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经方之路

我的经方之路
我的经方之路

在自己有限的识见里,该作者的经验在当代应该是最具榜样性的,他有别于那些一味的颂扬和拔高的论调,也有别于那些陈陈相因的庸众,在平实中显珍贵,在挫折中见真知,甚得经方之三味也。

作者特别的提到一位西医沉迷于经方而废寝忘食的故事,读之让人动容,也会让那些以老、权威自居者汗颜的。若能把经方热爱和运用到这般的程度,又何愁中医之难以复兴?

我的经方之路

作者:温兴韬(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

我自八四年进入安徽中医学院,一直酷爱中医,特别于经方由最初的课堂学习到临床实践,再由进修提高反复探求,共经历三个不同的时期。现将自己的学习经历总结如下,就教于广大同仁。

一、初学困惑期

因受家父影响,我一直对经方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的《伤寒论》考试成绩是各门课中最高分。且头两篇习作分别是《关于<伤寒论>第七中“阴阳”的理解》及《表里兼证纵横谈》。那时除了教材外还阅读《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方运用法》及《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等书。

八九年毕业,初分在乡卫生院,刚去就就遇一重症消化道出血患者,此前在县医院就治无效,后因经济困难放弃住院治疗。此时天气尚热,患者却覆棉被,神疲倦卧,气息奄奄,吐血紫暗,舌淡脉弱。投以黄土汤加味,两剂血止,第三天即起床到户外活动,在当地传为佳话。九一年有一病人发热咳嗽查为肺炎,西医同仁予以输液治疗,但每输液时即大汗淋漓,投麻杏石甘汤一剂热退汗止。随后调中医院工作。九三年一肾病综合征患者,全肾浮肿,阴囊肿如茶壶,使用大计量速尿小便仍很少。无奈之下用麻黄汤合五苓散一剂,全身大汗淋漓,小便通畅浮肿全消。当时于经方偶有治验,但平时大多数还是用时方,经方的使用率与熟练程度均很有限,对很多经方难以领会。那时学习很用功,读的书比较杂,这样一来收获虽大了,而困惑亦随之倍增。除了历代医家某些观点的对立矛盾外,更多的是对中医临床思维的不同产生困惑。

当时我注重专方专病,对一些常见病,花了很大的精力,努力搜寻各种资料,拟定成方,自以为很完备,然用之临床得失参半,或有疗效很不理想。有些病自觉辨证很准,用方很贴切,为何没有疗效?尝见张锡纯先生治消渴拟定玉液汤及滋粹饮,其组方立意可谓尽善尽美,而其后所附医案却不用二方。为此我困惑了很长时间,后来才慢慢领悟过来。再好的专方均有其适应证与局限性,病情是复杂多变的,当随病情变化选方谴药,不可执方疗病。故医圣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及“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等训戒。从此我对专病专方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医家的医案,可以体会到中医临床思维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经方家的临床思维有着某种超然的特性。对疾病的观察,对症状的取舍及选方用药均不同,且疗效卓著。如《名医类案》载:陶节庵治一咯血病人,前医用犀角地黄汤服之反剧,陶切其脉浮紧,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多年来我一直努力追寻这种具有超然境界的老师。

二、进修转型期

九五年春,我满怀着希望,夹带着困惑,来南京进修。起初跟了好几位老师抄方学习,收获不小,但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诸多困惑有增无减。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的讲座,他对中医时弊的批评,可谓振聋发聩,对经方的全新解释,令人耳目一新。暗自庆幸,我要追寻的老师已遇到。从此每周跟黄老师抄方学习,直到进修结束从未间断。在抄方之初遇到的困难很大,因我以前习惯于根据五行八纲等理论组方选药,所用之方大多为时方,而黄老师所用之方绝大多数为经方,且不用气虚血虚脾虚肾虚之类说词,所讲的只是黄芪体质、柴胡证、干姜舌、附子脉及心下痞、少腹不仁等。选方用药更是难以理解,如治一女崩漏用白虎汤加味,治鼻咽癌用葛根芩连汤。我一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感到无所适从。但凭着自己的信念顽强地坚持下去,值得庆幸的是两个月后我渐渐进入了状态。当时正值黄老师的《中医十大类方》及《仲景五十味药证》相继出版。我每天读这两本书,加上黄老师言传身教,让我对经方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一阶段黄老师教我如何读白文,怎样参考注释,临证时则教我识方证、辨体质、查腹诊,特别是腹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渐渐明白了黄老师是如何区分应用麻黄、桂枝、人参、黄芪等方药。在时方中常有参芪并用,而在经方中却难得一见。曾有一病人就诊,黄老师对我说这种体质的人不宜用黄芪,当时我半信半疑,不料这位病人说:“黄教授你说的太对了,我一吃黄芪就难受。”因患者有一药材公司的朋友,见她身体不好说黄芪可以增强免疫力,嘱她时常煎服黄芪。黄老师提出的体质辨证对认识应用经方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掌握了体质辨证后对大部分经方的认识便会更加清晰,临床思维将更简洁明快。如防己黄芪汤我以前对之不甚了解亦不会用。通过对黄芪体质的掌握,对其方证有了清晰的认识,此后灵活使用本方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腰腿痛等病疗效理想。再如葛根芩连汤我以前只用其治疗肠炎,对宋代许宏称本方取用无穷则是难以理解,后掌握了黄老师所说的葛根证、黄连舌等,对其方证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临床应用随之灵活而丰富,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颈椎病、心率失常等,疗效满意。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所付出的最大代价就是放弃自己以前多年积累的“经验”。朱丹溪早年外出求学,其师亦要求“尽去尔旧方”。我偶有“邯郸学步”的顾虑,然而面对老师那卓越的临床疗效,则所有的顾虑立刻消散。经方由于文字简略,难以理解,连孙思邈这样的大医家都感叹“莫测其旨”。历代经方大家或随文衍义以经解经,或用后理论解释经方弄的面目全非。而黄老师的研究则是独辟蹊径,从方证药证入手剖析经方的适应证,用全新的语言诠释经方,很多我以前难以理解的经方,均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有了清晰的认识,逐渐的学会运用。

经过半年多的学习,我不仅对经方的熟练程度大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我的临床思维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真的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自此我被黄老师从经方的门外引进门内,开始了经方之路。此后我分别撰写发表了《黄煌教授临证思维特点探析》、《黄煌教授对白虎汤的认识与运用》、《黄煌教授对葛根芩连汤的认识与运用》、《黄煌教授对人参、黄芪鉴别运用》、《黄煌教授对经方研究的杰出贡献》等文介绍给读者。

三、探索提高期

自九六年春进修结束,离开恩师回来后全身心的投入漫长而艰辛的经方探索,如今已整整十年,饱尝甘苦辛酸,难以言尽。在学习上则是如饥似渴的读历代经方大家的著作,而读的最多的还是白文。从白文中可以直接、真实的体会医圣立法组方、加减变化的意境与微妙。精读的书自然是白文及重要经方家的著作,除此以外其他的则属泛读对象。并将经方与汉唐及后世方书进行比较。深刻体会到经方是一独特体系,不同于其他的方书。其观察疾病的切入点及组方立法与时方全然不同,往往寥寥数味中药即能立起沉疴。在学习方法上对我影响最深的要数清代经方大家徐灵胎,其学识渊博,见解超凡,对历代医家医著的评析入

木三分。对经方与其它方书以及对如何学医,如何临证,均有极中肯的论述,堪称博而不杂的大家。其《慎疾刍言》、《兰台轨范》、《医学源流论》等则为不可不读的中医治学指南。其他重要的经方家要数柯韵伯、胡希恕、范中林、郑钦安、吉益东洞、矢数道明等。

在临床,最大可能的使用经方。一开始应用经方很不熟练,很多经方适应症把握不好,许多类似方难以鉴别取舍。方证不熟,临证时遇到病人,一时判断不出是什么方证。如《金匮要略》中附子粳米汤一条,我曾用红笔划过,可第一例病人腹绞痛,肠鸣音亢进,吐痰涎,正如书中所言“雷鸣切痛”,当时却没有想起此方,后复习《金匮要略》见到此条时才恍然大悟。此后凡遇此证皆用此方而获捷效。从这一案例充分体会到熟练掌握方证及反复学习的重要性。有时虽觉方证判断的准,但未见此先例,用起来亦心有余悸。如曾有一病人脘腹胀痛颇甚,呕清涎,查为急性胰腺炎,观其舌胖苔白腻,脉细。投四逆散合半夏干姜散一剂,矢气频作,腹胀大减,数剂而愈,可当日开方后查遍所藏之书,没有见急性胰腺炎用干姜的。当时虽自觉辨证不误,可因违反常规用药内心不安的心情可想而知。

曾有病人寒战高热达40度,诊其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微,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热退,当时颇有几分得意,不料半月后省里来检查,抽查到这份病历,那位专家说“高烧40度岂能用附子”,遂将此定为丙级病历,对我处罚之重可以想象,可我从未灰心动摇。

通过这十年的艰辛努力,我对经方由生疏渐至熟习,对部分常用经方的掌握较以前大为熟练,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每每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而获效。如用木防己汤治风心、冠心;续命汤治中风;附子泻心汤治疗病态豆房结综合症;泻心汤治珠网膜下腔出血;小陷胸汤治左心衰;猪苓汤治疗肾病综合症;麦门冬汤治肺癌;苓桂术甘汤治肥厚性心肌病及扩张性心肌病;桂枝汤加味治疗全心衰伴胸腔积液等。对部分经方体会较深,如四逆散、苓桂术甘汤等灵活化裁治疗多种疑难疾病,曾写《四逆散方证探讨与临床运用》发表。近年对经方特色的体会日渐加深,经方与时方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方药本身,而在于谴方用药的思路不同。如大黄只有按中医理论应用时才称为中药,否则只能称自然药物。若按时方的思路来认识运用经方则不称为经方。经方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这种内在的规律才能把经方用好、用活,进而按照经方的规律特点来组方。黄老师在《五十味药证》中记载了自己不少经验方,这些都是黄老师按照经方的规则创制的新方,这是对经方的发展。部分经方的组成及功用又难以用后世理论来解释,如木防己汤等。而有些经方的临床疗效更是值得玩味,曾治一糖尿病人,症见头痛时作,喜喷嚏,大便不畅,脉浮。认为是太阳病,予以小剂量麻黄汤,不仅诸症缓解且血糖降至正常。另治一中风患者,CT示脑梗塞,症见右侧半身不遂,心烦不安,心下痞痛,脉浮滑。有小陷胸汤证,本意是先用小陷胸汤治其心烦等症,待症状缓解后,再随症治之。岂料小陷胸汤用后,不仅心烦等症缓解,半身不遂亦迅速改善。以前见到一些医家对经方的赞美,似觉言过其实,如今的临床实践才深刻体会到什仫叫真实不虚。

在我的影响下,几位刚毕业的同事相继对经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将自己的经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很快都能进入角色,按照经方特点诊治疾病。特别是我院一位西医心血管专家,对经方刻苦学习的精神令人难以置信达到痴迷的逞度,他没有中医理论基础,径直从经方入手,从方证入手。仅两年的时间对经方掌握的相当熟练,疗效颇佳。每每有妙手杰作令老中医汗颜,擅用木防己汤、续命汤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这让我反思经方的教育,中医人才培养应如何进行?为何毫无中医临床基础的人易于入门,那些有多年临床经验得人反难以接受经方。

我学习经方最深刻的体会是要有正确的方法,良好的心态,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正确的方法是先要找到一位良师启蒙,不走弯路,免入歧途。然后选择善本潜心钻研,学用结合,细心体会。其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能为了业务,为了提成而开大处方,用些无关的药。此外要有坚定的信念,初用经方肯定有辨证不准,治疗无效的情况,不可因此而灰心失望。而持之以恒的精神尤不可

缺,朝三暮四或浅尝辄止是绝难学好经方的。

诚然经方并非万能,仲景在序言中说的很明白。但经方的确是中医最基础的,同时又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不学经方固然可以为医,但境界则全然不同,如佛学中的大乘与小乘之异同。清代经方大家陈修园曾言: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

中医是国粹,而经方更是国粹中的精华,如今中医的诊疗水准令人堪忧,而能正确认识熟练应用经方的则更少。本人自随恩师学习经方以来,切身体会到经方的无穷魅力。

虽然我对经方有点滴的体会,但经方实在是太深奥太神奇了。我所能认识的层面仍是很肤浅的,今后还将奋发努力,不负恩师厚望。

2017年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课后习题答案

经世致用之学与中国道路(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关于经济学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影响人们快乐与否的因素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4 【判断题】“福利刚性”专指人们对自己的福利待遇具有允许其上下波动的心理预期。()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经世致用之学与中国道路(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经济增长的预期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的一个()。?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方式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3 【单选题】“权然后知轻重,学然后知不足”出自()。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4 【判断题】 闯关东的行为主要是经济的驱动,是人们为了满足的基本经济需求。()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汉代时期中国实行单嗣继承制。()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逻辑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比较多的移民方式是()。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劳动力和人的再生产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方法与设计方案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中药复方中药对或单味药对中药复方临床功效的贡献作用。本技术提供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强,应用范围广泛等优点,本技术可以从药对角度揭示新生化颗粒等中药复方的配伍效应,为新生化颗粒等中药复方在临床中更好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可为复杂方剂的配伍作用研究提供方法参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中药复方中药对或单味药对中药复方临床功效的贡献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复杂成分配伍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成分分析法为:将中药复方功效检测指标的原始数据导入Waters公司的MassLynx v4.1软件的EZ info中,通过降维矩阵建立包含两个主成分轴t[1]和t[2]的平面空间的PCA分类模型;主成分轴t[1]是源数据矩阵方差最大方向,主成分轴t[2]是方差的次大方向,降维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有用信息,寻找能够使不同组别指标得到最大分离的方向;并以离正常组或模型组的中心距离来判断活性大小,离正常组越近说明活性越好;离模型组越近说明活性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复杂成分配伍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指标综合指数法为:将各组大鼠的所有指标导入Waters公司的Mass Lynx v 4.1软件的EZinfo中,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每个指标的VIP值,VIP值越大,说明在该指标对分类的贡献越大。 4.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作用贡献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大鼠血瘀模型的复制: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和各给药组的大鼠分别于大鼠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剂量均为0.8mg·kg-1,共两次,两次间隔时间4h;大鼠第一次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2h后,将其置于0~2℃的冰水中游泳4~6min,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最后一次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后,所有组的大鼠均禁食不禁水,12h后颈总动脉采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指标; (2)分组与给药:大鼠饲养10天后,将110只大鼠随机分为11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丹参滴丸阳性药组、生化汤组、新生化颗粒组和新生化颗粒缺失各当归系列药对的样品组,包括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益母草、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川芎、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桃仁、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红花、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姜炭和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炙甘草;阳性药组灌胃给予复方丹参滴丸,灌胃剂量为0.10g·kg-1;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新生化颗粒组和新生化颗粒缺失各当归系列药对的样品组按4.86g·kg-1的剂量灌胃给药; (3)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各组大鼠均于末次给药30min后,在10%水合氯醛麻醉下,颈总动脉插管取血,以枸橼酸钠1:9抗凝;吸取1mL全血置于压积管中,静置1h记录血沉;然后3000r·min-1离心30min,记录红细胞压积;取全血800μL采用LG-R-80B电脑血液粘度测定仪测定各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余下的全血,先800r·min-1离心10min吸取富血小板血浆,然后3000r·min-1离心10min吸取贫血小板血浆;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采用PRP,凝血四项APTT/s、PT/s、TT/s和FIB/g·L-1的指标采用PPP,仪器均为LG-PABER-1型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 (3)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和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多个指标进

治脾胃病“三味”方

治脾胃病“三味”方 禄保平孙巧玲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工作室 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 三味为芳香健胃化湿之主药。藿香与佩兰配伍出自《时病论》,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解表、止呕作用。唯佩兰对脾经湿热之口中甘腻多涎最为合拍,而砂仁化湿醒脾作用明显。三味用于中焦湿浊不化之胃炎,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或口有秽浊之气,肢体疲倦,脉缓舌白润腻等,起效快。略予加减,对上消化道疾病颇有效验。 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汤) 三花均为芳香理气化滞药。代代花偏于开胃宽胸,厚朴花偏于理气消胀,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三味合用,对肝胃气郁于胸胁、脘腹,出现痞闷、胀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三味泡水代茶饮,还有消胀减肥之效。 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 三芽亦具芳香气味,有疏肝健脾开胃之用。麦芽为消食药,但有明显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与麦芽相似,帮助消化,但药力缓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温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三味药合用,舒达肝气,开胃进食,并有温散湿邪的功效。 半夏、黄连、黄芩(辛开苦降散) 此三味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为辛开苦降之代表组合,又为苦寒与苦温之相反配伍。具有辛开湿浊散,苦降热邪除之功效。凡见心下痞满,隐隐作痛,泛泛欲呕,舌苔湿腻者,此三味为必选之药。唯其用量,当视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定,而湿热之孰轻孰重,又当以舌苔为标尺。 竹茹、生姜、芦根(清胃三味汤) 此三味为清胃降逆组合。吸取北京脾胃病专家步玉如先生的经验,善用竹茹清胃止呕,一改过去单纯清肺化痰之用;芦根清胃生津的作用显著,凡胃热之呃逆、呕吐,常取竹茹30克,芦根30克,对胃热之逆,效果明显。但竹茹略有克伐胃气之弊,加入辛温之生姜,既加强降逆作用,又可预防竹茹克伐胃气之虞。 砂仁、白蔻仁、公丁香(开胃醒脾方) 此三味均有芳香气味。砂仁与白豆蔻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作用;公丁香为温中降逆药,于胃寒之呕吐、呃逆、嗳气有益。三味合用,对中焦寒湿不化所致的胃痛、泛泛欲呕、呃逆不断、时时吐浊者,每有良效。 青皮、陈皮、大腹皮(理气三皮饮) 此三味为理气消胀之品。指出,青皮疏肝达下,陈皮调脾达中,大腹皮行气达三焦。小腹胀痛者,以青皮为主药;胃脘胀痛者,以陈皮为主药;脘腹皆胀而痛者,以大腹皮为主药。三味合用,在舒理气机的基础上,又有健脾开胃之功效。服用后常有肠鸣下气之感。 鸡内金、鸡矢藤、神曲(二鸡神曲散) 此三味为健胃消食之药。鸡内金消食化石为百姓所公认,神曲的消食化积的作用比较强,特别是小儿吃多了不消化,晚上睡不好觉,又感冒,神曲应为首选药。鸡矢藤是非常好的助消化药,此三味研粉冲服,或煎汤服均可,于老人、小儿服用效果更好。 神曲、山楂、大麦芽(三仙饮) 此三味为“三仙饮”,在广大农村几乎都知道,是健胃消食的常用品。只是三味功效不同,神曲消面积,山楂消肉积,麦芽消果积。有的地方加上鸡内金,名为“四消散”,其消食作用更强。但对于年老体弱者,还要加一点健脾药,如白术、山药、陈皮、白扁豆等,以防消而不化。 黄连、吴茱萸、刀豆子(左金豆子汤) 黄连、吴茱萸为左金丸,是苦寒与苦温组合,是清肝与暖胃结合。主药是黄连,“实则泻其子”,泻心火即清肝火,肝火不亢,无犯乎胃,则胃痛、呕吐、嘈杂吞酸,自行消失。但苦寒有伤胃气,故佐以吴茱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可分为要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常用药对【威灵仙葛根】各10g 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海桐皮豨签草】10~15g 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附子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 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主治命门火衰。【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 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脾肾阳虚适用。【桂枝附子】5~10g;10g(先煎) 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龙骨牡蛎】20~30g 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旋覆花代赭石】10g(包煎);20~30g(先煎) 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全蝎蜈蚣】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地龙僵蚕】各10g 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小儿按年龄适当减

少。【川芎露蜂房】10~15g;10g 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全蝎露蜂房】1.5~3g(煎服)、0.5~1g(吞服);3~10g 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僵蚕蝉衣】3~8g;3~6g 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代赭石牛膝】30g(先煎);10~15g 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陈皮青皮】10g;5~10g 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效果较小。【枳实厚朴】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效果较大。【香附川楝子】各10g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治气分郁滞。【延胡索川楝子】各10g 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治气滞血瘀。长于止痛。【柴胡郁金】3~10g;10~15g 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长于疏泄。【川楝子路路通】各10g 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槟榔沈香】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 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药力峻猛。【小茴香沈香】1~3g;后下、3~5g(煎服)、2~3g(吞服研磨)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腹痛。药力和缓。【莪朮三棱】各10g 行气散血,适用于血瘀气滞症瘕病。【鸡内金三棱】3~8g;3~10g 消症瘕、通月经,适用于血瘀型闭茎、症瘕。要节房欲、忌冷物、勿劳乏,坚持数月才能奏效。【桃

浅议导赤散配伍的增效减毒_崔海月

导赤散出自宋代儿科名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生地黄、木通、甘草梢、淡竹叶组成,具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功效。原治小儿心热证,此后其临床应用范围从儿科扩展至内科,主要治疗心经有热或心热移于小肠证。其组方配伍特点为清热与养阴之品配伍,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滋阴而不恋邪[1]。 方剂配伍根据证候性质及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二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中药七情体现了通过药物的配伍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增效减毒是方剂学“君臣佐使”配伍理论内涵之核心。 本文通过探讨该方中起毒副作用的关木通以及该方配伍的增效减毒作用,来阐明更多方剂合理配伍对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这对于发掘和提高中医药理论有重要意义。 1 关木通在导赤散中的减毒作用 木通在导赤散中为君药,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的藤茎,具有清心泻火,通淋,通经下乳的功效。但关木通具有中毒性,中毒早期有明显的消化道不适症状,浮肿,夜尿增多,肾功能急剧下降,偶伴有贫血,轻度血压升高,糖尿,尿蛋白等;慢性损伤型的临床特点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症状为主。 学术界大多认为,马兜铃酸A是致毒成分,主要是肾小管-间质性损害。因此,减少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溶出量是防止肾小管-间质性损害的关键所在。关木通或马兜铃酸的肾毒性是相对的,不仅与其剂量、用药时间有关,而且与配伍、煎煮时间、用药方式等相关。导赤散中关木通常规剂量(3~6g)无毒,当其含量增加至24g以上时则具有明显毒性[2]。故使用关木通严格控制剂量是防止肾毒性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还有按照方剂组方理论合理的配伍也可以显著改善或制约关木通的肾毒性。李春香等[3]研究表明复方导赤散配伍具有减低关木通肾毒性作用;复方导赤散配伍和/或竹叶分别具有减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溶出量作用。这一结果为中药复方配伍的合理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体现中药复方“增强药效,减低毒性”配伍原则的物质基础性。 2 导赤散配伍的增效减毒 导赤散的组方体现了方剂学配伍理论中的两个核心,一是增效,功效类似的药物同用,可以相辅相成,增强药物的作用;二是减毒,消除或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赤散清心与养阴兼顾,泻而不伐正气,导下而不伤阴液。在药物选择和配伍上,尤其是生地与甘草、木通与甘草、生地与木通、木通与竹叶的配伍,无论从中医增效减毒原理,还是现代药理研究方面都有其精妙之处。 方中木通入心与小肠,味苦性寒,清心降火,利水通淋,为方中要药。生地入心肾经,性苦寒、甘凉而润,清心凉血,又可达肾经以生津滋阴,肾水足则心火自降。淡竹叶甘淡寒,清心除烦,引热下行,使热邪从小便而出。甘草清热解毒,本方选用甘草梢,取其能直达茎中而止淋痛,可调和诸药,且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 甘草长期服用可引起水肿、血压增高、水钠潴留、低血钾和瘫痪等糖皮质激素样副作用,生地黄对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血浆皮质酮浓度明显受抑制的现象有明显改善作用,甘草配伍生地,可制约其利水伤阴、苦寒败胃的毒副作用而体现减毒原理。木通和竹叶,均为寒凉之品,皆有清热利水之功,相互配伍则其功益彰;木通与甘草有利尿与抗利尿相反相成的作用,木通佐以甘草梢,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引用淡竹叶清心除烦,以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而体现增效减毒原理。生地与木通配合,利水而不伤阴,补阴而不恋邪。 竹叶清心,生地黄养阴,木通利水,甘草调和诸药,既防生地黄滋阴太过,又防木通利水伤阴。四药配伍,共奏清心导赤、利水养阴之功。 浅议导赤散配伍的增效减毒 崔海月1,崔京男2,指导:王庆国1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延边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内科,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导赤散通过合理的配伍体现其配伍的增效减毒原理,证实了方剂组方理论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对今后复方的研究有一定实质性指导价值。 关键词:导赤散;增效减毒;关木通;合理配伍 中图分类号:R2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05- 0041- 02 Discussion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Daochishan for Efficacy Enhancing and Toxicity Reducing CUI Hai-yue1, CUI Jing-nan2, advisor:WANG Qing-guo1 (1.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2.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anbian,Yanji 133000,Jilin,China)Abstract:Daochishan embodies the principle of efficacy enhancing and toxicity reducing by reasonable compatibility. The reliabilit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theory on composing prescriptions were confirmed.It have certain substantial guidance value in future research on compound prescription. Key words:Daochishan;efficacy enhancing and toxicity reducing;Aristolochi manshriensis;reasonable compatibility 收稿日期:2009-02-01 作者简介:崔海月(1976-),女,吉林延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 41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密(剂量) 中医方剂的比例非常奇妙,对六一散的药理研究,发现:除了六比一的比例外,其他的比例都效果不佳. 1、六一散处方简单,是由滑石6份和甘草1份所组成,二是制法也简单,只是将l两味药研粉拌匀就可以了。滑石能解肌清热,滑窍行水而利湿,统治表里上下三焦。加入甘草泻火和中,便能清暑利湿.关键是他的比例的解释是:本方原名益元散,一名散,后人通称为六一散。既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这不是河图洛书中的数理嘛!太神奇了,也太奇妙了!(意思是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是由水形成的,地其数是六) 2、在学习伤寒论中的,我也听说,麻黄汤中的比例是,麻黄::=3:2:1,,最佳的效果就是这个比例郝万山老师的课程中也提到:在治疗一个脾虚腹胀的病人时,他的处方为厚半甘参汤,,后来他的老师指点他该方中的生和厚朴的量各是半斤而郝只用两片生是没有效果的开经方不是做菜按照经典方剂的比例重新开方后一剂而痊愈了问题是古人是如何得出这样的剂量比例的呢?大量的实践经验还是数术的推算?或者是特异功能的感知呢?经方就是经方,,剂量比例的重要性是个不传之秘密啊组方思路的探索之一(证药对应)

在伤寒论中有六个方后附有加减:我仔细分析后发现,他们有个规律,,. 一、这可能是解开经典组方秘密的方法之一:一药对一证。比如: 咳这个症状:有三个加减条文. 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真武汤) 咳者,去参\\枣,加五味子\干(小青龙汤) 咳者,加五味子\干(四逆散) 很明显,当医圣看到患者有咳嗽的症状时,立药的思路很单纯,就是五味子\干这对药.这个五味子是性酸,补肺的,干用来散寒. 类似的条文,比如:凡是有呕吐现象症状的,仲景都用生来止呕,难怪后世称生是呕家的圣药凡是有小便不利的,都用茯苓来利水.但也有些症状用药有变化:如腹中痛:①用附子(四逆散);②用芍药(通脉四逆汤,小柴胡汤);③用人参(理中丸) ,这个加减我现在无法破解。 前三方的规律是:治疗腹中痛的思路中,三个方子中都用芍药,两个用附子,两个用柴胡.也就是芍药是解痛的必用药,但和其他两味中药的组合更能起到作用. 现在我尝试用症状和方药对应的方法来解释一个方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他的症状条文是:胸满烦惊,小便不利,严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_丁红平

中医杂志,2009,36(12):2095-2097. [3]田明,赵彦欣,徐强,等.桂枝加葛根汤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3,30(5):118-120.[4]王诗忠,黄龙生,陈少清,等.桂枝加葛根汤对椎间盘纤维环细胞蛋白多糖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543-2547. [5]宋毅,黄尧,张志勇,等.夜交藤抗炎抑菌的实验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2):112-114.(本文承蒙李妍怡教授指导,特此谢忱!) 通信作者:李妍怡,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中医院,Liyanyi800119@sohu.com *基金项目:李妍怡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 收稿日期:2014-11-03;修回日期:2014-12-23 (编辑颜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15)02-0034-02·名师高徒·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丁红平 (武汉市洪山区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胡希恕先生积多年学验,提出“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经方运用思路与原则。宗其用方思路,以半夏泻心汤治痞满、大柴胡汤治食管瘅、《外台》茯苓饮治泄泻案为例,详细分析辨识方证过程与用方施药细节,借此揭示辨识方证运用经方的临证思路在脾胃疾病辨治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经方;思路;脾胃疾病/中医药疗法;验案;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大柴胡汤/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5.02.17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在伤寒学界独树一帜,创立了“八纲—六经—方证体系”,提出了“先辨六经,后辨方证”的用方思路,以及“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独到见解。笔者认真学习胡老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将其辨方证用经方的思路运用于临床脾胃病的治疗,兹举验案3则,介绍如下。 1半夏泻心汤案 患者,女,67岁,2014年6月4日初诊。主诉:胃脘胀满20d。患者20d前感觉胃脘胀满,烧心,纳食减少,并逐渐加重,但凡饮冷食凉或进食辛辣则感胃脘不适,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及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现症:胃脘胀满,烧心,纳食减少,腹部畏寒,口干,乏力,大便数日1次,无口苦、四逆,舌淡红,舌面干,苔薄白,脉弱。体征:上腹无压痛。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痞满。中医辨证: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治宜益气健脾,平调寒热,消痞散结。给予半夏泻心汤中药颗粒剂,处方:黄连3g,黄芩10g,干姜9g,清半夏12g,大枣10g,党参10g,陈皮12g,浙贝母10g,煅瓦楞子15g,炙甘草9g。1剂/d,温开水冲服。同时嘱患者禁食生冷、辛辣、油腻、刺激、不易消化之食物。服药5剂,患者胃脘胀满、纳差、烧心、口干明显减轻,但大便难解,仍腹部畏寒,舌淡少津,苔薄白,脉弱。上方去浙贝母、煅瓦楞子,加生白术18g,易干姜为12g。继服5剂,患者烧心消失,腹部畏寒减轻,略感胃胀、口干,食欲较好,大便通畅,舌淡润,苔薄白,脉细无力。二诊方去生白术。再服5剂,患者诸症消失,舌淡润,苔薄白,脉细稍有力。给予四君子汤7剂以善后。 按冯世纶教授认为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的阴证,并指出其实质为“寒饮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热,因呈上虚下寒、上热下寒之证”[1]。本例患者上有口干、舌面干,乃上热无疑;中有心下痞满、纳差、乏力,下有腹部畏寒、大便不畅(非大便闭结),脉又见阴象,乃中虚下寒已显。上热下寒,虚实并见,既非表之太阳、少阴,又非里之阳明、太阴,亦不是半表半里之少阳,唯属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最为恰当。本例厥阴之痞证,无寒湿下注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非甘草泻心汤证,无胃气上逆之“干噫食臭”,非生姜泻心汤证,故笔者辨为半夏泻心汤证,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方中辛温之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苦寒之黄芩、黄连泄热开痞;寒热错杂,缘于中虚失运,故以甘温之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全方寒热互用和其阴阳,辛苦并进调其升降,补泻兼施顾其虚实,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自除。二诊时腹部畏寒无改善,提示下寒偏重,故适当增加干姜用量;便干,加大剂量生白术以温中健 · 43 ·中医研究2015年2月第28卷第2期TCMRes.February2015Vol.28No.2

药对配伍方剂

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 清心泻火药物配对: 石膏―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 栀子― 知母,如消黄散。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 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 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清心凉血药物配对: 犀角― 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清心利尿药物配对: 栀子―木通,如洗心汤; 滑石― 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 木通― 竹叶、生地。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 栀子、蒲黄,如秦艽散; 生地― 犀角,如犀角地黄汤。清心镇惊药物配对: 黄连― 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 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 甘草,如六一散。清心洗痰药物配对: 黄连― 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 天竺黄,如天竺黄散。交通心肾药物配对: 黄连― 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 肉桂,如回阳救急汤。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 干姜,如四逆汤。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 玄胡索。1 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 白芍,如桂枝汤。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 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 附子,如参附汤;黄芪― 附子,如芪附汤。补气养血药物配对:

黄芪― 当归,如当归补血汤; 党参― 黄芪、当归,如通乳散。益气止血药物配对: 黄芪― 地榆,如地榆合剂。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 桂枝,如炙甘草汤。益气止汗药物配对: 黄芪― 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益气敛阴药物配对: 人参―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和营补血药物配对: 熟地― 当归,如四物汤;白芍― 熟地,如胶艾汤。滋阴养血药物配对:干地黄―阿胶,如黄土汤;麦冬― 生地,如炙甘草汤。滋阴安神药物配对: 生地― 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丹;五味子―苻神、远志,如养心汤。滋阴降火药物配对:生地― 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汤。 二、用于肺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肺清肺泻火药物配对: 石膏― 知母,如白虎汤; 黄芩― 栀子,如润肺汤。 清肺止咳药物配对:石膏―麻黄、杏仁,如麻杏石甘汤; 石膏― 杏仁,如麻杏石甘汤;2 银花― 款冬花、桔梗,如款冬花散; 前胡― 紫苑,如滋阴定喘汤。清肺祛痰药物配对:黄连― 贝母、白矾,如白矾散; 知母― 贝母,如二母散。清肺解毒药物配对:板蓝根―马勃、玄参,如普济消毒饮;银花― 连翘、大黄,如消黄清凉散;黄连― 黄芩、栀子,如消黄散。清肺解表药物配对:银花―连翘、荆芥,如 银翘散; 桑叶― 杏仁,如桑杏汤。清肺利咽药物配对:牛蒡子―桔梗、甘草,如银翘散。清肺止血药物配对:知母― 侧柏叶、栀子,如十黑散; 黄连― 白芨、阿胶,如白芨散。清肺止痒药物配对: 玄参― 紫参、苦参,如五参散。 清肺排脓药物配对:苇茎― 苡仁、桃仁。泻肺行水药物配对:葶苈子― 大枣。 (二)温肺温肺发表药物配对:细辛― 麻黄、干姜,如麻黄桂枝汤; 荆芥― 防风,如荆防败毒散。温肺止咳药物配对:麻黄― 杏仁,如厚朴麻黄汤; 杏仁― 桔梗,如发表青龙汤。温肺化痰药物配对:干姜― 细辛、半夏,如小青龙汤; 紫苑― 苏子。燥湿化痰药物配对: 半夏― 陈皮、茯苓,如二陈汤; 半夏― 枯矾,如半夏散。化痰降气药物配对: 苏子― 莱菔子、白芥子,如三子下气汤;3 半夏―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2018尔雅答案完整版

日常生活中得经济学现象 1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影响人们快乐与否得因素?(A) A、供给得多少 B、价格变动指数 C、待遇得增减 D、时间问题 2 下面哪一项就是关于经济学得错误解释?(C) A、可以作为一种知识体系 B、可以作为一种话语体系 C、可以作为一种哲学体系 D、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 3 下列说法中错误得就是(A)。 A、中国得改革前后,人们对财富得理解就是不同得、 B、传统机制下价格得提高会增加供给 C、经济学就是没办法解释一个人得快乐与否 D、70年代中国省里得粮票可视为全国通用型粮票 4 不同群体在不同得发展阶段对同一事情不会有完全不同得理解、(×) 5

人们对自己得福利待遇具有允许其上下波动得心理预期叫做“福利刚性"。(×) 经济学-—经世致用之学 1 下面不属于中国历史上得移民方式得就是(B)。 A、行政性移民 B、军事移民 C、灾害移民 D、商业移民 2 谁提出了“权然后知轻重,学然后知不足”?(A) A、马寅初 B、李家驹 C、屠良章 D、蔡元培 3 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得(A)之一就是经济增长得预期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得差距。 A、自然基础 B、社会基础 C、客观基础 D、主观基础

4 经济学可以在同一模型中同时讨论效率与公平得问题。(×) 5 优良得商业环境有利于吸引劳动力。(√) 构建与谐社会得经济学逻辑 1 下面哪一项就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多得移民方式?(A) A、灾害移民 B、商业移民 C、行政性移民 D、战争移民 2 基本公共品不包括(D)。 A、基本医疗 B、公共卫生 C、基本社会保险 D、大学生就业 3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劳动力与人得再生产?(A) A、智力再生产 B、脑力再生产 C、体力再生产

经方特点

经方特点探析 毕业论文 2014-9-4 下载论文发表评论复制论文网址上传用户:longna 【医学论文栏目提醒】:网学会员为广大网友收集整理了,经方特点探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马凤丽,秦竹,熊红艳,张胜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昆明 【摘要】经方因其用药精当,剂量准确;组方严谨,配伍巧妙;剂型丰富,煎服有法;加减灵活,功效卓著等特点而被历代医家所尊崇,因而成为方剂规范化、标准化之圭臬。 【关键词】经方;剂量;配伍 经方,《辞海》中解释:“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所谓“经方”者,说明是不同于一般的方剂,它不仅可用于临床治疗疾病,而且也是辨证论治的手段和方法,具有严谨的法度和技巧,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经方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效验性,其理论和临床价值历经千百年实践验证,愈显其可贵和无法取代,因而成为方剂规范化、标准化之圭臬。 1 用药精当,剂量准确 经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药味精简,药量精确。据《经方要义》一书统计,在257 首经方中,组成药味数在7味以下的占总数的近90%;5味以下的占总数的70%。其中组成药物为1味的有14首;2味的有38首;3味的有48首;4味的有41首;5味的有37首;6味的有21首;7味的有25首;8味及8味以上的仅28首。可见仲景在用药方面非常重视单味药的功效,同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配伍,发挥“药对”协同效应,突出了“专药治疗专病”和“一药用于多病”的用药特点。 在药物剂量方面,仲景也是每药必标明重量、大小、个数等,其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方剂的功效和作用。以桂枝汤和麻黄汤及两者合方为例:麻黄汤组成为: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桂枝汤组成为: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桂枝麻黄各半汤组成为: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桂枝二麻黄一汤组成为: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随着每药的剂量改变,仲景将辛温解表发汗之峻剂变为解表微发其汗之轻剂,用于治疗太阳病不同程度的表郁证。 2 组方严谨,配伍巧妙

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

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 我好几年了胃不好,经常会发病,妈妈说可以看看脾胃病六经辩论治疗,这是现在医学上术语,听说这种看脾胃有很好的疗效,我的胃部不好是几年前当服务员的时候患上的,饭店服务员的工作就是在别人吃饭的时间工作,等我要吃饭的时候已经饿过劲了,就这样患上了胃病,一犯胃病就感到胃痛,还有胃胀感,恶心,疼的我全身出虚寒,不知道妈妈说的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啊。 是有关脾胃病辨证治疗的经方进行整理归类,按照六经辨证分类,共收载92首方剂。论述了六经起源及六经脾胃病的辨证特点。介绍了太阳脾胃病、阳明脾胃病、少阳脾胃病、少阴脾胃病、太阴脾胃病、厥阴脾胃病的治法、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病),是指剑突以下,脐以上发生经常性疼痛或突 发性疼痛为主的胃脘部疾病.临床证候非常复杂,本文就作者近 年来用六经辩证指导治疗,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进行了介绍. 脾胃病六经治法具有以下特点:太阳脾胃病,治当发表祛邪,

鼓邪外出;阳明脾胃病,治当通下祛邪;少阳脾胃病,当以和解为法;太阴脾胃病,当以理中为法;少阴脾胃病,治当扶阳抑阴;厥阴脾胃病,治当土木两调,清上泻下。 一、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二、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有些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三、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禾厶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有些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四、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五、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六、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七、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

用药配伍方案

一.沙门氏菌病: ①-环丙沙星+TME>饮水3-5天?②.强力+痢特灵饮水3—5天?③.氛苯尼考+ 红霉素15斤水/g饮水3-5天。④.新诺明+TMP饮水3—5天⑤.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各10-15斤水/克)⑥.新《素+新诺明。①.泰乐+庆大(10斤水/g)饮水3—5 天②.强力+泰乐:饮水3—5天③.氧氟+氨节)饮水3-5天 磺胺药不能配氨节、头饱、氟苯尼考。痢特灵不配氯霉素、诺爾类 二-慢性呼吸道病 ①.泰乐+庆大(10斤水/g)饮水3—5天②.强力+泰乐;饮水3—5天③.氧氟+氨节)钦水3—5天④.林可《素+壮观霉素⑤.阿奇霉素+氟苯尼考⑥-替米考星+粘杆菌素⑦.红?素+泰乐菌素.SM2 注:红霉素不能和林可靠素、氯霉素类、四环素类、青霉素必要时可加抗病毒药如双黄连、利巴韦林等,但一定要避开免疫期协如果有病毒感染可加部分抗病毒药 三.大肠杆菌病与支原体混合感染后应联合用药 ①.庆大+氨节、头抱、(强力.泰乐)饮水3-5天②.丁胺+嗤诺嗣类、粘杆菌素、磷《素钙③.粘杆菌素+强力或(氨节、头饱、哇诺醐类)④-氛苯尼考+红《素或强力、阿奇霉素⑤.磺胺5甲氧唏陀(0.03%拌料)+TME>用5天⑥.新《素+阿莫西林、强力霉素⑦.粘杆菌素+替米考星⑧头抱类+庆大霉素⑨痢特灵+新霉素 注;①.氛苯尼考不能配庆大、丁胺、嚨诺爾类。②.粘杆菌素不能配新?素先峰I. ③.氨基糖昔类不能同用如(庆大、丁胺等)④.嗪诺酮类不能与痢特灵、罗红霉素同 ⑤.丁胺卡那不能配青霉素类。 四、坏死性肠炎 ?W?素类,头抱类+克拉维酸钾(青《素用*的1/4-1/5)?②青《素类,头抱类 +氨基糖昔类。

2017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考试答案满分尔雅

得分:99.3 已完成 一.单选题(100题,75.0分) 1、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引发因素很多,其中更多的来源于()。 A.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中制度的改变 B.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 C.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中观念的差异 D.现代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 0.7 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基本民生问题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公共服务 B.基本公共设施 C.居民奢侈品消费 D.基本消费品 0.7 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关于“产品市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低层次市场 B.进入市场的关卡很低 C.无购买力的需求 D.商品经济运行的载体或现实表现 0.7 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关于权利有效界定的重要性,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B.有助于改善人和物的关系 C.对组织财产的安全至关重要 D.能够促使产品的改进 0.7 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自由是一种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关系。 A.利用 B.交换 C.转嫁 D.契约 0.7 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经济学上定义一个国家是不是市场经济国际,取决于()。 A.两层次市场

C.配置的差异 D.以上均是 0.7 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70年代中国省里的粮票可视为全国通用型粮票 B.传统机制下价格的提高会增加供给 C.经济学是没办法解释一个人的快乐与否 D.中国的改革前后,人们对财富的理解是不同的。 0.7 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劳动力具有多样的流动性,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心的流动 B.身体的流动 C.地域流动 D.职业流动 0.7 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用经济学解读中国的维度不包括()。 A.总量 B.结构 C.制度 D.宏观行为 0.0 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 10、“欧洲中世纪城堡是被价值规律所摧毁”出自()。 A.恩格斯 B.马克思 C.亚当·斯密 D.威廉·佩蒂 0.7 分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1、中国第一部企业破产法试行于()年。 A.1990 B.1988 C.1987 D.1986 0.7 分

经方配伍之秘

经方配伍之秘 第一章《五脏用药法》解秘 在今本《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其用药心法悉遵古经方之制,而对于制方之法则,则自唐宋以来已失传千年有余,幸有敦煌遗传之《辅心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可窥经方配伍之秘,所以,破译该书的容就可通晓失传古经方《汤液经法》的奥妙。 自神农尝草以来,传至商朝历时已数千载,此时,商初宰相伊从厨艺中悟出五味调和之事,率先发明了汤液入煎治病法,指出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的原则,用药之五味入五脏,以达补虚泻实之效,但是这一经方中药配伍法则在当时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秘而不传,所以,即使是医圣仲景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也是只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导致后之学者从此不明经方配伍之法。 《伤寒论》是依据《汤液经法》而撰成,《汤夜经法》其书在南北朝时期尚存在人间,到了唐宋时就已失传,唐思邈在著《千金方》时一字也没有提到《汤液经》,但确在《千金方》中保留了许多古代的经方,只是不晓经方配伍法则而已,在东晋延之的《小品方》中也保留了许多古经方,从中可窥见经方的原始面貌。比如,在《伤寒论》中有奔豚汤,但是对其论述很不详细,恐怕是历代传抄遗漏丢失的结果,而在《小品方》中对此病论述颇详。《伤寒论》言及奔豚病的条文只有三条: 一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此条文是指的太阳病发汗不得法而造成的误治,即误用汗法则伤肾,伤肾必发奔豚病,何以知之,肾有实则小便不利,是由于误汗大伤津液之故,实则泻其子,肾水之子是肝木,(实则泻之)故在治疗时用茯苓灸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桂枝之辛以补肝虚,“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故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配伍组合图示1: 二是“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因为恐则伤肾,惊则伤肝,治奔豚病要从肝肾论治。 三是“奔豚病,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肝虚则惊,肾虚则恐,肝虚在治肝的同时兼治肾,肾水能生肝木故也。也就是虚则补其母,肝之母是肾水,药用川芎、当归、半夏、生和桂枝之辛入肝以补肝虚,用白芍之酸入肝以泻肝实,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和根之甘共同组合苦甘入肾化咸以生津液,配伍图示2: 明白了《五脏用药法》中的经方配伍之秘,就可以把经方拆开,每一方不是治虚就是治实,但虚实治法不同,其遵循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用图表示之3:肝虚则惊,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惊胆战如人将捕之,坐卧不安,此时宜用辛温的桂枝干等品以补肝虚,同时用苦甘入肾的药以治肾水而生木,更严重的话再用酸咸的药入肺以达金生水而水生木之效,五味共同配伍以补肝虚,同理,肝有实则易发火,生怒气,两胁痛引少腹,此时宜用酸味的枳实、白芍等品以泻肝实,同时再用咸苦之药入心治心,更需要用甘辛之药入脾治脾,因为子能令母实故也。《伤寒论》中的大小柴胡汤就是这类泻肝的方剂。

针灸配伍方

1、腰背承山求, 2、肚腹公孙留, 3、头顶寻风池, 4、面口地仓收, 5、咳喘取二定, 6、夜啼二柱谋, 7、小腹三阴交, 8、转胎至阴灸, 9、二沟通便秘,10、隐白停崩漏,11、鼻衄当泉止,12、心胃内关疏,13、腿痛刺重海,14、目疾透攒竹,15、大椎解热,16、少商利咽喉,17、阿是蠲酸痛,18、人中善急救,19、眩晕绝骨觅,20、失眠安神,21、疳积四缝妙,22、补虚关元优,23、心疾针通里,24、肝肾调蠡沟,25、遗尿缩泉求,26、胃痛二脘留,27、肠痈寻阑尾,2 8、尿频二溪收。 1 、腰背承山求 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及便秘,痔疮脱肛诸症。笔者认为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为肾病之外候,实证腰痛宜配腰部阿 是、昆仑、志室诸穴,针刺为主,或取三棱针点刺出血。虚证腰痛则宜配肾俞、命门、关元宜艾灸为主。《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 针灸方:(1 )急性腰部肌肉扭伤:承山,外关加耳针:腰椎、神门。(2 )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俱佳。 2、肚腹公孙留 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诸疾。 有资料载:针刺正常人的公孙穴,可以使腹部的耐痛阈显著提高。” 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配合中药内服疗效更佳。《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载: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3、头项寻风池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古有诸风掉眩,皆属 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风池,阳维脉又通督脉,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又按循行可治疗颈项、耳、目、侧头部及脑部诸种疾病。 针灸方:(1 )偏头痛:风池、内关、丰隆、百会。(2 )颈项强痛:风池、天柱、阳 陵泉、悬钟。 4、面口地仓收 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乃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面口部位的病症,均能治之。 针灸方:颜面神经麻痹取地仓、颊车、合谷、丰隆、风池。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浅谈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浅谈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素有众方之祖的称誉。其方配伍严谨,用法精当,疗效确切。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也适用于内伤杂病,同时对中医临床各科诊治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指导意义。若能正确掌握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则如仲景在自序中所言"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也"。本文就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祈望同道斧正。 一、抓住主证是关键 《伤寒论》每一方剂的组成,都是以六经辨证施治思想为指导的,都建立在"方从法立,以法统方的基础上。因此要想准确有效地运用其方,首先必须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因主证反映了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在,故而对疾病的病因、病性、病机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对此仲景在《伤寒论》中作了很好的示范,论中首先以六经辨证为纲,把疾病划分为六个阶段,阐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兼夹等关系。六经提纲证即是对疾病六个阶段的高度概括。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接下来《伤寒论》又将每经病作逐层分解,最后判定具体的方证。如有以发热、汗出、恶风为主的桂枝汤主证;以恶寒、无汗、身痛、气喘为主的麻黄汤主证;以口苦、喜呕、胁痛胸满、往来寒热为主的小柴胡汤主证;以烦渴、汗出、高热、脉大为主的白虎汤主证;以不大便、腹满痛、潮热谵语为主的大承气汤主证;以吐利腹满、饮食不振、自利益甚为主的理中汤主证;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为主的四逆汤主证;以消渴、气上撞心、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为主的乌梅丸主证。 可见六经方证的主证,是辨证的关键。它反映了疾病的基本规律,是最可靠的临床辨证依据。只有抓住主证,才符合辨证的思维方法,才能进一步认清兼证和变证,分清辨证的层次,从而使辨证的程序井然有序。 二、抓主证,也要注意兼证 兼证是在主证的前提下出现,它附于主证而存在,但又补充了主证证候的不足。凡在主证基础上而见新的证候的,就叫做兼证。举例而言,如桂枝汤的主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若兼见气喘,或者兼见项背强几几等,便是桂枝汤的兼证。兼证同主证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但是必须指出,如果属于六经提纲证的主证,而出现另一经兼证的,则往往属于合病与并病的范畴,就不能按兼证来看待。兼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离不开本经发病的范围。如桂枝汤兼证的喘和项背的强几几,都与中风表不解有关。因此,它和合病并病的实质不同。我们既要抓主证也要顾及兼证,治疗上在主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病情的变化,加入与病情相适应的药物,减去与病情不适宜的药物。例如,太阳中风证兼里阳受伤而汗出不止,用桂枝汤加附子温经固表;太阳中风证兼胸阳受损而脉促胸满者,则于桂枝汤中去芍药以除其阴柔有碍通阳之弊。临证中必须做到知常达变,方能尽辨证之能事。 三、掌握病性,方随证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