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狄更斯《董贝父子》中董贝形象解析

合集下载

创伤理论视角下《董贝父子》的悲剧成因研究

创伤理论视角下《董贝父子》的悲剧成因研究

创伤理论视角下《董贝父子》的悲剧成因研究作者:胡佳汝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8期摘要: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本文尝试用创伤理论批评方法来阐释狄更斯的小说创作,辩证的分析《董贝父子》中的女人和儿童形象进行分析,以期对狄更斯的创作及其作品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创伤理论;《董贝父子》;悲剧作者简介:胡佳汝(1993—),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文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1一、查理斯·狄更斯和《董贝父子》查理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他的15部长篇小说自从出版便受到了读者追捧和文学评论家关注。

作为一名市场型作家,被称为继莎士比亚之后最杰出的文学家。

由于天生性格敏感,再加上童年阶段的不幸遭遇,使得内心受到极大摧残,对其内心产生极大伤害,乃至在成年后久久不能恢复。

在第更斯的作品中,描写对象多为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用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经历来反映时代的阴暗。

和狄更斯早期作品相对比,《董贝父子》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人物和主题展开。

主要介绍了作为英国社会资产阶级的代表—董贝的人生经历和其悲剧结局。

董贝先生经营着一家以批发零售和出口为主的公司,其可观的财富使其成为一名贪得无厌的大资本家,金钱成为冷血的董贝先生的一切行为指南。

其中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和伊迪斯不合时宜的反叛精神都是作品中隐藏悲剧结局的伏笔,以及童年时期的心灵创伤都是堕落的前奏。

二、创伤理论概观(一)创伤理论的定义及其发展创伤的在英文中是Trauma,从词源学角度上讲,源自于希腊语词汇,最初含义是指外来的冲击给人的身体造成的物理性损伤,后来该词的含义不断衍化扩大,并集中在精神分析层面。

董贝父子 悲剧原因分析

董贝父子 悲剧原因分析

董贝父子悲剧原因分析一、儿子早死,父亲却怪罪于女儿,认为是她夺走了儿子对他的感情,女儿能得到父亲的爱心吗?董贝先生是一个大批发商,在这个城市里有着高贵的地位。

因为如此,他很看重自己的权威,他也很高傲,冷漠,缺乏情感。

无论是对公司员工,还是对自己的家人,都是如此。

董贝先生还重男轻女,因为他这个庞大的家族企业,有史以来的名称就叫“董贝父子公司”。

但由于他们董贝家人丁不大兴旺,一直都是单传。

家族企业传到他这里,二十年了还只有“父”没有“子"。

他的第一任妻子给他生了个女儿,他很不高兴,也非常不喜欢这个女儿,尽管这个女儿非常漂亮,也温柔善良,尤其对父母都很孝顺。

六年后妻子又给他生了个儿子,董贝先生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下他的企业总算有接班人了,“董贝父子公司”总算名副其实了。

但不幸的是,妻子生下儿子后,因身体太弱,加上董贝先生只关注自己的儿子,对刚生育完的妻子不闻不问,妻子情绪低落,抑郁而终。

董贝先生对妻子的死,也没有多少悲痛,他把全部的情感都给了儿子保罗。

但他并不知道怎样养育、爱护儿子,只是一味把最好的东西,最好的教育强加给儿子保罗。

保罗由于生下来就没有了母亲,而且父亲董贝虽然爱他,但还是缺乏温情,整天板起面孔,全家人都怕他,保罗也不例外。

保罗对唯一的姐姐佛罗伦丝非常依恋,佛罗伦丝也非常爱她这个弟弟。

但董贝先生不高兴了,他认为是女儿夺走了他的儿子,他强行将两姐弟分开,将只有六岁的儿子送到一所贵族学校去寄读。

这个贵族学校只收十个学生,全都是出生高贵的绅士、富家子弟,只为培养贵族高端人才。

但校长是一名迂夫子,他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学习高深的科学,还要学历史、哲学等。

只有六岁的保罗离开了姐姐,本就很不习惯,加上体弱多病,根本完成不了这个贵族学校繁重的学习任务。

董贝先生不管这些,他认为这才是最好的教育,这才是他高贵的董贝家配受的教育。

他每周都来学校看儿子,但也只是关心他的教育,对儿子的心理、生理健康关心甚少。

《董贝父子》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董贝父子》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董贝父子》简析介绍赏析鉴赏《董贝父子》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作家狄更斯(1812—1870)的长篇小说。

伦敦大商行老板董贝一心追逐金钱,毫无人性。

他对长女芙洛伦丝十分冷酷,视同路人。

妻子生了个儿子,董贝欣喜万分,因为儿子可继承他的事业。

妻子产后暴病身亡,董贝无动于衷。

他热心地按照自己的模式强制性地教管儿子,导致儿子夭亡。

芙洛伦丝被一女骗子骗走,幸亏青年职员瓦尔特将她找回。

数月后,瓦尔特被董贝派往西印度群岛任职。

董贝续娶年轻寡妇爱狄丝为妻,目的是让她生育继承人。

爱狄丝对芙洛伦丝非常关心、爱护,却引起董贝的不满和压制。

爱狄丝忍无可忍,愤然出走。

芙洛伦丝也不堪歧视,逃离家门,与回到伦敦的瓦尔特结合。

董贝终因独断专行,众叛亲离,在商业竞争中失败而宣告破产。

正当他准备自杀时,芙洛伦丝来到他身边,重新唤起他对生活的兴趣。

董贝终于醒悟,和女儿、女婿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小说通过董贝的生平遭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利润高于一切的原则,也透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矛盾。

董贝是个浑身充满铜臭味和血腥气的大资产阶级典型形象。

他冷酷傲慢,把商业利润看得高于一切;他爱儿子,仅因儿子是他事业的继承人;他的再婚,也只是为了使巨额财产后继有人。

对爱情,他也认为可通过金钱来购买。

董贝还狂妄之极,自认为是统治全世界的社会力量的代表;地球、太阳和月亮都在为董贝公司的贸易活动而运转。

除了金钱,董贝对一切都毫无感情。

对他后来身陷绝境的描写,反映了作家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现象的憎恶,也表明作家对资本主义秩序的永恒性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爱狄丝改嫁董贝,表明金钱已渗透到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领域,婚姻也服从于精明的金钱计算。

但作为一个努力维护人格独立的年轻寡妇,爱狄丝的人性尚未泯灭;表现在她给芙洛伦丝的温暖与关怀。

为了报复董贝,她的出逃闪现着个性尊严的火花。

小说的结局,董贝父女团聚、和解,仍留有作家企望通过道德说教使善战胜恶的思想痕迹。

小说充分显示出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试论狄更斯作品中人物的双重人格塑造

试论狄更斯作品中人物的双重人格塑造

试论狄更斯作品中人物的双重人格塑造作者:刘国生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2期摘要:狄更斯塑造的双重性格特征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双重性格的两个方面都是真实的,第二种类型的性格则是书虫性格,存在一定的虚伪性,但和文学戏剧类型中虚假的人又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狄更斯笔下人物的双重性格总是给人感觉不是很典型的例子,但却更贴近生活。

关键词:人物的双重性格整一性社会的双重性一、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主要有卡尔克《董贝父子》、文米克《远大前程》、波芬、瑞亚《我们共同的朋友》、贾斯帕《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等。

他们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系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以文米克、贾斯帕为代表。

在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中他们最为典型。

这类人物实际上是不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出来的畸形儿。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他们不得不在原有性格基础上发展出另一个性格体系以适应生存的需要,如文米克。

文米克过着严格的双重生活,他把公私严格分开。

在事务所他是个合格的律师助理,在家中他就是一个有孝敬心的人、热心的人。

在后院领土上挖了一个四英尺宽沟的吊桥,代表着与外部世界隔离。

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城堡里的人,然而只要离开城堡半步,他立刻变成了一部冰冷的机器。

不仅如此,对于同一事件在事务所与在家里他的看法往往也截然不同。

匹普想帮助自己的朋友为他在商界投资一笔款子。

他在事务所与文米克商量,文米克坚决反对。

然而,当匹普到他家里拜访就投资之事再次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不仅表示赞成而且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事务所是事务所,私生活是私生活,进了事务所,就忘记了城堡的事,进了城堡里就忘了事务所的事,那四英尺的宽沟就像不可跨越的距离,把他的生活与性格分成界限分明的两个部分。

第二类双重人格人物可以以波芬、瑞亚、卡尔克等为代表。

第二类双重人格人物与第一类有较大的区别。

第一种类型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都是真实的。

它们之间也许有主次之分但都是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形成人物性格的本质。

《董贝父子》中的人物描写浅析

《董贝父子》中的人物描写浅析

《董贝父子》中的人物描写浅析
《董贝父子》是19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小说,其中的人物描写也是极具特色的。

董贝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位善良宽厚、勤劳、勇敢又有着扎实内涵的正直乡亲。


在努力奋斗、勇敢承受挫折、怀揣理想期待幸福时,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斗志、不畏艰难
的勇气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他之所以可以成大功,是因为他在实践中总是能够体会到“永远立志不渝”的信念,用无限
的希望去驱使克服一切困难。

当他遇到了“大老太”时,他便使尽了全部勤奋目标去帮助大
老太重返富裕之家。

当然,这也表明出董贝善心大度、对弱者伸出援手的本性与高尚情操。

老太太也是我们小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她原本来自上海富裕家庭,后来在南方情况
十分困难,老太太带着孙子愤怒地来到合肥要去要回家旧时比亚衣物。

老太太生性张扬,
她在琐碎问题上狡诈诡巧;对于对手无法驾驭;一看到弱者便觉得这就是好吃又便宜的小
点心…… 各方面都能看出老太太生性风流、俊俏有余、当道却又胆大包天。

《董贝父子》读后感

《董贝父子》读后感

《董贝父子》读后感《董贝父子》读后感——董贝怎么可能幸福?高三徐志鹰董贝是《董贝父子》的主人公,这个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是风光一时的董贝父子公司的老板,据说是”19世纪企业精神”的象征.说到企业,先得比规模,在董贝眼中,”世界是为了董贝父子经商而创造的,太阳和月亮是为了给他们光亮而创造的.河川和海洋是为了让他们航船而构成的;虹霓使他们有逢到好天气的希望;风的顺逆影响他们实业的成败……”,他的公司称霸四海,以至于董贝自认是世界的中心.看这气势,怎么着也不比”真功夫”之类的中国家族企业小.而这个1840年代领全球资本主义发展之先的企业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为他的家族企业寻找继承人.为了生个堪当大任的儿子,董贝精心购买了自己的第二次婚姻,而这正是他事业与人生崩溃的开始.网络、风投,这些今天中国富豪们嘴里的名词,董贝听都没听过的.但人们为之困扰的问题,其实最彻底地暴露了他们的真实状况.从家族企业内部对财富继承与财富分配的纠结与冲突来看,2010年代的中国商人仍然在为董贝在170年前所痛苦的事情寻求解决.解决得不好,夫妻反目或者兄弟阋墙的例子不在少数.而整本《董贝父子》,与其说在讲述富翁的商海风云,不如说在告诉我们,把商业逻辑引入家庭所导致的不幸.如恩格斯所说,董贝是一个”除了快快发财以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别的快乐”的人,当他的贸易帝国土崩瓦解、失去了唯一的快乐来源之后,董贝企图举刀自杀.女儿却用爱感化了他,他最终认识到自己是有罪的,”需要得到宽恕”,随之步入幸福的晚年.乍听起来,今天的中国富商或许该羡慕英国前辈重获幸福的运气,但必须负责任地追问一句,董贝的幸福如何可能?原本已经与资本”人剑合一”的董贝,怎么可能好象换了一个人一样?这个提问并不苛刻,早就有人认为,董贝的转变毁了一本出色的小说,董贝的幸福是浅薄无力的,因为他根本没有解决家族企业面临的核心矛盾.换个角度说,他们不相信董贝在失去公司、失去财富之后还有可能幸福,他们也不相信那种唤醒董贝的爱,他们认为让爱出场显得很蹩脚,还不如设计成——董贝中了彩票,解决了债务危机,公司于是免于破产,他又娶了一房和自己女儿差不多年纪的娇妻——更有说服力.决定人们想象力边界的是他的价值观.董贝在最窘迫的时候,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其实我们常常都会被带到一个环境里,显出我们最深刻的内心需要,显出我们的本来面目,让我们无可推委,”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这恰恰是改变的机会.我们不求离开世界,只求不被世界的冰冷所制.当然,我们有选择的自由,或者任凭败坏的部分在我们生命里扩散,或者像董贝一样,承认自己的过犯,把生命的锚挂在他原先生存的平面之外的点上,因着这种联合,他得以更新生命,幸福因此成为可能.而对于依然俯身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们来说,平面之外的任何事物,几乎都是不可理解的.这个世界不是明明服在金钱支配之下吗?服在物质的规律之下吗?服在市场的法则之下吗?无论小学大学,还是EMBA总裁班,都在孜孜不倦地告诉我们这些,恨不得用混凝土把我们的心砌成一座空坟,生怕我们对于灵魂产生一丁点想象力.几乎所有与幸福有关的细节,都被不约而同地省略了.最终,一个人拥有了不受环境不受金钱影响的幸福的可能,竟然彻底成为一件不可理解之事,好象他不可思议、无可救药地堕落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最大的神迹是生命的改变.让我们到历史里寻找另外一个”不可能”的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董贝的可能.与董贝同时代的沙夫茨伯里伯爵,通过六十年的努力,推动国会先后通过煤矿法令——禁止妇女和女孩在井下工作、精神病法令——确保精神病人获得人道对待、十小时工厂法令——管制妇女儿童的工作时间、公共宿舍法令——改善穷苦阶层的住宿条件,他还创立收容所、救济院、”贫民免费学校联盟”,被公认为改变了整个英国的社会状况.1885年他去世的时候,万人空巷,人们举着布条,上面写着”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渴了,你们给我喝”、”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这是《圣经·马太福音》里耶稣对门徒说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这是关于爱的教训,无数英国人受益于沙夫茨伯里伯爵对爱的信心,尽管这爱、这信心,无法用理性证明,无法用股权分割,无法委托交易转让.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将近一百年里,发生在英国的宗教大复兴,裨补了工业革命的弊端,大大唤醒了人们的良知,带来废除奴隶制度、监狱改革、抑制赌博和决斗的改变,使英国不至在积累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因为尖锐的阶级对立而掀起类似法国大革命的血腥灾难.这为大时代里的个人幸福,提供了一种更广泛的社会可能性,董贝的重获幸福正在这种可能性之下.当董贝沉浸在资产负债表里,浑然不知自己可能拥有另外一种活法.所幸当他主动或被迫从自己的营营役役里抬起头时,被这样的时代氛围所提醒,逃出了资本理性、经济原理对心灵的辖制.幸福并不需要对金钱弃之如粪土,在家庭关系里也不必耻于言利,人类正常健康的感情并非如此脆弱敏感.只是我们的环境里实在缺少一个合适的声音,既遥远又近切,值得我们信赖的声音,远得仿佛来自永恒,近得仿佛体贴入微,在遭遇纷争、血气乍涌的时候轻声提醒我们.参考文献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5、《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

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特色

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特色

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特色摘要狄更斯长于用儿童视角去观察生活或表现理想。

本文对狄更斯的《老古玩店》《董贝父子》中的儿童形象进行了分析,狄更斯在儿童文学中,写出了人物行为的心理依据和审美特征。

关键词狄更斯;《老古玩店》;《董贝父子》;儿童形象狄更斯是公认的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他真实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初叶的英国社会生活。

他所刻画的儿童形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狄更斯自己的童年生活和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

他的作品增加了儿童素材,运用儿童视角去观察生活、表现理想,这也使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良知代言人。

在刻画的立场上,贯穿于他的儿童作品的基调是他对儿童充满同情,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老古玩店》的前三章是以“我”的口吻叙述的,虽然小说中的“我”不完全等同如狄更斯本人,但毕竟烙上了作者本人的思想印记。

“我”第一次见到耐儿的外祖父是这样说的“想到孩子们差不多还在吃奶的时期就开始学习生活的方法,我心里就感到难过。

这样不只扼杀了他们的信心和纯朴——上帝赐给他们的两种优良平品德——并且是在他们还没有能够分享我们的享受之前,就要求他们分担我们的忧患了。

”作者认为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看到耐尔小小年纪便懂事稳重,心里是隐隐作痛的。

他在作品中很少指责儿童,相反对他们是满怀关怀和赞扬,儿童是青春纯洁的象征。

“看到室内的鲜花,绿枝掩盖着爱鸟的小笼,清爽和青春的气味好像悉索地流过沉闷的老屋,回旋在女孩子的头顶上,真使你感到愉快。

”一、外形的美丽与本真的率性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女孩形象多半是美丽的。

比如说《老古玩店》中的耐尔,在蜡像馆工作的时候,作者有一段对她的外貌描写。

“女孩子长得很美,配上她那种温柔和怯生生的态度,在这样的一个乡僻的地方很能引动视听。

一般成人开始对这个明眸皓齿的女郎感到兴趣,一二十个男孩子简直拼命地爱上了她,经常把包好了的花生和苹果,用正楷写上姓名,留在蜡像馆门口。

”大有“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

浅析《董贝父子》 英文论文 摘要

浅析《董贝父子》 英文论文  摘要

An Analysis of Causes of Dombey’s Tragedyin Dombey and SonAbstractCharles Dickens was a famous realistic writer in the 19th century.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in Dickens’ writings, Dombey and Son has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 Different from the early works, this novel was spread closely around a center person and a dominant thought. It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Dickens writing career. This novel describes a representative of English bourgeois, Dombey’s experience and his tragedy life. Dombey was a boss of a corporation which went into business with wholesale, retails and exports in London. Dombey possessed large fortune and became a self-sufficient person. In his mind, money was everything and could control all the things in the society. He tried his best and did every effort to expand his company and make more profits. Fortune had dominated his mind and made him a cold-blinded person. Dickens described the different but conjoint aspects in English capitalistic society of 19th century. In the novel we can find diverse characters, from the unprivileged people to the top status, like the powerful capitalists, the declined aristocrats, the ordinary business men and subnormal labor peopl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ause of Dombey’s traged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proclaim the social problems in capitalistic society. It will profoundly depict the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bourgeoisies and have a deep thinking.Key words: Dombey; the causes of the tragedy; social reality;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浅析《董贝父子》中董贝的悲剧成因内容摘要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董贝父子》狄更斯之作重要人物作品故事

《董贝父子》狄更斯之作重要人物作品故事

《董贝父子》狄更斯之作重要人物作品故事《董贝父子》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发表于1848年。

小说描写了董贝父子公司的盛衰史。

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著名作家狄更斯书写的故事吧。

董贝父子在一间光线被遮暗了的房间的角落里,董贝坐在床边一张大扶手椅子上;他的儿子被包裹得暖和和的,躺在一个小摇篮里;这个小摇篮被考虑周到地放在紧靠着壁炉前面的一条矮矮的长靠椅上,仿佛他的体质和松饼相似,需要趁着他很新鲜的时候,把他烤成棕色。

董贝大约四十八岁。

他的儿子出世大约四十八分钟。

董贝的头稍稍有些秃,脸色稍稍有些红;虽然他是一位外貌漂亮、身材匀称的男子,可是神色过分严厉与傲慢,因此不能使人产生好感。

他的儿子的头很秃,脸色很红;虽然他当然不可否认地是一个可爱的婴孩,可是看上去有些皱巴巴的,身上斑斑点点。

时间和他的兄弟操劳——他们是一对残酷无情的孪生兄弟;当大踏步穿过人类森林的时候,他们一边走,一边砍伐——已经在董贝的前额上留下了一些痕迹,就像在一株在适当的时候要被砍倒的树上留下痕迹一样;他的儿子的脸上则被纵横交错地布满了上千道细小的的皱纹;同样是这个爱欺诈人的时间,他将用他大镰刀扁平的一面把这些皱纹抚平、消除,准备好一个表面,好让他在上面进行更深入的操作。

这桩盼望已久的大事终于来临,董贝感到兴高采烈;他玩弄着悬挂在他的整洁的蓝上衣下面的沉甸甸的金表链,让它发出了叮零叮零的响声;在远处炉火的微弱光线中,上衣钮扣像磷火一样闪烁着亮光。

他的儿子紧握着卷曲的小拳头,似乎凭他那微弱的气力,正在向这突然降临到他身上的生命摆好进攻的架势。

“董贝夫人,”董贝先生说道,“我们的公司将再一次成为名副其实的董贝父子公司,而不是徒有虚名的了;董——贝父子!”这几个字具有一种使他变得温柔起来的影响力,所以他在董贝夫人的名字后面又加上了一个表示亲爱的称呼(虽然他并不是没有经过一些迟疑才说出的,因为他毕竟是一位不习惯采用这种称呼方式的人),说道,“董贝夫人,我的——我的亲爱的。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与董贝父子的对比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与董贝父子的对比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与董贝父子的对比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重要人物,欧也妮·葛朗台的父亲。

他是法国索漠城一个最有钱、最有威望的商人,但他为人却极其吝啬,在他眼里,女儿妻子还不如他的一枚零币。

是守财奴的代表。

葛朗台---虽然本书以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为核心贯穿始终,但老葛朗台无疑是其中性格最鲜明的人物。

他是个小气的人。

贪婪和吝啬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完了。

他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几乎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他半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玩、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

”临死之前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能感到暖和。

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使老葛朗台成为一个十足的吝啬鬼:尽管拥有万贯家财,可他依旧住在阴暗、破烂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

葛朗台:葛朗台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

他贪婪、狡诈、吝啬,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独自观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临终前也不忘吩咐女儿看住金子。

他做起生意来是个行家里手,常装口吃耳聋,诱使对方上当受骗而自己稳操胜券。

他家财万贯,但开销节省,每顿饭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定量分发。

为了钱他六亲不认,克扣妻子的费用;幽禁女儿时,只给她吃冷水和面包;弟弟破产他无动于衷;侄儿求他,他置之不理。

作者笔下的这一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贪婪和吝啬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简单地说,老葛朗台是一个吝啬鬼。

早在老葛朗台“出生”近两百年前,莫里哀就已经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那就是法国人家喻户晓的阿巴贡。

不过,与阿巴贡相比,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要复杂得多、精明得多、凶狠得多,因而也就可怕得多。

阿巴贡的特点是“守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守财奴,而老葛朗台则要高明得多,他一方面“守财”,另一方面更看重“发财”。

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守财奴,同时又不放过任何时机不择手段地聚敛钱财,而且至死都乐此不疲。

“董贝父子世纪”:查尔斯·狄更斯的英国海权想象

“董贝父子世纪”:查尔斯·狄更斯的英国海权想象

“董贝父子世纪”:查尔斯狄更斯的英国海权想象
段波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35)4
【摘要】在《董贝父子》中,狄更斯以现实的或想象的方式卷入了英国的海权建构尤其是英国的海洋贸易霸权的进程: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幅英国商人群体或普通人卷入帝国如火如荼的海洋贸易扩张的“辉宏”图景,并积极渲染“巍然挺立”的东印度公司巨厦“华丽的”图景和伦敦金融城的繁华“盛景”,以此来展现19世纪大英帝国的海洋贸易霸权的现实,从而通过小说撒播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的海权观念。

【总页数】11页(P50-60)
【作者】段波
【作者单位】浙大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英国查尔斯·狄更斯主题公园5月底开放
2.是《董贝父子》,还是《董贝父女》?——狄更斯笔下的“进步”和异化
3.18世纪上半叶查尔斯·布里奇曼和威廉·肯特对英国罗斯海姆园的改造设计研究
4.科贝特的海权思想及其“英国式战争方式”
5.从文体学角度浅析狄更斯《董贝父子》的文学审美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狄更斯眼中的英美文化—《董贝父子》和《游美札记》中火车意象研究

狄更斯眼中的英美文化—《董贝父子》和《游美札记》中火车意象研究

狄更斯眼中的英美文化—《董贝父子》和《游美札记》中火车意
象研究
《董贝父子》是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金钱至上的大资本家董贝的故事,他对待任何事物都毫无感情可言,包括自己的妻女,最后惨遭破产。

狄更斯在该作品中对火车和铁路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使它成为书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而在同时期的《游美札记》中,狄更斯也着意描写了当时美国铁路及火车的相关内容,火车上的见闻让作家从一个侧面了解了美国文化。

火车和铁路无疑是19世纪工业文明的重要象征,含义丰富。

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的火车意象,本论文论述了火车背后狄更斯眼中的英美文化。

19世纪40年代,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他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追求与火车一样的快速。

通过铁路和火车看英国社会,《董贝父子》也反映了当时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发生在英国。

半年的游美经历使狄更斯发现,正在大力修建铁路的美国同样对速度有一种执着的追求,火车为不同身份的乘客提供的不同服务也体现了与英国相似的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

狄更斯当然也发现了两国文化的差异。

总体而言,他在火车上的见闻使他对英国文化更有信心,持更肯定的观点,因此塑造了彻底改变的董贝,作为社会改良的标本。

美国人在狄更斯的作品里显得更粗鄙,美国文化也似乎还落后于英国,这固然与美国文化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也与作家的偏见和局限性有关。

查尔斯狄更斯《董贝父子》中董贝形象解析

查尔斯狄更斯《董贝父子》中董贝形象解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隐喻视角解析《黄墙纸》的疯癫意象2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3 对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一些讨论4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三对人物关系及其象征意义5 文化负载词的交际翻译论——以《吾国与吾民》为例6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7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8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9 The Process of Anna’s Spiritual Integration in Doris Lessing’s The Golden Notebook10 The Painful Growth of Scarlett O’Hara in Her Three Marriages11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12 探究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3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14 《嘉莉妹妹》中的象征主义15 田纳西•威廉姆斯《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16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7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8 英汉文化差异与由此产生的不可译性19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20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21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22 以篱笆和围墙看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23 The Reflec tion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y in Orlando24 The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ndia25 《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成长历程解读26 《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的翻译研究27 (英语系经贸英语)解读国际知名度假村产业创新模式—以地中海俱乐部为例28 埃兹拉•庞德意象派诗歌解析:以《在地铁站里》为例29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30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31 基于语料库的中英色彩词文化差异研究32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33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with Numeral ―San‖34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35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谈旅游翻译36 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恋母情结分析37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38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39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40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41 快乐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42 英语广告语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43 消费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嘉莉妹妹》44 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45 从对等功能理论看《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比喻修辞46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47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48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49 《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50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51 托马斯·哈代《还乡》中的时间与叙事52 浅谈西方情人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53 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54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55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56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57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58 浅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主题思想59 《简•爱》的女性主义解读60 从皮普的身份扭曲浅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人文主义的“不道德”61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62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63 Explo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liments64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65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66 电影《超人:钢铁之躯》中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体现67 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68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析69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70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71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72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73 《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74 从模因论角度下谈广告语的仿译75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76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77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78 A Stud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A Rose for Emily79 An Analysis of Two Main Characters in Moby Dick80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81 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82 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83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84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85 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翻译研究86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87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88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89 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90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91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两性意象的象征研究92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93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母女关系94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95 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96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97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98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99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100 解析斯嘉丽的性格及其对现代社会女性的借鉴意义101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102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103 Psychoanalytical Study of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104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105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106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107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108 Struggle and Compromise in North and South109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110 小说《面纱》中的中国形象分析111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11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113 英文电影名称翻译中文化顺应的影响114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115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116 试论高中英语学习者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117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118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119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120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121 A New Woman’s Journey in To the Lighthouse122 The Travel of Freedom—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23 我们如何避免翻译中的中式英语124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125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26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开题报告+论)127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28 不可缺少的书信——《傲慢与偏见》中书信功能的研究129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30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131 英语词汇教学中联想记忆法之研究132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133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134 《金色笔记》与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135 美国西部文学中的牛仔形象所体现出的美国英雄主义136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137 美国广告语中的会话含义研究138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39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140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14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从抗拒到妥协的精神之旅142 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143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144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145 英语报刊标题的词汇特点和修辞特点146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147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148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149 挣脱世俗枷锁,定义自我人生意义——解读毛姆《人生的枷锁》中的人生哲学150 网络微博语言特征151 分析《基督山伯爵》爱德蒙的二重性格152 天使还是悲剧制造者——浅析安吉克莱尔对苔丝悲剧的影响153 从《理智与情感》中看人格与性格对婚姻选择的影响154 Ezra Pound’s Attempt to Find a Savior in His Poetry Writing155 Racism in Heart of Darkness156 《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157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58 On the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159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160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161 《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悲剧和反抗162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163 “误译”现象的合理性探析164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16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166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67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168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169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170 浅析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171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172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173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形象浅析174 讨论型课堂与英语学习175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176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177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178 中美肢体语言的差异179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18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形象分析181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82 差异、对立与和谐——浅析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183 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鲁迅小说《祝福》的英译本为例184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185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86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187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188 花园小径句在英语阅读中的分析189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190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191 翻译呼啸山庄的感想(英译中)192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93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194 论《荆棘鸟》中德罗海达的寓意及其对命运的影响195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196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197 《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198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199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200 从认知角度比较英日语言的空间隐喻。

《董贝父子》中的人物描写浅析

《董贝父子》中的人物描写浅析
正如卡扎明在评价狄更斯时说狄更斯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使得在功利主义时代干枯的气氛中日益衰退下去的国民敏感性重新振作起来并且按照和人们的生活主旨相称的价值重新建立起种平衡和更加健康的秩序
< < 董 贝父 子》 中的人 物描 写浅 析
◎黑玉清 黄 艳 刘春梅
( 邢台职业技 术学院 , 河北 邢 台 0 5 4 0 3 5 )
《 董 贝父子》是查 理 ・ 狄 更斯 的一部具有代 表性 的小说。作 品围绕董贝来展开 , 塑造了一个资产者 的 典型形象 ,人 物描 写形 象生动 ,具 有鲜 明的时代特 色, 对小人物 的对 比描写 , 更加突 出了主人公 的个性
特征 , 是 一部 不可多得的作品。 狄更 斯是 1 9世 纪 出身于 贫 困的 小资产 阶级 家 庭的英国著名 的小说家 。自小 生活艰难 , 苦难 的经历
果。 代表 作主要 有《 雾都孤 儿》 《 老古 玩店 》 和《 大卫 ・ 科波菲尔》 等。第二时期的代表作的艺术风格 变得 更
深沉而丰 富。小说 中人 物众 多 ,情节描 写社 会面广 泛, 于一个或几个 社会矛盾 中发展故事 情节 , 虽庞杂 但层次分 明。 第 三时期是 狄更斯创作的巅峰 时期。 作 品在题材 范围达到 了前所未有 的广度和深 度 ,深刻
对 社 会 的忧 虑—— 工 业 的发 展 将会 导致 社 会 的 冷 漠, 而只有 以纯洁 的爱 , 才能阻止这种情况 的发生 。
狄 更斯塑造 董贝形象 时 ,从傲慢入 手 ,文章 伊
始, 他就 写到 : 在董 贝眼 中, “ 土地创造 出来是 为了给 他 去经营 的, 彩虹 向他们 预知 良好 的气候 ; 星星 和行
身的速度” 奔驰 的火 车称 为“ 怪物” 。在 1 9世纪 2 0 年 代, 现 代工业使英 国人的生活飞 速地发生 变化 , 那是

[董贝,父子,人性]《董贝父子》:人性异化的董贝

[董贝,父子,人性]《董贝父子》:人性异化的董贝

董贝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父权制社会。在此体系中,男人是一个家庭的决策者,在家庭中享有至高的权利和威望,女人是作为他者而存在的。男人主导了经济,是家中一切经济收入的来源,由此决定了他们在家庭的中心位置。董贝是“董贝父子”商行的老板,自然认为他的妻儿应该屈从于他。在这个屈从于有形物质的家长看来,商行的盈利高于一切,他自己和儿子的命运都是为其服务的。董贝夫人只不过是为该商行生产继承人的工具而已。在第一章中当小董贝出生后,名副其实的“董贝父子”商行让董贝变得温柔,竟然在称呼董贝太太时,加上了一个亲热的称呼:“董贝太太,我……我亲爱的。”由此可见,董贝所关注的并非产后奄奄一息的董贝太太而是“董贝父子”商行的继承人。董贝太太的去世,只是让他觉得“自己杯盘、桌椅等日用家具里,就此少了一件很有用、很舍不得丢失的东西”。在女儿弗洛伦斯的成长岁月里,董贝从未正眼看过一眼她,要是在外面大街上碰见自己的女儿,他都不认识。女儿对他来说,只不过是 “一枚无法用于再投资的劣币,一个顽劣不堪的败家子罢了”。董贝一心一意为儿子着想,巴不得儿子能够越过那些慢慢成长的过程,一下子就成人好接任“董贝父子”商行的业务。还在小保罗儿时,董贝就给他灌输金钱的观念,告诉儿子说金钱是万能的:“你有了钱,人家就会尊重你,怕你,敬你,趋奉你,羡慕你,不论是谁,都觉得你有权力、有体面;就连你的寿命,也往往可以延长些。”董贝等不及儿子慢慢地长大,他过早地将儿子带入成人世界,他的这些揠苗助长的行为促使了小董贝的夭亡。 骄傲与自大是董贝形象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作品开篇,董贝骄傲地认为:“上帝创造地球,为的是让‘董贝父子’商行在上面做买卖,上帝创造太阳、月亮,为的是给商行照亮,上帝为了给商行船只航行之便,开辟了长河大海。虹霓为他们预报好气候;风是顺是逆,只意味着对商行事业的或损或益。沿着轨道运行的星辰,也不敢违背以商行为中心的宇宙规律。在董贝先生眼里,就连常用的简略字也具有仅仅与‘董贝父子’相关的新鲜意义。譬如说A.D.就不是耶稣纪元的缩写,而是‘董贝父子’纪元的缩写了。”弗罗姆说:“一个人只有用自己的脚独立行走的时候,才是独立的,只有在完全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时,他才能用自己的脚独立行走。”??董贝依附董贝商行而存在,并非独立的个体,被其所拥有的商行所异化。

论狄更斯《董贝父子》中的冷漠叙事与温情关怀

论狄更斯《董贝父子》中的冷漠叙事与温情关怀

论狄更斯《董贝父子》中的冷漠叙事与温情关怀作者:范丹丹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摘要: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小说《董贝父子》(Dombey and Son,1848)看似主题明朗、充斥着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实则情节线条呈多元化发展,人物关系复杂多变,一股隐藏在文本背后且有别于读者所熟悉的的人物关系逐渐浮出水面:资本家董贝对职员沃尔看似冷漠傲慢,实则不乏对于沃尔特这类失去话语权的人的温情与关怀,这不仅反射出他作为资本家的双重人格,也暗含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存在之合理性的赞同、对本民族工业文化深切的同理心与自豪感。

反观狄更斯对其民族积极的情感态度,对重新审视我国社会文明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董贝父子》隐性进程人文情怀劳动观一、前言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狄更斯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宠儿。

考虑其人生经历及所处时代的复杂性,狄学之批评虽呈“百家争鸣”之局势,但研究者们主要围绕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猛烈抨击、对资本家的无情批判以及对工人阶级的深刻同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等弊病。

《董贝父子》创作于19世纪40年代,此时的狄更斯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更加成熟。

“他的善恶观便带有更强烈的社会内容和阶级色彩。

有些资产者固然是拜金主义者,但是为人处世不那么凶悍,例如《董贝父子》中的董贝”(赖干坚 37)。

本文以文本为基础、以文史互证为依托、以“隐性进程” (申丹 2013,48)理论为切入点,从人物心理角度进行剖析,旨在探究出一位被困于工业革命浪潮的资本家如何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中显露其人性气质。

正是通过这股叙事暗流,作者对满是疮痍的英国的同情和体认才得以找到寄托的纽带。

二、傲慢背后的情感回避小说情节发展中,盖伊·沃尔特因舅舅欠下一笔债务向老板董贝借贷。

后因鲁莽地闯入董贝与卡克尔经理的谈话中,沃尔特当场被老板指派去巴巴多斯岛当一名会计室的低级职员。

论狄更斯小说《董贝父子》中的帝国意识

论狄更斯小说《董贝父子》中的帝国意识

论狄更斯小说《董贝父子》中的帝国意识《董贝父子》是一部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出自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之手。

该小说描写了董贝父子公司——一家处于英国伦敦从事批发、零售以及出口事业的公司的盛衰史。

小说以董贝望子成龙的故事为中心,演绎了多出悲喜交加的剧情。

董贝是个贪得无厌的大资本家,妻子儿女都成了他追逐利润的工具和摆设。

最终,董贝在丧失了财富和权势之后,却成全了真正的家庭幸福。

本文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观照下,尤其以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与《东方主义》中的观点为依据,全面、深入地考察帝国意识和小说《董贝父子》之间的关系。

本文分为三部分展开。

第一章通过狄更斯笔下的商人形象探究帝国霸权意识的体现。

帝国主要是以商品、财富和商贸的形象进入19世纪的小说的。

本章选取了三个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商人,分析文本中显性的帝国意识与隐性的帝国意识。

第二章以任意妄为的帝国“亲戚”为出发点,考察文化与帝国相辅相成的共谋关系。

人物身上体现的话语权力及文化,保证了西方人对帝国的接受,并在粉饰帝国神话合理性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三章通过帝国的“外来者”分析被忽略的历史及对帝国的反抗。

本章着重在对位阅读的参照下,去分析隐藏于文本中的遥远殖民地的人群及宗主国中勇于抵抗的边缘人。

论文最终认为,狄更斯的《董贝父子》表现了帝国意识的渗透和影响,是阐释作者帝国主义话语的形象化文本。

本论文的学术价值在于,有助于推动后殖民批评的文本化路径和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的文化研究。

董贝父子

董贝父子

简介
• 小说描写了董贝父子公司的盛衰史。董贝 是个贪得无厌的大资本家,妻子儿女都成 了他追逐利润的工具和摆设。公司经理卡 克尔是个奸诈小人,骗取了董贝的信任后 又一手造成了他的破产。在现实的教训 中, 董贝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最后,虽然他已 无法重整家业,却成全了真正的家庭幸福。 Nhomakorabea好段
• 骆驼负载过重时,最后一根稻草也会压断 其脊梁。 • 在一个这样的场合,当他们两人都完全平静 了很久,只知道 孩子被惊醒的偶然一眼他的 眼睛在光明火场像珠宝。 • 火车魔鬼吞噬十分合适他的灵魂其征服一 切”的内心独白 • 董贝的阴谋被挫折驯服可是正如动物园里 服服帖帖的野兽也会野性大发
读后感
• 幸福并不需要对金钱弃之如粪土,在家庭关 系里也不必耻于言利,人类正常健康的感情 并非如此脆弱敏感.只是我们的环境里实在 缺少一个合适的声音,既遥远又近切,值得我 们信赖的声音,远得仿佛来自永恒,近得仿佛 体贴入微,在遭遇纷争、血气乍涌的时候轻 声提醒我们.
作者简介
• 查尔斯· 约翰· 赫芬姆· 狄更 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 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 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 茨山庄。19世纪英国批判 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 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 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 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 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 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

《董贝父子》中的共同体伦理

《董贝父子》中的共同体伦理

《董贝父子》中的共同体伦理
学术界在解读《董贝父子》时,大多从女性与婚姻、家庭与阶级、资本与社会等角度去分析,而对该小说在共同体形塑方面的作用多有忽视。

本文认为狄更斯试图借助《董贝父子》来呈现心目中共同体的伦理典范,并通过塑造道德高尚且令人钦佩的人物以及作为对照的道德观扭曲的“怪人”得以实现。

作为狄更斯探索共同体的力作,该小说在结尾处还描绘了一个以木制海军准尉为中心的新兴和谐共同体。

因此,本文旨在从以下三方面探讨上述共同体话题:1)分析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提供小说人物所生活的历史语境;2)分析小说中的怪人,尤其是董贝、卡克尔以及伊迪丝这几个伦理价值观扭曲且把人际关系建立在现金联结上的实利主义者,进而总结狄更斯所反对的伦理观;3)分析小说中道德高尚且令人钦佩的角色,如弗洛伦斯,海军准尉一家以及来自“边角”的忠实朋友等人物,从而探索狄更斯心目中共同体的伦理典范。

总之,笔者希望通过文本细读来分析并阐明,狄更斯认为共同体的伦理核心是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情感共同体。

他认为情感可以被充分地分享,直至消融人为的障碍,如阶级、金钱和偏见,并最终实现理想共同体的愿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隐喻视角解析《黄墙纸》的疯癫意象2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3 对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一些讨论4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三对人物关系及其象征意义5 文化负载词的交际翻译论——以《吾国与吾民》为例6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7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8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9 The Process of Anna’s Spiritual Integration in Doris Lessing’s The Golden Notebook10 The Painful Growth of Scarlett O’Hara in Her Three Marriages11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12 探究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3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14 《嘉莉妹妹》中的象征主义15 田纳西•威廉姆斯《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16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7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8 英汉文化差异与由此产生的不可译性19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20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21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22 以篱笆和围墙看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23 The Reflec tion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y in Orlando24 The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ndia25 《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成长历程解读26 《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的翻译研究27 (英语系经贸英语)解读国际知名度假村产业创新模式—以地中海俱乐部为例28 埃兹拉•庞德意象派诗歌解析:以《在地铁站里》为例29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30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31 基于语料库的中英色彩词文化差异研究32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33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with Numeral ―San‖34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35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谈旅游翻译36 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恋母情结分析37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38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39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40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41 快乐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42 英语广告语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43 消费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嘉莉妹妹》44 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45 从对等功能理论看《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比喻修辞46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47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48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49 《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50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51 托马斯·哈代《还乡》中的时间与叙事52 浅谈西方情人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53 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54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55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56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57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58 浅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主题思想59 《简•爱》的女性主义解读60 从皮普的身份扭曲浅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人文主义的“不道德”61 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62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63 Explo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liments64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65 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66 电影《超人:钢铁之躯》中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体现67 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68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析69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70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71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72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73 《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74 从模因论角度下谈广告语的仿译75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76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77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78 A Stud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A Rose for Emily79 An Analysis of Two Main Characters in Moby Dick80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81 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82 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83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84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85 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翻译研究86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87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88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89 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90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91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两性意象的象征研究92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93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母女关系94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95 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96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97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98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99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100 解析斯嘉丽的性格及其对现代社会女性的借鉴意义101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102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103 Psychoanalytical Study of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104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105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106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107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108 Struggle and Compromise in North and South109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110 小说《面纱》中的中国形象分析111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11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113 英文电影名称翻译中文化顺应的影响114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115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116 试论高中英语学习者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117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118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119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120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121 A New Woman’s Journey in To the Lighthouse122 The Travel of Freedom—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23 我们如何避免翻译中的中式英语124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125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26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开题报告+论)127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28 不可缺少的书信——《傲慢与偏见》中书信功能的研究129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30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131 英语词汇教学中联想记忆法之研究132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133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134 《金色笔记》与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135 美国西部文学中的牛仔形象所体现出的美国英雄主义136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137 美国广告语中的会话含义研究138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39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140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14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从抗拒到妥协的精神之旅142 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143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144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145 英语报刊标题的词汇特点和修辞特点146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147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148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149 挣脱世俗枷锁,定义自我人生意义——解读毛姆《人生的枷锁》中的人生哲学150 网络微博语言特征151 分析《基督山伯爵》爱德蒙的二重性格152 天使还是悲剧制造者——浅析安吉克莱尔对苔丝悲剧的影响153 从《理智与情感》中看人格与性格对婚姻选择的影响154 Ezra Pound’s Attempt to Find a Savior in His Poetry Writing155 Racism in Heart of Darkness156 《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157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58 On the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159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160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161 《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悲剧和反抗162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163 “误译”现象的合理性探析164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16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166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67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168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169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170 浅析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171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172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173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形象浅析174 讨论型课堂与英语学习175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176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177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178 中美肢体语言的差异179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18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形象分析181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82 差异、对立与和谐——浅析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183 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鲁迅小说《祝福》的英译本为例184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185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86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187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188 花园小径句在英语阅读中的分析189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190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191 翻译呼啸山庄的感想(英译中)192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93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194 论《荆棘鸟》中德罗海达的寓意及其对命运的影响195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196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197 《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198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199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200 从认知角度比较英日语言的空间隐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