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蝉与禅文化

浅谈蝉与禅文化
浅谈蝉与禅文化

浅谈“蝉和蝉文化”

内容摘要: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蝉是一种变化神奇的吉祥的动物,古人认为蝉一生以晨露为饮,生性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历代文人墨客对蝉都给予了很高的赞美,在司马迁《史记·屈原》也有记载道:“蝉蜕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也因蝉以独特的的地位在诗歌和与之相关载体中频繁出现,所以在后来的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奇葩——蝉文化,在文化史上展现自己的绚烂和多姿。

关键词:蝉蝉文化蝉玉器

蝉又名“知了”,黑老哇哇,属同翅目蝉科。该虫分布全国,一般在海拔不超过250米的地方都有出现。它危害梨、枣、苹果、杏、李、桃、樱桃、桑和葡萄等果树,以及柳、槐、杨、榆等多种树木。最大蝉体长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其幼虫生活在土中,刺吸植物根部汁液,削弱树势,使枝梢枯死,影响树木生长。然而这种被现代人视为害虫的蝉却伴随中国古代玉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一直流传了几千年。

古代人喜欢以玉做成蝉的形状,因为古人并不知道蝉是害虫,他们认为蝉餐风饮露,高风亮节,能死而复生。

在中国古代玉器中自红山文化起直至清代及现代玉器中均有以玉做蝉的造型,可见人们对蝉的喜欢和尊崇,希望人们死后可以像蝉一样死而复生,但是唯独隋唐、宋辽金没有出现以玉为蝉的作品,这也许和人们已经了解了蝉不可能死而复生,所以对蝉的崇拜大大削弱,明代首次出现了金蝉玉叶合成的作品,玉叶薄如纸,金蝉栩栩如生,展示了高超的制作工艺,而清代的蝉又显的憨态可掬,纹饰繁缛,美丽富贵。由此可以看出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期间对蝉的崇拜,直至到隋唐、辽宋金的忽然消失,印证着蝉文化的逐渐衰退,降至明清蝉也从神物变成了世俗人的玩物。

蝉的变化从新石器时代的简约抽象形到后来的写实形,无不淋漓尽致的展示着蝉在中国文化中的源远流长,蝉文化在中国文化的不可或缺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蝉的形象在商周之际广泛用来装饰珍贵的玉器和青铜器,蝉纹成为当时主要器物的装饰之一。蝉纹主要以写实和变形的方法两种。在表现形式上,写实性的蝉纹能全部生动再现蝉的形象,细致逼真;变形式蝉纹只是用线条勾勒出蝉的外型轮廓,用其他纹样或线条填补细部,从此所谓的蕉叶纹、带圆弧的三角纹,都属于变形蝉纹的范筹。

在玉器工艺制作上,以浮雕和线刻技法为主。这时期的玉蝉用途可分为三种:一是佩戴蝉;二是冠饰蝉;三是口含蝉。对于蝉文化的起源,从出土的蝉玉器中,可以发现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时期,古代达官贵人挂配于腰间的装饰品,即“佩蝉”;“帽蝉”是指,汉代侍中以蝉为冠饰,取其居高食露,精洁可贵之意;

从周朝后期到汉代葬礼中,人们总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的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并发展成为一种流行丧葬习俗,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即所谓的“含蝉”。

到了唐代,蝉成为了诗人托物言志的对象,它掩映出文人对政治、社

会、人生的心理感,受,寄寓于蝉形成一种自己的精神追求。唐朝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表现自己被贤君

重用的喜悦之情;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表现诗人对高

洁品质的追求;唐·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现自己有才难

施的悲哀。这三首诗都是唐诗中托咏蝉以寓意的名作,被后人喻为“咏蝉

三绝”,蝉也因此名声大震,对后世的文学作品影响也甚大。

在“蝉文化”发展上,世人还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赋予了其新的

意义。古人认为蝉与玉一样也有“五德”:“文、清、廉、俭、信”。头

上有冠带,是文;含气饮露,是清;不食黍稷,是廉;处不巢居,是俭;

应时守节而鸣,是信。而通过汉字的谐音,也赋予了玉蝉艺术品特殊的意

义,在宋代以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影响至今。如“一鸣惊人”,表达

了旧时人们对科举中第的美好祝愿;蝉停在竹子上,寓意“知足(竹)长乐”;与葫芦在一起,寓意“福禄双全”等。而将玉蝉佩戴在腰部或者将

蝉形的玉坠串成链子,是人们对“腰缠(蝉)万贯”理想生活的一种憧憬,

也是古人身份、财富的一种象征。

在我国传统中医中,蝉也是一种上好的药材。据《中国药材学》记载,

蝉蜕性味苦、寒,有散风除热、利咽、透疹等功效,其还有止渴生津、保

肺益肾、抗菌降压、治秃抑病等作用。蝉的幼虫蝉猴以及成虫也具有散风

宣肺、解热定惊等功能,在我国一些地方,也常被做成食补养生的美味佳

肴。

“蝉文化”在我国有这样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

深的又一次历史证明,是中华文明璀璨于世的坚实根基,是华夏儿女的骄

傲和自豪,希望大家能把蝉的高洁品质予以发扬和传承下去,把蝉文化继

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作者:李清洪文献:《蝉与民俗文化》

[2]:作者:夏若兰文献:《“青蚨不解蝉语” —探寻我国古代蝉文化》

[3]:网站:www.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7816766127.html,

网站:www.http\\gugou.com

净化心灵的佛诗禅词作文素材

净化心灵的佛诗禅词作文素材 本文是关于净化心灵的佛诗禅词作文素材,感谢您的阅读! 1、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 金也空,银也空。死去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宅也空,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朝走西,暮朝东。人生犹如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2、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为己谋。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3、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4、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贪名利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5、尘世纷纷一笔勾,林泉乐道任遨游.盖间茅屋牵萝补,开个

柴门对水流。 得隙闲眠真可乐,吃些淡饭自忘忧.眼前多少英雄辈,为甚来由不转头。 6、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郊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7、玉兔金乌西坠,江河绿水东流.人生那得几千秋,万里山川依旧。 寿夭穷通是命,荣华富贵自修.看看白了少年头,生死谁知先后。 8、日日杯深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9、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0、名利场中底事忙,何如消散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卷,酒千殇。大开白眼看侯王。玉楼金阕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11、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高僧悟道诗100首

高僧悟道诗100首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侍郞来。(安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明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亘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 (死心悟新禅师赞六祖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白瓦青旗一两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梵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五祖演云诗) 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寒山诗) 23.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俞紫芝诗) 24.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寒山诗) 25.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诗) 26.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物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斵轮。 (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 27.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弘一为红菊花说偈) 28.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白云端禅师诗) 29.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朱放题竹林寺诗) 30.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寒山众星诗) 31.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王梵志禅诗) 32.步步穿篱入境幽,松高柏老几人游;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牛仙客碧流寺诗) 33.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无尽藏尼嗅梅诗) 34.终南最佳处,禅诵出青霄;群木澄幽寂,疏烟泛泬寥。(司空图牛头寺诗) 35. 蝇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守端蝇子透窗诗) 36.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拾得诗) 37.自笑老夫筯力败,偏恋松岩爱独游;可叹往年至今日,任运还同不系舟。(拾得自笑诗) 38.不是风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绝追寻;白云本自无踪迹,飞落断崖深更深。(草堂清禅师诗)

好句素材:净化心灵 佛诗禅词100首

好句素材:净化心灵佛诗禅词100首1、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 金也空,银也空。死去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宅也空,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朝走西,暮朝东。人生犹如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2、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为己谋。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3、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4、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贪名利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5、尘世纷纷一笔勾,林泉乐道任遨游.盖间茅屋牵萝补,开个柴门对水流。

得隙闲眠真可乐,吃些淡饭自忘忧.眼前多少英雄辈,为甚来由不转头。 6、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郊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7、玉兔金乌西坠,江河绿水东流.人生那得几千秋,万里山川依旧。 寿夭穷通是命,荣华富贵自修.看看白了少年头,生死谁知先后。 8、日日杯深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9、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0、名利场中底事忙,何如消散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卷,酒千殇。大开白眼看侯王。玉楼金阕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11、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12、朝臣待漏五更寒,铁甲将军夜渡关.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13、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14、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茶禅与佛教文化

茶禅与佛教文化 茶禅与佛教文化_茶媒网 宗教信仰在每个国家都有很多,我国信佛教的居多。佛教中的禅文化是很多人难以参透的,佛教文化中和生活中很多其他文化也是互惠互通的。 茶文化、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自产生伊始便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茶道与佛教文化的大兴,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唐代,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力、开放的眼界为各种文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而佛、茶之道更是在此时得到滋养,并相互交融。茶道借佛教赋予茶事过程庄重肃穆的仪式感,这使得之前做为解渴除腻之饮料的茶饮提升了形而上意义的层面。清心寡欲而又博学多才的僧人,也是茶道文化生存发展的最好土壤,从僧院推广开来的茶道得到当时皇家的认可。 对于僧人来说,茶也是必不可少的。寺院里仪规严苛的“吃茶”、“煎点”仪式,也为僧人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严谨、专注的气息。在清苦而漫长的修行历程中,茶可以清神思,可以解困乏,在冷寂的冬夜,一碗清香温暖的热茶,不仅滋养了禅者的瑟身,对于人心,也是一种慰藉。 总之,茶道中,不可不说佛道,茶亦不离佛道。在茶文化的成形、推广过程中,僧人这个群体功不可没。年代久远,大部分茶僧的生平已做传奇说,但其中亦有弥足珍贵的历史痕迹,让我们一一结识它们。 形归露井灵光灿,手植仙茶瑞叶芬 蒙顶甘露,是当今茶市颇寻得到的一种茶叶。其味芬芳馥郁,饮者很难想象到,这种茶,正是中国人工种植茶的始祖,而它的家乡,四川雅安,供奉着西汉时期种茶之祖??吴理真。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吴理真并非真正的茶僧,他跟佛教的渊源有二,一是宋代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茶的地方封为御茶园;此外,在蒙顶山最大的寺庙??天盖寺,供奉着吴理真“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的法象,所以后人称吴理真为“甘露大师”。虽非僧,但吴理真有着菩萨拔苦与乐、普济众生的精神。 公元前53年,普通山民吴理真在拾柴时偶然发现野生茶叶清神解毒的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上首辟茶园,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十五里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 据五代时《茶谱》记载:“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病;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候,及期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瘥。时至城市,人具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从这段记载来看,虽然茶的功能被异化、神化了,但五代时人已能知茶除宿疾、明眼目的功能了。所 以我们说茶祖吴理真,不是说佛,不是说茶,而是一颗以茶解众疾、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普世之心。 一苇渡江去,春风化雨来 关于茶的原生,是起始于中国还是印度,各国学者考证不一,立论不一。根据世理,中国说是中国,印度说是印度。有一个传说大概可以化解两国关于茶源一事的恩怨,那就是达摩祖师坐禅化茶的故事。

禅、禅学、禅文化

原始禅源于古代印度,早在远古时的<奥义书>中便有关于禅的记载,后来释迦采用了其中精义,作为特定修持的法门。禅的梵文是Dhyana,中译为“禅那”,简称为“禅”。 鸠摩罗什意译你“思维修”玄奘法师意译为“静虑”。 “禅那”是诸种三昧(Samadhi)中的一种法门,它在“心一境性”的前提下,根据身心思惟的境行,又分为四个层次,简称为“四禅”。《大智度论》卷28中记载:“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外,诸种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 可知原始禅的意义是和禅定、三昧分不开。后世禅宗但以禅命宗,在禅定的基础上赋予禅更灵活的生命力和更深广的包融性。至于禅的再生、禅的超越则是始自中国唐代的六祖慧能。 禅不立字也不离文字;禅不是文字却也离不开文字的传颂。 老于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对而言,道又可道,名又可名。 禅正如孔于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育焉。”如诗一般,可以怨,可以兴,可以道,可以名;只要真修实证,横说竖说,众生说,尽在言中而不失其旨;如或不然,任你千般巧说,万种风情,终究是夏虫语冰,说食不饱。 虽说禅是教外别传,但却不别于佛法,如同宋代禅门传说,自灵山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传不立文字教外别旨。尔后天下老和尚皆以本分事接人,不以教理文字,意解入微,名之曰道。苟有旨意,多为圆融宗教,不落言诠,直下要学人体取本地风光,一切现成;非于经教之外,别有佛法,不然则佛法有二。只缘学佛者多半内不知了明自心,外不能顿歇诸缘,徒然迷指为月,认沤为海,以文字义理而为究竞,故祖祖佛佛直示安心之道,俾能于诸经教文中,因指见月,得意忘言,不离文字,而体证如如。 故禅宗古德有言,宁说阿罗汉有三毒,不说如来有两种语,不道如来无语,只是无两种语。可说教外别传,入乎经教之中,又出乎经教之外;透过禅的实悟,可以更好的修证到觉行圆满的佛地,诚为真修实证的切要法门。 广义说来,禅是一切佛法心要,狭义而言,禅是别于经教,真修实证的次第方法。 《金刚经》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正是禅的精髓所在。佛法不是戏论,要求众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千百年来禅门能延续心灯,独唱祖庭,展示佛法慧命而不衰败,便足以说明禅是佛法精要和契机。 禅是一组诠解生命真谛的智慧,它湛精圆妙的体系,融贯了印度和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且为中华文化放出空前的异彩,流风遍及,自唐宋元明清,乃至日本、韩国等国,都深受影响,历久不衰。禅宗真正走出印度佛学的系统。进一步涵化两国文化的精蕴,完成自己独特的风范,而开拓了深远流长的慧命,是在六祖慧能和他门下马祖道一的时代。 在中国,禅宗作为生命之学,虽和先秦以来的诸子百家之学,别帜互异,但却后来居上,兼融并蓄地包涵了各家的精旨。 在此之前,禅宗除了继承印度佛学传统的功用和行证而外,始终含持着般若和唯识交融的古朴而严谨的学风和情性,代代相传,由菩提达摩《楞伽》印心到东山法门的般若观心,一表无遗。继此以后,三玄论孟,苟墨学庸,互为交流,自传统的经典文化中突破;-股清新自在、充满生动机趣的泉源,从深厚的黄土地中。漾溢迸出,如春风细雨,滋润灌溉了大江南北和山泽野地。 所谓“拈花微笑”,“不立文字”等的宗旨,正是这个时代的精神。生命思想的真谐和情趣,从此遍及到一花一叶,蠢动含灵;不需透过皓首穷经的义理辩解,不需经由钟鼎庙堂的祈福加持,人们就可亲切、直率地触及到真如自性跳动的脉博。 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正是禅宗祖师带来趣向真如的宣示和超越自我的启蒙。“明心见性”已不再是那么遥远生疏的指标,这些都是中国禅宗特立独行的典范。这些属于整体生民的火炬,划过中国历史的长空,为当代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智慧德业。 如前文所说,佛教产生以后,舍弃了苦行,继承了禅定,所谓小乘禅观的“四禅八定”,就是在古印度外道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佛教的传入,“禅定”也传到了中国。随着佛经的翻译和注释,习禅之风遂在中国盛他来。

佛诗禅词百首

佛诗禅词百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金也空,银也空。死去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宅也空,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朝走西,暮朝东。人生犹如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为己谋。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

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贪名利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尘世纷纷一笔勾,林泉乐道任遨游。盖间茅屋牵萝补,开个柴门对水流。得隙闲眠真可乐,吃些淡饭自忘忧。眼前多少英雄辈,为甚来由不转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郊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玉兔金乌西坠,江河绿水东流。 人生那得几千秋,万里山川依旧。寿夭穷通是命,荣华富贵自修。 看看白了少年头,生死谁知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日杯深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佛论禅

“与佛论禅,心灵之旅” 登天上云居真如禅寺+ 游梦幻西海+农家乐三日游 庐山西海(云居山-柘林湖)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北部西麓,总面积68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495平方公里。地跨永修、武宁两县,其主要由山岳型景区—云居山和湖泊型景区—柘林湖两大版块组成,属特大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庐山西海与南昌、武汉、长沙、合肥四省会城市交汇,属长江“黄金水道”,105、316国道贯穿全境,永武高速、福银高速、大广高速和京九铁路穿邻而过,距九江机场、昌北机场均50分钟左右车程,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世称九江的“南大门”、南昌的“后花园”,与庐山、鄱阳湖构成赣北旅游体系中的金三角。庐山西海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植被繁茂,气候凉爽,给自己一个暂别喧嚣的城市的假期,感悟与佛心灵的约会,与佛论禅,你会发现只要我们有禅心,处处都会有禅机,带上禅心,都市生活也可以自在快乐。 行程安排: 1、在丛林鸟叫声中醒来,早餐过后,乘车前往庐山西海天上云居的云居山---真如禅寺风景区。抵达后开始游览天上云居山,【千年古刹真如禅寺】,后游览【百花谷】,感受圣水养心。古往今来,以其秀丽天成的自然风光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古人称之为:“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洲”,“冠世绝境,天上云居”。山巅真如禅寺是佛教曹洞宗发祥地。云居山自然风光秀丽,尤其是被誉为人间仙境的百花谷景区更为突出,沿途奇山异石,溪水瀑布,古寺牌楼,僧侣塔林,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游【莲花城景区】、【莲花仙境】、【明月湖】、【谈心石】、【石床】、【千年古刹真如禅寺】、【虚云塔院】、【千年银杏】、【高僧塔林】。后游览【百花谷景区】、【仙女浴盆】、【百花溪】等。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 2、中餐过后,乘车前往前往素有江西“山水江南·醉美西海”之称的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南码头,乘船进岛中餐后,亲身感受“水天相映成一色,人船穿游翡翠里”的美妙意境。登【传奇文化世界】桃花岛(游玩约60分钟),勇闯桃花阵,地藏庙祈福,观音池许愿,观原始土著及民俗歌舞演出、看风情万种的泰国人妖表演,体验全国最长的高空溜索给你带来的惊险刺激感;(自行收费项目:溜索(往返);后游玩【水浒城】(游玩约40分钟)特型演员深热情迎驾,爬好汉坡、擂战鼓、看魔术表演,到狮子楼听潘金莲和王婆唱地道民间戏曲,让您仿佛置身于水浒世界之中;通过中国最具特色的连岛浮桥前往【动物世界】(游玩约40分钟),沿途喂养锦鲤、观孔雀开屏,精险刺激的美女与蛇共舞、人鳄亲吻、鳄口取物,大型狮、虎、熊马戏表演等让您大饱眼福,流连忘返;(自行收费项目:蛇园:10元/人次)游玩【猴岛】(游玩约30分钟),探猴子监狱、观群猴献艺、零距离喂食与猴子们亲密接触;经连岛浮桥前往前往【飞龙岛】(游

品读红楼:视绮罗俗厌,过洁世同嫌——佛诗茶心品妙玉

品读红楼:视绮罗俗厌,过洁世同嫌——佛诗茶心品妙玉 一部红楼包罗世事传古今,独留石头空对岁月话短长。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其间又有很多王室、侯族、百姓的故事。“十二金钗”里的妙玉,不属于四大家族,甚至不是红尘中人,她的故事,你注意到了吗? 她的人物形象,你品读了吗? 视绮罗俗厌,过洁世同嫌 ——佛诗茶心品妙玉 冰清玉洁,如霜雪般透彻纯洁的心性;明眸皓齿,如仙子般美丽绝伦的容颜;翩若惊鸿,如柳枝般摇曳生姿的姿态。她本是苏氏官宦人家的掌上明珠,却无奈身弱多病入庵为尼。 佛系妙玉栊翠庵 三岁的稚子告别家人,一生古卷淡茶香袅袅,青灯蒲团静修佛。妙玉从小跟着佛法精深的师父长大,没有孩童跳脱活跃、喜嬉闹的性子,只安安静静地看书,修行,诵经,打坐。初想时,我只心疼她三岁起便与青灯古佛为伴,少了“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的童年乐趣。但在这样清清淡淡的生活中,她收获了一份非常真挚的友谊。住在蟠香寺隔壁,只一墙之隔的邢岫烟时常来找她玩耍,一来二去间,两个孩童很快熟悉起来。她常常教岫烟读书写字,既是朋友,也是半个老师。 妙玉的生活本是平静无波,但在她十七岁进京那年,师父圆寂了。她本想扶灵回乡,她精通推演的师父却一再叮嘱她切不可回乡。后来,精通佛法的她折服了王夫人,被请入住大观园栊翠庵。至此,她终究走向“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悲情结局。 诗性妙玉洞世明 喜爱妙玉的人看她,如玉质雕琢,剔透彻骨。她在庵中精修佛法,自谓不愿踏入世俗半步。她自号“槛外人”,只愿手中执卷,茶香伴身,佛心无波,不染红尘,因而在贾府中与她结交的是黛玉、宝钗等人。 妙玉富于才情。中秋节晚上,黛玉、湘云在凹晶馆做五言排律,黛玉妙句频出,湘云佳作偶出。黛玉向来文人意气,与湘云你来我往,不让半分,纵使只想出一句“冷月葬诗魂”,

茶文化与禅文化

茶文化与禅文化_茶媒网 茶文化和禅文化都博大精深,很多人对此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方法。“自古名山僧建多”。天下山水多矣,美景所在多矣,然而成为人文名胜的,与佛家有关联者,却要占十之六七。佛教传入中国二千余年,给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注入了丰富的内容。其中“名寺名山产名茶”,茶文化则是伴随佛文化而四海飘香的一支奇葩。 茶,中土古已有之,是被看作药的一种。直到佛教传入之后,出于坐禅修行的需要,茶的功能才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广泛的应用。“茶圣”陆羽在佛寺中长大,深谙茶性,始著《茶经》,既成就了茶文化在中国文化主流中的地位,也表明茶文化与佛文化、禅文化有不解之缘。 坐禅时吃茶,是为了不昏沉、不迷惘;吃了茶坐禅,是为了明心见性。只有不昏沉、不迷惘,才能明心见性;只有明心见性,才能不昏沉、不迷惘。看起来,佛家说“茶禅一味”,实在是有来头的。也正因为如此,“茶”与“道”竟水乳交融,打成一片,合称“茶道”。时下有所谓“茶艺”者,弃道而从艺,总让人感到表演色彩太浓,尚不得茶之本色三昧也。 吃茶而悟禅,吃茶而成佛,并不是天方夜谈。河北赵州有位佛家大祖师,人们问他如何成佛,他常常只有三个字:“吃茶去!”因此说从吃茶到悟禅而成佛,并非遥远。关键在自家的体会。当然,茶也须是那好茶。 如何才是好茶?好茶须来自净土,净土当首推名寺名山。中国宗教学会为浙江省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和杭州众缘贸易有限公司提出一个创意,建议他们专门精选和开发全国著名佛教胜地的“佛茶”、“禅茶”,提供给各界对“茶禅一味”感兴趣的消费者。佛国净土,都是生态环境得到悉心保护的地方,远离尘世的污染,那里的“佛茶”、“禅茶”,且不谈其“道”,仅就其“质”而言,也应是令人放心的。众缘公司不仅接受了中国宗教学会的创意,而且为弘扬佛家慈悲济世的精神,还依照国家关于有机茶的标准,对所有入选的“佛茶”、“禅茶”进行了认真鉴定,保证达到“有机”。这是茶业的福音,也是饮者的福音。即便未必想成佛的人们,品上一盏“禅茶”,洗心涤虑,也是人生一件快事吧? 中国宗教学会承担了“佛茶”、“禅茶”的监制工作,对茶与佛禅的关系提供一些论证。我们希望“佛茶”、“禅茶”能够为当今世界各界人士的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兴之所致,拈韵奉哂: 茶禅一味古德训,康健安宁世所珍。 千载佛门崇净土,有机二字悟道心。 是为荐言。 来源:互联网

佛诗禅词一百首

佛诗禅词一百首 1、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 -金也空,银也空。死去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宅也空,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朝走西,暮朝东。人生犹如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 -2、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为己谋.-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3、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 -4、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贪名利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 -5、 -尘世纷纷一笔勾,林泉乐道任遨游.盖间茅屋牵萝补,开个柴门对水流.-得隙闲眠真可乐,吃些淡饭自忘忧.眼前多少英雄辈,为甚来由不转头.- -6、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郊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7、 -玉兔金乌西坠,江河绿水东流.人生那得几千秋,万里山川依旧. -寿夭穷通是命,荣华富贵自修.看看白了少年头,生死谁知先后.- 8、- 日日杯深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 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0、-

茶禅文化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和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和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和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传入英国,于是而有伦敦“午后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基督禅”者。茶禅文化影响世界文明,实深广远。茶禅是文化之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可见各国不同文化之内涵和时代精神。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艺术家以茶书画诗文;评鉴家以茶审美鉴赏。茶使人类精湛思想和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诚目前改革开放、净化人心、启迪智慧之所必需,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之所当务。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乐道,观世界文明发展之趣势,感祖国茶禅文化之渐替,念我祖本师之慈怀,阐茶禅一味之真谛,爰倡茶禅学会,以期联络同道,致力于新中华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茶禅文化于新时期,启迪理想,护持道德,开发文化,纲维纪律,盖亦为经济建设中心添砖增瓦、搭桥铺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赵朴老希望广大“茶人”和有志“茶文化”之士,能将已濒湮没的中国茶道,发掘整理,恢复继承,发扬光大。中国茶禅学会遵循赵朴老的遗愿,也正为此而努力。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它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贯之。 人体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饮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动之需要(儒家谓为食息眠,道家谓为精气神,佛家谓为色息心,藏密谓为脉气明点,实质一也),法门即有如来禅、秘

日本企业精神与禅文化

日本企业精神与禅文化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日本的企业精神受到了中国唐宋明清以来禅文化的深巨影响,再加上西方的科学思维和管理,才有了日本今天的成就。 中国禅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内在的充实和外在的起用,也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在能否起用、起用的大小如何,就在于内在是否充实、充实的大小如何。 禅文化在某一时代,某一阶段,更注重外在的起用,也就是所谓的行愿。 这种行愿最终要落实到我们的民族国家、社会上面,不单是个人上面。众生成就,你我才成就,国家社会成就,你我才成就,老百姓成就,企业才算成就。 日本人活学活用了中国的禅文化,把禅文化的精神充分的融入到他们自己的文化之中。 其中最典型的是铃木正三,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日本战国时期末年,日本的社会正由混乱走向建立秩序的过渡时期。

铃木本人做过武士、官僚,最后出家,他在当时提出如何缔造一个美好的社会,从他的基本世界观来看,首先是“心知佛”,这里所谓心知佛的“佛”字,铃木正是引用了中国禅文化对于“佛”的重新定义,在禅文化中的“佛”,早已不是印度佛教形式的“佛”,而是融入到中国文化精义中,与《易经·乾文言》及《大学》中的“大人”同义。 “佛”只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人。 学佛就是做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人之学问。 做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人,正是中国禅文化的标旨也是最终理想。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之中,在在处处都显示出了这种精神和要求,铃木正三的“心知佛”,正是在这种意义之下提出和倡导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大人之觉”,而在大人之觉的启导之下充实内在,在这种诚敬的心态和行为当中而去生活,这就是成佛之道,也就是铃木所说“心知佛”的根本意义。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 首先我要感謝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這麼寶貴的時機來就教於各位。 談到禪,的確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風」,你找不到一點縫隙可以鑽進去。禪是很難入的,入了禪就得大解脫。禪也的確像壁立萬仞,無徑可攀、無門可入。 一、禪超越了宗教 禪是宗教嗎?禪不是宗教,禪超越了宗教。因為丹霞天然禪師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當柴火燒。有人問趙州禪師:「佛是什麼?」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有人問雲門:「佛剛生出來,周圍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麼意思?」雲門說:「我若看見了,一棍子打死餵狗吃。」這哪裏像宗教呢?所以說禪超越了宗教。 禪不是宗教嗎?但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裏面的確記載著:「佛在靈山會上,手拈著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語〈不說話〉,百萬人天俱皆罔措。」大家都不知道「佛拿著花不講話」是什麼意思。只有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心領神會。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給迦葉坐,然後告訴他:「你以後傳承禪宗」,並且指定阿難副二--阿難尊者協助他辦理這件事。所以禪的特點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禪是一種「不一般」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不是這樣的。 禪的「不一般」,就是說它打破偶像、沒有崇拜,它說一切眾生與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樣。只要向佛學習、向佛看齊,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麼。既然如此,那麼「眾生與佛平等」,口號是如此,但是禪所表現的並不如此。怎麼「並不如此」呢?眾生,誰也沒有說誰要把誰打死餵狗吃,誰也沒有說把誰的像燒掉,但是對佛「特別優待」--燒他的像、要打死他餵狗。可以說對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來還有一點兒糟蹋佛,這就是禪宗的特色。 禪宗不唸一切經典,不規定的規定--不唸經。禪宗不但不唸經,而且誰若在禪堂唸了一聲阿彌陀佛,就罰他挑水三擔來洗禪堂。說你這一句佛號,把我的禪堂給唸髒了,所以要罰你挑水三擔把禪堂洗一下。大家都知道,禪實在是超宗教的。 禪對宇宙萬物的形成,不同意創造說,它說無造者,無造物。在邏輯上,禪也不同意這是神造的世界。因此禪是典型的無神論。

少林禅文化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题目:少林禅文化 学院:土木建筑工程 专业:工程力学 姓名:刘浪 学号:2012301890037 日期:2014.4.26

少林禅文化 少林寺久享“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中国有佛教第二故乡之称,当佛教在其起源地印度几乎绝迹的今天,印度佛学与中国哲理中老庄思想结合发展而成的禅却从北魏一直传承到现在,并且在不断演变、发展、传播和完善,生生不息。 佛教的文化渊源在印度,而禅宗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渊源在嵩山,在被誉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从一花一世界,一笑一菩提中古印度的旧禅在禅宗一祖摩诃迦叶手中产生,到北魏时禅宗第二十八祖亦即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一苇渡江来到了嵩山脚下的少林寺传下禅之薪火,(少林寺因此成为了中国禅宗无可争议的祖庭)再到禅宗六祖慧能率弟子南下开南宗与北宗并列,又“一花开五叶”。禅已经完全脱离了印度佛学的痕迹,成为完全中国化的宗教文化。 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教内传法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只重考据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会丧失教义的灵魂。针对这种偏颇的倾向,禅宗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 所谓“教外别传”,是指在教典以外别有一种教义的传授方法。禅宗的简易性,便体现在“见性成佛”的主张上。禅是“静虑”,佛教称安静地深思为禅定。达摩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阶梯层次和累世修行,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也

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佛性而成为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没有觉悟。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砍柴无非妙道”,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 中国的禅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并且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占据了一个显赫的地位。印度佛学与中国哲理中老庄思想结合发展而成的禅渐渐地超出了宗教,并且向着文化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 在文化方面突出个“雅”字,例如“从魏晋南北朝以来,隋、唐、宋、元、明、清,其文学艺术的许多领域,都不能拒绝禅境的诱惑,甚至不能不以禅境为高雅之境。”我们有时也会陷入“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中,我们有时也会渴望佛家禅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勾勒的平常生活。 从生活层面看,悟禅、参禅,不仅为许多著名的文人雅士所趋附,以之为高标;而且‘平常心是道’的禅风,也使平民大众为之倾心。我们口中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常说不可说;常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常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常说前生500次的回眸

佛家静心禅语

佛家静心禅语 1、本在禅寺的翠鸟想求得更安全的地方,便在无人能攀的临海岩石上筑巢,几天后被浪涛卷走。禅师:因心中有敌,便处处是敌。 2、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 3、《憨山大师醒世歌》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4、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5、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 6、智者寂寂总无为,愚人碌碌把身缚。万物之间无差别,虚妄偏爱何执着。整天思虑太用心,岂非犯了大过错?摘自三祖僧璨《信心铭》 7、《吉祥经》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8、古树下栖息着大眼猫头鹰。僧徒们发现树叶中有亮点,还有扇翅膀之声,便传说有怪兽,人人惊恐万分。禅师:传闻是最可怕的怪兽。 9、徒:如何才能获得知识?师把徒的头摁进水里。师:你现在最渴求的是什么?徒:空气!师:对!学知识也要有这种强烈渴求。 10、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不会放松自我,他们通过勤奋学习,使自己充满智慧。 11、《华严经》譬如种子别,生果各殊异,业力差别故,众生刹不同。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 12、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 13、敞蓬车飞驰,急拐弯处几乘客被抛出,躺在地上大骂。杨树:凡被抛下的,大都因自己没站稳脚跟。禅师:灾难多由自己造成。 14、聪明与智慧是不同的,否则何以有“大智若愚”之说呢!智慧能使人了脱生死、解除烦恼。 15、问神山僧密禅师:请说生死之事。禅师问:你什么时候死过?答:不曾。禅师曰:既不曾,那只有亲自死一回方知生死之事。 16、贼偷东西,掏面包给狗,狗却咬住他的腿。贼:给你面包,咋还咬我?狗说: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