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建筑 普米族民居特点简介

普米族建筑 普米族民居特点简介

普米族建筑普米族民居特点简介

>普米族传统房屋为纯木结构,用直径12厘米左右的去皮杉木,四角探头垛成木墙,一米长左右的顺木纹劈成的木板瓦,从屋檐向屋脊一层一层搭头铺成人字形屋顶,当地人称这样的房子为木楞房、木垒子。这种房子不仅就近取用木料,备好料后建造起来也快捷,搬迁时按编号拆装也很方便。每户由正房、面房、厢房围成能做晒场的院落,各房转角的空当设狗窝、鸡笼,也有用栅栏、柴堆遮挡的。带门楼的院门正对着的平房就是正房,建在高台上,是院落的主建筑。正房四角立柱,中央竖一大柱,称擎天柱,意为神灵所在之处,有祖先神灵护佑的意思。以中柱为依托,在屋内中间、高两米处建一个半楼,空出火塘上方,并留两块能滑动的木板瓦以利排烟采光。正房是家庭的多功能居室,房门朝东,一般为两大间,设房门一间为正厅。正厅里靠山墙设太平灶,由高约0.3米的木架围成一个土台,以粘土夯实台面,也叫锅庄、火塘,上面立着金属三脚架,后面放有锅庄石和灶神的佛龛。过去火塘周围设板铺,家人夜晚围火而眠,现在大部分家庭只作为做饭、烤火和祭祀、待客的地方。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另一间隔成几个小间,储藏粮食和其它长期存放的物品,也是有产妇时的产房。厢房和门楼都是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畜禽,放杂物、干草。大门外挂有牛、羊的头骨,为避邪之物。每年杀猪后都把猪下颚骨挂在屋内,有的人家已挂了十多个,象征财富和美好生活。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传统民居是建筑起源、理论本源。中西方传统民居都具有史前的特点。各种差异的影响都颇为深远,我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民居的比较,感悟在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理解民居发展的深刻意义。 标签:民居民俗文化等级思想地域庭院 0 引言 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1 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湖南传统建筑

湖南传统建筑 湖南传统建筑有哪些呢?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全省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面积居全国第10位。其地势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省内大于海拔2000米高点的分布与地势总特点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东、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湖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其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同时也是生态旅游大省,其矿产、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 湖南传统建筑——湖南湘西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主要建筑景观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天人感应,崇尚自然;聚族而居,奉祖为吉;营地制宜,就地取材。其布局特点也表现为三个方面:体态自由、秩序明确;遵循自然、巧于取舍;开合有度、公私分明。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朴素

的地方文化特色,这里的传统民居不拘一格,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深受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及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湘西传统民居在城镇的布局上不求方正规矩,而是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其中尤以苗族土家族吊脚楼独领风骚。 “吊脚楼”是湘西民居最典型也是最独特的建筑型式,一般建于山坡或河岸边,主要因为这些地方平地不多,为了扩充屋场,扩大使用面积而为之,竟产生了一番意外的审美效果,山间、水边随处可见,它是苗族、土家族居所的代表建筑,这其中要以湘西凤凰古城吊脚楼最为典型,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充分利用水面以上空间,在河岸外悬挑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有些下面还有通到水畔的石踏步,极具地域特色。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状。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由于湘西地区属山地地形,地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层既可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安全。吊脚楼无论是在结构、装饰还是布局上,都能不同程度地适应土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土家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巧妙利用自然空间进行布局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家先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浅谈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76149079.html, 浅谈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宋雪峰 来源:《大观》2016年第10期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和建筑艺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民居改造中,既要传承民族建筑文化,又要创新民族建筑艺术。本文对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民居;改造;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云南是我国世居民族和特有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据统计,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0%以上的自然村有12000多个,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约70%。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类型多样:如分布在滇南、滇东南、滇西地区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壮族、德昂族、彝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干栏式、吊脚楼民居;滇西北、滇中地区的彝族、普米族、纳西族摩梭人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井杆式、木楞房、垛木房民居;滇南哈尼族聚居村镇的蘑菇房民居;滇南、哀牢山区的彝族聚居村镇的土掌房民居;滇西地区的白族、彝族、纳西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滇西北的藏族地区的平顶碉楼民居;滇西北地区的傈僳族聚居村镇的千脚落地房民居;滇中、滇西一带的汉族、彝族、满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一颗印、合院式民居等,堪称中国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大观园。 一、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与建筑艺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发展,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必然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也会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在创新中得到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为因果,传承与创新互为表里,建设需求和建筑艺术总会处于相对平衡。特别是提取和重构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造型、图案、色彩,提炼标志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对民族传统民居进行装饰;运用民族文化符号,或改变民族文化符号的组合关系,结合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表征、空间构成、环境意识、营造技术,创新设计出特色浓郁的时代经典民族特色民居,使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改造后更为新颖和突出。因此,对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既是传承传统民族建筑文化,又是创新民族优秀建筑艺术,是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则 在传统民居改造中,要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必须坚持4个原则:一是保持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原则。在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保护与改造过程中,要严格保持原有民居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不改变传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外立面特征和基本材料。二是修旧如故的原则。在修复村镇内具有保护价值的濒危建筑物或构筑物时,使用旧木料、旧石料、旧砖瓦等材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谈湘西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政管学院08公管2班吕枫学号:20084012089 传统古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和广泛的旅游市场。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古都重镇,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湘西地区也遗留了大量的传统民间建筑 湘西地处山区,木材丰富,山民历来喜建木房,木结构居所十分普遍。木房为全木结构,木柱、木梁、木壁、木窗、木门、木地板,屋顶盖瓦。三柱四棋、四排三间的木结构穿斗式房屋是湘两山区民居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吊脚楼——湘西的特色民居 “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淳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吊脚楼也伴着甜美的歌声深深映进了熟悉和不熟悉湘西的人们的脑海里。吊脚楼是湘西民居中颇为流行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土家、苗、汉等民族都有建吊脚楼的习俗,以土家山寨中最为常见。吊脚楼的形成,既有气候环境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历史成因。湘西雨水多,云雾多,空气潮湿,加之山中野兽、毒蛇出没,为适应山区环境,古时即有干阑式建筑。后逐渐演变而成吊脚楼。历史原因,主要是在土司统治时代,开征“火坑税”,多一个火坑就要多一份税。贫穷的山民难以承担这些额外负担,因此,兄弟之间很少分家,同居一屋,室不容住,只好就地挨着正屋搭建偏屋。山区平地很少,建房修屋,常选在溪边坎上,加盖“偏厦”,屋场地不够,只能悬空挑梁穿枋延伸,吊脚建屋而居。久而久之,传承至今,便成了现在的特色民居——吊脚楼。 早期吊脚楼,柱大枋粗,与正屋成一字形。其构架是加长各层穿枋,托起往外伸出部分,柱子吊脚下去,楼面铺上木板,即成。这样的“楼阳台”,屋檐处理采用单檐悬挑、屋面反翘的结构,“飞檐”悬出正屋,造型舒展向上;用料讲究天然取材,弯梁和挑梁均不加工修饰,以天然生成为上等;基础采用木柱吊脚,建造简易,省工省料。整个吊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近代以来的吊脚楼,既求坚实,又逐渐讲究工艺,重视装饰,且形式上也与早期吊脚楼有所不同。布局往往与正屋成90度直角;结构上,转角处常以三、四块挑枋交叉穿过两柱,托起翘檐;屋顶多为歇山顶,制作精致。屋架自成一组,因作厢房用,按“客不欺主”之俗,一般不高于正屋房脊。吊脚楼外设悬挑走廊,二面走廊俗称“转角楼”,三面走廊称“走马楼”。走廊栏杆雕“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悬柱(也称“吊瓜”)或为八榜、六棱、四方形.或雕成绣球、会瓜状,涂彩漆,着五彩,山野气息十分浓郁。 吊脚楼内格局,上层多为闺房、卧室,书香人家作书斋;抑或为土家、苗族姑娘们织锦、绩麻、打花带的场所;或作晾晒衣被的阳台。底层一般不作正式房问,或为谷仓,或为柴房,或养牲畜。有的吊脚楼,干脆架在溪流之上,仅作夏

厦门古民居建筑艺术欣赏

厦门古民居建筑艺术欣赏 厦门第二中学石清泉 教学设计意图 1、知识体系分析: 本课程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内容,本课结合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17课《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18课《漫步中外建筑艺术》、20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等课程,把《厦门古民居建筑艺术》引入课堂,通过鉴赏、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同时培养学生对优秀的厦门古民居建筑艺术的热爱与珍惜。 2、教学环节设计的合理性 本课以“问题教学”为主要形式,以一个问题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分析、研究与解决问题,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入部分以现代建筑“厦门国际机场候机楼”为切入点,引出古民居的建筑艺术特色,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教学过程中,结合问题的提出、学生亲自动手搜索资料、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不断地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美术鉴赏课学生只要带两只耳朵就可以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欣赏鼓浪屿民居时,通过设问、回答与小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课程的最后环节,从古民居屡遭破坏的现状给学生引出如何保护民居的研究性课题,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与课外延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同时也唤起学生乃至全社会对我国古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珍惜。 3、教学反馈设计的合理性 基于对本班学生的了解,许多学生由于在升学压力的作用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即使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情都无暇顾及,所以对厦门古民居的建筑艺术知之甚少。因此导入部分的设计应该可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程内容的兴趣。教学中的网络搜索资料和小组竞赛本身就是学生兴趣的活动,预计学生的反响会更为热烈。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竞赛的热烈程度,判断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舟山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舟山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区域文化是人类一种群体生存理念的沉淀,产生这种理念的生存环境则是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舟山海洋文化即是海岛居民长期生活实践的提炼。以岛为家、与海生息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特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褥,果隋赢哈,不待贾而足”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区域文化可以归结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舟山海岛传统民居是舟山海洋文化中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记录着舟山的人文历史、社会变迁,也是海岛居民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 一、民居建筑的分类及特点民居建筑是流动的诗、立体的画、人与自然和谐的乐章,是人类在漫长的生存、发展中文化的凝聚。舟山由于环境和历史原因,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多种的格局。明清长期海禁以后,定居舟山的居民行业特点逐渐明显,渔业、农业成为舟山当时的两大主要行业。行业特点的差异导致了居住理念的个性化,加之渔、农群体生产、生活环境的不同,居住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明清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在中国的萌芽,海外贸易、东南物流。商贸、运输开始成为舟山一种新兴的营生方式,打破了原来以渔业、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行业格局,商贾宅院从此成为海岛民居建筑的一个新的亮点。此外,舟山有不少民间建筑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民居建筑,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海岛居民的意识形态、生存理念的泛现,因而也将其列入传统民居建筑范畴。渔家民居:随着第四纪最后一个冰期结束,冰川融化,海侵形成了舟山群岛。在尚未出现农作生产以前,舟山先民应该与其他内陆原始部落一样以采集、狩猎的方式获取生活资料。所不同的是舟山先民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海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海鲜食品)。“靠海吃海”势必要傍海而居。为避台风侵袭,既靠近海边又三面隆起的山岙是先民居住的理想环境。一来,山岙三面隆起能够抵挡台风侵袭,对房屋以及海湾里的舟楫起到有效的保护;二来,山岙的海滩往往比较平坦,便于泊舟、作业。这一古老的海岛居住理念一直得以传习,甚至如今的渔村大多还是处在这样的山岙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多数山岙渐渐被渔家民居充满,房屋结构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舟山传统渔家民居除少数大户人家拥有木骨泥墙的瓦房外,以茅草屋为多数。这种茅草屋的结构非常简单:毛竹构架,茅草结顶。块石拌土砌墙,终年冬暖夏凉。“三间房屋中间堂,台风来了罩渔网”。六、七十年代以后,海岛渔村开始出现了称之为“墙头搁”的民居形式。“墙头搁”顾名思义就是房屋没有柱子,檩条直接搁置在墙头上。房屋的形式与以前的茅草屋并无两样,通面常见三间,少有四间、五间。一般坐北朝南,中间堂室(分前、后堂),西侧卧室,东侧厨房。厨房是主要生活活动区,对于以近海涨网作业的渔家来说,厨房又是简单的作坊,一般要在厨房内安置数口大缸储藏腌制海产品,所以厨房的占地面积要比堂室或卧室大。然而多出的面积不是沿房屋纵轴线的延伸,而是厨房向屋前方向的突出,使房屋的平面布局如同L形。外洋作业的渔家民居,房屋的结构、形式与近海作业的渔家民居相同。差别在于外洋作业的渔家屋前往往有两根标志性的高大“旗杆”,为修补渔网所用。建造“墙头搁”时,先在地基上用块石、泥土、石灰砌筑起隔成三间房的四道墙壁,在墙壁的顶部等距离搁置檩条,檩条上再置椽子、小青瓦。七十年代以后,当时还是十分奢侈的水泥出现在渔村,“墙头搁”的木制檩条此后被钢筋水泥制作的檩条所取代。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得益于改革开放,渔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三层砖瓦小楼排列有序,几乎完全取代了以前的“墙头搁”。如今,只是在个别边缘海岛偶而可见块石结构的传统渔家民居。位居山岙的渔村,房屋之间前后相接,左右相连,布局紧凑、集中。每当遭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扰,村民们必定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各家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情景在具有较强凝聚力的舟山渔村根本不可能出现。渔民驾船出海,船上所有成员就是一个生死与共的集体,每个人的利益就是大家共同的利益。海上捕鱼作业需要团结协作。遇到凶险,更是需要每个人竭尽全力,共渡难关。长此以往造就了渔民勇敢、果断、无所畏惧的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西部民居采风 (三) 辛克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艺术 云南历史文化悠久,在旧石器时代有元谋猿人。新石器时代,云南大部分地区就有各族的先民活动。公元前1260年左右商代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当时已形成一个较大的村落,人们已会建造简单的木构架房屋。 风格各异的建筑结构 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木结构,有抬梁、穿斗、井干、人字木屋架,密梁平顶五种。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为白族,彝族,纳西族所采用,如白族,纳西族的 三坊一照壁 即三合院, 四合五天井 ,即由四坊组成的四合院。较大住宅则由几个三合院或四合院纵向或横向组成重院,彝族、哈尼族也大体相同。人字木屋架为傣族竹楼中所用,密梁平顶用于土掌房,受汉族影响的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民居,与汉族建筑一样能做到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布朗族、基诺族为干阑式建筑结构,呈现出通透,灵活的建筑风格。彝族、哈尼族,全部或局部采用土掌房,用毛石脚,夯土或土坯墙,密梁铺草抹泥楼面,平屋顶结构,房屋组合符合地形,高低错落,朴素优美,富于变化。呈现出深厚朴实的建筑风格。采用平房的佤族、拉祜族民居用土坯墙或竹笆墙草顶,呈现出原始粗犷的建筑风格。 井干式民居建筑,是古代井干式建筑形式的残余,多为居于高山林区的少数纳西族、傈僳、普米族、独龙族、藏族和彝族采用。可就地取材,不受经济条件限制,施工简单,利于 抗震,是一种用木头叠起来的木楞房,如张衡 西京赋 , 井干叠而百层 ,这种建筑具有原始、古朴、粗放的建筑风格。 一颗印 民居建筑,是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俗称单房)及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故称 一颗印 。正房三间,两层,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两边耳房为二层,吊厦式,称 三间两耳 ,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坡向内院,在外墙处,作一小转折成短坡,坡向墙外。所有房间均朝向天井采光通风,外墙多不开窗,仅在 云南彝族一颗印民居 二楼有个别小窗,形成封闭式的外端,前围墙颇高,常达厢房上屋檐口,围墙正中立一大门。无侧门或后门。平面及空间布局非常紧凑,形成灵巧内向,封闭式的外观特点。在昆明及滇中、滇南等地区的彝族常采用此种建筑结构和造型。 奇特的民居造型 各少数民族民居,在造型上最为典型的如景颇族倒梯形悬山屋面,德昂族歇山屋面呈半圆形如同毡帽的造型,元阳地区哈尼族民居中的脊短坡陡屋面,远望似菌子(蘑菇),哈尼族奇特的住房群 即一个家庭要盖一幢干阑式 大房屋 母房称 拥戈 ,为中心房屋。依照大家庭内成 41 ARCHITECTURE AND C ONS TRUC TION 2000-11

客家围屋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2) 2.客家围屋的空间形态 (4) 3.客家围屋的建造特点 (6) 4.其他 (7) 5.总结 (7) 6.附录:参考文献 (8) 摘要 围屋又称围龙屋、五凤楼或府第楼,是客家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满足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客家围屋不仅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而且蕴含着丰富文化积淀和客家人勤奋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客家人别具一格的文化成就,寄托着客家人深厚的情感,是客家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是客家传统建筑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客家文化和民族心态,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综合反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房屋选址、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都无不体现着客家人的思想价值观。围屋不仅是文化载体,同时也是客家文化的表层结构和具体表现。 本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关键词:客家围屋五凤楼围龙屋府第楼

引言 围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博大的内涵奇特构图,深邃的文化艺术气质,作为一种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显示着它的建筑魅力。 自古以来,客家人为营造既能满足生理需要,又能满足心理需要的居室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客家围屋不仅展示着客家传统文化的横断面,反映着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与特征,同时还凝聚着客家及其先民的智慧和进取精神,体现了客家传统文化的成就。 对于围屋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认识和了解客家的历史文化成就及其对缔结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对今后的城乡规划与民居建设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在客家围屋的建筑元素中,有许多独有的东西。相较其他民居,客家围屋有着其他民居已经失落了的精髓气质。 对于客家围屋的研究,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下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1.1基本平面布局 围屋的基本平面布局是:中轴线上有由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的三一体的厅井空间,至少有上下两堂,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成图,横屋以二、四、六对称双数排。大门前有禾坪和半圆形水池,而且前低后高、中轴高两横低。典型平面如下图所示:

古代民居建筑艺术风格

古代民居建筑艺术风格 在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间(220~589年),中国建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在进入南北朝以后变化更为迅速。建筑结构逐渐由以土墙和土墩台为主要承重部分的土木混合结构向全木构发展;砖石结构有长足的进步,可建高数十米的塔;建筑风格由前引的古拙、强直、端庄、严肃、以直线为主的汉风,向流丽、豪放、遒劲活泼、多用曲线的唐风过渡。 在魏、蜀、吴三国至东晋十六国这二百年间(220~420年),建筑技术没有大的进步,南北方的宫殿等大型建筑基本沿袭传统做法。史载东晋建康太庙建于公元387年,长十六间,墙壁用壁柱、壁带加固,可知仍是土木混合结构建筑。当时北方比南方落后,南方如此,则北方可知。 南朝自齐开始,宫殿转趋豪华,官员和士大夫的第宅也日渐侈大。梁建立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在都城、宫室、塔庙诸方面都有大规模建设。北朝的北魏自平城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吸收中原地区魏晋传统和南朝在建筑上的新发展,建设都城、宫室并大修寺庙。南北朝中后期,南方、北方在建筑上都有所发展,在构造及风格上都出现较大变化,是以后隋唐建筑新风的前奏。

从现存汉阙、汉壁画、画像砖、明器中都可看到,汉代建筑的柱阑额、梁枋、屋檐都是直线,外观为直柱、水平阑额和屋檐,平坡屋顶,没有用曲线或曲面之处,风格端庄严肃。三国两晋时大多沿用汉代旧式,尚无重大改变。到南北朝后期,随着较大规模兴建宫室、寺庙活动的推动,木构架技术的进步开始出现变化,除前文所述改汉以来柱列上承长阑额为每间用一阑额,增强柱列抗侧向倾倒能力外,还出现两种新的做法。其一是使正侧面柱列都向内并向明间方向倾斜,称“侧脚”;其二是使每面柱子自明间柱到角柱逐间增高少许,称“生起”。采取这二种新做法主要是使柱网在承受上部荷重后,柱头内聚,柱脚外撇,有效防止倾侧扭转,加强柱网稳定性。但这同时也使得立面上柱子由汉式的垂直、同高、阑额为水平线,变为内倾、至角逐渐增高和阑额呈两端上翘曲线。随阑额上翘,檐檩、挑檐檩也上翘,因而屋檐也呈两端微微上翘曲线。汉代屋顶本是直坡的,但往往把主体建筑四周回廊的屋檐做得略低于主体屋顶,斜度也稍平缓一些,以便室内多进些阳光,遂出现了二阶段两折屋顶。为减轻直屋顶的沉重感,在东汉后期已出现把正脊和垂脊、角脊头加高显曲线的做法,利用屋脊上翘造成屋顶轻举效果。这两种做法随着立面和屋檐出现斜线、曲线而有所发展,最终形成下凹的曲面屋顶。在屋角部分,汉以来的做法是用一根四十五度角梁,屋身以外挑出部分的椽尾就插在角梁两侧的卯口里。因屋檐平直,卯口偏在角梁下部,为构造上弱点。檐口出现上翘以后,就可以顺势把卯口抬高使椽背与角梁背同高,这就加强了檐口至屋角处翘起的程度,形成了中国建筑中特有的翼角起翘做

彝族民居

少数民族建筑的瑰宝 ——彝族民居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展成熟,民族建筑元素丰富的少数民族,每个地区的不同支系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受到彝族文化影响的典型彝居则大致分为五类,分别为杈杈房、木罗罗房、瓦板房、土掌房和三房一照壁。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频繁思念迁徙中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习俗的20多个支系,人口约657万,居全国各民族人口排列的第10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四省区。 作为农牧兼营的民族,彝族村寨多选择在地势险要的高地 或斜坡上,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在高山区一般为散居,平 坝河谷地带则为聚居。彝族民间对住址的选择与民间信仰紧密 相连。虽各地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将“上边有坡养羊,下边有 田种粮”作为理想的地方。杂居区的彝族受汉族“风水”观念 的影响,选择房基地时多考虑“龙脉”宝地。 彝居作为我国民居之一,与其他民族建筑一样是彝族社会 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逐渐累积沉淀、承传的产物。尽管不同时 基地选择 期、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彝居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却受到彝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选址,从室内空间布局到居室功能,从建筑结构构造到装饰,都映射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 每个地区的不同支系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受到彝族文化影响的典型彝居则大致分为五类。 (一)杈杈房这是旧时彝族的传统民 居,常见于贵州彝寨和四川凉山彝村,是贫 苦的阿加和呷西居住的一种简易房舍。一般 以两根插入地下的树杈叉做柱子,一根树干 横在叉上作为横梁房架,四周用茅草或竹遮 掩围合而成,无墙壁。(如右图)

(二)木罗罗房这是小凉山林区曲诺居住的传统民居。就地取用原木纵横交错叠成并式结构,构成房屋的整体,由下部支撑结构和上部庇护组合而成为复杂式纯木结构居舍。 (三)瓦板房这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民居。墙体主要有土夯墙、竹笆墙、木板墙或混合墙四种,墙上安放栋梁构成屋架,上部从两边向内多层出挑,且层层抬高,构为内拱。外墙也采用多层出挑,类似室内拱架。屋机耕多为悬山,在双坡屋面上盖有两层木瓦板,下层在两板相砌处搁一板再用石板压上。除此之外,也常见石板、瓦片、禾草作屋面材料。 (四)土掌房这种民居多见于云南南部彝区。其特点是先用粘土筑墙,墙高到2-3米时用木椽封顶。顶上铺粘土,然后经洒水捶压形成平台屋顶,顶上可作晒场或凉台,室内冬暖夏凉。土掌房有正房、厢房之分,正房为三开间两层楼房,厢房为平房。土掌房主要流行在云南中部哀牢山、无量山的广阔山区,这里的彝族村寨多修建于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 土掌房的结构是用木梁承重,四周夯土为墙或垒石、土坯墙,内隔墙用木板或土坯。木梁上架横梁和檩条,上面铺木板或劈柴, 其上再铺柴草和粘土,拍打严实,即可 防雨防寒。 土掌房一般包括楼层(正房)和平 房(厢房)两部分,楼层的存粮间直通 平房房顶,是晾晒农作物或堆放粮草、 瓜果的场所。讲究的还有“正三两耳” 围建成封闭庭院式。正房高大,楼下是 家长住以及待客的地方;矮小的耳房为 厨房和子女住的地方。土掌房模型 (五)三房一照壁这类彝居常见于云南大理一带。主房顺山而建,两侧耳房较低,再加一照壁,为土木结构的组合民舍建筑。屋顶为瓦盖或草盖,有的带履,有的不带履,吊履、鹦哥房用木板搭成踩楼。主房高于耳房,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前面垂檐形成前出廓的势态,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梁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后三面用地基墙围护,前面及室内用木板分隔,主房由墙到顶,屋面排出。

传统民居与地域建筑文化探究

传统民居与地域建筑文化探究 摘要: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类建筑的源头和基础。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随着技术层面的日益趋同,千城一面的建设模式越来越多的侵蚀着我们的城市,人们对历史文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渐行渐远,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不知道、不了解、不认同民居这种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载体。本文就河南本土传统民居与地域建筑文化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键词:传统民居;地域性;建筑文化;价值体现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济繁荣,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造就了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脉。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对周边地区的建筑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反之,周边地区的建筑文化对中原建筑文化也有一定影响。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使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形式与周边地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 一、河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及分布 河南各地传统民居资源丰富、风格多样,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在现存传统民居实体中,豫东和豫北地区的四合院、豫西地区的靠崖窑洞与地坑院建筑以及豫南地区的抬梁式与穿斗式建筑构架的巧妙结合型民居,都代表了河南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建筑类型,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在偏僻山区或丘陵地带均有遗存。如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的郏县临沣寨、太行山下的寨卜昌村,连寨墙都基本保留完整;又如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以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保存的完整程度而在全国同类建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些传统民居是中国民俗建筑中独具特色的部分,是中原文化的象征,凝聚了中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状况,是文化、艺术、技术、审美观念的完美结合。这些现存民居为中国民居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二、河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 中原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脉,使民居形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很大差异。院落的基本形式和院落的组合方式是两大常见类型。院落的基本形式。从平面布置分四种形式,四合院、三合院、窑洞院和大别山区的前后排房院。四合院与三合院在河南各地分布广泛,这些院落还可以以院作为一个单元,进一步组合成为中型或大型复合型院落。河南各地的四合院、三合院形式大体相同,由四面或三面房屋围合而成,院落中轴线明显,正房坐中,倒座相对,两侧厢房对称分布。现存河南民居中组成四合院的房屋以二层的房屋居多,如豫东叶氏宅院、豫北马氏庄园、寨卜昌民居、豫西康百万庄园等。在河南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与审美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与审美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最为鲜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其中,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其重要的一支,且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国建筑从简单的遮风避雨发展到融入了民族文化审美元素进行装饰,56个民族在民居的建筑装饰形式有不同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份,这是祖先留给我们又一笔丰厚遗产。研究中国民居建筑装饰的整体风貌。是对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传统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 百看不厌、玩味无穷。 在传统民居装饰中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松耐寒,寓意人应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同理,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鸳鸯象征夫妻恩爱,松鹤表示健康长寿。传统中国建筑

的开间数、踏步数,都有讲究。古人崇“阳数”(奇数),以“九”为尊,九字或九字的倍数是佳选。 北京四合院有优于其它任何住宅形式的居住环境,它有宽绰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院落,有高度的私密性和亲合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北京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及其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元,可向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适合于各种不同规模的家庭居住。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和空间构成体现着以家长为中心的封建家庭秩序,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意识的反映。北京传统住宅装修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图案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修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灯笼是光明和喜庆的象征,以抽象的灯笼图案作为装修窗格图案,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光明的生活的向往。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清康熙、乾隆营造圆明园、避暑山庄和承德外八庙,模拟全国重要建筑和名胜,象征宇内一统。明堂上圆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征天地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