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整理)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整理)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整理)

第Ⅰ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

一、谁是管理者

(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

1、管理的定义:

(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只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方法)

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结果)

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

(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

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

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

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

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5、管理者工作的普遍性

(1) 管理具有某些一般的性质:

①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四种职能,区别仅在于对每种职能强调的程度随管理者在等级结构的位置而变化。

②无论在何种类型的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的工作是相同的。

③管理者在小型组织和大型组织中从事着基本规模上相同的工作,区别仅在于程度和侧重不同,以及具体做法和花费的时间不同。营利性组织:有明确的一般指标衡量-利润等。非营利性:没有明确的一般指标。小企业:加强与外部联系,管理者是通才、多面手,处理各层次的管理工作。大企业:正规性好于小企业。

三、为什么要学习管理: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1) 对于渴望成为管理者的人来说,学习管理学可以获得基础知识,有利于他们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2) 对于不打算从事管理的人来说,可使他们领悟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

第二章管理的演进

一、历史背景

1、埃及金字塔的建设罗马教会

2、亚当?斯米关于劳动分工的著作:将工作分解成一些单一和重要性的作业,提高工人技巧和熟练程度。

3、产业革命:提高效率

二、多样化的时期(20世纪前半期)

2.1 概述:

1、科学管理:从如何改进作业人员生产率的角度看管理。

代表人物:泰勒。吉尔布雷斯。甘特

2、一般行政管理:关心整个组织,寻找如何应用于整个组织的管理原则和任何使之有效

代表人物:法约尔,韦伯。

3、人力资源管理方法:集中于人的管理。

定量化的方法:运用数字或统计技术改进资源分配的决策。

4、管理进程:科学管理(1880s)--------行为科学(1920s)------管理科学(1950s)。

2.2科学管理:

2.2-1泰勒四个方面:

1、对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以科学的方法代替陈旧的操作方法。

2、科学的挑选人,培训人,促进工人的进取心。

3、在科学的方法下,与人合作。

4、管理人员和工人各负其责。

具体步骤:工作环境分析-------任务分析------制定工作标准,挑选员工------管理人员配合,督促,完成自己的工作。解释:工作环境分析内容:工作是什么,谁来做,管理者怎么办。

任务分析内容:任何根据工作需要和工人技能分配工作。

2.2-2弗兰克和吉尔布雷斯(时间和动作的研究):用动作摄影来研究手和身体动作

解释:在不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的下,进行最轻松最有效作业的方法

作用:1、促进机器和设备的改良

2、通过标准时间和评测时间来比较测定工人的劳动效率

3、标准时间可以作为奖励工资的基础

4、作为制定标准劳务费,各种计划的基础

2.2-3甘特图:在y坐标表示出计划的工作和完成的工作,在x坐标表示过去的时间。作用可以使管理当局了解计划开展的情况和及时采取必要的行动保证项目按时完成。

2.2-4科学管理在许多人从事一种工作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程序才有意义。

2.2.-5历史的评价科学管理:使生产率提高300%+成为可能;从一种凭感觉的活动,发展成一门复杂化和科学性的学科;提高了整个国家的生活水平。

2.3一般行政管理

法约尔:他认为管理是一种涉及所有关于人的控制和协调的共同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包括五个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第一个将管理定义为五个职能)。

注意:在以后的认识中(本明杰书中,认为这五种,其实是消除管理中不确定行的基本手段,因为如果他们是,那其他一些管理的活动也可以看作管理的职能,比如:信息的搜集)

2.4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1、早期的提倡者:欧文、巴纳德

权威的传统的观点:下降必须服从上级,从高层建立起来然后贯穿整个组织。

权威接受观点:权威来自下级接受它的意愿。

2.、霍桑的研究(现在我们称它为,行为科学)

人是社会人

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工人的积极性,家庭和社会及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金钱不是唯一的决定的因素,感情有重大影响

基层管理要重视人际关系,和工人多交流

非正式团体,左右员工的行为,对员工的影响;

作用:引起重视人的因素,人们开始从积极的寻求提高工作满意和士气的途径。

1、内容:卡内基的书和课程

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

麦格雷戈:x和y理论

2、特点:认为工作中的人抱有强烈的信心,他们相信人的能力并认为管理实践应当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2.6行为科学的贡献

1、社会人的假设;

2、需求因素和激励;

3、作业组合;(类似静态的组织)类型、形成原因、管理者和非管理者在不同的作业中、作业的基本控制方法和规则、管理的要求与压力等因素对作业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4、领导理论:领导是一个个人向其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

三种广义的理论:性格、个人行为、权变

2.7定量法(管理科学)

特点:1、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2、以经济效果为标准;

3、运用数学模型;分二类:描述、规范(和经济学的概念类似)确定、随即;

4、依靠计算机;

管理科学的贡献:

1、科学技术的引入和运用;

2、决策理论;

3、管理信息系统;

2.8 趋势

三、近年来的趋势:趋向一体化

60年代初提出管理学的统一框架,包括:(将各种管理方式进行综合)

①过程方式:被当作综合多样化理论观点的一种方式。按过程方法: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工作。

②系统方法:认识到组织内部活动之间,以及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

系统:一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要素按一定方式形成的整体。

封闭系统:不受环境影响也不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开放系统:认识到系统与环境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③权变方法:分离出影响组织绩效的情境变量。

四、当前的趋势和问题:变化中的管理实践

①全球化

②工作人员的多样化

③道德

④激励创新和变革

⑤全面质量管理(TQM)(戴明)

含义:1、强烈地关顾顾客

2、坚持不断的改进

3、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的质量

4、精确的度量

5、向雇员授权

⑥授权

⑦工作人员的两极化

授权——管理者通过重设计工作和让工人来决定与工作有关的事情,使质量、生产率和复员的责任感加强。

工作人员的两极化——从事低技能服务只能得最低工资,高技能服务得高工资。

总结管理理论的演进:

1、历史背景:亚当?斯密,工业革命。

2、多样化时期(20世纪前半期)

科学管理:泰勒。

人力资源方法:早期提倡者:欧文?巴纳德

霍桑研究(梅约),人际关系运动,行为科学理论、定量方法。

3、今年来的趋势(趋向一体化):过程方法,系统方法:权变方法。

4、当前趋势:变化中的管理实践:全球话,工作人员多样化,道德,激励创新和变革

TQM,授权,工作人员的两极化。

第Ⅱ篇定义管理者的领域

第三章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

一、管理者:万能的还是象征性的

①管理万能论

管理万能论:认为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责任,它在管理学理论和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②管理象征论

管理象征论:管理者对实质性的组织成果起着极为有限的作用,因为大量的因素是管理者所不能控制的,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象征性的效果。

③现实是两种观点的综合:每一个组织中都存在着限制管理者决策的内部约束力量(组织文化)和外部约束(组织环境),但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管理者能对组织的绩效施加重大影响。

二、组织文化

1、什么是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观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雇员的行为。

(2)含义:1、文化是一种知觉,这种知觉存在与组织中而不是个人中。

2、组织文化是一个描述性术语,它与成员如何看待组织有关,而他们是否喜欢他们的组织,是描述不是评价。

(3)组织文化的10个特征:①成员的同一性②团体的重要性③对人的关注④单位的一体化⑤控制⑥风险承受度⑦报酬标准⑧冲突的宽容度⑨手段——结果倾向性⑩系统的开放性

2、文化的来源

组织文化的来源:1、创始人的倾向性和假设

2、第一批成员从自己的经验中领悟的东西

3、强文化和弱文化

(1)强文化:强烈拥有并广泛共享的基本价值观的组织。

(2)强文化作用:强文化传递那种选择是可取的,那种选择是不可取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管理者的决策。(3)一个组织文化的强弱或居于其间与否,取决于组织的规模、历史、雇员的流动程度及文化起源的强烈程度。

三、环境

1、环境的定义

(1)环境:指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2)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

①一般环境:包括那些对组织有潜在影响,但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晰的力量。这些力量主要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技术因素。

②具体环境: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环境、组织的具体环境的相关要素有: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机构和公众压力集团。

③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关系:一个具体环境因素经过一段时间会转变成一般环境因素,反之亦然

2、评价环境的不确定性

①环境的不确定性:㈠变动程度:Ⅰ动态环境:组织环境要素大幅度改变

②Ⅱ稳态环境:组织环境要素变化很小㈡复杂程度:指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

③稳定的和简单的环境是相当确定的,而越是动态和复杂的环境,其不确定性越大。[2维矩阵模型

3、组织及其环境:

①一个组织是一个与其具体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并随时注意其一般环境的潜在作用。

②具体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压力集团。

㈠经济条件:利益、通胀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证券市场指数以及一般商业周期。

㈡政治条件:包括一个组织在其中经营的所在国的总体稳定性及政府首脑对工商企业的作用所持的具体态度。

㈢社会条件:管理当局必须使其经营适应所在社会变化中的社会预期

㈣技术条件

4、环境对管理时间的影响

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限制了管理当局的选择及决定自身命运的自由.

补充:技术的变化要关心:1。方向2。速度

第四章国际环境:影响全球环境

一、谁是所有者

掌握全球环境变化特征的一个办法,就是考察哪些熟悉的公司所有权是最初归属哪一个国家。

二、冲击狭隘主义

狭隘主义:他们仅仅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来看世界,他是一种自私、狭窄的世界观,他不能认识到人们之间的差异。

三、变化中的全球环境

1 从多国公司到跨国公司

(1)多国公司(MNCs):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从事重要的经营活动,但以本国为基地对国外经营进行集中管理的公司

(2)跨国公司(TNC):在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重要经营,并在从事经营的所在国分散指定决策的公司

(3)多国和跨国组织的管理者的眼光已经变得日渐全球化了,并接受了国界不再能限定公司发展这一现实,但政治家和公众对这一事实的接受要慢的多。

2 区域性贸易联盟

美国—加拿大联盟欧洲共同体美国—墨西哥边境贸易区美国—墨西哥自由贸易

下一个会是太平洋周边贸易区吗?

四、组织如何走向国际化

阶段1(被动反应):出口到国外

阶段2(明显的主动进入):雇佣外国代理或与国外制造商签定合同

阶段3 (确定国际化经营):许可/特许→合资企业→外国子公司

五、在外国环境中进行管理

1 法律—政治环境

法律—政治环境并非只有不稳定或者具有革命性才会引起管理者的注意,事实上一个国家社会及政治体系与美国的差异才是重要的。管理者如果想了解他们经营中的约束及存在的机会,他们需要认识这些差异。

2经济环境

全球管理者关注经济因素,一国的管理者则无此之虞。最明显的两个关注点是波动的货币汇率及多样化的税收政策。(1)一个多国公司,它的利润因受本国货币的地位或其经营所在国货币的影响而剧烈变化。

(2)国与国之间的税收规则不尽相同。管理者需要了解他们经营所在国的各种税收规则的实践知识,从而将其公司的全部的纳税义务减至最少。

3文化环境

(1)民族文化:是一国全体或绝大多数居民共有的价值观,它形成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2)个人主义:是指一种松散结合的社会结构,人人只关心自己的或直系亲属的利益。一个国家的个人主义程度与一国的财富密切相关。

(3)集体主义:以一种紧密结合的社会结构为特征,人们希望群体中的其他人(诸如家庭或一个组织)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并保护他们。

(4)权力差距:衡量社会承认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的文化尺度

(5)不确定性规避:衡量人们承受风险和非传统行为程度的文化尺度

(6)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民族文化的第四个维度也分为两个方面。有的民族文化强调生活的数量,特征是过分自信和物质主义,有的民族文化强调生活的质量,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他人幸福的敏感和关心。

一、什么是社会责任

1 两种相反观点:一方面按古典观,管理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使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站在社会经济的立场上,管理的责任不仅是使利润最大化,而且还要保护和增加社会财富

2 赞成和反对社会责任的争论

(1)赞成的论据

公众期望长期利润道德义务公众形象更好的氛围减少政府调节责任与权力的平衡

股东利益资源占有预防社会弊端的优越性

(2)反对的论据

违反利润最大化原则淡化革命成本权力过大缺乏技能缺乏明确规定的责任

缺乏大众支持

3 从义务到响应

(1)社会责任是一种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2)社会义务是工商企业参与社会基础,一个企业当它符合了其经济和法律责任时,它已经履行了它的社会义务。

(3)社会响应是指一个企业适应变化的社会状况的能力

(4)区别:社会责任要求工商企业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找出基本的道德真理。社会响应是由社会准则引导的社会准则的价值,他们能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一个更有意义的指南

二、社会责任和经济绩效

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一个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明显降低了其长期经济绩效。如果现有的政治或社会压力迫使企业追求社会目标,这可能是在决策中必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责任仅仅是利润最大化行为么?

起因相关营销:实施直接由利润驱动的社会行为。

虽然我们不能说明一个企业的每一个“社会”行动的动机,但显然至少有一些这样的行为是出于利润动机的,是和古典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一致的,在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

四、指点迷津

利害攸关者:是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

组织社会责任扩展的四个阶段:

更小更大

社会责任

所有者与管理层雇员具体环境中的各种成分更广阔的社会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五、管理道德

道德:通常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1 三种不同的道德观

(1)道德的功利观:完全按照成果或结果指定决策的道德观点

(2)道德的权利观:这是与尊重和保护个人自由和特权有关的观点,包括隐私权、良心自由、言论自由、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

(3)道德公正观理论:这要求管理者公平公正地加强和贯彻规则

2 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个人特征问题强度

道德困境道德发展的阶段调节者道德/非道德行为

结构变量组织文化

(1)道德发展阶段:前惯例惯例原则

(2)个人特征:进入组织的没一个人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

(4)控制中心:是衡量人相信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程度的个性特征

(5)结构变量:组织结构设计有助于形成管理者的道德行为。有些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而另一些只能给管理者制造困惑。模糊性最小的结构设计有助于促进管理者的道德行为

(6)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力量也会影响道德行为。一种可能形成叫高道德标准的文化,是一种高风险承受力,高度控制,以及冲突高度宽容的文化

(7)问题强度:人们所受的伤害越大,认为是邪恶的舆论就越强;行为发生和造成是伤害的可能性就越高;从行为到后果的间隔时间就越短;观察者感觉与行为受害者越接近,问题强度就越大

3 改善道德行为

一个综合的道德计划应包括经过甄选去除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求职者,一个成文的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则,高层管理的承诺,明确和实现的工作目标,道德培训,综合绩效评价,独立社会审计和正式的保障机构。

第六章决策:管理者工作的实质

一、决策制定的过程

识别问题确定决策给标准拟定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

标准分配权重

评价决策效果

1 识别问题:问题的识别是客观的。在某些事情被认为是问题前,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差异,必须将事情的现状和某些标准进行比较。标准可以是过去的绩效;预先设置的目标;或者组织中其他一些单位的绩效;或是其他组织中类似单位的绩效。

2 确定决策标准:管理者一旦确定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则对于解决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的决策标准也必须加以确定,确定什么与决策相关,在制定过程的这一步,不确认什么和确认什么是同等重要的

3 给每个标准分配权重:标准并非是同等重要的,为了在决策中恰当地考虑它们的优先权,有必要明确各种标准的重要性。

4 拟定方案:要求决策者列出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5 分析方案:方案拟定后,决策者必须批评性地分析每一方案,经过标准及权重的比价后,使得每一方案的优缺点变明显。

6选择方案:是从所列和评价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关键步骤

7 实施方案:如果方案得不到恰当的实施,仍可能是失败的。实施是指将决策传递给有关人员并得到他们行动的承诺。

8 评价决策效果:最后一步是评价决策效果,看它是否已解决了问题。对各种问题的回答将驱使管理者追溯前面的步骤,甚至可能需要重新开始整个决策过程。

二、决策的普遍性

即使一个决策很容易作出,或管理者以前已经遇上过很多次,它仍然是一个决策

三、理性决策者

理性的决策是管理者在具体的约束下做出一致的、价值最大的选择

1 理性假设:问题是清晰明确的,要实现单一而明确的目标,所有方案和结果是已知的,偏好是清楚的,偏好是一贯而稳定的,不存在时间或成本的约束,最终的选择将使经济报偿最大化。这些导致理性决策的制定

2 理性假设的局限:

(1)个人信息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2)决策制定者趋向于混同问题和方法(3)感性偏见歪曲了问题本质(4)选择信息是出于其易获得性而不是质量(5)决策者常带有的偏向影响他对方案的客观评价(6)承诺升级即决策者有时候灰增加对以前方案的承诺,以证明原方案的正确性(7)从前的决策先例制约着现在的选择(8)很少对单一目标达成一致看法(9)决策者面对着时间和成本压力(10)大多数组织文化不鼓励承担风险和寻找创新方案

3 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把问题的本质特征抽象为简单的模型,而不是直接处理全部复杂性的决策行为。然后在组织的信息处理限制和约束下,管理者努力在简单的模型参数下采取理性行动,起结果是一个满意的决策而不是一个最大化决策,即是一个解决方案“足够好”的决策。

四、问题与决策:一种权变方式

1 问题的类型

(1)结构良好问题:指那些直观的、熟悉的和易解决的问题。(与完全理性假设接近一致)

2 决策的类型

(1)程序化决策:运用例行方法解决的重复性决策。

(2)程序:是管理者能用于响应结构良好问题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顺序步骤,唯一真正的困难在于确定问题。

(3)规则:一种清晰的陈述。告诉管理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同政策相比较:政策使管理者沿着特定的方向考虑问题,政策为决策者设立了参数,而不是具体说明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

(4)非程序化决策:这些决策是独一无二的,是不重复发生的。当管理者面临结构不良问题或新出现问题时,是没有事先准备好的解决方法可循的。它需要一种定式的反应。

3 综合分析

低层管理者主要处理熟悉的、重复发生的问题,越往上层的管理者,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越可能是结构不良问题。在现实社会中,极少的管理决策是完全程序化或完全非程序化的,我们最好将决策看作是程序化为主或非程序化为主,而不是绝对地将这两类决策看做非此即彼。事实上采用程序化决策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只要可能,管理决策都应该程序化。

五、决策方案的分析

1 确定性:每一方案的结果都是已知的,能做出理想而精确的决策

2 风险性:可以估计某一结果或方案的概率的情形

3 不确定性:不能作出确定性和合理的概率估计时,不确定性就产生了,这时候决策者的选者会受到他的心理取向的影响。

六、群体决策

1优点和缺点

(1)优点:信息更完整,方案更多,对方案的接受程度更大,以及更具合法性

(2)缺点:耗费时间,它可能被少数人所左右,产生遵从的压力并是责任不清

2 效果和效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有效与否,取决于如何定义效果。群体决策趋向于更精确,创造性更有效,能制定出更广为人接受的方案;个人决策上速度上更优越,效率更高。但离开了效率的评价,效果就无从谈起,在决定是否采用群体决策时,主要考虑的是效果的提高是否足以抵消效率的损失。

3 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利用一种思想产生过程,鼓励提出任何种类的方案设计思想,同时禁止对各种方案的任何批评。

(2)名义群体法:在决策制定过程中限制讨论,参加会议时群体成员必须出席,但独立思考

(3)德尔菲法:一种更复杂更耗时的方法,除不需要群体成员列席外类似于名义群体法

(4)电子会议:将名义群体法与尖端计算机技术结合

第Ⅲ篇计划

第七章计划的基础

1、计划的定义

计划是一个确定目标和评估实现了佳方式的过程(正式计划、非正式计划)

2、计划的目的::指出方向,减少变化冲击,尽可能减少浪费和冗余;设上标准以利于进行控制。

3、计划和债效

计划与债效关系

(1).一般地说,正式计划通常与更高的利润,更高的资产报酬率及其他积极的财务成果的联系。

(2).高质量的计划过程和适当的实施过程比泛泛的计划更可以导致较高的债效。

(3).凡是正式计划来能导致高债效的情况,一般都是因为环境的原因。

4、对计划存在着的误解

(1)不准确的计划是在浪费管理当局的时间

(2)计划消除变化

(3)计划降低灵活性

5、计划的类型:

作业计划: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

②计划的时间框架分:短期计划长期计划

③计划的明确性分: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的目标,不存在模棱两可,没有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的计划。指导性计划:只规定一些一般的方针,指出重点但不限定具体目标上或是特定的行动成果上。当环境的不确定很高,以及当组织处于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或衰退阶段或衰退阶段时,指导必计划与具体性计划更可取。

6、计划的权变原因:

基层管理者作业计划

①组织的层次

基层管理者战备计划

②组织的生命周期幼年期指导性计划,短期计划

成年期具体计划,长期计划

衰退期指导性计划,短期计划

③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

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计划更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期限也应更短。

④未来许诺的期限:管理者的计划应当延伸到足够远,以便在此期限中能够实现当前的许诺,计划对太长的期限和太短的期限都是无效的。

7、计划的基础目标

①目标:指期望的成果,这些成果可能是个人的、小组的、或整个组织努力的结果。

②时示的作用:目标为所管理决策指明了方向,并且人微言轻标准可用来衡量实际的债效。

③目标的多重性:所有组织的目标都是多重的,没有一种单一的衡量尺度能有效地评价一个组织是否成功地履行了它使命。

④真实的目标与宣称目标

?宣称的目标:一个组织对其目标的官方陈述;是要使公众相信该组织打算做什么。

?真实目标

?两者关系:一个组织宣称的目标也许并非其真正的目标,因为管理当局可能想告诉人们他们想听的事情,也因为宣布一套已知的,容易理解的目标比解释实际的多重目标要简单得多。

⑤传统的设定目标方法:

?主题:目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设立,然后分解成子目标落实到组织的各个层次上。

?特点:是一种单向的过程:由上级给下级规定目标,这种传统方式假定最高管理者最了解的应当什么目标,因为只有他能似观组织的全貌。

?缺点:目标在处在自上而下分解过程中,丧失了清晰性和一致性。

⑥目标管理(MBO)

?主题:目标由下级与上同共同决定,并且定期检查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而奖励则是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来确定。?特点:MBO通过一种专门设计的过程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这种过程一般接下级地将目标分解到组织的各个单位,其目标转化过程既是“自上而下”的,又是“自下而上”的,最终结果是一个目标的层次结构。

?共同要素: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反馈债效

?步骤:

1、约定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战略。

2、在经营单位和职能部门之间分配主要的目标。

3、单位管理与其上同一道合作具体目标。

4、在部门成员的合作下将具体目标落实到最个人头上。

5、管理者与下级共同判定行动计划并达成协议。

6、实施行动计划。

7、定期检查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向有关人员反馈结果。

8、通过基于债效的奖励强化目标的成功实现

?MBO的作用:MBO将目标人微言轻一个激励因素,让人们确切了解对他们的期望,使他们参与自身目标的设立过程,将他们实现目标的进展不断地反馈给他们,以及根据实现目标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奖励,这些因素增强了MBO 的激励作用。

5楼:第八章战略管理与企业家精神

1、战略管理定义:

?战略管理就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

2、战略管理层次:

①公司层战略:寻求确定组织应从事的事业组合。

②事业层战备:设计怎么在每一种事业领域内竞争。

?战略事业单位(SBU)

代表一种单一的事业或相关的事业组合,每一个战略事业单位应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和竞争对手,这使得每一个战略事业单位有自己独立组织的其它单位的战略。

?划分事业单位原则

(1)每一个事业单位服务于一种明确定义的产品细分市场,并具有明确定义的战略。

(2)事业组合中的每一个事业单位按照自身的能力和竞争需要开发自己的战略。

(3)必须与整体组织的能力和需要保持一致。

3、职能层战略:设计职能部门怎么支持事业层战略

4、战略管理过程(步骤)

①确定组织当前的宗旨,目标和战略。

②分析环境

③发现机会和威胁

④分析组织的资源

⑤识别优势和架势

?与众不同的能力,决定为组织的竞争武器的独特技能和资源。

?步骤5关键部分:理解组织的文化和力量及它们赋于管理当局人责任。

⑥重新评价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SWOT把对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以便发掘组织可能发掘的细分市场。

⑦制定战略。

⑧实施战略。

⑨评价结果(控制)。

5、公司层战略框架:

①总战略框架

?稳定性战略:很少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战包括持续地向同类型的确定提供同样的产品和服务,维持市场份额,并保持组织一贯的投资报酬率记录。

?增长性战略:提高组织经营的层次,增长可通过直接扩展,合并同业企业或多方面经营的方式实现。

?收编战略:减小经营规律规模或是多元化经营范围。

?组合战略:同时实行两种或多样战略。

②公司业务组合矩阵:

?BCG矩阵:横轴代表市场份额份额;纵轴表示预计的市场增长

?现金:低增长,高市场份额

吉星:高增长,高市场份额

问号:高增长,低市场份额

瘦狗:低增长,低市场份额

?BCG假定:累积学习曲线――如果公司能够适当地生产产品和管理生产过程,则产品生产量积累的每一个显著的啬,都会带来可预计的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

近年来BCG矩阵不为人所重视原因。

6、事业层战略框架

①适应性战略框架

?防御者:动作在稳定的环境中,为狭窄的细分市场生产有限的一组产品。

?探索者:运用在动态的环境中,追求创新和灵活性。

?反应者:不能在任何特定情况下作出前后一致的各果断的承诺。

②竞争战略框架

?产业分析竞争分量进入障碍

替代威胁

购买者的讨价能力

供应商的讨价能力

现在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选择竞争优势成本领先战略别具一格战略专一化战略

徘徊期间表示那些不能够明确地凭借来某一种基本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

?保持竞争优势管理当局通过分析产业中支配竞争规则的力量,竞争优势进行评价,然后选择能够最有利的竞争态势的战略。

7、作为一种战略武器听TQM

TQM作为竞争方面原因:

?TQM专注于质量和持续的改进活动,一个组织东路顾客对质量的需求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它与从不同就达到什么程度,同时顾客的忠诚就能保持到什么程度。

?持续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可以使组织的竞争优势令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8、企业家精神:战略计划的一个特殊方面

①企业家精神是战略计划的一个特殊方面,许多战略计划概念可以直接希望选择企业家道路的有志者所应用,只是强调的重点不同。

?企业家寻求机会,通过创新的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愿望,而不顾手中现有资源的人。并非所有的小企业管理者都是企业家

?企业家大型组织中激发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

?内企业家与企业家区别:内企业家的行动受企业的规则,政策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因此不能像企业家那样自主决策的承担风险,并且成功和报偿不是真正的利润而是职业生涯的提升。

第九章计划的工具和技术

1、评价环境的技术

①环境扫描法指游览大量的信息以觉察正在出现的趋势和形成一套设想.

内容包括:阅读报纸,杂志,书籍和贸易期刊

阅读竞争者的广告,促销材料和印刷品

参加贸易展览会

征求销售人员的意见

拆开竞争对手的产品仔细研究

竞争者情报:环境扫描活动之一,试图识别谁是竞争者,他们在于什么,他们的行动将会对本组织产生什么影响

设想方案:对未来可能会是什么样的一种连贯的思考.

②预测方法对未来结果的预言.

?预测类型收入预测对未来收入的预计

技术预测对技术变革及新技术达到经济可行的可能的预测.

?预测技术

?定量预测半一级数学规则应用于一套历史数据以预测未来的结果.

?定性预测利用判断和个人的知识预测未来的结果

?预测效果:若环境是稳定的,预测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精确的,如果环境是动态的(非季节性转折点),预测结果可能不精确.

?改进预测效果的方法

?采用简单的预测技术.

?采用多种不同方法进行预测,再对结果进行平均.

?不要假定能够辩认出趋势的转折点.

?适当地缩短预测期限.

③斟准化(面向TQM) 在竞争者和非竞争者之间搜寻使之获得卓越债效的最佳实践.

?基本思想:管理者若能够通过分析各个领域的领先者的方法,然后模仿他们的做法来改进自己的质量

?基准化过程步骤:

?成立一个基准化计划团体,用于确定什么应当基准化,确诊竞争对手,以及决定收集其他组织的数据

?团体从内部收集作业数据和从外部收集其他组织的数据.

?通过分析数据,找出债效的差距并确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差距.

?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最终达到或超过其他组织的标准.

2、预算一种将资源分配给特定活动的数字性计划.

?预算的普及:预算的一种广泛应用的计划手段,因为货币是一种普遍的和共同的单位,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以及为各级管理利用.

?预算的类型

?收入预算收入预测的一种特定类型,是一种规划未来销售的预算.

?费用预算列出组织单位实现目标的主要活动,并且将费用分配给每种活动.

?利润预算将收入费用预算合二为一,常用于拥有多个工厂和事业部的大型组织.

?现金预算预测组织内还有多少库存现金,以及需要多少现金支付费用开支,揭示潜在现金短缺或预示能用于短期投资现金节余

?资本支出预算可预测未来的资金需求,区别出最重要的资本项目,以及保持有适当数量的库存现金以满足到期的资本支出需求.

?可变预算一种考虑随产量变化的成本的预算;可变预算代表了弹性标准,它可以通过规定成本随成本随业务量水平的变化表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计划成本

?预算方法:

①增量预算:基于过去的资源分配方案的一种预算方法

特征:(1)基金被分配给部门或组织的单位,然后这些单位的管理者再将基金分配适当的活动

(2)增量预算是从前期的预算中推演出来的,每一个预算期开始时,都采用上一期的预算作为参考点,只有那些增加预算的申请才得到审查.

产生问题:1、基金分配组织单位后,缺乏有效的针对性.

2、增量预算最容易掩盖低效率的浪费.

②零基预算不依赖于过去的预算资源分配方案,要求管理者重新论证他们的预算申请,不管以前是否有过拨款

步骤:(1)将每一个独立的部门活动运用为一个决策包.

(2)按照决策在预算期间给组织带来的效益对决策包进行排序.

3、按照优先次序将预算资源分配给各个决策包.

决策包:一个识别和描述特定活动的文件,通常由部门管理者负责制定,包括对活动目的的陈述、活动的责用、人员需求、绩效衡量标准、备选的行动方案,对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评价

零基预算的适用性:

(1)对规模较小的公共组织,工商企业中的职能部门或衰退中的组织更有效

(2)适合干管理日益或减少的资源

(3)作业计划工具

①进度计划:列出必要的活动,它们的完成次序,谁来从事每一项活动,以及完成活动所需的时间

②?午段:(1)甘特图轴上表示计划的工作和实际完成情况之间的关系,在另一轴上表示用去的时间(监控计划的和实际活动进度)

(2)负荷图监控整个部门或特定资源的能力利用

(3)PERT网络分析监控项目的进程,识别可能的瓶颈环节,以及必要时间调度资源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计划评审技术)PERT网络:一种类似流程图的箭线图,描绘出项目包含的各种活动的先后次序,标明每项活动的时间或相关的成本

?事件:主要活动结束的那一点

活动的序列.

开发PERT网络的步骤:

(1)识别项目必须进行的每一项重要活动

(2)决定这些活动的先后次序

(3)将活动流开始到结束的过程描绘成图形

(4)估计完成务项活动所需的时间

(5)利用网络决定每项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日期以及制定整个项目的进度计划

③盈方平衡分析TFC 全部固体成本

盈方平衡点公式:BE = P-VC 单位产品如何变成本

盈方平衡点是由单位产品的价格和可变成本及全部固定成本决定的.

公式表明:(1)如果单位销售价格起过单位可变成本,销售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全部销售收入将等于全部成本

(2)单位销售价格与单位可变成本之差乘以盈方平衡点销售量,便等于固定成本

④线性规则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对实现目标的多种可行方案进行选择,以使目标达到最优化

应用线性规划方法的要求:(1)问题必须具有限的资源

(2)一定的约束条件

(3)趋向最优化的目标函数

(4)组合资源的各种方案

(5)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⑤排队论

⑥概率论用统计学来降低计划的风险程度.

⑦边际分析有助于决策者优化他们的收益和使成本减至最小,涉及某项决策的附加成本

⑧模拟一种有效的计划工具,因为它使管理者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成午千个可能的选择,而所需成本很少.通过模拟复杂的情况,管理者能够看到变量的变化怎么影响到最终结果

4、时间管理一种个人的作业计划

①被动时间:花在应付下属的请求,顾客的需求和种种别人引发的问题上的时间,是一种管理者不可控的时间

可支配时间:能够由管理者控制的时间.

②有效的时间管理过程步骤:

(1)列出目标

(2)按重要性排出目标的次序

(3)列出实现目标必须进行的活动

(4)给活动分派优先级

(5)按优先级安排活动的日程

③注意要点:(1)遵循10/90法制大多数管理者90%的决定是在他们10%的时间里做的

(2)了解自己的生产率周期

(3)记住帕金森定律――工作会自动地膨胀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4)把不太重要的事集中起来办

(5)避免将整段时间拆散

(6)当心糟糕的会议所浪费的时间

第Ⅳ篇组织

第十章组织的基础

1、组织结构组织的框架体系,表现为复杂性,正规化和集权化的程度。

组织结构成分:(1)复杂性─指组织的分化的程度

(2)正规化─指组织依靠规则和程序引导员工行为的程度

(3)集权化─指组织决策制定权力的分布

(4)分权化─决策制定权力授予下层人员

2、组织设计的基本概念-(组织设计经典原则)

①劳动分工:个人专门从事某部分活动而不全部活动

优点:体现在经济效率性方面,它使不同工人拥有的多样技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在不断重复中,技能得到提高,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在不断重复中,技能得到提高,时间浪费得到减少,培训变得更加容易,花费也更少。

缺点:导致人员非经济性,过度的劳动分工造成了厌倦、疲劳、压力、低生产率、劣质品,常旷工和高离职流动率。

②统一指挥,下级应当时一位且只对一位上级直接负责。

③职权与职责

?定义

职权管理职业位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这样一种权力

职责成分派的活动的义务

直线职权给予一拉管理者指挥其下属工作的权力

指挥链从组织的高层到基层的权力流

参谋职权支持,辅助和建议直线主管的职权

权力影响决策的能力

?传统的观点

1、组织中所固有的权力是影响的唯一源泉

2、职权与职责对等(职责行职责终职责

3、职权关系形式直线职权参谋职权

“直线”一词两种定义:

①区别直线职权与参谋职权

②区别直线管理者与辅助管理人员-直线管理者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贡献些组织职能的管理者。

“直线”两种定义关系:说明了该同的两种不同观察角度,每个管理者都对他的下属拥有直线职权,但并不是每个管理者都处于直线职位中,后者的确定要取决于该项职能是否直接贡献于组织的目标。

?现代的观点:

1、权力未必与一个人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完全相关,职权不是影响力的唯一源泉.

2、权力的来源基础

强制权力一种依赖于惧怕的力量.

奖赏权力带来正确,有利结果的权力.

合法权力与职权同一概念.

专家权力来自特殊技能,知识,专长的一种影响力

感冒权力对所拥有人独特智谋或个人特质的一种确认.

职权与权力的关系:职权是指职位中固有的权力,而权力反映一个人能影响决策的各手段,其中包括正式的职权,职权与合法权力是同义词,但一个人可以拥有强制,奖赏,专家或感冒的权力,而不需占有一个职权的职位,所以职权实际上是权力的一个子集。

权力维体比喻说明1、一个人在组织中普及得越高,他与权力的距离就越近

2、未必有职权才能产生权力,(可以向权力核心内圆作水平移动而不必向上长迁)

④管理跨度管理者能够有效地直接指挥的下级数量

传统的观点:1、随着管理者在组织中职位的提高,管理跨度减少.

2、主张窄小的跨度以便对下属保持紧密控制.

现代的观点:1、管理跨度意味着一个管理者有更多的下属向他(她)汇报工作;一个管理者能有效监督的下属人员越多,管理费用成本就越低,而管理者也会变得更有效率。

2、管理跨度权变因素:①下属的成熟度②下属工作地点的相近性③任务的复杂性④下属工作地点的相近性⑤使用标准程序的程度,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⑥组织文化凝聚力⑦管理者和管理风格

⑤部门化

?传统观点1、组织中的活动应当经过专业化分工而组合到部门中

2、选择部门化方法需要反映最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和各单位目标的要求

部门化分类:职能部门化/产业部门化/顾客部门化/地区部门化/过程部门化

2、出现新趋势:(1)顾客部分化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2)跨越传统部门界限的团队的采用,正使原来僵硬的部门划分得到补充。

2、组织设计的一般模式:

①机械式组织(官僚行政组织):是综合使用传统设计原则的自然产物,表现为高度的复杂性、正规化和集权化。

②有机式组织(适应性组织:表现为低复杂性,低正规和分权化。

3、组织设计的因素

①战略与结构

“战略决定结构”的观点认为:结构必须服从战略,随着战略从单一产品向纵向一体化,再向多样化经营的转变,结构必须从有机式变为机械式.

②规模与结构

规模以一种减弱的趋势影响着结构,当规模增大时,专业化、正规化、纵向分化和集权化的程度与增高,但它对大型组织的影响比对小型组织的影响弱。

③技术与结构

?琼`伍德沃德的发现(1)技术类型与相应的公司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2)组织的债效与技术的结构之间的适应度密切相关

结论:每类型企业有其相关的特定结构形式,成功的企业是能根据技术的要求而采取合适的结构安排的企业。

?查尔斯`佩罗:决定技术因素(1)任务多变性,成员在工作中遇到的例外数

(2)问题可分析性,为寻找妥当解决例外问题的有效方法所采用的探索过程的类型

④以任务多变性与问题可分析性构建矩阵,四个象限代表四类技术:

(1)常规技术;只有少量意外,问题便于分析高度正规,等权化结构

(2)工种技术:有大量意外,总是便于分析分权化,低正规化

(3)手艺技术:相对复杂,少量意外分权化

(4)非常规技术:错多意外,,问题难以分析分权化,极低正规化

结论: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技术越是常规化,组织也应当越是机械化,技术越是常规,结构应当越是机械。

⑤环境与结构

有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机械式的组织与稳定的环境相匹配,有机式的组织与动态的环境更加适应。

第十一章组织与职务设计选择

1、组织式结构

①机械式结构

2、职能型结构定义:相似或相关职业的专家们组合起来的组织设计模式

特点:通过让具有共同技能的人在一起工作,取得了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优势

缺点:(1)会为追求职能目标而看不到全局最佳利益

(2)每一职能领域相互隔离,没有一项职能对结果负责

(3)不能提供机会培训未来的高层经理

适用条件:单一产品或服务的组织.

3、分部型结构定义:由自治的和自我包括的单位构成的组织结构.

特点:这些单位在其分部型框架结构内部通常按职能型结构来组织,这样分部型结构内含职能型结构

优点:(1)强调结果(2)使总部人员摆脱关注日常运营具体事务的负担,能专心致志于长远的战略规则(3)是培养高级经理人员的有力手段.

缺点:活动和资源出现重复配置,导致组织总成本的上升和效率的下降

适用条件:开展专门化经营的大型组织,多种产品或多个市场的组织

4、有机式结构

①简单结构:定义:低复杂性,低正规化和职权集中在一个人手中的结构.

优点:反应快速,灵活,运营成本低,责任明确.

缺点:(1)只对小型组织适用(2)所有事取决于老板一个人,风险极大.

②矩阵结构:定义:将职能部门中的专家结合在1个或多个项目中的组织结构设计,这些项目分别由指定的项目经理负责.

特点:双重指挥链.

优点:专业化的经济与对产品结果的责任感.

缺点:(1)难于协调各职能专家的活动(2)没有人对专家技能的长远开发负责,导致重复配置的高成本

适用条件:有多个产品或规划,需要依靠职能专长的组织.

③网络结构:定义:一些小型的集权化的组织,以合同方式依靠其他组织履行它们的基本经营职能

特点:其职能大部分都以组织外,"购买"其管理者大部分时间花在协调与控制外部关系上

优点:快速、灵活、经济

缺点:(1)对制造活动缺乏紧密控制力,供应的质量(2)所取得的设计上的创新轻易被窃取

适用条件:工业企业,发展的初期,有许多可靠的供应商;需要海外低廉动力的组织.

职务设计

1、有机的附加结构设计:

1、任务小组结构:定义:一种临时结构,用于完成特定的,清楚定义的,复杂的,需要组织的其他单位人员参与的内容.

优点:使组织在保持总体的机械式结构同时,获得了灵活的应变能力。

适用条件:组织中那些重要任务具有特定的期限和工作绩效标准,或者任务是独特的、不常见的,需要跨职能界限的专门技能。

2、委员会结构:定义:将交叉职能部门的人组织在一起解决问题的一种组织结构。

优点:使组织在保持总体的机械式结构的同时,获得了灵活的应变能力。

适用条件:需要跨职能界限的专门技能的组织。

2、职务设计选择

职务设计指将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职务的方式.

①职务专业化:将职务化分为细小的任务.

②职务扩大化:通过增大职务范围而使之得到横向扩展。

职务范围一项职务要求的不同任务数量,以及工作周期的重复频率。

③职务丰富化:通过增加工作的评价职责使职务纵向扩展。

职务深度控制雇员超出其工作范围的程度。

④职务转换:周期性地在包含不同任务的职务间对工人进行横向转换。

优点:拓宽工作领域,给予更多工作体验,能为高度层职务作准备。

缺点:①增加培训成本,导致生产率下降。

②造成大量工人被安置在经验很有限的工作岗位上。

③使聪明而富有进取心的员工的积极性受影响。

④非自愿对员工进行职务轮换,会导致旷工和事故增加。

⑤工作团队,由共同完成一组任务的个人组成的群体。

综合性工作团队:完成多种任务的小组,在小组中将职责具体分配给每个成员,并根据不同任务的要求在成员间进行职务轮换。

自我管理工作团队:一种纵向一体化的团队,它具有决定如何完成任务的几乎完全的自主权。

⑤职务特征模型FCM):一种分析和设计职务的框架,包括5种主要职务特征,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成果变量的影响。

?核心程度

1、技能多样性:指一项职务要求员工使用各种技术从事不同的活动的程度

2、任务同一性:指一项职务要求完成一项完整的和具有同一性任务的程度

3、任务重要性:指一项任务对其他人的工作和生活具有裨性影响的程序

4、自主性:指一项职务给予任职者在安排工作进度和决定从事工作所使用的方法方面提供的实质性自由,独立和自主的程度

5、反馈:指个人为从事职务所需要的工作活动所需获得的有关其债效信息的直接和清晰度.

职务维度与结果度量之间的联系,受到个人成才需要强度(员工对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程序)的中和与调整.

激励潜力①②③④⑤

得分(MPS)= 技能+ 任务+ 任务×自主性×反馈

多样性同一性重要性

?.对管理者指导1、合并任务①②

2、形成自然的工作单位②④

3、建立起客户联系①④⑤

4、纵向扩展职务④

5、开通反馈渠道⑤

⑥.工作时间选择

1、弹性工作时间:雇员被要求每周工作大量时间,但在一定限度内充沛其自由安排工作时间.

优点:给予员工更大的自由,促使员工可以更好地将工作的时间安排与他们个人的生产率周期结合起来.

缺点:对管理者赞成了协调的困难.

2、压缩工作周:4天40小时工作日组成的作用.

特征:具有不同的短期和长期效果.

3、职务分担:充沛两个或更多的员工分担原来一周40个小时的工作

4、应急工:用于补充组织的长期工作人员的临时工和兼职人员.

5、电子通信.

全面质量管理与组织结构设计

TQM活动特征降低组织的纵向变异。

减少劳动分工。

强调分权化的决策。

第十二章人力资源管理

1、管理者与人事部门的关系

不论组织是否设立人事部门,每个管理者都身处其主管的单位的人力资源决策中。

2、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步骤:(1)人力资源规划(2)通过招聘增补人员确定和选聘有能力的员工(3)通过解聘减少人员(4)进行人员甄选(5)定向(6)培训-使之能适应组织和不断更新技能(7)绩效考评-知识的能干的员工(8)职业发展-能长期保持高绩效水平的能力(9)满意的劳资关系-能干,杰出的员工。

作用:旨在一系列步骤,努力为组织选配合适的人员并保持员工的高绩效水平。

3、重要的环境力量

政府的法律的条例增强了它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决定的影响力博纳菲德职业资格:(BFOQ)像性别、年龄或民族这样一些标准。

可以被用作雇佣的依据,如果能明确证明它们与职务相关的话,确认行为计划-增强受保护群体的成员在组织中的地址的计划。

结论:管理人员并不能完全自由地选择他们将雇佣,提升或者解雇何人。

4、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各个步骤详解

(1)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当局确保恰当的人事安排的过程,这些人能够完成组织目标的任务

(2)步骤:

①评价现有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调查-职务分析

观察法

面谈法

调查问卷法

举行技术讨论会

职务说明书,职务规范

预估将来需要人才资源(由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决定)

人力资源调查:主要告诉管理者各个员工能做什么

职务分析:定义了组织中的职务以及履行职务所需的行为

职务分析将决定各项职务适合的人选,并最终形成职务说明书与职务规范

职务说明书:是对任职者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要做的书面说明。

职务规范:指明任职者要成功地履行某项任务必须拥有何种最低限度的可以接受

的资格标准。

②招聘与解聘

(1)招聘-安置:确定和吸引有能力的申请者的活动过程。

招聘渠道:内部提升

广告应征

员工推荐

就业代理机构

学校分配中心

临时性支援服务

(2)解聘-减少组织内部劳动力供给的技术

解聘方法:解雇

临时解雇

自然岗位

调换岗位

缩短工作周

提前退休

(3)甄选

?甄选过程-甄别求职者以保证录用最适当的候选人的过程

?甄选的基础

1、预定结果,已确定的决策

甄选过程的主要着眼点:减少作出错误的拒绝和错误接受可能性,提高作出已正确决策的概率。

2、效度:在所选择的手段与某些有关的标准之间已证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3、信度:对某种方法一致性能力的衡量,甄选手段的优劣效度和信度决定

?甄选手段:申请表

笔试

绩效模拟测试

工作抽样

测试中心

面试

履历调查

体格检查

?甄选手段的有效性

甄选手段必须与预想中的职务类型匹配,工作样本法适合低层次的职务

测试中心适合管理职位

面谈:效度会随着管理层次的升高而相应提高

工作抽样:一种人员甄选手段,向求职者提供一份职务的小规模复制材料,要求他履行职务的中心任务。

测试中心:一种对职务应聘者进行表现模拟测试以模仿其管理潜能的机构。

(4)定向:将新雇员引入组织和职务的过程

目的:减少新员工刚开始工作时常会感到的最初的焦虑,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工作单位和整个组织,并促进外来者向内部人的转换

(5)员工培训

①技能分类技术技能

人际关系技能

②培训方法在职培训职务轮换

预备实习方式脱产培训课堂讲座

电视录象模拟练习

仿真培训(雇员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下学习他们将操作的同种设备培训)

(6)绩效评估:对个人工作绩效的评价,以便作出客观的人事决策

①绩效估计方法:(1)书面描述法—一种绩效评估方法,评价者写下雇员的优点、缺点、过去的表现和潜力,然后提出改进建议

②关键事件法:一种绩效评估方法,评价者列出区分有效的和无效的工作表现的关键行为

③评分表法:一种绩效评估方法,评估者按重要等级递增的次序排列一组绩效因素

④行为定位平分法:一种绩效评价技术,评价者依据由绩效难度得出的具体职务行为对雇员进行评价

⑤多人比较法:一种绩效评估技术,在多个人之间进行相互比较

形式分类:分组排序法

个人排序法

配对比较法

⑥目标管理法按明确,可证实可衡量的目标来评价员工成功原因,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员工

(7)职业发展

①职业-个人在其一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

②组织关心员工职业生涯原因:(1)着眼于职业发展,将促使管理当局对组织的人力资源采取一种长远的眼光(2)提高组织吸收和保留高素质人才的能力(3)职业阶段探索期:发生在就为业以前;建立期:逐渐改进工作表现,不断发生错误,不断吸取教训;职业中期:不再是一个学习者,错误容易使人付出巨大代价;职业后期:减少工作的流动,安心现有的工作;衰退期

(4)职业阶段模型的应用,实际职务-职务申请被告知有关职务和组织的正面和负面的信息。

(5)管理生涯成功要领:审慎选择第一项职务

做好工作

展现正确的形象

了解权力结构

获得对组织资源的控制

保持可见度

不要在最初的职务上停留太久

找个导师

支持你的上司

保持流动性

考虑横向发展

(8)劳资关系:工会与组织的管理当局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工会-代表工人和寻求通过集体讨价还价保护工人利益的组织

(2)良好的劳资关系的重要性:保持良好的劳资关系将给管理当局在需要谈判的问题个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后果。(3)集体讨价还价-谈判工会契约以及缔结契约后对之进行管理的过程

劳资谈判过程组织工作与许可证明准备谈判、谈判契约管理

5、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对的问题

(1)劳动力队伍多样性的管理人为资源管理实践通过拓宽招聘渠道,削除人员甄选中的歧视行为,使应聘者了解组织考虑他们要求的愿望,以及举办多样性为议题的各种活动,促进劳动力队伍多样化。

(2)双职业夫妇-夫妇双方都有某一专业的,经营的或管理职业

(3)性骚扰-伤害员工,干扰工作绩效,并给组织带来责任。

第十三章变革与创新的管理

1、变革的定义

变革:一种人员、结构成技术的改变;变革是组织的现实,对付变革是每个管理者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

政府法律加条例

技术的发展

经济的变化

(2)内部力量管理当局重新制订或修订其战略

新设备的引进员工态度的变化

(3)变革推动者作为变革的催化剂和管理变革过程的人

任何管理者和可能成为变革推动者,但变革推动者也可以是非管理者(内部的职能专家或外部的咨询人员)。

3、变革过程的两种观点

4、

①风平浪静观:变革是对组织平衡状态的一种打破,组织被看作是稳定的,可预见的,只是偶然的危机才扰乱了它的秩序。

②急流险滩观:变革是持续的,不可预见的,管理者必须对不断出现的,近乎无序的变革。

总认识:现今很少有组织可以将变革看作是偶然的干扰事件,即便是少数,它们这样做也面临极大的风险。

5、组织的惯性与变革阻力

(1)变革的阻力产生原因的不确定性。

关心个人得失被认为变革不是为了组织的最佳利益

(2)降低阻力的策略教育与沟通

参与

促进与支持

谈判

操纵与合作

强制

6、管理变革的方法

①结构变革1、改变组织的复杂性规划和集权化程度等,结构要素

2、对实际的结构设计作重大改变,变化结构类型,职务再设计。

②技术变革1、引入新的设备,工具或操作方法

2、用自动化以机械取代人力

3、扩大计算机化的应用范围

③人的变革组织发展

组织发展(OD)-改变人和人与人之间工作关系质量的技术

组织发展方法:(1)敏感性训练:一种通过无结构的群体相互作用改变行为的方法(2)调查反馈:一种评价态度,识别其中的差异,以及利用调查信息反馈的技术(3)过程咨询-由外部顾问向管理者提供发现理解和处理过程事件的帮助(4)团队建设-通过工作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每个成员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5)国际发展-改变工作群体相互之间的态度陈规和观念。

7、管理变革中的新问题

(1)组织文化变革:促使组织文化发生变革的情况因素,大规模危机出现、领导职位易人、组织新而小、组织文化弱

(2)实现文化变革的策略

1、进行组织文化分析,确定需要变革的文化因素。

2、采取措施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组织的危机。

3、任命具有新观念的新的高层管理者

4、重组关键职能

5、引入新故事,新典礼来取代原有的,反映旧文化的仪式

6、改变组织人员甄选和社会化过程及绩效评估和奖酬制度,以反映新的文化价值观。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1)持续渐进改革的促进因素(1)结构分权化低纵向变异低劳动分工宽管理跨度

跨职能小组(2)技术柔性流程工人教育与培训(3)人员教育与培训支持性的绩效评估与奖酬制度(4)变革推动者高层的有效领导

管理学罗宾斯(第11版)第16章知识

●什么是动机? 动机: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强度、方向和坚持性 ●早期的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这个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构成了一种层级结构 1·生理需求:一个人对食物、水、住所、性以及其他生理需求的需求 2·安全需求:生理需求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保护自身免受生理和情感伤害的需求3·社会需求:一个人在爱情、归属、接纳以及友谊方面的需求 4·尊重需求:一个人对内部尊重因素(例如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和外部尊重因素(例如地位、认可和关注)的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一个人对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理想实现的需求 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该假设认为员工没有雄心大志,不喜欢工作,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为了保证工作效果需对他们严格监管;个体受到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低层次需求的主导·Y理论:该假设认为员工是有创造力的,喜欢工作,主动承担责任,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指导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内在因素与工作满意度相关,而外在因素与工作满意度不相关 ·保健因素:能够消除工作不满意但无法产生激励的因素 ·激励因素:能够增强工作满意和工作动机的因素 高级需要

麦克莱兰的三种需求理论 ·三种需求理论:该动机理论认为主要有3种后天的(而非先天的)需求推动人们从事工作,而这3种需求是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归属需求。 ·成就需求:个体想要达到标准、追求卓越、获得成功的愿望 他们喜欢具有适度挑战性的工作;尽量避免他们认为过于容易或者困难的工作任务·权力需求:个体想要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指示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的期望 ·归属需求:个体对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渴望 ●当代的动机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具体的工作目标会提高工作绩效,困难的目标一旦被员工接受,将会比容易的目标产生更高的工作绩效 自我效能:个体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大都通过奖励然后强化某种行为 强化物:紧跟在某种行为之后立即出现、并且能够使该行为未来被重复的可能性提高的某种结果 ●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 工作设计:用来将各种工作任务组合成完整的工作的方法 工作范围:一份工作所要求从事的任务数量以及这些任务重复的频率 工作扩大化:横向扩展工作范围 工作丰富化:通过增加计划和评估责任而使工作纵向扩展 工作深度: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控制程度 工作特征模型:管理者在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时所采用的一种有效框架,它确定了5种核心工作维度、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员工生产率、动机和满意度的影响●5种核心工作维度 技能多样性:一项工作需要从事多种活动从而使员工能够利用不同技能和才干的程度 任务完整性:一项工作需要完成一件完整的、可辨识的工作任务的程度 任务重要性:一项工作对他人生活和工作的实际影响程度 工作自主性:一项工作在安排工作内容、确定工作程序方面实际上给员工多大的自由度、独立权和决定权 工作反馈:员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关于自己工作绩效的直接而明确的信息的程度

罗宾斯管理学案例分析题答案详解-(1)教学内容

公管1第1组 案例1 不只是一个好故事 案例分析:“不只是一个好故事”的案例为我们讲述了美好生活公司的共同创建者、亲兄弟约翰和伯特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的流动小贩变成成功的创业者的励志故事。从该案例,我们能通过他们创业的艰难过程看到如何作为一个最高管理者等一系列的管理学问题。 问题: 1:总的来说,作为该公司的最高管理者,他们需要处理决策类、计划类的问题,即他们负责为整个组织作出决策、制定目标和计划、确定整个公司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说,他们负责高层管理人员的调动、产品的定期更新换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构建公司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保证公司的稳定发展等工作。于他们而言,计划职能可能最重要。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确定战略、制定计划,作为公司的最高管理者,他们需要为整间公司的正常运作提供一个完整的计划以及正确的发展方向。 4:聘用朋友可能带来的管理挑战有:①员工关系矛盾频现:若我的朋友是不通过正常招聘形式而是我直接招他进来的话,其他员工在不了解他能力时认为他是靠关系的空降人员,会对他带有偏见和不满。同时,碍于上司的权威,其他员工不敢冒犯得罪他,那么,即使他犯错了也没人敢提出来,这样不利于公司发展。 ②朋友可能会恃着和我的交情而滥用权力,我的权威会受到一定的威胁。那么,管理难度就会增加了很多。 如何解决:①聘请朋友时也应按照既定的招聘程序,同时,聘用前先跟朋友沟通好,提前说明你的立场。最高管理者需具备较高的情商,做到公私分明,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不能因情选择管理方式。②公司应制定一整套相关的公平公正的内部管理制度,要求公司内部每一个员工必须遵守。 5:愿意;该公司“简单、幽默、谦逊,认为生活是美好”的理念、积极乐观的态度、相对轻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做你喜欢的,喜欢你所做的”的座右铭对求职者来说都具有一种吸引力,而且,该公司的另一个重要层面是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他们积极热情地参与欢乐工程这个非营利组织,还建立了美好生活儿童基金来帮助有问题儿童的健康成长。综合这几点来看,我们都愿意在这个乐观积极、有社会责任心有爱心的公司工作,为其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小力量。 公管1第2组 案例:飞行计划 内容简介:由于布兰森地区一家私营公司准备把布兰森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旅游地,因此在该地区建立了一个布兰森机场,虽然该机场有很大的机遇,但在建造前与运营后的时候,执行总裁杰夫。博克也遇到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方面的问题。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体成员的努力,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也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对控制的时效性的要求就越弱,而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控制与信任不完全对立。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创新: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不创新就无法维持。成功的关键就是创新。 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一轮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位置,成为推动管理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计划)【圣才出品】

第7章 教育计划 7.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起源 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计划,即作为教育行政管理学上的计划,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产生并获得明显发展的。有人把它称之为现代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特点 ①综合性,即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校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设想。 ②长期性,是指它揭示了5年、10年或20年这样长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以达成此目标为目的。 ③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接。 (2)教育计划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①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②由于苏联早一步实施了计划教育,取得了以1957年卫星上天为标志的巨大成果。这一计划教育的成功,对世界震动很大,影响和促进了世界教育的计划化。 ③随着科技竞争而来的教育竞争的展开,使教育计划在各国迅速建立起来。 2.教育计划的定义 (1)教育计划的定义 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

(2)教育计划的特征 ①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 ②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 ③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教育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包含着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战略上的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建立等程序或步骤。 3.教育计划的类型 (1)按照教育计划的规模可以分为教育事业规划和教育计划 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区别在于,规划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总方向、大目标、主要实施步骤及重大措施的设想。计划相对规划而言,是指在规划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政策、任务做出的较短时间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计划的发展指标、措施步骤、时间安排都比较详尽、具体。 (2)按照计划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教育的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中间站,短期计划则为实现中、长期计划的一个实际步骤。从这种认识出发,一个完整的长期计划应包括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这几个相对部分。 (3)按制定计划主体权力的大小、能控制教育资源范围的大小、计划对象特定化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的教育计划、地区的教育计划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计划在实行计划管理的国家,实际上不可能只有国家的教育计划而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因为如果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国家的教育计划就会落空。 (4)按教育计划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综合的教育计划与单项的教育计划

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 笔记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组织中这样的成员,他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以及怎么样去做。管理者(manager)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的。 管理者通常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 管理(management)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果和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通常指的是“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 三、管理者做什么 1、管理职能(亨利.法尔约)。 2、管理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3、管理技能(罗伯特.卡茨)。 技术技能: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人际技能:包括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能力。概念技能:管理者对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技能。四、什么是组织 组织(organization)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 组织的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人员、精细的结构。 现在的组织更倾向于依靠灵活的工作安排、雇员工作团队、开放的沟通系统和供应商联盟。

第二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 一、管理的历史背景 两个重大事件: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主张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或工作专业化中获得经济利益。 工业革命,机械力代替了人力。 二、科学管理(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原理》) 三、一般行政管理理论(亨利.法尔约)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原理笔记

管理学原理教材:《管理学》人大出版,(美)斯蒂芬P. 罗宾斯 参考书1:《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以变革为中心,两条主线:历史实践发展,职能线计划,组织导控制,学会一套行话,讲一套理论,成一套习惯。 参考书2:《管理学精要》(亚洲篇)(美)约瑟夫普蒂…… 《西方管理思想史》孙耀君,山西人民出版社。 《德鲁克文集》 《竞争优势》(美)迈克尔波特,清华大学出版社。 管理的目的:效率+效果 背景知识: 一、 顾客观存在customer主导权转移到顾客手中① 3c’sworld竞争competition② 变化change③ ①不能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不能使顾客满意的企业,注定要被淘汰出局。 ②竞争的规模,范围和激烈程度前所未有,竞争几乎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从传统的工商业,一直到金融、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大众传媒、通讯等。 ③除了变化本身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从一年为单位变成了以月为单位企业的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除了质量高、价格低、服务好外,速度还必须快。

二、技术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企业存在及活动的方式。 三、全球化的影响 竞争者不再受国界之限,新的竞争者可能会在任何时刻,在世界上任何地点突然出现。如果组织者要想取得长期的成功,管理者必须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国际经营领域中,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区域性贸易组织、国际化组织也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经营中,必须考虑各国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 四、人类环境意识的普遍高涨 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生存所必需的特征有:FFII 快速Fast 灵活Flexible 勇于创新Innovation 持续不断地改进Improvement 企业及企业管理的演变 ——股东(shareholder)受益各方(stakeholder)(顾客、职工、供应商、社会、股东) ——组织结构扁平化,部门间界限更加模糊甚消失,自我导向的团队成为组织活动的核心。 ——横向的过程联系取代纵向的部门分割而成为管理的核心 ——企业间新型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导致了共生共荣的企业生态系统诞生

财务管理学笔记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总论 1.1财务管理的概念 1、财务管理: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 1.1.1企业财务活动 1、企业财务活动: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 (1)、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资活动: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资金营运的需要,筹集所需资金的行为。 收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吸收直接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支出:企业偿还借款,支付利息和股利以及付出各种筹资费用等 注意:筹资活动不光只是资金的流入还有流出,与筹资活动相关流入、流出都属于筹资活动。 权益资本: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 负债资本:申请借款、发行公司债券 关键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筹资工具?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比例如何搭配? (2)、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投资活动:投资是指企业根据项目资金需要投出资金的行为 对内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购置自身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对外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与其他企业联营进行投资以及收购另一个企业等 关键问题:如何评估投资方案? (3)、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 采购材料或商品、支付工资、销售商品…… 为满足企业日常营业活动的需要而垫支的资金,称为营运资金,因企业日常活动经营而引起的财务活动,也称为资金的营运活动(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例、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金营运活动的有()AB A、采购原材料 B、销售商品 C、购买国库券 D、支付利息 (4)、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股东收益利润留存 关键问题:利润这块饼子如何切? 1.1.2企业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 1、企业同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主要指企业的所有者向企业犹如资金,企业向其所有者支付投资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企业同其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教育财政 9.1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降

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更多

罗宾斯的管理学读书笔记

罗宾斯的《管理学》读书笔记 光明新区组织人事局许茂煜 通过三周时间的认真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在这里,首先感谢组织和深圳党校给我们一次加深理论学习的机会;感谢各位专家教授的悉心教授辅导。通过学习,起到了更新观念、开阔思路,转变理念的作用,达到了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的目的。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夯实政治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改造。 按照学习安排,我抽空研读了两本管理学名著,一本是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现就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是一本比较经典的管理学著作,从它的版数就能看得出来,一直经久不衰。这么好得一本书,如果读完之后不写点什么岂不是跟没读一样。虽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读后感,但更确切的说是读书笔记,因为书里不仅有理论,而是还有很多案例,一边读总会想到些什么其他的东西,理解之后有的问题更是可以扩展的很远,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仅限于管理学的范围了。但在这篇文章里不会有扯得很远的东西,首先要说一些书中的理论,然

后理论要联系实际,针对中国现在管理领域的一些问题,说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第一,书的结构。本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篇,绪论,主要是讲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第二篇,没有题目,因为主要讲现今环境下管理的一些影响要素,包括组织文化,全球化环境,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后四篇,按照管理过程论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顺序,分别讲解。每一篇后面都要插入一个创业单元,也按照职能顺序分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这样一个思考单元。书里讲了很多理论,但让读者思考的东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责任的问题,就像小标签一样,时不时出现提醒你,电子商务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创业单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创业一样,循序渐进,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的名字,《从优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学到了点东西。书的结构安排合理,写的好不枯燥,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案例,无论是对教的还是对学的,都是不完整的。说到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扯的有些远,但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介绍书的结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材没有这么好的?为什么在很多领域,比如计算机还有这个管理学,经典的教材都是外国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

(完整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笔记2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笔记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 [德]韦伯:(Max Weber,1864-1920)终身是一个学者,研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组织理论之父” 贡献:提出所谓“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Bureaucratic Model)(行政、科层) 核心:设立公职。(权力的承袭通过职位,而不是依靠世袭或个人魅力) 特点:1)明确的分工 2)清晰的等级 3)详尽的规章:强调规则化 4)非人格化的关系。理性意志代替个人情感 5)管理人员职业化:固定的薪金和明确的升迁制度 优点:1)稳定 2)高效 (有助于杜绝任人唯亲、组织涣散、人浮于事等现象) 三、行为科学阶段(30年代后) ?背景: ?梅奥及其霍桑试验:(George Elton Myao,1880-1949)(1933年发表《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 ?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非单纯的“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满足员工需求来达到组织目的。 四、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二战后--- 60年代) 孔茨称其为“丛林” 1、社会系统学派 ?创始人:巴纳德(chester 1.Barnard,1886-1961),曾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 1938年发表《经理人员的职能》 ?观点: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有三个基本要素: 共同的目标 协作的意愿------ 取决于诱因与贡献的平衡 信息沟通 ?经理人员的基本职能: 确定目标、提供诱因、建立维持信息沟通网 2、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H?西蒙(Harbert A.Simen,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三版笔记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它是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目标管理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件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半血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教育管理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4、什么是教育管理? 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1、对管理的理解。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决策:管理者为了实现预计目标。,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从两个以上的可能性或方案中,经过价值判断或决策论证选择出既满意又可行的方案的行为。 3、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4、为什么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决策一旦失误,速度越快,力度越大,其后果就越严重在西蒙看 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 中唯有对现实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有价值的决策。 5、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以往的管理过度看重管理过 程和管理职责,而忽略了决策的正确与否是最为重要的,决策一旦失误,后果危害巨大。在西蒙教授 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 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6、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 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 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④建立正常 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①管理育人。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 务。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 盾和问题。 8、管理现代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 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 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9、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0、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比较: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 的效能管理。 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 多变的管理。 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为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为詹姆斯.布坎南) ⑥行政伦理学 2、施泰因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 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施泰因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施泰因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 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 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泰勒科学管理的特点:1.目的和中心是提高生产销率2.管理人员用科学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 作程序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出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3 .标准化管理4. 对工人人进行标准化培训5.简历岗位标兵和实行计件差别工资制6工人和管理人员不能对立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 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 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有合乎逻辑的行为,也有不合逻辑的行为,管理人员不要简单处理。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 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 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 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人性假设包括:工具人假设(X理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复杂 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7、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 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8、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区别:正式群体:1.由于工作需要集体和起来的群体当工作不需要时群体解 散或调整后,人不在属于这个群体,关系终止2.组织内有职责权的分配,每个人的言行是受组织性和 纪律性的约束3.领袖人物是受上级任命的,就是群众选举也要经过上级领导机关批准。非正式群体: 1.感情需要集合起来的群体,一旦感情淡化或破裂关系自动结束 2.群体没有组织性或纪律性靠道义来约 束自己的言行3.关键人物是领袖,但不许要认命。 9、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A.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B.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C.群体行为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D.领导行为理论是行 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出发点。 1、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 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 分等构成。 2 集权制:行政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或下属机关没有货很少有自主权, 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知识为准。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学重点名言: 犹豫不决是决策的大忌——布里丹 当今市场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这就是快鱼法则。它对于现代企业的启示有两个:一个是学会快,另一个就是学会吃。——快鱼准则 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历史时期,市场反应速度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只有能够迅速应对市场者,才能成为市场逐鹿的佼佼者。——钱伯斯 《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所撰写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本书还在其他许多方面对“管人的真理”做了论述,限于篇幅所限,本读后感无法一一叙述。但是,我想再次申明的是,本书对我在实践工作的直接指导作用非常大。今后,我将不断联系实践、配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本书的论述,更有效率的开展相关工作。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篇 一、基本概念:法国的法约尔最早提出管理的五项职能,现在演变为四项: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明茨伯格提出了管理角色的概念,分为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三类角色。罗伯特-卡茨提出了管理者需要的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管理的层级越高相应技能越重要。 二、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科学管理-泰勒,一般行政管理理论-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组织行为-霍桑实验(试图检验各种照明水平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质量管理-爱德华-戴明、约瑟夫-朱兰(摩托罗拉公司提出了六西格玛管理质量标准) 管理学复习分享 三、组织文化与环境: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方式,它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组织文化有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成果导向、员工导向、团队导向、进取性、稳定性、创新与风险承受力。组织文化分为强文化和弱文化。外部环境即对组织绩效造成潜在影响的外部力量和机构,分为具体环境和一般环境。具体环境指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压力集团。一般环境指经济条件、政治/法律条件、社会文化条件、人口条件、技术条件。

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4.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思考题 1.无边界组织对管理造成的潜在影响是什么? 答:无边界组织指消除产生人为的地理界限的结构划分,从而使管理结构更有效的实现全球化的组织。其对管理造成的潜在影响有: (1)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范围将拓展到全球。不能仅靠利用本国资源来谋求发展,而是必须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自己,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其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受国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2)在无边界组织产生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必须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全球化要素传输流动网络,采用各种先进的要素传输手段,特别是信息传输手段。否则,企业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21世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一改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形态,中间管理层将失去原有的价值,企业的管理组织将呈现扁平状态,弹性化。 (3)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从内部控制性管理转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要素效率不再成为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竞争和合作的边界,另一方面则增大了企业的外部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来重新设计企业内部组织和企业之间的界面关系,充分关注企业的顾客资本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这些课题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4)无边界组织对管理的影响还要求处理好各国文化的差异。各国的文化对雇员与工作相关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之前,必须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做出具体的分析与评估,从而做出理性的决策。而在投资环境的因素中,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子,尤其是文化距离。否则,这会给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一定的投资风险与经营阻碍。 2.本章所述的霍夫斯泰德结构框架,能用于指导泰国一家医院或委内瑞拉一个政府机构的管理者吗?试讨论之。 答:霍夫斯泰德结构框架能用于指导泰国一家医院或委内瑞拉一个政府机构的管理者。任何组织的管理者都应该关注组织的社会文化环境,然而文化环境不像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那么容易把握。要掌握好文化环境的特征,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和模型,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分析工具。 (1)霍夫斯泰德的国家文化模型是由荷兰科学家格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它是基于不同文化在工作目的上存在的价值观和信念差异建立的文化模型,从四个价值维度研究了文化差异:①权力距离。指社会对一个企业中最高权力与最低权力之间距离的接受程度。它表达了一个社会对企业中最高级别的权力和最低级别的权力之间的差异的接受能力;②不确定性的规避。低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使其成员沉着地接受环境的不确定性,在这种社会中,人们或多或少地对风险泰然处之,他们相对来说更能容忍不同于自己的行为和意见。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特征是人们的高度焦虑,具体表现为神经紧张、高度压力和进取心;③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是指一种松散结合的社会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直系亲属的利益;相反,集体主义以一种紧密结合的社会结构为特征,在这种结构中,人们希望群体中的其他人在他们有困难时帮助并保护他们;④生活的数量与质量。有的民族文化强调生活数量,其特征表现为过分自信以及追求金钱和物质财富;有的民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财政)【圣才出品】

第9章 教育财政 9.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

降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