计划经济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此外,还有学术论文150余篇,科普作品《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辑为《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文、匈文、日文、德文、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三、堆垒素数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华罗庚于1938年毅然回到日本铁蹄下灾难深重的祖国,来到了云南省昆明市。由于他的学术水平和才华,不少大学都争着聘用他。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杨武之力主破格提拔华罗庚为正教授,于是他就在西南联合大学执教,当时他年仅28岁。在西南联大期间,华罗庚的生活是清苦的。他们一家住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小村子中的两间小厢楼里,厢楼下是猪栏、牛圈,卫生环境可想而知。华罗庚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晚上一灯如豆,所谓灯,乃是一

个破香烟罐,放上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为了节省菜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蹭痒,擦得地动山摇,危楼欲倒!”他虽然居住在这样的厢楼中,过着艰难的生活,但他还是勤奋努力,不断地耕耘。这段时间华罗庚还在继续其数论的研究,并撰写他的专著《堆垒素数论》。这本书中系统地总结、改进与发展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的圆法、维诺格拉朵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1949年前后,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能够懂维诺格拉朵夫这样艰深的方法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原因是他写的既繁难,又很省略,不易懂。华罗庚除了对圆法、三角和估计及其应用做了大量贡献外,他还对维诺格拉朵夫方法也做了改进和简化。他讲述的方式是清楚易懂的。哈贝斯坦说:”华罗庚对维氏方法的贡献与达文坡特的贡献一起,是仅让于哈代、李特伍德与维诺格拉朵夫的贡献,是肯定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他的两个积分均值定理给予了巨大的技术进展。这种永恒的影响,甚至超出了希尔伯特定理的范围,他关于华林问题变体的研究及关于华林-哥德巴赫问题的著名研究,对于弄清圆法的力量和范围都是极具开创性的研究。”几代数论学家都从华罗庚的至今仍有影响的1947年专著《堆垒素数论》中学到了圆法的知识。1940年,华罗庚将这样一本心血的结晶寄给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请求出版,却如泥牛入海一般。从等待出版到原书稿丢失,说明政府当局对学术漠不关心。这对华罗庚是一个莫大的打击,3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怎么不令他心痛呢!1941年华罗庚把手头的一份《堆垒素数论》英文稿寄到当时苏联的维诺格拉朵夫院士,维氏立刻回了电报,说:“我们收到你的优秀的专著,待战争结束后,立即付印。”这样这本书最早是以俄文出版,其校样是在1946年华罗庚访问苏联时审阅的。华罗庚在书的序言中写道:本书中叙述了关于堆垒素数论的新结果,这门学科的基础是维诺格拉朵夫院士奠定的,由著者发展的,在第五、六两章中,把开拓了新途径的维诺格拉朵夫院士的工作加以简化与改变而重述出来。

《堆垒素数论》出版后,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注意,甚至连维诺格拉朵夫院士也称这本书是优秀的专著。新中国成立后《堆垒素数论》的俄文版,又被译成中文,在自己的祖国出版了。像《堆垒素数论》先在别国出版,后在国内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上也属于罕见的。1957年,华罗庚对《堆垒素数论》的中文版进

行了修订。1959年修订本先后被译为德、匈文出版。1965年又被译为英文,由美国数学会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本书已成为几代数论学家经常引证的经典文献。在世界范围内,有这样影响的数学专著也是不多见的。据说,华罗庚在西南联大讲授过他的《堆垒素数论》,在开始上课时,慕名而来听讲的学生,满堂座无虚席,后来一天天减少,减到最后只有四人,一周之后只剩两人。加上老师三人上课。在昆明天天空隙之时,这两个学生就搬到华家附近,租房而住,以便到他家上课方便。这两人就是闵嗣鹤和钟开莱。他们二人曾给华罗庚不少的帮助,认真阅读了华罗庚的手稿,并帮他作了一些修正和改进。后来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已从数论转移,而致力于群论、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个复变数函数论的研究。围绕这些学科,华罗庚与其他数学家一起倡导并主持了各种讨论班。参加过他的讨论班而以后闻名的数学家中有段学复、闵嗣鹤、徐贤修,受过他的影响及听过他的课的青年还有蓝仲雄、王湘浩、孙本旺、彭慧云、田方增、徐利治、钟开莱与严志达等人。

四、华罗庚的文章与著作

华罗庚系当代自学成才的一位杰出学者,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中国理论数学(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华罗庚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华罗庚一共发表学术论文200篇,10部专著(其中8部在国外出版,有些被译成俄、日、德、匈、英国文字),他还写了10余部科学普及作品。由于其成就杰出,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德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其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宁尼博物馆,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罗庚把他的整个生命献给了数学。他对数学理论的贡献及其广博,极其深厚,极其突出,并有着高度的影响,他对数学方法应用的普及工作易为普通人民所接受,并具有很显著的效益。他对在中国发展数学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数学工作是不朽的。他是当代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记得小学教室里贴着一句他的名言”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是的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来讲平时要积累,学习要勤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数学界的泰斗。他一生的故事许多许多,本文写的是他上小学时,敢于向专家挑战的事,表现了他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求知态度。 文章开头先概括写华罗庚从小就“非常喜欢数学”。联系到他日后的成功,使我们再次想起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除了看课本外,还常常借老师的书看。”说明华罗庚从小博览群书,对数学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接下来用两个自然段讲华罗庚发现一位教授的文章有错误,勇敢地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得到了表扬。其中“看了又看”“算了又算”反映了他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当然可以了,谁都会有错儿的!”“谁”指的是任何人,当然包括专家。老师的话给了华罗庚极大的鼓励,培养了他敢于求真的精神。 最后讲华罗庚成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这篇课文是上一册教材中《动手试一试》一文的延伸,以著名科学家的真实事例进一步明确了可贵的求知态度。课文虽然写的是科学家的故事,但是选取了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小时候的故事。而且力求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把人物写得生动、可亲,增强了感染力。 一、华罗庚的有关资料 华罗庚出生在一个摆杂货店的家庭,从小体弱多病,但他凭借自己一股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终于成为一代数学宗师.

少年时期的华罗庚就特别爱好数学,但数学成绩并不突出.19岁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惊动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从此在熊庆来先生的引导下,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晚年为了国家经济建设,把纯粹数学推广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终生!华爷爷悉心栽培年轻一代,让青年数学家茁壮成儿使他们脱颖而出,工作之余还不忘给青多年朋友写一些科普读物. 下面就是华罗庚爷爷曾经介绍给同学们的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3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聪明的小读者,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知道帽子颜色的呢?“ 为了解决上面的伺题,我们先考虑“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因为,黑帽只有1顶,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这样,“3人2顶黑帽,3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们2人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看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拍手称妙吧.后来,华爷爷还将原来的问题复杂化,“n个人,n-1顶黑帽子,若干(不少于n)顶白帽子”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运用同样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并告诫我们: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

华罗庚的小故事6篇

华罗庚的小故事6篇 篇一:严格要求学生 华罗庚先生一直很重视青年数学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更多人才,他在清华园里的数学研究所开办了数学讨论班。 我国着名数学家王元先生那时就曾拿着苏步青和陈建功教授的推荐信来找华罗庚先生,希望能拜他为师。王元从小喜爱数学,一直非常仰慕华罗庚先生,立志要拜华罗庚先生为师。华罗庚先生看了推荐信后,并没有表示立即收他为徒,而是把他叫到黑板前给他出了个题目。王元一时发懵,思索半天没有想出答案。华罗庚先生严厉批评了他,并且罚他在黑板前站了两个小时。当天晚上,王元用心演算,第二天把结果报告给华罗庚先生。华罗庚先生听了十分高兴,后来又出了几道题。王元都顺利做出,华罗庚先生这才答应收下这个学生。 华罗庚先生对学生们严格要求,他每天黎明即起,然后去敲学生们宿舍的门,接着是和学生们讨论问题或授课,一干就是一天。有时睡到半夜,他忽然爬起来,穿上衣服又去逐个敲学生们的房门:“别睡了,别睡了,白天的题目还得再讲一讲!??”就这样,华罗庚先生忘我地工作,他对学生们说:“如果自己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了,就不是数学家了!”在老师的严格教导下,这些20多岁的小伙子,兢兢业业,勤奋不息,即使假日也不休息。 华罗庚先生选择学生时从不以貌取人,他在给广州中山大学作学术报告时,在听讲的学生中,有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青年名叫陆启铿,他听了华罗庚先生的报告后,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毕业后能分配到北京,在华罗庚先生的指导下搞研究。这个想法在旁人看来简直有点异想天开,当时华罗庚先生是万人仰慕的大数学家,不知有多少四肢健全的人以作华罗庚先生的学生为荣,他怎会收下像陆启铿这样的残疾青年呢?陆启铿反复思考之后,终于鼓足勇气给华罗庚先生写了一封信。他很快收到回信。在华罗庚的悉心指导下,陆启铿后来成为颇有造诣的数学家。 篇二:尊师重教 华罗庚1931年去清华大学工作后,每年寒暑假都会回乡,总要登门看望他的老

华罗庚谈数学

华罗庚谈“怎样学好数学” 华罗庚——享有世界声誉的数学家,自学成才的典范。生前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等职。以下是他在1962年对广东省数学会会员和中学教师的一次讲话中关于“怎样学好数学”的内容,相信对同学们学好数学会有所教益。 一、基本运算要熟、要快基本运算不但应当“会”,而且要熟、要快。这样的要求不但是为了目前的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证进一步学习的进度与质量,是为了运用自如。应当与“会了就可以,习题可以少做”的思想斗争。 二、要尽可能多做些习题应当尽可能地多做些习题,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地。不要以为多做习题搞得熟些是浪费时间,少做几个习题,煮成夹生饭那才是浪费时间呢!算术不熟练,做代数题时处处用到算术,每一个基本运算都比旁人慢,因而做代数习题所花的时间自然比那算术熟练的人所花的时间多了。不仅如此,如果一个人运算熟,在听老师进一步讲课的时候,对于一些与以往知识有关的推导部分很快地接受了,只要专听这一节课的主要的关键性的几点就可以了。而不熟练的人却必须枝枝节节地每步必细听,每步必细想,这样虽然把自己的神经搞得十分紧张而疲乏,但结果还不能抓住要点。换言之,基本训练熟练的人,他仅仅在已有的知识上添上一点或两点新东西,而不熟练的则势必处处被动,添上一大堆东西,当然也就串不起来了。 三、学好数学必须不怕算,要算到底客观事物的发展愈来越复杂了,要求愈精密了。如果要求运算一百次的计算中,我们错了一次,那我们的成绩不是99分而是0分,因为答错了!如果是“人造卫星”,它就硬是不肯上天。怎样来对付“烦”的计算?最好先有一些准备,其中包括思想上的和熟练运算技巧上的。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的故事:勤奋成才 (节选自王元《华罗庚》修改版)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更懂得用功读书。可怜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从老师那儿借来摘抄的50页的微积分。 华罗庚辍学期间,帮父亲打理小店铺。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 白天,华罗庚就帮助他的父亲在小杂货店里干活与站柜台。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有时入了迷,竟然忘记了接待顾客。时间久了,父亲很生气,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一大堆草稿纸拿来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时甚至把他的算草纸往火炉里扔。每逢遇到这种时候,华罗庚总是拼命地抱住他视之如命的算草纸,不让他的父亲烧掉。 华罗庚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他承受了常人难以设想的困难与阻力。不断前进,这倒反而锻炼了他。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就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华罗庚的故事:尊师重教 (节选自王元《华罗庚》修改版) 华罗庚1931年去清华大学工作后,每年寒暑假都会回乡,总要登门看望他的老师韩大受、王维克、李月波等以及他的同学、朋友。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1946年夏,华罗庚刚从苏联访问回国,又即将赴美访问。这一去尚不知何日归来,他特地回乡一行。这时,他的恩师韩大受与李月波也在金坛,他立即登门请安。当时金坛各界特别举行了欢迎韩大受与华罗庚大会。会前有人专程前来邀请华罗庚参加大会并讲话,华罗庚第一句话就说:“韩大受先生、李月波先生都在金坛,理当请他们两位讲话,否则哪有我说话的余地!”进入会场时,华罗庚坚持要两位老师走在前面,还用了一句数学语言:“百分之百应该是老师走在前面。”华罗庚搀扶着他的老师们进入会场,并安排他们坐在中间,自己坐在侧位。那天连窗子上都挤满了人,大家都要看看家乡出的这位数学天才。当有人称赞他是一个数学天才。他连忙站起来摇摇手说:“我不是什么天才,我是慢慢学出来的,在座的老师都知道。” 华罗庚对他的母校与家乡怀有深深的感情。他常说:“我的最高学历就是金坛初中毕业。”这句话包含着多少对母校与老师的怀念与感谢呀! 华罗庚非常感谢他的老师王维克,1961年,在南京的一次数学工作者座谈会上,华罗庚亲热的指着王维克的女儿王振亚说:“她父亲王维克先生还是我数学成绩的第一个赏识这哩!我这位中学老师,他不仅书学好而且在物理学、天文学方面造诣也很深,并且是一个有成就的翻译家,他还是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夫人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哩!”1950年,他在一次出差归来时,见到王维克给他的信,不顾劳累,立即回答,写道:“归后见书函盈尺,但不能不先覆吾师……” 正是这种尊师重教的优良品质和对数学坚韧不拔的追求与迷恋,才使他有了今天的伟大成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学界的巨星,为伟大的民族增光添彩。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生平简介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基点。 ■早年学习时期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得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着书不放。

华罗庚、苏步青、吴文俊谈数学学习方法

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 一、树立雄心、打好基础 数学是一门老老实实的学问, 来不得半点虚伪. 在数学研究中决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想不劳而获是绝对办不到的. 任何重大的数学成果都不是轻易地发明创造出来的. 学有成就只能属于那些有素养的人, 属于那些勤学好问的人, 属于那些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决不属于那些懒汉. 要想学习好必须树下雄心壮志, 要有决心、毅力, 要有蓬勃持久的朝气, 要不怕艰苦敢于钻研.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真理的长河有无数礁石险滩, 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 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 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 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华罗庚还对青年学生说:“取法务上, 仅得乎中”. 他勉励学生要把奋斗目标定得不妨稍高一点. 他又说:“发愤早为好, 苟晚休嫌迟. 最忌不努力, 一生都无知. ”他经常劝告学生, 攀登科学高峰, 要及早努力, 不要有“年轻明聪, 迟点无妨”的思想. 雄心壮志要有持久的热诚, 这种热诚是永恒的, 决不能是一曝十寒,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思想. 要坚持下去, 要有“长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打好基础主要是对一切数学的基本内容——数学概念、定理、定律、性质、公式等, 真正学深、学透、会用. 基础越坚固就越加有利于继续学习, 运用起来也就越加得心应手. 当然也就进步快, 并且易于攻尖登高.打好基础必须按步就班, 循序渐进, 切不可急于求成或越级而进.还需要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 不让它有一步落空. 譬如建筑宝塔, 要建得又高又大, 既不能建在沙滩上, 也不能有一层的不牢固. 否则, 必然倒塌无疑.怎样检验学习的基础是否已经打好? 主要表现在“用”上. 如果你能够“用”得恰当、正确, 就说明你真正学“懂”了. 如果你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提高了, 这就可以说明你学得较为深透了.一个人的知识要既有广度, 又要有深度, 才能称之谓有学识、有见解、有能力; 否则, 虽是读了很多书, 但不能应用, 认识未能提高, 又不能服务于人民, 也只能称之谓“书篓子” 二、认真的独立思考 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随之而来的是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要解决. 但在书上不一定能查出解决的办法, 老师们也不一定知道. 要解决这些新的问题, 就需要另辟蹊径,因此培养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特别重要的. 重要的科学发现、发明创造与深入的独立思考是绝对分不开的.对学生来说, 应当在学习的过程中, 或老师提出的问题中, 如有疑难, 就要认真加以思考, 问个到底; 对老师来说,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他的意思是说, 只是学但不去思考, 结果可能毫无新的 1

名人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

名人故事数学家华罗庚 【华氏定理】数学家华罗庚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另外他与数学家王元提出多重积分近似计算的方法被国际誉为“华—王方法”。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华罗庚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但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1948年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 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 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亲自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

华罗庚爱国的小故事5篇

华罗庚爱国的小故事5篇 篇一:好待遇也无法阻挡爱国心 一九四八年,美国的伊利诺大学想要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承诺会给他非常优越的待遇希望他能留在美国工作。那个时候,华罗庚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起接到美国,他致力于数学领域太久太久,难得和家人一起能够过上优越安静的生活,但是国外安逸的生活是无法埋没心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一九四九年,华罗庚看到了一则激动人心的消息新中国成立了。华罗庚非常高兴,把这则消息读了一遍又一遍,于是他决定回国报效祖国。这个决定不仅使在美国的华人惊讶,也使美国人惊讶。美国人不愿意让优秀的华罗庚走,于是不惜重金让他留在美国,但是什么也无法阻止华罗庚回国的热心。于是,他就这样离开了美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华罗庚的爱国事迹掀起了一股海外华人回国的热潮,华罗庚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他是伟大的也是神奇的。 篇二:报效祖国 就在他刻苦钻研数学难题时,1937年,中国开始了近代史上最漫长的抗日战争,间接的拉开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在英国留学的华罗庚听闻曰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后’他表现的极其愤慨。次年,华罗庚抱着报国的心思,从英国回到中国抗战的根据地,在西南联大任教。 中国抗战时期是华罗庚最为艰苦的岁月,但他还是先后完成了二十余篇论文和第一部数学着作《堆垒素数论》,该书成为数学研究中的经典着作,先后被翻译成为英、德、日、匈牙利等多个国家的语言。 华罗庚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他顺应潮流,投人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当中。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至5月,华罗庚受邀访问苏联。当时的 国民政府见识到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后,为了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萌生了研制的原子弹的心思,于是派遣当时中国科学界的一些顶尖人物前往美国考察。当年九月,华罗庚同李政道等人离开中国,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伊利诺大学担任教授。

华罗庚谈怎样学习数学

华罗庚谈怎样学习数学 □张绍东 (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210097) 华罗庚是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研究领域很广,著述很多.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堪称世界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他是受人爱戴的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和对人类作出特多贡献的伟大的学者. 华罗庚还是中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他积极倡导教改,对课程、教材、教法都有独到的见解,对促进中国数学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华罗庚经常作学术报告,讲述数学的重要性和功能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等.他还在一些学术刊物上著文,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现在仅就他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谈谈他的指导方法. 一、树立雄心、打好基础 数学是一门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在数学研究中决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想不劳而获是绝对办不到的.任何重大的数学成果都不是轻易地发明创造出来的.学有成就只能属于那些有素养的人,属于那些勤学好问的人,属于那些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决不属于那些懒汉.要想学习好必须树下雄心壮志,要有决心、毅力,要有蓬勃持久的朝气,要不怕艰苦敢于钻研.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还对青年学生说:“取法务上,仅得乎中”.他勉励学生要把奋斗目标定得不妨稍高一点.他又说:“发愤早为好,苟晚 休嫌迟.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他经常劝告学生,攀登科学高峰,要及早努力,不要有“年轻明聪,迟点无妨”的思想. 雄心壮志要有持久的热诚,这种热诚是永恒的,决不能是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思想.要坚持下去,要有“长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打好基础主要是对一切数学的基本内容——数学概念、定理、定律、性质、公式等,真正学深、学透、会用.基础越坚固就越加有利于继续学习,运用起来也就越加得心应手.当然也就进步快,并且易于攻尖登高. 打好基础必须按步就班,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或越级而进.还需要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不让它有一步落空.譬如建筑宝塔,要建得又高又大,既不能建在沙滩上,也不能有一层的不牢固.否则,必然倒塌无疑. 怎样检验学习的基础是否已经打好?主要表现在“用”上.如果你能够“用”得恰当、正确,就说明你真正学“懂”了.如果你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提高了,这就可以说明你学得较为深透了.一个人的知识要既有广度,又要有深度,才能称之谓有学识、有见解、有能力;否则,虽是读了很多书,但不能应用,认识未能提高,又不能服务于人民,也只能称之谓“书篓子”. 二、认真的独立思考 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随之而来的是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要解决.但在书上不一定能查出解决的办法,老师们也不一定知道.要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就需要另辟蹊径,因此培养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特别重要 ? 1 3 ? 《数学教师》1997年第9期●数学家与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_3000字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在中国,有一位数学家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华罗庚,人们往往把这个名字当作"数学家"、"自学成才"和"聪明"的代名词。随着"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的广泛开展.这位当代中国的传奇数学家在少年儿童中也广为知晓了。 华罗庚于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1924年从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年仅14岁的华罗庚便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里当伙计。他的中学老师王维克很欣赏他的数学才华,鼓励他继续自学数学。19岁那年,华罗庚突然染上伤寒,此后在腿部留下了残疾。

在病痛和贫困面前,华罗庚没有失望,反而更加迷恋数学,他四处寻找数学书自修。在那个小镇上只有三本数学书可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以及一本50页的微积分。他贪婪地把它们读得烂透,并尝试写些论文,投寄到《科学》、《学艺》等刊物发表。1929年华罗庚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Sturm氏定理之研究"(《科学》第14卷第4期)。1930年l 2月他又在《科学》第15卷第2期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文中指出,苏家驹的解法中把一个13阶行列式算错了。 这后一篇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的重视,系主任熊庆来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1931年,华罗庚经他的同乡唐培经教员引荐,被破例录用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图书管理员,这为他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到一年半的光景,华罗庚旁听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现代数学基础。在杨武之教授(杨振宁之父)指导下,两年之中,华罗庚写出了一批很有质量的数论论文。凭藉他的天赋和雄厚的学力,1933年,华罗庚被清华大学破格聘为助教。一个乡间来的青年人,只有初中文凭,居然能登上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台,这简直是一个奇迹。1934-1936年,华罗庚在杨武之等教授的关心下,深入研究数论,他阅读丁许多当时国际上数论权

华罗庚谈数学学习

难!有人说数学难!是否难于上青天?但时至今日,人们已能在月上徘徊,空间漫步。人类是不满足于现在,从“难”走向更难,要向宇宙空间飞去!实则上,有志者天下无难事,畏难者寸步不敢移,就登天来说:九十九难中,数学仅算其一难,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从牛顿力学开始就为计算卫星轨道写下了方程。牛顿以前,算星球轨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确很难。有了万有引力定律,至今人造卫星的计算早已不在话下。时代发展了,难的不难了,人类总是不畏攀登,一步一个脚印,后人踏着前人的脚印前进。当然一步登天难,三百年来一步一步,一代一代地前进,今天不是已初见成效了吗?就数学来说,也是如此。要想一步登天万难,但步步踏实,何难之有,君不见,自古失足坠崖者,都是一步落空人。 烦!有人说数学烦!是否烦过千头万绪、相关相联的人类经济活动。要钢!练钢要矿石,要煤要焦要电力,建炼钢炉本身还要钢,一要炉砖,即使有了原料,还要运得来,成品还要出得去,销得了。在生产矿石的时候又要挖掘机(钢做的),电力(烧煤的),木材(支撑圹道用的),修铁路又要钢轨、枕木、机车头,等等。一着出错,全盘牵连,一步落后,全队窝工。这么复杂的系统,岂是说空话就可以找得出头绪来的。不!一个不小心的决策,就会使比例失调,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甚至于造成灾难,但不怕烦,善御烦,搞得得法,便能收其左右逢源,稳步速见之率。这样的烦,是否比数学的习题要烦些?烦得多了!但御烦之道也少不了数学这一个助手,特别是有了近代的电子技术,助手更能发挥作用。但机器毕竟是机器,它们会的,都是人类已经会的。真正的主人还是有创造性的善驾驭这些机器的人,学好数学是其一个重要的环节。 板,死板!有人说数学太死板了!一点儿趣味都没有!然!把数学看成是公式的堆积,把定理作为该背诵的教条,把讲解说成为形式逻辑的推演,把考试弄成为死记硬背按标准答案不敢越雷池一步地生搬硬套,这样的情况岂能不死不板不僵化!僵化是科学的大敌,是社会发展的大敌。 但实质上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数学是自然科学中容易联系不同实际的学科之一,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得力的助手,西方有些学者指出:西方现代科学突飞猛进发展的两大支柱:欧几里德几何的推理方法,还有培根科学实验的倡导(当然他们可能漏掉了更重要的一点: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科学实验方法的优选和结果的处理也少不了数学,数学是同科学发展而发展的,它怎么会死会僵呢。就数学本身说,也是壮丽多彩,千姿

高二生必读:数学家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

高二生必读:数学家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难!有人说数学难!是否难于上青天?但时至今日,人们已能在月上徘徊,空间漫步。人类是不满足于现在,从“难”走向更难,要向宇宙空间飞去!实则上,有志者天下无难事,畏难者寸步不敢移,就登天来说:九十九难中,数学仅算其一难,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从牛顿力学开始就为计算卫星轨道写下了方程。牛顿以前,算星球轨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确很难。有了万有引力定律,至今人造卫星的计算早已不在话下。时代发展了,难的不难了,人类总是不畏攀登,一步一个脚印,后人踏着前人的脚印前进。当然一步登天难,三百年来一步一步,一代一代地前进,今天不是已初见成效了吗?就数学来说,也是如此。要想一步登天万难,但步步踏实,何难之有,君不见,自古失足坠崖者,都是一步落空人。 烦!有人说数学烦!是否烦过千头万绪、相关相联的人类经济活动。要钢!练钢要矿石,要煤要焦要电力,建炼钢炉本身还要钢,一要炉砖,即使有了原料,还要运得来,成品还要出得去,销得了。在生产矿石的时候又要挖掘机(钢做的),电力(烧煤的),木材(支撑圹道用的),修铁路又要钢轨、枕木、机车头,等等。一着出错,全盘牵连,一步落后,全队窝工。这么复杂的系统,岂是说空话就可以找得出头绪来的。不!一个不小心的决策,就会使比例失调,顾此失彼,

捉襟见肘,甚至于造成灾难,但不怕烦,善御烦,搞得得法,便能收其左右逢源,稳步速见之率。这样的烦,是否比数学的习题要烦些?烦得多了!但御烦之道也少不了数学这一个助手,特别是有了近代的电子技术,助手更能发挥作用。但机器毕竟是机器,它们会的,都是人类已经会的。真正的主人还是有创造性的善驾驭这些机器的人,学好数学是其一个重要的环节。 板,死板!有人说数学太死板了!一点儿趣味都没有!然!把数学看成是公式的堆积,把定理作为该背诵的教条,把讲解说成为形式逻辑的推演,把考试弄成为死记硬背按标准答案不敢越雷池一步地生搬硬套,这样的情况岂能不死不板不僵化!僵化是科学的大敌,是社会发展的大敌。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但实质上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数学是自然科学中容易联系不同实际的学科之一,也是自然科学

华罗庚的事迹_精选资料全面版

《华罗庚的事迹》 华罗庚的事迹(1):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 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我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 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的事迹(2): 华罗庚的故事:在数学上加倍用功 中学毕业后,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 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 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 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光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数学成绩不好引起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决心,必须要赶上去。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让大家去做。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询问:你看过《孙子算经》,它是中 国的?剩余定理?,传到西方后被称做?孙子定理?。老师又问:是你自我算的,那你说说,你

数学文化:数学家—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

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数学家的故事,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学时成绩平平的华罗庚,进入中学时,成绩还是起色不大,但惟独对数学情有独钟,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作业不是按部就班的模仿老师的做法,而是喜欢在练习本上“涂鸦”,就是我们主张的让孩子自己自主探索做法的过程。可见让现如今的主张让孩子自主探索对孩子思维的发展的好处。在独具慧眼的王维克老师的鼓励下,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和研究,成了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文凭在一定的范围内和能力是成正比的,可是,有些时候,我们错过了一个代表自己能力的机会时,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刻苦来弥补的,虽然,这样的刻苦需要付出的太多,让我们记住他激励后人的话吧:“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坚持不断的努力。”

数学家小故事:华罗庚的一生

华罗庚的一生: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 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高度赞赏了他的才华,并让他去清华当助理员,管管图书馆和收发文件等。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 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 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 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 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

华罗庚的成就

论数学家华罗庚的重要数学成就 (542班周海江1002507213) 摘要:华罗庚,国际数学大师。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他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写的课外读物曾是中学生们打开数学殿堂的神奇钥匙;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艰辛足迹……这位“人民的数学家”,为他钟爱的数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汗水。 关键词:华氏定理、优选法、统筹法、堆垒素数论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华罗庚的主要成就: 一、华氏定理与华氏不等式 1936年华罗庚到剑桥大学进修了两年,他师从哈代,积极参加剑桥大学数论小组的学术讨论班活动,迅速进入到该领域前沿。华罗庚潜心研究数论的重要问题,解决了华林(Waring)问题,他利(Tarry)问题等数学难题,其杰出才华在剑桥沃土上显露出来,在国际数学界引人注目。 华罗庚抓紧这两年的时间,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写了十八篇关于“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的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他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赞许。其中他的最有名的一篇论文“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代表了他的工作在这个领域的有着长期与重要的影响。 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朵夫(1891-1983),从1934年至1983年一直担任苏联科学院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的所长。他对韦尔和的估计方法及以素数为变数的指数和估计方法自30年代以来,对数论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堆垒数论方面得到不少深刻的结果,尤其是他对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基本解决及关于华林问题的结论是最为有名。维诺格拉朵夫的主要成就是发表在30年代,这也是华罗庚进入数论研究的高峰时期。他认真学习了维诺格拉朵夫的方法,虽然华罗

名人故事: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名人故事: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 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 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 当事务员。”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 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八 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从此,华罗庚 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 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 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 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 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 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 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 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着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

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 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 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 当事务员。”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 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20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 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在回国之前被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他放弃在国外优越的生 活条件以及优等的工作待遇,毅然决然的回国为祖国效力。他在英国的 剑桥大学留学时,只需要在一年的时间内研究一个数学领域的问题就可 以轻轻松松拿到博士学位。但是他来英国并不是只要一个博士学位,而 是要学到真正的东西。于是他专攻七八门的学科,在两年时间内写了不 下20篇的论文,其实这每一篇论文都很高深,都足以有资格拿到博士学位,他的“华氏定理”也是数学界的一大成果,华罗庚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视为剑桥大学的骄傲。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