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卓越(解读版)

选择卓越(解读版)
选择卓越(解读版)

选择卓越(解读版)

整理人:Freedom?。QQ1768885181

更多罗辑思维和得到内容分享请加QQ群431651162。我们也将上传其他书籍。得到干货版只要更新立刻上传。群文件里有大量书籍和内容。

1.导读

我们来到了一个“选择”的时代。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哪些因素能让一家公司脱颖而出?如果说在可预测的环境中更需要勇气和技能,那么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更需要“选择”。正是“选择”决定了一家公司卓越与否。

本书作者柯林斯从2002年起,用了9年时间,在全美2万多家公司中找出7家卓越公司。它们被称为“10倍速”公司,因为它们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胜出了10倍,这也意味着投资这些公司能够获得10倍的经济收益。

当然,经济回报只是一种简单的衡量方式,这些高瞻远瞩的公司有自己指导实际运营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这些价值观决定了它们的选择,

让它们获得了出众成就,这种成就绝不只是创造了长期的经济回报而已。

选择,从内心深处的认知开始,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坚持,不被顺境中的诱惑引诱、不被逆境中的挫折击倒,便有了成就卓越的可能,对公司而言如此,对个人而言亦然,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充满变化与动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一切都由一次次选择决定。

2.在对比中发现事实

对比是一种很好的认知方式,本书的基本研究方法就是建立对比组。

对比的关键问题并不是“这些卓越的公司都有哪些共同点”,而是“卓越公司的哪些共同点将它们同与之比较的公司区分开来”。这里所说的对比组公司是指与“10倍速公司”处于同一行业,且在同一时期面临相同的或非常相似的时机,但却没有能取得卓越成绩的公司。

通过对比,首先可以粉碎一些很多人都相信的、根深蒂固的神话,比如:

根深蒂固的神话:在动荡的世界里,成功的领导者都是大无畏的、追

求风险的、富有远见的人士。

对比中的发现:最优秀的领导者并不具备预测未来的远见。他们会观察到有效的方法,并确定为什么这种方法有效,然后就在这种已被验证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他们并不比对比组公司的领导者更追求风险、更大胆、更有远见或更有创造性。他们反倒更注意纪律、更注重实证主义、更加地多疑。

根深蒂固的神话:在快速变化、不确定、混乱的世界中,创新使得10倍速公司脱颖而出。

对比中的发现:是的,10倍速公司在很多方面有创新,但我们的证据并不支持这样一个假定,即在创新方面10倍速公司必然超过它们不太成功的对比组公司;而且,在部分案例中,让人感到惊讶的是,10倍速公司的创新反而更少。创新本身并未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成为王牌;更为重要的是协调创新的能力,即将创造力融入纪律中。

根深蒂固的神话:在危险的世界中,速度就是生命;你要么跑得快,要么就死掉。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需要“快速决策”和“快速行动”,所以我们必须拥抱所有与“快速”相关的风气。

对比中的发现:实际上,这是走向死亡的好方法。而10倍速公司领

导者知道在什么时候变化,并不意味着你自己也要做出急剧变化。

根深蒂固的神话:卓越的10倍速公司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有更多的好运气。

对比中的发现:整体而言,10倍速公司的运气并不比它们的对比组公司更好。无论是10倍速公司还是对比组公司,都有过很多运气——包括好的运气和坏的运气,而且在运气的数量和质量上相差无几。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你有没有运气,而在于如何对待这些运气。

以上对比可以让我们更客观地去看待一些事实,从而获得对卓越公司的更实际的了解:它们并不那么神奇,只是遵循一些方法、一些原则,拥有一些习惯,执行一些规范……这些都是可选项,换言之,是一些“选择”决定了“卓越”的结果。如何选择、选择什么,则是作者通过一个个故事和案例要告诉我们的。

3.争夺南极点故事的启发

1911年,有两支探险队做好了最后的准备,希望自己能成为最先抵达南极的人。两名领队分别是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他们年龄相仿且有相似的经验,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前者获胜,后者失败并命

丧他乡。他们都进入了一个不确定、极端恶劣的环境,都没有现代化通讯工具……这无疑是最鲜明的对比案例。回到主题,10倍速公司的领导者就像是阿蒙森,对比组公司的领导者则像是斯科特,在他俩的对比中,或许可以看出10倍速领导者的特质是什么。

在极地探险之前的几年,阿蒙森参加了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尝试生吃海豚来确认这是否有助于补充能量,还拜因纽特人为师学习狗拉雪橇以及各种在寒冷条件下生存的知识……他的理念是,你不能等到遭遇突如其来的风暴时才发现你需要更强大的力量和更持久的耐力;你不能等到船翻的时候才去决定你是否要吃海豚肉;你不能等到南极探险之旅已经开始时才想成为一名一流的滑雪者和驯犬员。你要进行高强度训练,每时每刻都要做好准备,这样一来,在出现不利条件时,你就可以使出你储备的强大力量。同样,出现有利条件时,这种准备也可以让你更好地向前迈进。

与阿蒙森相比,斯科特选择的是一条截然相反的路。在出征南极之前的几年里,他没有参加高强度训练,没有和因纽特人住在一起学习,所以选择了矮种马作为交通工具。斯科特还把赌注押在了“机动雪橇”上,但这些雪橇并未在南极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接受全面测试。结果就是,这些机动雪橇的引擎在最初的几天内就出现故障,矮种马很快也都倒毙了。在这次探险之旅中,大多数时间他们是“人拉雪橇”来穿越茫茫雪原的。

对不可预见的事件,阿蒙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充分的准备:

设立补给站时,阿蒙森不仅用旗帜标出了主补给站的位置,而且在其两侧数英里的地方按里程递增的方式插了20面黑色尖旗。行进的过程中,他每隔1/4英里就会放置包装箱的一些边角料作为标志,每隔8英里就会插一面黑旗;而斯科特只是在主补给站插了一面旗帜。阿蒙森为5个人的探险队准备了3吨的补给品,而斯科特的17人探险队只准备了1吨补给品。一个凸显两人策略区别的细节是:关键的海拔测量设备,斯科特只带了一支温度计,在不慎打碎后,他“大发雷霆并造成了严重后果”;阿蒙森则带了4支温度计。尤其重要的区别是:阿蒙森将每日行程控制在15-20英里间,但即便极端天气也坚持持续推进;而斯科特一行在天气好的时候会兴冲冲多走,遇上极端天气却只在帐篷里抱怨。

结果就是:阿蒙森带领探险队在1月25日安全抵达大本营,而这一天也正是他当初所计划的那一天。而在耗尽了补给之后,筋疲力尽的斯科特在3月中旬被困,最终命丧他乡。

从阿蒙森和斯科特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

首先,10倍速领导者拥抱的是一种控制与非控制相统一的理念。一

方面,他们知道他们将长期面临无法控制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他们所不能控制的力量或随机事件并不会决定他们的结果。

其次,10倍速领导者通过一个核心行为三联体——严明的纪律、基于实证主义的创造性、具有建设性的焦虑,将这一理念引入到事业中。阿蒙森在探险之前的准备、探险过程中的动作、保持日行15-20英里……这些严明纪律决定了最终的胜利;和因纽特人一同生活和学习是基于实证主义的创造;所带的补给和一路上的安排都体现了建设性的焦虑。而最关键的是他一定要到达南极点的雄心,一切行为、准备、动作都围绕着这一愿景展开。

总之,严明的纪律确保了10倍速公司在正常轨道上运转,基于实证主义的创造性确保了它们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建设性的焦虑确保了它们将继续生存下去,而雄心则提供了启迪性的动力。

以下,我们将分析成为10倍速领导者的关键要素。

4.严明的纪律:日行20英里征程

日行20英里征程是一个典型比喻——意味着能够做到持续、稳定的增长和前进。就结果而言,这堪称压倒性的区分因素,是严明纪律的

重要表现。“20英里”指明确的业绩指标,“日行”强调了这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在实践中可能你会遭遇两种形式的不适:

第一,在困难时期实现高绩效——应对挫折和挑战。

第二,在繁荣时期控制好增速——面对诱惑和影响。

要想有效应对这两种不适,就必须依靠严明的纪律和对任务、目标的明确和规划。

建立日行20英里征程的行动纪律,可以帮你化劣势为优势,原因如下:

●在逆境中,它可以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保持信心。

●在遭遇破坏性打击时,它可以让你减少灾难发生的可能性。

●在失控的环境中,它可以让你保持自制力。

日行20英里征程具有以下特征:

●明确的业绩指标。

●自我施加的约束。

●适用于特定企业。

●很大程度上依赖公司的控制力实现。

●一个合适的期限——长,但可管理;短,却有效。

●由公司自行施加。

●具有高度一致性。

日行20英里征程未必就是财务上的征程。你可以制定一个创意征程、一个学习征程、一个服务提升征程,或其他任何形式的征程,只要它具备好的日行20英里征程的主要特征。通过坚持日行20英里征程,你会向自己以及你的企业证明,业绩并不是由你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你自己的行动决定的。若不能坚持日行20英里征程,一个组织在剧烈波动的事件面前更容易受到影响。

特别是在多变的环境中,日行20英里征程的人拥有一种优势——稳定而坚实的成长。当然,这涉及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日行20英里征

程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必须具体而且唯一,明确而且富有价值——这便涉及关于选择的问题: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想要做成什么样?

5.基于实证主义的创造性:先“子弹”后“炮弹”

想象一下,你正在海上,一艘敌船向你冲撞过来。你只有数量有限的火药,你把所有火药集中起来,发射出一颗巨大的炮弹。炮弹越过海面……但偏离40度,没有击中目标。你寻找储备火药,但发现已经用光了。结果,你被撞死了。

假设在敌船向你冲来时,你只是用了一丁点儿火药,发射了一枚子弹。这枚子弹同样是偏离40度,未击中目标。你又上膛了一颗子弹,并再次发射。这次偏离了30度。你上膛第三颗子弹并发射,这次仅偏离10度。下一颗子弹,你击中了正在向你驶来的敌船的船体。现在你将所有剩余的火药放在一起,然后沿着刚才的瞄准线,向敌船发射一枚大炮弹,结果,敌船沉没了,你活了下来。

这里的“子弹”是什么?“子弹”是指一种实证检验,旨在了解什么有

效,以及什么符合以下标准:

●“子弹”是低成本的。注意,“子弹”的尺寸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大;市值100万美元的企业的“炮弹”,在市值10亿美元的企业那里,或许只是“子弹”。

●“子弹”是低风险的。注意,低风险并不意味着高成功率。低风险意味着如果“子弹”出错或未能击中目标,产生的后果的影响是最小的。

●“子弹”是低偏离率的。注意,这种低偏离率是就整个企业而言的。对于一个或多个个人来讲,仍然可能是高偏离率。

“子弹”可以理解为测试,“炮弹”则是确认目标和方法之后的大举投入。比如乔布斯提出要开苹果体验店时,董事会成员德雷克斯勒对乔布斯说,不要一下就推出20家或40家店。相反,先去考察一家大型零售商店,以此为原型进行设计,并在设计中不断改进,直到满意为止(“子弹”、“子弹”、“子弹”)。在进行了充分的测试之后,再把它推向世界(“炮弹”)。而乔布斯正是这样做的。

选择用“子弹”确定目标、发掘可能性、探索未知的需求,通过数据分析和反馈确认可能性,允许不断测试优化,一旦明确之后能够用“炮弹”实现饱和攻击,这也是当下流行的“精益创业”的方式。精益的关

键在于消除浪费,而最大浪费莫过于目标错误和选择出了问题,做了毫无价值的事,浪费时间、资源和机会。其实,准备好了“子弹”,能跟踪“子弹”的轨迹和数据,不断修正,才有精准一击的机会。这便是10倍速领导者进行创新时的做法,结合了纪律性和创造性,在步步为营中寻找突破点。

6.通过具有建设性的焦虑超越生死线

一旦一切开始,风险便无处不在。这里首先确定与企业相关的三个主要风险类别:

第一,生死线风险;指那些会让企业倒闭或遭受重创的风险。

第二,非对称风险:指那些潜在负面影响远大于潜在正面影响的风险。第三,不可控风险:指企业无力管理或控制的风险。

这些风险会让企业遭受外来力量和事件的冲击。任何一个决定或处境都可能涉及一种形式以上的风险,风险类别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面对这三种风险,10倍速领导者通过具有建设性的焦虑进行领导,

具体的方法如下:

●建立现金储备和缓冲地带。

●限制并区分各类风险。

●对持续变化的环境保持高度警惕,通过先拉远再拉近的思考方式,使对风险的应对更加有活力。

面对风险和问题,先拉远:感知环境变化、对时限作评估;再拉近:关注计划和目标的严格执行。这种思考技巧有助于看清风险并更快找到当下可行的解决方案,避免被问题牵着走。

当然,10倍速领导者始终会提前做好准备,这属于一种典型特质。正因为如此,他们常显得焦虑而神经质,几近不可理喻,尤其在一切顺利运转的环境下,他们往往忧心忡忡,缺乏安全感,就像如今各位互联网大佬无论体量多大,经常挂在嘴边的却是自己的公司可能过多久会灭亡——巨人倒下的时候身体还是温暖的。这种焦虑感是让他们脱颖而出、成就卓越的关键,因为能看清的风险往往已不再构成风险。

7.SMaC方法让创造性和焦虑形成一致

SMaC所代表的意思是具体的、有条理的和始终一致的。SMaC是一种可以将战略概念转变成现实的运营法则,类似于一种清单式规范,明晰而确切地说明必须要做的动作和必须不做的动作。

SMaC强调有效性,这同样是一个选择的问题:确定什么是有效的,了解它们为什么有效,知道什么时候是有效的、什么时候是无效的。

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之后,并没有对公司进行彻底改革,而是让它回归20年前他所坚持的打造卓越公司的原则。不仅公司的宏伟目标没有发生变化,很多方法要素也没有变化。比如:不让其他任何人克隆自己的产品;设计可以无缝对接的产品;让设计变得友好、优雅;恪守秘密,然后发起大规模市场攻势,以满足被压抑的市场需求;不要进入任何不掌握主要技术的领域;针对个人而非企业进行设计和营销。所有这些都是苹果公司在发展初期所坚持的原则,20年之后这些原则的再次引入让苹果公司重获新生。在公司发展艰难时期,苹果公司的衰退并不是因为它的初始方法失效,而是因为缺乏坚持初始方法的纪律。

面对业绩下滑时,10倍速领导者首先想到的不是他们所坚持的原则或方法已经过时。相反,他们首先认为可能是企业远离了它的方法,

或放弃了坚持该方法的纪律和毅力。若是如此,他们便会重拾方法背后的根本性洞见,并重新点燃坚持这一方法的激情。他们会问:“我们的方法失效是因为我们缺乏纪律吗?”或者:“我们的方法失效是因为我们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吗?”

这里有两种改进SMaC方法的有益方式:

第一,发挥基于实证主义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更多是从内部驱动的。

第二,发挥具有建设性的焦虑,这种焦虑主要是对于外部环境的担忧。

第一种方式涉及发射“子弹”,以此来发现新的业务并对其进行测试,测试通过则将其作为方法的一部分。

第二种方式是将镜头拉远,以了解环境变化情况并对其作出评估,然后拉近镜头,按需要改进方法。

你所处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越大、变化的速度越快、条件越不利,你就越需要SMaC。

在制定SMaC方法时,问这样一个问题:“哪些持久而明确的实践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我们的业绩?”在公司高管参与的工作会议中,我

们运用了如下方法论:

●列出你的企业所取得的成功。

●列出你的企业所遭遇的失望。

●哪些具体的实践是与成功而非失望相关联的?

●哪些具体的实践是与失望而非成功相关联的?

●哪些实践可以持续大约10到30年的时间,并可运用于一个更大的环境当中?

●为什么这些具体的实践是有效的?

●基于上述条件,一个什么样的SMaC方法——包含8到12个要点,彼此强化并构成了一个关系系统——可以最大程度提升你的业绩?

8.认识并管理运气:运气眷顾有准备的人运气和回报的组合存在如下4种情形:

●好运气,高回报。

●好运气,低回报。

●坏运气,高回报。

●坏运气,低回报。

好运气和坏运气之间存在着非对称性:

仅靠一个好运气事件并不能成就一家卓越的公司。但一次糟糕的坏运气或一连串的坏运气事件,却会导致灾难性后果,终止你对卓越公司的追求。10倍速领导者假定他们将会遭遇很多坏运气,并提前为此做好准备。具备严明的纪律、基于实证主义的创造性、具有建设性的焦虑和雄心的领导者,从来都不会错失任何好运气。

生命中并不存在确定性,但我们可以有管理各种事情乃至管理运气的策略。

就管理运气而言,其精髓涉及4个方面:

第一,培养总揽全局的能力,确定运气到来的时间;

第二,培养正确的判断能力,要知道何时该让运气改变自己的计划,何时不该让运气改变自己的计划;

第三,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各种无可避免的坏运气的袭击;

第四,在运气——无论是好运气还是坏运气——到来时,创造积极的运气回报。运气并不是一种策略,如何获得积极的运气回报才是一种策略。

9.小结

这是一本通过大量案例和对比,探讨如何成为10倍速公司、成为10倍速领导者的书。其中的案例会过时,10倍速公司是否也会沦为对比组的平庸公司,时间会给我们回答,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其中提炼出的特性。

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莫过于选择,是选择决定了成为卓越的可能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选择目标、选择方法、选择准备……在结

果发生之前,一切早已安排就绪。做出选择的领导者大抵拥有雄心,那么,在不断优化和打磨自己初心与雄心的同时,建立严明的纪律、融合并优化基于实证主义的创造性、保持对外部环境的警惕并保持着建设性的焦虑,才可能成就卓越。

知易行难,尤其是在当下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觉得不过瘾,你可以看全版书中精彩的对比案例和故事,也可以通过延伸阅读罗兰·汉福特的巨著《地球尽头》深入了解阿蒙森和斯科特的故事,以及乔恩·克拉考尔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的故事。而关于创新方面的思考,埃里克·莱斯的《精益创业》很值得一读,其中有针对产品设计的全新思路。

最后回到这本书的标题——选择卓越。其实选择往往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结果。而在这选择日渐丰富的时代,如何选择以及在选择时该做好什么准备,是这本书带给读者的最大的思考价值。未知的未来,充满了未知的精彩和坎坷,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做好准备、做好选择面对这一切。

原书信息

书名:选择卓越

作者:[美]吉姆·柯林斯莫滕·T·汉森译者:陈召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

ISBN:9787508635804

解读版作者:丁一奇

追求卓越读后感10篇(优秀版)

《追求卓越读后感》 追求卓越读后感(一): 自从在必读的N本商业书看到,已经期盼多年了。书中观点新奇大胆,震聋发聩,既痛陈当今企业管理的严重危机,又授以变革和重生的全新方案,文思大胆,语言精炼,在引人入胜中发人深省,是一部不同于所有企业管理着作的奇书。 《追求卓越》是管理学的经典。它主要是以探索成功企业的特质为主线来写企业管理特质的。本书中超多的运用具有悠久历史的成功企业来作为实例来诠释企业的管理特质。透过IBM、惠普、麦当劳、强生、迪士尼、花旗、沃尔玛、通用电气等美国经营最成功的企业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卓越企业的八大特质。 作者托马斯彼得斯的《追求卓越》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轰动整个管理世界的经典法则。在作者眼中,卓越的标准是指企业除了表此刻财务方面的长期的优异业绩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作者认为,尽管每个优秀企业个性不同,但拥有许多共同的品质。这些品质基本上能够总结为八大基本属性,即: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助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这些基本原理的提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全球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助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这些指导性原理,仍然是许多企业提升绩效和赢利水平的有效方法。虽然《追求卓越》中提及的某些企业可能已经失败了,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八条原理所具有的真正价值以及它给企业运营带来的深远影响。正如彼得斯所言:遵循这8条原则,你会赢,肯定会赢,我永远不会这样说。我要说的是,忽视这8条原则,你会失败,肯定会失败 与此同时,托马斯彼得斯并没忘了警告人们:任何一个人如果蠢到看见一本商业书籍就全套照搬,那他就的的确确是个白痴。这个时代变化太迅速了,不可能仅仅依靠几条准则就获取永久的成功。彼得斯强调:我们就应贴一个警告标签。注意!没有永恒的东西。任何东西吃得太多都会有毒。请记住:商业中所有事情都是悖论。大师的语言风格泼辣。 《追求卓越》其实不仅仅仅是一本美国企业管理的圣经,其实也是一种全人类的生活价值观。对于我们成长中的大学生具有很大帮忙,所以,我推荐大家有时间能够看一看这本书。 追求卓越读后感(二): 《追求卓越》,被誉为世界最畅销的工商管理书籍,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福布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工商书籍。两位作者花费数年时间,辗转美国各地,深入企业进

《聚焦于人-人力资源领先战略》读后感

《聚焦于人—人力资源领先战略》读后感 1542045 田由内容概要: 本书由9章构成 1人力资源领先战略:先人后事 2人才选择第一标准:先公后私 3培养值得培养的人和能力 4减少薪酬七大浪费 5股权是金条 6走向团队绩效 7塑造双高企业文化 8企业家成为人力资源高手 9从一开始就选择卓越 选择这部分内容原因: 从全书内容来看,前3章体现的是战略思想,后6章体现的是战术思想,TED有一期课程谈到苹果公司为什么营销会做得这么好,原因是它一直贯彻这样的解决问题方式:why>how>what,why就是使用怎样的战略,what是使用怎样的战术,那么战略一定是高于战术的,虽然战术搞砸了也很恐怖。所以我也想主要介绍本书的战略思想,即前三章。 第一章:人力资源领先战略:先人后事 本章小结(home message): 现在的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企业未来取得长期而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聚焦于人,充分发挥“人”这一个体的作用,以此来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人才战略是企业最高战略,人力资源领先战略是企业战略中的第一竞争战略。 优先投入和发展人力资源时任何一个企业发展效率最大化的最优路径。 思考:书中在介绍第一章时主要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谷歌每年要处理100—300万份简历,从中筛选最优秀的人才,而且,每位面试者均由5位面试官(不论职位大小)面试,5人意见同等重要,这就体现了世界最优秀的科技公司对于人才的重视,而且保证了最大程度的公平,在制度上杜绝了走后门。第二个故事讲的是阿里巴巴刚创业时的18罗汉有15位留下并且担任重要高管职位,空降的高管往往阵亡,这从侧面说明人力资源的培养最好是自己有一套体系,培养与公司价值观相符的人才,这样才能实现更长久的双赢。而且,书中提到的人才盘点9宫格也很实用,把员工分成失败者、待提升者、问题员工、中坚力量和核心员工。

学习卓越课堂的心得体会.docx

学习卓越课堂的心得体会WORD模板文档中文字均可以自行修改

学习卓越课堂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卓越课堂的学习,有利于不断的提升教育效果。下面是我整理的学习卓越课堂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学习卓越课堂心得体会在近两天的学习中,我对卓越课堂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我觉得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 一、我理解的卓越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卓越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卓越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

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学中适时指导、监控、反馈、激励,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三、本期学校搞几堂展示课。共性的地方是:1,学生素养高,学习过程上的学习参与度高,这就使得学生专注于课堂,能够保持较高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2,评价方式的灵活高效是卓越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时、灵活的评价同样起到激励学习主动性、保持学习兴趣的作用。3,卓越课堂应是长期进行的工作,最终形成一种常态的模式。它的预习、展示、反馈都应是高效进行的。4,卓越课堂重视各学科基本素养的落实和训练。在物理课上对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语文课上对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无不突出了这一点。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更是现今我们课改的主阵地,必须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预习准备、不断改进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去不断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终会取得卓越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

追求卓越作文800字

追求卓越作文800字 本文是关于追求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小编收集了追求卓越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追求卓越“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一腔热血一身胆,不知退后总向前,英雄只此敢争先,敢争先”。这是西游记中的歌词,正好表达自己将来的奋进新目标。 追求卓越,正是自己的目标。什么是追求卓越?我曾看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的男主角说:“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我的理解是,自己的选择和目标不要受到现实的约束和影响,具体的就是说,当身边的人都很失败时,而自己比他们都好一点,但是你自己却远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这个时候自己要不受他们的影响,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原本追求的!这就是追求卓越。 不是比别人好就是追求卓越,而是要超越自己的理想。这个理想每个人都可能不一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断进步就是追求卓越。 有人会说:“下次我要当第一。”不错,有理想。但是能否完成呢?能否完成自己的诺言呢?英国皇家陵园中有很多名人,如牛顿,达尔文,法拉第等。但是有一个无名墓碑上有一段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

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这段话告诉我们,应从基础开始,打好基础。要打好基础就要有一定的计划。在新的一天中,我们就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并且要有新的计划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做事就应该有一定的计划,好的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干事。在新的生活中我们要制定出来一份属于自己的全新计划。既然是新的计划,我们就要吸取曾经的经验,来更好地完善自己,完善制定的计划。天天完成计划,长久下来养成习惯,就会与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有了计划,我们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计划去行动。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但艺术成就为世人所叹服,而且人格也别具魅力,其傲,其痴,其谦,堪称三绝。在他老年,曾有一个计划,就是每天坚持画一幅画,不然加画5幅。有一天齐白石老先生有事耽误了一天的画画,然后第二天连夜赶制出来6幅画,并且幅幅都是齐白石老年佳作。 齐白石老先生的故事就告诉我们,有了计划就要去按照计划行事。这样才能完成目标,追求卓越。 朋友们,新的一天到来,设定好自己的目标,制定好自己的计划,让我们向目标,向理想追去,美好的明天等待着我们。成功在向我们招手,让我们追求卓越,追向成功。

从优秀到卓越读书心得

《从优秀到卓越》读书心得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15-1班孙艺晖2015213456 《从优秀到卓越》是一本非常有名的管理学书籍,当我去搜索管理类书籍排行榜的时候,这本书的名字便赫然出现在我眼前,通过浏览内容简介,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刚看完《从优秀到卓越》的第一章,便激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想起以前的老师对我们是说过,“你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老师希望你能更好,不断进步,追求卓越”。当时我只觉得这是老师对我们的鼓励,希望通过这样的话语去激励我们,其实,我并没有理解“卓越”这一个词的含义,而如今再读到这本书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本书是超级畅销书《基业长青》的作者柯林斯的又一力作,它描绘了优秀 公司实现向卓越公司跨越的宏伟蓝图。《基业长青》揭示了公司保持卓越的秘诀,但书中提到的公司自始至终都出类拔萃。对于那些业绩平平的公司,如何才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呢?是不是卓越的企业都有所谓的特殊“卓越气质”?发展的瓶颈是不是真的难以突破? 针对这一问题,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历时5年,阅读并系统整理了6000篇文章,记录了2000多页的专访内容,创建了3.84亿字节的电脑数据,收集了28家公司过去50年,甚至更早的所有文章,进行了大范围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何使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的令人惊异而振奋的答案。

柯林斯发现,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跟从事的行业是否在潮流之中没有关系,事实上,即使是一个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即使它最初默默无闻,它也可能卓越。柯林斯提出了一整套观点,“只要采纳并认真贯彻,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能极大改善自己的经营状况,甚至可能成为卓越公司”。 在5年时间里,柯林斯和他强有力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规模巨大的研究,对1965年以来《财富》杂志历年500强排名中的每一家公司(共1400多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只有11家公司实现了从优秀业绩到卓越业绩的跨越,包括吉列、金百利-克拉克、富国银行、菲利普·莫里斯等公司,它们在15年的时间里,公司的平均累积股票收益是大盘股指的6.9倍,也就是说,如果你在1965年向这些公司中的一家共同基金投资1美元,到2000年,这只股票的收益将增长471倍,而市场上一般的股票基金只增长56倍。这些实现跨越的公司在什么方面比那些公司中的巨星,如英特尔、可口可乐等企业表现得还要优异? 柯林斯将这11家公司与那些实现跨越但并不能持久的公司和未能实现跨越的公司进行对照,分析实现这一跨越的内在机制。因为从优秀到卓越的答案"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普遍适用于任何机构。" 作者具体围绕训练有素的人、训练有素的思想、训练有素的行为三方面展开分析。他并没有当事人的理性来看待这件事情,而是以数据事实说话。柯林斯为我们拨开迷雾:那些业绩卓越的公司之所以卓越,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聪明、更有魅力、更有创作力和更高

《卓越课堂,十字兵法》读后体会

《卓越课堂,十字兵法》读后体会 假期中,拜读了吴守涛老师的《卓越课堂十字兵法》一书,没想到,只看了几页,我就被这本书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应该说,看完这本书,我的感触很多。 看完《卓越课堂十字兵法》之后,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觉得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除了作者生动的叙事引人入胜、理性的分析丝丝入扣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真诚率性、可亲可近。在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教学事例被万老师用非常生动诙谐的语言细细陈述,娓娓道来,让我在每读一个故事时仿佛身临其境,在每读完一个故事后都会很有感触,有时是会心一笑,有时开怀大笑,有时又感到对万老师的种种招数由衷地佩服。在这本书里,万老师没有自封为“教育专家”,摆出一副权威面孔对教师们进行说教,而是通过真实的抒写,坦诚地表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成功或是失败。读到这些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事情,看到万玮老师在应对这些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睿智,冷静,果断,幽默,心中是非常感动的,觉得好像真的是找到了知音。 读完《卓越课堂十字兵法》一书,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要做好老师,做好班主任,首先就必须对教育事业,对学生非常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爱心是教师情感的核心。面对有待培养的一个个如此年轻蓬勃的学生们,教师要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绪、情感、思想一天天的变化和成长,精心呵护,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如果没有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热爱教育事业是无从谈起的。爱心是教师职业道德不可或缺的情感。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热爱和关爱尤其

《追求卓越》读后感)

《追求卓越》读后感 任何一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气质,这种性格和气质直接影响着团队的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追求卓越》出版于日本企业在世界上步步紧逼,美国企业却是节节败退的大背景下。当时的美国企业热衷于在管理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理性模型”和“企业战略范例”,职业经理人和MBA习惯于计划模型和精确财务分析,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却普遍忽视管理学最基本的原则和品质,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导致美国企业的惨败和自信心习丧失。 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美国企业界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1982年托马斯·彼得斯《追求卓越》的出版成为美国商业的拯救者和美国商业史上的转折点。彼得斯回顾该书时说:“《追求卓越》首次描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东西。它的风格是刻意形成的。我承认,这本书的逻辑就是美国式管理已被严重地扭曲。这是对美国式管理和麦肯锡式思维方式猛烈的、面对面的攻击。” 用书中的一句话形容这么一本书就是:像这样的著作并不是当前研究和同事协助就可以问世的,而是一辈子历练的产物。汤姆在其母亲伊夫林*彼得斯的谆谆教诲下激发出对这份研究工作旺盛的好奇心,另一位作者罗伯特对于卓越的初期理念就是来自其母亲弗吉尼亚*沃特曼,我们的一生从懂事起,母亲就教导我们要做个好孩子,正是母亲的那一句好孩子让我们有了冲锋卓越人生的资本。 托马斯?彼得斯的《追求卓越》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轰动整个管理世界的经典法则。 《追求卓越》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彼得斯本人回顾本书时说:“《追求卓越》首次描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东西。它的风格是刻意形成的。”作者的意图就是要恢复管理学的基本面貌,赋予那些被管理专家们所视而不见但却在实践中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东西以应有的地位。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理论框架,通过对43家卓越企业的分析,捕捉到企业经营成功最基本的因素。《追求卓越》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大量的事实、数据与分析,而且文笔生动流畅,撷取案例说理浑然天成,引用名家理论如数家珍,文中随处可见的精彩引言更是画龙点睛。因此,任何人都可以从欣赏一个个的企业梦想中感受到激情。 《追求卓越》将商业管理书籍的繁荣推向了顶峰,该著作自1982年出版以来,被译成近20余种文字风靡全球,仅在美国就销售了600万册,全球发行量高达900万册!该著作创造了“彼得斯时代”,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管理类书籍,许多跨国大企业视彼得斯的著作为发展创新的经典。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近期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就是《从优秀到卓越》,这是一本能带给人思想以顿悟的书籍。作者对世界上众多大型公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许多宝贵的财富,非常值得我们去不断理解与消化吸收,这本书明确的说明了优秀和卓越的本质区别,使我们认识和了解了从优秀到卓越的七个重要因素。 在我们身边很多人和公司企业,当做到优秀的时候,总会感觉到自己很好,我已经不错,已经超过了身边其他的人,我只要保持住就可以了,可是却有一部分人已经做到了卓越,他们觉得“其实还可以更好”。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告诉我们仅做到优秀是不够的,应该追求卓越的突破性进展和长久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做到卓越呢?书上讲了七个重要的因素,我就谈谈其中两个我感悟比较深刻的两个因素: 一、优先组建优秀的管理团队 作者阐述了一个新颖的观念,那就是“先人后事”,即卓越公司的领导不是先决定做什么,而是设法得到合适的人才,强调人力不是最重要的财富,合适的人才是。这对于我们公司的现实指导意义就是优先组建优秀的管理团队。任何一家卓越的企业,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成功不是市场,不是技术,不是竞争,也不是产品,而是招聘并留住优秀的员工,就是所谓的“让合适的人上车”。我们水泥公司也是一样,车间员工差不多百来号人,他们各有个的性格特点和长处,我们就是要合理的用人,在他们的性格特点上去培养,合理安排在生产中的特殊工序、关键工序、普通工序中来。车间员工是一个大的团队,只有各尽其职发挥所长才能更好的控制工艺、更好的提高功效。人员调配和培养是一门学问,也是是我们集团各个公司需要好好考虑的重要环节。 二、飞轮效应 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卓越的公司不是靠一次决定性的行动、一个伟大的计划、一个好运气。相反,需要靠我们不断地实践和突破创新。飞轮效应有两点启示:1、要有明确的公司战略,并在战略的指导下指挥所有的员工朝正确的方向用力,并持续用力,直至突破。2、累积到突破是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1000字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1000字(一) 《把信送给加西亚》----有史以来世界最畅销图书第六名,想必大家也有所耳闻吧,开始我也觉得没什么,但有些故事只有看过才知道,只有用心体会过才明白。 无意之中,从桌上看到一本书,打开扉页,那上面写的话着实吸引了我,激起了我对这本毫不起眼的书的喜爱。扉页上这样写着:世界会给你回报,既有金钱也有荣誉,只要你具备这样一种品质,那就是主动。什么是主动?让我告诉你:主动就是不用别人告诉你,你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这就是故事主人公罗文的精神,但肯定不仅仅只有这些。罗文的忠诚、尽职、勇敢而不乏机智;因为它发出了千百万公司、领导者的心声:世界上极需要罗文这样的人,那种勤勤恳恳、想千方设百计完成任务而无怨无悔的员工、部属《把信送给加西亚》久盛不衰,流传至今,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这样的人一直没有大量地涌现,文明依旧在焦急地寻找这类人的过程中缓缓而行,好若大海捞针。 冬雪,覆盖了万物,一切显得那么静谧,那么祥和,美的令人窒息,美的令人心生怜惜,呆呆地驻足凝望……远处,一窜朱红的火苗在银白无暇的荧幕上轻轻地跳跃 ,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周围,那是什么?这时,那边又传来了"唰唰-""唰唰-"地声音,那是竹扫帚与积雪发出的交响,原来那是一位清洁工人!我十分不满,她干嘛要破坏这难得一见的美景(因为我们这里以前很少下雪),于是,我走上前去。"您能不能不扫啊?""那怎么行!""哦,你不累吗?起床要那么早?您怎么不在家享享福呢?""享啥福?!我的两个儿子都成家走了,我也没什么顾虑了,能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吧。"我看这眼前这位憔悴老人,大概有六七十了吧,虽然她说地很幸福,但我却依然能看到她眼神中的无奈和与这冬雪极为相似的忧郁,那种感觉虽然很遥远,但却又近在咫尺,就像那尖尖地冰棱似的细小,纯净,却依然可以刺入人的心扉。那不仅仅是炽热与冰冷的交融,更是幸福与痛苦的撞击!当然,有时候,正义是战胜不了邪恶的。 你可以想象吗?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身边却无子女的陪伴,她却要强挤出笑容对一个陌生人诉说自己的满足,这要承受多大的压力?而她的子女,却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不,是责任,赡养父母是每一个儿女的责任!正如《致加西亚的信》中的罗文中尉一样,把信送给加西亚就是他的责任,也正是因为他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才得以名垂千古。也许,我们不能向他一样被后人所歌颂,赞扬,但我们至少可以拥有那份主动,像罗文一样,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即使没有别人提示,也要出色完成。 而那位老人,也就是那位清洁工老人,虽然她缺少了子女的关爱,但她拥有的,我们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拥有,那就是罗文精神!一种尽心尽力做事,竭尽所能的奉献精神!她每天无数次的重复着一个动作,不厌其烦的重复着,甚至是每天生活在别人的唾弃和异样的眼光中,但她却仍在不辞劳苦的工作着,这,就是敬业。在《把信送给加西亚》中,敬业是成功的源泉,试想,如果罗文一味抱怨领导交给的工作难度大,对领导的决定似是而非,没有敬业精神,他就不会积极主动去把信送给加西亚。干任何工作都要有一股热情和兴趣,有那么一股劲,始终保持一股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信送给加西亚》中有这样一段话:"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种种的指导,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无论你是什么职业,地位还是至高无上,必须时刻树立一种只求做、不求索取的高尚人生品格,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责无旁贷的去做好每一项工作,都应该为社会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踏踏实实干事、坦坦荡荡做人,凡事都要问问自己的良心,同时,我也要提醒大家一句:"人在做,天在看。"此外,我们还要知道,奉献是什么?以前的我认为,奉献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蓝天用自己衬托白云,白云也用自己点缀了蓝天,它们相互映衬才相得益彰,但在这两

卓越课堂心得体会

卓越课堂心得体会 卓越课堂心得体会 1、转变观念,追求有效意识。 切实实现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变学会为会学,全面达成“三维目标”,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重意轻言、过分追求人文精神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 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 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转变思维,提高有效教学 建构高效的课堂,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要求,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课堂感受与发展作 为教学的最高价值目标,课堂教学的首要理念是生本的教育思想, 有了生本思想,教师才会自觉地走下讲台,俯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才会形成,学生才会 从原来课堂的无声接受者,转化为有声的探究者,学生的个性才能 得到充分张扬、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培养。教学生学习方法,更要用 心去钻研,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学生,所以一节课不在于你交多 少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 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 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 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 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

读《用心去工作》有感——用心工作 追求卓越

读《用心去工作》有感——用心工作追求卓越平时,由于受工作性质影响,与业务有关的书学习的较多,其它的书读的少。最近,读了周行长推荐的《用心去工作》一书,深感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励志的好书,这本书就如同一位良师为我们讲述了用心去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告诉我们很多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受启发,受益颇深。 书中讲到:做任何工作,只要你用心去工作,一定能把它做好,如果你不用心,那肯定做不好。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个用心工作的人,把工作做得出色,并把是否用心工作作为标尺来检验日常工作,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更严格的标准对待工作。当我们面临一项工作任务的时候,为完成目标,我们都会制定一定的标准,标准的高低,决定了我们努力的程度,也直接影响了最后结果的优劣。在我们的周围,不乏这样的现象:同样的工作岗位,同样的工作职责,有的人能做得很出色,有的人却是业绩平平。究其原因,出现差距的关键因素是用心与否。作为一个用心工作的人,不会敷衍了事,不会应付,也不会仅仅以完成为限,而是会制定比别人更严格的标准,向更高的目标努力,最终结果往往也是比别人更加出色。 二、不怕困难,勇于解决问题。无论从事怎样的工作,无论在怎样的

工作岗位,都会遇到这样那样大大小小的困难。不同的人面对困难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逃避,有的人推诿,有的人等待,这些态度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应该是针对不同的情况积极地想办法,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需要请示上级的问题及时请示,需要部门间协调的事情努力协调,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才是真正的用心工作。 三、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工作中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很多,比如可能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可能自己感觉工作很努力,仍不被领导认可;自己面临一项很棘手的任务,可能会承担很大责任等等,面对这些情况,有的人苦闷,有的人困惑,有的人消极,有的人抱怨,等等。用心工作的人不会有这些不良情绪,而是反思自己的工作,从自身入手,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改进和提高,坚持不懈,向着成功不断努力。 四、主动工作,用心谋划。用心工作的人会有主动性,工作范围不局限于本职本岗工作,会主动承担并乐于承担更有挑战性更重要的工作,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主动思考和谋划工作,献计献策,这样的人不用监督,不用督促,自身会迸发很高的工作热情,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并全力以赴,这样的人会把那些别人做到合格的事情做到优秀,把别人做到优秀的事情做到卓越。 总之,用心工作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状态,追求卓越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努力的方向,并坚持下去,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蒸蒸日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记得好像是一句广告词。但是,我记住了,以此勉励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当我读了《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之后,顿时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浑身有了动力,知道了怎样去做,才能成就自己。 拿起这本书时,当我看到了这句话‘优秀是卓越的大敌’,就有了往下继续看的欲望。为什么优秀的公司还要迈向卓越?从优秀到卓越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想要实现这样的飞跃,到底该做些什么?再看此书第一部分内容,令我倍感困惑:优秀是卓越的大敌?难道优秀还有错?当我读完此书,顿时倒吸一口冷气,有多少优秀的企业因为优秀而消失在人们的眼界之外,而又有多少企业走在从优秀到陨灭的路上,徘徊不前。 为什么优秀是卓越的敌人?作者通过搜索、与什么相比、黑匣子之内、从千头万绪到理念明晰四个阶段进行详尽的分析和总结。从优秀通向卓越,中间就好像有一个黑匣子,只有打开这个黑匣子我们才能得知一切。作者就此专门组建了研究小组,对1965-1995年间在《财富》500强排行榜上的公司进行系统的搜索和筛选,选出11家实现跨越的公司,11家直接对照公司和6家未能保持卓越的间接对照公司,进行分析比对。同时,收集这28家公司过去50年的文章和对公司大多数主管进行的采访,从收购到经理人薪酬,从商业策略到公司

文化,从人员裁减到领导风格,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给出了如何从优秀实现到卓越的跨越。实现跨越必须有三个因素:训练有素的人、训练有素的思想、训练有素的行为。 一、训练有素的人 首先,人是作者最先提出的理念,即?第五级经理人?。第五级领导(Level 5 Leadership)有人说,柯林斯的工作就是一种特殊的考古学——让业绩辉煌但鲜为人知的公司和公司 领导人?出土?。他颠覆的是卓越公司和卓越领导人的神话。五年的潜心研究让他结识了一批很?土?的企业领导人。他发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的领导人是一批与商业媒体上叱咤风云的商界精英完全不同的人。第五级领导则尽可能与媒体和公众绝缘,总是以有利于股东和客户的利益为指向。柯林斯认为,这种类型的领导是最高级(?第五级?)的领导。其特点是个人谦卑与职业意志、外表的胆怯与深藏的雄心形成巨大的反差——?谦卑而执着,羞怯而无畏?。只有他们才能带领企业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他们不是?卓越?的领导,而是?伟大?的领导。 其次是?先人后事?。?帕卡德定律?说:没有那家公司能在收入增长持续超出能找到足够合适的人员来实现这种增长所需的能力 的情况下,仍然能成为卓越公司。书中解释到:任何卓越公司的最终飞跃,靠的不是市场,不是技术,不是竞争,也不是产品,而是招聘并留住好的员工,是永远寻找最优秀的人。人力不是最重要的财富,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四篇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四篇 《把信送给加西亚》描述的是一个在美西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麦金莱必须立即与古巴岛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的故事。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最近同学介绍我看了一本书《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了这本堪称为胜利学的圣经,给我感触颇深。 19世纪,西班牙军队占领了古巴*,并强横地奴役着古巴人民。1895年,古巴人民奋不顾身地争取解放。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美国密切关注着古巴形势。随着形势的不断恶化,1898年4月,美国正式向西班牙宣战,并意识到和古巴起义军合作是赢得这场战争至关严重的因素。因此,美国总统对陆军中尉罗文委以重任,给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送一封决定战争命运的联络信。罗文没有提任何问题和要求,而是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克服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罗文被堪称为美西战争中的英雄。 《把信送给加西亚》向我们传送者一个朴素又宏伟的真理:居其位必须负其责。所有的任务中有一种任务应该无条件的全盘接受:属于一个人职责范围内的任务。所有的任务中有一种任务应该无条件的全力以赴:属于一个人职责范围内的任务。 居其职负其责是一个人起码的也是最高的职业素质。 一个人可以对上级不满意,可以对同事不满意,可以对工作条件不满意,可以对报酬不满意,但是只要不辞职,就没有理由对职务范围内的工作任务不满意。这不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这关系到许多人—家庭,单位,社会。一个教师可以抱怨薪水浅薄,却不能敷衍塞责误人子弟。一个公交司机可以向上司抗议条件艰难,却不能半路停车耽误满车乘客的正常旅行。尽职尽责,是对一项事业的负责,是对一个单位的负责,是对上级、同事、下级的负责,是对自己的负责。

卓越教学总结

2015年坪地民族中学“卓越教学课堂”达标总结 坪地民族中学 文综教研组 通过本次“卓越教学课堂”达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感觉受益匪浅,也使我有了深深的思索,让我对有效教学,创建卓越课堂、如何进行校本教研也有了深深的认识。对作为教务主任的我在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如何在以后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开展教学研究从而使我校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我认为: 1、改变观念,提高卓越高效的意识。 不再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满堂问”等一些旧的思想观念。新时代的老师应该追求一些新的教学意识:即教师如何教,如何管,从而改造学生的学习力。现在的老师应该教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不在老师教授的情况下就能做到自主学习。 2、转变方式,用心经营课堂 教学生学习方法,更要用心去钻研,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学生,所以一节课不在于你交多少知识。刘老师的查着工具读,划着重点读,写着感想读,记着内容读,练着习题读,思着问题读着实让我思维顿时开阔。语言精练,却内容概括全面。为我在具体实践上起到了指导作用。  3、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教师的战场和舞台是课堂,教师的素质高低反映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将平时理念、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理论——再实践,再提高教学质量。多上课,上好课,上调研课,上示范课,上有挑战性的课。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又将问题解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自己的课堂当做实验基地,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并不断将教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提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需要创新,没有哪一堂优秀课、示范课是教学的范本。拘泥条条框框,习惯于照本宣科,不创新,不开拓,是教师职业的大敌。地域不同,学生不同,学生存在差异,教师对各种培训、讲座和学习要吸收其精髓,融入自身服务教学,构建自己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 立足本校,踏踏实实搞好校本研修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校本研修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听了刘兴伦老师的讲座,我深刻的理解了校本教研的重

《追求卓越》读后感2500字

《追求卓越》读后感2500字 任何一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气质,这种性格和气质直接影响着团队的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追求卓越》出版于日本企业在世界上步步紧逼,美国企业却是节节败退的大背景下。当时的美国企业热衷于在管理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理性模型”和“企业战略范例”,职业经理人和MBA习惯于计划模型和精确财务分析,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却普遍忽视管理学最基本的原则和品质,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导致美国企业的惨败和自信心习丧失。 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美国企业界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1982年托马斯·彼得斯《追求卓越》的出版成为美国商业的拯救者和美国商业史上的转折点。彼得斯回顾该书时说:“《追求卓越》首次描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东西。它的风格是刻意形成的。我承认,这本书的逻辑就是美国式管理已被严重地扭曲。这是对美国式管理和麦肯锡式思维方式猛烈的、面对面的攻击。” 用书中的一句话形容这么一本书就是:像这样的著作并不是当前研究和同事协助就可以问世的,而是一辈子历练的产物。汤姆在其母亲伊夫林*彼得斯的谆谆教诲下激发出对这份研究工作旺盛的好奇心,另一位作者罗伯特对于卓越的初期理念就是其母亲弗吉尼亚*沃特曼,我们的一生从懂事起,母亲就教导我们要做个好孩子,正是母亲的那一句好孩子让我们有了冲锋卓越人生的资本。

托马斯?彼得斯的《追求卓越》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轰动整个管理世界的经典法则。 《追求卓越》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彼得斯本人回顾本书时说:“《追求卓越》首次描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东西。它的风格是刻意形成的。”作者的意图就是要恢复管理学的基本面貌,赋予那些被管理专家们所视而不见但却在实践中表现出强大生命力 的东西以应有的地位。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理论框架,通过对43家卓越企业的分析,捕捉到企业经营成功最基本的因素。《追求卓越》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大量的事实、数据与分析,而且文笔生动流畅,撷取案例说理浑然天成,引用名家理论如数家珍,文中随处可见的精彩引言更是画龙点睛。因此,任何人都可以从欣赏一个个的企业梦想中感受到激情。 《追求卓越》将商业管理书籍的繁荣推向了顶峰,该著作自1982年出版以来,被译成近20余种文字风靡全球,仅在美国就销售了600万册,全球发行量高达900万册!该著作创造了“彼得斯时代”,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管理类书籍,许多跨国大企业视彼得斯的著作为发展创新的经典。 为了探询管理艺术的秘密,作者花费数年时间辗转美国各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取得了数百个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样本涉及制造、信息、服务、销售、交通、食品等诸多行业,其中有我们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跨国公司,如IBM、通用电气、惠普、通用汽车、3M、

管理学名著导读《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管理学名著导读 课程论文 题目: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院系名称: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电子商务1302班 学生姓名:张力文 学号:201317050205 2015年6月30日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从优秀到卓越,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现今的很多企业都可以称之为优秀,但绝不可谓之优越。不少优秀的企业就是因为优秀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还有不少的企业正在从优秀走向陨灭而并非卓越,特别是中国的企业,优秀的不多,卓越的更少,不论是优秀也好,卓越也好,需要人-思想-行为三要素,而三种要素是训练有素的,高水平的,是一种力量的蓄积,才能实现值得跨越,才能从优秀到卓越。 细究这些企业优秀而并不卓越的原因,可以从《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得到以下解释:首先,优秀者容易满足的心理告诉自己,优秀即可,超越了大多数已经是不小的胜利,和卓越者相比,他们缺少一种上进心和进取心。其次,优秀者的畏惧感。优秀的成绩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作为一个优秀者如此之难,卓越者更是难上加难。而正是这种难上加难给优秀者造成了一种畏惧心理;害怕卓越,害怕挑战。再者,优秀者的自负感,优秀者往往容易自以为是,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这三个方面造成了优秀者“安于现状”的优秀者退出优秀行列,继而消失不见。 从优秀到卓越,是一个过渡,是一种升华。《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通过对选取反系目标企业的大量的调研和访谈,总结归纳这些做到“卓越”的企业的共同点,提供给了众多管理者实现卓越的一些“站在巨人肩膀”的经验。书中主要从第五级经理人、先人后事、直面残酷的现实、刺猬理念、训练有素的文化、技术加速器、飞轮和厄运之轮这七个方面展开论述,且作者多以其本身的实地调研,以其独特的视角,悟出了从优秀到卓越的真谛。 本书的开篇所讲述的第五级经理人极为深刻地阐述了企业领导者所需具备的经营理念,也是管理史上首次提出这样一个领导人的概念。第五级经理人是指具有谦逊品质和坚定意志的企业领导人,他们个个具有雄心壮志,永远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很少计较个人的得失,他们把对社会有所建树、有所创造、有所贡献作为人生的最大价值。这让我深有感触,因为能形成这种价值观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修养,我国谷底啊封建士大夫所追求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最高人生目标中,也强调了修身养性的意义。这是做人,特别是做一个卓越人,卓越的领导的基本原则。

读《你能为公司做什么》有感

读《你能为公司做什么》有感 这个暑假,实践之余,我又阅读了一本书店带回来的所谓的当代职业人必读的“职业兵法”。醒目的标题吸引了虽还不是职业人的我,我想自己很快就要进入这个角色了,多了解这些“兵法”,总归是有好处的。 令人惊喜的是整本书读下来,本人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在思想认识、行为观念上有了新的感悟和提高。我很喜欢这样一段话:对每一个员工来讲,公司就是你的船。在公司这条船上,公司是它的每一个员工命运的载体,员工的发展与公司息息相关。公司兴则员工兴,公司衰则员工衰,只有你为公司做得更多,公司才能为你做得更多。这不仅关系到你对公司的忠诚,还忠告我们对待工作就要像对待生活。其实,联系到自身,学习也一样。一旦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学习态度,选择了什么样的大学,选择了什么样的专业,我们就应该为之努力,相信自己的选择,为之付出越多收获也越多。其他的不敢多讲,但学习从来都是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的。就像自己的大学英语四级,第一次裸考,结果连一半题目都没做好,第二次准备了两个月,得心应手顺利通过。 整本书读下来有很多感受:1、反思自己的镜子,工作中的航标。读完这本书,你会反醒自己平常真的为公司做了多少?如果每个人都扪心自问的话,这本书就是一面镜子。他把我们平常没去想或者想了没去做的事情都罗列出来了。让每个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反思自己,让自己不断地在学习中成长,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其实我们

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得到的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在其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些东西远比薪水的价值贵千万倍。2、把工作当成一种信仰。忠诚与权势、利益等无关。对于职业的忠诚并不仅仅是为了从职业中获取某种利益,而且是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信仰,将每一次任务当成使命,在现代社会,真正的忠诚更应该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缺少了充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即使能够利用自身的职业技能获取一定的物质利益,可是在精神上,这样的人却最贫穷。3、选择卓越,放弃平庸。尚可的工作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只有不满足于平庸,才能追求最好,才能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追求卓越的精神使我们变被动为主动、变平凡为卓越、变腐朽为神奇,无论老板在与不在,只要这种精神不变,你就可以成为优秀的员工,并最终实现个人的成功。4、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如果你能找出更有效率更经济的办事方法,你就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位子。老板会邀请你参加公司决策,你会被调升到更高的职位,因为你已变成以为不可替代的人物。舒马赫说过:“根本性的工作是在大的框架内实现小的目标。”但是要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人,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样样占优势不可能,主动学习需要从实际出发,需要扬长避短。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这种心态去工作,关心公司、效忠公司,把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每天回顾自己的工作,并且扪心自问:“我是否为公司负出了我的全部精力与智慧?我还能为公司做些什么呢?”多在自己心中问几个为什么,你就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卓越课堂心得体会

卓越课堂心得体会 卓越课堂心得体会1、转变观念,追求有效意识。 不能再用传统的老模式,采用“满堂灌”、“满堂问”“磨时间”等一些旧的思想观念。新时代的老师应该追求一些新的教学意识:是学生由等待被动学习走向勤奋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现在的老师应该教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不在老师教授的情况下就能做到自主学习。 2、转变思维,提高有效教学 教师课前都要备课,以前都备知识,自己备自己的,很少去交流。所以思想就比较闭塞,教授方法也比较单调。但是大家互相交流分享的话,备课就比较全面,所涉及到的问题考虑也会周全,这有助于设计方案的科学化,使其课堂能够更加有效,提高其课堂质量。 3、转变方式,用心经营课堂 教学生学习方法,更要用心去钻研,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学生,所以一节课不在于你交多少知识。韩老师的查着工具读,划着重点读,写着感想读,记着内容读,练着习题读,思着问题读着实让我思维顿 时开阔。语言精练,却内容概括全面。为我在具体实践上起到了指导作用。

走进有效教学,创建卓越课堂,这需要我们用心的去钻研,去实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不断去学习,不断去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师能,使课堂更加和谐 卓越课堂的建议第一、提升了我对教学教研活动的思想认识高度,设计一个成功的主题教研活动要做到心中有规则,手上有技术,脑中有智慧,运用现有的教学研究技术,在群体的合作下,做到群策群力。当然做好教研活动的出发点还是学生,怎样顾及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学习动机、起点和能力,从而实施有差异的针对性教学,这才是做好主题研修的出发点和根本。虽然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存在着后劲不足的缺陷,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还是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达到高标准,不管是文化课的还是专业技能的标准,这样一方面尊重学生,也让教师顾及到了自身的教学选择。作为新教师,我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过程,教师永远需要发展,永远在发展途中,学习这些教研活动的理论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最终走向研究和实践的结合。 第二、开阔了我对教学设计认识的眼界。看了网上共享的那些两课评比、信息化教学设计、技能竞赛的、微课优秀作品的展示,让我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作品中让我感受到什么是特色,什么是创新,将自身的教学元素融入到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展现自我,突出特色,结合教学根本,才是创新和特色。第三、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平时的教学只是忙于日常的备课、上课,很多教学反思都没有深入地涉及。通过这次培训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很多教学设计的理念还是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