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的基本问题。

研究对象:孙本文9种社会现象社会形式社会组织人类文化社会进步社会关系社会过程社会现象间的关系社会行为的科学美国8种: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群体结构社会行为社会生活社会过程社会现象社会中的人

社会学的功能:一、认识和改造社会1.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和实践意义。二、促进社会进步,缩减社会代价。

三、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学产生的主要阶段:初创阶段孔德(社会学之父)斯宾塞(社会学达尔文主义之父)卡尔马克思(现代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埃米尔。涂尔干法《论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态》)韦伯科层制

社会学的主要流派:1结构功能理论2社会冲突理论3社会交换理论4符号互动理论5现代社会学本土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基本观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阶级斗争是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1.立足于实践原则(最基本)2.思维方式的辩证性(联系发展矛盾)3.研究方式的批判性4.价值理想性5.理论视野的总体性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立背景:1经济背景(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与跳跃)2政治背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3思想来源(古典经

济学—劳动分工理论;空想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思维)

社会学的方法体系:1方法论原则(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逻辑思维方法原则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2具体研究方法3技术手段

社会学方法的特征:动态性整体性经验性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概念:是将社会中的同一类现象和过程以及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包括实体概念和非实体概念。

变量:指含有数值变动的量。(自变量因变量)

假设:是一种预设性的变量关系和尝试性解释。分为研究假设、虚无假设

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二、田野调查法(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三、实验法(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四、历史比较法

信度:指同一测量工具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测量工具是否适合所要测量的对象。

指标的类型功能:归类1(描述性指标:城镇人口数评价性指标: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2(观察性指标:对过去现在的描述计划性指标:根据过去现在预测未来)3(投入指标:可供资源生产指标:

绿化资金的利用率产出指标:升学率)4(确定性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刘中性指标:价值取向否定指标:失业率、犯罪率)5(客观指标:非感觉指标,反应客观事实主观指标:感觉指标)6(经济指标:财政收入非经济指标:环境状况)

抽样:就是按照一定的方式,从总体中抽取能代表总体的一部分元素,即样本,然后根据样本中所包含的信息对总体的状况进行估计和推算的过程。

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

抽样单元: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

抽样框:是指可以选择作为样本的总体单位列出名册或排序编号,以确定总体的抽样范围和结构。

社会:社会是以一定物质生产为基础,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整体,他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体系。本质:生产关系的总和。

基本观点:1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他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们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

社会的特征:1以人群为主体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要素(大题):1人口要素(数量质量结构)2资源要素(自然资源人文资源)3环境要素(自然环境)4文化要素(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

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社会生存方式:采集狩猎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工业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将社会分为:1公社社会(血缘地缘)2社团社会(业缘)

文化: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及结果。具体包括某一集团或群体所带有的价值观念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创造物。

文化的本质属性:群体历史习惯性和非强制性的影响力。

文化的特征:1可习得性2共享性3象征性4全括性5整体性6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主文化: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接受的文化。

文化的功能:1认同2规范3整合4涵化(指异质的文化接触引起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类型:归类1初级社会化(传授儿童知识)2预期社会化(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3发展社会化(成人为了新的角色要求进行学

习)4逆向社会化(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5在社会化(放弃已习得的,确立新的价值观)

社会化主要理论:小题1库利镜中我(镜指社会)2角色扮演理论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意识层次、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发展理论)4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5生命历程理论才(侧重研究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

社会化的社会条件:大题1语言能力:人类所具有的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2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3学习能力:人所特有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社会化的环境条件:主体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媒(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教化(一般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有实施的社会化过程)个人内化(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的观念、行为方式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的过程)社会教化个人内化相辅相成。

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力、义

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化的内容:1生活和劳动技能2道德社会化3社会角色扮演

角色的类型:区分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3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社会角色扮演过程:1角色的确定2角色表现(道具与行头)3角色构建

角色扮演过程中的问题: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社会互动: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戏剧理论社会交换论本土方法论

社会互动的情境:1二人关系三人多人2熟悉情境工作混合3情感关系工具混合

社会互动的过程:竞争冲突顺应同化

冲突与竞争的区别:1 冲突的更为直接的目的是要打败对方,它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为2冲突的双方或各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接触,因此,他是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3冲突各方所争夺的目标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动或群体行动。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典型的集合行为:恐慌谣言骚乱流行

社会网络: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

社会群体: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

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社会集体的类型:归类1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初级群体次级群体)2正规化程度(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3依据成员身份(所属群体参照群体)4成员的心理归属(内群体外群体)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家庭邻里游戏火伴朋友圈子

家庭式持续时间最长存在范围最广的初级群体。

家庭类型:核心家庭主干联合其他

社会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为了实现特定社会目标而将社会成员有意识聚合起来。

特征:1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的有意识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2目标特定而明确3组织成员关系理性化4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构成要素:规范地位角色权威

科层制的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不例外的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