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的评析

鲁迅野草的评析
鲁迅野草的评析

鲁迅野草的评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钱理群: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

野草:写于1922年-1924年,后来结集出版是更晚的事情了。所用的文体是受西方影响,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体,散文诗,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是没有这种文体的。鲁迅唯一的散文诗集。这部散文诗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是非常个人化的写作。他里面几乎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是我们了解鲁迅非常重要的作品集。鲁迅曾经给他的好朋友许寿裳先生说,他的哲学在野草里面。

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

我今天想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鲁迅的作品很难懂,但它到底难懂在什么地方有一种说法是鲁迅的作品文字很难懂,或者说它的写作背景搞不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现在研究鲁迅的着作比鲁迅的着作多得多。你随便找一本来,它就会给你介绍社会背景、有关的知识。我觉得,难就难在,到底鲁迅他在想什么,他要讲什么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难。

鲁迅自己曾说过:“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我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是不一样的”。这就非常麻烦。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他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呢鲁迅自己有一个解释。他说,很多人都说我讲的是真话,但我并没有把我所想讲的话完全地说出来;很多人都说我很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如果有一天,我把我心里所想讲的话,就是那些最黑暗、最悲凉、最可怕的话说出来,还有一个人愿意听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

鲁迅在1936年去世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要骗人》。他讲了这么一桩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门,碰见一个来为灾民募捐的小女孩。水灾或者旱灾。而当时正处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之下,所以鲁迅很清楚地知道,这小女孩所募的款,辛苦募捐来的钱连水利局的老爷们抽一根烟都不够。是不可能落在灾民手里的,她的募捐完全没有意义毫无价值的。但是面对着这个热情、天真的孩子,能告

诉她说她做这事没意义吗能说真话么不能。不但不能说,还必须对她说:“小孩子,你做事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你。”还给了她一块钱。小女孩非常感激他。但是鲁迅心里却不是滋味,因为他骗了这个孩子。但是鲁迅反过来想,我能不骗这孩子吗我能不骗人吗他想到自己的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她总希望自己能死后能够上天堂,我明知道她死后不能上天堂,因为没有天堂。但是我能够对母亲说真话么我还要骗她,老母亲做了一辈子好事,死后一定能上天堂。鲁迅说,现在还不是披沥真实的时候。我们能够把我们真实的想法都说出来吗不能。所以“我要骗人”。

不知道诸位听了这个故事怎么想。说实在的,我每一次看到这文章,都受到一种震撼。我觉得一个人要说真话固然很难,但是,能够像鲁迅这样正视自己不得不说假话的人更难。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是有谁像鲁迅这样敢于正视自己渴望说真话,但是又不能不说假话、不能不骗人的这样一种深层的困境呢鲁迅是一直在挣扎的,因为它不能把真话都说出来。

因为鲁迅说,他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是不一样的。那么他为什么人写呢

他是为三种人而写作。一种是那些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富强而艰苦奋斗的志士仁人们。这些人在中国非常孤独寂寞的,他要为这些人呐喊助威鼓劲,那么他就必须要对他们说许多光明的话,美好的话。不能太冷酷。必须把冷酷的有所遮蔽。一种是那些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可能就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那么你忍心打破他们的好梦么这是最残酷的事情。面对青年,鲁迅必须把自己的最黑暗最悲观的思想有所遮蔽,而说一些光明的鼓励的话。第三种写作对象非常特别,鲁迅说,我是为我的敌人而写作的。敌人活的太愉快了。为什么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想一个黑色的魔鬼一样,站他面前,让他的世界不那么圆满。既然是为敌人写作的,就不能把内心的痛苦说得太多,不能在敌人面前显示痛苦。我有痛苦,但是

我要像一匹狼一样,自己舔舐干净自己身上的血。决不再别人面前显示。因此,他必须有所遮蔽。

无论是为中国的志士仁人而写作,或者为做好梦的青年写作,还是为敌人写作。鲁迅都不能把自己心灵深处最黑暗最悲凉的最绝望的话说出来,他必须有所遮蔽。

所以我们看到的鲁迅的作品和他真实的感受和想象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

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就是告诉我们,鲁迅作品有两类,一类是为别人而写的,我们可以说,他绝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为别人而写。包括我们经常读的经常讨论的作品都是为别人写的。呐喊彷徨,他的很多杂文。都是为别人写。

真正为他自己写的作品非常少。其中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野草。

这就是说,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而且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思想,特别是一个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一旦用语言表达了,这思想就被简单化了,甚至可能被曲解了。所以鲁迅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我感到空虚。”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默默无言的鲁迅,才是真实的。

今天人们谈论得最多、读得最多的鲁迅作品,譬如《呐喊》、《彷徨》等,以及大多数杂文,基本上都是为他人写作的。真正为他自己写作的,鲁迅交待得很清楚,就是《野草》。

鲁迅说,《野草》里面有我的哲学,而且他说,《野草》是属于我自己的。他不希望青年们看他的《野草》,那是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东西,(因为我的野草太颓唐了。希望年轻人能不要看,或者尽早脱离它的影响。)这就存在矛盾,一方面,野草里有他的哲学,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希望年轻人读它。这是为什么

是最具有鲁迅个性、最属于鲁迅个人话语的一个作品。但是这是属于鲁迅他个人的。也就是说,他是排斥他人的。这是属于他的世界,他是拒绝别人进入他的世界的。这是他个人性的着作。这就是野草在鲁迅所有作品当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因此也有特殊的价值。如果我们想进入鲁迅的内心世界,想推开他的灵魂。野草是最佳文本。鲁迅的《野草》就成为我们去接近鲁迅灵魂的一个窗口,或者提供了一个途径。当然,即使是《野草》,也仍然有所遮蔽,如果你仔细去读,你会觉得有所遗憾,鲁迅仍然没有把他的话完全说尽。只不过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它遮蔽得少一点。

鲁迅说,野草基本上是晚上写作的。夜晚这个意向,对我们把握野草也非常重要。鲁迅曾经说,一个人在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在白天,人要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比如我今天在这里讲课,我可能是你们的张老师,我是戴上了大学教师的面具的,你们真正来接近我,我是有所防备的。但到了晚上,一人独处的时候,我卸下了面具。那可能才是真的我。

在夜晚没有面具,面对赤裸的自我,但还有皮肤,只有把皮肤掀开,露出血淋漓的骨肉,那才是真实。这是带血的真实。因此,能够面对这样血淋淋的真实,这是需要勇气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面对鲁迅的野草,就好像我们走到了地狱的门口。于是提出一个问题,你愿不愿意进去你敢不敢进去。你敢不敢正视那血淋淋的真实。今天我们就走进野草。

这里首先要交待两点:第一,《野草》是散文诗。诗是很难讲的,没办法把它条理化,诗只能去领会;诗是含混的,要你去感悟。但是我们讲课面临一个问题,既然是课,就必须条理化。条理化实际上是冒很大风险的。因为条理化,可能就会把鲁迅简化。会有所出入。所以要紧的还是自己去读。所以,希望大家在上完课能

够有兴趣读一下野草,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这节课的内容就可以完全忘掉。

第二,鲁迅的哲学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鲁迅自己说过,有两种思想在不断矛盾起伏,一是人道主义思想,一是个体主义思想。《野草》集中讨论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个体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思想没有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主要是讨论一个人的个体的生命,它的生存困境这样一个问题。所以《野草》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它展现的是鲁迅哲学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怎么讨论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的呢

他是从两个侧面来说的。我们把它简化了。

1,他把人的个体生命放在一个历史的纵标上来考察,历史纵标是什么过去现在和未来。把人的个体生命放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纵标上来考察,人个体生命的困境。

所以这是三个时空的问题。首先是未来,每一个人当他不满足于现状的时候,往往会把过去加以美好化,未来理想化,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所以从古至今,古今中外,人类关于未来有种种美好的设想,在西方世界里有乌托邦,在中国传统中有大同世界的设想。鲁迅把乌托邦,把大同世界概括成是黄金世界的设想。黄金世界,就是无限完美的、完善的、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一个世界。鲁迅就是从这里开始他的哲学讨论。

对此,鲁迅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如果有一天真的到了黄金世界,到了我们最理想的社会,还有没有黑暗鲁迅回答说,有,不但有,把叛徒处死,也就是说还会有新的死亡。为什么呢鲁迅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他说人总是这样的:曾经阔气的人想复古,正在阔气的人想维持现状,还没有阔气的人想改革;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永远如此。到了黄金世界也是一样,当然黄金世界里“阔气”的概念可

能跟今天不大一样,比如过去八九十年代,万元户就很阔气了。现在万元户就是穷人。但是即使到黄金时代,那个时候仍然有曾经阔气、正在阔气、还没有阔气的人。

而正在阔气的人一般是掌握权力的人。因为那些还没有阔气的人,这些人就会觉得他们是叛徒,他们就会利用权力来将新的改革者杀害。也会有新的死亡。

在一般人认为,好像黄金世界是个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世界,但是鲁迅却看见了新的矛盾、新的斗争,甚至看见了新的死亡。这就是《野草?墓碣文》里所说的“于天上看见深渊”。人们看见是天堂的地方,无限美好,没有矛盾的地方。鲁迅看见的是深渊。是新的矛盾新的死亡。由此,鲁迅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结论:“至善至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至善至美的未来,是一个虚妄的命题,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一个神话,自欺欺人的命题。在现实中是不存在至善至美的东西的。

鲁迅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他问,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人么如果有十全十美的人的话,我们大家都不配活着。

我们做个调查,我们在座的各位,有谁敢说自己是十全十美的人。

有没有十全十美的图书着作呢也没有。如果有,那么图书馆里的书就没用了。不存在。鲁迅的任务正是粉碎这个神话,《野草》很多篇都是展开了这样的讨论的。粉碎这个神话的。所以,野草的第一篇,秋夜,秋天的晚上,我们走在田野里,可以看到很多花草。于是在院子角落里看到一朵粉红色的小红花。被秋风吹的瑟瑟发抖。但是它含着微笑。因为一个瘦瘦的诗人告诉她,秋天过去了,还有春天。知道这个诗人是谁么雪莱。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263页《野草题词》)遇到困难的时候,这句话是给了人们极大鼓励的。这是小粉红花的乐观主义。但是这个乐观主义是建立在一个什么基础上呢就是冬天必然过去,春天必然到来,秋后

必有春,春天有蝴蝶蜜蜂。春天永驻,才有这样的乐观。而在鲁迅看来,这个前提是虚妄的。鲁迅特意的安排在小粉花的旁边还有两株枣树。枣树也做着梦,那是落叶的梦,它梦见秋天过去了,春天到来了,但是春天还会过去,仍然还是秋天和冬天。

春天回来,但是春天不会永驻。但是,枣树尽管知道春天之后是冬天,但是仍然要反抗,枝丫扔要直挺挺的伸向天空。像枣树的反抗和斗争是不以春天是否到来为前提的,不计后果,不管前提的反抗。

那么这里就有两种哲学,一种是小花的建立在虚妄的前提下的乐观主义,还有一种是枣树的哲学,那就是不管后果不计前提的抗争斗争。不以未来是否光明为前提。这也是鲁迅的哲学。这是强者的哲学。而小粉花是弱者的哲学。

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也曾说过,你们的奋斗是以光明即将到来为前提的,而我的奋斗则不计较这个。许广平,鲁迅夫人,当时是他的学生。这是两种不同的哲学。在野草的《过客》里,也同样展开了这样的哲学讨论,也就是前方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前方究竟有什么在等着你。仍然有两个答案。小女孩说前方有野百合野蔷薇,是一个花园。小女孩是乐观主义。但是老翁说,前面是坟。是死亡。

到底哪一个判断更接近真实,显然是坟,而不是花园。但是确定了前面是坟之后,仍然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老人的态度,一种是过客的态度。老人说,既然明知道前面是坟,因此,我就不必往前走了。我停下来休息。这是老人的哲学,而过客说,我明知前面是坟,我还要往前走,这是过客的哲学,也是鲁迅的哲学。

鲁迅是要打破无限美好光明的至善至美未来的幻想,这种幻想是神话,是人自己给自己制造的自欺欺人的世界。而鲁迅正是要打破这样的对未来的神话。

大多数人总是要给自己找一个精神的避难所。面对现实苦难总是要给自己寻找一个精神避难所。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而未来就是很多人的精神避难所。而未来之后,还会有别的精神避难所,比如过去就是一个精神避难所。人们对现实不满意总会想过去如何如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怀旧情绪。怀旧就是在想象中把过去无限美好化。怀旧实际上是人之常情,但鲁迅的可恶之处就在于他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是避重就轻,他是避轻就重。哪里沉重他就谈哪里。

野草里还有一篇很特殊的文章,《风筝》。就是讲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我们之前看过很多很多回忆童年的作品,这个非常特别。他没有回忆童年那些非常美好的事情,而是回忆童年最不愿意回忆的一件事情。鲁迅大家知道是周家的老大,大哥。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他弟弟不见了,去找他的弟弟,就发现弟弟在院里的角落里糊风筝。想放风筝。而鲁迅觉得风筝是幼稚的玩意儿,不上进的东西,一把抓过来就把风筝踩烂了。鲁迅后来想到这件事情并把它写下来,而且上升高度非常高,他说,这是一次精神的虐杀。虐杀了孩子的天性,而他回忆起来就很后悔,要补偿。补偿无外乎两种,一种和弟弟再去放风筝,但是俩人都已经是一把胡子了,还放什么风筝。这是个无可弥补的过错。另一种,就是恳求弟弟的宽恕,于是他找了弟弟跟他谈起儿时的事情,希望弟弟表示原谅,那自己心的重担也会放下一些。但是弟弟说,我都不记得这件事了。连宽恕的可能性都不具备了。这是无可弥补无可饶恕的精神虐杀。所以鲁迅在结尾,意味深长的说,用了一个“躲”字,一般人都希望躲到春天的温暖里去,而我“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他不逃避,他不制造那种温暖的春天的假象来欺骗自己,而是正视这一切。他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这是很典型的鲁迅的情感选择。和一般人不一样。他用这样的方式就打破了过去人们种种的神话。不仅打破了未来的神话,而且他还打破了对过去的神话。因为神话是自欺欺人的东西。

那么这样就麻烦了,既然过去不能逃避,未来也不能逃避,那逃哪里去有人想到一个办法,我死了就一了百了了。活腻了,死了吧。于是鲁迅写了一篇《死后》,死以后会怎样谈论以后,是非常典型的鲁迅式的命题。

大家还记得,在五四的时候,大家提出的口号,就是要像玩偶之家里面的娜拉一样,走出家庭。妇女要个性解放。但鲁迅提了一个问题,娜拉出走以后会怎样鲁迅说,娜拉出走以后只有两条路,一个是死掉,一个是堕落或者回来。很残酷。他要问以后会怎样。黄金世界以后会怎样死后会怎样大家要读这篇文章,死后,是一篇奇文。非常奇特。有非常奇特的想象。一个人死了以后,运动神经不能动了,但是我的感觉神经还在的话是什么样。假如大家有一天不能动了,但是你还有感觉会怎样。鲁迅这么想象,自己死了,躺在地上,但是非常不舒服,他感到别人在围观,有人感到疑惑,有人感到悲伤,有人感到愤怒。而他感到自己的死关你什么事呢这时候他感到身上爬了蚂蚁和苍蝇,想要把它挥开,但是动不了。苍蝇在他身上一跳一跳,很难受,而且还用它的舌头舔死者的嘴唇。只能忍受着。这些苍蝇飞走的时候,还说死了真可惜啊。他愤怒的几乎昏厥过去。

背上的衣服都还叠在一起,殡仪馆的工人非常粗心大意。衣服折的抵得人很难受。但是他不能动,只能忍受。这还不算,躺的好好的,来了个书店的小伙计,捧了一堆明版图书,说最近店里进了一些书,你还要不要啊生意都做到棺材里了。我由此感到,死亡绝不是人的痛苦荒谬的结束,而是更大的痛苦,更大的荒谬的继续。死

亡并没有了结一切。因此,死亡也不能成为精神的避难所。鲁迅是要打破人类一切的精神避难所。

这一点上,这就是鲁迅思想的特点。

中国有五种文化,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现代文化。前四种文化无论是儒家道家虽然具体的教义不一样,但是都给人提供一个精神的避难所。每个学说的避难所都不一样,这个我们不展开。而鲁迅代表的现代思想,就是不给你提供任何一个精神避难所,就是要正视现实,不要逃避,得到了一个哲学结论。他反对三个东西,1,反对完美,既然世界无论是现实历史还是社会人性,都是不圆满的,都是有缺陷的。必须正视世界的不完美性。2,反对全面,此岸世界无论是社会历史人类人性,都是有偏颇的,都有弊端,不存在毫无弊端,毫无偏颇的完全的东西,全面的东西。3,反对、拒绝永久,一切都处于过程中,一切都不可能永垂不朽。

拒绝完美、全面、永久,他要我们正视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有缺陷有偏颇,而且是短暂的。要正视这个现实。不要逃到过去或者未来,也不要逃到死后。只要我们把握现在。

所以鲁迅哲学里的中心词就是现在。要我们正视现实,把握现在。正视现实人生的种种困境。所以在野草里,他展开了个体生命现在的困境。鲁迅的方式就是用文学的方式,用文学的意象。

在《野草》里,鲁迅用大量篇幅塑造了许多文学的意象,而这些意象都象征着人类的某些方面的深层困境。这里我想举几个例子。

《死火》是具有鲁迅式想象力的一篇文章。人类关于火有种种想象,总的说来,人们是把火视为一种生命的象征。但是鲁迅想象的是“死火”,集中了生命和死亡两种意思。我们看他是怎样展开独特想象的。他说,我做梦,梦见自己在山峰间奔驰,跑

啊跑,突然从山峰上一下掉到冰谷里,往下一看,一片青白色,这青白色就是死亡的颜色。但是在一片青白色中,我突然看见了很多珊瑚样的红的影子。在死亡的颜色中出现了生命的颜色,这就是死火。于是,我和死火之间展开了一个哲学的讨论,一个人生选择的问题。死火对我说:先生啊,请你赶紧把我救出去,否则我将冻灭。我说好,我就把你带出冰谷。死火又说,你把我带出冰谷,我会烧完。我只能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出一个选择。应该如何选择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我们在研究鲁迅的《野草?死火》所遇到的一个难点。如何理解冻灭和烧完。后来我的导师王瑶先生启发了我。那一年王先生正好七十岁。他说,我现在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什么事不干,这叫“坐以待毙”;要么像大家宣传的那样“发挥余热”,再努力奋斗,但这不过是“垂死挣扎”。我只能在“坐以待毙”和“垂死挣扎”这两者之间作有限的选择。你说怎么办当时我一听,马上想起了鲁迅的《死火》。“冻灭”就是“坐以待毙”;“烧完”就是“垂死挣扎”。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面临这个问题。上帝面前是平等的,最后等待大家的都是烧完,死亡,这是必须正视的。人决定自己的命运是非常有限的。以为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结果必须看透,这个结果就是死亡。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结果。但是“烧完”和“冻灭”有没有区别呢有区别。烧完是什么曾经燃烧过,生命是灿烂的发光的。这个烧完,虽然最后也是完,但他燃烧的那个瞬间是发出灿烂的光辉的,他的生命是充实的。这个冻灭,他一辈子什么事儿不干,他的生命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光影,这是一个生命的空壳。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哲学,就是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结果所有人都一样,但是过程不一样。你奋斗的过程,你挣扎的生命,努力的生命,是充实的,是有价值的。而那浪费的、无所事事的生命是空虚的,是没有意义的,是生命的空壳。这就好像奥林匹克精神一样,贵在参与。奋斗的死和不奋斗的死是不一样

的。有为的死和无为的死是不一样的。结果是一样的,但价值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鲁迅《野草》的哲学,这正体现了鲁迅那种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的人生哲学。这“冻灭”和“烧完”的命题实际上告诉我们,人把握生命的有限性。人的生存困境就是很有限的,在很有限的困境里,你有选择,你的意义和价值。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因为垂死挣扎有一种挣扎之美。你的奋斗一定是在正视这个结果之后的奋斗。和你稀里糊涂建立在一个虚无的基础上的奋斗是不一样的。鲁迅的哲学是奋斗的哲学,但他的奋斗是清醒的奋斗。人主体选择的有限性这是人的生存困境。

《野草》里还有一篇《影的告别》。影子和人告别。大家知道,影子的物理特征在两种情况下他会消亡。就是当正午阳光直照的时候,或者完全黑暗的时候,这影子就没有了,影子只能存在于明暗之间。鲁迅就用这种影子的形象,来象征自己这样一种“历史的中间物”的历史命运。“历史中间物”是什么意思呢鲁迅说,他为一种人写作就是敌人,他就是要反抗黑暗,要和黑暗捣乱。当然不被黑暗所相容,因此黑暗到来的时候,这样的影子要消亡。同时,历史中间物存在的意义既然是在于和黑暗捣乱,他的生命价值是和黑暗紧紧连在一起的,是实现在对黑暗的反抗当中的,它是与黑暗的共生体。因此当黑暗真正消失、光明完全真正到来的时候,这个历史中间物的价值也没有了,影子也要消亡。

所以像鲁迅这样的历史中间物,这样的影子,他不仅在黑暗中没有自己的地位,同时在光明中也没有自己的地位,真正的黑暗到来,他要消亡,真正的光明到来,他也要消亡。因此他始终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他只能够彷徨于无地。这“无地彷徨”四个字,没有立足点,实际上很残酷的揭示了像鲁迅这样选择了和黑暗捣乱的生命的价值的人,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就是彷徨无地,很多知识分子都面临这样的困境。

第三个例子是《过客》。“过客”不断地往前走,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老人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你是谁第二,你从哪里来第三,你到哪里去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这是最根本的三个哲学命题。大家知道这是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提出的问题。一个人的生命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又怎么离开的你从哪里来你被一种你自己所不能掌握的力量抛到这个地球上来,你到哪里去然后又被一种你无法把握的力量带走了,这都不由你所掌握的。这说的就是人的生存本体的一种荒谬性、黑暗性和悲剧性。这是所有的人面对的共同的问题。

鲁迅作品的目的就是要人们正视这样一种生存的困境,要人们正视这种两难的选择。或者像《影的告别》里人的两难境地,或者像《过客》里,人的生存问题。目的就是要我们正视现实。因为只有正视现实的前提下,你才可能杀出一条血路。

反抗绝望的哲学

反抗绝望的哲学包含两个侧面:一个侧面是打破一切幻想,打破一切神话,清醒地面对现实中存在的一切生存困境;另一个侧面,就是采取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他把人的个体生命放在一个历史的横向坐标上来考察,历史横向坐标是什么人的个体生命和他者的关系。他者可以概括为三种:敌人、爱我者和群众。从这三种他者,鲁迅探讨了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

首先讲敌人。这是很宽泛的概念,就是你要办一件事情,对你形成阻力的东西。《野草》里有一篇《这样的战士》,他说这个战士,拿起投枪,向他的敌人掷过去,那敌人不见了,明明前面有个敌人,但当变成“无物之阵”,摸不着打不到。我们一般打仗是摆开阵式,敌我双方阵营分明,打来打去,这是传统战争。而现代战

争,敌人找不到但存在,这叫无物之阵。这无物之阵比有物之阵更可怕,就像我们中国传说的“鬼打墙”,你半夜走到荒野里,前面分明有鬼,一拳打过去,鬼不见了。但鬼是存在的。鲁迅说,在中国办一件事情,搬一个炉子都要流血。流血都还好,还会有痛感,最可怕的是,做一件事情处处都是阻力,分明阻力重重,你的事情办不成,但找不到原因在哪里,找不到反对你的那个阻力在哪里。连发脾气都找不到对象。无物之阵是个非常可怕的东西。有敌人哪怕打败了,打得头破血流都没关系,就怕是打都无法打。

那么无物之阵到底是什么鲁迅说,无物之阵有两个特点,无物之阵有什么特点首先,无物之阵实际上是你的敌人玩了一种花样,或者是反对改革的人的一种手段。

一般来说,当我要做一件事情,提出一个革新的倡议的时候,反对你的人有三部曲,首先,就要尽量利用他的权力把你压下去。第二,如果压制不了的时候,他一定改变面孔,对你点头微笑,支持你,但不是真的支持你,只是一种策略,手段。例如如今中国的改革,漫天都喊要改革改革,但是真的有几个是要改革的更多是假的。因为改革意味着权利利益的改变。这种同情理解支持是虚假的。是一种欺骗。再次,等你的改革遇到问题的时候,它会反攻倒算,这是非常可怕的。鲁迅说,改革一两,反动十斤。

反对改革的人三部曲。这是一种手段。

第二个特点:无物之阵其实来自于千百年来千百万人所形成的习惯势力,这是最可怕的。鲁迅称它们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无主名,没有名称,无意识,它不是故意的,甚至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来反对你。

最可怕的是黑暗里投来的流弹。:“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流弹,病菌的并无恶意的侵入,不是我自己制定的死刑。”这种阻力来自于亲爱者,而且常常处于善良的动机,并无恶意,但它伤害了你。这是更可怕的东西。而且,鲁迅说,无物之阵可怕,在于它含混不清,有某种模糊性,所谓“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你就没办法了。它给你加一个罪名,含混不清的罪名,这个很可怕。鲁迅说过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大家都说鬼可怕,最可怕的鬼是什么不妨大家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什么鬼最可怕。有人说三头六臂的鬼,千只眼睛的鬼最可怕。但有人说,毕竟三头六臂的鬼只有三个头六个臂,千只眼睛毕竟只有很多眼睛。一具体,这个鬼就不可怕了。最可怕的是含混鬼,混沌不清,这个最可怕。再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最有名的皇帝,武则天。很多知识分子可能很讨厌她,骆宾王写过一篇戏文大骂武则天,列举武则天若干罪状。据说,武则天看了他的戏文之后微微一笑。鲁迅分析为何她微微一笑,因为再恶毒的话语一看也不过十条。再骂我也无非这十条,心里有底了也就不怕了。鲁迅说,这个骆宾王书生气十足,我要是骆宾王,我不这么做,我怎么做呢我把武则天拉到大庭广众之中,我指着武则天,说,大家看,这个武则天多么多么……。点点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含混不清的罪名是最可怕的。可以说,鲁迅就是被这些含混不清的罪名,含混不清的声音给逼死的。所以,鲁迅这个人避轻就重的人。大家非常讨厌的人,他跟大家都不一样,是个异样的人。所以他的敌人很多是很正常的。可以说是天下之公敌,同时他又和他自己过不去。自己也是敌人。所以鲁迅总是觉得周围有敌人包围着他,但是这些人都是无物之阵,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方式伤害他。所以他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

他是个诗人,是个非常具有想象力的人,想象就越想越严重,所以鲁迅说他多疑,就是这样。总是处在戒备的状态,时时处在迎战的状态,大家可想象一下。而事实证明确实有很多人想要伤害他,有的是属于鲁迅误会了。有的是真的。对他来说是分不清楚的。所以他时刻处在这种包围之中,所以身心憔悴。所以,鲁迅五十多岁就死了,实际上就是被中国的无物之阵害死的。非常可怕的东西,这是在中国想要做一点事情的人,所要面临的现实。

鲁迅谈第二个问题,是和爱我者的关系。“爱我者”也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父亲、母亲、老师、同学、朋友、兄弟姐妹等等,都是爱我者,总给你无限温暖。那么是不是爱我者总能给我以灵魂的安慰和安宁呢也不见得。鲁迅在《过客》,有一个小的细节。里提出一个命题。过客从年轻的时候就不停的往前走,所以他身上的血流干了,小女孩处于对他的同情,就拿了一块布给过客,说先生你用这布包扎一下吧。显然布是带有象征性的,象征着一种理解同情和爱,那么我们看鲁迅是如何对待这个理解同情和爱的,过客第一反应是非常愉快的接过了这块布,说明像过客这样的人是非常孤独的,他是渴望理解同情和爱的,但是过客仔细想了一下,又断然拒绝了这个布,还给了小女孩,也就是他拒绝了理解同情和爱,他不但拒绝,还说了一段让我们听起来很可怕的话,他说,我不但要拒绝理解,而且我要变成秃鹫盘旋,祝愿她的死亡。这个叫做“诅咒爱我者的死亡”。鲁迅在跟许广平的通信里也讲过这个事情,有一天许广平写信给鲁迅,最近我很悲痛,因为我的哥哥去世了,我亲爱的人去世了,因此我走在马路上,看着许多和我哥哥一样的年轻人,我心里就想为什么死去的是我哥哥,而不是你们这些人呢人总是为爱我者或者,这是人之常情。结果鲁迅回信说,我正好和你相反,越是和我亲近的人我越诅咒他早点死亡。所以,鲁迅有些举动,让人觉得很难理解,比如,鲁迅有个朋友,叫做许寿裳,他

的夫人去世了,鲁迅就给他发了一个唁电。这个唁电非常特别,他首先对嫂夫人的不幸去世表示无限悲痛,这是真的。但紧接着说了一段让人费解的话。他说,同时我要为嫂夫人的去世对你们的孩子们表示祝贺。因为他们母亲的早逝对他们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祝贺亲爱者的死亡。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也构成了鲁迅《野草》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到底怎么理解这个诅咒爱我者的死亡的问题

幸亏当时有一个北京大学学生,写了一封信给鲁迅,说不懂这句话什么意思。鲁迅给他一个回答。幸而有这回答,我们今天算是懂了鲁迅的意思。他说道理非常简单,我给你举两个例子。

1,假如说我和你不相识,你不给我写这封信,我们两个之间互不相识,也就是说,我们两个之间没有任何情感的联系,如果有一天你成为我的敌人,我会毫不犹豫地把你打死。但是现在,我们两个有了这种情感的联系以后,你再成为我的敌人,我要向你开枪的时候,我要发抖,我要犹豫不决了,我不能够自由地按照我的意思把你打死。感情的牵连会对人的行动有所影响。

2,第二个例子,也许更能说明问题。他说我有一个80岁的老母亲,她生活在北京,她快死了,她非常爱我,她时刻关心着我的一举一动。我在上海,当我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一件危险的事情,尽管这是我自愿去做的,如果没有母亲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做这件危险的事情。但是,因为有了母亲,有了母亲对我的爱,我在做这件危险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想,我这样做会不会给母亲带来痛苦,我就不能够按照我的意愿去自由地做我想做的事情。

所以感情的牵连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常常是有妨碍的。所以他说,常常人的行为会蹉跌在爱上。

爱固然可以给你以力量,但爱也会成为你的一个牵制。鲁迅在考察自我和爱我者的关系的时候,他发现了一种矛盾:一方面,渴望着爱我者对我的爱、理解和温情,这从他对待妻子的态度,对待母亲的态度,对待儿子的态度都可以看出来。但是同时,又恐惧于甚至要拒绝这样一种爱。渴望爱又拒绝爱,这种爱在牵制着他的自由。所以他拒绝。这就构成鲁迅这样一个具有强大的独立的自由意志的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命的困境。

第三方面就是自我和群众的关系。鲁迅对中国的群众有一个高度的概括,叫做“戏剧的看客”。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我们不妨做个试验,譬如你跑到大街上,你往地上吐一口痰,假如你蹲下来看这口痰,不到十分钟,你周围会密密麻麻挤满一堆又一堆的人,大概都在看,看别人,同时被别人看。这是中国到处可以见到的现象,这就是中国所特有的“看客”现象。鲁迅有一篇很有意思的小说,叫做《示众》。这篇小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就讲很简单的一件事。夏天热得不得了的时候,马路上突然出现一个巡警,牵着一个犯人,于是四面八方的人都拥过去,去看犯人。先是大家看犯人,犯人看大家,然后互相彼此看。看来看去,就构成一个“看”和“被看”的模式,每个人一方面看别人,同时被别人看。这高度地概括了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想,这也概括了今天我和诸位的关系:大家在看我;同时我也在看大家。鲁迅对这样一个看客现象,作了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他首先探讨被看的人是什么人,看了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根据他的观察、研究和描写,被看的人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幸的人。鲁迅小说里的祥林嫂、阿Q、孔乙己这样的人物,他们有种种的不幸,因此他们希望向别人倾诉。那么看客们是怎样看待别人的不幸和别人倾诉自己不幸的需求的呢大家还记得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吃掉以后,

一个母亲失去儿子承受巨大的痛苦的时候,她有倾诉的要求,祥林嫂到处向人们倾诉她的不幸。鲁镇的人们是怎样看待祥林嫂这样的不幸和她的不幸的倾诉呢

从四面八方赶去听她讲。有许多老太婆因为没有听到感到很不舒服,然后成群结队赶去听。听她什么呢听她讲故事。请同学们注意这个词:“故事”。明明是祥林嫂的不幸,现在这个不幸在看客眼中,就转化为“故事”。故事是什么就是娱乐的材料。在听祥林嫂倾诉的时候,开始人们掉下眼泪。但是大家注意,这个掉眼泪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是感到一种自我的崇高——你看,我还能同情你。等眼泪流完了,故事也听完了,然后大家“满意地”走了。注意这个描写:“满意地”走了,还一边“议论”着。请大家琢磨,这个“满意”、这个“议论”的背后是什么这些看客们来听祥林嫂讲,完全不是出于对她的同情,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太无聊了,想寻求一种刺激。隔壁邻居一个老太太儿子死了,多惨啊,我去看看。他们是想寻求刺激。人们对于一个母亲的不幸没有任何的同情,而是相反,在听的过程中把祥林嫂的不幸转化为自己的故事,生活的刺激,满足,变成酒后的谈资。把在中国,所有人的不幸,都会在看客现象当中转化为别人的一种快乐。这个地方,正是显示出国民的全部的残酷性和麻木性。这种心灵的残酷和麻木,也是鲁迅感到极为痛心的。也就是说,没有真实的同情,只有利用别人的痛苦,这个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仍然到处皆是。

作为被看的另一种人,就像《药》里的夏瑜那样。夏瑜说,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就是属于那些有崇高理想的中国人。他们怀着自己的理想,而流血,奋斗,牺牲,结果在《药》里面就转化成为茶馆里面大家议论的材料。在茶馆的谈笑声中,夏瑜的理想崇高就消解掉了。变成笑谈,变成表演。也就是说,这样一些中国的志士仁人们,他的理想、他的崇高的努力,在看客现象中都转化成为一种表演。在中国,一切神圣的、严肃的、崇高的努力,都会转化成一种表演,从而失去了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