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管理相关资料全

商业银行管理相关资料全
商业银行管理相关资料全

第三章商业银行管理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

1.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具体表现为劳动管理和人事管理。

劳动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劳动,制定劳动定额和定员编制,实现人才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劳动效率。

人事管理是指合理调整银行内部人与人以及人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使银行的人力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以实现银行、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利益。

2.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1)对银行的工作岗位、职位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分类,建立健全各级岗位责任制。这是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环节。只有对整个银行的管理与业务工作进行分析之后,科学地划分不同的岗位、职位,分清各职能部门的任务,才能对银行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地组合和科学地安排。(分岗、定员)(2)根据银行工作岗位、职位及各职能部门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主要是根据银行工作的性质和要求,组织员工的招收、调配,制定劳动定额和劳动纪律,并为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条件。(招聘、调配)

(3)对银行各级领导和员工根据工作范

围和工作职责进行考核、奖惩、任免。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考核结果选配合适的人才进入领导层,搞好领导班子的建设。(考核、任免)

(4)根据金融发展和银行建设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对银行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加强员工的智力投资和开发,培养适合银行业务管理的金融人才。(教育培训)

(5)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对银行劳动工资及福利进行管理。建立健全工资制度、奖金制度和福利制度,这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工资、福利)

二、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

1.商业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建立

商业银行内部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1)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各种委员会。

(2)执行机构:行长(总经理)、业务部门、职能部门。

(2)监督机构:监事会、稽核部门。2.商业银行执行机构的部门划分

商业银行的执行机构由各个职能部门构成,它是一个以行长为中心的业务经营管理体系。在行长领导下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内务部门。

这些部门主要有:计划、信贷、储蓄、会计、出纳、信托、人事、教育、总务等部门。

设置职能部门要注意的问题:

(1)要从实际出发,结合银行的经营特点和业务量,按照专业分工的要求合理设置部门。(部门设置)

(2)保持最优的人员规模,坚持因事设职,因职设人的原则。(人员配备)

(3)要根据业务经营的需要及时调整部门机构的设置。(部门调整)

3.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合理布局

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要通过一定数量的分支机构来开展,这就涉及到分支机构如何布局的问题。

设立分支机构要注意的要点:

(1)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设置分支机构,在设置前要认真调查分析,决定设置怎

样的机构。

(2)分支机构的设置要符合银行长远发展的要求,不要只考虑眼前的短期利益。(3)分支机构的设置要考虑外延与内涵的关系,更多注意内涵的发展。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

1.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

该理论源自于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该理论认为:存款是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银行存款主要来源于与商业流通有关

的闲散资金,都是临时性存款,为了保障能随时偿付提存,银行资产必须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因而银行只宜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的商业贷款。这种贷款具有自偿性,即随着物资周转、产销过程的完成,贷款自然地从销售收入中得以偿还。

强调贷款必须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真实票据为凭证,一旦企业不能偿还贷款,银行即可根据所抵押的票据,处理有关商品,收回银行贷款。

该理论在当时没有最后的贷款人(中央银行)时,对于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但其过于迷信贷款的自动偿还,忽视了贷款偿还的外部条件,即一旦经济衰退,即使是短期贷款也无法收回。再这一理

论指导下银行贷款的量根据企业资金需求自动伸缩,而企业资金的需求取决于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按此运作可能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

2.资产转换理论

该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中提出。该理论认为:银行能否保持其资产的流动性,关键在于其资产的变现能力。只要银行所掌握的证券易于在市场上出售,或易于向中央银行再贴现,那么,在需要资金时,银行就可以迅速地、不受损失地出售或转让其证券,保证银行的流动性。

强调这类资产一般需要具备下列条件:

一是信誉高,如国家发行或政府担保的证券。二是期限短,短期证券流动性强。三是易于出售,即在变现时不会遇到困难。

这一理论的运用,增加了银行新的流动性来源,大大减少了流动性对短期商业贷款的依赖,使得银行可以发放长期性贷款,提高了银行的获利能力。但该理论片面强调证券的转手,对证券变现的现实性考虑不足。这样一来,银行比较被动。一旦出现经济萧条,证券价格大跌,银行持有的证券将难以转手,资产的流动性就无法保证。

3.预期收入理论

该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银行贷

款本身并不能自动清偿,其清偿变现是依赖于借款人将来的或预期的收入。如果一项贷款或投资的未来收入是有保证的,那么哪怕贷款期限较长,银行仍然可以保持流动性;相反,如果一项贷款和投资其未来收入是没有保证的,那么即使期限较短,也不能保证银行贷款的到期收回,进而也就不可能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因此,商业银行除了发放短期贷款,经营短期证券作为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第二准备外,还可以对一些未来收入又保证的项目发放中、长期贷款。

该理论的提出深化了对贷款清偿的认识,明确提出了贷款的清偿来源是借款人的预期收入。同时促进了银行贷款形式的多样

化,加强了商业银行的地位。但这一理论并未摆脱保持流动性要以调整资产来适应负债,同时预期收入难以把握,增大银行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关于银行流动性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可以通过负债管理获得。简而言之,就是向外借钱也可以提供流动性。只要银行借款的市场广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的保证。就不必要保持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而应将其资金更多地投入到高盈利的贷款和投资中。在有必要时,甚至可以通过借钱来支持贷款规模的扩大。

这一理论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

方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资金需求急剧上升,再加上金融业的激烈竞争,为了争夺阵地,不仅要争夺短期贷款,而且要争夺长期贷款。在此情况下,银行一方面感到资金紧张,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流动性,这就不得不使人们将眼光转向了负债,即通过如何有效地组织负债来补充资金,保持银行的流动性。

该理论的不足之处是:靠借款来增加银行资产,提高了银行经营成本,强调以负债适应资产加大了银行的风险。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首先,西方国家放松了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管制,金融市场利率剧烈波

动,汇率浮动幅度较大,在这种经济环境下,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之间的利差也开始波动不定,并逐渐变得越来越小,利率风险增加。其次,电子计算机在管理上的运用,更显示了它的威力,使得风险与盈利的复杂分析和综合管理成为可能,这为资产负债管理准备了必要条件。

该理论认为: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就是三原则的均衡协调,力争收益最大、风险最小。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都带有一定的偏向,前者偏向流动;后者忽视风险。因此,银行的经营管理不能靠单项资产或负债的管理,而应是全面统一的管理。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原则:

1.资产负债对称原则

2.目标替代原则(安全、流动、盈利)

3.资产分散化原则。

第三节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

一、资产管理的方法

1.资金集中法

就是指银行将各种不同渠道获得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再按照资金需要的轻重缓急排列先后次序,把资金分配到银行的各项资产上。在分配资金时通常要优先考虑资金的流动性。

示意图

资金来源资金运用

这种方法简单,易掌握。但主观性强,忽略了不同资金来源的要求,也没有注意到贷款与存款的相互作用。

2.资金转换法

就是指根据不同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来决定银行资产的资金分配。具体来说,就是波动性大的资金来源,投向流动性较高的短期资产;而稳定性程度的高资金来源,就应当投放在长期资产方

面。

示意图

资金来源资金运用

该方法减少投放于流动性资产的资金数量,既增加了盈利,又能够保持必要的流动性水平。但该方法缺陷:一是把各种存款负债的周转速度作为划分分配资金的标准,

会高估流动性需要,减少银行收益;二是把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相互独立的假定是不真实的。因为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三是与资金聚集法一样,该方法只提供了一个原则,具体分配时还是要凭着管理者的经验进行。

3.线性规划法

线性规划是直接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银行资产的分配问题。其基本过程是:首先确定银行资产管理的目标,然后根据各种可能的资产与管理目标的关系建立起目标函数,最后确定对目标函数的各种限制性因素,并根据这些限制性因素和目标函数求出线性规划模型的解。

例如,假设某银行可供选择的资产有六

种,它们是:现金资产、短期国债券、长期政府债券、短期商业放款、中期企业贷款、长期消费信贷。它们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1%、4%、6%、8%、9%和12%。如何选择?

第一步,建立目标函数

如果用X i (i=1、2、3、…n )分别代表对各项资产投资的金额,用P 代表银行从这些投资中所得到的收益,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建立如下目标函数:

65432112.009.008.006.004.001.0X X X X X X P +++++= 第二步,确定限制性因素

目标函数建立之后,就是确定限制性因素。因为若没有限制性因素,银行就会将资金全部投放在收益率最高的业务上,但实际

上,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如:

(1) 流动性需求的限制。为应付提存和发放新的贷款要求必须有

∑=≥6111.0i i X X 或者∑=≥+61212.0i i

X X X 为限制条件;

(2) 资金安全性的限制。为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应尽可能将资产分散化,分别投放到各种不同的资产上去,于是要求有X 1 >0、X 2 >0、X 3 >0、X 4 >0、X 5 > 0、X 6 >0,另外银行为了保证安全,还会限制风险较大的资产,如要求对企业贷款和消费信贷不要太高,于是有要求∑=≤6162.0i i

X X 或∑=≤+6

1653.0i i X X X 等限制性条件。

(3) 政策法规的限制。某些政策法规对银行的资产结构也有重大影响,如为了保证存款准备金的要求,银行的X 1 > 2000万元。

(4) 贷款需求量限制。贷款需求量并不是一个已知数,它收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不断变化,因此,必须事先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如果预测工商业贷款将占银行资金的

50%以上,那么∑=≥+6

1545.0i i X X X 就是一个限制性因素。

(5) 银行内部的规定限制。除了外部的政策规定限制之外,银行内部对银行资产的安排也有种种规定。如:不得对某类行业、某一地区放款过多;避免对投机性较大的企业放款等,这些同样也是限制性因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