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法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法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法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法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一、近代法国民主理论的形成——卢梭的“人民主权论“

1.著作:

(1)《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2)《社会契约论》

2.思想主张

(1)天赋人权:平等权(人类不平等的根源:财产的私有)

(2)社会契约论(否定专制王权和等级制度,论证革命的合理性)

(3)人民主权论(第一次较系统的阐述了人民主权论)

(4)最佳政体:民主共和国

(5)革命权利说(为资产阶级提供反对封建专制的理论依据)

二、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一)法国大革命1789.7—1794.7

1.背景:

(1)经济: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到旧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根本原因)

(2)政治: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的冲突逐渐白热化;

(3)思想:启蒙运动,做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

(4)催化剂:政府的财政危机;

(5)导火线:1789,三级会议的召开;

2.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

3.革命进程

(1)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1789.7—1792.8):

代表阶级利益:大资产阶级和自由贵族领导机构:制宪会议

措施:①通过了废除封建特权的八月发令(1789.8);

②通过了树立资本主义原则的《人权宣言》:——民主法律文献化

(1789年8月由制宪会议通过,经局部修改后作为1791年宪法的序言,成为制定宪法的基本原则)内容:A.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力上是平等的

B.规定资产阶级法治原则

C.提出了“主权在民”原则

D.高度重视人的自由;

评价:A.体现了启蒙思想的精华,把资产阶级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B.引领法国人民在大革命中同封建势力展开顽强斗争,它高扬的民主与自由的旗帜,对其他国家的宪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C.有其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③通过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

内容:法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评价:A.进步:在原则上提出权利自由平等和在国家权力上实行三权分立,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专制制度;

B.局限:用种种条件限制公民选举权,体现了用财产上的不平等代替基于出身不同的不平等

结束事件:1792年8月,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

(2)吉伦特派统治时期(1792.8—1793.6):

代表阶级利益:工商业资产阶级

领导机构:国民公会

措施:①组织军事力量,在瓦尔密打败普鲁士军队;

②国民公会开幕,通过了废除王政的议案,宣布法国为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9—1804);

③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结束事件:1793.6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

(3)雅各宾派专政时期(1793.6—1794.7):

代表阶级利益:中小资产阶级

领导机构:国民公会

措施:①连续发布三道土地法令,以摧毁农村中的封建残余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无条件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

——使土地变为农民私有,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小农制);

②恐怖统治:

内容:A.经济恐怖,颁布《全面限价法》,对经济进行强力统制

——违反了资本主义经济自由的原则;

B.政治恐怖,建立专制政府,通过《惩治嫌疑犯法》。

评价:A.挽救了革命,维护了共和制,使国内局势稳定下来;

B.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C.国内外威胁解除后,没有停止恐怖统治,引起了整个资产阶级的恐慌,雅各宾派也因此分裂了

结束事件:1794年7月,“热月政变”

4.结束标志:

1794年7月,“热月政变”

5.影响:

(1)性质:是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又一次欧洲资产阶级的革命;

(2)国内:

①巴黎人民三次起义挽救了革命,并推动掌权的资产阶级把民主革命一步步向前推进;

②法国的封建生产关系被彻底摧毁;

③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地位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3)国际:

大革命提出的一系列政治原则,对欧美以及世界各地后来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二)拿破仑时代1799.11—1815.6

1.拿破仑上台:

1799.11,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2.帝制建立:

1804,拿破仑加冕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

3.对内外政策

(1)对内改革:

①政治:实行中央集权制:

A.组建高效集权的政府机构;

B.强化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

C.取消出版、言论自由,禁止工人结社罢工;

②经济: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教育:创办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在巴黎设立师范学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④法制:颁布了《民法典》:

内容:A.保护私有财产;

B.确认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契约自由”的原则;

C.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的保障;

D.保障信仰自由和职业自由;

E.在婚姻、家庭和财产继承等问题上,有明显的封建家长制和夫权色彩;

评价:A.资产阶级制定的第一部民法典;

B.法国大革命成果的结晶,体现了启蒙思想的一些重要原则;

C. 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法律上的体现,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定提供了重要蓝本

(2)对外战争:

①目的:A.维护法国领土主权,捍卫大革命的成果;

B.满足资产阶级争夺国外市场和欧洲霸权的需要;

②过程:A.多次打垮反法联盟(反对反法联盟的正义战争)

B.发动对外扩张战争(掠夺奴役其他民族的侵略战争)

③评价:A.正义性:维护法国国家安全,保护大革命成果;

B.进步性:摧毁欧洲封建秩序,推行资产阶级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民主原则,对欧洲的民主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C.侵略性:践踏了被征服地区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D.争霸性:与英国争夺世界殖民霸权,与俄、普、奥等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4.帝国的末日:

(1)原因:

①靠强权和武力维系,根基并不牢固,各地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②无休止的战争早已超出了革命的需要和范畴,法国人民不堪重负,开始滋生厌战情绪;

③大陆封锁政策,违背资本主义经济开放原则,使拿破仑政权也遭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覆灭:

1815,滑铁卢决战,法军失败,拿破仑再次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彻底覆灭,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

(三)曲折的民主之路1815—1875

1.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

(1)政体:君权极为强大的君主立宪制(旧王朝而非旧制度复辟);

(2)实行两院制议会制度,封建贵族在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七月王朝(1830—1848):

(1)七月革命(1930.7):

①结果:波旁王朝再度被推翻,革命成果为大资产阶级所篡夺

②意义:阻止了封建制度的复辟,重新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也促进了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2)七月王朝:

①性质:大资产阶级专政

②政体:君主立宪

3.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

(1)二月革命(1848.2):七月王朝覆灭,资产阶级抢夺革命胜利果实,成立了临时政府,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实行总统制)

(2)六月起义(1848.6):表明资产阶级联合无产阶级反抗封建势力争取民主的时代已经过去;无产阶级要继续进行民主斗争,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4.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

1852年,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1870年,法国人民推翻第二帝国,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使共和政体获得法律上的确认

三、民主政治制度化: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

(1)总统:任期七年,由国民议会依绝大多数票选出,可以连选连任;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参议员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

权解散众议院;

(2)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3)将《马赛曲》定为国歌,7月14日定为法国国庆日;

(4)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等内容写入宪法,在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2.多党制:

(1)原因:

①政治:1789年大革命以来,政治运动频繁,阶级力量对比不断变化,导致各派政治力量经常分化组合;

②经济:小农经济和小企业盛行,经济上的分散性导致党派林立;

(2)特点:党派林立,执政者变换频繁,政局动荡不安

<政党政治的多元化:

意大利:没有形成规范的政党制度。“无政党的典型国家”。

德意志帝国:政党及其行为只是帝国用来标榜民主的一种工具,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发挥近代政党的职能(有名无实)>

四、无产阶级的斗争:巴黎公社1871

1.性质:无产阶级政权

2.措施:

(1)政治上,改造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政权机构,保证了人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经济上,实行一系列保护劳动人民的措施,保证了工人休息、工作、生存等方面的基本权利;(3)文化教育上,进行了重大改革,保证了工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3.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19C70年代,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2)客观原因:敌人太过强大,普法联合镇压;

(3)主观原因:无产阶级不成熟:

①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

②没有乘胜追击;

③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切断敌人的经济命脉;

④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无产阶级孤军奋战;

4.意义: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而进行的一次伟大尝试;

(2)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其经验是宝贵的,教训是深刻的;(3)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其原则永存,精神不朽

法国近代史

法国近代史 (faguo jindaishi)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发展,直至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法国是世界近代史上阶级斗争最激烈、政治发展最曲折的国家,从1789年到1871年先后经历五次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各阶级、各党派创造和试验了各种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和行政法律制度。由于法国是欧洲最先进的大国之一,法国的政治文化对于世界具有特别重大的影响。 史学界一般以1789年爆发的大革命作为法国近代史的开端。在革命之前,以绝对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为特征的旧制度已衰落式微。频繁的对外战争、宫廷的奢靡浪费和贵族的免税特权致使波旁王朝陷入难以解决的财政危机。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激励了改革社会的普遍愿望。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第三等级与旧制度的矛盾日益激化。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开始。这次革命鲜明地宣布自由、平等、法制和民主原则,坚决废除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在与国内外反动保守势力的搏斗中,人民群众被广泛地发动起来,推动革命沿上升路线发展,从1789年到1794年先后经历了立宪君主制、吉伦特派共和国和雅各宾派民主专政。1794年热月政变结束了恐怖统治,但未能使资产阶级共和国稳定下来。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将军通过雾月政变上台,于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拿破仑在国内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在国外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使法国一度称霸欧洲。1814年拿破仑被反法联军击败而退位。1815年3月他重返法国,建百日王朝,6月在滑铁卢彻底失败。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颁布《宪章》,承认大革命所确立的经济秩序和自由权利。法国的经济开始从多年战争的破坏中恢复。1824年查理十世继位后倒行逆施,背弃《宪章》,激起社会上普遍的不满。1830年7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代之以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普为国王的七月王朝。 七月王朝实行立宪君主制,政权落入大资产阶级手中。政府残酷镇压30年代初的工人运动(如1831年和1834年里昂工人起义)和共和运动,以确保资产阶级的秩序。工业革命开始展开,纺织业和铁路建设发展较快。40年代,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日益增长。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中迅速流传。中小资产阶级要求扩大选举权。政府拒绝改革,激发了1848年2月革命。七月王朝被推翻,建立起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年革命的显著特征是工人阶级为争取权利而奋勇战斗。工人代表也进入了资产阶级共和派的临时政府。资产阶级对此深感恐惧。是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遭到残酷镇压。12月,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的迷恋,当选为总统。1851年12月,他发动政变,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翌年,加冕称帝,自称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拿破仑三世稳定了法国政局,鼓励经济发展。在第二帝国时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法国成为欧洲的工业大国。政治体制也由50年代的专制帝国演变为60年代的自由帝国,议会的权力逐步恢复,出版、集会、结社和罢工等权利被肯定。共和运动、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逐渐兴起。拿破仑三世为谋求军事和外交威望,参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专题概述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 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

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 知识结构 重点强调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 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 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第 2 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一、选择: 1、斯宾诺莎政治学说的基础是() A.人性论 B.“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C ?社会契约论 D. “主权在民”思想 2、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中存在的“三种权力”分别是() A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B.立法权、司法权、对外权 C.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 D.行政权、司法权、对外权 3、世纪,荷兰独立后处于领先地位的手工业是() A.制呢业、 B.造船业 C.金融业 D ?海上运输 4、最早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的思想家是() A.斯宾诺莎、 B.洛克 C.孟德斯鸿 D.卢梭 5、分权与制衡学说的创始人是() A.斯宾诺莎 B.洛克 C.孟德斯鸠 D.卢梭 6、下列不属于斯宾诺莎的主张的是() ①生存权是人的最高的自然权利 ②国家的目的在于保障人的生命和社会的安全 ③民主制最自然,也是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④文明每前进一步,社会对抗和不平等就加深一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④ 7、卢梭“主权在民”理论的内涵是() ①人生来就有天斌之权利 ②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 ③当人民的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由起来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夺回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 ④人们以攀力推翻封建基君的专制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不仅被转变为法国《人权宣盲》的基本精神,而且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响亮口号的伟大作品是() A.《神学政治论》 B .《政府论》 C.《论法的精神》 D.《社会契约论》 9、建立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我们现代中国的奋斗目标。下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 (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 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 政职责。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 (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 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 举 (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 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 日渐高涨 (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 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二.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专题一 西方君主专制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专题一: 西方君主专制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一、西方的君主专制 一、为君权辩护(西方的专制主义理论) (一)教会的“君权神圣”思想 1、背景 ①基督教会是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和政治主宰,基督教成为人们长期的普遍信仰; ②王权不甘心屈尊于教权之下,同教权进行了长期斗争; ③先进思想(“异端”)的冲击。 2、代表人物及主张: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①国家观: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②政体观:中央集权的政府或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③教权与君权:代表上帝意志的教会高于国家,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统治者。 3、目的:调和教权和君权的矛盾,从理论上阐述教权至上;神化了世俗王权。 (二)世俗君主的“君权神授”思想(以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为例) 1、背景 ①英国在都铎王朝统治时期(亨利八世为代表),专制王权空前强大; ②斯图亚特王朝开始了在英国的统治,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③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上升,要求国内统一,加强海外贸易。 2、内容:王权来自上帝,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 3、表现:竭力压制议会,对人民横征暴敛,对清教徒实行宗教迫害。 4、后果:议会与国王之间尖锐对立,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三)世俗化知识分子的“君权至上”思想 1、产生条件: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一些思想家对君权神授的观点提出质疑。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马基雅弗利(《君主论》) A、从世俗权力的角度为新君主国论证,提出君权至上论,反对君权神授; B、最早提出新君主国的概念; C、君主为维护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D、斥责罗马教廷是意大利分裂的罪魁祸首。 ②霍布斯(《利维坦》) A、反对君权神授,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证君主统治的合理性; B、认为国家是人造的,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 C、不赞成君主世袭制,只强调权威。 (四)“君权神授”和“君权至上”理论提出的意义 1、积极作用:都强调国家权力集中和统一,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也符合民族国家形成的潮流。 2、消极意义:这些学说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终于变得不符合时宜。

法国近代史概括

法国近代史概括: 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发展,直至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法国是世界近代史上阶级斗争最激烈、政治发展最曲折的国家,从1789年到1871年先后经历五次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各阶级、各党派创造和试验了各种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和行政法律制度。由于法国是欧洲最先进的大国之一,法国的政治文化对于世界具有特别重大的影响。 史学界一般以1789年爆发的大革命作为法国近代史的开端。在革命之前,以绝对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为特征的旧制度已衰落式微。频繁的对外战争、宫廷的奢靡浪费和贵族的免税特权致使波旁王朝陷入难以解决的财政危机。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激励了改革社会的普遍愿望。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第三等级与旧制度的矛盾日益激化。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开始。这次革命鲜明地宣布自由、平等、法制和民主原则,坚决废除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在与国内外反动保守势力的搏斗中,人民群众被广泛地发动起来,推动革命沿上升路线发展,从1789年到1794年先后经历了立宪君主制、吉伦特派共和国和雅各宾派民主专政。1794年热月政变结束了恐怖统治,但未能使资产阶级共和国稳定下来。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将军通过雾月政变上台,于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拿破仑在国内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在国外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使法国一度称霸欧洲。1814年拿破仑被反法联军击败而退位。1815年3月他重返法国,建百日王朝,6月在滑铁卢彻底失败。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颁布《宪章》,承认大革命所确立的经济秩序和自由权利。法国的经济开始从多年战争的破坏中恢复。1824年查理十世继位后倒行逆施,背弃《宪章》,激起社会上普遍的不满。1830年7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代之以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普为国王的七月王朝。 七月王朝实行立宪君主制,政权落入大资产阶级手中。政府残酷镇压30年代初的工人运动(如1831年和1834年里昂工人起义)和共和运动,以确保资产阶级的秩序。工业革命开始展开,纺织业和铁路建设发展较快。40年代,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日益增长。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中迅速流传。中小资产阶级要求扩大选举权。政府拒绝改革,激发了1848年2月革命。七月王朝被推翻,建立起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年革命的显著特征是工人阶级为争取权利而奋勇战斗。工人代表也进入了资产阶级共和派的临时政府。资产阶级对此深感恐惧。是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遭到残酷镇压。12月,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的迷恋,当选为总统。1851年12月,他发动政变,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翌年,加冕称帝,自称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拿破仑三世稳定了法国政局,鼓励经济发展。在第二帝国时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法国成为欧洲的工业大国。政治体制也由50年代的专制帝国演变为60年代的自由帝国,议会的权力逐步恢复,出版、集会、结社和罢工等权利被肯定。共和运动、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逐渐兴起。拿破仑三世为谋求军事和外交威望,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政治思想史 1、解释“经世致用”。 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2、龚自珍是如何揭露清末的“衰世”的? (1)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 (2)揭露封建官僚的腐败堕落 (3)抨击了清代的汉学、宋学以及腐败的科举制度。 (4)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 3、试述龚自珍的改制思想在三大领域是如何进行的。 第一,在经济上,针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力图调整封建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缓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农宗》里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的土地分配办法: 第二,在政治上,主张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力,加重内外大臣的权力,并改变君臣相见的礼仪。加重大臣的权力;改善君臣关系;改变君臣礼仪;改变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强调学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主张学术为政治服务。 4、林则徐“民惟邦本”的思想包含哪些内容? (1)相信“民心可用,民力可恃”。注重水师训练和招募水勇作为辅助力量外,还鼓励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多次发出告示悬赏,奖励人民群众勇敢杀敌。 (2)重视人民生计,主张“藏富于民”。财政方面,他主张由官局先铸银钱,在民间流通使用;主张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允许华人出国经商,与洋商争利;漕运方面,提出“官督帮收”等办法以革除积弊外,又提出利用商人的“沙船”雇佣沿海渔民运送漕粮,使官运与商运并行;开发矿务方面,林则徐上奏建议允许商民开发矿山,以便“裕国足民” 5、解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来打败外国侵略者。“师夷”是手段,“制夷” 是目的。途径:设立译馆,专译西书。聘请西方技师。内容:军事技术。生产技术。 6、简述魏源的人才思想。 1、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人与法的比较: 人与才的比较: 人与武器的比较: 2、人才的标准: 第一,必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要能愤恨外国侵略者,忧国忧民。 第二,必须掌握先进的军事技术,要能适应反侵略战争的需要。 第三,必须具有求“实”的精神,勇于参加实践。 3、发现人才的方法:第一,必须要有爱才、求才的满腔热情。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本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古人常言“水 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

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

新人教版选修3高中历史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测试

高中历史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测试新人教版选修3 一、选择: 1、斯宾诺莎政治学说的基础是() A.人性论 B.“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C.社会契约论 D.“主权在民”思想 2、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中存在的“三种权力”分别是() A.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B.立法权、司法权、对外权 C.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 D.行政权、司法权、对外权 3、世纪,荷兰独立后处于领先地位的手工业是() A.制呢业、 B.造船业 C.金融业 D.海上运输 4、最早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的思想家是() A.斯宾诺莎、 B.洛克 C.孟德斯鸿 D.卢梭 5、分权与制衡学说的创始人是() A.斯宾诺莎 B.洛克 C.孟德斯鸠 D.卢梭 6、下列不属于斯宾诺莎的主张的是() ①生存权是人的最高的自然权利 ②国家的目的在于保障人的生命和社会的安全 ③民主制最自然,也是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④文明每前进一步,社会对抗和不平等就加深一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④ 7、卢梭“主权在民”理论的内涵是() ①人生来就有天斌之权利 ②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 ③当人民的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由起来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夺回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 ④人们以攀力推翻封建基君的专制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不仅被转变为法国《人权宣盲》的基本精神,而且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响亮

口号的伟大作品是() A.《神学政治论》 B.《政府论》 C.《论法的精神》 D.《社会契约论》 9、建立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我们现代中国的奋斗目标。下列哲学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直接借鉴意义的是() A.社会契约论—建立法制社会 B.文明每前进一步,社会对抗和不平等就加深一步 C.“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D.生存权是人的最高的自然权利 二、在欧洲启蒙思想运动中,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学说。该学说经过法国思想家的发展,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一块基石。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洛克三权分立学说的基本内容。 (2)发展了洛克三权分立学说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谁?指出他的学说与洛克学说的差异。 (3)说明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和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4)说明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方式。

2021岳麓版选修2第3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word学案

2021岳麓版选修2第3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word 学案 一、课本要求: 明白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差不多内容,明白得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全然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二、预习提纲: ①民主政体最优论: 17世纪的欧洲哪里是最自由的地点?什么缘故? 自由的表现是什么? 什么缘故说这种自由是“一定的”“不民主的”? 主张:A、 B、 其主张在当时有何进步性? A、那个地点的“人权”包括权权权 ②天赋人权论: B、比较斯宾诺落与洛克观点的异同 ③三权分立说:为何分权——如何样分权——如何实践——作何评判 ④人民主权论:创新,新在哪里? 三、线索勾勒 1、差不多线索(结构整合)

何为民主——回忆民主——走进民主——完善民主 (重点) 时刻 缘故 观点 阻碍 实践:二、三、四、五章 2、知识拓展:中国民主历程 产生民主——引进民主——建设民主 3、延伸探究:17—18世纪东西方民主思想的比较 四、重点·难点 1、横向比较 2、纵向梳理 近代民主思想

3、近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全然区别 五、能力训练: 1、开启近代民主思想先河的思想家是() A、斯宾诺沙 B、洛克 C、孟德斯鸠 D、卢梭 2、英国洛克提出的政治原则是() ①自由原则②法治原则③独立原则④分权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斯宾诺莎和洛克都强调() A、自由和法律密不可分 B、分权的重要性 C、“天赋人权”的重要性 D、君主立宪政体的优越性 4、三权分立理论的提出在当时的要紧意义在于() A、扩大资产阶级民主 B、建立资本主义法制社会 C、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D、人民获得了民主权益 5、马基雅弗利和卢梭的思想主张在以下两方面() ①对君主专制的态度②对民众差不多权益的重视 A、差不多相同 B、完全相同 C、完全不同 D、没法判定 6、下列对孟德斯鸠主张表述正确的是() ①实行分权,防止专制②实行共和制,反对君主制③实行法制,保证自由④三权 分立,相互制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与中国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反封色彩的思想相比,西欧近代民主思想的突出特点包括() ①代表早期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②从法律角度证明社会变革的合理性 ③反对君主专制④强调天赋人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近代民主思想与近代早期的“君权至上”思想相比() A、两者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差不多上有进步作用 B、后者没有历史进步意义 C、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进展 D、都论证了君主统治的合理性 9、综合创新 欧洲17—18世纪的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坚决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义的进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回答:(1)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社会学说?其中后来应用最广泛的学说是什么?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汇总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 (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 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 政职责。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 (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 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 举 (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 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 日渐高涨 (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 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 民民主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古人常言“水 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

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大斗出货,小斗收进,结果“得齐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一、选择: 1、斯宾诺莎政治学说的基础是() A.人性论 B.“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C.社会契约论 D.“主权在民”思想 2、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中存在的“三种权力”分别是() A.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B.立法权、司法权、对外权 C.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 D.行政权、司法权、对外权 3、世纪,荷兰独立后处于领先地位的手工业是() A.制呢业、 B.造船业 C.金融业 D.海上运输 4、最早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的思想家是() A.斯宾诺莎、 B.洛克 C.孟德斯鸿 D.卢梭 5、分权与制衡学说的创始人是() A.斯宾诺莎 B.洛克 C.孟德斯鸠 D.卢梭 6、下列不属于斯宾诺莎的主张的是() ①生存权是人的最高的自然权利 ②国家的目的在于保障人的生命和社会的安全 ③民主制最自然,也是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④文明每前进一步,社会对抗和不平等就加深一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④ 7、卢梭“主权在民”理论的内涵是() ①人生来就有天斌之权利 ②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 ③当人民的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由起来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夺回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 ④人们以攀力推翻封建基君的专制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不仅被转变为法国《人权宣盲》的基本精神,而且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响亮口号的伟大作品是() A.《神学政治论》 B.《政府论》 C.《论法的精神》 D.《社会契约论》

9、建立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我们现代中国的奋斗目标。下列哲学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直接借鉴意义的是() A.社会契约论—建立法制社会 B.文明每前进一步,社会对抗和不平等就加深一步 C.“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D.生存权是人的最高的自然权利 二、在欧洲启蒙思想运动中,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学说。该学说经过法国思想家的发展,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一块基石。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洛克三权分立学说的基本内容。 (2)发展了洛克三权分立学说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谁?指出他的学说与洛克学说的差异。 (3)说明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和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4)说明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方式。 三、阅读下列材料:

岳麓版历史选修2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同步测试

斯宾诺莎的思想开启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请回答1~2题。 1.斯宾诺莎民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思想自由,行动守法B.思想和言论自由 C.反对君主制D.提倡人民主权说 2.斯宾诺莎认为要想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只有实行( ) A.君主专制B.贵族政体C.民主政体 D.天赋人权 洛克的思想对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回答3~7题。 3.洛克认为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是( ) A.保护人权B.防止政府侵犯人权 C.实行法治D.让人民充分享有自由 4.洛克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这说明洛克认为( ) A.政府要制定法律保护人权B.政府要依法行使权力 C.自由和法律密不可分D.法律的地位要高于自由 5.洛克的思想观点迎合了当时英国哪种政治势力的需要( ) A.资产阶级B.贵族地主C.斯图亚特王朝 D.自耕农 6.洛克的思想主张包括( ) ①“天赋人权”②法治原则③分权原则④民主政体最优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洛克把人权解释为( ) ①自由权②生命权③财产权④天赋人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斯宾诺莎和洛克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回答8~10题。 8.斯宾诺莎和洛克都强调( ) A.自由和法律密不可分B.分权的重要性 C.“天赋人权”的重要性D.君主立宪政体的优越性 9.斯宾诺莎之所以认为民主制是最优秀的,依据是它( ) A.可以使人人表达意见和思想自由B.容纳各阶层的优秀者 C.有利于人们遵守法律D.避免人民受到奴役 10.斯宾诺莎政治学说的伟大意义在于( ) A.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B.提出了分权学说 C.推动法国大革命的发生 D.开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詹姆斯·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近现代法国教育的发展史

近现代法国的教育 一、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 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教育 (一)历史背景 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君主专制国家的典型,王权和神权极度强化,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就已萌芽,并在17世纪形成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是由于政府不直接办学,新教各派力量薄弱,所以天主教会紧紧控制着法国的学校教育。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压制直到18世纪才有了显著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矛盾伴随着这个过程而不断增长和激化。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突出地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 新教: 出现一些新教派别,如胡格诺派和詹森派等,也通过开办学校,传播各自的教义。詹森派学校不同于天主教,尤其是耶稣会的学校。它们重视数学、地理、历史的教学,强调学习本民族语言并用民族语言教学,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这在当时的法国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可惜它只存在二十多年,到17世纪60年代就被耶稣会派封闭了。 天主教: 天主教神甫拉萨尔(LaSalle)于1684年创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成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用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目的是对抗新教的办学活动,维护天主教的势力。该会所办的学校在法国当时的初等教育方面占据统治地位。18世纪法国国王又曾发布命令,指出学校应受天主教僧侣的监督,儿童应当学习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 2、中等学校 中等教育学校主要有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它们以拉丁语及“七艺”科目为教学内容,经院主义气息十分浓厚。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中得力量仅次于耶稣会。圣乐会中学显然就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拉丁文的教学不重文法而重阅读原著,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方面的内容,使物理、化学在课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圣乐会的教育活动一直继续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对法国的中等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3、高等学校 到18世纪法国共有22所大学,超过其他欧洲各国,其学术水平在西欧也很高。法国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大多产生于中世纪。在16世纪前后,巴黎大学已拥有许多个学院。与初等和中等教育一样,这一时期法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天主教会的管辖之下。大学在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经典;排斥新教徒,从1638年起还停止向新教徒颁发学位;同时极力扼杀进步思想,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儿(1596—1650)和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尔维修的著作都被巴黎大学列为禁书。在当时的大学

中国近代史部分思想

中国近代史部分 高三历史备课组2013-2-20 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背景: ①清朝末期,封建制度衰落。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传统思想文化盲目自大,对西方思想文化鄙视; ②不少知识分子不注重实际知识,崇尚空谈; ③鸦片战争惨败,民族危机出现,部分知识分子觉醒。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趋势:从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闭目塞听→近代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救亡图存 (1)"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 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近代以来各阶级为追求独立、自由、民主与富强进行不懈探索,大事如下) 背景:鸦片战争失败,使一些开明地主知识分子猛醒,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被称为"新思想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著《四洲志》(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知识) (2)魏源:编《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在洋务运动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为内忧外患也);为巩固封建统治。 主张:在不变更中国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中学为体"),学习西方技术,大办近代企业("西学为用"),在上海先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后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给后人的启示: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不能救中国。 (2)维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主要是通过改革、废除封建专制,兴民权,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背景:(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剧; (2)19C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打下基础; (3)洋务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寻求新的救国方案--仿效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政体,变法图强。 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的威望,批判君主专制,奠定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既有策略,又表现资产阶级的软弱)。 梁启超:著《变法通议》①宣传变法;②提出"兴民权,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这是维新运动的核心主张) 严复:翻译《天演论》,用西方达尔文的进化论激励国人猛醒,实行变法图强;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引发1898年戊戌变法政治运动兴起;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课程标准】 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权力分立”思想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三三位思想家主张的比较。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 【教法方法】 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并通过相关素材的整理与再现,创设简易可感知的情境,使用启发式,激励性, 以教师为"导",导之有法,使其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科学性和简洁性,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准备】 采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为主,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料、编辑小故事等课文资料和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板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勇敢的心》华莱士行刑时场景,华莱士高呼“自由!”由此导入,这自由二字,仅仅是喊喊而已吗?不是,他代表人们的自由民主意识已经觉醒,向着封建专制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讲授新课】 一、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1.产生的时代背景 近代欧洲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兴起。其目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原则是什么?(目的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核心内容是民主政治,根本原则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民主政治”追求“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认为人民可以对国家大事自由发表意见,直接伙间接地参与和管理国家大事。 16世纪中叶,尼德兰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要求摆脱西班牙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572年北方各省举行大起义,解放了荷兰、泽兰两省的大部。同年 8月威廉一世(奥伦治的)被推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革命形势也日趋高涨。1581年由北方各省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由于荷兰省在联省中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最重要,因此亦称荷兰共和国。简称荷兰。17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荷兰独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非常发达,很快成为西欧强国。当时,荷兰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在整个17世纪,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因此,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对外贸易繁荣,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的金融中心。但是当时荷兰面临着来自西班牙强权的外部威胁,内部还存在着顽固的封建参与势力。荷兰的资产阶级仍然面临着剧烈的斗争。反动的西班牙封建政权,不甘心失败,仍然想从政冶上、军事上和宗教上控制荷兰;而荷兰国内也还存在着顽固的封建残余势力,荷兰新教教会和犹太教会中的顽固分子继续迫害无神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