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放射治疗进展

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放射治疗进展
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放射治疗进展

结肠癌淋巴转移是不是没救了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由于结肠癌预后较差,很多病人在发现出现淋巴转移时比较恐慌,会发出是不是没救了?的疑问,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结肠癌发生转移是中晚期患者最长表现出来的症状,大家都知道转移后的结肠癌治疗起来相比早期结肠癌更为困难。主要是因为结肠癌转移主要表现在淋巴结上,一旦在手术时没有彻底清扫,就很有可能出现结肠癌的再复发,及再次转移,如此反复,直接影响着病人存活期的长短。 那么,结肠癌淋巴转移是不是没救了?专家指出,在西医治疗领域中,结肠癌淋巴转移一直是个难题。多年来,医学界许多学者常忽视中医理论研究,以及中药治疗开发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然而,大量实践表明,对于结肠癌晚期淋巴转移病人,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 众所周知,对癌症治疗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但病人需要知道,结肠癌出现淋巴转移,意味着癌细胞已经扩散,手术属于局部治疗,虽然能够暂时减轻癌灶压迫,但却无法实现标本兼治,因此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康复,术后如何做好巩固措施至关重要。 临床上,也常常有病人因忽略后续的巩固治疗,因术后复发失去生命。由于结肠癌晚期病人身体虚弱,放疗、化疗毒副作用大,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中药巩固,中西医结合有利于攻守病情,调养病情,减轻痛苦,早日实现康复。研究表明,结肠癌淋巴转移术后喝中药有两大优势: 一是可以“扶正祛邪”“培元固本”,修复手术造成的元气大伤,增强机体免疫力与耐受力; 二是可以有效清除机体游离及术后残留癌细胞,改善原发性癌灶生存环境,铲除易致癌“土壤”,实现标本兼治。 临床上,在中医治癌领域,三联平衡疗法具有不错的患者口碑,治疗效果受到很多患者的认可,该疗法是由出身于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拥有三十余载临床抗癌实战经验的袁希福教授,创立的中医药疗法。 该疗法具备中医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软坚散结、以毒攻毒”等优势,并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应运而生,且治疗费用低,适合治疗各个时期的癌症患者,能有效抑制病情的恶化,增强患者的身体机能、减轻痛苦延长患者的寿命。 温馨提示,结肠癌晚期出现淋巴转移,虽然治疗难度大,但也并不是等于死亡,病人树立乐观心态,做好全面科学护理,进行中西医综合治疗,完全可以战胜“癌魔”,向死亡说“不”。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0407838.html,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 作者:文明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目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作分析。方法:研究中纳入经临床病理学 证实的颈部淋巴结患者120例为对象,将其各项临床数据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结横径增加与内部回声不均匀时提示颈淋巴结转移,淋巴门存在血流信号时提示非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结论:颈淋巴结是否转移判断时的超声指标为淋巴结横径增大、内部回声不均、有无淋巴门血流。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颈部淋巴结为出现在颏下三角中的淋巴,通常纳入颏部及口底、舌尖等部位,注下颌下淋巴结与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等。临床上均见颈部淋巴结组织由鼻、鼻窦或者咽、喉以及口腔、面部等部位的淋巴回流,其恶性肿瘤转移情况的诊断尤为关键,与临床治疗时的方案选择密切相关。故本次研究旨在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情况作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120例纳为对象:男性为87例、女性33例;年龄为18-65岁,均值为(38.15±5.93)岁;经临床病理学证 实为:转移淋巴结患者92例:原发肿瘤肺癌40例、甲状腺癌21例、鼻咽癌8例、喉癌3 例、淋巴瘤20例。非转移淋巴结患者28例:反应性增生10例、颈淋巴结炎18例。纳入患者病情均经临床病理学证实,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研究中内容均知晓,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心、肝、肾等其他重大脏器疾病,以及语言/听力/精神障碍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选飞利浦IU 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将线阵探头频率设置为7.5MHz;扫查最佳肿大淋巴结二维超声及彩色血流成像后作分布图,并将淋巴结扫查过程中的各方面数据详细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各项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经超声扫查得出:淋巴结转移患者横径大于非转移患者,其中32例34.8%呈内部回声均匀状、60例65.2%为不均匀状,7例7.6%例存在淋巴门血流、85例92.2%无淋巴门血流,上述情况与非转移淋巴结患者比较存在差异,P

淋巴癌转移早期症状有哪些

哈医大四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官方发布 淋巴癌转移早期症状有哪些? 淋巴癌作为危害我国人均健康前几位的恶性肿瘤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医疗专家的关注,专家介绍,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发现越早确诊、越早治疗其预后越好。因为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候大多患者已经出现淋巴转移,所以及早的了解淋巴癌转移症状势在必行。 【淋巴癌常见转移现象】 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中晚期淋巴癌患者可伴随转移症状的出现,淋巴癌转移后可表现在全身多个不同部位,恶性淋巴瘤转移至肝脾可引起肝牌肿大;肿瘤细胞浸润肺部和胸膜可导致咳嗽、胸腔积液;同样浸润骨骼可引起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淋巴癌转移的话,大多首先侵犯表浅或纵隔、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少数可原发于结外器官。较多的淋巴癌转移患者在早期表现为无痛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后其他部位的亦陆续发现。淋巴结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坚韧,均匀,丰满。一般与皮肤无粘连,在初期和中期互不融合,可活动。到了后期淋巴结可长到很大,可互相融合。 【淋巴癌常见转移部位】 淋巴瘤的肝脾转移:引起肝脾肿大;淋巴瘤的胃肠道转移:有腹痛、腹胀、肠梗阻和出血的表现; 淋巴瘤的肺和胸膜转移:淋巴瘤的胸肺转移引起咳嗽、胸腔积液,这是淋巴瘤的常见转移方式之一。 淋巴瘤的骨骼转移: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淋巴瘤的皮肤转移:引起皮肤搔痒、皮下结节; 扁桃体和口、鼻、咽部转移:引起吞咽困难、鼻塞、鼻纽;淋巴瘤的神经系统转移:引起脊髓压迫、颅神经病变等等。 【治疗淋巴癌转移就选生物治疗有效控制病情】 对于淋巴癌患者的治疗来说,我们要清楚明白一个道理。淋巴癌通常关联多个系统、免疫和转移等各种可能,而并非某个器官的孤立疾病,设计治疗方案就需要全方位考虑,否则很可能给患者造成病毒残留、病毒转移、高复发率、高治疗费等一连串的严重后果。个体化生物治疗:是根据患者的机体情况、淋巴癌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提高生存质量。是现阶段治疗淋巴癌的理想方案,是目前绝大多数淋巴癌治疗的基本原则。

超声在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解析

超声在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1)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检查53例术前喉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所见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超声检查发现并与手术切除对照符合的淋巴结总数196个,超声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92.0%,特异性为86.9%,准确性为89.8%。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内部回声不均、髓质变形或缺失、周边型及混合型血流预示淋巴结转移。结论:超声在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超声诊断;喉癌;淋巴结转移 Diagnostic 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Metastases of Cervical Lymph Nodes in Patients with Larynx Carcinom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diagnosis of the cervical lymph nodes(CLN) metastases of larynx carcinoma. Methods CLN of 53 patients with larynx carcinoma were observed before surgery,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surgery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Results A total of 196 CLN in 53 cases were analyzed.The sensitivity,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ultrasonography in evaluating metastasis were 92.0 %,86.9% and 89.8 %.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lymph nodes with inhomogenous internal echo,eccentric medulla or without medulla, Ⅲ and Ⅳ vascular pattern suggested metastasis positive. Conclusion Ultrasonography is valuable in detecting metastatic lymph nodes in patients with larynx carcinoma. Key words: Ultrasonography;Larynx carcinoma;Lymphatic metastasis 颈部淋巴结转移在喉癌患者中较为常见,准确的评估淋巴结转移对肿瘤的分期、预后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应用超声检查对53例喉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进行术前检查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旨在探讨超声在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及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及目的:研究和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 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5年2月收住入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7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颈清扫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情况及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原发灶包膜浸润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颈部分区转移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Ⅵ区转移率最高,达51.30%。患者年龄大于45岁、伴多灶病变、Ⅵ区淋巴转移3枚以上及原发灶包膜浸润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原发灶包膜浸润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多集中于Ⅵ区,其次是Ⅲ区,行颈清扫术时应着重清扫Ⅵ区;原发灶包膜浸润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临床上对患者是否施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辅助判断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es of 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178 cases of 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3 to February 2015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patients’age,gender,tumor size,primary focal capsular invasion were analyzed.Result:The proportion of lymph node metastases of different partition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In Ⅵzone,the transfer rate was the highest to 51.30%.The rates of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ho were older than 45 years,with multifocal lesions,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Ⅵregion more than three and with primary focal capsular invasion were higher(P<0.05).Moreover,multifactor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imary focal capsular invasion of 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 was a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es(P<0.05).Conclusion:The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es of 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 is more focused on the Ⅵand Ⅲzone,so clinical neck dissection shall focus on cleaning these partitions especially the Ⅵzone.In addition,primary focal capsular invasion as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es of thyroid carcinoma can be a indication to judge whether lymph node metastases exists. [Key words] 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Lymph node metastasis;Distribution regularity 近年来我国的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虽然其恶性程度不高但早期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尤其转移至颈部淋巴结的可能性约为21%~90%[1-2]。而对于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颈部淋巴结清扫范围以及是否实施常规或预防性颈清扫术一直是临床治疗争论的焦点。在此,对笔者所在医院甲状腺外科18个月内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综合治疗长期生存一例

131? ?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2018年4月第12卷第2期Chin Arch Gen Surg (Electronic Edition ), April 2018, Vol. 12, No.2 例患者左肾积水,考虑受压所致,尽管缺乏组织学特征[6],最终 诊断仍应结合组织病理学诊断。 脾淋巴管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会引起局部的浸润,因此 手术切除是治疗首要选择[7-8]。用全切除术治疗较大或有症状 的淋巴管瘤,能够预防复发、感染、扭转和扩大。淋巴管瘤很 少变成恶性肿瘤,其预后一般较好[9]。不过Moulin 等[10]报道由 于囊性淋巴管瘤破坏了肠系膜根部,导致肠功能衰竭。因此,在与脾大及左上腹疼痛等相关疾病鉴别之后,及时行脾淋巴管瘤切除术治疗。治疗干预的延迟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本例的计划手术方案是对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脾囊性淋巴管瘤切除术,但由于在囊肿切开过程中,囊液流出加上吸引器的快速负压吸引,引起囊腔中压力迅速降低,造成囊腔间隔中存在的血管网破裂和大量出血。术前未能预料此种情况发生,脾脏交通血管网的破裂出血较难控制,腹腔镜下止血困难,尝试纱布加压止血,未能达到满意效果,转而开腹行脾切除术。查阅近年来相关病例报道文献中,此类问题鲜有报道。因此,手术操作过程中值得引起术者的重视和防范。在术中行囊性淋巴管瘤减压过程中,应该缓慢进行,使囊腔内的压力缓慢降低;分离囊壁要仔细,对于细小血管尽可能结扎止血,避免过分使用电凝,以免在手术过程中增加出血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Ioannidis I, Kahn AG. Splenic lymphangioma[J]. Arch Pathol Lab Med, 2015, 139(2): 278-282. 赵方, 陈鹏, 胡明道, 等. 儿童脾巨大囊性淋巴管瘤一例[J/CD].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8, 12(2): 130-131. [2] Duvvada S, Senapati D, Challa SR, et al. Cystic lymphangioma of spleen in adults[J]. BMJ Case Rep, 2017, 20(2): 278-280. [3] Kim SY, Kwon HJ, Park HW, et al. Multiple cystic lymphangiomas of the spleen: radiologic and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J]. J Med Ultrason (2001), 2015, 42(3): 409-412. [4] Rodriguez-Montes JA, Collantes-Bellido E, Marin-Serrano E, et al. Splenic lymphangioma. A rare tumour. Presentation of 3 cases and a literature review[J]. Cir Cir, 2016, 84(2): 154-159.[5] 任延德, 李向荣, 龙莉玲, 等. 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CT 表现 与病理相关分析[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5, 34(5): 833-836.[6] Xu GP, Shen HF, Yang LR, et al. Splenic cystic lymphangioma in a young woman: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Acta Gastroenterol Belg, 2011, 74(2): 334-336. [7] Zhou Z, Zhou J, Wu Z, et al.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for adult lymphangiomas of the spleen: 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4, 61(130): 285-290.[8] 徐振宇, 金琳芳, 石鑫, 等. 32例脾脏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 析[J]. 现代肿瘤医学, 2016, 24(5): 793-795. [9] Chung SH, Park YS, Jo YJ, et al. Asymptomatic lymphangioma involving the spleen and retroperitoneum in adult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9, 15(44): 5620-5623. [10] Moulin L, Rumbo C, Romero P, et al. Case report: multivisceral transplantation for an extensive cystic lymphangioma of the mesenteric root[J]. Transplant Proc, 2016, 48(2): 543-545.(收稿日期:2017-10-12) (本文编辑:姚亚楠)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综合治疗长期生存一例 吴剑龙1?李强2?刘志龙2?曹明溶2 患者男,68岁。因“腹胀、腹痛伴排便不畅20 d ”,于2011年11月30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2年余。查体:心肺无特殊,腹平坦,腹肌无强直,全腹未触及肿块;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消失。入院胸、腹部平片示: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见急腹症X 线征象,结肠较多内容物。腹部超声示:肝实质回声增粗,肝左外叶胆管局部扩张,腹膜后实性占位,性质待定。上腹部CT 示:肝脏Ⅱ段病灶,性质待定;腹腔干右侧及腹主动脉旁多发肿大淋巴结。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示:腹膜后(腹腔干右旁)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瘤。胃镜、肠镜、胶囊内镜检查皆未见 明显异常。糖类抗原CA19-9 1 047.49 U/ml 。术前初步诊断为腹腔转移瘤:胆管癌并腹腔转移?15 d 后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可见肝左外叶约1.5 cm 直径大小结节,质地韧,边界清,胆囊稍肿胀及肝十二指肠韧带中下方肿物,约3 cm ×4 cm ,质硬,不规则,下方与胰体部边界不清,粘连明显,胰头未见肿块。术中冰冻提示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见低分化癌转移,遂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微波消融+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活检+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示:1.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见低分化癌转移,伴显著的纤维组织增生;2. 左肝肿物见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小胆管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少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3. 慢性胆囊炎,胆囊泥沙样结石。术后1个月开始先后进行4次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150 mg+氟尿嘧啶3.25 g+亚叶酸钙0.6 g+吉西他滨1.2 g 。 复查情况:(1)2012年3月入院复查腹部CT 示肝门部软组织肿块,包绕肝动脉及门静脉,考虑为肿大淋巴结融合成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8.02.015作者单位:510630 广州,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510630 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 通信作者:曹明溶,Email :tcaomr@https://www.360docs.net/doc/7810407838.html,

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过程

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过程 颈部淋巴结最常见的病变方式是肿大或诱发其他疾病,这看似是一种小毛病,但长期拖延病情不治疗的话就有可能会转移为肿瘤,称为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那么,为了让大家都能对常见的颈部淋巴结疾病引起重视,现在就一起去看看颈部淋巴结转移过程是怎样的,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症的严重后果。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指浸润的肿 瘤细胞穿过淋巴管壁,脱落后随淋巴液被带到汇流区淋巴结,并且以此为中心生长出同样肿瘤的现象。 转移过程 淋巴结转移,一般是首先到达距肿瘤最近的一组淋巴 结(第一站),然后依次在距离较远者(第二站、第三站的,当瘤 细胞在每一站浸润生长的同时也向同组内邻近的淋巴结扩展。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部分患者,也可循短路绕过途径中的淋巴结

直接向较远一组淋巴结(第二站或第三站)转移。临床上称这种转移方式为跳跃式转移。如宫颈癌在盆腔腹膜后,纵隔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情况下,首先出现颈淋巴结转移。 另外还可出现逆淋巴汇流方向的转移,转移到离心侧的淋巴结,这可能是由于顺流方向的淋巴管已有阻塞的结果。如宫颈癌转移到腹膜内淋巴结,胃癌转移到髓窝淋巴结或腹膜内淋巴结。这些特点增加了肿瘤转移的复杂性,使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颈部淋巴结己证实转移癌,却最终也找不到原发病灶者,这是临床上选择治疗方案时颇为特殊的问题,有时会因寻找原发灶而拖延治疗时间,从而影响了患者治疗的预后。 颈部淋巴结癌症转移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英文名: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tic carcinoma,颈部淋巴结转移癌(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tic carcinoma)约占颈部恶性肿瘤总数的3/4;在颈部肿块中发病率仅次于慢性淋巴结炎和甲状腺疾病。原发癌灶绝大部分(85%)在头颈部,尤以鼻咽癌和甲状腺癌的转移最为多见。锁骨上窝转移性肿瘤的原发癌灶多在胸腹部(包括肺、纵隔、乳房、胃肠道、胰腺等);但胃肠道、胰腺癌肿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经胸导管多发生在左锁骨上窝。

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特征

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特征 【摘要】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多个指标综合判断可提高超声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肿瘤转移;淋巴结;超声检查 甲状腺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作为甲状腺癌最常用的检查手段,若在术前能够提供患者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对术式选择,术中清扫淋巴结范围及术后生活质量好坏均有密切关系[1]。本研究对32例甲状腺癌患者45个淋巴结超声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超声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32例,男7例,女25例,年龄21~68岁,平均41岁。超声检查共发现颈部肿大淋巴结45个,单侧淋巴结肿大19例,双侧淋巴结肿大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24例30个淋巴结为甲状腺癌转移,8例15个淋巴结为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直径为510 mm。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Hp Angilent影像之星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探头频率为7.5 MHz。采用直接扫查法,记录肿大淋巴结的有无、大小、形态、有无融合、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或液化、血流信号等特征。 1.3 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0.05(双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超声检查:32例甲状腺癌患者淋巴结的形态特征:(1)30个转移淋巴结中25个(83.3%)呈圆形或类圆形,长径/短径<2;5个(15.7%)呈椭圆形,长径/短径≥2,5个(16.7%)淋巴结呈融合状;(2)15个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中12个(86.7%)呈椭圆形,长径/短径≥2;2个(13.3%)呈类圆形,长径/短径<2。淋巴结散在分布,无融合。 淋巴结边界及内部回声特征:①30个转移性淋巴结中25个(83.3%)边界不清,5个(13.6%)边界清。24个(80.0%)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无正常淋巴门线状高回声,6个(20.0%)内部回声呈均匀低回声,可见淋巴门结构,17个(56.6%)淋巴结内见细小钙化灶,3个(10.0%)淋巴结内见液化;②15个反应增生性淋巴结中13个(86.7%)边界清晰,2个(13.3%)边界不清。14个(93.3%)内部呈均匀低回声,可见正常淋巴门结构,1个(6.6%)内部回声不均匀,淋巴门结构不清;所有非转移性淋巴结内均未见钙化或液化。 淋巴结内部血供特点:30个转移性淋巴结中19个有彩色多普勒超声记录,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湖北省建始县中医院(445300)尹定尧谭祖稳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影像表现无特异性,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特点,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手术方案的选择和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目前国内外少有报道[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7—2012年临床资料完整的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32例,全部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乳突状癌19例,滤泡状癌13例。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14~76岁,平均(55±6)岁。临床以颈部包块入院14例,18例以甲状腺包块入院。 1.2方法:采用Toshiba Asteion螺旋CT进行平扫,32例均行增强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采用仰卧位颈部过伸位,平静呼吸,分别获得颈部冠状位T1WI、T2WI、短时间及转恢复序列(STIR)、轴位T2WI及STIR。 2结果 32例均在颈部淋巴结分区内,CT呈椭圆形、串珠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欠均匀,CT值:46~62Hu;MRI呈椭圆形等T1、长T2信号,其中6例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大小(最大横径)5~35mm,24例边缘光整,8例边缘欠清,7例内见点状钙化。单侧转移28例(87.5%),双侧4例(12.5%)。其中分布于Ⅳ区26例(81.3%),Ⅵ区15例(46.9%),Ⅲ区10例(31.3%),Ⅱ区及Ⅴ区各8例(25%),Ⅶ区4例(12.5%),其中有Ⅱ、Ⅲ、Ⅴ、Ⅶ区转移的均有Ⅳ区转移。单发7例均发生在Ⅳ区,多发25例。32例CT增强后动脉期均呈壳状强化,静脉期明显强化,19例均匀强化,13例内见低密度未强化区,延迟期轻度强化。 3讨论 欠清晰占16%,不清晰占8%。50例双能减影检查的患者中,清晰38例,基本清晰10例,欠清晰2例,不清晰0例。基本清晰以上占96%,欠清晰占4%。可见双能减影对PICC置管的检查与常规摄影检查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对临床观察PICC置管定位的准确性有重要作用。 3讨论 3.1双能量减影技术(dual-energy subtraction,DES):也称能量减影,K缘减影,于1925年第一次提出,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由于不同原子量的物质对入射X线的衰减方式不同,高密度物质以光电吸收为主,低密度物质以康普顿散射效应为主。 3.2光电效应:X线能给原子全部的壳层电子,光子被吸收。原子的轨道电子结合越紧越易发生,多发生在K层,原子序数高易发生。其特点是无散射、无灰雾、对比高,但患者接受X 线辐射多。康普顿效应:X线光子击脱壳层电子,向另一方向散射,产生散射线多。高能X线易发生康普顿散射。 3.3DES双能量减影:应用骨与软组织对不同能量的X线光子吸收衰减方式不同的特点,将普通X线片中骨与软组织的影像成分选择性减去后,生成仅有软组织或骨成分的图像技术。能量减影是通过对穿透人体不同组织,经不同强度的双光电吸收和康普顿-吴有训效应衰减后的X线信号,进行分离采集处理。选择性消除骨或软组织成分得出所谓组织特性即单纯软组织或骨的图像。 3.4双能量减影:一般设定的摄影条件为,高能量:110~150 kV,200~400mAs,低能量:60~80kV,200~400mAs,高容量X 线机可以设置大电流,短时间,提高清晰度。一次摄影实行2次曝光,中间间隔时间一般为200ms,双能量减影充分利用了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可探测量子效率(detectable quantum efficiency,DQE)高,能量分离的效率高,自动后处理速度快,将采集到的高、低能X线信息,短时间内形成可视图像,直接形成三幅图像:普通数字胸部X线片、软组织像、骨像。 3.5PICC管:由硅胶材料做成的有机塑料管,在穿刺时有引导针的引导下,将导管进入静脉中,沿静脉血管达到上腔静脉处,即在第二、三肋间隙附近。因为引导针为较导管细的金属细丝,原子序数较高,对X线的吸收基本等同于骨组织,因此在双能减影骨组织像上能清晰显示。因此50例双能减影检查的患者中,清晰38例,基本清晰10例,欠清晰2例,不清晰0例。基本清晰以上占96%,无不清晰图像。 50例常规DR摄影中,PICC管清晰的15例,基本清晰的23例,欠清晰的8例,不清晰的4例。基本清晰以上占76%,不清晰占8%。主要是上腔静脉在右肺门附近,由于纵隔、大血管、肺门淋巴结及肿瘤等重叠组织多原因,常规摄影对比度差,造成导管末端显示不清。尤其肺门肿瘤,纵隔肿瘤,纵隔淋巴转移及大量胸腔积液患者,对于肥胖患者及老年动脉硬化患者,也可以影响PICC管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因此常规检查明显低于双能减影检查的清晰率。 双能减影对高对比组织和低对比组织有明显的优越性,结合DR系统FPD可探测DQE高,能量分离的效率高,将采集到的高、低能X线信息,短时间内形成可视图像,直接形成三幅图像:普通数字胸片、软组织像、骨像,在临床工作中已被普遍应用,结合DR处理系统有较大的动态范围,因此对于PICC置管的检查也可以作为常规应用,对临床PICC置管的定位检查有重要临床意义。 (收稿日期:2012-09-17)

《甲状腺良性结节、微小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及操作指南》要点

《甲状腺良性结节、微小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 及操作指南》要点 近年来,甲状腺良性结节、甲状腺微小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借助影像技术引导的热消融(射频、微波、激光)治疗具有损伤小、恢复快、重复性较好、多数不影响美观且更好地保留了甲状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特点,近年来在部分甲状腺良性结节、部分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非外科手术治疗中已有所开展,且备受关注。 第一部分专家共识 1 术前评估 甲状腺结节热消融治疗是一种体内原位灭活肿瘤以达到局部根治(热切除)的技术手段,因此其手术前的肿瘤学评估应作为治疗的前置条件。所有患者术前均需穿刺活检获得满意的病理结果,推荐采用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行细胞学检查,细胞病理学报告推荐采用Bethesda报告系统;也可应用粗针穿刺活检(CNB)行组织病理检查。良性结节是指FNA Bethesda类,对于符合消融条件的恶性结节也需FNA明确诊断,便于术前患者知情并做出选择。 1 适应证与禁忌证

2.1 甲状腺良性结节 2.1.1 适应证 需同时满足1~3条并满足第4条之一者。 超声提示良性,细针穿刺活检细胞学病理FNA-Bethesda 报告系统报告为类,或术前组织学活检病理证实为良性结节;患者无儿童期放射治疗史;患者充分知情情况下要求微创介入治疗,或拒绝外科手术及临床观察;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自主功能性结节引起甲亢症状的;(2)患者存在于结节明显相关的自觉症状(如异物感、颈部不适或疼痛等)或影响美观,要求治疗的;(3)手术后残留复发结节,或结节体积明显增大。 2.1.2 禁忌证 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即排除。 巨大胸骨后甲状腺肿或大部分甲状腺结节位于胸骨后方(对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者,可考虑粉刺消融或姑息性治疗);对侧声带功能障碍;严重凝血功能障碍;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晚期淋巴癌的转移途径和症状都有哪些

淋巴癌是发生于人体淋巴部位的恶性肿瘤,对人体健康是一大威胁,在我国,每天都有很多淋巴癌患者在承受病痛带来的折磨。淋巴癌起病隐匿,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到了晚期。淋巴癌到了晚期意味着病情加重,甚至还会出现很多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一旦出现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必然将会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期,具体晚期淋巴癌的转移途径和临床症状都有哪些? 1、直接侵润,主要指肿瘤细胞直接侵入周围邻近组织,从而引起肿瘤的增大和扩散; 2、血行转移,当癌细胞侵润血管中,会随着血液循环快速转移到距原发灶较远的器官,进而生根发芽,最终生成新的肿瘤转移灶,引起相应的危害。 3、淋巴转移,淋巴遍布人体的心脏、血管等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还存在着一套由淋巴结、淋巴管等组成的四通八达的淋巴系统,主要起到免疫防御的作用。癌细胞还可通过淋巴液扩散到身体的淋巴系统和其他脏器。 4、种植转移,种植转移主要发生于胸腹腔内的肿瘤,这些肿瘤会突破脏器。在胸膜、腹膜、心包等处播散。 晚期淋巴癌转移的症状都有哪些? 晚期淋巴癌癌细胞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转移到不同的部位,癌细胞转移到不同的部位会呈现不同的症状,转移癌并不一定是淋巴癌晚期,也有部分早期就会发生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即使晚期淋巴癌出现了其他部位的的扩散和转移,也并非无药可救,还是需要结合淋巴癌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一般情况晚期淋巴癌发生转移,大多已经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即使能进行手术治疗,术后也将面临癌细胞的复发和转移,除了手术治疗,放化疗和中医是目前晚期淋巴癌常见的方法,由于放化疗的副作用比较大,常常还会对患者机体造成非常大的伤害,最终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所以想要放化疗者首先需要具备较强的免疫力和耐受力,如果身体各项免疫机能比较差,无法耐受放化疗的副作用,一定要及时更换治疗方案。 中医在治疗晚期淋巴癌转移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治疗相比西医,更加温和,无副作用,中医治疗期间也不会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反而中医在抑杀癌细胞的同时,反而还能有效调理患者机体,增强患者的体能,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并调动患者的自主抗癌能力,以抵抗癌肿的发展,获得长期的生存期。 临床上深受淋巴癌患者青睐的中医专家袁希福独创的抗癌三联平衡疗法在治疗癌症方面就有确切的疗效,如今已经有数以万计的癌症患者在此疗法的治疗下获得了康复,取得了长期的生存期。三联平衡疗法在治疗癌症方面主要是采用中医治疗,应用中药治疗,从患者整体着手,抓住病机要害,—“虚”“瘀”“毒”,统筹兼顾,采取“扶正”“疏通”“祛毒”三大对策,有的放矢,重点用药,将扶正补虚,疏导化瘀,攻毒排毒三方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用药,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机能平衡的根本目的,在调理患者机体的同时,还能有效增强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瘤体未见明显缩小,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期限却有西医难以企及的结果。在袁希福院长中医治疗下获得康复的癌症患者非常多,且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视频案例。 经三联平衡疗法治疗后身体逐渐恢复如常人的真实患者病例: 基本情况:薛光,男,65岁,河南省洛阳市人,患甲状腺淋巴瘤 2013年10月,薛光发现自己右侧甲状腺开始肿大,并在不断生长。他立即到洛阳东方医院就诊,经检查被确诊为甲状腺边缘淋巴恶性肿瘤,于2013年11月进行了手术,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甲状腺淋巴瘤。之后,薛光被转入肿瘤科,为了让他少受罪,在浙江工作的儿子决定用20800元美乐华为其治疗。但化疗完第1个疗程后,昂贵的药物不仅没有减轻薛光的痛苦,仍不能发声,而且精气衰竭,有气无力,不思饮食。薛光的妻子想起丈夫刚手术后一位叫陈林凤的基督教友曾向她推荐到郑州找一位专治肿瘤的中医专家治疗,于是决定去试试。 2013年12月6日,全家人带薛光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袁希福院长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依据“三联平衡疗法”为其开取中药进行治疗。薛光服药10天后,不仅精神气色好转,嗓子还有了声音。服药12个月后,经过复查发现:除几年前患的心脑血管病外,其他均正常。2014年4月,薛光夫妇随同希福医院抗癌明星陈林凤老师参加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第四届百名抗癌明星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会上,他和妻子将弟弟和侄女创作的书画作品署上向他们传递康复信息的陈林凤老师和自己的名字,在会议现场郑重地送给了袁希福院长。如今三年过去了,薛光依然如正常人一般生活着,无不良症状。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 原发肿瘤不明的转移性癌是指通过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可以证实为转移癌,但病史和临床表现不能提供原发肿瘤的证据。在原发肿瘤不明的转移性癌中,腺癌占40%,原发肿瘤可能为:肺、胰腺、胃肠道、胆、肝、肾、乳腺、前列腺、甲状腺、肾上腺以及生殖细胞的肿瘤;未分化癌占40%,几乎任何部位皆可发生;鳞癌占13%,主要来自肺、头颈部、食管、宫颈、膀胱等部位的肿瘤;其它类型的肿瘤占7%。 [诊断标准] 原发肿瘤不明的转移性癌其诊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通过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证实肿瘤是转移性恶性肿瘤,而不是原发肿瘤。既往无恶性肿瘤病史。 [治疗方案] 1.手术: 对单个的转移性病灶可行手术切除,可起到治疗和诊断的目的。 2.放疗: 对脑转移性肿瘤可行全脑照射,对骨转移性肿瘤也可局部放疗,头颈部肿瘤如不能手术也可放疗,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3.化疗: 根据病理和所推测的肿瘤选择化疗方案。腺癌来源于消化道和肺组织较多,鳞癌来源于肺、头颈部较多,未分化癌来源于肺、淋巴系较多,可选择相应的化疗方案(参见各有关章节)。对怀疑是来源于乳腺、前列腺的肿瘤,可试行内分泌治疗。 [疗效评价标准] 1.可测量的病变 完全缓解(CR):肿块完全消失,时间持续≥1个月。 部分缓解(PR):肿块缩小≥50%,时间持续≥1个月。 测量可采用双径,也可单径测量。 (1))双径测量:指肿块的两最大垂直径的乘积。 单个病变:肿瘤体积缩小≥50%, 多个病变:多个肿块的体积之和缩小≥50%。 (2)单径测量:线状肿块长度缩小≥50%。 无变化(NC):肿块缩小<50%,或增大未超过25%,未出现新的病变。 进展(PD):一个或多个病变增大≥25%,或出现新的病变。 2.不可测量的病变 CR 所有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时间持续≥1个月。 PR 肿瘤大小估计减少≥50%,时间持续≥1个月。 NC 病情无明显变化,时间持续≥1个月,肿瘤大小增大估计<25%,缩小<50%。 PD 出现新的病灶,或原有病变增大估计≥25%. 3.骨转移 CR 经X线及扫描等检查,骨转移性病变完全消失,时间持续≥1个月。 PR 溶骨性病灶部分缩小,钙化或成骨性病变密度减低,时间持续≥1个月。 NC 骨转移病变无明显变化,时间持续≥2个月。 PD 出现新的病灶,或原有病灶增大。 [预后评估]

68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性癌分析

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810407838.html, 68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性癌分析 杨海霞1, 谢亲建2,韩金萍3,童胜国1, 雷敏1,马茜1,刘群1,彭智3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西部地区的淋巴结转移性癌症的来源。方法:收集68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性癌病例,研究分析转移性癌的来源。结果:68例患者,主要来自胃癌和肺癌病人,其余脏器转移率较低。结论:西北是癌症高发区,而且是胃癌的高发地区,值得注意。 [关键词] 胃癌;肝癌;西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癌症是一种害人之地,无可救药的疾病,并且它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逐年上升。医疗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见到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但不知其原因。由此,为了给医疗工作者解脱迷惑,给病人讲清原因。我们病理科利用活体组织检查,对武警甘肃总队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6月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的病例进行可行性分析。分析得知,除炎症和结核外,转移性癌较为常见,而转移癌在病理诊断中尤为突出。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笔者从武警甘肃总队医院病案室中收集2013年12月-2015年6月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性癌68例进行分析,这68位病人中,都来自甘肃不同的县区,来自不同的性别,其男性为54人,女性为14人。从病例的送检标本中得知,他们把其组织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按照组织病理的方法,经过常规组织脱水、浸蜡、石蜡包埋等方法,切片厚为4—4.5um,行常规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得出可靠的活检报告。另外对于个别组织难以辩解的标本,我们进行特殊染色,如VG、网状纤维等,然后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 二、结果 2.1 一般情况:从病例分析来诊断为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的68例,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 年龄77岁。平均47岁。10岁为一年龄组进行分析,其中男性54例,占79.4%;女性14例,占20.6%,男女比例:3.8:1。 2.2 从检测结果中的知,送检部位与原发癌有很大关系,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性癌43例(占 63%)。右侧25例(占37%),左侧与右侧约1.5:1。但是,在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性癌中,来自肺癌占38.3%、胃癌占15.8%,其次为鼻咽癌、乳腺癌、甲状腺癌、肝癌等。右侧鼻咽癌占18%,肺癌占16.9%,其次为甲状腺癌、肝癌和胃癌。 (a表示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性癌;b表示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性癌) 2.3 组织学类型与转移性癌的关系:从组织学角度来解释,淋巴癌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 其发生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好发于20-40岁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3,6],可能与环境恶化、寿命的延长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的进步有关。特别是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性癌中,以腺癌为主、鳞癌、未分化癌次之。 三、讨论 锁骨上淋巴结是转移性癌的好发部位,左侧多于右侧。原发癌部位广泛,如肺、胃、鼻咽、乳腺、宫颈等,关于左右侧转移性癌原发病灶主要根据本地区癌的发病率不同而定。本科明确诊断的68例转移性癌中左侧为肺、胃为主,乳腺次之。右侧为鼻咽为主,甲状腺次之。锁骨上淋巴结是胸导管和右淋巴结导管进入血流的门户。其输出与该两主干淋巴管间无瓣膜。因此,运行于淋巴内流的癌细胞可逆流至该群淋巴结而发生癌转移。转移性癌,发生年龄较广泛,18—77岁之间均可[2,7]。故锁骨上颈侧无痛肿块渐进性肿大数周及数月者,均应考虑转移性癌的可能,尽管淋巴结结核、炎症占72%,应进行头颈部及全身详细检查后,做肿块活检,并应继续追踪观察和寻找原发灶,尤其41—70岁这一年龄组为转移性癌的高发期,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寻找原发灶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