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常见心理问题与护理

脑卒中患者常见心理问题与护理
脑卒中患者常见心理问题与护理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抑郁患者28例,有针对性心理护理并予抗抑郁药物干预,对比治疗前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效果满意21例(评分均值4±0.72),占75%.好转6例(评分均值9±0.57),占21.43%.效果不明显1例(评分值19)。总有效率为96.42%.结论:通过针对性心理护理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失语、偏瘫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心理护理;治疗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对2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旨在缓解抑郁症状,促进卒中病情的康复,调动患者积极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8例,均根据全国第2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与CT或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符合CCMD-3器质性抑郁综合征的症状诊断标准为入组条件。男16例,女12例,41~83岁,平均63.1岁。住院时间13~38天,平均(23±0.5)天。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症状评分[1],患者入院后即由主治以上神经、精神专业医师逐项评分填写量表。入院时量表评分与出院作对照,作为判定治疗效果的依据。量表总分反映病情严重程度,20分以上诊断为卒中后抑郁状态。随着病情好转总分减少,降至7分以下为效果满意,减为8~10分为好转,18分以上为效果不明显。根据入院时首次量表评分情况,作因子分析。归纳为:⑴迟滞性抑郁,⑵激越性抑郁,⑶焦虑反应,⑷躯体症状四个方面;有利于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抗抑郁剂治疗。 1.2.2心理护理的内容及方法心理护理在入院后即进行。内容包括:⑴重点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其悲观、焦虑不安情绪,树立疾病一定能治好的信念。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护理上从解决患者的日常生活困难着手,同时解决患者的躯体痛苦。对激越性抑郁者应予关心安慰,积极开导,使其正视病情,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对迟滞性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引导,消除沮丧,克服消极悲观心理,鼓励和指导功能锻炼,向患者介绍治愈的典型病例,增强治愈信心。⑵老年患病后要求康复的心理非常迫切,愿意让有经验的老医生和护士给以治疗和护理。同时容易出现情绪低沉,心情忧郁。认为自己年龄大,患病后留下残疾,不能照顾自己,反而给亲人带来麻烦,增加经济负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轻生的心理。这部分患者存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他们,正视现实,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信心。对失语的患者应用动作、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人体语言给患者以鼓励和安慰。 1.2.3药物干预在作好心理护理的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以精神与躯体性焦虑为主要表现者,用多虑平50~75mg/d,2~3次服用。对迟滞性、激越性抑郁患者予西酞普兰20~40mg/d,每日1次服用。伴有睡眠障碍者应用罗拉1~2mg每晚睡前服用。 2.结果28例经针对性心理护理与抗抑郁药物治疗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如下:效果满意21例(评分均值4±0.72),占75%.好转6例(评分均值9±0.57),占21.43%.效果不明显1例(评分19分)。总有效率96.42%. 3.讨论脑卒中后并发抑郁比较多见,文献介绍发生率约为30%~50%[2],并且认为急性期即发生抑郁。本资料28例均为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3]:⑴卒中后内源性抑郁,⑵对卒中后所产生的心理反应,⑶卒中后脑损伤的直接作用。发生机制可能与脑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NE)降低有关[2]。有学者认为卒中后抑郁的病残状态多为精神性而非躯体性。卒中后抑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如不及时有效的进行临床干预,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失语和肢体瘫痪的康复,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本研究提示;急性脑卒中并发抑郁,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4],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抑郁状态,总有效率为96.42%,效果满意。我们认为;积极防治卒中后抑郁,对患者失语及肢体瘫痪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人、家庭和社会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念,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例数尚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参考文献】[1]沈渔邨。

脑卒中的护理要点

脑卒中的护理要点

脑卒中的护理要点 日期:2006-8-24 11:33:02 【关闭窗口】 众所周知,脑血管意外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其致残率很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二传统的方法只重视药物的治疗,而忽视了护理的重要性,以至于许多病人因为没有得到优质的护 结石病、痛风患者康复园地黄金广告位招商!诚聘 聋哑耳鸣、头痛新疗法!中医治疤痕痤疮新进

展 理,而造成了皮肤完整的受损和关节孪痛变形,影响了日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现将卒中病人的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一、一般护理: 1、出血性脑血管病:绝对卧床,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患者头部可放一轻枕,抬高15—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无呕吐、胃出血和呛咳时给与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食,必要时给与鼻饲;保持床铺平整,柔软,干燥,会阴部清洁,干燥,大便通畅,预防便秘。高热时给与物理降温。定时翻身,切背,预防褥疮。 ?2.缺血性脑血管病;为防止脑血流量减少,患者取平卧位,急性期病人需卧床休息,避免活动量过大,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做好大、小便护理。预防褥疮和呼吸道感染,注意观察时结合体征及肢体瘫痪的进展程度。 二、专科护理 1.[床上训练指导]急性脑血管的病人大多

意识障碍瘫痪在床,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应重视肢体的功能康复,应教给病及家属: ①保持良好的功能位,良肢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 ②按摩 ③被动运动,在生命体征平衡后,无进行性卒中发生,除了注意良肢位的摆放,无论神志清楚还是昏迷病人,都应早期进行被动运动。 ④主动运动,当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见的主动训练方法为: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进行等,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和软弱肌群。 2.[床下训练指导]出面性疾病不能直接由床上卧位到床下站位,而应由一个从[床上平卧到半坐位→坐位→双腿放床边坐位→站立]的过程: ①站立,协助病人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渐移向双下肢,协助人员双手拉病人肩关节协助病人站立;若病人患肢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

---------------------------------------------------------------范文最新推荐------------------------------------------------------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4.6月-2005.9月在某三级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PSD患者45例,所有患者全部经CT或MRI检查确诊,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及符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标准(总分8分)。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43~86岁,病程<6个月者26例,6个月-1年者14例,>1年者5例。患者神志清醒,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智力障碍,内源性抑郁或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类实验研究的自身对照法,其方法是由经过培训的研究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日常生活评定(ADL)Barthel指数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定,作为初评,然后进行护理干预,时间为1个月,再由该研究者为患者做上述评定,作为末评。1.2.1心理护理(1)沟通交往与心理护理发病阶段,首先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情况,制定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在了解了心理需求和动向之后,应多与患者接触,注意与他们的感情沟通。根据职业注意恰当的称呼,切忌以床号相称。(2)在了解了心理需要和动向之后,多与患者接触,注意与其感情沟通。以坦诚的态度与他们交谈,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详尽耐心地解释患者的疑问,声音要大而不急,语调要柔和,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3)以下是对各类型患者的心理交流与沟通技巧对生活不能自理、心境抑郁(心境低落)悲观厌世的患者,为其讲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注意事 1 / 7

早期心理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早期心理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 影响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心理和情感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背和社会背景,神经系统缺损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每天均常规给予神经内科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心理和情感障碍的护理干预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和8周进行HAMD抑郁量表评定,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进行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4周、8周的HAMD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两组治疗后8周神经系统缺损评定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早期心理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康复 急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对健康危害极大,不仅威胁患者的生命,而且严重影响幸存者的生活质量。而抑郁症的发生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和情感障碍表现形式,并对预后有重要影响。有学者指

出:抑郁影响患者的运动及认知功能的恢复,影响其康复效果[1]。本文通过对3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康复后的疗效观察,旨在探讨早期心理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确诊的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60例,均是以抑郁为主要表现的心理和情感障碍患者,并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定,均无意识、听理解和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均按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进行诊断[2],并经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抑郁症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 男15例,女15例年龄(61.1 ±3.8)岁;病程(11.2 ± 2.7)d。脑梗死25 例,脑出血5例;HAMD评分为轻中度抑郁26例,重度抑郁4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60.9 ± 3.6)岁;病程(10.9 ±2.4)d。其中脑梗死24例,脑出血6例;HAMD评分为轻中度抑郁25例,重度抑郁5例。两组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改善循环和脑代谢,营养脑细胞,对症治疗等,同时采用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物理和作业治疗,并配合以针灸,按摩等。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分阶段针对性实施心理和情感障碍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心理支持:包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之中也称之为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康复治疗对针对脑卒中患者出现的认知障碍、卒中后抑郁以及肢体瘫痪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新的康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1]。而如何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2.1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2.2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体位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

脑卒中病人的护理

脑卒中病人的护理 概念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表现 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常见的预兆: 1、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2、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3、于平时不同的头痛。 4、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 5、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6、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7、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8、整天昏昏欲睡,处于嗜睡状态。 9、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10、双眼吐感一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 护理措施: 脑血管病患者中有20%左右的人有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语言辨别障碍、失读和失写。不管哪种情况,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对语言障碍的康复训练十分必要。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家属,都应该积极而耐心地有计划地帮助患者恢复说话能力。 1、对不会说话的患者,首先教他用喉部发“啊”音,也可以让他用嘴吹火柴诱导发音,因唇音最易恢复。能发音的患者,先随训练者念字和词汇,然后可以独立练习,由易而难,由短而长。还可以给患者一面镜子,让他看别人的口型,对着镜子随时矫正。当患者的读音基本独立时,让患者听常用词句的前半,让他说出后半。 2、对语言辨别、理解困难的患者,要做言语刺激训练,可在患者面前摆些图片,让患者按训练者的口令指图,一个图片一个图片的进行,当指误率仅为30%时,再增加图片数目和词汇。同时做命名练习,给患者看图片,让其说出名称还可以做听语字练习,训练者念字或词汇,让患者指出图片上的字或词汇。对于失读的患者,则让他读卡片上的字。对失写的患者,则要教他抄写、听写和自己书写。 3、有的患者病情复杂,如伴有视觉障碍者看不见东西,就让他接触实物,再叫出物名;对伴有一音障碍的患者,由于言语器官无力、肌张力异常或失调,就要进行呼吸训练,使

脑卒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脑卒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摘要]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是威胁老人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1],而且是致残率甚高疾病,大约70%一80%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2]。脑卒中发病急,进展恶化快,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手段。为了能使脑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院前急救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急救;护理 脑卒中是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为了能使脑卒中病人及早得到救治,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做好急救工作及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院外急救措施 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目的是使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救治,原则上要求出诊迅速,首先要挽救病人的生命,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对病人进行适当处置后再进行安全转移。 1.1准确判断病情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种类型。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出血,多为动态发病,病情凶险,易出现脑疝等并发症。主要以突然摔倒后意识不清、剧烈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栓,为静态发病,以肢体功能障碍、失语为主要表现[3]。进行急救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发病情况,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 1.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同时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如病人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血压升高等症状时,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医务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行急救,为院内的进一步救治赢取宝贵时间。 1.3防止病情恶化 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误吸或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人。抽搐者应及时给予镇静剂,放置保护性牙垫,预防舌咬伤、舌后坠,大小便失禁应及时清理并保持皮肤的干躁清洁。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迅速给予脱水治疗以减轻脑水肿。 1.4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建立静脉通路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为保证脑的灌注压,原则上不主张降血压治疗,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以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缺氧加重脑水肿,不利病情恢复。 1.5迅速转运与途中监护 在进行转运前应充分评价患者的情况,对潜在的危险进行预测,给予各种必要措施使病情达到转运状态。在转运过程中应正确地搬运患者[4]。原则上脑卒中病人应尽量减少搬动,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早期的搬动病人可加重出血加重诱发脑疝形成,在护送途中病人应取平卧位,头部稍抬高,搬动病人应轻微进行移动,尤其注意对头颅的保护,减少振动。但院前急救受现场环境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争取尽早将病人转运至医院。转送前向病人家属或随车人员交代病人病情以及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同时与医院急诊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之中也称之为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康复治疗对针对脑卒中患者出现的认知障碍、卒中后抑郁以及肢体瘫痪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新的康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1]。而如何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

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体位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穿脱衣服、个人卫生、餐具使用以及淋浴、如厕等ADL训练,训练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采用与之相符的促进技术,安排科学合理运动量。在运动训练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服用去甲丙咪嗪、百解忧等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所谓的吞咽障碍,主要是指患者食道上括约肌、咽喉、双唇、舌以及食道功能遭受损伤之后,导致的进食障碍现象。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对其口面肌群进行的感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 失语康复护理具体措施脑卒中损伤发生在患者言语中枢时,就会导致患者失语,相关资料显示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出现失语症状,严重影响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失语主要包括运行性、命名性和感悟性失语等几种。失语可能会自然恢复,但若进行语言训练则可加快言语训练的速度和进程。语言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的失语类型、程度等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在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口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实施面对面教授,通过实物配合手势增强患者理解能力,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语言能力。 心理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一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和抑郁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与指导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与指导 发表时间:2011-05-31T10:04:06.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梁威 [导读] 急性脑血管病通常被称为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梁威(辽宁电力中心医院康复中心辽宁沈阳 110002)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218-01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问题分析指导 急性脑血管病通常被称为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患者达150-200万,其中10%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患者,致残率高达70-80%,不同程度的残疾使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进而有21-50%的人出现持续性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恐惧、激发性抑郁等心理问题[1~3]。 脑卒中的治疗发展至今,已不仅仅限于神经内科的治疗范畴,需要整合多种医疗资源,比如康复学、心理学、中医学等等,为脑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健康指导。社会工作者和病人家属也要了解一些相关知识,通过团队的共同合作达到平复患者的焦虑心情,促进患者对治疗的依从,配合适时的康复训练,才能对卒中患者的恢复取得良好的效果。 1 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分析 卒中后由于偏瘫导致躯体结构的破坏,还有令人恐惧的残疾生活的开始,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出现悲伤和忧郁。由于生活不能自理,一切求助于人,感到自己很没用,不愿出门,不愿面对朋友和同事,怕别人嘲笑自己。家人的过分照顾导致患者在生活方面完全依赖他人,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甚至没有主动行为,根本不能与家属合作完成康复训练动作,使康复计划无法实施。人们常把患者的这种消极、被动行为归因于脑神经器质性损伤所致,而忽视了心理方面的原因,更有患者由于语言、认知和身体残疾,导致心理上的悲观、压抑,而患者不能有效地缓解心理矛盾和压力,当周围的人不能领会他的行为意图时,或强迫他完成某项事情引起肢体疼痛时,表现为焦急、愤怒,就以攻击的方式发泄不满,如发脾气、打人、骂人、摔东西、大声喊叫等。另一类患者由于得不到家人的照顾、理解和关心,因而感到自己是废人,是家庭的累赘,出现自责,内疚,情绪低落,抑郁,甚至轻生。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与病变部位有关,如大脑颞叶损伤会造成认知功能障碍,出现失认、失语等,边缘系统、额叶损伤会出现情感障碍。家庭对患者的影响,由于家人的无微不至的照顾,百依百顺,使患者的行为更加依赖,情感脆弱,固执。 2 心理问题的指导及内容 首先要对患者抱以热心和真诚的态度,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以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为基础,耐心听取患者及家属述说,用支持安慰、乐观的语言引导患者对其取得的点滴进步反复给予鼓励,帮助患者增强信心,缓解和消除负性情绪,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矫正其不良情绪和行为,最终使患者自己建立起合理应对环境的能力,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分析和解释患者提出的疾病相关问题,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并邀请恢复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使其战胜疾病的信念不断加强。指导、鼓励患者表达情感,通过表达,了解他们的心理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患者完成角色转换并正确接受残疾[4],选择适当时机让患者全面了解病情,帮助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念,进而正确面对现实,接受残疾,尽快认同新的社会角色,重新认识自己,发现并积极开发自己的潜能,让他们认识到残疾不是社会的负担,更不是耻辱,残疾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有共享社会的平等权利,这样有利于促进患者充分参与康复训练,提高训练质量。 只有更多地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特点,加强心理问题指导,才能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使他们早日康复。参考文献 [1]栾军祥,张向荣,张志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0,5:16-22. [2]王刚,崔利华,陈立嘉,等.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6(4):149-152. [3]杨明明.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4):159-160. [4]宓忠祥.角色转换在残疾人心理康复中的意义和运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1):34-35.

脑卒中昏迷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要点

脑卒中昏迷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要点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是威胁老人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1],而且是致残率甚高疾病,大约70%一80%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2]。脑卒中发病急,进展恶化快,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手段。为了能使脑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院前急救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脑卒中;急救;护理脑卒中是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为了能使脑卒中病人及早得到救治,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做好急救工作及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院外急救措施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目的是使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救治,原则上要求出诊迅速,首先要挽救病人的生命,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对病人进行适当处置后再进行安全转移。 1.1准确判断病情脑卒中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种类型。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出血,多为动态发病,病情凶险,易出现脑疝等并发症。主要以突然摔倒后意识不清、剧烈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栓,为静态发病,以肢体功能障碍、失语为主要表现[3]。进行急救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发病情况,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 1.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同时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如病人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血压升高等症状时,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医务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行急救,为院内的进一步救治赢取宝贵时间。 1.3防止病情恶化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误吸或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人。抽搐者应及时给予镇静剂,放置保护性牙垫,预防舌咬伤、舌后坠,大小便失禁应及时清理并保持皮肤的干躁清洁。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迅速给予脱水治疗以减轻脑水肿。1.4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建立静脉通路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为保证脑的灌注压,原则上不主张降血压治疗,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以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缺氧加重脑水肿,不利病情恢复。 1.5

2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护理效果探讨

2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护理效果探讨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评价其临床干预 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见抗抑郁治疗的同时进行常规护理和生活护理;观察组接受常见抗抑郁治疗的同时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护理效果、HAMD评分、B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1.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干预1个月、3个月的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B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B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快速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标签:脑卒中;抑郁;干预护理;效果分析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发生在中风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障碍性疾病[1]。它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思维内容障碍及意志活动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胃肠道、心血管、呼吸等多系统的临床不适症状,甚至部分患者出现厌世和自杀等行为。脑卒中后抑郁症会明显影响患者的全面康复,主要表现在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升高、使躯体疾病治疗复杂化、影响肢体及语言的康复等,是影响患者功能恢复和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因此,对脑卒中后抑郁症进行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和干预护理是非常必要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本文特针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68例脑卒中伴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4例。对照组134例患者中,男70例,女64例,年龄35~78岁,平均(54.5±7.5)岁;观察组134例患者中,男68例,女66例,年龄36~79岁,平均(54.8±7.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HAMD评分、发病时间、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2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均给予抗抑郁治疗措施。同时,对照组给予

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护理

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2-12-07T10:40:22.6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徐晶丁园珠杜媛媛[导读] 通过说教,使患者建立生活的信心,使患者感到生活的温暖,心情愉快,减少顾虑,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 徐晶丁园珠杜媛媛(包头市北方重工集团医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302-02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的缓解和神经功能的康复。方法通过于患者进行有效地语言、行为的交流,给予心理调适和疏导。结果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症状缓解。结论规范心理护理和治疗能显著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有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全面康复。【关键词】脑卒中抑郁心理护理康复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达67.74%[1],不利于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病人主要表现为精力减退,兴趣丧失,精神运动迟滞,缺乏自信心,甚至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影响病人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增加了自残率和病死率。大多数患者不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及早正规的康复治疗,延误最佳的康复锻炼时机,这对卒中患者的康复极其不利[2]。通过对60例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 1 对象 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患者60例。年龄40—76岁,男35例,女25例。脑出血24例,脑梗死36例。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度的诊断标准,并经CT证实,其中抑郁症病人符合脑卒中后抑郁诊断标准[3]。全部意识清楚,无理解障碍。 2 方法 内容包括如何正确对待脑卒中,坚持锻炼的重要性,学会药物自我处置方法,从而提高服药的依从性,了解发病诱因及自我应对的方法,教会病人如何调节自我情绪,如何预防疾病,生活技能,社会技能训练[4]。采取交谈方式,针对病人的具体心理特点,谈其关心、感兴趣的话题,此过程中给予心理调适和疏导。 3 结果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治疗非常有效,可以明显缓解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抑郁症状,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其临床意义在于病人心理的恐惧、委屈等情绪得到释放并受到理解与关怀,焦虑怀疑心理得到解除,社会关系得到改善。 4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并发症,病人担心疾病能否恢复,担心给他人造成负担,对未来失去信心,有失落感,自卑,自责,兴趣减低。因此,护理人员要将心理护理贯穿始终,及时调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以心理康复促进功能康复。脑卒中发生后,患者恢复肢体原有功能的欲望较强烈,适时给予心理支持能消除抑郁情绪,促进主动锻炼[5]。采取开导、鼓励、暗示、支持等方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宽松安静的治疗环境,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耐心听取患者疑问,给予及时答复。组织引导患者阅读书报,看电视,听新闻,对病人有积极意义的问题展开讨论,以影响他们对社会及人生的态度。使用亲切鼓励的语言对病人的表现做出价值判断,以影响并改善其心理状态。通过说教,使患者建立生活的信心,使患者感到生活的温暖,心情愉快,减少顾虑,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 患者的心理障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医护人员要敏锐、细心地体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时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去改善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指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康复训练,并动员家属积极配合,使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达到最大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周迁璋,贾艳滨.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1998,24(2):66-69. [2]NarushiMa K,Roblnson Rg.The effect of early versus late antidepress treatMent on physical iMpairMent associated with post stroke depression:is there a tiMe-related therapeutic window[J].J Nerv Ment Dis,2003,191(10):645~52. [3]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413-414. [4]包锡卿,王庚鑫,刘贤臣,等.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干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60-262;259. [5] 牟善芳,孙兆贞.中风早期瘫痪肢体中医手法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0,15(9):513-515.

脑卒中病人便秘的护理

脑卒中病人便秘的护理 2015年1月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管疾病。便秘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后便秘发生率3O% ~6O%,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由于用力排便致血压及颅内压增高,导致已有症状加重,诱发再出血及再梗死,造成预后不良,给患者精神和生活上带来极大的负担。针对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护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心理护理 (1)让病人及家属认识到排便的重要性。 (2)对患者热情关怀,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病情允许时可下床如厕,对在床上排便者,排便时医护人员及其他人员应尽量回避,同时用屏风或隔帘遮挡,解除患者顾虑和害羞心理。排便后及时开窗通风,避免异味使患者尴尬。 (3)按时督促病人定时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二、饮食指导 在保证每日营养、能量的基础上,增加饮食中膳食纤维含量和饮水量。同时保证充足的进水量,每13清晨空腹饮温开水或蜂蜜水2o0~300ml,刺激胃肠蠕动。多食润肠通便的粗纤维食物,如香蕉、芹菜、韭菜、

土豆、红薯等。留置胃管鼻饲时可将蔬菜、水果拌成匀浆从胃管内注入。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三、排便训练 因晨起后结肠运动较为活跃,早餐后易引起胃一结肠反射E ,选择此刻训练排便,易建立条件反射,日久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可行提肛运动3~5次/d, 3O~5O下/次,以锻炼盆底肌的功能,促进排便。排便时注意力集中,不看报纸、不做其他的事情。 四、腹部按摩 脑卒中病人病情稳定后尽早床上被动活动,定时翻身、叩背,按摩下腹部。患者排空膀胱后取仰卧位,双下肢尽量屈曲,腹放松,学心放在腹壁上,沿升、横、降结肠顺时针按摩20~30圈,2~3次/d,手法由轻浙重,按摩至左下腹时可稍加用力,以促使粪便下行。按摩后,按气海、天枢、双下巨、双三阴交穴,每个穴位按压lmin左右。也可在足内踝后方、向上四横指,做向心方向按摩r3]。此区是肛门直肠反射区,按摩有利于排便排气。 五、用药指导 对便秘较顽固者,如既往有便秘史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缓泻剂,如番泻叶5~]0g代茶饮或服用芪蓉润肠口服液,可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排便。若有便意但排出困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102例脑卒中病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及护理。结果:经2-3周康复治疗及护理,使病人肢体功能得以恢复,效果显著。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有利于日常生活能力及躯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我国成人的常见疾病,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医疗支出的特点,一旦发病将会给社会、家庭和经济上带来沉重的压力[1]。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102例脑卒中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 从2011年1月~2011年6月收治102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62例,女40例,年龄35~79岁,平均63岁。均经CT证实为急性脑血管病变,其中脑梗塞56例,脑出血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所有患者均在我科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使用脱水剂、营养神经的药物。早期加入康复护理。 2护理方法 2.1基础护理:(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呼吸、血压、心率的变化,球麻痹患者要防止异物导致窒息。(2)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防止口臭,促进食欲,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食物残渣及呕吐物。(3)饮食护理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应少食多餐,以流质、半流质易消化饮食为主。(4)体位改变每1~2h定时翻身,侧卧或半卧位,健侧与患侧交替,为了防止患肢肿胀,应抬高患肢。每次变换体位后,应用软枕垫好患侧肢体,可降低“废用综合征”的发生率,有利于功能恢复,预防褥疮。 2.2 康复护理 2.2.1良姿位摆放:保持四肢的良好位置是为了预防关节挛缩,防止和减少痉挛的发生。 2.2.2肢体按摩和被动活动: 在生命体征平稳后,使用循环压力泵对肢体进行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并起到消肿止痛作用。然后各关节依次按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动作要轻柔,节律要缓慢,幅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引起疼痛。每日2次,每次每个关节至少重复活动3~5次。 2.2.3坐位训练: 如果患者发病时没有意识障碍、或者意识障碍极轻、生命体征稳定,从发病的2~3d起就可以开始进行坐位训练。开始时,可以利用折叠病床,取半坐位45°,每次坐5min。病情稍重者,为慎重起见,半坐位角度可以再小些30°,每次坐5min。训练应循序渐进,交叉增加坐位角度和坐起时间。角度一般以每次增加10°为宜,坐起时间以每次增加5~10min为宜[2]。除少数患者因体位性低血压需采取半卧位短时过度外,多数患者可直接从卧位进入坐位。坐位分床上坐位和轮椅坐位。床上坐位要求脊柱垂直床面,髋关节保持近于直角。双足分离,膝部垂直,双足平放于地板上。轮椅靠背可使脊柱屈曲过度,可在其背后置一硬板,以保持躯干直立、髋关节屈曲[3]。 2.2.4站立:应用电动起立床,协助患者患者平躺到床面上,足底与站立板相接触,然后装上扶手板,调节扶手板高度使患者感觉舒适,然后用固定绑带将患者固定在床面上。按动直立按钮,训练床面开始逐步倾斜,可以一直运动到床面处于垂直站立位置。但应注意有序训练,遵守“循序渐进”原则,根据训练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训练时间。 2.2.5主动运动: 协助患者开始由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首先将患者双手十指交叉,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做上举运动;双膝屈曲,尽量使髋关节伸展,帮助患者把双下肢放到床边,便于屈膝伸髋。

浅析脑卒中患者的护理

浅析脑卒中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6-11-22T14:21:17.3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14期作者:刘林 [导读] 造成了皮肤完整的受损和关节孪痛变形,影响了日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现将卒中病人的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病科 611130 【摘要】众所周知,脑血管意外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其致残率很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二传统的方法只重视药物的治疗,而忽视了护理的重要性,以至于许多病人因为没有得到优质的护理,而造成了皮肤完整的受损和关节孪痛变形,影响了日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现将卒中病人的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一、一般护理: 1、出血性脑血管病:绝对卧床,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患者头部可放一轻枕,抬高15—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无呕吐、胃出血和呛咳时给与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食,必要时给与鼻饲;保持床铺平整,柔软,干燥,会阴部清洁,干燥,大便通畅,预防便秘。高热时给与物理降温。定时翻身,拍背,预防褥疮。 2.缺血性脑血管病;为防止脑血流量减少,患者取平卧位,急性期病人需卧床休息,避免活动量过大,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做好大、小便护理。预防褥疮和呼吸道感染,注意观察时结合体征及肢体瘫痪的进展程度。 二、专科护理 1.[床上训练指导]急性脑血管的病人大多意识障碍瘫痪在床,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应重视肢体的功能康复,应教给病及家属: ①保持良好的功能位,良肢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 ②按摩 ③被动运动,在生命体征平衡后,无进行性卒中发生,除了注意良肢位的摆放,无论神志清楚还是昏迷病人,都应早期进行被动运动。 ④主动运动,当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见的主动训练方法为: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进行等,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和软弱肌群。 2.[床下训练指导]出面性疾病不能直接由床上卧位到床下站位,而应由一个从[床上平卧到半坐位→坐位→双腿放床边坐位→站立]的过程: ①站立,协助病人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渐移向双下肢,协助人员双手拉病人肩关节协助病人站立;若病人患肢力量较弱不能踩实地面时,协助人员可以双膝抵住病人患肢膝关节,双足夹住患足,病人将双手置于协助人员腰部,以利于轻松站起,但病人不要用力拉扯其衣服,以防跌倒。站立时协助人员应注意站势,教病人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不要耸肩或抬肩,腹部伸直,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 ②步行,行走前,下肢肌力先达四级,注意姿势,以免产生误用综合症。步幅均匀,频率适中,伸髋曲膝,先抬一足跟部,重心转移,另一脚跟亦先着地,重心又转移之后足,开始下一个步态同期。 ③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可指导病人进行进食,穿脱衣服,双手交替排球,拨算珠,捡豆子等自理活动,以促进病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3.[语言训练]教给病人噘嘴,鼓眼,眦牙,弹舌等,每个动作5-10次,教病人学习发(pa,ta,ka)先单个连音重复,当病人能准确发音后,三个音连在一起重复发音,每日重复训练次数,直到训练好为止,语言训练是个复杂的过程,需病人,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循序渐进,由音到词,由词到句,不能急于求成。 4.[吞咽训练]指导病人进清谈,少渣,软食为主,饮水量呛咳时,应尽量减少饮水,以汤汁代替。进食时抬高床头30-45°,将食物尽量放在腱侧部。 三、心理护理 中风病人因病程长,发病迅速,致残率高以至于引起病人忧郁,紧张,焦虑,烦躁,甚至轻生,这些不良的情绪刺激不但使病人在思想上产生消极对抗,使中风病人失去锻炼的信心,而且对人体各系统产生影响,如使呼吸频率加快,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此时,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的给与病人心理疏导,安慰病人,消除不良情绪刺激。实践证明,不良的情绪可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促使去甲肾上腺、肾上腺素及儿茶酚氨分泌增加,以至于全身小动脉出现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易导致再中风。而处于兴奋状态和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这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四、预防指导 ①定期复查 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③忌烟酒 ④合理饮食 ⑤生活有规律,持之以恒的生活锻炼 ⑥及时发现并控制 参考文献: [1]徐航,张玲.预防脑卒中患者并发坠积性肺炎的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14:1329-1330. [2]董云英.脑卒中患者护理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6:293. [3]冷晓辉,解红文,吴玉琴,戎美清,甘荣燕.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防跌倒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07:627-629. [4]潘朝霞,周雅,卞红琴,戴爱明,周学萍.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8,12:17-18+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