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起源发展与研究应用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起源发展与研究应用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起源发展与研究应用

1.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起源发展与研究应用

1.1多源信息融合的概念

多源信息融合(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usion)亦称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多源的含义是广义的,包含多种信息源如传感器、环境信息匹配、数据库及人类掌握的信息等,信息融合最初的定义是数据融合,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系统信息的外延不断扩大,已经远远超出了数据的简单含义,包括了有形的数据、图像、音频、符号和无形的模型、估计、评价等,故学术界、技术界均认为使用信息融合更能代表其含义。多源信息融合的优势可以表现在密集性、有效性、互补性、冗余性、实时性、低成本性、高适应性等多个方面。

1.2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当时新一代作战系统中依靠单一传感器提供信息已无法满足作战需要,必须运用多传感器集成来提供多种观测数据,通过优化综合处理提供相对准确的战场信息,从而更好地把握战场态势。在多传感器系统中,由于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信息数量的巨大性,信息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要求信息处理的及时性,都已大大超出了人脑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所以多传感器数据融合(Multi-sensor

Data Fusion简称MSDF)便迅速发展起来。20多年来,MSDF技术在现代 C3I(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 and Intelligence)系统中和各种武器平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在工业、农业、航空航天、目标跟踪和惯性导航等民用领域也得到了普遍关注。

国外对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高炮火控系统开始同时使用了雷达和光学传感器,这有效地提高了高炮系统的瞄准精度,也大大提高了抗恶劣气象、抗干扰能力。现代信息融合概念 70 年代初开始萌芽。最初主要在多种雷达同时运用的条件下执行同类传感器信息融合处理,以后逐渐扩展。70 年代末期开始引入电子战、ESM 系统,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从80年代起,美国在研发,学术讨论,以及推广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等方面始终走在前列。尤其在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更加重视信息自动综合处理技术的研究,并有效带动了其他北约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英国陆军开发了炮兵智能融合系统(AIDD)、机动和控制系统(WAVELL)等,德国准备在“豹2”坦克的改进中运用信息融合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进入到我国,是在 1991 年波斯湾战争之后,当时美军和多国部队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震惊了世界。而国内目前装备的系统中对于战场情报处理主要还是基于单一传感器,已经很难满足现代战场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国防科工委在“八五”预言项目中设立了“C3I 数据汇集技术研究”课题,国内一批高校和研究所开始广泛从事这一技术的研究工作,出现了一大批理论研究成果。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信息融合技术在国内已发展成为多方关注的共性关键技术,出现了许多热门研究方向,许多学者致力于机动目标跟踪、分布检测融合、多传感器综合跟踪和定位、分布信息融合、目标识别与决策信息融合、态势评估与威胁估计等领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相继出现了一批多目标跟踪系统和有初步综合能力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随着我国航空航天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可利用的导航信息源越来越多,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前景也愈发广阔。

1.3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

1. 3. 1 典型应用——组合导航

导航是导引航行的简称,它的基本作用是引导飞机、舰船、车辆,甚至是个人、导弹,准确的沿着所选定的路线安全到达目的地。对于航空导航而言,五十年代出现了惯性导航系统,利用惯性敏感元件及初始位置来获得载体的姿态、速度和位置,不依赖任何外部信息,短期精度和稳定性较好,不向外界辐射能量,正是这种自主性和保密性的优点使惯导系统在航空航天航海等导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至今天,惯导系统仍是目前航行体上主要导航设备[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航系统的种类也越来越多,GPS系统、多普勒导航系统、罗兰 C 导航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导航系统相继出现,这些导航系统各有特色,优缺点并存[3]。然而,尚没有一种导航方式能够同时满足精度与可靠性的要求,于是便出现了组合导航系统。组合导航系统是将航行体(飞机、舰船等)上的某些或全部导航设备组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设备提供多重信息,构成一个多功能、高精度的冗余系统[2]。组合导航系统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导航系统进行信息互补与信息合作,因而成为导航系统发展的方向。

高精度和高可靠性是组合导航系统的基本衡量指标,综合考虑各个导航系统的优缺点,在组合导航与制导系统中,往往将惯导系统作为主导航系统,而将其他导航定位误差不随时间积累的导航系统,如无线电导航、卫星导航、天文导航、地形及景象匹配导航等作为辅助导航系统,利用辅助信息观测量对导航系统的状态变量进行最优估计,以获得高精度的导航信息。组合系统中冗余传感器的配置以及辅助导航系统的存在,为组合系统提供了故障检测和隔离的硬件基础,故障检测与隔离算法对组合导航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为系统提供故障状

态信息,构成高可靠的容错组合导航系统。国外已装机应用的组合导航系统目前主要有INS/GPS、INS/天文、INS/地形匹配、INS/多普勒、GPS/罗兰 C 等。

1. 3. 2新型应用

目前,信息融合技术已在国外军事装备中得到广泛应用,新一代战斗机都采用了信息融合技术。俄罗斯和美国军方都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和信息处理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F-22 的F/A-22 通用集成处理器(CIP),通过处理整个飞机的电子信号将数据融合转换为清晰且简明的战场情况图像,极大减少飞行员的工作载荷,使飞行员全力集中执行指定任务并保证他们能从战场安全返回。以及俄罗斯的第三代战斗机苏-27 的 TsVM-80的火控计算机能将红外瞄准、激光、光学和多模式雷达输入综合起来向屏显提供信号,具有一定程度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能力。

此外,英国国防部CONDORⅡ项目,通过融合多谱传感器和激光障碍物传感器生成信息,将其显示在最新一代的 LCD 头盔显示器上。来自数据库和激光障碍物传感器的信息同非冷却红外和微光传感器融合的图像结合,并投影在头盔护目镜上,为飞行员提供地形威胁警告,有效提高直升机在正常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的态势感知能力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无人机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陆军“勇士”(Warrior)长航时无人机配备的光电/红外/激光指示(E0/IR/LO)传感器系统具有广域搜索、连续缩放功能,在瞄准时还可提供彩色电视画面。激光指示/测距装置工作在对人眼安全的波段上。该系统可对光电和红外图像进行融合,以提供更完整的细节和最好的图像分辨率[7]。

我国国防科技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在此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前者利用其在视觉导航上的优势,将视觉导航与其他导航方式相融合,在无人机的导航制导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多源导航系统中信息融合的结构方法与

模型

组合导航系统作为一个多源信息融合系统,从信息的角度上讲,它是将各个导航信息源的量测信息和系统内已有的信息按照一定规则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融合,形成状态的最优或次优估计,得到载体的导航信息。组合导航系统信息融合与结构分别如下图所示有图1

导航传感器 (或导航系统)提供关于导航数据的测量信息。各种导航传感器的测量信息是导航定位的主要信息源,也是系统信息的主要来源。关于时空配准和预处理的关系,对预

处理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预处理是对单个导航传感器的内信息的处理,一般包括野值去除,小波降噪,数据压缩等,属于信号内处理。而时空配准是指在信息融合条件下需要考虑的信号间处理的问题,时空配准指的是各导航系统组成组合导航系统后所需进行的时间基准、量测同步、空间坐标系、量测空间等方面的统一。估计融合即通过信息融合方法对载体的导航状态进行估计。飞行器自身的导航、航行信息与编队中其它的飞行器的导航、航行信息融合后形成编队态势,而对目标的警戒、跟踪则形成敌方态势。根据曼特卡尔费法则,网络费用与节点数成正比,而网络价值则是节点数的二次函数,因此组合后的导航系统将比多个导航系统简单罗列更具价值。组合导航系统能有效提高导航系统定位精度,能增强导航系统工作可靠性,能提高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能提升航空航行的安全性,并且能提高航行的经济性。

现代导航系统的信息处理技术一般都采用最优估计法。最优估计法是利用最优估计技术将两种不同的传感器的测量信息或将两种不同导航系统的导航信息综合在一起,进行状态估计和校正的最优控制法。而采用最优估计或信息融合技术设计的组合导航系统,能实时反映和调整误差模型中的参数,使模型参数逐渐接近真实情况,并实时地求得导航系统误差状态的最优估计值,从而根据这些误差的最优估计值进行校正,使导航误差最小。通常称采用估计和信息融合技术的组合导航系统为最优组合导航系统。在最优组合导航系统中,卡尔曼滤波技术是目前最为常用和成熟的信息融合技术,是一种最优具有递推形式的线性最小方差估计方法。利用卡尔曼滤波,可以克服被组合设备各自的缺点、发挥各自的长处,使组合系统的精度优于任一系统单独使用时的精度。利用卡尔曼滤波对组合导航系统进行最优组合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集中式卡尔曼滤波,另一种是分散化卡尔曼滤波。集中式卡尔曼滤波采用一个卡尔曼滤波器来集中的处理所有导航子系统的信息,在理论上可以给出误差状态的最优估计,优点是数据全面、无信息丢失、最终判决结论置信度高;缺点是滤波器状态维数高,计算负担重,不利于滤波的实时进行,容错性能差,不利于故障诊断。在众多的分散化滤波中,Carlson 提出的联邦滤波器(Federated Filter),由于设计的灵活性、计算量小、容错性能好而受到重视。

航空多传感器组合导航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由多种参数测试系统、数字式导航计算机和各种显示系统组成,它可以工作在其中一种导航工作状态,也可以工作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导航工作状态。这时它能在不同的飞行条件下以其中最佳的导航工作状态进行导航,并对其他的导航工作状态的有关参数进行修正。当最佳的导航工作状态出现故障时,能自行诊断,在确认为故障后,能自行拆除它所提供的信号,并自动转入其他的导航工作状态。

有图2

3.多源导航系统中信息融合的关键技术

根据组合导航系统中信息融合的过程,首先要对从不同传感器系统的信号数据进行数据

预处理操作,即要将多传感器数据无误差地转换到时间和空间同步统一的基准时标下,再对预处理过后的信号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融合计算。

3.1多传感器的时空配准方法

传感器的配准指多传感器数据“无误差”转换时所需进行的处理过程。多传感器的配准问题可分为时间配准和空间配准两个方面。时间配准指的是将各传感器时间同步到统一基准时标下,并将不同步的量测信息配准到同一融合时刻。而空间配准不仅包括传感器坐标系的统一,更是将各传感器坐标系中的信息变换到统一的导航坐标系中,而且包括校正各传感器因空间位置所造成的偏差。

4. 1. 1 时间配准方法

从时间配准的角度来说,时间配准在导航领域和目标跟踪领域所关注的问题是一致的,都是要配准不同步测量信息。从实现方法来说,主要是有两种思路:一是在融合估计前消除时间上的不同步,二是针对异步的量测信息采用异步融合的方法。

对于第一种思路——消除时间不同步来说,现有的针对GPS/INS组合导航系统的专门方法包括采取硬件的办法,以GPS脉冲为时标信号,对INS进行分频修正,以达到同步;也可以通过分段拟合测量时间延迟的范围,再通过扩充状态法估计时间延迟量;还有可通过测量时间差,再通过拉格朗日差值计算INS在GPS时间点上的虚拟值。对于第二种思路——异步融合,在航空导航中的代表性方法有:通过计算融合周期内子滤波器的输出次数,计算在融合时间上的同步时间差,再对子滤波器的输出进行 K 次计数后,再计算子滤波器在融合时间点上的输出,得到全局次优估计;非等间隔联合滤波方法,将各子系统周期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作为计算周期和融合周期,当没有量测信息输出时,进行时间更新,而在量测输出的时刻同时进行 Kalman 滤波器的时间更新和量测更新,从理论上解决了非等间隔滤波的全局最优。

3.1.2 空间配准方法

而对于空间配准,包括坐标系统一和传感器空间偏差消除两方面内容。导航空间配准只进行平台内的配准,而无需进行平台间的配准,应关注不同传感器之间空间距离所造成的测量不同载体位置得到的非刚体运动参数的差别。在坐标系统一方面,不同坐标系其实是物理体系描述空间的不同方式,根据坐标系原点、坐标系轴祥和坐标系重点的参数的不同得到各

种不同的坐标系。通过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完成不同坐标系下的导航参数的描述统一,是导航学中的一个常见的问题。

3.2 多源信息融合导航技术的分析

3.2.1 卡尔曼滤波技术

随着组合导航系统的日趋小型化,数字化及多功能化,信息融合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在组合导航中, 卡尔曼滤波是目前最成功,应用最广泛的信息融合技术。

卡尔曼滤波器是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在通信,控制和其它领域中,凡是从被噪声污染的信号中确定波形或状态,都可用卡尔曼滤波,卡尔曼滤波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学者Kalman于1960年提出的,其主要特点是将现代控制理论中状态空间的概念引入滤波技术,将所要估计的信号作为状态,用状态方程来描述系统,因而能够解决以前难以处理的多维非平稳随机过程的估计问题。卡尔曼滤波的特点是采用了递推计算的方法,不需要了解过去时刻的测量值,只需根据当前时刻的测量值和前一时刻的估计值,即可递推计算出所需信号当前时刻的估计值,因此数据存储量小,实时性强,非常适合电子计算机计算,便于实际的工程应用。高精度组合导航系统的设计就是其最成功的应用领域之一。

利用卡尔曼滤波技术,可以克服被组合设备各自的缺点,发挥各自的长处,使组合导航系统的精度优于任一系统单独使用时的精度。集中式卡尔曼滤波理论上是最优的,但最优性是以增加计算负担和实现难度为代价,在实际中实现是相当困难的。同时集中式卡尔曼滤波器计算量大,容错性差,级联滤波精度下降等局限性使得多传感器组合导航系统的优势无法充分体现。

多项研究表明,卡尔曼滤波器在导航中的应用是相当成功的:以GPS和INS的输出误差为观测量,应用标准的卡尔曼滤波器对状态误差作出最优估计,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导航精度。在简化系统误差模型中,用两状态卡尔曼滤器融合光纤陀螺和GPS的信号,实现了系统精确可靠的导航,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在无人直升机的导航领域中,运用卡尔曼滤波进行数据融合也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方法。

3.2.2 联合卡尔曼滤波技术

随着导航设备和状态变量的不断增加,集中式卡尔曼滤波进行数据优化处理时,会遇到所谓的“维数灾难”,给计算机带来巨大的计算负担,不仅如此,由一个滤波器处理全部观测量,不利于故障的诊断和隔离,且当有一个子系统发生故障又没有及时检测出并隔离掉,则整个导航系统都会被污染。为解决这一矛盾,科学家提出了分散化滤波算法,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算法有两种,即Bierman的分散滤波和Carlson的联合滤波,其中Carlson联合滤波作为美国空军“公共滤波器”的算法基础,计算量小,编排灵活,容错性能好且不必改变已存在的滤波模式而备受青睐。

联合滤波解决了“维数灾难”及故障隔离等集中式卡尔曼滤波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它

与集中式卡尔曼滤波一样,均是基于单一模型的滤波。当实际系统模型发生改变或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Carlson的联合滤波同样对状态估计的误差就会增大,甚至发散。为此,科学家又将自适应的方法应用到联合滤波中,来解决系统的不确定性。

3.2.3 自适应滤波技术

自适应系统最基本,最主要的性质是它的时变,自调整性能。自适应滤波方法有很多种,系统噪声水平漫步连续匹配法,状态与偏差解祸估计的自适应滤波算法,Kalman滤波衰减因子自适应估计算法等均采用自适应的方法调节滤波器的建模误差,在解决系统的不确定性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单一模型,不能保证在数学推导上对平稳过程及非平稳过程的估计均是最优的。

3.2.4 多模型滤波技术

多模型估计理论是对传统的自适应估计理论的一种推广,其目的在于能对各种复杂的,高度不确定的,含跳变函数的系统给出一种行之有效的估计理论。对于复杂系统,利用常规的自适应估计器进行估计往往效果不好,因为系统从一种操作环境突然变化到另一种操作环境,系统的参数将产生很大变化,这时常规自适应估计器难于跟随参数的实际变化,造成模型不准确,从而基于此模型而设计的估计器性能不佳。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提出了利用多模型来逼近系统的动态性能,再基于多模型设计出多模型估计器,这种估计器对复杂系统能达到较好的估计精度,跟踪速度以及稳定性。

多模型估计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并在90年代再度成为自适应估计理论的一个研究热点。1984年美国学者Blom首先提出了交互式多模型(IMM)算法。该算法以其滤波精度高,鲁棒性强,被广泛应用和研究,已成为混合估计领域的主流。九十年代中期,Maybeck等学者成功地将多模型自适应估计(MMAE)理论应用于飞行控制中,完成对一个或两个(非同时发生的)执行器或传感器故障进行检测与隔离。近年来,由于导航系统越来越要求具备高度的隐蔽性和机动性,在解决模型不确定性上具有很多优点的交互式多模型与多模型自适应估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组合导航系统应用研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3.2.5 基于Bayes方法的信息融合技术

Bayes方法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应用最早的融合算法,并且曾在历史上被誉为解决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最佳方法,它本质上是一个模式分类器,主要适用于决策层或特征层的数据融合。Bayes方法建立在概率论和条件独立的基础上,它在由原因和结果构成的概率关系网中进行推理,故有时也称为Bayes网。根据其先验概率和样本提供的信息来确定其先验概率,然后根据最小错误概率判决准则,从基本的模式类中选取概率密度最大的一种假设作为融合结果。此外,还有一种最小风险判别规则,即在Bayes公式中乘入风险权值,选取平均风险最小的

判决作为融合结果。

Bayes算法虽以其理论成熟,计算公式简单,计算量小而获得广泛的应用,且在先验概率己知的情况下,贝叶斯方法是最优的方法。但它也存在这一些严重的缺陷:第一,当先验概率知识中出现差错时,贝叶斯方法鲁棒性较差;第二,它要求每个传感器必须在公共抽象级以上以贝叶斯可信度作出响应,而实际上的大多数传感器不可能提供,即Bayes公式中的后验概率密度在实际中是很难得到的。

3.2.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信息融合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可以以任意精度实现网络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复杂的线性或非线性映射关系;其并行机制可使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的计算能力大大加强,从而具有很好的容错性和实时性;人工神经网络在进行数据融合计算时不要求知道传感器的任何先验知识,无需初始值和误差模型等,而仅仅利用各个传感器提供的测量数据就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数据融合值。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即是根据典型样本,通过学习建立起一个综合了样本信息的权值网络,使得该网络在样本点处具有理想输出。同时,由于神经网络具有一定的泛化能力,故其在非样本输入时,也能有较好的输出结果。基于神经网络的这些特性,它在组合导航中的应用有采用B样条模糊神经网络,成功的融合来自GPS,惯性测量单元,微波雷达,专用避障系统TCAS(Traffic Alert and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和基础数据库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有效的为直升机规划了避障路线,其结果好于卡尔曼滤波器的融合结果。

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采用神经网络进行数据融合仍面临很多问题:如网络结构和节点数的选取方法至今仍找不到具体的准则,在学习算法的确定方面也尚未能找到性能与计算速度的最佳平衡点,系统稳定性,过学习与欠学习等问题也严重影响着神经网络在传感器融合领域的实际应用。

多源融合技术在航空导航领域未来的发展与展望

在当今数据量爆发的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这两者本身都包含对大规模数据的有效存储和快速处理的相关技术,这也正是航空导航领域所面临的研究点之一,尤其是随着多传感器信息综合趋势的日益增长,客观上需要在实现传感器综合、控制综合、数据库综合和知识综合的基础上,将各种信息进行融合并进行可视化处理,给驾驶员提供一个最终的直观三维外景图像。在军事上,为了满足未来战场、战术环境对导航系统的要求, 将人工智能技术同组合导航技术相结合,实现导航系统的智能化和导航设备的自动化管理,减轻驾驶员的负担,并具有辅助决策的功能。

另外神经网络系统也可以用于导航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国外的研究很多,并已研究出许多用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神经网络。目前用于导航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神经网络主要实现

对故障的检测和识别。将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以及计算机视景等新技术与信息融合技术相结合运用到组合导航系统中,以提高导航系统的智能化和可视化程度成为下一代信息融合导航系统的发展趋势。

更广义的看,未来的航空导航也可能会借助到其他类型的数据,甚至是一切可利用的数据。2010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为首的先进军事技术研究机构在率先开展了在GPS服务被干扰、被阻断,即不能使用GPS服务背景下的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技术—“全源导航”(ASPN)技术研究,以期在未来对抗条件下的军事行动中保持、占据精确PNT 能力的优势。

全源导航具有兼容大范围、多样化传感器和敏感器的能力,能够做到“即插即用”,更易于优化,开放式架构的协同、增效作用。”全源导航”研究要解决2项关键技术:导航算法和导航软件体系架构。导航算法能够全面兼容各类导航算法,如高斯、非高斯统计算法,或线性、非线性测量模型算法等;同时,新的导航算法必须满足真实环境下实时运行的要求,能够处理平台运动和测量可用性之间产生的时变状态空间问题,能够对所有导航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导航软件体系架构涉及开发新的处理方法和架构,用于支持导航系统中传感器、敏感器及惯性导航单元之间的重新配置和即插即用。理想的“全源导航”软件体系架构应当使导航系统具有识别环境变化,并做出相应调整的能力。

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以及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以及发展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社会的经济发展,而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发展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将电子信息技术更大范围的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标签: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管理 一、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从目前企业发展情况开看,一部分企业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每一个企业不论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面都需要对自己的发展现状有足够明确的认识,制定准确具体的管理制度,再针对这些制度将其与电子信息技术联系起来,对某些方面的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2、企业领导人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 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一部分长期以来一直遵循传统发展模式的企业领导人不能及时对信息化技术进行了解,跟不上企业发展向信息化生产转型的步伐,仍然在传统生产背景下对企业进行领导规划,所以对在企业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的表现有不关注企业硬件设施的更新检查工作,导致电子信息技术不能真正应用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3、对信息化的认知不够准确全面 信息化技术依赖于计算机,要实行企业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在企业中配备相应的計算机设备,数量足够多且能够带动企业信息化发展项目,可是有的企业虽然认识到了设备的重要性,硬件设施配备齐全,但是对于电子信息化认识不够准确全面,不能实现对这些机械设备的全面合理利用,无形中便增加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难度。所以要想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配备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之外,还要对这些设备及计算机信息化有一定了解,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设备,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企业各项工作环节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4、技术人员空缺 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是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缺口。配备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对于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这些设施进行操作,那么有再多再好的设施也只能放作摆设而不能真正的应用到信息化建设当中。而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只重视计算机设配的配备工作而不重视对相

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历史

引子:欲了解一门学科,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读读它的发展史!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史 首先祝贺同学们加入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这个大家庭,在这个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你们怀着新的喜悦、揣着新的憧憬,带着新的追求,走进了朝气蓬勃的英华学园,走进了宁静和谐的大学校园。年轻的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展开双臂拥抱你们!现在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史!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程已经被各大高校列为重点专业,来培养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后从事各种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制造开发的工作。目前,电子信息工程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最常用的我们的手机是运用什么原理来传递我们的声音及图像的,甚至信息化军队中的信息传递应该如何保密(高频电子及数字图象处理技术)。我们现在通过学习,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以后通过不断的积累,掌握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电子信息产业是集成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现在经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很多时候被电子工业一词代替。电子信息产业的设备细分可包括:广播电视设备、雷达设备、通信导航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计算机、电子仪器仪表(其中有好几项咱们院非常有实力)。现如今,经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历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最早起源于军事应用。从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开始,本学

科有了萌芽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本学科有了萌芽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电子对抗与侦查对战争的结果影响巨大。此时的雷达研究与应用在战争雪球中真正发展起来。雷达技术应用的是比较复杂的无线电路系统。雷达出现后,通信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雷达已经发展成为了高度复杂的电子系统,把雷达拆装的全过程,就是今天电子信息工程的所有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由电子工程和义信息工程结合而成。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21世纪信息时代的市场需求于1998年确立的电子信息类较宽口径的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即利用等方面,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该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则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型通信产业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设计的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现代化工程技术。故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课程必定要学好高数、C 语言、eda,数电,模电,高频,信号,通信,数字等等除此之外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入口点,努力学习,并接触关于专业的杂志,拓宽自己的眼界! 三、对电子信息工程的未来的展望 21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电子信息时代,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高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软禁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手机信息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地位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

多源信息融合软件的设计与实现精编WORD版

多源信息融合软件的设计与实现精编W O R D 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多源信息融合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针对多源信息类型不一致影响信息利用效率的问题,文章在分析传统多源数据融合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多源信息融合软件的架构及相关技术,设计并开发的软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多源信息;信息融合;软件开发 多源信息融合是通过将多种信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互补与冗余信息依据某种优化准则组合起来,产生对特点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数据融合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获得的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决策和评估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对各类信息源给出有用信息的采集、传输、综合、过滤、相关及合成,以便辅助人们进行态势/环境判定、规划、探测、验证。 数据格式统一是进行数据处理的前提。由于信息的来源多,数据格式类别差异较大,对于数据处理带来不便。多源信息融合软件能够实现多源异构数据信息整合,对于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数据处理系统性能具有实用价值。 1 多源数据融合模型 根据对输入信息的抽象或融合输出结果的不同,可以将信息融合分为不同的3级,包括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及决策级融合。 作为数据级的多源数据融合模型的结构如图1所示。多源数据经过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变换,形成有效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形成数据挖掘分析等处理工作的有效数据。

数据清理是指去除源数据集中的噪声数据和无关数据,处理遗留数据和清洗脏数据,去除数据域的知识背景上的白噪声,考虑时间顺序和数据变化等。主要包括处理噪声数据,处理空值,纠正不一致数据等。 数据集成就是将多文件或多数据库运行环境中的异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将多个数据源中的数据结合起来存放在一个一致的数据存储中。 数据变换就是将数据变换成统一的适合处理的形式。数据变换主要包括平滑、聚集、属性构造、数据泛化和规范化等内容。 2 多源信息融合软件设计 2.1 软件架构 多源信息融合软件的技术要求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向指定关系数据库进行可靠转换。就是按照指定关系数据库的表结构要求,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数据导入及格式转换问题。软件的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软件主要包括2个主要模块,多源数据预处理模块和数据导入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主要进行数据清理及格式转换,实现常用的数据(txt、xls、关系数据库等数据)转换为目标数据库支持的数据格式。数据导入实现指定类型数据转换为指定结构数据。 2.2 关键技术 为了保证多源信息软件的可靠运行,需解决数据类型的适应性和扩展性问题,以及数据转换的可靠性、可预制性、数据转换过程的可监督性问题。 2.2.1 基于模块化设计的类型转换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一、信息就其含义而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的内容;二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载体,如符号、声音、文字、图形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则是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和应用技术,如遥感技术、遥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各种显示终端技术等。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生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产业,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电信设备、微电子生产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是体现在信息技术的扩散上,包括信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在信息技术系统中,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称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从微电子技术看,自从1948年晶体管被发明以后,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引发了一场微电子革命,微电子技术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系统可以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使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微型化、低能耗成为可能。集成电路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逐步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实现了平均每18个月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的电子器件数翻一番,而价格却保持不变甚至下降,这就带动了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创造了信息技术产品性能不断提

高,而价格不断下降的奇迹。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看,从19世纪上半叶莫尔斯发明电报至20世纪下半叶初第一部程控交换机的诞生和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应用,使通信技术开始向数字化发展。卫星通信、称动通信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开拓了通信手段,进一步扩展了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笨重的庞大的、高电能耗的计算机问世以后,随着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能力不断提高,其功能也从单一的计算功能发展成能处理数字、语言、图象等多种信息,其应用的领域也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从网络技术看,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然而它仅连接了四个大学实验室,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因特网的真正起点是1986年建成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则是在进入商业应用的1991年,从此因特网的发展迅速膨胀,给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电子邮件到电视会议,从因特网传真到因特网电话、从网上浏览至购物等等丰富多彩的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机会,而且带动了同因特网有关的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的面貌,信息技术进入消费领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因特网的兴起,更是空前地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热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

复习:完成下列填空题:(提问、回答) 一、关于多媒体的数字化: 1、录制一段时长1分钟、双声道、16位量化位数、44.1kHz采样频率的不压缩的音频数据是: A、10.1MB B、80.8MB C、17.2KB D、344.5KB 2、根据下图所示,有一个声音文件“第4讲附件录音.wav ”,每秒(ps)播放176kb(这里的k 仍旧表示千的意思,kb=1000b),那么播放23.40秒,需要多少存储空间(KB)? 176kb*23.40; 3、一幅1024×768像素的黑白(位图)图象理论上需多少存储空间? A、1.5MB B、120KB C、96KB D、1.2MB (1) 4、一幅1024×768像素、256色的(位图)图象理论上需多少存储空间? (提示:28=256,) 二、分析下面的数制题: 1、十六进制数4FH转换成二进制数是 (A)(1001111)2 (B)(1011011)2 (C)(1010111)2 (D)(1011110)2 2、、若要分别表示一年的月份,用二进制数来表示则最少需要 【A】 1位【B】 2位【C】 3位【D】 4位 3、十进制数121转换成二进制数是______。 A、1111001 B、111001 C、1001111 D、100111 基本方法1:121反复除2求余数; 方法2:倒过来,把4个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看哪一个是121? 方法3:倒过来,把4个二进制数转换成十六进制数为: 79H 39H 4FH 27H 十六进制数的幂展开计算结果就是十进制数:79H=7*161+9*160=121 方法4:7个1=(1111111)2=127,111=110 =6,127-6=121 三、其它概念: 1、计算机存储容量单位 存储容量最小单位是“位”(b it),存一个:0或1 存储容量基本单位是字节B:1B=8b it ( B:Byte, 字节;存放一个字符,如:数字、字母、符号。) (2个字节存放一个汉字)

探索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探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探索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四川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皆有,本单元知识点较多,计划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共享单车的应用,畅想大数据生活大讨论;第二课时在同学们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学习信息技术的四大主要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本课我准备以古今对比讲发展,实际生活实例讲应用,利用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感受信息技术在今天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对“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与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介绍。很多学生会把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混淆概念,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并且,信息技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涵盖各个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应结合教材,多利用实例介绍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从各个维度上理解这个概念,激发他们的兴趣。以发展引出应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为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2)了解信息技术过去的发展 (4)了解信息技术今天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以古今信息技术的对比讲发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讲应用,让学生分组合作,积极发言,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讲述,锻炼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共享,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 提高协作能力; (3)通过课后小练习,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同时又为后面章节做好准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知识,的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学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还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就是还有能够发展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发展 1 信息技术的含义与发展 信息技术是目前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发展最为广泛和影响深远的技术,我们人类也在逐渐的进入到信息社会。 1.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下的关于一切信息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发送、信息的接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使我们人类对于了解自然世界的一种抽象或者数字化的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的东西,但是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我们写在纸上或者在计算机上的数据信息表现出来,让我们通过这些数据来更详细的了解事物的具体信息。通过我们的的指令或者描述的概念来展现出的一种形式。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基础技术、

信息的处理技术和信息的应用技术、信息的安全技术等。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1)在我们人类最开始的时期,人类语言的产生就是信息产生的最开始时期。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信息的交流,来促进情感的表达,语言信息促进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的进行发展,人类通过语言信息提高了人类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随着人类对生活不断的创造和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就出现了在我们小学历史课本上所知道的象形文字和印刷术,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字信息的发展加以迅速,推动了我们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社会的进步; (3)人类发明的第一台电报机、发明的第一部电话、无线电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发明和应用让我们的生活彻底的向信息化社会发展。通过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电视、广播、电报、传真和卫星、微波通信等技术的发明,快速的推动了我们人类趋于信息化社会的的发展; (4)电脑的发明使信息技术趋向多样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人们的生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变化; (5)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引用电脑在军事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开发出了第一个军事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电子政务的发展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演进,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政府信息化创造了条件,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电子政务虽然只是近几年的事,但从历史沿革来看,80年代中期开始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就已经拉开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帷幕。从这一时间段来划分,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办公自动化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政府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应用的基础,也是开展电子政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OA经过从80年代末至今10多年的发展,已从最初提供面向单机的辅助办公产品,发展到今天可提供面向应用的大型协同工作产品。中国政府最早提出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目标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主要想法是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完成一些最基础的政务活动,譬如文件电子化处理、数据电子化存储等。此后国务院又通过举办全国性的办公自动化工作会、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在全国各地政府机构掀起了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的热潮,一些部门还在工作中建立了小型的内部办公网络和专门的信息中心,帮助政府部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决

策水平,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三金工程”实施阶段 1993年12月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系列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这一阶段实际上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阶段。 “金桥工程”的全称为“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工程”,是国家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与原邮电部通信干线及各部门已有的专用通信网互联互通,互为备用,建成覆盖全国、天地一通的中速信息通信网。这一工程虽然不是广为人知,但事实上却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6年9月中国首次开通因特网业务,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金关工程”是国家为提高外贸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主要通过海关、外贸、外汇管理和税务等政府部门的联网,向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目前已经制定并实施了进出口企业代码、进出口商品代码两项标准,建设了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进出口统计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系统等应用系统。金关工程一方面是出自外贸领域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国际贸易的客观要求,当前很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要求使用电子交易、电子结算,对不使用电子交易方式的贸易不予受理,也使得中国在这方面加快了实施的步伐。2001年6月,金关工

多信息融合技术概述

本次讲座主要讲了多源数据融合的定义、应用领域、所具有的优势、信息融合的级别、通用处理结构、主要技术方法、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和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下面就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多源信息融合是一种多层次,多方面的处理过程,包括对多源数据进行检测、相关、组合和估计,从而提高状态和身份估计的精度,以及对战场态势和威胁的重要程度进行实时完整的评估。简单说,多源信息融合就是对多源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得出更为准确、可靠的结论。例如我们感知天气,通过我们的体表感觉温度的高低,通过眼睛观察天气的晴朗或阴雨,通过耳朵听风的大小,然后将这些信息通过大脑的综合处理,对天气有一个总体的感知定位。 多源信息融合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军事上进行战场监视、图像融合,包含医学图像融合等、工业智能机器人(对图像、声音、电磁等数据进行融合,以进行推理,从而完成任务)、空中交通管制(由导航设备、监事和控制设备、通信设备和人员四部分组成)、工业过程监控(过程诊断)、刑侦(将人的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人脸、声音等信息进行融合,可提高对人身份识别的能力)、遥感等。 信息融合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时因为它在信息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增强系统的生存能力,也就是防破坏能力,改善系统的可靠性;可以在时间、空间上扩展覆盖范围;提高可信度,降低信息的模糊度,如可以使多传感器对同一目标或时间加以确定;提高空间分辨率,多传感器信息的合成可以获得比任一单传感器更高的分辨率;增加了测量空间的维数,从而使系统不易受到破坏。 信息融合的级别有多种分类方法,若按数据抽象的层次来分,可分为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数据级融合是直接对传感器的观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然后基于融合后的结果进行特征提取和判断决策。数据级融合的精度高,但由于数据量大,故处理的时间长,代价高,数据通信量大,抗干扰能力差,并且要求传感器是同类的。多应用在多源图像复合、同类雷达波形的直接合成等。特征级融合是先由每个传感器抽象出自己的特征向量(比如目标的边缘、方向、速度等信息),融合中心完成的是特征向量的融合处理。这种融合级别实现了可观的数据压缩,降低了通信带宽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实时处理,但却损失了一部分有用信息,使融合性能有所降低。决策级融合是先由每个传感器基于自己的数据作出决策,然后融合中心完成的使局部决策的融合处理。这种级别的融合数据损失量大,相对来讲精度低,但却抗干扰能力强,通信量小,对传感器依赖小,不要求同质传感器,融合中心处理代价低。 图1、集中式结构 多源数据融合的通用结构有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和混合式结构。集中式结构是所有传感器的数据直接送给融合中心进行处理,结构如图1所示。 分布式结构是融合中心收到的是经过局部处理的数据,结构如图2所示。混合式结构是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 摘要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一项技术,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仍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其未来的发展情况非常值得期待。为此,本文主要论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发展的方向,希望能够为该技术的发展带来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应用 目前阶段,人们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已经非常高,小到普通百姓日常的网络应用,达到国家层面的信息统计和分析,都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给世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为了让这项技术能够更好的发展和应用,笔者以自身高中生的视角,阐述计算机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情况,希望可以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一些帮助。 1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强大,其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仍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仍在不断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出现,计算机信息技术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需要提升自身的各项性能,例如提升自身的安全性能、数据传输性能等,保障用户的信息不被泄露,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还需要提升自身的安全操作水平,避免病毒入侵,要通过防火墙和系统建设提升病毒防御能力,还要降低计算机信息技术操作的难度,要使得其运行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此外,计算机信息技术还需要提升网络结构设计能力,要提升网络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到合理划分,相关设计人员需要让计算机信息技术形成不同的结构层次,要形成相应的规范,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性能,笔者通过学习得知,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因此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降低。同时,在优化处理器系统环节,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要提升系统的运行能力,提高其运行的效率。 2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许多环节中都有应用,其为各个环节都带来了一定的帮助作用,笔者认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较为明显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社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多的帮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信息技术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课前预习了解。 ②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查找有关课程资源。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本课及运用“百度搜索”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列举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验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展示自己,体验成功,提高他们的信息展示的能力。同时通过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对他人作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感情,以及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学习精神。 三、教材分析 教材选用广西教育出版社的桂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列举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验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个人经验以及利用互联网搜索有关资料,来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教师需要铺设好思维阶梯,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学习。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有用信息;学会搜集和展示信息; ②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探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信息沟通能力和信息展示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学习精神; ③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感情。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其它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20年中期到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生活发生重大的变化,电话、电报、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自动化系统、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因特网等汇成了现代技术发展的核心与主流,他们的本质都是人类信息器官的延伸,都属于现代信息技术。具体可分为: 1、现代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功能相当于人脑的思维功能, 是信息技术群的核心。从公元前中国人发明的算盘,到17 世纪初欧洲人发明的计算尺,在漫长的岁月里,信息处理主要是靠人脑的筹算并辅之以简单的计算工具。这种人工信息处理方式虽然十分简便,但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2、现代信息表述技术 计算机技术出现以后,随之出现了与之相应的信息表述技术。计算机是一个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工具, 其指令与被处理的数据都是采用二进制数字系统。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数,因此处理的所有数、字母、符号等均要用二进制编码表示。3、现代信息传输技术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说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是社会的“大脑”,那么通信技术就是现代社会的“中枢神经系统”。这里提到的通信技术应当广义地理解为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现代信息存贮技术 可以预见, 在本世纪中叶之前, 现代信息技术仍将保持它在全球高技术中的先导地位, 在向着它的顶峰攀登的同时, 持续不断地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科学技术领域, 包括生物和材料科学与技术的进程, 同时, 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 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正处于人类科学技术的更大变革的前夜, 信息化核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不仅值得科学家们高度关注, 更值得所有人类高度重视。如今,西方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仍然领先中国,并且差距还比较大,国外信息化发展有着许多亮点,如电子信息材料整体稳步向前, 环保节能材料领域发展令人瞩目……展望未来,现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是(1)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2)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3)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过去生产一台模拟设备需要花很多时间,模拟电路每一个单独部分都需要进行单独设计单独调测。而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现在数字化发展非常迅速,各种说法也很多,如数字化世界、数字化地球等。而搞数字化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便于综合这两大方面。(4)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一个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拥有同样的通信手段,可以利用同样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加工处理的手段。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

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

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

前言 量子信息技术以微观粒子系统为操控对象,借助其中的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缠效应等独特物理现象进行信息获取、处理和传输,能够在提升运算处理速度、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测量精度和灵敏度等方面带来原理性优势和突破经典技术瓶颈。量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通信技术演进和产业升级的关注焦点之一,在未来国家科技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国防和经济建设等领域,将产生基础共性乃至颠覆性重大影响。 近年来,以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各国纷纷加大投入力度和拓宽项目布局。三大领域的技术创新活跃,专利与论文增长较为迅速,重要研究成果和舆论热点层出不穷。我国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具备良好的实践基础,加大支持力度,突破瓶颈障碍,聚力加快发展,有望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领跑。

一、量子信息技术总体发展态势 (1) (一)量子信息技术成为未来科技发展关注焦点之一 (1) (二)各国加大量子信息领域的支持投入和布局推动 (2) (三)量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研究受到重视并加速发展 (4) (四)量子信息技术创新活跃,论文和专利增长迅速 (6) 二、量子计算领域研究与应用进展 (11) (一)物理平台探索发展迅速,技术路线仍未收敛 (11) (二)“量子优越性”突破里程碑,实用化尚有距离 (12) (三)量子计算云平台成为热点,发展方兴未艾 (14) (四)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生态链不断壮大 (16) (五)应用探索持续深入,“杀手级应用”或可期待 (19) 三、量子通信领域研究与应用进展 (20) (一)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和样机研制取得新成果 (20) (二)量子密钥分发技术演进关注提升实用化水平 (23) (三)量子保密通信应用探索和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25) (四)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现实安全性成为讨论热点 (27) (五)量子保密通信规模化应用与产业化仍需探索 (29) 四、量子测量领域研究与应用进展 (32) (一)量子测量突破经典测量极限,应用领域广泛 (32) (二)自旋量子位测量有望实现芯片化和集成应用 (36) (三)量子纠缠测量处于前沿研究,实用尚有距离 (37) (四)超高精度量子时钟同步有望助力未来通信网 (38) (五)量子测量产业初步发展,仍需多方助力合作 (40) 五、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展望 (42) (一)理论与关键技术待突破,领域发展前景各异 (42) (二)我国具备良好的实践基础,机遇和挑战并存 (45)

信息技术新发展及其应用综述

信息技术新发展及其应用 陆以勤(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 本专题从七个方面介绍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应用,第一个是微电子与光电子,第二个是现代通信技术,第三个是遥感技术,第四是智能技术,第五是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第六是消费类电子技术,第七是信息安全技术。 一、微电子与光电子 在讲这个之前,我想请教一下各位老师,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在同一个领域都取得诺贝尔奖的一个科学家,能不能说出来?不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只拿过一次诺贝尔物理奖;也不是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在化学和物理,不是同一个领域,她拿了两次诺贝尔奖。这个科学家叫巴丁,他是晶体管的发明人,因为他和肖克莱、布拉顿三个人一起发明了晶体管,1946年他们开展了这个研究,1947年观察到了晶体管,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1972年因为他和另外两个科学家发明了超导,所以第二次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奖。他曾经开玩笑说他每次都得了三分之一,得了两次才拿到三分之二,他还必须和另外两个科学家再合作一次,再拿一次,才能拿到整个诺贝尔奖。 我们言归正传,微电子学是什么?它是电子学的分支,它主要是研究半导体材料上构成的微小型化电路的技术,包括我们刚才说的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的工艺和测试等。在信息社会,我们要求高集成度、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电子产品,那如何研究出这种器件就是微电子学研究的内容。我们以一个它的发展线路来看一下,我刚才谈到巴丁和另外两个科学家,一个是肖克莱,他提出了著名的PN结理论,另外一个科学家叫布拉顿,他们三个于1946年1月在贝尔实验室成立了半导体研究小组,经过差不多两年,他们观察到了具有放大作用的晶体管,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晶体管是分离电路,还不能满足我们体积小、低功耗的要求,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就是集成电路。从晶体管发展到集成电路已经有50年了,1952年英国科学家G.W.A. Dummer第一次提出了集成电路的设想,1958年以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科学家基尔比(Clair Kilby)为首的研究小组研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2000年获得诺贝尔奖。集成电路发展了五十年,它的集成度越来越高,我们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摩尔(Gordon Moore)是Intel公司的创始人,他提出这个定律的时候是1965年,那时候他还不是在Intel,而是在仙童半导体公司做实验室主任,他为《电子学》杂志35周年专刊写了一篇报告,题目是“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元件”。摩尔定律说的是芯片上的晶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两年,就是24个月翻一番,到现在摩尔定律还在起作用。 我们前面说的是微电子技术,下面我们就再说一下光电子技术,为什么把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放在一起谈?光电看起来好像不相干,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实际上他们是有密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史

时间:2012-10-21 感谢王玉华老师的教导 电子息工程专业来自于军事应用。最早是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使得这门学科有了萌芽。随后一战和二战的爆发,军事作战中,电子对抗与侦测逐渐成为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雷达研究与应用,在战争需求中飞速的发展起来。雷达是复杂无线电路系统,由于雷达的出现。通信领域得到了空前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就是来自于雷达。没有雷达就没有今天的无线通信。事实上电子信息工程就是为研究雷达创立的学科,也就是无线电技术。和他最接近的专业是通信工程专业。 当今雷达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复杂的电子系统,把雷达拆解了,就是电子信息工程的所有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是电子工程与广义信息工程相结合而形成的专门技术。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21世纪信息时代的市场要求于1998年确立的电子与信息类较宽口径的专业。 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利用等方面,已涵盖了社会诸多方面,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该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则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也将迅速发展。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的新世纪。而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未来的重点将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产业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影响与地位也在随着信息化进程高速发展显得越来越巨大,成为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现代工程技术。故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课程必定要学好,如高数,C 语言,EDA 等,除此之外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入口点,努力学精。并且接触关于信息专业的杂志,拓宽自己的眼界。

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具体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具体应用 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我国人民群众日常生产各种信息技术得到的应用变得更为广泛起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在本文中详细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在日后相关工作人员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起到一定借鉴性作用。 标签: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具体应用 一.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具体应用的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当中,每一天都会产生数量众多的信息数据,计算机信息技术逐渐在我国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企业生产、事业单位管理等领域中都会使用到信息技术。以此为基础可以了解到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实际上是十分广阔的,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一项重要内容。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优势十分明显。在构建起网络的背景之下,信息技术在传输过程中展现出十分明显的优势。信息技术安全衍生出信息开发及设计,在此背景之下出现一个全新的汗液,在本文当中详细分析未来一段时间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集体具体应用,希望可以在日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可以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也就可以让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1办公自动化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自动化办公领域中,使用到的是视频信息处理技术,这一技术指代的是,对视频格式的文件进行压缩或者解压处理,视频对话技术在视频会议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其实就是视频信息压缩及解压处理,为视频会议的顺利开展做出保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其未来发展方向是无线食品信息技术,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当中办公自动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视频信息处理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交流沟通频率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为先进的交流沟通平台。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速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之下,网络信息通讯技术在办公领域中发挥出的作用也越发重要起来。相较于以往一段时间来说,办公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办公人员在办公的过程当中,一般都是会使用到计算机及网络,因此也将以往办公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消除掉,只有是有网络和计算机的情况下,就可以在任意时间及地点办公,办公环境自然也就会显得更为灵活一些,企业可以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应用锥优势,促使办公逐渐向着无线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2交通领域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现阶段我国实际上处于一个交通行业迅猛发展的事情当中,计算机信息技术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它的问世,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从此,电子计算机在解放人类智力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ENIAC问世以来的短短的四十多年中,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异常迅速。迄今为止,它的发展大致已经了下列四代: 第一代(1946~1957年)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等。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只是每秒几千次~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仅几千个字。程序语言处于最低阶段,主要使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编程,后阶段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因此,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耗电多,速度低,造价高,使用不便;主要局限于一些军事和科研部门进行科学计算。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体管计算机。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10年后晶体管取代了计算机中的电子管,诞生了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相比,晶体管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逻辑功能强,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1958年夏,美国德克萨斯公司制成了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集中了几十个或上百个电子元件组成的逻辑电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并开始采用性能更好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第三代计算机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极大提高:体积缩小,价格降低,功能增强,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集成了上千甚至上万个电子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第四代。第四代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 (一)电子管(1883年到1904年电子管问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