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细菌

动物源性细菌
动物源性细菌

第15章动物源性细菌

动物源性细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即由一种病原菌同时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些传染病,称为人畜(兽)共患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称为动物源性疾病(zoonosis)。由于人类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污染物及媒介动物叮咬等途径感染而致病,这些病主要发生在畜牧区或自然疫源地。动物源性细菌主要有布鲁菌、鼠疫耶氏菌和炭疽芽胞杆菌。

第一节布鲁菌属

布鲁菌属(Brucella)细菌是一类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菌,有4个生物种、13个生物型,因最早由美国医师 David Bruce首先分离出,故得名。本属使人致病的有牛布鲁菌(B.abortus又称流产布鲁菌)、羊布鲁杆菌(B.melitensis)、猪布鲁杆菌(B.suis)和犬布鲁杆菌(B.canis),在我国流行占绝对优势的是羊布鲁菌病,其次为牛布鲁菌病。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小球杆菌或短杆菌。大小为0.4~0.8μm ×0.5~1.5μm。无芽胞,无鞭毛,光滑型菌有微荚膜。革兰染色经常着色不佳,故复染时间应适当延长至3min左右。

培养特性需氧菌,牛布鲁菌在初分离时需5%~10%CO2。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如加入血清或肝侵液,或加硫胺、烟酸和生长素等可促进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最适pH为6.6~6.8。经37℃培养48h可长出微小、透明、无色的光滑型(S)菌落,经人工传代培养后可转变成粗糙型(R)菌落。两种菌落可用吖啶黄玻片凝聚试验鉴别,S型在1:1000的吖啶黄中呈均匀混浊,而R型菌出现凝块。布鲁菌在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在液体培养基中可形成轻度混浊并有沉淀。

生化反应大多能分解尿素和产生H2S。根据产生H2S的多少和在含碱性染料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可鉴别羊、牛、猪等三种布鲁菌。

(表 15-1)

抗原构造与分型布鲁菌含有两种抗原物质,即A抗原和M抗原。两种抗原在不同的布鲁菌中含量不同,牛布鲁菌含A(abortus)抗原多,故又称牛布鲁菌抗原;羊布鲁菌含M(melitensis)抗原多故又称羊布鲁菌抗原。两种抗原量的比例不同可对菌

种进行区别,如牛布鲁菌A:M=20:1,而羊布鲁菌A:M=1:20,猪布鲁菌A:M=2:1。用A 与M因子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可鉴别三种布鲁菌(表15-1)。

表15-1 主要布氏杆鲁的特性与鉴别

CO2 脲酶 H2S 含染料培养基中生长凝集试验菌种需要试验产生复红(1:50000)硫堇(l:20000) 抗A因子抗M因子

羊布鲁菌-不定-++-+

牛布鲁菌++++-+-

猪布鲁菌-+ +/- -+++

抵抗力抵抗力较强,在土壤、毛皮、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肉和乳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但在湿热60℃、20min,日光直接照射下20min可死亡;对常用消毒剂均较敏感,如3%来苏作用数分钟可杀死。对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也较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布鲁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荚膜与侵袭酶(透明质酸酶、过氧化氢酶等)增强了该菌的侵袭力,使细菌能通过完整皮肤、粘膜进入宿主体内,并在机体脏器内大量繁殖和快速扩散入血流。

所致疾病布鲁菌感染家畜引起母畜流产,病原体可随流产的胎畜和羊水大量排出;病畜还可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子宫炎等,隐性感染的动物也可经乳汁、粪、尿等长期排菌,人类对布鲁菌易感,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或接触被污染的畜产品,经皮肤、粘膜、眼结膜、消化道、呼吸道等不同途径感染。

布鲁菌侵入机体经1~6周的潜伏期,此期细菌被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成为胞内寄生菌,随淋巴流达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当细菌繁殖达一定数量,突破淋巴结而侵入血流,出现菌血症。由于内毒素的作用致患者发热,随后细菌进入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脏器细胞,发热也渐消退。细菌在细胞内繁殖到一定程度可再度入血,又出现菌血症而致体温升高。如此反复形成的菌血症,使患者的热型呈波浪式,临床上称为波浪热。感染易转为慢性,在全身各处引起迁徙性病变,伴随发热、关节痛和全身乏力等症状,体征有肝、脾肿大。

人类感染布鲁菌不引起流产,原因可能是易感动物的生殖器官和胎膜上含有大量赤藓醇,刺激细菌生长而引起流产,而人类胎盘中不含有赤藓醇,故不会引起流产。另外,布鲁菌的致病与本菌引起的Ⅳ型超敏反应有关;还有菌体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导致急性炎症和坏死,病灶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能是一种Ⅲ型超敏反应(Arthus反应)。

免疫性机体感染布鲁菌后可产生免疫力,且各菌种和生物型之间有交叉免疫。一般认为此免疫力是有菌免疫,即当机体内有布鲁菌存在时,对再次感染则有较强免疫力。但近来认为随着病程的延续,机体免疫力不断增强,病菌不断被消灭,最终可变为无菌免疫。由于布鲁菌为细胞内寄生,故其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病后机体产IgM 和IgG型抗体,可发挥免疫调理作用。此外,细胞免疫和Ⅳ型超敏反应所导致的免疫保护及病理损害,在慢性与反复发作的病程中往往交织存在。

三、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血液是最常用的标本,急性期血培养阳性率高达70%。骨髓在急性期、亚急性期病人均可分离阳性。病畜的子宫分泌物、羊水,流产动物的肝、脾、骨髓等也可作为分离培养的标本。

分离培养与鉴定将标本接种于双相肝浸液培养基(液相为肝浸液的琼脂斜面)置37℃、5%~10%CO2孵箱中培养。菌落大多在4~7d形成,若30d时仍无菌生长可报告为阴性。若有菌生长,可根据涂片染色镜检,CO2的要求,H2S产生,染料抑菌试验,玻片凝集等确定型别。

血清学试验

1.凝集试验:发病1~7d后血清中开始出出现IgM抗体,将患者血清作倍比稀释,标准菌量为1×109个/ml,进行玻片凝集试验,1:200有诊断意义。但当效价≥1:100时应重复进行试管凝集试验,需要在37℃水浴16~20d后观察结果,以1:200~1:400血清凝集者为阳性。用胶乳凝集试验可在6min内判定结果,方法简易可靠。

2.抗球蛋白试验(Coomb试验):布鲁菌感染患者常出现不完全抗体,需用Coomb 试验才能检出。在病程中凝集效价出现增长者有诊断意义。

3.补体结合试验:一般发病3周后出现IgG抗体,由于此抗体能维持较长时间,故对诊断慢性布鲁菌病意义较大。此试验特异性高,试验结果以1:10为阳性。

皮肤试验取布鲁菌素(brucellin)或布鲁菌蛋白提取物0.1ml作皮内注射,

24~48d后观察结果.局部红肿浸润直径1~2cm者为弱阳性,>2~3cm为阳性,>3~6cm为强阳性。若红肿在4~6d内消退者为假阳性。皮试阳性可诊断慢性或曾患过布鲁菌病。

四防治原则

控制和消灭家畜布鲁菌病,切断传播途径和免疫接种是三项主要的预防措施。免疫接种以畜群为主,疫区人群也应接种减毒活疫苗(104M株疫苗皮上划痕接种),有效期约一年。急性病人用抗生素治疗,慢性者除继续用抗生素治疗外,应采用综合疗法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也可用特异性疫苗进行脱敏治疗。

第二节耶尔森菌属

耶尔森菌属(Yersinia)细菌属于肠杆菌科,是一类革兰阴性小杆菌。包括11个菌种,其中鼠疫耶氏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与假结核耶氏菌等三种肯定是人类致病菌。本属细菌通常先引起啮齿动物、家畜和鸟类等动物感染,人类通过接触动物、被节肢动物叮咬或食入污染食物等途径感染。

一鼠疫耶氏菌

鼠疫耶氏菌(Y.pestis)俗称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病原菌。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烈性传染病,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世界性大流行。人类鼠疫是被疫鼠的鼠蚤叮咬而受染,1989~1998年世界各地报告鼠疫病例共5440余例,死亡681人,病死率11%。因此,鼠疫依然威胁着人类。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为形两端浓染的卵圆短杆菌。大小为0.5~0.8 ×1~2 m。一般单个散在,偶尔成双或呈短链。有荚膜,无鞭毛,无芽胞。革兰染色阴性。从死于鼠疫的尸体或动物新鲜内脏制备的印片或涂片,形态典型,有时可见到吞噬细胞内外均有本菌。但在化脓或溃疡性病灶及腐败材料中可见菌体膨大成球形,且着色不佳。如在陈旧培养物或生长在含高盐(30g/L NaCl)的培养基上则呈多形态性,有球形、杆形、棒形和哑铃状等,亦可见到着色极浅的细菌轮廓,称菌影(ghost)。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27~30℃,最适pH为6.9~7.2。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但生长缓慢。在含血液或组织液的培养基上生长, 24~48h可形成柔软、粘稠的粗糙型菌落。在肉汤培养基中开始呈混浊,24h后表现为沉淀生长,48h后逐渐形成菌膜,稍加摇动菌膜呈“钟乳石”状下沉,此特征有一定鉴别意义。

抗原结构鼠疫耶氏菌的抗原结构复杂,至少有18种抗原,重要的有F1、V-W、

外膜蛋白和MT等四种抗原(图15-1)。

1.F1(fraction 1)抗原是鼠疫耶氏菌的荚膜抗原,于37℃时产生,具有抗吞噬和活化补体的作用。F1的抗原性强,特异性高,其相应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但F1抗原是一种不耐热的糖蛋白,100℃15min即失去抗原性。

2.V和W抗原系毒力质粒DNA编码。W抗原位于菌体表面,是一种脂蛋白;V 抗原存在于细胞质中,为可溶性蛋白。两种抗原总是一起产生,与细菌毒力有关,使细菌具有形成肉芽肿损伤和在细胞内存活的能力,且有免疫抑制作用。

3.外膜蛋白(Yersinia outer membrane proteins,Yop)其编码基因与V-W

基因存在于同一质粒上,在37℃和含Ca2+条件下能产生数种外膜蛋白,这些蛋白能使细菌在突破宿主的防御机制,导致机体发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鼠毒素(murine toxin,MT)为可溶性蛋白,是一种外毒素,对鼠类有剧烈毒性,1μg即可使鼠致死,它可阻断动物β肾上腺能神经和引起心脏损害,但对人的损伤作用尚不清楚。MT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用0.2%甲醛处理可使其脱毒制成类毒素,用于免疫动物制备抗毒素。

5.内毒素其性质与肠道杆菌内毒素相似,可致机体发热,产生休克和DIC等。

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湿热70~80℃10min或100℃1min死亡,5%来苏或5%石炭酸20min内可将痰液中病菌杀死,但在自然环境中的痰液中能存活36d,在蚤粪和土壤中能存活1年左右。

变异性鼠疫耶氏菌通过自发或诱发性突变、转座子移位及基因转移等机制发生变异,其生化特性、毒力、耐药性和抗原构造等均可出现变异菌株。与多数肠道菌光滑(S)型菌落致病性强的特征不同,野生菌株的菌落呈粗糙(R)型。经人工传代培养后菌落逐渐变为S型,其毒力也随之减弱。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鼠毒素主要对鼠类致病,具外毒素性质,但只有当细菌自溶裂解后才释放。鼠疫耶氏菌的毒力很强,少数几个细菌即可使人致病,其致病性主要与F1抗原、V-W抗原、外膜抗原及内毒素等相关。

所致疾病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一般先在鼠类间发病和流行,通过鼠蚤的叮咬而传染人类,尤其当大批病鼠死亡后,失去宿主的鼠蚤转向人群。人患鼠疫后,又可通过人蚤或呼吸道等途径在人群间流行。临床常见有腺型、肺型和败血症型鼠疫。

鼠疫耶氏菌侵入人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能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并沿淋巴流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严重的淋巴结炎。犯及的淋巴结多在腹股沟,一般为单侧,并引起肿胀、出血和坏死,称为腺鼠疫。如吸入染菌的尘埃则引起原发性肺鼠疫,也可由腺型或败血症型鼠疫蔓延而致继发性肺鼠疫。病人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喀血、呼吸困难,全身衰竭而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多于2~4d内死亡。病人死亡后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重症腺型或肺型鼠疫患者的病原菌可侵入血流,导致败血症型鼠疫,体温升高至39~40℃,发生休克和DIC,皮肤粘膜见出血点及淤斑,常并发支气管肺炎和脑膜炎等症状,多迅速恶化而死亡。

免疫性鼠疫感染后能获得牢固免疫力,再次感染罕见。主要产生针对F1抗原、V-W抗原的抗体等,具有调理促吞噬、凝集细菌及杀菌等作用。另外,尚依赖于吞噬细胞吞杀细菌等细胞免疫的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按不同病型采取淋巴结穿刺液、痰、血液等。人或动物尸体取肝、脾、肺、肿大淋巴结和心血等。陈旧尸体取骨髓。因鼠疫为法定甲类烈性传染病,其传染性极强,除标本采取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和控制外,标本必须送指定的具有严格防护措施的专门实验室,并按严格操作规程进行。

直接涂片镜检检材直接涂片或印片,分别进行革兰染色和美蓝染色,镜检观察典型形态与染色性。免疫荧光试验用于快速诊断。

分离培养与鉴定将检材接种于血琼脂平板或0.025%亚硫酸钠琼脂平板等,经24h孵育后形成针尖样小菌落,经48h后才形成1~1.5mm灰白色较粘稠的粗糙型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孵育48h可形成“钟乳石”现象。当分离出可疑菌落时,可作涂片镜检,噬菌体裂解试验,血清凝集试验等进一步鉴定。

(四)防治原则

灭鼠灭蚤是切断鼠疫传播环节,消灭鼠疫源的根本措施。我国目前应用EV无毒株生产活菌疫苗,多用皮下、皮内接种或皮上划痕,免疫力可维持8~10个月。此外,应加强国境、海关检疫。

治疗必须早期足量用药,采用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均

有效。

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Y.enterocolitica)是引起人类严重的小肠结肠炎的病原菌。本菌天然集居在多种动物体内,如鼠、兔、猪等,通过污染食物(牛奶、肉类等)和水,经粪口途径感染或因接触染疫动物而感染。近年来本菌中某些血清型引起的肠道感染正逐渐上升。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球杆菌,偶见两端浓染。无芽胞、无荚膜,25℃培养时有周身鞭毛,但37℃培养时则很少或无鞭毛。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耐低温,在4℃能生长,但最适温度为20~

28℃,最适pH7.6。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某些菌株在血琼脂平板上可出现溶血环,在肠道菌选择培养基上形成不发酵乳糖的无色半透明、扁平的小菌落。

血清型根据菌体O抗原可分为50多种血清型,但仅几种血清型与致病有关,且致病型别各地区也不同。我国主要为O:9、O:8、O:5和O:3等。此外有毒力菌株大都具有V和W抗原、外毒素蛋白等。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本菌为一种肠道致病菌,具有侵袭性及产毒素性。V-W抗原具有抗吞噬作用。O:3、O:8、O:9等菌株产生耐热性肠毒素,与大肠埃希菌肠毒素ST相似。另外,某些菌株的O抗原与人体组织有共同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所致疾病本菌为人畜共患病原菌。人类通过食用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受染,潜伏期3~7d,临床表现以小肠、结肠炎为多见,也见有败血症者。临床上可出现发热,腹泻为粘液或水样便,易与志贺菌痢混淆。根据病变位置与发病机制不同,可将小肠结肠炎分为四型:①胃肠炎(或小肠结肠炎)型;②回肠末端炎、阑尾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炎型;③结节性红斑与关节炎型(自身免疫病);④败血症型。

(三)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取粪便、血液和剩余食物等,根据该菌嗜冷特性,将标本置pH 7.4~7.8的磷酸盐缓冲盐水中,于4℃增菌2~3w;再用耶氏菌专用选择培养基置25℃培养24~48h,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主要鉴定依据为25℃培养时动力阳性,嗜冷性、脲酶阳性、

H2S阳性及血清学鉴定等。

三、假结核耶氏菌

假结核耶氏菌(Y.pseudotuberculosis)存在于多种动物的肠道中,人类感染较少,主要通过食用患病动物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由于该菌在动物感染的脏器中形成粟粒状结核结节,在人的感染部位形成结核样肉芽肿,故称假结核耶氏菌。

本菌具多形态性,呈球状或短杆状。革兰阴性。无荚膜、无芽胞,在病变组织中菌体两端浓染。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25℃,且出现动力,37℃培养动力消失。本菌的生化反应与鼠疫耶氏菌相似,引起的疾病与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相似。根据耐热的菌体O抗原将细菌分为6个血清型,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是O1血清型。毒力菌株大部分具有V和W抗原。

假结核耶氏菌对豚鼠、家兔、鼠类等有很强的致病性,患病动物的肝、脾、肺和淋巴结等可形成多发性粟粒状结核结节。人类感染多为胃肠炎,肠系膜淋巴结肉芽肿,回肠末端炎等,后者的症状与阑尾炎相似,多发生于5~15岁的学龄儿童,并易发展为败血症。少数表现为高热、紫癜,并伴有肝、脾肿大,类似肠伤寒的症状。并有呈结节性红斑等自身免疫病症的。

临床取粪便、血液等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多采用肠道选择性鉴别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25℃培养48h,根据生化反应及动力等,作出初步判断,最后用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定。

本菌感染应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第三节芽胞杆菌属

芽胞杆菌属(Bacillus)是一群需氧,能形成芽胞的革兰阳性大杆菌。本属中主要的致病菌为炭疽芽胞杆菌,是引起动物和人类炭疽的病原菌。蜡样芽胞杆菌可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其它大多为腐生菌,主要存在于土壤、水和尘埃中,如枯草芽胞杆菌等。一般不致病,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偶尔可引起结膜炎、虹膜炎及全眼炎等。又如多粘芽孢杆菌能产生多粘菌素(polymyxin);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抗湿热能力极强,常用作热力灭菌实验的代表菌株,以试灭菌器的效果等。这些腐生菌也常是实验室及制剂生产车间的主要污染菌。

一、炭疽芽胞杆菌

炭疽芽胞杆菌(B.anthracis)是动物和人类炭疽病的病原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

个被发现的病原菌,俗称炭疽杆菌。牛与羊等食草动物的发病率最高,人可通过摄食或接触患炭疽病的动物及畜产品而感染,传播方式多样,多见皮肤炭疽,也有肠炭疽、肺炭疽和脑膜炎炭疽等。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炭疽芽胞杆菌是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粗大杆菌,5~10×1~3μm,两端截平,无鞭毛。取自病人或病畜新鲜标本直接涂片时,常单个或呈短链,经培养后则形成长链,呈竹节样排列(图15-2)。芽胞在有氧条件下形成,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有毒菌株在人和动物体内或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

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温度为30~35℃,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h,形成灰白色粗糙型菌落,边缘不整齐,在低倍镜下观察边缘呈卷发状。在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在肉汤培养基中由于形成长链而呈絮状沉淀生长。在明胶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h可使表面液化呈漏斗状,由于细菌沿穿刺线向四周扩散成倒松树状。有毒菌株在含NaHCO3的血琼脂平板上,置5%CO2孵箱37℃孵育24~48h可产生荚膜,变为粘液性菌落,用接种针挑取时可见拉丝状。而无毒株仍形成粗糙型菌落。

抗原结构炭疽芽胞杆菌的抗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结构抗原,包括荚膜、菌体和芽胞等抗原成分,另一部分是外毒素复合物。

1.荚膜多肽抗原由D谷氨酸γ多肽所组成。具抗吞噬作用,与细菌毒力有关。若以高效价抗荚膜多肽血清作荚膜肿胀试验,对鉴定本菌有一定意义。

2.菌体多糖抗原由D-葡萄糖胺、D-半乳糖组成,与毒力无关。由于耐热,此抗原在病畜皮毛或腐败脏器中虽经长时间煮沸仍可与相应抗体发生沉淀反应,称Ascoli热沉淀反应,对追溯炭疽芽胞杆菌病原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此抗原特异性不高,与其它需氧性芽胞杆菌、14型肺炎链球菌,甚至人类A血型抗原之间发生交叉反应,故Ascoli反应目前已很少使用。

3.芽胞抗原由芽胞的外膜、皮质等组成的芽胞特异性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血清学诊断价值。

4.炭疽毒素由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和水肿因子三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注

射给实验动物可出现炭疽病的典型中毒症状。但致死因子和水肿因子单独作用不会发挥生物学活性,都必须与保护性抗原组合后才能引起实验动物的水肿和致死。炭疽毒素具有抗吞噬作用和免疫原性,免疫注射后使豚鼠对炭疽芽胞杆菌的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抵抗力由于本菌能产生芽胞,故抵抗力很强,煮沸10min或干热140℃需3h 才能杀灭。芽胞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很强,如5%石炭酸需5天始可杀死。但对碘及氧化剂较敏感,1:2500碘液10min、3%H2O2 1h、 0.5%过氧乙酸10min即可杀死。细菌芽胞在干燥土壤或皮毛中能存活数年至20余年,牧场一旦被污染,传染性可持续数十年。本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等均敏感。若在含微量(0.05~0.5单位/ml)青霉素的培养基上,链杆菌排列的细菌形态发生变异,变成大而均匀呈链状的串珠状,称串珠试验。对本菌有鉴别意义,其他需氧芽胞杆菌无此现象。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炭疽芽胞杆菌主要致病物质是荚膜和炭疽毒素。控制荚膜产生的基因在质粒DNA上。荚膜有抗吞噬作用,有利于细菌在宿主组织内繁殖扩散。炭疽毒素是造成感染者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毒性作用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而形成水肿。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微循环障碍致感染性休克和DIC,甚至致死。

所致疾病炭疽芽胞杆菌主要为食草动物(牛、羊、马等)炭疽病的病原菌,人因接触患病动物或受染毛皮而引起皮肤炭疽,食入未煮熟的病畜肉类、奶或被污染食物引起肠炭疽,或吸入含有大量病菌芽胞的尘埃可发生肺炭疽。上述三型均可并发败血症,偶见引起炭疽性脑膜炎,死亡率极高。

皮肤炭疽最为多见,细菌由颜面、四肢等皮肤小伤口侵入,经一天左右局部出现小痂,继而周围形成水疱、脓疮、最后形成坏死、溃疡并形成特有的黑色焦痂,故名炭疽。肠炭疽出现连续性呕吐,肠麻痹及血便,但以全身中毒为主,2~3d死于毒血症。肺炭疽出现呼吸道症状,很快也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而死亡。

免疫性感染炭疽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一般认为免疫与机体针对保护性抗原产生保护性抗体及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关。

(三)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根据炭疽病型采取不同标本。人类皮肤炭疽取水泡、脓疱内容物或血液;肠炭疽取粪便、血液及畜肉等;肺炭疽取痰、胸腔渗出液及血液等;脑膜炎炭疽取脑脊液。炭疽动物尸体严禁室外剖检,以防形成芽胞污染牧场及环境;一般在无菌条件下

割取耳尖或舌尖组织送检。

直接涂片镜检取标本涂片进行革兰染色,发现有荚膜的呈竹节状排列的革兰阳性大杆菌,或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镜检,结合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与鉴定检材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碳酸氢钠琼脂平板,孵育后观察菌落,用青霉素串珠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等进行鉴定。此外,也可用免疫荧光法检查病人的荚膜抗体,用ELISA检查保护性抗体。必要时进行动物试验。本菌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的鉴别见表15-2。

表 15-2 炭疽芽胞杆菌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的鉴别

性状炭疽芽胞杆菌其他需氧芽胞杆菌

荚膜+-

动力-+

血平板不溶血或微溶血多为迅速而明显溶血

NaHCO3琼脂平板粘液型菌落(有毒株)粗糙型菌落

青霉素串珠试验+-

噬菌体裂解试验+-

动物致病力试验+-/+

(四)防治原则

炭疽的预防重点应放在家畜感染的防治和牧场的卫生防护上。病畜应严格隔离或处死深埋,杜绝在无防护条件下现场剖检取材,死畜严禁剥皮或煮食,必经焚毁或深埋2m以下。对易感染家畜应进行预防接种。

特异性预防用炭疽减毒活疫苗,皮上划痕接种,免疫力可持续1年。接种对象是疫区皮革、毛纺工人、牧民、屠宰牲畜人员、兽医等。治疗以青霉素首选,也可选用其他广谱抗生素。

二、蜡样芽胞杆菌

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为革兰阳性大杆菌,生长6h后即形成椭圆形芽胞,位于菌体中央或次末端。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较大,灰白色,表面粗糙似融蜡状,故名。本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尘埃、淀粉制品、乳和乳制品等食品中。

蜡样芽胞杆菌引起食物中毒必须达到一定的感染量即食物中含菌量达106/g以上

才能发病。食物中毒分两种类型:①呕吐型:由耐热的肠毒素引起,于进餐1~6h发病,主要是恶心、呕吐,仅有少数有腹泻。类似于葡萄球菌的食物中毒,病程平均不超过10h。②腹泻型:由不耐热肠毒素引起,进食后发生胃肠炎症状,主要为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偶有呕吐和发热。此外,该菌有时也是外伤后眼部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引起全眼球炎。在免疫功能低下或应用免疫抑制药的患者中还可引起心内膜炎、菌血症和脑膜炎等。

发生食物中毒时采取可疑食物或收集粪便及呕吐物进行检验。除进行分离培养外,须作活菌计数,因暴露于空气中的食物会在一定程度上受本菌污染,故不能因分离出蜡样芽胞杆菌就认为是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根据形态、染色性、菌落特征及生化型、血清型和噬菌体分型作鉴定。本菌对红霉素、氯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对青霉素、磺胺类耐药。

第四节弗朗西丝菌属

弗朗西丝菌属(Francisella)是一类呈多形性的革兰阴性小杆菌,本属有土拉弗氏菌和新凶手弗氏菌两个种。其中土拉弗氏菌(F.tularesis)为土拉热的病原体,有两个主要的生物型。本菌引起一些野生动物的感染,特别常见于野兔中,故俗称野兔热杆菌,人类常因接触野生动物或病畜引起土拉热。

土拉弗氏菌

生物学特性球杆状小杆菌,大小为0.2~0.3×0.3~0.7 m 。经人工培养后呈显著多形态性。无芽胞、无动力,在动物组织内有荚膜。

需氧,最适温度为35~37℃。在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常用卵黄培养基或胱氨酸血琼脂培养基,孵育24~48h形成灰白色细小、光滑,略带粘性的菌落。

对热敏感,56℃5~10min即死亡。在20~25℃水中可存活1~2个月,但对低温有很强的耐受力,在4℃水中或湿土中可存活4个月,在0℃以下可存活9个月。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致病性与免疫性野兔、鼠类等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都可感染土拉弗氏杆菌。动物之间主要通过蜱、蚊、蚤、虱等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传播,人类也易感,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如直接接触患病的动物或被动物咬伤、节肢动物叮咬、食入污染食物,亦可经空气传播引起呼吸道感染。

土拉弗氏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荚膜和内毒素。细菌侵袭力强,能穿过完整的皮肤

和粘膜。另外,菌体多糖抗原可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蛋白质抗原可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等也参与致病。

人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2~10d,发病较急,临床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疼、关节痛等,重者出现衰竭与休克。由于感染途径不同,临床类型可多样化,有溃疡腺型、胃肠型、肺型和伤寒中毒型等。

病后2~3周出现IgM和IgG抗体,可持续存在多年,但无保护作用。土拉弗氏菌为细胞内寄生菌,抗感染当以细胞免疫为主。

诊断与治疗采取病人血液、组织穿刺液或活检组织检查。组织标本的革兰染色镜检价值不大,可用免疫荧光染色镜检,但与军团菌、布鲁菌等有交叉反应,应注意假阳性的出现。

分离培养较困难,可接种于卵黄培养基或胱氨酸葡萄糖血琼脂, 37℃孵育至少需3周。除观察典型菌落外,可取培养物用本菌的抗血清作玻片凝集试验进行鉴定。血清学试验是土拉热诊断最常用的方法,在病程中血管凝集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长或单份血清效价达1:160才有诊断意义。

预防可用减毒活疫苗经皮上划痕接种。治疗可选用广谱抗生素。

第五节巴斯德菌属

巴斯德菌属(Pasteurella)为革兰阴性、卵圆形或杆状细菌,常寄生于哺乳动物和鸟类上呼吸道和肠道粘摸上。对人类致病的仅有多杀巴氏菌(P。multocida)和新1号巴氏菌(P. newspecies 1)两种。这两种均为革兰阴性球杆菌,常呈两极浓染,无鞭毛,无芽孢、有荚膜。营养要求较高,需在含血的培养基上生长,在血平板上形成白色、不溶血的半透明小菌落。

本菌为动物源性细菌,致病物质为荚膜与内毒素。可引起低等动物的败血症和鸡霍乱。人可通过接触染病的动物而感染,所致疾病有伤口感染、脓肿、肺部感染、脑膜炎、腹膜炎、关节炎等。

实验室检查应采取患者血、痰、脑脊液或脓等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并接种血平板作分离培养。根据菌落特征和形态染色的结果,再作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定。治疗上应选择广谱抗生素。

(张卓然)

动物源性细菌

第十九章动物源性细菌 一、名词解释 1、人畜共患菌 2、有菌免疫 3、波浪热 4、鼠毒素 5、F1抗原 6、水肿因子 7、串珠试验 二、填空题 1、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染色——的短小杆菌,我国流行的主要是——布氏杆菌。 2、布氏杆菌感染动物主要引起——,感染人类引起——。 3、布氏杆菌是专性需氧菌,初次分离还需——气体。培养基内加入——浸液可促其生长。 4、布氏杆菌的侵袭力主要与——酶和——的抗吞噬作用有关。 5、布氏菌为——菌,所致布菌病较难根治,易转为——且——。 6、鼠疫杆菌属于——菌属,引起的鼠疫是——烈性传染病。 7、鼠疫杆菌的抗原种类较多,与其毒力有关的主要有——、——和——。 8、鼠疫杆菌革兰染色——,菌体两端浓染称为——,在陈旧培养物中形态常呈——。 9、鼠疫杆菌在肉汤培养液中生长48h后可形成——,稍加摇动可出现——状下沉。 10、鼠疫杆菌的荚膜抗原又称为——;与毒力有关,可制备类毒素的抗原是——。 1l、鼠疫杆菌的典型菌落是——型,其S型菌株的毒性——。 12、鼠疫杆菌产生的毒素有——和——。 13、杀死炭疽杆菌的芽胞除高压灭菌法外,还可采用1:2500 ——浸泡或干烤——℃,3h。 14、Ascoli沉淀反应检测的抗原是——杆菌的——抗原。 15、炭疽杆菌主要的致病物质是——和——。 16、人类炭疽因侵入途径的不同分为——、——和——三种临床类型。 17、对炭疽疫区的牧民、屠宰工、兽医等人员应接种——,其免疫力维持时间为——左右。 18、炭疽杆菌的抗原有——、——、——三种。 三、最佳选择题 l、感染动物后引起母畜流产的病原是( ) A.布氏杆菌B.炭疽杆菌C.鼠疫杆菌D.钩端螺旋体E.空肠弯曲菌 2、布氏杆菌的致病物质是( ) A.芽胞B.荚膜C.鞭毛D.血浆凝固酶E.链激酶 3、食人未经消毒的羊奶,最有可能患的病是( ) A.波浪热B.结核C.伤寒D.破伤风E.肉毒中毒 4、慢性波浪热患者分离布氏杆菌阳性率最高的标本是( ) A.血液B.粪便C.尿液D.痰E.骨髓 5、培养布氏杆菌应接种于( ) A.血平板B.巧克力平板C.罗氏培养基D.肝浸液培养基E.吕氏血清斜面 6、可以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细菌是( ) A.布氏杆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肺炎链球菌D.破伤风梭菌E.炭疽杆菌 7、布氏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的区别是( ) A.可以在巨噬细胞内生长B.致病性与超敏反应有关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11-棒杆菌动物源性细菌革兰阴性杆菌

医学微生物习题 第13章棒杆菌属第15章动物源性细菌第16章其它革兰阴性杆菌一.名词解释 1.人畜共患病 2.青霉素串珠试验 3.锡克(Schick)试验 4.DPT(白百破三联疫苗) 5.硫磺样颗粒 6.白喉毒素 二.填空 1.鼠疫是一种的烈性传染病,通过传染给人。在临床上的病型有 、、。 2.我国流行的布氏杆菌有、、,其中最常见的是。 3.布氏杆菌侵袭力强,主要经,,,等途径侵入机体引起波状热。 4.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染色短小杆菌,我国流行的主要是布氏杆菌。 5.布氏杆菌感染动物主要引起,感染人主要引起。 6.布氏杆菌的侵袭力主要与酶和的抗吞噬作用有关。 7.鼠疫杆菌属于菌属,引起的鼠疫是性疾病。 8.鼠疫杆菌革兰染色,在陈旧培养基中常呈。 9.鼠疫杆菌的荚膜抗原是,与毒力有关;可制备类毒素的物质是。 10.鼠疫杆菌产生的毒素有和。 11.白喉抗毒素可用于和 . 12.炭疽杆菌的致病因素主要有、,引起的疾病有、、三种类型. 13.军团菌是的病原体.培养时需提供和铁时才能生长 .主要通过传播. 14.培养白喉杆菌的培养基有、,在培养基上形成黑色菌落. 15.白喉毒素由产生 ,其毒性片段是 ,其能使灭活 ,从而抑制易感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 16.锡克试验根据的原理 ,阳性反应说明 ,阳性反应说明 ,假阳性反应说明 ,混合反应说明 . 17.白喉的特异性预防方法是 . 18.培养百日咳杆菌的培养基常用 .该菌主要通过传播 ,引起 .病后可获免疫力.预防用 . 19.军团菌广泛存在于各种 ,侵入人体可寄生在细胞内.

20.军团菌为革兰菌,其细胞壁中含大量 . 21.治疗军团菌病首选药物是 ,并可与联合应用. 22.绿脓杆菌属于菌属 ,是重要的致病菌. 23.抵抗百日咳杆菌的再感染主要依靠粘膜局部 ,母体血清IgG对新生儿保护作用. 24.预防百日咳可接种或 . 二.单选题 1.关于炭疽杆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革兰阴性大杆菌 ,可形成芽胞; B.有荚膜 ,其与该菌致病力有关; C.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 D.炭疽毒素由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和水肿因子三种成分构成; E.临床可致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 2.在抗菌免疫中 ,下列不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细菌是 A.结核杆菌; B.军团菌; C.布氏杆菌; D.伤寒杆菌; E.白喉杆菌; 3.菌毛作为致病因素之一的细菌 ,不包括 A.百日咳杆菌; B.淋球菌; C.炭疽杆菌; D.布氏杆菌; E.痢疾杆菌; 4.关于鼠疫杆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鼠是重要传染源传播媒介; B.陈旧培养物中菌体可呈多态性; C.可通过鼠蚤传染给人; D.临床类型有肺鼠疫、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 E.病人为循环障碍 ,有"黑死病"之称. 5.下列细菌中不以荚膜为致病因素的细菌是 A.炭疽杆菌; B.布氏杆菌; C.肺炎链球菌; D.白喉杆菌; E.百日咳杆菌; 6.下列哪种病原体不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 A.鼠疫杆菌; B.布氏杆菌; C.炭疽杆菌; D.莫氏立克次体; E.百日咳杆菌; 7.下列细菌中侵袭力最强的是 A.破伤风杆菌; B.白喉杆菌; C.布氏杆菌; D.军团菌; E.流感杆菌; 8.布氏杆菌感染时 ,细菌可反复入血形成 A.菌血症; B.败血症; C.毒血症; D.脓毒血症; E.内毒素血症; 9.布氏杆菌的致病物质是 A.芽胞; B.荚膜; C.鞭毛; D.血浆凝固酶; E.链激酶; 10.食入未经消毒的羊奶 ,最有可能患的病是 A.波浪热; B.结核病; C.伤寒; D.破伤风; E.肉毒中毒; 11.分离布氏杆菌阳性率最高的患者标本是 A.血液; B.粪便; C.尿液; D.痰; E骨髓;

动物源性细菌

第15章动物源性细菌 动物源性细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即由一种病原菌同时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些传染病,称为人畜(兽)共患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称为动物源性疾病(zoonosis)。由于人类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污染物及媒介动物叮咬等途径感染而致病,这些病主要发生在畜牧区或自然疫源地。动物源性细菌主要有布鲁菌、鼠疫耶氏菌和炭疽芽胞杆菌。 第一节布鲁菌属 布鲁菌属(Brucella)细菌是一类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菌,有4个生物种、13个生物型,因最早由美国医师 David Bruce首先分离出,故得名。本属使人致病的有牛布鲁菌(B.abortus又称流产布鲁菌)、羊布鲁杆菌(B.melitensis)、猪布鲁杆菌(B.suis)和犬布鲁杆菌(B.canis),在我国流行占绝对优势的是羊布鲁菌病,其次为牛布鲁菌病。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小球杆菌或短杆菌。大小为0.4~0.8μm ×0.5~1.5μm。无芽胞,无鞭毛,光滑型菌有微荚膜。革兰染色经常着色不佳,故复染时间应适当延长至3min左右。 培养特性需氧菌,牛布鲁菌在初分离时需5%~10%CO2。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如加入血清或肝侵液,或加硫胺、烟酸和生长素等可促进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最适pH为6.6~6.8。经37℃培养48h可长出微小、透明、无色的光滑型(S)菌落,经人工传代培养后可转变成粗糙型(R)菌落。两种菌落可用吖啶黄玻片凝聚试验鉴别,S型在1:1000的吖啶黄中呈均匀混浊,而R型菌出现凝块。布鲁菌在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在液体培养基中可形成轻度混浊并有沉淀。 生化反应大多能分解尿素和产生H2S。根据产生H2S的多少和在含碱性染料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可鉴别羊、牛、猪等三种布鲁菌。 (表 15-1) 抗原构造与分型布鲁菌含有两种抗原物质,即A抗原和M抗原。两种抗原在不同的布鲁菌中含量不同,牛布鲁菌含A(abortus)抗原多,故又称牛布鲁菌抗原;羊布鲁菌含M(melitensis)抗原多故又称羊布鲁菌抗原。两种抗原量的比例不同可对菌

动物源性细菌

动物源性细菌 (总分:19.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18,分数:18.00) 1.菌体呈卵圆形,两端浓染的细菌是 ?A.炭疽杆菌 ?B.白喉棒状杆菌 ?C.结核分枝杆菌 ?D.鼠疫杆菌 ?E.伤寒沙门菌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2.鼠疫杆菌 ?A.鼠是重要传染源传播媒介 ?B.临床上有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两类 ?C.可通过蚊子传染给人 ?D.病人微循环障碍,有黑死病之称 ?E.在陈旧培养物中菌体形态单一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引起波浪热的主要原因是 ?A.反复形成败血症 ?B.细菌容易变异 ?C.细菌有较特殊的内毒素 ?D.细菌在胞内繁殖,抗体和药物难起直接作用?.反复形成菌血症,细菌内毒素刺激体温调节中枢E.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4.控制炭疽芽孢杆菌毒力的物质是 ?A.染色体 ?B.噬菌体 ?C.质粒 ?D.侵袭性酶 ?E.毒素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5.Ascoli沉淀反应用于诊断 ?A.波状热 ?B.炭疽 ?C.猩红热 ?D.破伤风 ?E.鼠疫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6.鼠疫杆菌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毒性的菌体成分是 ?抗原F1.A.

?B.V抗原 ?C.W抗原 ?D.V和W抗原的结合物 ?E.MT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7.鼠疫杆菌产生的鼠毒素与一般外毒素的区别是 ?A.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B.不可用甲醛脱毒及制备类毒素 ?C.免疫动物不能产生抗毒素 ?D.由质粒控制 ?E.菌细胞裂解或自溶才能释放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8.可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细菌是 ?A.布氏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破伤风梭菌 ?E.炭疽杆菌 (分数:1.00) A. √ B. C. D.

第16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 16章 动物源性细菌 一、选择题 【A 型题】 1.布鲁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荚膜 D.菌毛 E.血浆凝固酶 2.食入未经消毒的牛奶最有可能感染的病原菌是: A.布鲁菌 B.结核分枝杆菌 c.伤寒沙门菌 D.志贺菌 E.肉毒梭菌 3.急性期波浪热患者作病原菌分离培养时其最适标本为: A.痰 B.血液 C.尿 D.粪便 E.眼结膜分泌物 4.布鲁菌的分离培养应接种于: A.巧克力色平板 B.亚碲酸钾血平板 C.血平板 D.罗氏培养基 E.吕氏血清斜面 5.鼠疫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 A.32~34℃ B.35~37℃ C.20~25℃ D.37~40℃ E.27~30℃ 6.鼠疫杆菌的荚膜抗原是: A.F1 抗原 B.V抗原 c.鼠毒素 D.外膜蛋白 E. W 抗原 7.引起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的病原菌是: A.炭疽芽胞杆菌 B.鼠疫杆菌 c.土拉弗菌 D.布鲁菌 E.军团菌 8.黑死病的病原菌是: A.鼠疫杆菌 B.假结核耶氏菌 c.野兔热杆菌 D.炭疽芽胞杆菌 E.军团菌 9.鼠疫的防治原则不包括: A.灭蚤 B.灭鼠 c.接种活疫苗 D.接种类毒素 E.早期足量抗生素治疗 10.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不同于鼠疫杆菌的是: A.革兰染色阴性 B.无鞭毛 c.无荚膜 D.无芽胞 E.不产生外毒素 11.以下关于假结核耶氏菌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革兰染色阳性 B.抗酸染色阳性 C.呈多形态性 D.有荚膜 E.最适生长温度 37℃ 12.动物源性细菌是哪种? A.炭疽芽胞杆菌 B.破伤风梭菌 c.产气荚膜梭菌 D.霍乱弧菌 E.肉毒梭菌 13.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霍乱弧菌 C.炭疽芽胞杆菌 D.结核分枝杆菌 E.志贺菌 14.需在有氧环境中形成芽胞的病原菌是: A.破伤风梭菌 B.肉毒梭菌 c.艰难梭菌 D.产气荚膜梭菌 E.炭疽芽胞杆菌 15.青霉素串珠试验可用于鉴定: A.白喉棒状杆菌 B.链球菌 c.鼠伤寒沙门菌 D.炭疽芽胞杆菌 E.葡萄球菌 16.在感染机体内能形成荚膜的芽胞菌是: A.炭疽芽胞杆菌 B.肺炎链球菌 C.破伤风梭菌 D.鼠疫杆菌 E.蜡样芽胞杆菌 17.与炭疽芽胞杆菌毒力无关的抗原是: A.荚膜多肽抗原 B.菌体多糖抗原 C.保护性抗原 D.致死因子 E.水肿因子 18.人类最常见的炭疽病是: A.皮肤炭疽 B.肺炭疽 C.肠炭疽 D.肝炭疽 E.炭疽性脑膜炎 19.关于炭疽的微生物学检查采集标本的方法哪项是错误的? A.病畜尸体当地剖剪取血标本 B.人皮肤炭疽无菌取病灶渗出液 c.人肺炭疽无菌取痰及血液 D.人肠炭疽无菌取粪便 E.人炭疽性脑膜炎无菌取脑脊液 【X 型题】 1.在布鲁菌属中,使人致病的有: A.羊布鲁菌 B.牛布鲁菌 C.猪布鲁菌 D.犬布鲁菌 E.绵羊布鲁菌 2.机体对布鲁菌的免疫特点是: A.为有菌免疫 B.以细胞免疫为主 c.抗体可发挥调理作用 D.依赖抗毒素的中和作用 E.在慢性病程中,细胞免疫与Ⅳ型超每反应往往交织存在

动物源性细菌复习题

动物源性细菌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种细菌是动物源性细菌 A.结核杆菌B.产气荚膜梭菌C.炭疽杆菌 D.霍乱弧菌E.伤寒杆菌 2.下列哪项是需氧芽胞杆菌 A.炭疽杆菌B.产气荚膜杆菌C.肉毒杆菌D.破伤风杆菌E.脆弱类杆菌 3.感染动物后引起母畜流产的病原是 A.布氏杆菌 B.炭疽杆菌 C.鼠疫杆菌 D.钩端螺旋体 E.立克次体 4.在厌氧环境中不能形成芽胞的是 A肉毒梭菌B产气荚膜梭菌C膜梭菌 D炭疽芽胞杆菌E破伤风梭菌 5.下列除哪项外,都能引起人与动物共患病 A.布氏杆菌B.炭疽杆菌C.鼠疫杆菌D.立克次体E.淋球菌 6.下列归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是 A白喉B霍乱C结核 D细菌性痢疾E鼠疫 7.下列那种细菌感染后免疫为带菌免疫 A.布氏杆菌B.肺炎链球菌C.淋球菌 D.鼠疫杆菌E.炭疽芽胞杆菌 8.人类历史上第一被发现的病原菌是 A.痢疾杆菌B.布氏杆菌C.炭疽芽孢杆菌D.霍乱弧菌E.鼠疫杆菌 9.阿氏试验(Ascoli test)用于哪种感染的诊断 A.炭疽B.鼠疫C.布氏杆菌病 D.结核E.麻风 10.下列哪项不是炭疽杆菌的感染途径 A.经皮肤感染B.经呼吸道感染C.经消化道感染D.多种途径感染E.经血感染 11.炭疽芽胞杆菌对人体损害多见于 A肺炭疽B肠炭疽C炭疽性脑膜炎

D皮肤炭疽E败血症 12.与炭疽芽胞杆菌毒力相关的主要是 A芽胞B荚膜C内毒素 D荚膜和炭疽毒素E致死因子 13.控制炭疽芽胞杆菌毒力产生的基础是 A质粒B溶原性噬菌体C转座子 D启动子E染色体 14.青霉素串珠试验在那种需氧芽孢杆菌为阳性 A.腊样芽孢杆菌B.炭疽芽孢杆菌C.地衣芽孢杆菌 D.多粘芽孢杆菌E.球型芽孢杆菌 15.关于炭疽芽孢杆菌的形态学特征,错误的是 A.致病菌中最大的细菌B.两端平切,竹节状排列,革兰氏阳性大杆菌C.荚膜D.鞭毛E.芽孢 16.炭疽芽胞杆菌的鉴定试验还可选用 A芽胞染色B革兰染色C青霉素串珠试验 D抗酸染色E荚膜染色 17.可能通过皮肤接触感染 A.炭疽杆菌 B.蜡样杆菌 C.破伤风梭菌 D.鼠疫杆菌 E.肉毒杆菌 18.用特异性抗体与少量染料在玻片上鉴定细菌抗原结构的方法是 A.Ascoli试验 B. 青霉素串珠试验 C.荚膜肿胀试验 D. 抗人球蛋白试验 E. 锡克试验 19.导致炭疽病死亡的原因是 A. 荚膜 B. 菌体抗原 C. 内毒素 D. 炭疽毒素 E. 肠毒素 20.在我国流行的布氏菌主要是 A猪布氏菌B牛布氏菌C羊布氏菌 D犬布氏菌E绵羊布氏菌 21.与布氏菌毒力相关的主要是 A荚膜B内毒素C外毒素 D内毒素和侵袭性酶E透明质酸酶 22.对布氏菌病的防治原则重点是 A对疫区人群普通预防接种B对病人和病畜治疗 C对畜群普通预防接种D焚烧或深埋病畜 正切断传播途径 23.波浪热是下列那细菌的临床表现 A.绿脓杆菌B.结核杆菌C.鼠疫杆菌

医学检验-微生物-棒杆菌属、动物源性细菌、其它革兰阴性杆菌

第13章棒杆菌属第15章动物源性细菌第16章其它革兰阴性杆菌 一.名词解释 1.人畜共患病:某些病原微生物既可感染动物,也可感染人类,且人类患病多是由于接触了感染动物。如布氏杆菌、炭疽等。 2.青霉素串珠试验:炭疽杆菌检测中,此菌可在0.05~0.5%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可发生形态变化,菌体肿大呈球形,似串珠,称为青霉素串珠试验 3.锡克(Schick)试验:是根据毒素抗毒素中和的原理,用少量白喉毒素测定机体内有无白喉抗毒素的皮内试验。同时取等量无毒力的白喉毒素做对照试验。本试验可用于调查人群对白喉免疫状态。 4.DPT(白百破三联疫苗):由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和破伤风类毒素组成,可预防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 5.硫磺样颗粒:是放线菌在感染组织中形成的菌落。肉眼见为黄色小颗粒,镜下呈菊花状。 6.白喉毒素:是白喉棒状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又β-棒状杆菌噬菌体毒素基因编码。完整的白喉毒素是一条大量含精氨酸的多肽链,经蛋白酶水解后,分为A 和B两个片段。白喉毒素是具有强烈的细胞毒作用,能抑制敏感细胞正常合成蛋白质,从而破坏细胞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二.填空 1.鼠疫是一种的烈性传染病,通过传染给人。在临床上的病型有 、 、。 2.我国流行的布氏杆菌 有、、 ,其中最常见的 是。 3.布氏杆菌侵袭力强,主要 经,,,等途径侵入机体引起波状热。 4.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染色 短小杆菌,我国流行的主要是 布氏杆菌。 5.布氏杆菌感染动物主要引 起,感染人主要引起。 6.布氏杆菌的侵袭力主要与 酶和的抗吞噬作用有关。 7.鼠疫杆菌属于菌属,引起的鼠疫是性疾病。1.自然疫源性,鼠蚤。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 2.牛布氏菌、猪布氏菌、羊布氏菌,羊布氏菌。 3.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 4.阴性,羊。 5.母畜流产,波浪热。 6.透明质酸酶荚膜。 7.耶尔森,自然疫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